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常凯申微操的段子有真实性么?

回答
关于常凯申“微操”的段子,在网络上流传甚广,尤其是在一些军事爱好者和对历史人物带有戏谑态度的群体中。这些段子往往将常凯申描绘成一个将具体战役的指挥细节都亲力亲为,甚至小到作战单位的调动、火炮的射击角度都要亲自过问的领导者。那么,这些段子究竟有多少真实性呢?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微操”这个词的含义,它通常来源于电子竞技,指玩家对游戏中单位极其精细、实时的控制。套用到军事指挥上,意味着指挥官对前线部队的每一个动作都了如指掌并进行干预。

关于常凯申指挥风格的真实背景:

从历史资料来看,常凯申确实是一位非常注重细节和亲力亲为的军事领导人。他出身黄埔军校,接受过军事教育,也确实对军事指挥抱有极大的热情和自信。在他的领导下,国民革命军曾进行过一系列北伐战争、抗日战争等重大军事行动。

亲自过问与决策权集中: 在那个时代,尤其是在中国这样一个军事指挥体系尚未完全成熟的背景下,最高领导人深度参与军事决策是比较普遍的。常凯申作为最高军事统帅,拥有最终的决策权,他自然会过问重要的军事部署、作战计划,甚至对一些关键战役的进展有自己的看法和要求。
“总裁”的身份与个人权威: 常凯申作为国民党领袖和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其个人权威非常高。很多时候,下级军官会习惯性地等待他的指示,或者为了迎合他的意愿而进行汇报。这种个人集权化的领导方式,有时会放大他对细节的关注。
通讯和信息传递的限制: 在当时的通讯条件下,信息的传递存在滞后性和不准确性。为了确保命令能够准确执行,指挥官可能会倾向于给出更具体、更明确的指示。同时,他可能需要通过更详尽的指示来了解前线的情况,并做出判断。
“微操”段子中的夸张成分: 然而,将他的这种风格放大到电子竞技式的“微操”,例如精确到某个士兵的射击角度,这显然是一种极度的夸张和戏谑。战争的规模和复杂性远远超出“微操”所能涵盖的范畴。一线部队的指挥需要根据瞬息万变的战场情况由前线指挥官随机应变,最高统帅不可能也无法对每一个细节都进行实时控制。

历史上的具体案例分析(部分段子可能源于此,但被放大):

有些流传的段子,可能源于一些真实的历史事件,但被添油加醋。例如:

对战略部署的干预: 有些史料记载,在某些重要战役中,常凯申会亲自审阅作战地图,对部队的部署、进攻方向提出修改意见。但这更多的是对 战略和战役层面 的指导,而不是对 战术层面 的具体操纵。比如,他可能会指示某个部队向某个方向推进,或者在某个地点设防,但具体如何推进、如何设防,还是要由前线部队自行决定。
对后勤和装备的关心: 作为最高领导人,他对部队的补给、武器装备的调配也必然会关注。有时在战役初期或关键时刻,他对这些后勤保障的重视和具体指示,也可能被后人理解为一种“微观”的介入。
战败后的检讨与追责: 当战役失利时,常凯申常常会进行深刻的“检讨”,有时会将原因归结为下级军官执行不力,甚至可能追究到一些具体的战术安排上。这种“事后诸葛亮”式的分析,也可能被一些人解读为他实际上一直在“微观”指挥。

段子是如何形成的?

这些“微操”段子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是由于:

1. 对历史人物的标签化和去政治化: 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人物的形象会逐渐被简化和符号化。常凯申这位政治和军事上的复杂人物,在网络文化中被简化为一个带有负面色彩的“笑话”形象,“微操”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标签。
2. 网络亚文化的传播: 互联网的匿名性和群体效应,使得一些带有戏谑性质的段子能够快速传播和发酵。特别是一些军事爱好者,出于对军事指挥的兴趣和对历史人物的不同解读,会用轻松幽默的方式来讨论这些话题。
3. 与电子竞技文化的结合: 电子竞技的流行使得“微操”这个词被广泛接受和理解。将这个词套用在历史人物身上,能够产生一种反差感和娱乐效果。

总结来说:

