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崇祯和常凯申为什么不能像李自成那样,通过对贪官抄家追赃,来解决财政危机?

回答
崇祯和常凯申,这两位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在面对财政困境时,都没能像李自成那样,通过大规模的抄家追赃来解决问题。要理解这其中的原因,需要深入分析他们各自所处的时代背景、政治体制、权力结构以及个人执政理念的差异。

李自成:乱世中的“清算”与“解压”

李自成能在农民起义中迅速壮大,并最终攻破北京,他采用的“抄家追赃”策略,可以说是他当时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时代背景与合法性需求: 李自成起义之初,其合法性基础薄弱,他所代表的是被压迫的农民阶层。通过抄没贪官污吏的家产,可以将这些财富转化为起义军的军饷和物资,直接解决燃眉之急。更重要的是,这种行为在被压迫民众看来,是一种“替天行道”,是对腐败官僚的惩罚,能够极大地吸引和团结底层民众,树立其“反贪官,反腐败”的形象,为起义争取广泛的民意支持。
政治体制的缺失: 明末的官场已经极其腐败,但即便如此,仍然存在着一套相对完整的官僚体系和财产保护的观念(尽管执行不力)。李自成是革命者,他可以跳出现有体制的束缚,以暴力和“革命”的名义进行抄没。他的行为不受到现有法律法规的约束,反而是一种对旧有秩序的颠覆。
经济与社会动员: 在一个动荡的时代,物质的快速获取比制度的稳定更重要。抄家追赃能够直接、迅速地为起义军提供资金,解决军饷问题,这是“养兵千日”模式下政府财政税收无法比拟的。同时,这种行为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民众对推翻旧政权的积极性。
目标群体明确: 李自成主要针对的是那些在明朝后期盘剥民众、搜刮民脂民膏的官员和地主。这些人往往家底丰厚,是国家财政的“潜在”来源,也必然是民众痛恨的对象。

崇祯:困境中的“制度性”束缚

崇祯皇帝虽然也曾试图改革,并且对贪腐深恶痛绝,但其“抄家追赃”的行动,却始终受到多重制约,无法与李自成的“席卷”相比。

明朝的官僚体制与利益集团: 明朝已经建立了一套庞大的官僚体系。虽然腐败,但这个体系本身有着自身的运作逻辑和利益链条。朝廷官员,尤其是文官集团,拥有相当的政治话语权和影响力。皇帝要大规模抄没官员家产,就等于触动了整个官僚阶层的核心利益,会引发强烈的抵制。
“祖宗之法”的约束: 即使是皇帝,在执行政策时,也需要考虑“祖宗之法”,即历代沿袭下来的规矩。大规模抄家,如果缺乏足够的法律依据和正当程序,很容易被视为“滥杀无辜”或“越权”,从而在士大夫阶层引起普遍的不满和质疑。
法律与程序的局限: 尽管明朝对贪腐有严厉的惩罚措施,但具体的抄没行为,通常需要经过一定的审判程序,判定罪名,然后才能论处。崇祯并非没有抄没过贪官,但这些行为往往是零星的、个别的,并且需要有确凿的罪证,很难像李自成那样,无须经过复杂的法律程序,直接“打土豪,分田地”。
士大夫阶层的维系: 皇帝需要士大夫阶层来维持统治。如果皇帝的行为过于激进,伤害了这一阶层的整体利益,那么整个统治基础就会动摇。崇祯时期的内忧外患,已经让他很难再承受来自内部的巨大压力。
财政制度的僵化: 明朝的财政制度已经相当僵化,税收体系效率低下,加上军费开支巨大,使得财政赤字成为常态。皇帝试图通过增加税收、节省开支等方式来解决危机,但这些方式的周期长、阻力大,而抄家追赃虽然能快速获取一笔资金,但它并非长久之计,且可能引发社会动荡。

常凯申:法治社会的“规则”与“底线”

