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3 月中国制造业 PMI 为 49.5%,比上月下降 0.7 个百分点,这一数据说明了什么?

回答
三月份的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录得 49.5%,较上月回落了 0.7 个百分点。这个数字,虽然看起来只是一个百分点的微小变动,但对于观察中国经济的动向,尤其是制造业这个国民经济的“晴雨表”,却传递出了相当重要的信息。

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一个基准线:PMI 的荣枯线是 50%。当 PMI 高于 50%时,通常意味着制造业处于扩张区间,订单增加、生产活跃;而低于 50%则表明制造业处于收缩区间,订单减少、生产放缓。所以,49.5%这个数字,直接说明了中国制造业在三月份整体上进入了收缩状态。 这是最核心、最直接的解读。

那么,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它又意味着什么呢?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深入剖析。

1. 经济景气度的回落,需求端可能出现疲软:

一个回落的 PMI,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市场需求的相对疲软。 제조업체의采购经理们是企业运营的一线指挥官,他们的订单量、生产计划都直接与市场需求挂钩。当他们认为未来生产可能不需要那么多原材料、那么多的劳动力时,他们的采购意愿就会下降,这就会体现在 PMI 的各项细分指标上,比如新订单指数的下降。

在三月份,我们经历了春节假期刚过,通常这个时期是企业恢复生产、订单逐渐积谷的阶段。但如果 PMI 不升反降,这可能意味着,复苏的动能比预期的要弱一些,或者说,一些潜在的抑制因素开始显现,影响了需求的释放。这可能是受制于国内消费能力的恢复速度,也可能是国际市场需求的波动。

2. 原材料价格的传导效应或供应链压力:

PMI 的下降也可能与原材料价格的变动有关。尽管我们看到的只是一个综合指数,但其背后可能隐藏着复杂的因素。如果原材料价格出现上涨,但下游产品价格难以同步传导,这会挤压企业的利润空间,迫使企业放缓生产或减少采购。反之,如果原材料价格出现快速下跌,也可能让一些企业持币观望,等待更低的价格。

此外,供应链的韧性也值得关注。尽管中国制造业的供应链在全球范围内仍然具有优势,但任何区域性的中断、物流的阻滞,或者关键零部件的供应难题,都可能影响到企业的生产节奏,从而在 PMI 数据中有所体现。

3. 季节性因素与宏观经济周期的叠加:

需要注意的是,PMI 数据虽然能反映经济的实时状况,但也会受到季节性因素的影响。例如,传统意义上,春节后的三月份通常是企业开工复工、订单逐步回升的时期。如果这个时期的 PMI 不升反降,说明这种季节性回升的力度不足,或者被其他不利因素所抵消。

更进一步说,这可能也是当前宏观经济周期性调整的体现。在全球经济面临不确定性,地缘政治风险持续,以及国内经济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制造业的波动是难以避免的。49.5%这个数字,提醒我们经济的复苏之路可能并非一帆风顺,需要我们更加审慎地观察后续的经济数据和政策走向。

4. 对就业和企业信心的影响:

制造业是吸纳就业的重要部门。PMI 的收缩区间,往往意味着企业可能会放缓招聘节奏,甚至在极端情况下裁员,这会对就业市场造成压力。同时,PMI 的下降也会影响到企业的信心。当经理们看到订单减少、生产放缓时,他们对未来经济前景的判断可能会更加谨慎,进而影响到他们对设备投资、技术升级等长期规划的决策。

总而言之, 3 月份中国制造业 PMI 跌破荣枯线至 49.5%,是一个值得高度关注的信号。它清晰地表明,我国制造业的扩张势头在三月份有所减弱,甚至进入了收缩区间。这背后可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需求端的不足、原材料价格的波动、供应链的潜在压力,以及宏观经济周期性调整的影响。这个数据提醒我们,要密切关注后续的市场反应和政策措施,以期能够有效应对可能出现的经济下行压力,并巩固经济回升向好的基础。它不是一个孤立的数字,而是勾勒出当前中国经济运行图景的一个重要注脚。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还记得大学的时候老师讲到PMI指数的时候讲到一个概念,荣枯线。就是PMI指数50%为荣枯分水线。

现在49.5%表示都已经枯了呀。

可预见的是面对全国开花的疫情和各地的封城措施,4月份的数据可能更难看,还的继续枯下去呀。持续枯下去的后果其实也没什么,也就是失业率上升、消费进一步萎缩、我们这些代价可能没有饭吃而已。

user avatar

财新3月工业 PMI 是48.1。如果,财新的指数,还在原来的外国东家 Markit 手里,不知道会标多少。

user avatar

本人经营珠三角化纤工厂,讲一下1季度的个人体会。

最近几年里,有几个比较艰难的时刻,分别是2019年下半年,2020年疫情爆发伊始,以及现在,2022年1季度。个人情况,产销量最低的是2019年下半年,情绪最悲观的是现在。

