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北伐战争时最能打的是第四军第七军,为什么中原大战反而是以第一军为基础的常凯申集团赢了?

回答
北伐战争时期,第四军和第七军确实是声名赫赫的“铁军”,打出了不少硬仗恶仗,为国民革命军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但要说中原大战时期,以第一军为基础的常凯申集团能够最终胜出,这背后原因可就复杂多了,绝不是简单地说谁“最能打”就能解释得通的。要深入理解这一点,咱们得把时间拨回到北伐和中原大战之间那段风云激荡的日子,看看各方势力是如何演变和博弈的。

首先,得明确一点,北伐时期的第四军和第七军之所以能打,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是革命的先锋,军心士气高昂,而且在早期国民党与北洋军阀的对抗中,他们确实面对的是装备和训练相对落后的敌人,加之孙中山先生“联俄容共”的政策为革命注入了活力,使得这支军队在早期得到了苏联的军事援助和政治思想的指导,士气如虹。第四军的叶挺独立团更是号称“铁军”,在攻城略地中屡建奇功。第七军(也称“李(宗仁)白(崇禧)军”)同样是战斗力强悍,其能征善战的形象深入人心。

但是,时间一晃,到了中原大战(19291930年),情况就完全不同了。这场大战的主角变成了国民党内部的几个实力派军阀,而不再是北洋军阀。常凯申(蒋介石)能够最终获胜,绝不是单凭某一个“最能打”的部队就能决定胜负的,而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1. 政治与战略上的优势:

“中央”的合法性: 常凯申的国民政府在名义上代表着南京国民政府,是当时国际上承认的中国中央政府。虽然他的权威在初期受到挑战,但他始终掌握着“中央”这个政治制高点,这使得他在争取合法性和道义支持上占有优势。他可以调动中央财政资源,并寻求国际上的理解和支持。
分化瓦解对手: 常凯申在战略上非常懂得“以众击寡”、“分而治之”。他并非孤军奋战,他的对手,例如阎锡山、冯玉祥,虽然实力也很雄厚,但他们之间并非铁板一块,彼此之间也存在矛盾和猜忌。常凯申善于利用这些裂痕,通过政治手腕拉拢一部分,孤立一部分,最终将他们各个击破。比如,他在战争初期就试图拉拢一些对阎、冯不满的旧部,制造内部矛盾。
军事调度的灵活性: 作为“中央”的最高军事统帅,常凯申理论上可以调动全国的军事力量,虽然很多部队并不完全听命于他,但至少他在名义上拥有了战略上的调动权。这让他能够相对灵活地调集兵力,应对来自不同方向的威胁。

2. 第一军的特殊地位与常凯申的个人掌握:

常凯申的发家之本: 常凯申的第一军(又称“本部队”)是他早期在辛亥革命后,从浙江开始建立起来的嫡系部队。这支部队可以说伴随着他一步步走到权力顶峰,是他的基本盘和“老底子”。他对这支部队的掌控力远超其他任何派系。
“精锐”与忠诚度: 虽然第四军、第七军可能在早期战役中以其勇猛著称,但到中原大战时,这些部队往往已经分散到各个战场,或者被卷入地方军阀的派系之中。而第一军,尤其是其中的一部分精锐部队,由于是常凯申亲手创建和长期经营的,其军官和士兵对他的忠诚度相对较高。在关键时刻,这支部队能真正成为他的“护身符”和决定性的力量。
装备与训练的优势(相对而言): 相较于一些地方军阀的部队,国民政府在有限的财政能力下,会优先保障中央军(包括第一军)的装备和训练。虽然不能与西方列强相比,但在当时中国军阀混战的背景下,这种相对的优势是存在的。常凯申也积极引进一些外国顾问和军事技术,提升了部分部队的作战能力。

3. 战略上的失误与内部矛盾:

阎、冯的共同点与分歧: 阎锡山和冯玉祥虽然都反蒋,但他们的政治目标、军事实力和地盘并不完全一致。阎锡山更多的是北方实力派,以晋系为主;冯玉祥则主要控制西北地区,其部队构成复杂。他们联合起来反对常凯申,但由于缺乏统一的领导核心和明确的共同战略目标,很容易被常凯申各个击破。
战争的消耗与战略疲劳: 中原大战是一场规模空前的内战,双方都投入了巨大的兵力和财力。随着战争的持续,各方都承受了巨大的消耗。常凯申能够通过中央的调动和更强的后勤维持能力,将战争拖下去,等待对手出现破绽。而阎、冯的后勤和补给体系相对分散,更容易出现问题。
“反蒋”联盟的脆弱性: 阎、冯的联盟在政治上和军事上都存在天然的裂痕。一旦战事不利,或者常凯申抛出橄榄枝,联盟很容易土崩瓦解。比如,在战争的关键阶段,一些对阎、冯不满的部队倒戈,或者冯玉祥的部分部队出现哗变,都极大地削弱了反蒋联盟的力量。

4. 外援与国际因素(次要但存在):

