问题

为何很多年轻人现在觉得婚姻是痛苦的?婚姻真的如此不堪吗?

回答
最近几年,我发现身边不少年轻朋友,尤其是那些步入适婚年龄的,提起婚姻,脸上总是带着一丝挥之不去的阴影。以前大家说起婚姻,总会憧憬美好的未来,现在更多的是一种无奈,甚至恐惧。他们常常挂在嘴边的话是:“婚姻太痛苦了”、“婚姻是爱情的坟墓”。这让我不禁思考:难道婚姻真的就这么不堪吗?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对婚姻有着如此消极的看法?

仔细想想,这背后其实有多方面的原因在作祟,绝非单一因素能够概括。

首先,是社会观念的转变,对“幸福”的定义变得更加个人化和多元化。 过去,婚姻往往被视为人生必经之路,是完成家族传承、社会责任的手段。人们普遍认为,结婚生子、安稳度日就是幸福。但现在,尤其是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年轻人接触到形形色色的生活方式,接触到很多独立自主、活得精彩的单身人士。他们开始质疑,为什么一定要被婚姻束缚?他们追求的是个人的成长、事业的成就、精神的充实,这些在他们看来,比一段“需要妥协”的婚姻更能带来真实的幸福感。他们不再愿意为了婚姻而牺牲过多的自我,也不再认为婚姻是唯一的幸福归宿。

其次,是现实生活压力带来的冲击。 婚姻不仅仅是两个人的事情,它还涉及到经济、家庭、子女教育等等一系列现实问题。现在的年轻人,很多都面临着巨大的经济压力,比如高企的房价、教育成本、养老负担等等。婚姻意味着要共同承担这些责任,这对本就压力山大的年轻人来说,无疑是一种沉重的负担。他们可能会担心自己无法给伴侣提供足够好的生活,也可能害怕因为经济问题而导致夫妻矛盾。当婚姻被现实的柴米油盐磨平了最初的浪漫,取而代之的是无休止的物质计算和生活琐碎,那种“心力交瘁”的感觉自然会油然而生。

再者,是沟通和相处模式的挑战。 随着社会的发展,个人主义思想的普及,年轻人在成长过程中更加注重自我表达和个人空间。但婚姻恰恰需要大量的沟通、磨合和妥协。很多年轻人在恋爱时可能习惯了单打独斗,或者依靠甜言蜜语来维系关系,一旦进入婚姻,面对日常生活中琐碎的家务分工、育儿分歧、生活习惯的差异,就显得手足无措。他们可能缺乏有效的沟通技巧,不懂得如何表达自己的需求,也不懂得如何倾听对方的感受。当沟通不畅,误会和矛盾就会像滚雪球一样越积越多,最终将婚姻推向痛苦的深渊。

还有一点,就是对“爱情至上”的过度追求。 很多年轻人是因为深爱而走进婚姻的,他们期待婚姻能够延续恋爱的甜蜜,甚至是将其升华。但现实是,爱情的激情终会归于平淡,取而代之的是陪伴和责任。当他们发现婚姻生活远不如恋爱时那样充满惊喜和浪漫,当他们觉得伴侣不再像恋爱时那样“懂自己”,就会感到失落和失望,甚至认为婚姻“毁了爱情”。他们可能没有意识到,婚姻的价值更多体现在日复一日的相互扶持、共同成长上,而不是持续不断的激情燃烧。

当然,我们也不能忽视那些不幸福的婚姻案例带来的负面影响。 在社交媒体上,充斥着各种关于婚姻不幸的讨论、离婚案例的分享。这些信息在年轻人心中植入了“婚姻可能很糟糕”的预设。他们看到的是那些争吵、背叛、冷暴力,却很少看到那些婚姻中默默付出的努力、相互理解的温暖。这种信息不对称,使得他们对婚姻的想象充满了负面滤镜,从而产生了“婚姻是痛苦的”这种认知。

那么,婚姻真的如此不堪吗? 我不这样认为。

婚姻,从本质上来说,是两个人选择将彼此纳入自己的人生,共同面对生活中的风雨,分享生活中的喜悦。它需要两个人共同的努力和经营。如果将婚姻看作是一种“责任”或“义务”,那确实可能是一种负担。但如果把它看作是一种“选择”,一种对美好关系的追求,一种共同成长的旅程,那么它的意义就完全不同了。

那些认为婚姻痛苦的年轻人,很多时候是因为他们对婚姻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或者没有做好面对婚姻挑战的准备。他们可能忽略了婚姻中更深层次的价值:

共同成长与支持: 在婚姻中,你可以找到一个最忠诚的支持者,一个可以分享所有喜悦和分担忧愁的伙伴。你们可以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在人生的道路上并肩前行。
情感的稳定与归属: 婚姻提供了一种深度连接和归属感。在一个变幻莫测的世界里,拥有一份稳定的情感依靠,能够给予人巨大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创造家庭的意义: 婚姻是建立家庭的基础,而家庭是生命中最重要的港湾之一。共同养育孩子,分享家庭的温暖,这种经历是独特的,也是许多人一生追求的幸福。
更成熟的爱: 婚姻中的爱,并非总是轰轰烈烈,但它更具深度和韧性。它包含了理解、包容、责任和承诺,是一种更成熟、更稳定的情感联结。

很多时候,婚姻的“痛苦”并非婚姻本身的问题,而是经营婚姻的方式出现了偏差。如果双方都愿意付出努力,学习沟通技巧,尊重彼此的独立性,并且将重心放在共同的成长和幸福上,婚姻同样可以成为滋养心灵、带来长久幸福的沃土。

所以,我不认为婚姻注定是痛苦的。痛苦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选择走进婚姻的两个人,以及他们经营婚姻的态度和方式。年轻人对婚姻的疑虑是可以理解的,这恰恰说明他们更加理性,更加珍视自己的幸福。但同时,我也希望他们能看到婚姻更美好的一面,并在遇到那个对的人时,愿意付出努力去经营一段高质量的婚姻关系,而不是被一些片面的负面信息所裹挟,轻易地放弃了这份可能带来长久幸福的可能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给你两个场景,你就明白当代婚姻痛苦来自何处了。

场景一:

唐宋元明清的某个时期,王二柱到结婚的年纪了,他这辈子去的最远的地方是二百里外的八里堡,见到的最漂亮的女人是高老爷五十大寿请的戏班子里一个叫彩月的姑娘。二柱子干农活儿的时候,王三伯因为老伴儿得了病,他那个闺女来给他送饭。王二柱见了这小姑娘发现她竟有几分长得像当年见过的彩月,这眼睛就移不开了!回到家就跟爹娘表示,就要娶王三伯家的闺女,不娶不行。二柱子的爹娘合计了一下,觉得自己家比较穷,人家不一定答应,就跟王二柱说了。可是王二柱不愿意,又哭又闹非要娶她。爹娘没办法就请了最好的媒婆去说亲。可是王三伯这闺女已经许给了张三儿,媒婆也没有办法。这之后二柱子就得了相思病,茶不思饭不想。后来听说张三儿生了一场风寒病死了,大家都说是王三伯家闺女克夫。王二柱就来了劲儿,非要爸妈再去请媒人说亲,这次异常顺利,甚至彩礼都只要了一半。于是王二柱得偿所愿,娶到了他这辈子见过的第二漂亮的女人。

场景二:

王二狗上了大学,珍藏的硬盘里已经装满了各种尤物。军训的时候看见一个漂亮姑娘,跟xx老师有些像,正是二狗喜欢的类型。于是二狗兴冲冲地去打听她的联系方式。一打听不要紧,发现辅导员都对她嘘寒问暖。后来有个同校生哭着嚎着要跟她谈朋友,差点儿跳楼。女孩子经历了创伤期,二狗子狗屎运来了,抓住了机会,竟然顺利跟女孩儿建立爱情关系。前一个月还很顺利,后来女孩儿说她以后要出国,去英国。二狗子查了查,我的乖乖光学费一年就要四五十万。再查查全奖,那难度根本够不着!二狗子旁敲侧击地问了问出国学费的问题,女孩眨眨眼睛,说“这点儿钱,有啥问题?”一下子就对二狗子的灵魂造成了十万伏特的暴击。没过多久,二狗子就跟女孩分手了,后来也谈过不少朋友,但是总体上是越来越差。等到毕业以后,连那个排在二十开外的姑娘也跟自己分了手。又过了五年,二狗子结婚了,只是这个姑娘跟硬盘里的老师们自然没法比,算下来二狗子所见的好姑娘里,她可能连前五十都进不了。

故事讲完了!古时候咨询不发达,等级森严,人们能够见到的美好事物,努努力,加点儿运气就能够着。现在咨询发达,美好的东西天天无孔不入地在给你洗脑,让你觉得你真的能够拥有。但是最后能得到的与所见所知的则差距巨大。所以人们很难就此满足,总存了些不切实际的妄想,妄想不能实现便是怨怼。

其实王二柱一个月都吃不上一顿肉,王二狗则顿顿有肉吃。王二柱的老婆后来难产死了,王二狗有了一个娃最后出轨了……

幸福这事儿是人世间最玄妙的事情。有时候皓月当空,彩云流影,便能宠辱偕忘,心无所待,尽是满足。可有时候,功成名就,金屋娇妻,却莫名烦恼,怅然若失。

我一直都觉得,获得幸福的能力与地位无关,与财富无关,与出身无关,它仅有关于智慧。自古智慧超绝者,无不旷达豁然,哪怕身处险境,穷困潦倒,也不改其乐。人有了这种智慧,大概是不会轻易怨天尤人,惧前怕后的。

