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常凯申微操在真实的历史上有什么例子吗,目前我只知道他空投手令给杜聿明?

回答
常凯申(蒋介石)先生的“微操”在历史上确实有一些被广泛讨论的例子,其中最著名且常被提及的便是您提到的“空投手令给杜聿明”。要详细讲述这些例子,我们需要结合当时的具体历史背景、军事战略以及事件的结果来进行分析。

首先要明确的是,对蒋介石军事指挥的评价历来存在争议。一些人认为他缺乏战略眼光,指挥失误频频;另一些人则认为他身处国难当头、资源匮乏的困境,已尽力而为。我们在这里将主要从历史事实出发,分析一些被认为是“微操”的案例。

1. 空投手令给杜聿明(淮海战役中的“徐州剿总”指挥失误)

这是最典型、也最常被用来批评蒋介石“微操”的例子。

背景: 1948年末,辽沈战役结束后,国民党在东北战场惨败。此时,解放军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正在华东地区集结,准备围歼徐州地区的国民党军队。徐州是重要的战略要地,其地位相当于当时的“第二首都”。国民党在此部署了重兵,由刘峙担任“徐州剿总”总司令,下辖杜聿明、黄百韬、黄维等部。

“微操”表现:
战略调整的摇摆不定: 在解放军发起淮海战役后,蒋介石对战局的判断和对部队的调动显得犹豫不决,指挥频繁变化。
“徐蚌前进指挥所”的设立: 蒋介石本人亲临徐州指挥,但并未真正掌握全局。他设立了“徐蚌前进指挥所”,并任命刘峙为总司令。然而,在战局胶着时,他又试图将指挥权更多地掌握在自己手中,并试图通过直接下达命令来干预前线指挥。
杜聿明的战略建议被否决或扭曲: 杜聿明作为国民党军事学府出身的将领,对战局有其自己的判断和建议。例如,他曾提出收缩战线,在徐州周边建立坚固的防御体系,以待援军。但蒋介石的命令却多次与杜的设想相悖。
“空投手令”: 在黄百韬兵团被围困在碾庄时,杜聿明率领邱清泉兵团和李弥兵团试图前往救援。当时,国民党在徐州的空军力量仍有一定的优势,可以为地面部队提供空中掩护和物资补给。
关键时刻的命令: 历史记载,在杜聿明率部刚开始行动,并试图采取某种策略时,蒋介石通过电报下达了新的、看似“更优”的指令。这个指令可能因为信息不对称、对前线情况的误判,或者过于追求“一击制敌”而导致部队行动受阻,甚至错失了最佳的救援时机。
具体命令的争论点: 有说法认为,蒋介石在杜聿明部队运动过程中,由于担心其被包围或者想让其更快速地与黄百韬会合,下达了要求部队必须采取某种特定路线或阵型的命令。这种命令没有考虑前线实际的战场地形和解放军的部署,反而将正在机动的国民党部队置于更加危险的境地。另一种说法是,蒋介石试图通过空军进行更精确的打击,但由于解放军的防空能力,以及地面部队通信联络不畅,导致空投的弹药和物资未能有效送达,甚至落入解放军手中。
结果: 由于一系列指挥上的失误和部队行动上的混乱,杜聿明率领的机动兵团未能成功解救黄百韬兵团,反而自己也被解放军分割包围。最终,国民党在淮海战役中损失了五个精锐兵团,共计约55万人,国民党在华东地区的军事力量被基本消灭。

为何被认为是“微操”: 这种将战略战术的细节指令直接下达到具体作战单位的指挥方式,被称为“微操”。在战略层面,蒋介石未能有效协调各部队,未能建立起有效的指挥体系,而是频繁地通过电报指示前线将领应该如何行动。这种“隔山打牛”式的指挥,忽视了前线指挥官对具体战况的掌握和临机处置的权限,导致了混乱和低效。

