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07年开始通过先买后技术合作,不断学习消化吸收才有了中国自己的高铁技术,为何民用航空不能如法炮制?

回答
中国高铁的崛起,堪称一次波澜壮阔的工业化奇迹。回望2007年,中国铁路部门启动了“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战略,通过“先买后技合”的模式,与德国西门子、日本川崎、加拿大庞巴迪等国际巨头展开深度合作。这不仅是简单的技术转让,更是中国制造业能力的一次全方位升级。

高铁成功的关键点:

明确的国家战略与巨额投入: 高铁被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背后是国家层面的统一规划、持续的巨额资金投入,以及对人才培养、科研攻关的长期支持。这保证了项目能够克服短期困难,持续推进。
技术的“模块化”与“系统集成”: 高铁技术的核心在于其复杂而精密的系统集成。通过引进不同国家的技术,中国高铁学会了如何将动力系统、控制系统、转向架、车体等各个“模块”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高效、安全的整体。这种集成能力,正是中国制造从“组装”走向“创造”的关键一步。
消化吸收的深度: 绝非简单的“拿来主义”。中方工程师深入到生产线、设计院,与外方技术人员并肩工作,学习设计理念、制造工艺、测试标准。通过对引进技术的深入剖析,中国企业逐步掌握了核心零部件的制造能力,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优化和改进。例如,在引进德国西门子技术的同时,中国企业也在学习其车体制造、焊接工艺等。
自主研发的决心与平台: 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中国并未止步,而是大力投入自主研发。例如,通过引进技术生产出“和谐号”动车组,再在此基础上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复兴号”。“复兴号”在动力、控制、转向架等方面都有了显著的自主创新,完全达到了世界一流水平。
完善的产业链与基础设施: 高铁的建设和运营需要强大的基础设施支撑,包括高标准的轨道、通信信号系统、供电系统等。中国在发展高铁的同时,也同步推进了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为高铁的推广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市场需求与运营经验的积累: 中国庞大的人口和地域,为高铁提供了巨大的市场需求。通过大量的运营,中国高铁积累了宝贵的运行数据和实践经验,为技术的持续改进和优化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素材。

为何民用航空“如法炮制”的难度更大?

虽然中国在民用航空领域也进行了大量的技术引进和合作,例如与波音、空客等巨头的合作,但要像高铁那样实现“从零到一”的自主突破,其难度和复杂性是指数级增长的。

1. 技术的“整体性”与“安全性”要求近乎极致:
飞机是高度集成的复杂系统: 与高铁相比,飞机是一个更加精密的“飞行器”。它的设计和制造涉及到空气动力学、材料科学、结构力学、推进系统、航空电子、飞行控制等多个高度交叉的尖端领域。任何一个环节的疏忽都可能导致灾难性的后果。
安全性是绝对的生命线: 民用航空的安全标准是所有工业领域中最为严苛的之一。任何一项新技术、新设计在投入使用前,都需要经过海量的测试、验证和认证,周期长、成本高。高铁的运营中,虽然安全同样重要,但其“容错性”相对而言会比飞机高一些。
“全流程”的自主: 高铁的“模块化”优势在于,可以相对独立地引进和消化不同的技术模块。而飞机,尤其是大型客机,其设计和制造是一个高度一体化的过程。从气动布局、结构设计到发动机选型、航电系统集成,每一个环节都息息相关,牵一发而动全身。想要自主研发,意味着需要同时掌握所有这些领域的核心技术。

2. 知识产权壁垒与“核心技术”的敏感性:
发动机是飞机的“心脏”: 航空发动机是飞机的核心技术,也是最难攻克的堡垒。其研发涉及高温材料、精密制造、燃烧理论、涡轮技术等一系列顶尖科技。目前全球能掌握大型客机发动机核心技术的国家屈指可数,主要被美、欧少数几家巨头垄断。中国在这一领域虽然投入巨大,但距离完全自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技术扩散的限制: 对于民用航空领域,尤其是航空发动机这样关系到国家战略安全的技术,国际巨头的技术转移意愿和程度远低于高铁。即便有合作,也往往是在“组装”和“验证”层面,核心的研发和设计环节通常被严格限制。

3. 研发投入的规模与周期:
动辄百亿千亿的研发投入: 一架全新大型客机的研发周期可能长达十年甚至更久,耗资高达数百亿美元。如此巨大的投入,需要极强的经济实力和长远的战略规划。中国虽然经济实力雄厚,但如此规模的单笔研发投入,即使在今天,也仍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尤其是在项目初期,面对高度不确定的结果时。
漫长的验证与认证过程: 即使研发出了符合设计目标的产品,还需要经过极其严格和漫长的适航认证。这不仅包括地面试验、飞行测试,还要通过各国航空管理部门的审批,过程复杂且严苛。