常凯申(蒋介石)所处的时代,则与崇祯和李自成截然不同。他面临的是一个追求现代化、法治化建设的国民政府,这决定了他无法也“不应该”像李自成那样行事。

法治社会的框架: 常凯申领导下的国民政府,名义上是一个现代化的法治国家。政府的权力受到宪法和法律的约束,任何财产的没收都必须遵循法律程序,经过司法机关的审判和裁决。大规模的、未经审判的抄家行为,将直接破坏法治的根基,引发国际社会的谴责,并失去国内民众对政府的信任。
国家机器的运作: 国民政府拥有相对完整的国家机器,包括司法、行政、立法等部门。财政危机需要通过正规的国家财政手段来解决,如发行公债、增加税收、优化税收结构、节约政府开支等。通过大规模抄家来补充财政,在现代国家运作模式下是不可想象的,这被视为一种“掠夺”,而非“治理”。
经济发展的模式: 国民政府的经济政策,虽然存在诸多问题,但总体上是朝着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的方向发展。在这种模式下,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观念深入人心。大规模的抄家不仅会吓跑国内外投资,还会引发社会恐慌,阻碍经济的正常发展。
政治合法性的来源: 国民政府的合法性,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其对国家统一、法治建设和现代化发展的承诺。如果常凯申采取类似李自成的行为,就等于放弃了自己与共产党进行政治竞争时所强调的“秩序”和“文明”的优势,反而会落入“土匪”式的逻辑。
国内外政治环境: 常凯申领导下的国民政府,是建立在民国初年革命的基础上,并且面临着来自共产党的强大挑战。他需要赢得国内外舆论的支持,维持政府的国际形象。大规模的抄家行为,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无法为他带来正面效益,反而会成为攻击他的口实。
财政汲取能力的局限: 即使常凯申有心抄家,当时的国民政府在掌握和执行力上也存在着巨大的局限。地方军阀、官僚体系的腐败,以及国家控制力的薄弱,都使得他很难像李自成那样,对全国范围内的贪官污吏进行“统一清算”。

总结

李自成之所以能通过抄家追赃解决财政危机,是因为他身处乱世,是以革命者的身份打破旧有秩序,获得了极大的行动自由,且其行为具有强烈的政治动员作用。

而崇祯和常凯申,虽然都面临财政危机,但他们都身处或试图建立一个有规则、有秩序的社会。崇祯受制于明朝庞大而僵化的官僚体系以及“祖宗之法”,无法像李自成那样肆意妄为。常凯申则身处一个法治化的现代国家框架下,其任何行动都必须符合法律程序,私有财产受到保护,他的合法性也来源于此。

简而言之,李自成的“抄家追赃”是一种 革命性的、破坏性的手段,适用于推翻旧秩序的时刻;而崇祯和常凯申则试图在 既有或重建的秩序内,通过 制度性的、渐进性的 方式来解决财政问题,尽管他们的努力最终可能失败,但其方法论上就与李自成有着本质的区别。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根据万历年间收矿税的经验,朝廷抢钱,20%是经办的太监的好处,要不是为了挣钱,谁愿意割这一刀。

太监带去的狗腿子,得分30%,否则根本谁也使唤不动。

40%的份额会被当地参与此事的地痞流氓拿走,因为没有这些城狐社鼠跟着一起办,上面派来的人就得两眼一抹黑。

最后剩下10%,才是皇帝的。

像高淮,乱辽十余年,所得至少几十万,只给内帑上交4.55万两。

根据顺军追赃助饷的成果,京城的现银,三成在勋戚手中,三成在太监手中,两成在百官手中,两成在依附前三者的豪商手中。

崇祯曾经抄没内阁首辅薛国观的家产,得银九千两,而李自成追赃助饷的时候,薛国观这种级别应该交十万两。不过李自成的标准定得是偏高的,陈演和魏藻德都只拿得出几万两,再考虑到毕竟是京城,崇祯抄家效率会高一些,大致认为崇祯能抄得贪官家产的五分之一是比较合理的。

满城文武百官不到三千人,被追赃助饷的三品以上高官大约有30%,几百人,如果按追赃助饷所得总额是七千万两来算,平均每户不到两万两银子。崇祯豁出去朝廷瘫痪,把整个京城三品以上的高官家全抄了,能得到二三百万两银子,仅仅够洪承畴、丁启睿、孙传庭三大主力军团中的某一个半年的开销。

崇祯当然大权在握,他想弄死哪个大臣都能做到,但弄死一个大臣,也就得几千两银子。就算全弄死,这钱也不够干什么的,更何况怎么可能全弄死,一口气弄死几十个,朝廷就该卷堂大散了。