烦恼虽多,如何能辜负得了这好风好月呢?

user avatar

抛开法律问题,婚姻就是一个同居关系,因此不仅仅是婚姻受到冲击,而是同居关系受到了冲击。我不大想谈婚姻为什么受到冲击的陈词滥调,而想尝试解构一下这层关系。


首先,婚姻是可以没有爱情的。因为婚姻只是一个法律程序或者说仪式,任何人怀揣任何目的都可以走进婚姻。

谈恋爱当然也是可以没有婚姻的,但很尴尬的是,恋爱的标准是以婚姻为模板建立的。

比如说,恋爱为什么要专一呢?为什么友情不专一很正常,爱情不专一就是人渣呢?

因为恋爱在模仿婚姻的一夫一妻制。

清楚的记得,在幼儿园,还未接受什么道德教化的我,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不能同时跟几个人搞对象呢?只跟一个人如果没成岂不是很浪费时间吗?同时多交几个,不是能在更短的时间发现合适的人吗?这是童年无忌。

专一并非人的本性。而是后天教化的结果。

于是许多人会因为道德教化克制自己的天性(并非说克制是不对的,它在很多情况下都是对的),甚至许多人还会进而延伸到,认为自己同时暗恋两个人也是不道德的,于是逼迫自己在暗恋过程中作出二选一。

高中的时候,晚自习后的夜跑,听见两个同学的交流。

他说,我没有谈过,不知道谈恋爱该做什么。

另一人说,看看电影逛逛街,节日送个小礼物。

不知道交男女朋友之后应该做什么,是青春期的普遍状态。

恋爱连入门都是需要学习的,而友情呢?你听过哪个小朋友说过,我跟他是好朋友了,但我们不知道应该做什么才算是交朋友。这不是很可笑吗?

张爱玲有一篇散文写到,我们的一切都是二手的,先看了大海的明信片,才见过大海;先读过爱情小说,才经历爱情。

交朋友是本能,而谈恋爱不是。


很多小朋友搞不清楚友情与爱情的区别。是不是也可以理解为,在没有社会教条干预的初始状态下,友情与爱情本来就没有什么分界线?

只不过为了匹配婚姻制度,人为地设定、区分、划界出了“爱情”这个词,以成为婚姻的后备役,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许多爱情中的道德问题,是在模仿婚姻规则的。

当然,爱情即便模仿婚姻,也可以存在于婚姻之外。

但谈恋爱是为了什么?为了一起玩?为了愉悦?为了提升自己?

这些冠冕堂皇的理由,有哪一条是友情做不到的?

所有恋爱拥有的东西,似乎只有身体接触,友情或许难以满足。这也就是性。

如果在友情中加上了性元素,友情就不再是友情了吗?

好像也不一定。

在一些比较传统的家庭里,父母将可能结婚的恋爱关系,称之为处对象,将不会结婚的恋爱关系,称之为交朋友。

一方面来说,【交朋友】这是对爱情与友情的刻意混淆,另一方面来说,他们眼里,如果不结婚,友情与爱情本身也没多少区别。


前面说,爱情能做的一切事情,友情都可以完成,除了亲密的身体接触。

那么,人为什么喜欢身体接触?

把身体接触分为两类,一类是生殖冲动,很多人说生殖冲动不是爱情。

另一种身体接触,大概算是温存式的爱抚。

下面说后者。

许多人都做过自己抚摸自己身体的行为。最常见的是手与手臂。

在肢体语言的心理学研究上认为,抚摸自己,这是人类在模仿:幼儿时期亲人对自己的爱抚与拥抱。

从婴儿期,童年,再到青春期建立性别意识,孩子与父母在身体上的距离越来越远,但不代表他们就不需要身体上的爱抚,于是他们抚摸自己的手臂,来模仿婴儿时期被父母拥抱的感受。


在众多催婚言论中,有一条是,父母说,以后我们走了,你会很孤独。

在这个语境下,婚姻实际上正是来用来替代父母的,是一种提前准备的保险。

父母走了,你会孤独;父母老了,你会少了帮手与固定玩伴。

比如童年的时候,家里都是父母做饭;出去旅行,最开始通常也是与家人一起,而非朋友。

所以说,父母为什么会催婚呢?

根本上是死亡恐惧。社会风俗,也是建立在死亡恐惧的基础上。


站在这个立场上,便可以从几个角度回答该问题。医疗水平提高与死亡恐惧?不同年龄段的死亡恐惧差异?身体接触脱离婚姻?爱情本就虚无?……等等。

其他原因,无非就是婚姻开始丧失功能化,互补的社会属性丧失。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