2019年下半年,是贸易战开打一段时间以后(差不多1年),恶果逐渐累积,造成了订单的快速下降。但那个时候相比现在有两个好的方面:第一,那是一个产能出清期,因为悲观情绪从2018年4季度开始,慢慢累积,导致产能一直是在下降的,大家不投资,只有退出的同行,没有新来的同行,所以那个时候的竞争格局比较好;第二,那个时候原材料价格不贵,一些有实力的大厂,愿意做库存来养工人。

2020年春节,疫情爆发,那个时候很多人在哭惨,但服务业是真惨,制造业是在装穷。事实上只有3月4月是比较难组织生产的,5月已经恢复正常了,但是订单2020年一直是很好的,而且2020年的原材料价格非常之低。所以那个所谓的低谷是非常短暂的,回头来看是一波复苏的起爆点。

今年1季度的情况是,因为此前两年全世界的量化宽松和疫情影响,导致商品供应不足,造成了2020年下半年以及2021年全年中国私营部门的疯狂扩产能,个人观察,现在低端制造业的产能水平是最近5年以来的最高峰,形成了供应端的严重过剩;刚好遇到了美国带头的货币紧缩政策,导致全球消费需求下降,形成了需求端的快速下降。这是一波供需双杀。

3月我们的产销量还没有到很低的水平,是比19年下半年的产量要高的。是因为这是一波衰退的开始,后面会越来越困难。按照经典的基钦周期(库存周期),衰退的时间不会短于1年,现在正处于 需求下降+库存上升=被动建库存 阶段,现在还不是最差的时候。后一个阶段是 需求下降+库存下降=主动去库存 阶段,这个阶段伴随着产能出清,后面才能慢慢好起来。

个人认为,本次制造业PMI位于荣枯线之下,与当下热门的事件关系不大,主要原因还是之前发生的货币超发和需求暴增。所以,即便是此后俄乌局势缓和,疫情防控成功,并不会很快修复制造业的景气度,如果没有主要经济体站出来继续超发货币的话,这一波下行会至少持续到4季度。

user avatar

谢邀。

散发疫情封控和俄乌战争,回落一下很正常。


3月制造业PMI是49.5,五个月以来又掉到了枯荣线以下,回落幅度0.7。

但其实这数字不算难看。你去看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你就粗暴理解成大服务业,包括餐饮文娱运输房产买卖租赁这些),3月数据是是48.4,下降了3.2。

线下业态更难看。


3月制造业PMI拆开来看:

生产指数49.5,新订单指数48.8,都在枯荣线下,分别下降了0.9和1.9。

下单和生产的活跃度都在走弱,供需两弱;

纺织大类(从面料到生产)和通用设备(齿轮阀门那些)的生产指数和新订单指数都在45低位以下。

不仅是供需两弱,45低位会有不少工厂收摊,这块估计要析出不少失业;

新出口订单指数和进口指数为47.2和46.9,分别下降1.8和1.7。

知乎上不是有很多人喜欢批判外贸板块么,没事,外贸在收缩,如您所愿;

同时,大宗商品高价没有变化。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66.1,出厂价格指数56.7,分别涨了6.1和2.6,为近五个月最高。

其中,石油煤炭及加工、有色金属及加工、黑色金属及加工的购进价格指数和出厂指数均超过70,就尼玛离谱。


内需外贸双走弱,大宗商品高价,散发疫情下的线下业态收缩,美联储可能的至少3次加息所引发的资本潮汐,房地产暴雷继续。

看得我都想昭和了。

3月的制造业从业人员指数是48.6,又下降了0.6,一年以来最低。

经济结构上进入K型复苏的平台期:

大型企业PMI是51.3,跌了0.5,但还是在荣的那一端;

中型企业48.5,下降2.9,到枯的那一端了;

小型企业46.6,涨了1.5,说明税制改革和减免有成效,但还是枯着。

经济依然明显分化,中小企业持续收缩。

知名缓则财新也有自己的制造业PMI口径,3月的数字是48.1,20年3月以来最低。我不敢全信,仅供参考。


现在是几个明确的压力:

内需不用说,居民杠杆率摆在这,不敢花也没几个钱花,更没什么空间去借;

外贸是大宗商品高价的高成本,特别是能源和矿产;欧洲经济衰退也会有直接冲击,毕竟一年8000亿美刀的双边贸易;

房地产主要看横盘成效,严防连环爆雷(但最近还是违约停牌了一堆)。

最贴脸的是今年1600万人的新增就业需求。

结构性失业,赶人去工厂是没啥效果的,尤其是那1076万的大学毕业生。

可以通过大基建来补一点,但缺失房地产(横盘不是加码)的大基建无法提供太多新增就业。

如果有服务业的繁荣可能会好些,但散发疫情摆在这。

内压其实不小了。

中美十年期利差已经缩小到了50个基点,该赶在资本流出前发力了...吧?

