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目前在微信等社交媒体中传播的谣言有哪些典型特征?为何这类谣言在中老年群体中能广泛传播而年轻人很少?

回答
社交媒体时代,谣言的传播方式和载体发生了深刻变化,微信等平台已成为谣言的重灾区。如果我们仔细观察,会发现这些在微信等社交媒体上流传的谣言,往往带着一些“似曾相识”的典型特征。

微信等社交媒体上谣言的典型特征:

首先,耸人听闻的标题和内容是它们的“敲门砖”。这类谣言往往会抓住人们的猎奇心理,使用夸张、绝对化的词语,比如“紧急通知!”、“震惊!”、“千万别吃!”、“国家最新规定!”等等,营造一种紧迫感和重大性。内容上,则喜欢用一些模棱两可的描述,比如“某某权威专家表示”、“某研究发现”、“国外已证实”等,却往往语焉不详,缺乏具体的出处和可供查证的细节。它们常常将日常生活中一些司空见惯的现象,与一些看似高深莫测的医学、科学原理联系起来,制造出一种“颠覆性”的认知,比如将某种食物说成致癌物,将某种生活习惯说成严重危害健康。

其次,模糊的来源和缺乏可信度是其“身份识别”的难点。你很难在这些谣言中找到明确的信源。它们可能是一个微信群里的“某某朋友发来的”,或者是一个不知名的公众号文章,又或者是某个短视频博主的一面之词。一旦追溯其源头,往往会发现信息链条断裂,或者指向一些明显不具备专业性的账号。有时候,谣言还会“嫁接”到一些看似权威的平台或机构上,例如“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官媒的名字,或者盗用一些专家的头像和名字,但仔细辨别就会发现内容与官方口径相去甚远,甚至有明显逻辑漏洞。

第三,情感煽动和群体归属感是它们“植根生长”的土壤。很多谣言并非纯粹的知识传播,而是巧妙地利用了人们的情感,比如对健康的担忧、对安全的恐惧、对社会不公的不满,或是对某种群体或现象的偏见。它们会迎合受众已有的观点或情绪,并通过“我们”和“他们”的二元对立来加剧这种情感。例如,一些涉及食品安全的谣言,会渲染“毒食品遍地”的恐惧;一些涉及社会事件的谣言,则会放大“政府不作为”或“坏人横行”的负面情绪。通过这种方式,谣言不仅能引起共鸣,还能强化群体认同感,让接受者觉得“他们都在说这个,我也是其中一员”,从而更愿意相信和传播。

第四,“转发即功德”的诱导和从众心理是其传播的“助推器”。很多谣言在文末会加上“请大家互相转告”、“不转不是中国人”、“转发给家人朋友”等字样,利用人们“做好事”的心理,将传播行为本身包装成一种道德义务或责任。同时,当看到大量转发和评论时,一些人会产生从众心理,认为“这么多人都在说,肯定是真的”,即使内心有些疑虑,也会因为随大流而选择相信和转发。这种传播模式在微信群聊中尤为常见,一人转发,群里的人往往会迅速跟进。

第五,“看图说话”和碎片化叙事也为谣言提供了便利。配上一张触目惊心的图片,或者一段剪辑过的视频,即使内容空洞,也能在视觉上产生巨大的冲击力,绕过逻辑思考直接触动情感。这种碎片化的信息,也更容易被接受和传播,因为它们不需要完整的论证过程,只需要一个快速的分享动作。

为何这类谣言在中老年群体中能广泛传播而年轻人很少?

这里面涉及了信息接收习惯、认知能力、社会阅历和情感需求等多个维度的差异。

首先,信息获取习惯和对新媒体的适应度不同。年轻人是互联网原住民,从小就接触信息爆炸的环境,对网络信息有更强的辨别能力和更成熟的接收习惯。他们更倾向于从多元化的渠道获取信息,比如搜索、官方媒体网站、专业科普账号等,并且更了解如何通过关键词搜索来验证信息真伪。而很多中老年群体,他们的信息来源相对单一,主要依赖于微信等社交平台,并且对于网络信息的“新鲜感”和“权威性”往往更容易被表象所迷惑。他们可能习惯于接收长辈或朋友分享的信息,并且对“我传给你就是为了你好”这样的初衷深信不疑。