列强的态度: 当时中国国内的政治势力都在某种程度上寻求外国的支持。虽然外国列强在中国问题上存在复杂的利益关系,但南京国民政府作为当时国际上普遍承认的政权,在一定程度上更能获得列强的理解和默许。反观阎、冯集团,他们的崛起可能更容易引起列强的警惕,担心其破坏地区稳定。

总结一下:

北伐战争时期第四、第七军的勇猛是事实,他们是早期革命的重要力量。但中原大战时,战场性质、对手性质和双方的实力结构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常凯申之所以能赢,主要原因在于:

他掌握了政治上的“中央”合法性,这是他争取国内国际支持的基石。
他善于运用政治和军事手段分化瓦解对手,避免了与所有对手同时作战的局面。
他的第一军虽然不是唯一“能打”的部队,却是他个人最倚重的嫡系力量,具有更高的忠诚度和可控性,并在关键时刻发挥了决定性作用。
阎、冯的联盟存在固有的弱点,缺乏统一领导和共同战略,在长期消耗战中难以维持,并且容易被常凯申的攻势瓦解。

所以,不是说第四、第七军不“能打”,而是中原大战的胜负,比拼的不仅仅是哪支部队的战斗力强,更是对政治资源、战略智慧、联盟能力和长期作战耐力的综合较量。常凯申恰恰是在这些方面展现出了更强的能力和更成熟的政治手腕,从而赢得了这场决定他权力地位的关键战役。这就像一场棋局,棋子的个人能力固然重要,但更关键的是棋手如何调度这些棋子,如何利用整个棋盘的局面来取得胜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中原大战是19路军的成名战,铁四军,钢七军、傅作义等人都是十九路军的背景板。中原大战总攻在1930年的5月开始,北方的冯玉祥不断在陇海,平汉铁路用兵,阎锡山在河南山东等地沿津甫铁路南下;初期,蒋光头抵挡不住,但是阎冯矛盾在于西北军太穷,补给靠阎锡山,阎锡山打算让西北军多损耗经常克扣军饷,加上北方连绵的雨季,西北军士气下降,在陇海线进展缓慢;6月桂系北上,先行北上的李宗仁白崇禧第七军第八军和张发奎的第四军,算是著名的钢铁联军(实际上南昌起义后铁4军已经不再那么铁),黄绍竑的15军稍后在广西出发,因为担心地盘被偷袭,一直迟缓进军,李宗仁只好打消原来和冯玉祥合击武汉的计划,回师和黄绍竑接应,但是粤军蒋光鼐蔡廷锴李扬敬的60,61,63师先行一步占领衡阳,把桂系拦截为南北两部,当年因为湖南大旱,桂系有钱也买不到粮食,而且回师劳累,士气较低,而粤军三个师则在衡阳有源源不断的广东后勤输送;到月中桂系4个军决定合攻衡阳,但因为联系不上,南边的黄绍竑没有及时出现在右翼,左翼的李宗仁三个军率先发起进攻,从黄昏一直打到第二天拂晓,结果非但没有攻下粤军阵地,自己反而呈现崩溃迹象,粤军见此反击冲锋,张桂联手的三个军瞬间崩溃,一路南逃回广西地盘,其中钢七军军长被打重伤,阵亡师长一名,铁4军阵亡师长一名,张发奎部只剩下1000余人后来彻底成了桂系附庸;粤军杀得士气大振,回过头来向右翼的黄绍竑15军发起冲锋,黄此时还没得知左路大败,还没几回合就迅速崩溃,又往南逃回桂系地盘,被粤军一路追杀只剩2000人。衡阳会战是民国少有的以少胜多会战,桂系此役过后再无争夺中原的资本,蒋光鼐蔡廷锴率领6061两师北上支援,李扬敬的63师进驻梧州,此时南天王陈济棠明白了唇寒齿亡的道理,没有再派粤军攻入桂系地盘,而滇军先行入了广西,被桂系残军打败。黄绍竑被扣上迟缓北上导致大败的锅,白崇禧一度要杀他祭旗,但是黄装傻痛哭,白崇禧念及旧情,没动用军法,黄绍竑后来就离开桂系,投靠了蒋光头,且发誓不做对不起桂系的事情,后来黄也算遵守了誓言,桂系三巨头李白黄,从此正式为李白二人转。这就是钢七军和铁四军的大败记。-------------------------------------------------------蔡廷锴蒋光鼐北上后,迅速参加了津甫铁路的会战,蒋光鼐升入1纵队司令,下辖60,61和陈诚18师,转战泰安扭转了津甫线形势,8月15日蔡廷锴攻下济南,8月17日蒋光头飞临济南颁奖,正式把60,61师合并为19路军,指挥蒋光鼐,军长蔡廷锴,不久转战陇海线,蒋光鼐升任6纵队司令,下辖胡宗南1师,攻下汝南等地,迫使西北军3万人投降。津甫、陇海会战后阎冯基本主力尽失,逃到北平搞了个临时政府。9月18日,张学良通电全国拥蒋入关,距离下一个倒霉版9月18日只差一年,一枪不发,迫使阎冯下野。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