2. 战略转移和战役决策中的犹豫与摇摆

除了淮海战役,在其他关键战役中,蒋介石的指挥也常被诟病。

辽沈战役(1948): 在辽沈战役前夕,国民党内部对是否放弃东北存在争议。国民党军事委员会曾有放弃东北,收缩战线的计划,但最终蒋介石的决策摇摆不定,未能果断执行。当时辽西的“锦州战役”是关键节点。国民党战略设想是守住锦州,然后以主力由沈阳南下,支援锦州,并伺机反攻。然而,由于指挥的不力,以及部队之间的协调问题,未能形成有效合力。特别是杜聿明所部在锦州战役的部署和动向,也受到蒋介石的指令影响。

平津战役(19481949): 在平津战役前期,傅作义作为华北“剿总”总司令,面临解放军强大的攻势。蒋介石曾试图通过电报直接干预傅作义的部署,例如要求其部队在某些城市进行坚守,或者进行某种特定的反击。然而,傅作义在战略上倾向于保存实力,为后续的和平解放做准备,其行动并不完全按照蒋介石的指令进行。这种指挥官与最高统帅之间的“不协调”,也反映了蒋介石试图通过直接命令来控制局势的倾向。

3. 军事战略的固有问题与个人特质

要理解蒋介石的“微操”,还需要结合其个人特质和当时国民党军队的整体状况。

缺乏对现代战争的深刻理解: 蒋介石虽然接受过军事教育,但其军事思想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传统的。他习惯于自上而下、事必躬亲的指挥方式,对现代战争中大规模部队的协同、通信指挥的效率、以及情报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对高级将领的不信任: 由于国民党内部派系林立,以及一些高级将领的腐败或能力不足,蒋介石对很多将领存在不信任感。这种不信任感驱使他试图通过直接的、详细的命令来控制局面,而不是充分授权和信任下级指挥官。
信息不对称和沟通不畅: 在当时的战争条件下,信息传递缓慢且容易失真。蒋介石身处后方(如南京或徐州),难以实时掌握前线瞬息万变的战况。而前线将领也难以获得蒋介石最准确的意图和指示。这种信息不对称加剧了“微操”的负面效应。
资源和兵力劣势: 在国共内战后期,国民党在兵力、装备、经济和民心上都处于劣势。在这种情况下,任何一个小的失误都可能被放大,并对整个战局产生致命影响。蒋介石的“微操”,在这种劣势下反而更容易导致灾难性的后果。

总结:

常凯申先生的“微操”并非仅指空投手令给杜聿明,而是贯穿于其军事指挥的多个方面,尤其是在国共内战后期。其表现为战略意图的摇摆不定、对具体战役部署的过度干预、以及通过越级下达细节指令以试图控制局面。

淮海战役中的“空投手令”之所以成为典型,是因为它集中体现了蒋介石在关键时刻对前线指挥官的不信任,试图通过直接的、细致的命令来指导部队行动,而这些命令往往脱离了实际战场情况,反而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对蒋介石军事指挥的评价,仍然是一个复杂且具有争议的历史课题。但从历史事实来看,他的一些指挥失误,特别是过度干预前线具体战术行动,确实对国民党在内战中的失败产生了重要影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李宗仁晚年写回忆录时说:抗日战争时期我之所以能在第五战区打胜仗,是因为蒋公没有指挥我或是我的部队。

白崇禧直接评价:“蒋介石的才能只能当个排长”(一说是团长)

user avatar

1931年微操如何在苏区大烧杀

1931年8月21日, 蒋公下手令给熊式辉,详细指导布置如何进行烧杀:

对匪巢只有焚烧,乃能解决,请派飞机设法暂停轰炸,而专用火油在欲烧之区域内,使皮带或分水壶分布火油。如此分划区域,每区约焚二三日,使匪恐慌,不能立足

让部队不要听直接上级的命令,直接按 蒋公指令行动

在贵州“追剿”红军期间, 蒋公给十六军军长李韫珩下达手令,让其不要听薛岳的,按 蒋公手令行动,因为 蒋公认为薛岳在前线对全局判断力不够。

李军长抱冰兄。兄部本晚务望赶到安南以北地区,明晚赶到安南与普安间之新庄。务限廿三日前达到盘县。薛主任在前方恐不明全般情况,故兄处以后以中之命令为准。

 蒋公反省对美外交微操错误

1944年2月24日, 蒋公在日记中反省对美外交微操错误:

