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北伐战争时最能打的是第四军第七军,为什么中原大战反而是以第一军为基础的常凯申集团赢了?

回答
北伐战争时期,第四军和第七军确实是声名赫赫的“铁军”,打出了不少硬仗恶仗,为国民革命军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但要说中原大战时期,以第一军为基础的常凯申集团能够最终胜出,这背后原因可就复杂多了,绝不是简单地说谁“最能打”就能解释得通的。要深入理解这一点,咱们得把时间拨回到北伐和中原大战之间那段风云激荡的日子,看看各方势力是如何演变和博弈的。

首先,得明确一点,北伐时期的第四军和第七军之所以能打,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是革命的先锋,军心士气高昂,而且在早期国民党与北洋军阀的对抗中,他们确实面对的是装备和训练相对落后的敌人,加之孙中山先生“联俄容共”的政策为革命注入了活力,使得这支军队在早期得到了苏联的军事援助和政治思想的指导,士气如虹。第四军的叶挺独立团更是号称“铁军”,在攻城略地中屡建奇功。第七军(也称“李(宗仁)白(崇禧)军”)同样是战斗力强悍,其能征善战的形象深入人心。

但是,时间一晃,到了中原大战(19291930年),情况就完全不同了。这场大战的主角变成了国民党内部的几个实力派军阀,而不再是北洋军阀。常凯申(蒋介石)能够最终获胜,绝不是单凭某一个“最能打”的部队就能决定胜负的,而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1. 政治与战略上的优势:

“中央”的合法性: 常凯申的国民政府在名义上代表着南京国民政府,是当时国际上承认的中国中央政府。虽然他的权威在初期受到挑战,但他始终掌握着“中央”这个政治制高点,这使得他在争取合法性和道义支持上占有优势。他可以调动中央财政资源,并寻求国际上的理解和支持。
分化瓦解对手: 常凯申在战略上非常懂得“以众击寡”、“分而治之”。他并非孤军奋战,他的对手,例如阎锡山、冯玉祥,虽然实力也很雄厚,但他们之间并非铁板一块,彼此之间也存在矛盾和猜忌。常凯申善于利用这些裂痕,通过政治手腕拉拢一部分,孤立一部分,最终将他们各个击破。比如,他在战争初期就试图拉拢一些对阎、冯不满的旧部,制造内部矛盾。
军事调度的灵活性: 作为“中央”的最高军事统帅,常凯申理论上可以调动全国的军事力量,虽然很多部队并不完全听命于他,但至少他在名义上拥有了战略上的调动权。这让他能够相对灵活地调集兵力,应对来自不同方向的威胁。

2. 第一军的特殊地位与常凯申的个人掌握:

常凯申的发家之本: 常凯申的第一军(又称“本部队”)是他早期在辛亥革命后,从浙江开始建立起来的嫡系部队。这支部队可以说伴随着他一步步走到权力顶峰,是他的基本盘和“老底子”。他对这支部队的掌控力远超其他任何派系。
“精锐”与忠诚度: 虽然第四军、第七军可能在早期战役中以其勇猛著称,但到中原大战时,这些部队往往已经分散到各个战场,或者被卷入地方军阀的派系之中。而第一军,尤其是其中的一部分精锐部队,由于是常凯申亲手创建和长期经营的,其军官和士兵对他的忠诚度相对较高。在关键时刻,这支部队能真正成为他的“护身符”和决定性的力量。
装备与训练的优势(相对而言): 相较于一些地方军阀的部队,国民政府在有限的财政能力下,会优先保障中央军(包括第一军)的装备和训练。虽然不能与西方列强相比,但在当时中国军阀混战的背景下,这种相对的优势是存在的。常凯申也积极引进一些外国顾问和军事技术,提升了部分部队的作战能力。

3. 战略上的失误与内部矛盾:

阎、冯的共同点与分歧: 阎锡山和冯玉祥虽然都反蒋,但他们的政治目标、军事实力和地盘并不完全一致。阎锡山更多的是北方实力派,以晋系为主;冯玉祥则主要控制西北地区,其部队构成复杂。他们联合起来反对常凯申,但由于缺乏统一的领导核心和明确的共同战略目标,很容易被常凯申各个击破。
战争的消耗与战略疲劳: 中原大战是一场规模空前的内战,双方都投入了巨大的兵力和财力。随着战争的持续,各方都承受了巨大的消耗。常凯申能够通过中央的调动和更强的后勤维持能力,将战争拖下去,等待对手出现破绽。而阎、冯的后勤和补给体系相对分散,更容易出现问题。
“反蒋”联盟的脆弱性: 阎、冯的联盟在政治上和军事上都存在天然的裂痕。一旦战事不利,或者常凯申抛出橄榄枝,联盟很容易土崩瓦解。比如,在战争的关键阶段,一些对阎、冯不满的部队倒戈,或者冯玉祥的部分部队出现哗变,都极大地削弱了反蒋联盟的力量。