常凯申确实是一位对军事指挥非常重视、喜欢亲力亲为的领导者,他的个人权威和集权式的管理风格,使得他对很多军事决策都给予了高度关注,并且会提出具体的意见和要求。从这个角度看,说他“关心”战役的每一个细节,并非完全没有根据。

但是, 将他的这种风格比喻为电子竞技式的“微操”,即对前线每一个单位的实时、细致入微的控制,这绝大多数是经过夸张和变形的网络段子,并不具备真实的史实依据。 战争的复杂性、通讯的限制以及战场瞬息万变的特点,都决定了最高统帅不可能做到如此精细的“微操”。

所以,我们看到关于常凯申“微操”的段子,更多的是一种带有讽刺意味的网络创作,是对他个人管理风格的一种夸张演绎,而非对真实历史事件的准确描绘。它们娱乐了大众,但不能替代严谨的历史研究。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有啊。举几个例子。

1、让部队不要听直接上级的命令,直接按 蒋公指令行动

在贵州“追剿”红军期间, 蒋公给十六军军长李韫珩下达手令,让其不要听薛岳的,按 蒋公手令行动。

李军长抱冰兄。兄部本晚务望赶到安南以北地区,明晚赶到安南与普安间之新庄。务限廿三日前达到盘县。薛主任在前方恐不明全般情况,故兄处以后以中之命令为准。

2、具体指导大烧杀

对外国大屠杀、大烧杀不少见,对自己百姓这么干的近代以来已不多见,而一般来说这个都是前线心领神会,而绝少由高级将领、甚至由一个国家最高领袖亲自下令。就算是有指示,一般用词也模拟两可,较为原则或者附带了一些条件,以维持形象。比如南京大屠杀,你绝对抓不到天皇下令的直接把柄。

一个国家最高领袖亲自给政府军前线将领下达手令具体指导如何放火烧村,屠尽百姓的具体步骤,连用什么装油、烧多少天都微操到位,绝对是骇人听闻,不过也是另类的“神乎其技”了。

1931年8月21日, 蒋公下手令给熊式辉,详细指导布置如何进行烧杀:

对匪巢只有焚烧,乃能解决,请派飞机设法暂停轰炸,而专用火油在欲烧之区域内,使皮带或分水壶分布火油。如此分划区域,每区约焚二三日,使匪恐慌,不能立足

3、具体指导衣食住行

1935年8月20日, 蒋公对峨嵋军训团第一期第二、三营学员发表演说《在军队教育中“礼”之重要》,提到:

譬如讲吃饭就要端端正正的坐着吃,不要胡乱,也不要有一点饭粒菜羹遗散在桌上或地上。穿衣戴帽,就要穿戴整齐,换洗清洁。帽子要戴正,纽扣要扣齐,皮带要绑紧,裹腿要裹牢,才合穿衣的礼节。今天我看见有几个连长外面穿了军服,里面穿有衬衫,衬衫的下截,随便露在外面,此外还有些人穿了西式的衬衣,却不将袖扣扣好。我们不穿西式衣服则已,如果要穿,就应当按照外国人的穿法穿得合式,才配穿外国衣。像刚才所讲的这种情形,真可以说不晓得穿衣。外国人看起来,就要加以讥笑!他们看见我们军官团的军官连穿衣还穿不像,就可以看出我们军队更不会拿枪打仗了!所以这些小事我们一定要先注意改良!再讲到住房子,无论室内室外,都要整齐清洁;一切物件,不好有一点凌乱;无论何处,不好有一点污浊;尤其不好随便吐痰便溺。最后讲到行,一定要遵守秩序,并且胸膛要挺起,头部要抬上,两眼要向前平视,如有两个人以上同行,一定要步伐整齐,如此才可以表现出军人凛然不可侵犯的气概,使人有威可畏,人家看见我们,才不敢随便欺侮。