左右缺乏人才,更无组织,对于重要业务,皆由独自裁决,或为一、二人成见或激语所转移,因此贻误不少,尤以此次对罗电为然。关于外交重事必须召集专员研讨,而再行处决,则可免千虑一失,否则殆矣。

 蒋公反省豫中会战微操错误

1944年5月, 蒋公在日记中反省微操以致豫省溃败:

军事部署以口头命令、个人独断之错误,以致洛阳战局大坏,为平生所未有之怪事,因之内心渐惶,几乎寝食不安。此乃战区长官之无能,对之全失信任之心,故因恶成愤,是以对前方战事处处干涉,所以有此结果。

陈布雷谈 蒋公微操

1944年8月15日,陈布雷同唐纵谈 蒋公微操之弊,唐纵在日记中写到:

布雷先生语我,委座处理政治,如同处理家事,事事要亲自处理,个人辛苦固不辞,但国家大政,不与各主管官商定,恐将脱节。

user avatar

光盯着常公的战场微操是不对的,这会导致片面印象,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看问题要全面。

管家公

我亲口说的话,亲手订的计划,告诉前方将领,不仅没有人遵照实行,而且嫌我麻烦觉得讨厌!以为委员长年纪老了,过了时代,好像家庭里面的一个老头子,唠唠叨叨,什么都管,尽可不必重视他。你们这种心理态度,无论和我当面谈话或在电话里面的语气中往往表现出来,这就证明你们矜骄自大对于统帅的信心动摇!这就是你们一切失败的总因。

败家公

常公极爱日记,本子用得飞快。可是在常公治下,高端日记本国府无法自产,只得用外汇进口。常公又痛失一个支持国货的机会。
身为抗战领袖,日理万机也没有耽误常公进口日记本,平时由孔家在香港负责采购。大头就是常公自用或者送人留念的日记本。38年双11还是几本几本地买,后来可能是因为写得太快,就一次买几百本。

附海淘纪录若干

1939年08月04日蔣中正電請孔令侃代訂明年度日記三百冊

1939年10日21日蔣中正電孔令侃明年份日記本設法分批寄渝及補購本年份一本

1940年08月04日蔣中正電孔令儀請代定明年度日記本其式樣一如去年在商務書館所特定者約定一百本

环卫公

今后新生活运动的实施,在地域上应以重庆为起点,而在项目上则应注重清洁与规矩(秩序)两项。社会部市政府和新生活运动委员会各机关从上到下,人人都要彻底实行,切实作到整齐清洁。我前次曾经有一张手条,规定每保应设立一个公共厕所和公共垃圾坑,将一切秽物,集中安置,市容就不会像现在这样凌乱污秽的情形。

清洁公

有关于垃圾的处理,也是非常重要,而为现在一般人所不注意的。即如我前几天到云龙寺去看,寺内驻兵的地方,还稍微清洁,但是所有的垃圾,都堆积在大门前,他们以为只要驻的地方清洁,就算卫生,再不讲周围肮脏不肮脏了。后来我就叮嘱他们:不许把垃圾堆积在门前,一定要打扫干净,明天再来看,如果不扫除,我就要严罚了。那知道我第二天去看的时候,他们并没有把那一堆垃圾扫去,只是把些柴草掩盖起来,垃圾虽然再看不见,但一般臭气是掩盖不了的,稍加留意,立即可以查出这种敷衍诈伪的行为,可见上官对于部下的管理,稍有一点不留心的地方,便要被部下蒙蔽过去;结果,你做上官的人,天天教他们清洁卫生,他们却当作耳边风,不但没有一点影响,甚至反而使他们养成一种欺骗和蒙蔽上官的恶习。