4. 外援与国际因素(次要但存在):

列强的态度: 当时中国国内的政治势力都在某种程度上寻求外国的支持。虽然外国列强在中国问题上存在复杂的利益关系,但南京国民政府作为当时国际上普遍承认的政权,在一定程度上更能获得列强的理解和默许。反观阎、冯集团,他们的崛起可能更容易引起列强的警惕,担心其破坏地区稳定。

总结一下:

北伐战争时期第四、第七军的勇猛是事实,他们是早期革命的重要力量。但中原大战时,战场性质、对手性质和双方的实力结构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常凯申之所以能赢,主要原因在于:

他掌握了政治上的“中央”合法性,这是他争取国内国际支持的基石。
他善于运用政治和军事手段分化瓦解对手,避免了与所有对手同时作战的局面。
他的第一军虽然不是唯一“能打”的部队,却是他个人最倚重的嫡系力量,具有更高的忠诚度和可控性,并在关键时刻发挥了决定性作用。
阎、冯的联盟存在固有的弱点,缺乏统一领导和共同战略,在长期消耗战中难以维持,并且容易被常凯申的攻势瓦解。

所以,不是说第四、第七军不“能打”,而是中原大战的胜负,比拼的不仅仅是哪支部队的战斗力强,更是对政治资源、战略智慧、联盟能力和长期作战耐力的综合较量。常凯申恰恰是在这些方面展现出了更强的能力和更成熟的政治手腕,从而赢得了这场决定他权力地位的关键战役。这就像一场棋局,棋子的个人能力固然重要,但更关键的是棋手如何调度这些棋子,如何利用整个棋盘的局面来取得胜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中原大战是19路军的成名战,铁四军,钢七军、傅作义等人都是十九路军的背景板。中原大战总攻在1930年的5月开始,北方的冯玉祥不断在陇海,平汉铁路用兵,阎锡山在河南山东等地沿津甫铁路南下;初期,蒋光头抵挡不住,但是阎冯矛盾在于西北军太穷,补给靠阎锡山,阎锡山打算让西北军多损耗经常克扣军饷,加上北方连绵的雨季,西北军士气下降,在陇海线进展缓慢;6月桂系北上,先行北上的李宗仁白崇禧第七军第八军和张发奎的第四军,算是著名的钢铁联军(实际上南昌起义后铁4军已经不再那么铁),黄绍竑的15军稍后在广西出发,因为担心地盘被偷袭,一直迟缓进军,李宗仁只好打消原来和冯玉祥合击武汉的计划,回师和黄绍竑接应,但是粤军蒋光鼐蔡廷锴李扬敬的60,61,63师先行一步占领衡阳,把桂系拦截为南北两部,当年因为湖南大旱,桂系有钱也买不到粮食,而且回师劳累,士气较低,而粤军三个师则在衡阳有源源不断的广东后勤输送;到月中桂系4个军决定合攻衡阳,但因为联系不上,南边的黄绍竑没有及时出现在右翼,左翼的李宗仁三个军率先发起进攻,从黄昏一直打到第二天拂晓,结果非但没有攻下粤军阵地,自己反而呈现崩溃迹象,粤军见此反击冲锋,张桂联手的三个军瞬间崩溃,一路南逃回广西地盘,其中钢七军军长被打重伤,阵亡师长一名,铁4军阵亡师长一名,张发奎部只剩下1000余人后来彻底成了桂系附庸;粤军杀得士气大振,回过头来向右翼的黄绍竑15军发起冲锋,黄此时还没得知左路大败,还没几回合就迅速崩溃,又往南逃回桂系地盘,被粤军一路追杀只剩2000人。衡阳会战是民国少有的以少胜多会战,桂系此役过后再无争夺中原的资本,蒋光鼐蔡廷锴率领6061两师北上支援,李扬敬的63师进驻梧州,此时南天王陈济棠明白了唇寒齿亡的道理,没有再派粤军攻入桂系地盘,而滇军先行入了广西,被桂系残军打败。黄绍竑被扣上迟缓北上导致大败的锅,白崇禧一度要杀他祭旗,但是黄装傻痛哭,白崇禧念及旧情,没动用军法,黄绍竑后来就离开桂系,投靠了蒋光头,且发誓不做对不起桂系的事情,后来黄也算遵守了誓言,桂系三巨头李白黄,从此正式为李白二人转。这就是钢七军和铁四军的大败记。-------------------------------------------------------蔡廷锴蒋光鼐北上后,迅速参加了津甫铁路的会战,蒋光鼐升入1纵队司令,下辖60,61和陈诚18师,转战泰安扭转了津甫线形势,8月15日蔡廷锴攻下济南,8月17日蒋光头飞临济南颁奖,正式把60,61师合并为19路军,指挥蒋光鼐,军长蔡廷锴,不久转战陇海线,蒋光鼐升任6纵队司令,下辖胡宗南1师,攻下汝南等地,迫使西北军3万人投降。津甫、陇海会战后阎冯基本主力尽失,逃到北平搞了个临时政府。9月18日,张学良通电全国拥蒋入关,距离下一个倒霉版9月18日只差一年,一枪不发,迫使阎冯下野。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北伐战争时期,第四军和第七军确实是声名赫赫的“铁军”,打出了不少硬仗恶仗,为国民革命军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但要说中原大战时期,以第一军为基础的常凯申集团能够最终胜出,这背后原因可就复杂多了,绝不是简单地说谁“最能打”就能解释得通的。要深入理解这一点,咱们得把时间拨回到北伐和中原大战之间那段风云激荡.............
  • 回答