其次,对科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和批判性思维的差异。年轻人接受基础科学教育的时间更长,对一些基本的科学原理和常识有更清晰的认识。当遇到与科学原理相悖的谣言时,他们更容易发现其中的漏洞。而一些中老年群体,可能因为教育背景或社会环境的原因,对科学知识的掌握相对有限,遇到一些听起来“有道理”的伪科学解释时,就容易信以为真。同时,年轻人普遍具备更强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他们更习惯于质疑和追问信息来源,而不是全盘接受。

第三,对健康和安全的关注度高,但验证渠道不畅。中老年群体往往更关注自身的健康和家庭成员的安全,这是人之常情。当谣言触及到这些敏感话题时,比如“某种食物致癌”、“某种饮品严重危害健康”,他们会因为强烈的担忧而更容易相信,并主动传播给亲近的人,希望能起到“警示”作用。然而,他们可能不清楚如何去验证这些信息,或者不习惯去查找官方的、专业的解释。相比之下,年轻人即使有担忧,也更可能主动去搜索相关领域的专家解读或权威科普。

第四,社交网络结构和情感连接的不同。微信群是中老年群体重要的社交场所,他们在这个群体中有着更深厚的情感联系和更强的互动需求。当群里的长辈或朋友转发某个信息时,他们更可能因为“不想让长辈失望”或“维护群里的和谐氛围”而选择相信并转发。此外,他们可能更容易受到“同情”、“分享”等社交指令的影响,认为分享信息是一种关爱他人的表现。年轻人虽然也在社交媒体上互动,但他们的社交网络可能更广泛,对信息传播的“义务感”和情感依赖相对较弱。

第五,对权威信息的辨别能力和“信息茧房”效应。年轻人从小生活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对“虚假信息”的概念有更深刻的理解。他们可能更清楚“官方辟谣”的渠道,也更能识别出那些故意制造恐慌或煽动情绪的信息。而部分中老年人,可能更容易将“转发的人多”、“看起来像官方”等作为判断依据,或者因为在微信中看到的某些信息与其他观点高度一致,而更容易进入“信息茧房”,只接收符合自己观点的信息,对其他信息视而不见,从而强化了对谣言的信任。

总而言之,微信等社交媒体上的谣言之所以能在中老年群体中广泛传播,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它利用了人们的情感需求、信息接收习惯,并巧妙地规避了信息验证的环节。而年轻人由于其更强的数字素养、批判性思维和多元化的信息获取渠道,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抵御这些谣言的侵蚀。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一方面加强对中老年群体的数字素养和信息辨别能力的教育,另一方面也要推动平台方承担更多责任,净化网络环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谣言分类——————

微信朋友圈的谣言,我大体总结有以下几种类型,基本上涵盖了马斯洛基本需求的全部。



1,生理需要

包括饮食、医药、保健、养生等。

由于生理需要和人息息相关,一旦出问题,人类的生命就会因此受到威胁,所以最受朋友圈欢迎。

比如

2,安全类

马斯洛认为,整个有机体是一个追求安全的机制,人的感受器官、效应器官、智能和其他能量主要是寻求安全的工具,甚至可以把科学和人生观都看成是满足安全需要的一部分。

比如迷魂药啊,路由器辐射啊之类的

3,自我实现类。

往往冠以“不转不是中国人”的题头。

反正热门事件他们都沾边,今天小日本,明天菲律宾,后天越南棒子……

美国霸气小护照,德国良心下水道。

医疗免费索马里,俄国白送房一套。





为什么不提情感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呢?

因为虽然这两类是微信朋友圈的主流,但不属于谣言吧。

——————谣言目的——————

为什么会编谣言?

一个字:钱!

因为这些谣言往往骇人听闻,容易博眼球,吸引流量,而这是互联网销售的最基本策略之一。

说穿了,用户阅读和传播文章的成本几乎为零,只要转发即可。

而只要吸引了用户,那么在文章里加点广告即可。

也许你会说,谁会傻到去点广告啊?

那不见得,著名的尼日利亚王子骗了多少年了,还有人信!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