user avatar

在房企纷纷爆雷,房地产行业萎缩的情况下PMI居然才降了这么点,我觉得这已经算是阶段性胜利了。

要搁以前,房地产是支柱性行业,什么叫支柱性?就是经济的顶梁柱,每年的GDP全都指望房地产撑着,如果房地产行业萎缩爆雷那对经济的冲击简直就不可想象。

但是现在房地产这么惨了,还叠加疫情反扑,PMI还没怎么降,说明经济支柱已经成功切换到别的上面去了,切换到什么上去了呢?电动车、光伏、芯片之类新经济上,以及新基建这类更有前途,更有想象空间的领域上去了。

当然这个切换还不够扎实,各地又开始出台救房市的政策,但是这次中央的态度就比较暧昧,没有叫停各地救房市。一方面可能是判断房地产再打压可能会真的崩盘,另一方面可能是认为再救市,房地产也回不到从前了,因为市场共识已经确立了。现在救房市,可能出发点更多的是让房地产慢点躺平,不要一下子死掉这样子。

另外还有一个风险在于不要让市场再次形成一致的衰退预期,就是现在这个病人刚刚切除肿瘤开始恢复,已经可以不靠输液而靠自己喝粥维持生命活动了,但是喝粥的力气还很弱,这时候输液还不能一下子就停,要保证病人能够继续有力气喝粥。所以在这段时间内要防止内外部突发事件再次打断这个过程。