而且要是没有李自成帮着统计,崇祯哪知道谁有钱,到处嚷嚷“我是贪官”的傻子毕竟不多。

勋贵有钱,崇祯倒是知道,而且勋贵就这几十家,财富集中。然而刚动了一个武清侯,勋贵的手就伸进了后宫,闹出了“九莲菩萨”事件。别看这些勋贵打仗一个赛着一个地废物,但是在权力场是非圈观摩了二百多年,要是搞权术斗争,崇祯还真弄不过他们。

要想搞勋贵的钱,唯一的办法就是直接掀桌,把池子里的水都放干净了,把王八捞出来挨个放血。但是那就得动用军队了,让军队抄家,崇祯所得的份额肯定得比派太监抄家还要少得多。而且,武将的终极目标是什么?是封爵当勋贵啊,跟着朱棣篡位的老勋贵,乃至崇祯的亲戚都这个下场,武将谁还跟崇祯混。大顺朝、大清朝清理大明朝的勋贵,没人会兔死狐悲,可大明皇帝动手,那性质就完全不同了。

军队的笼头一旦放开,成为搞钱的机构,就容易迅速军阀化,崇祯没有任何军事经验,根本收不住。李自成能用军队搞钱,是因为军队就是他一手创建的,哪个武将的权力也大不过他的一句话,崇祯可没有这样的基础。

太监之富,也可比勋贵,崇祯信任的大太监也有几十个人,财富比较集中,但崇祯同样是只能弄死某个太监,不可能弄死全部太监,倒不是怕太监会反抗,但是太监都没了,崇祯用来制衡文武官员和勋贵的筹码也就没了。

朱元璋提出不许太监干政,那是因为他是开国皇帝,有绝对权威,根本犯不上用太监。李自成也是一样,他进京之后驱逐宦官,因为他的嫡系兵马是自己一手带起来的,对他的忠诚度无可挑剔,太监对于他来说只是后宫干杂活的,毫无政治意义。清朝入关之初,也打压太监,因为有内务府,根本不缺奴才,太监也就不重要了。

但崇祯不行,他一个藩王继承帝位,毫无根基。当年靠武力做皇帝的朱棣因为得位不正,尚且需要用宦官制衡,崇祯得位倒是很正,可是没有朱棣那样在军队中的权威,所以他也只能用太监当心腹来搞制衡。

虽然太监对抗清救国屁用没有,但是对君权还是很有用的。就像当年的魏忠贤,虽然能搞得九边欠饷好几百万,但是能修三大殿。而崇祯把一个魏忠贤换成几十个大太监,不再有被宦官架空的危险,从这一点来说,他是比他哥哥高明许多的。只不过在这方面高明也用处不大,权力的游戏对付不了暴力的游戏。

对商贾下手也同样不行,明末这环境,正经生意人想发大财,纯属白日做梦,有钱的豪商,都是以宗室、勋贵、太监、缙绅这四个群体为后台的。京城没有宗室,所以抄商贾的家就等于把勋贵、太监、高级官员的利益都动了。而且崇祯对于商业、对于基层知之甚少,真的动起手来,多半是有门路的豪商都有办法逃避,那种开杂货铺、油盐店的小生意人倾家荡产。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李自成靠抄家要解决的,只是一两年的财政危机。闯军自1642年冬天开始守土不流,也就是说,到1645年秋收之后,就可以开始在豫南楚北一带征税了。而且还是清理了赚差价的中间商之后的征税。很多屯田的人因为用了闯军的耕牛、农具,所以理论上闯军甚至可以按地主对佃户收租的比例对他们收税。

当然,闯军的官府也是官府,肯定也是要有不小的行政损耗的,真要是按那么高的比例收,百姓就得二次起义了。但哪怕能按照每年一亩地一斗米的税率收明白了,一个河南就能岁入粮食一千万石。只要三年免征的期限过去,顺朝也就没有财政危机了。