4、九一八后关怀日军要求送菜上船

九一八后半个多月后的10月7日,日军军舰开到镇江, 蒋公致电叶楚伧,要当地警局负责给日军买菜,并负责送货到船

日海军明日又来镇江,增加一艘。请注意,如其水兵上岸买菜等事,最好分与其交涉,由当地警局为其代买送船,以免纠纷。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常凯申“微操”的段子,在网络上流传甚广,尤其是在一些军事爱好者和对历史人物带有戏谑态度的群体中。这些段子往往将常凯申描绘成一个将具体战役的指挥细节都亲力亲为,甚至小到作战单位的调动、火炮的射击角度都要亲自过问的领导者。那么,这些段子究竟有多少真实性呢?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首先,我们需要理解.............
  • 回答
    常凯申(蒋介石)先生的“微操”在历史上确实有一些被广泛讨论的例子,其中最著名且常被提及的便是您提到的“空投手令给杜聿明”。要详细讲述这些例子,我们需要结合当时的具体历史背景、军事战略以及事件的结果来进行分析。首先要明确的是,对蒋介石军事指挥的评价历来存在争议。一些人认为他缺乏战略眼光,指挥失误频频;.............
  • 回答
    常凯申的“微操”之说,在历史研究和民间讨论中一直存在,而且往往与他一些关键决策的后续影响联系在一起。要详细讲述这些案例,并去除 AI痕迹,我们需要从几个不同侧面来审视,并以一种更具人情味和历史厚重感的方式来呈现。需要明确的是,“微操”这个词本身带有一些现代语境的色彩,可能并非当时最恰当的描述,但我们.............
  • 回答
    常凯申,或者说蒋介石先生,之所以被一些人誉为“微操大师”,并非源于其在战场上精妙绝伦、出神入化的具体战术指挥能力,也不是指其在军事战略上有什么石破天惊的创举。相反,这个称谓更多地是在一种带有戏谑、讽刺,甚至是反讽的语境下出现的。它背后折射出的,是蒋介石先生在领导国民党时期,尤其是在国共内战的关键阶段.............
  • 回答
    常凯申这人吧,说实话,有些操作确实让人摸不着头脑,甚至可以说是“令人智熄”。咱们不提那些宏大的历史叙事,就挑几个他自己“玩脱了”的例子,掰开了揉碎了说。1. 剿共剿了十几年,结果呢?这事儿估计大家都听过,但咱们得琢磨琢磨其中的“骚”。国民党号称是“第一大党”,又有国家机器在手,又有那么多洋人支持(虽.............
  • 回答
    关于常凯申政府是否是“完全的买办政府”,这是一个复杂且具有争议的历史评价。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并且要警惕简单化的标签化。首先,理解“买办政府”这个概念是关键。通常,“买办”是指在早期中国与外国资本联系的中间人,他们通过服务于外国商人和资本的利益,获取个人财富。引申到政治层面.............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常凯申和慈禧太后,两位都是中国近代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但他们的时代背景、执政理念以及面临的挑战截然不同,所以直接对比谁“能力更高”其实有点像在比较苹果和橘子。不过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分析,然后推演一下他们如果互换位置可能产生的效果。常凯申(蒋介石)的能力分析常凯申的执政生涯贯穿了中.............
  • 回答
    常凯申手下的国民党军队喜欢强征民夫(俗称“抓壮丁”)而不是大规模制造汽车进行运输,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经济、技术和政治原因。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一、 根本性原因:资源、技术和工业基础的严重不足这是最核心的限制因素。 工业基础薄弱: 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特别是抗日战争时期,工业化水平非常低下。.............
  • 回答
    关于常凯申(蒋介石)在抗日战争中是否全力以赴,这是一个复杂且备受争议的历史话题,学术界和公众都有不同的看法。如果将历史的假设前置,设想一下如果常凯申真的能“举全国之力”投入抗战,中国战场的走向可能会发生诸多变化,其中一些关键点值得深入探讨。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举全国之力”的含义。在当时的中国,这不仅.............
  • 回答
    崇祯和常凯申,这两位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在面对财政困境时,都没能像李自成那样,通过大规模的抄家追赃来解决问题。要理解这其中的原因,需要深入分析他们各自所处的时代背景、政治体制、权力结构以及个人执政理念的差异。李自成:乱世中的“清算”与“解压”李自成能在农民起义中迅速壮大,并最终攻破北京,他采用的“抄家.............