4. 市场接受度与国际竞争:
“信任”的建立: 对于一个新兴的民用航空制造商来说,最重要的挑战之一是如何赢得全球航空公司的信任。航空公司在选择飞机时,除了性能和价格,还会高度重视供应商的可靠性、售后服务以及长期支持能力。中国自主品牌的飞机(如C919)需要时间来证明自己的实力,并逐步积累市场口碑。
成熟的竞争格局: 民用航空市场长期以来被波音和空客两大巨头所主导,它们拥有成熟的产品线、强大的技术积累、完善的销售和服务网络以及忠诚的客户群体。后来者想要打破这一格局,难度可想而知。

5. 产业链协同与配套能力:
全球协作的产业链: 现代大型客机的制造,往往是全球产业链协作的成果。许多零部件和系统由不同国家的供应商提供。中国在自主研发大型客机时,也需要构建和整合一个庞大的、高标准的全球供应链,并在此过程中提升国内配套企业的技术水平。

总结:

高铁的成功,在于其技术特点、国家战略的推动、以及中国企业在引进消化吸收过程中展现出的强大学习和整合能力。而民用航空,尤其是大型客机,由于其技术的高度集成性、安全性要求的极致、核心技术的壁垒、巨额的研发投入以及复杂的国际市场竞争,使得“如法炮制”的难度系数呈几何级数增加。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在民用航空领域就无法实现突破。事实上,中国商飞(COMAC)正在通过不懈的努力,逐步攻克技术难关,例如C919的成功首飞和适航取证,以及CR929中俄联合研制的推进,都标志着中国在民用航空领域正在稳步前进。只是,与高铁相比,这条道路会更加漫长、艰辛,需要更强大的耐心、持续的投入和更精密的战略布局。中国需要的是一个更加全面、深入的“体系化”攻关,而非仅仅是“引进、消化、吸收”。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废话,当时国内的车辆厂想用相对落后一点的技术搞出堪用的车辆一点问题都没有,买点国外零件就敢搞高速列车。总装自己就能做的前提下,指挥棒还不是在国内。这个“指挥棒在国内”的意思是国内可以向国外给外购零件画出个大体框架,厂商只要按照画出的框架往里填东西就行,而不是国外拿个破烂包装成金玉卖进来。而且就算这种填框架的活儿,国内也不是完全不能做,给个三五年,那些老外知道国内这帮企业能发展到什么程度?华星的意义就在于引进的时候压价,不然就是当时汽车工业跟民航工业的下场,指挥棒全在国外,国外给你什么屎你就得照着吃下去,动不动以各种理由玩技术壁垒,坑都坑死你。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中国高铁的崛起,堪称一次波澜壮阔的工业化奇迹。回望2007年,中国铁路部门启动了“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战略,通过“先买后技合”的模式,与德国西门子、日本川崎、加拿大庞巴迪等国际巨头展开深度合作。这不仅是简单的技术转让,更是中国制造业能力的一次全方位升级。高铁成功的关键点: 明确的国家战略.............
  • 回答
    想聊聊2007年的那波牛市,这可真是一段让人又爱又恨的时光,很多股民至今提起还心有余悸。我尽量把当年的情况给大家掰开了揉碎了说,不搞那些花里胡哨的AI套话。07牛市的起点:曙光微露,蓄势待发要说起点,其实很难精确到一个日子,因为它是一个逐渐积累、情绪发酵的过程。但如果非要找个标志性的节点,我觉得 2.............
  • 回答
    看到中国男女比例失衡这么严重,尤其是新生儿的性别比更是高得吓人,这事儿着实让人揪心。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数据,它背后牵扯着太多社会、文化和家庭层面的复杂因素,也预示着未来可能出现的种种挑战。首先,我们得认识到这3490万的差距,以及105.07的总人口性别比,这可不是一个小数字。简单来说,就是平均每10.............
  • 回答
    中国前三季度经济增长由负转正,GDP 同比增长 0.7% 这个数据无疑是振奋人心的,尤其是在全球经济普遍承压的背景下。它不仅仅是一个数字,更反映了中国经济强大的韧性和逐步恢复的活力。但除了这个核心数据,还有很多细节值得我们深入挖掘,它们共同勾勒出了中国经济前三季度的真实图景。1. 增长的“质”与“量.............
  • 回答
    三月份的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录得 49.5%,较上月回落了 0.7 个百分点。这个数字,虽然看起来只是一个百分点的微小变动,但对于观察中国经济的动向,尤其是制造业这个国民经济的“晴雨表”,却传递出了相当重要的信息。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一个基准线:PMI 的荣枯线是 50%。当 PMI 高于.............
  • 回答
    中国与俄罗斯的军事实力对比是一个复杂且动态的议题,涉及多个维度的分析。以下从历史背景、当前实力对比、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历史背景与现状对比1. 军队规模与结构 中国:约200万常备军(2023年数据),军队规模庞大但现代化程度高,重点发展信息化、网络化作战能力。 .............
  • 回答
    中国社会的团结性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其背后涉及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社会结构等多重因素。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中国人团结的原因: 一、历史传统:集体主义与国家认同的深层根源1. 统一与稳定的文化基因 中国自秦朝统一六国后,历代王朝都强调“大一统”理念,将国家统一视为文明延续的核心。这种历.............
  • 回答