而崇祯只要坚持挺过三年,就有更大的财政危机在等着他。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崇祯和常凯申,这两位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在面对财政困境时,都没能像李自成那样,通过大规模的抄家追赃来解决问题。要理解这其中的原因,需要深入分析他们各自所处的时代背景、政治体制、权力结构以及个人执政理念的差异。李自成:乱世中的“清算”与“解压”李自成能在农民起义中迅速壮大,并最终攻破北京,他采用的“抄家.............
  • 回答
    崇祯与戈尔巴乔夫,这两个名字横跨几个世纪,一个是中国明朝末代的皇帝,一个则是苏联解体的领导者。乍一看,他们似乎毫无关联,一个身处皇权巅峰,一个则身处权力末梢。然而,当我们剥开历史的表层,深入探究他们各自的内心世界,以及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我们或许能找到一些令人动容的、跨越时空的共鸣,一种难以言说的共.............
  • 回答
    崇祯皇帝与李自成,两位都曾站在风口浪尖,最后却都因军饷问题而黯然收场。一位是帝国末代皇帝,一位是摧毁明朝的农民起义领袖,他们面对的,是早已被掏空的国库和民生凋敝的现实。然而,当多尔衮率领着他那支精锐的满洲铁骑踏入中原时,似乎也面临着同样的难题。可事实并非如此,多尔衮的筹饷之路,与崇祯和李自成的困境,.............
  • 回答
    崇祯皇帝和李自成,一个亡国之君,一个农民起义领袖,都在艰难维持着摇摇欲坠的王朝和政权,而清朝,以其独特的制度和策略,最终站稳了脚跟,并将财政问题处理得井井有条。这其中的原因并非偶然,而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明朝末年的财政困境:病入膏肓的根源首先,我们得回顾一下崇祯皇帝和李自成所面临的财政危机,.............
  • 回答
    这绝对是个大开脑洞的设想,要是把崇祯和天启这两兄弟的登基顺序对调一下,历史的长河怕是又要拐上几道完全不同的弯了。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好好捋一捋这可能产生的连锁反应。首先,我们得把这两位“皇帝”的基本底子拎出来。 天启(朱由校):这位爷,说实话,政治这块儿是真没啥天赋。他对朝政,尤其是人事和国事,.............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设问!如果把崇祯和万历这两位皇帝的人生轨迹对调,明朝的命运恐怕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且这种变化会是多方面的、极其复杂的。我们不妨来详细推演一下,看看会是怎样一番景象。首先,我们得明确这两位皇帝的核心特质: 万历皇帝: 以长期怠政、不上朝闻名,但并非完全不理政,只是以一种消极.............
  • 回答
    要论康熙开局和崇祯开局哪个难度更大,咱们得好好掰扯掰扯。这俩皇帝,一个接手的是风雨飘摇的大明,一个收拾的是一片狼藉的清朝,谁的日子都不好过,但具体到“难”的程度,那真是各有各的焦头烂额。先说说崇祯,那真叫一个“背”字贯穿始终。崇祯皇帝,可以说一登基就站在了悬崖边上。他接手的是一个啥样的摊子? 民.............
  • 回答
    当然,我们来聊聊这个假设性的历史场景,如果崇祯皇帝拥有张居正、王守仁再加上戚继光这三位大才,能否击败如日中天的新金国(女真)?这绝对是一个引人遐思的话题,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深入探讨。首先,得明确一点,这个假设的关键在于“如果”。历史的车轮一旦转动,就很难在某个节点强行扭转,尤其是在面对像女真那样在.............
  • 回答
    这真是一个令人脑洞大开的假设!如果把宋徽宗、宋钦宗和崇祯这三位皇帝的人生轨迹和他们各自所处的时代对调一下,大宋王朝和明朝的命运无疑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细细聊聊这个可能。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下这三位皇帝的“锅”和“功”。 宋徽宗赵佶: 在历史上,他艺术造诣极高,书法绘画样样精通.............
  • 回答