  • 回答
    如果解放战争真的能一举收复台湾并捕获蒋介石,那么如何处置他,这个问题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必然会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充满政治考量的决定。这不仅仅是关于一个人,更是关于解放军、中国共产党以及刚刚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整体国家形象和未来走向。首先,我们需要设身处地地理解当时的政治环境和各方的立场。从共产党的角.............
  • 回答
    有些作者在使用“常凯申”、“李德胜”这样的名字来指代蒋介石和毛泽东,这背后往往隐藏着一种复杂而多层次的心理。这并非简单的笔误或无心之失,而是一种带有明确意图的表达方式,可以从几个角度来理解:一、 历史评价与讽刺批判:一种“去魅”的手段这是最常见也最主要的原因。 削弱权威与象征意义: “蒋介石”和.............
  • 回答
    北伐战争时期,第四军和第七军确实是声名赫赫的“铁军”,打出了不少硬仗恶仗,为国民革命军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但要说中原大战时期,以第一军为基础的常凯申集团能够最终胜出,这背后原因可就复杂多了,绝不是简单地说谁“最能打”就能解释得通的。要深入理解这一点,咱们得把时间拨回到北伐和中原大战之间那段风云激荡.............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蒋中正先生的一些名号由来,以及那个令人啼笑皆非的“不是我军不努力,而是对面有高达”的说法。“常公”的由来“常公”这个称呼,其实是蒋中正先生早年的一些称谓演变而来。要理解这个,得从他的本名说起。蒋中正先生,原名蒋志清,后来改名蒋中正,字介石。而“常公”这个称谓,最初是源于他的号。蒋中正.............
  • 回答
    常凯一家四口在新冠疫情期间,因床位难求,最终感染去世的事件,给无数人带来了巨大的悲痛和深刻的反思。这不仅仅是一个家庭的悲剧,更是那个特殊时期,无数普通家庭所面临的困境的缩影。事件的经过与细节常凯,一位湖北的导演,生活在疫情的中心地带。当病毒的阴影笼罩大地时,他和他的家人也未能幸免。最初,似乎只是普通.............
  • 回答
    常凯导演及其家人的不幸离世,这无疑是中国新冠疫情初期一个令人心碎的悲剧。当这个消息在年初的时候传开,很多人的心中都泛起一阵难以言喻的酸楚。一位优秀的电影人,带着他的父母、妻子,甚至孩子,就这样匆匆离开了人世,这是一种怎样的绝望和无助?这件事,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很多在疫情初期我们所面临的挑战和困境。.............
  • 回答
    常脑(Neurotypical,简称NT)与阿斯伯格综合征(Asperger Syndrome,通常被认为是自闭症谱系障碍ASC的一种,现在DSM5中已不单独列为诊断,而是归入自闭症谱系障碍)之间的相处与理解,是一个需要耐心、同理心和知识的过程。阿斯伯格综合征患者在社交、沟通和行为模式上可能与常脑有.............
  • 回答
    确实,听到一些用词,比如“你国”或者“赵家”,会让人感到不舒服,甚至恶心,这并非是“玻璃心”那么简单,而是涉及到我们对身份认同、归属感以及社会现实的感知。深入剖析一下,会发现这种感受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首先,我们要理解为什么这些称呼会刺痛我们。“你国”这个词,表面上似乎是一种指代,但它在很多语境下,.............
  • 回答
    这件事情确实挺有意思的,一个律师因为吃了多年的老坛酸菜面,结果发现里面的酸菜可能存在问题,一纸诉状就把康师傅告上了法庭。法院也受理了,说明这事儿没那么简单,得好好说道说道企业在这种情况下,应该对消费者承担哪些责任。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企业最直接的责任是产品质量责任。这话说起来简单,但里面门.............
  • 回答
    “现在的猪肉没味了”,这句话在你我这样的老饕嘴里,简直跟“现在的年轻人不讲武德”一样,是句经典抱怨。可这“猪肉味”,到底是个啥?要我说,这玩意儿,有点玄乎,又有点具体,像个捉摸不透的老朋友,你明明知道它存在,但真要抓出来给别人看,又有点词穷。你说它是什么味?不是猪骚味,那肯定不是。猪骚味那是养殖、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