user avatar

泡沫已清,利空出尽。。。经济发动机没有不启动的理由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三月份的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录得 49.5%,较上月回落了 0.7 个百分点。这个数字,虽然看起来只是一个百分点的微小变动,但对于观察中国经济的动向,尤其是制造业这个国民经济的“晴雨表”,却传递出了相当重要的信息。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一个基准线:PMI 的荣枯线是 50%。当 PMI 高于.............
  • 回答
    3 月份中国 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的持平以及多地房贷利率创下近三年来的最大单月降幅,这背后透露了多重经济信号和政策意图,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详细解读:一、 LPR 持平与央行货币政策的“定海神针”作用 LPR 的锚定作用: LPR 是中国贷款定价的基准。虽然 LPR 是由市场化的报价.............
  • 回答
    今年三月份,中国手机市场的出货量数据颇有些令人意外,据权威机构统计,当月总共卖出了 2102 万台手机,这相比去年同期可是下跌了不小的幅度,高达 21.9%。这个数字乍一看确实有点让人心凉,毕竟作为全球最大的消费电子市场之一,中国手机市场的表现往往能折射出不少宏观经济和消费趋势的动向。那么,这背后究.............
  • 回答
    3 月 16 日,中国以外地区累计确诊病例首次超过中国,这一事件标志着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范围内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即全球大流行(Pandemic)的早期阶段。这一里程碑式的变化,对于理解当前国际疫情形势具有重要的意义,也带来了多层面的思考。一、 从“中国疫情”到“全球疫情”的关键转折点 病毒的全.............
  • 回答
    2021年3月22日,中国宣布对欧洲多名个人及实体实施制裁,这一举动无疑是在复杂的地缘政治背景下,中国对西方国家在新疆问题上采取的立场和行动做出的强硬回应。要详细理解这一信号,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一、 核心信号:强硬回击与划清界限最直接、最核心的信号是:中国对西方国家在新疆问题上采取的所谓“干涉.............
  • 回答
    截至 2020 年 3 月 7 日,中国境外已有 93 个国家或地区累计确诊新冠肺炎病例超过 2 万例。这是一个非常严峻的全球疫情态势。在此背景下,各国采取了各种不同的防治措施,以期控制疫情的蔓延,保护人民健康。以下将根据当时全球的普遍情况,详细讲述各国可能的防治措施,并考虑当时的认知和局势:一、 .............
  • 回答
    2021年3月26日,中国宣布对英国部分个人及实体实施制裁,理由是他们“基于谎言和虚假信息,制造和传播涉疆问题”。这无疑是中英关系中的一个重要事件,其影响是多方面的,并且会以一种细致且交织的方式显现。首先,从政治层面来看,这次制裁是中方对近期西方国家就新疆问题采取的一系列行动的回应。英国作为少数几个.............
  • 回答
    3月19日,中国大陆报告了39例新增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全部为境外输入。这一数字表明,当前国内疫情整体保持平稳,但境外输入仍然是防控的重点和挑战。当前防治情况梳理: 境外输入成为主要压力: 随着全球疫情的反复,以及国际交流的逐渐恢复,境外输入病例的数量依然是国内疫情防控面临的突出问题。这39例病例.............
  • 回答
    全球抗疫进行时:3月4日境外疫情概览与各国防治措施深度解读截至北京时间3月4日,中国境外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已蔓延至76个国家,累计确诊病例达12668例,死亡病例为214例。这一数字仍在不断攀升,全球各国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投入到这场与病毒的殊死搏斗中。各地防治措施的力度、策略以.............
  • 回答
    3月2日,中国境外新冠肺炎疫情形势依然严峻,当日新增确诊病例1598例,累计境外确诊病例已达8774例。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又有6个国家报告了首例确诊病例,这意味着病毒的传播范围进一步扩大,给全球防控带来了更大的挑战。疫情扩散的严峻性从新增确诊病例1598例来看,境外疫情仍在快速发展。虽然相较于前几日.............
  • 回答
    3月5日,新冠肺炎疫情的阴影已经笼罩了全球78个国家和地区,境外确诊病例累计达到14768例,死亡人数也达到了267人。面对这个日益严峻的形势,各国都在加紧部署,采取各种措施来遏制病毒的蔓延,保护民众的健康。在亚洲,一些国家早已进入了高度戒备状态。韩国是目前疫情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确诊病例数量不断攀.............
  • 回答
    好的,咱们来好好聊聊中国三月份的CPI和PPI数据,这对我们普通人来说,意味着啥。先说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通货膨胀,它在三月份同比是“转涨”了。 怎么叫“转涨”? 之前可能有点小跌或者没怎么涨,现在是比去年同期的价格水平高了。你想啊,同样的一篮子商品和服务,去年三月份花.............
  • 回答
    2018年3月26日,中国金融市场迎来了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刻——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INE)正式挂牌交易了原油期货。这个消息在中国乃至全球能源市场都引起了不小的震动,其意义深远,绝非仅仅是多了一个交易品种那么简单。首先,这是中国在全球石油贸易体系中争取话语权的关键一步。 长期以来,全球原油定价.............
  • 回答
    2020年3月23日,来自中国的300名医护人员抵达意大利,这是一次跨越国界的医疗援助行动,在当时全球疫情严峻的背景下,显得尤为突出和令人动容。这件事不仅仅是简单的医疗支援,它背后承载着复杂的情感、国际合作的意义,以及对人类共同命运的深刻体现。首先,我们得回到那个时间点。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在.............
  • 回答
    “三个月灭亡中国”这个说法,从日本当时的战略意图、军事能力以及国际大背景来看,更像是 一种带有强烈宣传和心理战色彩的口号,而非基于严谨评估的切实计划。 说它是“纯粹吹牛”可能有些绝对,但其背后更多的是一种 战略上的夸大和对速胜的期望,而并非真的认为能在短短三个月内彻底“灭亡”中国并完全掌控。为了更详.............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认真聊聊这个问题,不搞那些花里胡哨的套话,就直接切入正题。1937年,日本确实是要“三个月灭亡中国”,这是他们精心策划的“国策”之一,但现实狠狠地给了他们一记耳光。为什么没能如愿?这背后牵扯的因素太多,绝不是简单几句话能说清的。首先,咱们得明白,日本当年虽然在军事上装备精良,尤其是海军和.............
  • 回答
    3 月 10 日意大利确诊人数突破一万时,确实向中国发出了紧急求助。彼时,意大利的新冠肺炎疫情正处于爆发的初期阶段,医疗系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急需医疗物资和专业知识来应对。以下是当时情况的详细描述以及中国提供的援助:意大利当时的严峻形势: 确诊人数激增: 3月10日,意大利累计确诊病例已超过.............
  • 回答
    您提到的信息大致是准确的,在2020年3月19日左右,意大利的新冠肺炎疫情确实发展到了一个非常严峻的阶段,新增确诊病例和死亡人数都急剧攀升,当时意大利的死亡人数已经超过了中国(截至当日或前后几天)。以下是对当时意大利防治新冠肺炎主要困难的详细分析:一、医疗体系的巨大压力和不堪重负: 病例数量激增.............
  • 回答
    3月7日,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就“中国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回答了中外记者的提问,这场答问信息量很大,也充满了亮点。如果你想了解当前中国外交的走向和重点,这里有一些值得重点关注的信息:一、 中国外交的基调与主线:稳中求进,展现大国担当王毅部长在开场白和整个答问过程中,反复强调“稳中求进”的政策基调。.............
  • 回答
    每年三月最后一周的“中国麻醉周”,总会勾起我一些关于麻醉的回忆。说起来,麻醉这东西,对普通人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手术肯定离不开它,我们听过、见过,知道它让痛苦消失;陌生,是因为我们真正体验到的,只是它带来的“沉睡”,中间的过程,仿佛被抹去了。我印象最深的一次,不是我自己的经历,而是我父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