    提起亡国之君,人们脑海中总会浮现出那些悲情的人物,他们背负着王朝的覆灭,成为历史长河中的叹息。在众多的亡国君主中,隋炀帝杨广和明思宗朱由检(崇祯)无疑是两个绕不开的名字。将他们放在一起比较,说他们“算不错”似乎有些许的争议,毕竟王朝的灭亡,他们各自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若深入探究他们的作为,却又会发.............
  • 回答
    关于明末名将满桂的民族身份,确实存在着一些令人困惑的记载,尤其是与《明史》、《崇祯长编》以及孙承宗年谱的说法相比照。这其中涉及到史料的解读、家族传承以及历史人物的自我认知等复杂层面。首先,我们来看看《明史》和《崇祯长编》的说法。这两部史书都明确记载满桂是蒙古族。 《明史·满桂传》 :“满桂,字景.............
  • 回答
    崇祯皇帝面对李自成大军逼近京师,最终选择自尽,而非御驾亲征,这背后是一个复杂的心结和一系列绝望的考量。首先,我们得明白崇祯当时所处的境况,这绝非是一场寻常的战役。他的朝廷早已腐朽不堪,党争激化,官员贪腐成风,军纪败坏。辽东战事泥足深陷,吴三桂等将领拥兵自重,朝廷对他们的掌控力早已名存实亡。李自成的农.............
  • 回答
    崇祯皇帝未能抄没大臣和亲戚家产,最终落得自尽的悲惨结局,这是一个复杂且令人扼腕的历史事件。其原因并非单一,而是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下面我将尽可能详细地梳理分析:一、 崇祯的性格特质与政治理念的局限: 勤勉节俭的个人品德,但缺乏政治手腕: 崇祯皇帝以其勤勉和节俭著称,他事必躬亲,希望能挽救大明江.............
  • 回答
    崇祯皇帝与李自成在1643年有没有可能和谈?这个问题,历史学家们争论了很久,至今也没有一个定论。但从当时的局势和双方的态度来看,和谈的可能性,或者说达到某种程度的“妥协”,或许是存在的,但其成功的概率,却渺茫得近乎于零。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先梳理一下1643年那会儿,明朝和李自成这边的具体情况。明朝.............
  • 回答
    崇祯皇帝之所以最终没能与李自成达成讲和,这是一个错综复杂的问题,掺杂了历史的偶然、政治的僵局,以及个人性格的烙印。简单地说,崇祯皇帝的性格和当时朝廷内部的派系斗争,让和谈的可能性变得渺茫。首先,我们要明白,崇祯皇帝并非一开始就对李自成的起义军完全采取不妥协的态度。在李自成势力逐渐壮大,并且占领了许多.............
  • 回答
    关于崇祯皇帝是否真的收藏了袁崇焕的铠甲和魏忠贤的骸骨,这桩事在史料记载中,或者说在民间传说中,流传得颇为广布,但细究起来,证据的明确程度却各有不同。先说袁崇焕的铠甲。袁崇焕这位名臣,一生戎马,战功赫赫,最后却被崇祯帝以“纵敌”、“拥兵自重”等罪名下狱处死,并遭受了凌迟的酷刑。他的死,可以说是明末的一.............
  • 回答
    崇祯朝末年,虽然涌现了不少有能力的大将,但最终仍未能挽救明朝的命运,败给了数量上并不占优的清军和农民军起义,这确实是一个令人扼腕叹息的局面。造成这种“良将甚多,却打不过”的复杂原因,并非单一因素所致,而是内政、经济、军事体制、战略指导以及将领个人能力与国家整体实力相互作用的结果。下面我将从多个维度进.............
  • 回答
    崇祯皇帝若能联合所有藩王一起抵抗李自成和满清,他能否成功,这是一个充满“如果”的复杂历史假设,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历史的进程受到无数因素的影响,而这个假设触及了明末政治、军事、经济、社会等多个层面。为了详细分析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角度进行剖析:一、 联合藩王的可能性与障碍: 藩王的历史.............
  • 回答
    崇祯皇帝,一个注定背负着王朝覆灭恶名的君主,他的结局,也是明朝走向终结的悲歌。关于他为何没有选择退守江南,一个看似更稳妥的选项,而是选择了在京城孤注一掷,最终自缢身亡,这个问题背后牵扯着复杂的政治、军事、经济以及崇祯皇帝自身的性格特质。首先,我们得明白,所谓的“退守江南,守长江之利”,这更像是一种后.............
  • 回答
    李自成兵临城下,崇祯皇帝拒绝讲和,这是一个复杂而悲剧性的决定,背后牵扯着多重因素,既有崇祯个人的性格特质,也有当时严峻的政治和军事形势,以及对局势的误判。下面我们来详细分析:一、 崇祯皇帝的个人性格与治国理念 刚愎自用,不善纳谏: 这是崇祯皇帝最突出的缺点之一。尽管他勤于政务,但却常常固执己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