    在中国驻乌克兰使馆的提醒下,目前在乌克兰的中国公民需特别注意安全,尤其是在冲突地区或治安不稳定区域。以下是从自保、安全行动、紧急联系和日常注意事项等方面的具体建议,供参考: 一、避免暴露身份,保护自身安全1. 不随意暴露身份 不佩戴中国国旗、国徽或明显标识(如中国护照、身份证件、中国品牌物.............
  • 回答
    中国制造业利润偏低的现象是全球制造业格局演变、国内经济结构转型以及国际贸易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要深入理解这一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分析其成因,并探讨突破国际产业壁垒的路径。 一、中国制造业利润偏低的成因分析 1. 成本压力与全球产业链重构 劳动力成本上升: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基地,劳动力成本在20.............
  • 回答
    中国制造的口碑和质量确实存在争议,但这一问题需要从历史、现状、行业差异、国际评价等多方面综合分析。以下从多个维度展开详细探讨: 一、中国制造的“质量争议”来源1. 历史背景与发展阶段 早期阶段(20世纪8090年代):中国制造业以劳动力密集型为主,产品以价格优势吸引市场,但质量控制体系不完.............
  • 回答
    中国人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差异,其“能吃”不仅体现在食物的多样性、摄入量的庞大,更与历史、文化、社会结构和自然环境密切相关。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解析这一现象: 一、饮食结构的多样性与量级1. 主食的主导地位 中国是世界上主食消费量最高的国家之一。以稻米和小麦为主食,占每.............
  • 回答
    中国驻乌克兰使馆发布的关于「乌克兰东部局势」的5点安全提醒,反映了当前乌克兰东部冲突的复杂性及中国对当地安全局势的关切。以下从背景、当前局势、安全提醒的深层含义及国际影响等方面详细分析: 一、中国驻乌克兰使馆的5点安全提醒内容(基于公开信息)1. 避免前往冲突地区 明确提醒中国公民避免前往乌.............
  • 回答
    中国对马斯克的星链计划(Starlink)的应对策略涉及技术、法律、安全、经济和国际关系等多个层面,旨在维护自身利益、推动太空治理规则的制定,并在国际竞争中保持技术自主性。以下是详细的分析: 一、技术层面的反制与自主发展1. 发展自主卫星通信系统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中国已建成全球.............
  • 回答
    中国与俄罗斯的关系是一个复杂且多维的历史与现实问题,涉及历史渊源、地缘政治、经济合作及安全利益等多方面因素。以下从历史背景、现实关系、战略应对三个维度进行分析,以客观、理性的视角探讨这一问题: 一、历史背景:中国与俄罗斯的复杂关系1. 沙俄时期(17世纪19世纪) 领土争端:沙俄在17世纪.............
  • 回答
    中国古代是否能够养三十万骑兵,需要从历史、经济、资源、组织等多个维度综合分析。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探讨这一问题: 一、历史背景与朝代规模1. 秦汉时期 秦朝: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了强大的中央集权制度,但秦朝的军事规模有限,主要依靠步兵和战车,骑兵数量较少(约数万)。 汉朝:汉武帝.............
  • 回答
    关于您提到的“中国拳手玄武”与“日本拳手木村翔”的拳击比赛,目前并无公开记录显示这两人在真实比赛中发生过此类事件。因此,这一描述可能基于虚构情节、误解或混淆。以下从拳击规则、行为规范及可能的后果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拳击比赛规则中的“抱摔”行为1. 拳击比赛的核心规则 拳击比赛(如职业拳.............
  • 回答
    关于“中国骑兵战三天才到底是哪三个”的问题,可能存在历史人物混淆或表述不清晰的情况。根据历史记载,西汉时期对抗匈奴的著名骑兵将领主要为卫青和霍去病,而李牧属于战国时期,李靖则活跃于隋唐时期。以下是详细分析: 一、卫青与霍去病:西汉对抗匈奴的骑兵名将1. 卫青(前165年-前106年) 身份.............
  • 回答
    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是一个复杂的历史现象,其正确性需要从多角度分析,包括经济基础、社会结构、国家治理、历史背景等。以下从历史背景、政策内容、实施效果、争议与反思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政策的起源与核心理念1. 历史背景 中国古代以农业为经济基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长期主导社会结构。农业是国.............
  • 回答
    中国历史上的皇帝众多,但若要选出“排名前十”的皇帝,需结合历史影响力、统治成就、文化贡献、政治制度创新等因素综合评判。以下是根据历史学家普遍认可的“综合贡献”和“历史评价”整理的前十位皇帝(按时间顺序排列): 1. 秦始皇(嬴政) 时间: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10年 主要成就: 统一中国:.............
  • 回答
    中国历史浩瀚,人物纷繁,适合拍成影视剧的题材和人物众多,涵盖政治、军事、文化、科技、爱情、励志等多维度。以下从历史事件、人物、题材分类等方面,结合影视改编的可行性,详细列举一些值得拍摄的中国历史或人物: 一、历史事件类1. 大运河的修建与影响 背景:隋朝杨广主持开凿大运河,连接黄河、长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