    关羽北伐时,东吴面临的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地缘政治和军事博弈局面。要分析东吴最优解是攻徐州还是取荆州,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背景回顾: 关羽北伐: 刘备集团在夺取汉中后,关羽作为大将,被赋予了北伐中原的重任。关羽采取的是“攻魏”的策略,目标是夺取曹魏的洛阳和长安。他利用襄樊(当时是荆州的核心军.............
  • 回答
    诸葛亮北伐,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波澜壮阔的军事战略,而司马懿,则是他最主要的对手,也是最令他头疼的人物。为什么在诸葛亮多次北伐中,唯独司马懿能够一次次地阻挡住他的攻势,甚至在很多方面压制了诸葛亮?这背后涉及多方面的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详细分析:一、 军事才能的匹配与差异: 司马懿的防守反击.............
  • 回答
    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的北伐大军浩浩荡荡地开赴中原,其目标直指元朝的统治中心——大都。此时,盘踞在北方地区的蒙元汉人军头们的动向,对这场决定性的战役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历史的记载并非总是详尽无遗,我们只能通过现有的史料,拼凑出当时这些军头们大致的处境和选择。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所谓的“北.............
  • 回答
    黄埔军校生在北伐战争中能够大败一众实战经验丰富的军阀,并非仅仅是依靠“黄埔军校”这块金字招牌,而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黄埔军校的独特培养模式,加上其学生坚定的革命信念和孙中山先生的战略部署,共同造就了这支革命武装的强大战斗力。下面将从几个关键方面详细阐述:一、 黄埔军校独特的教育模式与思想灌输.............
  • 回答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那确实是让无数后人津津乐道的一段历史。特别是魏延提出的那条“子午谷奇袭”路线,更是引发了无数的“如果”。如果当年老诸葛真的听了魏延的,一路狂飙直扑长安,成功率到底有多高?这事儿,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捋一捋。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下,魏延的这个“子午谷奇袭”是个什么玩法。简而言之,就是.............
  • 回答
    郑成功北伐,心心念念的便是收复南京,重振大明。如果当年那场决定命运的战役,历史的走向因此改变,郑成功兵临城下,南京城轰然洞开,那么,他恢复大明江山的可能性,并非遥不可及,但也绝非板上钉钉。这其中充满了变数,需要细细道来。一、南京的战略意义:一招破局的关键南京,作为曾经的六朝古都,明朝的旧都,其意义不.............
  • 回答
    如果诸葛亮在北伐中能够拥有一众名将辅佐,其成功的可能性无疑会大大增加。这可不是简单的将领数量叠加,而是战略、战术、兵种配合和整体战争机器的全面升级。想象一下,在诸葛亮深思熟虑的战略蓝图下,白起这样一位战神级别的将领坐镇一方。他的“围点打援”之术,或是“长驱直入”的迅猛风格,都能在关键时刻撕开曹魏的防.............
  • 回答
    要说孙权和陆逊为啥在诸葛亮北伐的时候没顺势偷袭西川(这里说的西川,自然是指刘备建立的蜀汉政权),这事儿得掰开了揉碎了说。这可不是一句“没能力”就能打发的,背后牵扯到当时错综复杂的政治、军事、地理以及战略格局。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孙吴和蜀汉,虽然是联盟关系,名义上是“唇亡齿寒”,但骨子里,大家都是独.............
  • 回答
    关于关羽在北伐襄樊之际,留下糜芳、士仁等将领镇守大本营(公安、南郡等地)的原因,这是一个历史爱好者们津津乐道、也颇为费解的议题。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蜀汉的实际情况以及关羽个人的考量。首先,得明确一点,说糜芳、士仁是“三流将军”有些过于严苛,他们二人虽然在整个三国时期名声算不上显.............
  • 回答