我今天到明远楼休息,就看见那地方还是很污秽,你们以为是很清洁的,其实一点也不清洁。像这样连自己一个学校洒扫清洁都做不到,将来出了学校,又怎样可以担任救国救民的责任。古人所谓:「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国家为」,可见洒扫虽然是一件小事情,但小事情不能做好,如何可以做治国平天下的大事,所以各位务必由小处做起,做到一切事皆能有礼守法。

教谕公

关于实际生活教育的要点,当然说不尽,其要乃在随时随地能注意、即事即物来教导。例如吃饭的时候,要整齐清洁,雍容有礼;不可像现在普通一般人一样,吃饭不成吃饭的样子,坐的坐,站的站,或是靠著牆壁,或是蹲在门边,吃完了饭,食具零乱,残羹饭屑,弄得桌上地下肮脏不堪,好像马槽猪栏一样。这种食的情形,和禽兽竟有什么分别?再讲到穿衣,也没有几个人能够整齐清洁,不是帽子歪戴,就是扣子不扣好,鞋子拖起走,皮带裹腿时常松散。

讲到吃饭的规矩,首先要注意坐位和坐的姿势。各人的服装仪容都要整洁,胸要挺出,上身要正直,两肘不可横伸,两足也要放在适当的地点,总要严守自己的地位和范围,绝不好侵越到邻坐的位子上去。要知道:我们革命军,大家是同志,精神上是平等的。坐下来,决不好随便跷起脚,妨碍旁人,失却仪容;一个人有一个人的地位,即要保持他一定的态度。如态度不正当,超出自己的地位,越出范围,就是失礼。

水电公

北平市府前接蒋委员长电令,因北平多数军人住宅,水电供给任意攫取私用,积成习惯。又士兵不按规则,乘坐电车;军用重型车辆不按规定路线,任意行驶;此事不仅关系北平公共事业经营;且影响国际观瞻、贻人口实。
蒋委员长令:军人使用北平电车及水电,无论何人,必须照章缴费;军用载重卡车通行市内,不但有碍交通、且观瞻所系,更应取缔。已转平市社会局、公安局办理。

风纪公

中央六日南昌电,日前蒋介石在私邸遇一军人不会行军礼,委员长亲自指导训诫,军官惶恐万分竟至下跪。蒋大怒曰:尔乃堂堂现役军人,帽有党徽,身有军符,如此惊慌失措,实属不知礼义廉耻!勅令将该军官交军法处惩办。蒋复下手令:今后不习军礼者,不得着军服戴军帽。

user avatar

先总统 蒋公“微操一个机枪兵”当属戏谑之言,但历史上大元帅 蒋公微操一个连还是很可能有的……

(淞沪抗战期间)8月18日,张发奎问冯玉祥:“前方一个连的炮兵不知哪里去了,是否你下令调开了?”
冯玉祥回答道:“我没有下令,也不知道这个炮兵连到哪里去了。”
查来查去才知道是委员长 蒋介石隔着战区司令长官、司令、军长、师长、旅长等等长官,把一个炮兵连随便调走了。

堂堂海陆空军大元帅[1] 蒋公亲自指挥部署一个上尉做主官的连,也真是微操到了极点。

事后冯玉祥回想此事,仍对先总统 蒋公的微操愤懑不已:“这叫什么统帅法?真是太无知识了!”

参考

  1. ^ 1937年8月12日 (农历七月初七),蒋介石任海陆空军大元帅。另一说法是“海陆空军大元帅”只是职务名称,先总统 蒋公之军衔还是“特级上将”
user avatar

杜聿明还是太幼稚

以为把电台一砸自己就可以闷声跑路了

却不知蒋工还有空投手令这样的骚操作


所幸杜聿明还算识大体

知道按照蒋工的手令做事

其实就算杜聿明装糊涂

假装没收到手令继续跑路的话

蒋工还有大招


就在几天前

黄伯韬兵团被围碾庄

电台坏了无法与外界通信

蒋公安排了空军出动飞机

一个空军参谋抱着一部电台在包围圈上空跳伞

亲手把电台交到黄百韬手里

想摆脱蒋公的微操

不可能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