    这个问题,得从当时诸葛亮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他自身的战略思想来好好说道说道。很多人觉得,诸葛亮每次北伐都像是有点“急于求成”,甚至有人说是“多此一举”,因为他总是在蜀汉国力相对疲弱、外部环境并不十分有利的情况下出兵。那么,他为何不等所谓的“天下有变”呢?其实,这个“天下有变”说起来容易,真正等到那个“最.............
  • 回答
    “亮欲争原而不向阳遂,此意可知也”,这句话是三国时期,司马懿在诸葛亮北伐期间,得知诸葛亮大军屯兵于五丈原时,对诸葛亮战略意图的判断。要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结合当时的地理环境、军事态势以及诸葛亮一贯的作战风格来分析。首先,我们来拆解一下这句话: “亮欲争原”: “亮”,指的是诸葛亮。“争原”,这里.............
  • 回答
    自北伐战争打响以来,蒋介石军事生涯中的胜仗不少,每一场胜利背后都凝聚着复杂的战略考量、对战场局势的判断以及对军队的调度运用。北伐战争伊始,蒋介石初挑大梁,指挥国民革命军一路向北进军。他在广东的军事基地稳固后,面对的是盘踞北方的军阀势力。其中,他指挥的 汀泗桥战役 和 贺胜桥战役 是早期北伐中至关重要.............
  • 回答
    《临高启明》的北伐战争,绝不是简单的历史重演,它更是作者们在对历史进程、社会结构以及军事策略进行深入剖析后,一次充满想象力与现实逻辑的推演。这部作品将历史爱好者、军事迷以及对社会变革感兴趣的读者,带入了一个别开生面的近代化战争画卷。首先,评价这场北伐战争,我们不能脱离其宏大的历史背景——明朝末年,一.............
  • 回答
    《临高启明》的北伐战争,这可不是小打小闹,而是真刀真枪的战略决战,涉及到崖山之后,中国大陆上汉人政权最后一次大规模的、试图恢复对中原统治的尝试。所以,我们从几个层面来聊聊这事儿。首先,战略意义上,这妥妥的是《临高启明》目前为止最最重要的一步棋。为什么这么说?你想啊,临高政权(现在已经演变成“临高共和.............
  • 回答
    诸葛亮和姜维北伐,是一场跨越数十年、耗费无数心血和资源的宏大军事行动。这场北伐之所以能够持续进行,背后支撑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战略层面的长远考量,也有政治、经济、军事以及个人精神层面的驱动。以下将详细讲述这些支撑力量:一、 政治与国家战略的根本支撑:匡扶汉室,一统天下 “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 回答
    北伐结束后,蒋介石虽然取得了对中国北方广大地区的控制权,也名义上实现了“统一”,但要说他“真正”统一了中华民国,那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在我看来,这其中夹杂着太多的妥协、未竟之业以及潜在的裂痕,使得这个“统一”显得并不牢固,更谈不上“真正”二字。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北伐的进程和成果。北.............
  • 回答
    明太祖朱元璋(13681398年)和其子朱棣(14021424年)在北伐和西域用兵上的战略差异,主要源于明朝初期的地理政治格局、军事资源分配以及对西域的外交策略。以下从历史背景、军事行动、战略逻辑及后续影响等方面详细分析: 一、明太祖朱元璋时期:北伐与西域的疏离1. 历史背景与战略重心 元.............
  • 回答
    岳飞北伐的效果,从军事、政治、战略以及文化等多个层面来看,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其影响深远,远不止于战场上的胜负。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讲述岳飞北伐的效果:一、军事层面:扭转战局,稳定南宋统治 收复失地,鼓舞士气: 岳飞的北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过多次成功的战役。其中最著名的是收复襄汉地区(包括襄阳.............
  • 回答
    这个问题相当有意思,将诸葛亮与姜尚这两位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放在一起讨论其“武庙庙主”的地位,本身就极具探讨价值。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梳理清楚“武庙”的由来,以及它所代表的意义,然后才能去分析诸葛亮在历史进程中的实际影响力和他若北伐成功可能带来的改变。武庙的由来与姜尚的地位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