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3 月中国 LPR 持平,多地房贷利率创近 3 年来最大单月降幅,透露了哪些信息?

回答
3 月份中国 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的持平以及多地房贷利率创下近三年来的最大单月降幅,这背后透露了多重经济信号和政策意图,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详细解读:

一、 LPR 持平与央行货币政策的“定海神针”作用

LPR 的锚定作用: LPR 是中国贷款定价的基准。虽然 LPR 是由市场化的报价形成,但它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中国人民银行(央行)公开市场操作、政策利率(如 MLF – 中期借贷便利利率)等工具的影响。
LPR 持平的解读:
政策的连续性与稳定: 央行在 3 月份选择维持 LPR 不变,尤其是在房贷利率大幅下调的背景下,可能是在传递一种信息:当前的整体货币政策基调保持稳定,央行并不急于通过降低 LPR 来进一步刺激经济。这是一种“定海神针”式的稳定作用,避免市场出现过度宽松的预期。
关注点不在于 LPR 本身: 市场的焦点更多地集中在房贷利率的下降,这表明政策的着力点可能更侧重于房地产领域的定向调整,而非全面性的宽信用。
通胀压力与宏观经济的平衡: 尽管经济下行压力依然存在,但央行可能还在权衡通胀(尽管目前并不高企)和就业等因素。如果贸然大幅降低 LPR,可能会对未来的通胀预期产生影响。
市场流动性的合理充裕: LPR 持平并不意味着市场流动性紧张。央行可能通过其他工具,如逆回购、降准等方式,已经向市场注入了足够且合理充裕的流动性,足以支撑经济活动,而无需动用 LPR 这个更具象征意义的基准利率。

二、 多地房贷利率创近三年最大单月降幅,背后的原因与影响

这是本次信息中最值得关注的部分,其背后原因复杂且影响深远:

1. 原因分析:

稳定房地产市场,化解风险是核心目标:
“房住不炒”政策的延续与调整: 虽然“房住不炒”仍是基本国策,但在当前环境下,稳定房地产市场的意图更加明显。过快的下跌可能导致金融风险蔓延(如房企债务危机、银行不良资产增加等),并对整体经济造成拖累。
提振购房者信心: 持续下跌的房价和高企的房贷利率会严重打击购房者的信心,导致需求被抑制。房贷利率的下降是直接触达购房者“钱包”的政策工具,能够最直接地降低购房门槛和负担,从而吸引潜在购房者入市。
地方政府的因城施策: 房地产市场区域性差异很大。一些三四线城市和部分二线城市,其房地产市场面临的下行压力更大,为了消化库存、支持当地经济,地方政府积极主动地引导房贷利率下调。这种“因城施策”的灵活性是这次房贷利率大幅下降的重要推手。
商业银行的利润考量与风险管理:
不良贷款的压力: 在房地产市场下行的背景下,银行可能面临因房企违约或购房者断供而增加的不良贷款风险。降低房贷利率,特别是对首套房和刚需购房者,有助于缓解部分购房者的还款压力,降低违约率,从而间接管理银行的风险。
资产负债管理: 银行也需要将资金配置出去,在贷款需求相对疲软的情况下,房贷作为一种相对优质的抵押贷款,银行会更积极地去拓展。
降低资金成本: 如果央行通过其他方式降低了银行的负债成本(例如降准释放的低成本资金),银行会将这部分“红利”传导到贷款端,包括房贷利率。
引导金融机构回归服务实体经济: 将资金更有效地引导到房地产领域,特别是满足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也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一个方面。

房贷利率的传导机制:
首套房贷款利率与 LPR 的挂钩: 目前大部分房贷利率是参照 LPR 加点形成的。LPR 持平,但地方政府和商业银行可以通过调整“加点”部分来达到降低房贷利率的目的。例如,如果之前是 LPR+50BP,现在调整为 LPR+30BP,或者直接取消了部分“加点”。
二套房利率的调整: 对于二套房的贷款利率,也会根据市场情况和政策导向进行相应的调整,虽然通常会比首套房高,但整体下行的趋势是一致的。

2. 影响分析:

对购房者而言:
降低购房成本: 最直接的影响是显著降低了购房者的月供和总利息支出,尤其对于刚需和改善型购房者来说,是实实在在的利好。这有助于释放一部分被压抑的购房需求。
刺激购房意愿: 降低的购房门槛和更低的持有成本,有望提振购房者的信心和意愿,增加房屋销售量。
可能诱发观望情绪(局部): 在某些市场,如果预期未来房贷利率可能还会继续下调,部分购房者可能会选择观望,等待更低的利率。但近期的大幅下降已经很大程度上满足了“抢跑”的需求。

对房地产市场而言:
短期内可能稳定成交量: 大幅下降的房贷利率能够快速提振市场情绪,促进成交量回升,对稳定房地产市场起到积极作用。
分化可能加剧: 一线城市和核心二线城市由于需求基础好,可能对房贷利率的反应更灵敏,复苏态势更明显。而一些库存压力大、基本面较弱的城市,即使房贷利率大幅下降,市场也可能难以快速回暖。
缓解开发商的销售压力: 销售回款是房企生存的关键。销售量的回升有助于改善房企的现金流状况,缓解其经营压力。

对银行而言:
贷款利率下行,净息差承压: 房贷利率的下降直接导致银行的贷款收益率下降,可能会进一步压缩银行的净息差(NIM)。尤其是在 LPR 本身不下降的情况下,银行通过下调“加点”来竞争房贷业务,压力会更大。
贷款规模和质量的权衡: 银行通过降低利率来扩大房贷规模,虽然可能牺牲了部分利率收益,但增加了贷款余额,并可能通过降低风险(减少违约)来抵消部分负面影响。
对其他贷款业务的挤出效应: 银行将更多资金和资源投入到房贷领域,可能导致对其他需要融资的企业或项目的信贷支持力度相对减弱。

对宏观经济而言:
托底经济增长: 房地产市场是重要的经济支柱之一,其稳定对整体经济增长具有支撑作用。房贷利率下降刺激的购房活动能够带动建材、家居等相关产业的需求,间接促进投资和消费。
金融风险的化解: 稳定房地产市场有助于避免因房地产危机引发的系统性金融风险。
通胀预期的影响: 短期内,房贷利率下降对通胀的影响相对有限,但如果带动了房地产的强劲反弹,可能会对未来的通胀产生一定的传导效应。

三、 总结与展望

3 月份的 LPR 持平与房贷利率的大幅下降形成了一种“价格分化”的现象。这表明:

1. 央行货币政策保持定力: 整体货币政策基调是稳定,但不追求“大水漫灌”。
2. 政策着力点更加精准: 政策重心在于稳定房地产市场,通过降低购房成本来刺激刚性和改善性需求,化解潜在风险。
3. “因城施策”的灵活性得到体现: 不同城市根据自身情况,在房贷利率调整上表现出不同的力度。
4. 银行端存在博弈: 银行在控制风险、资产配置和盈利能力之间进行权衡,通过调整加点来竞争房贷市场。

未来,市场将继续关注房贷利率的走势以及对房地产销售、投资和整体经济的影响。如果房贷利率的下降能够有效提振市场信心和销售,那么对稳定宏观经济将起到积极作用。但如果效果不彰,或者引发了新的问题(如资产价格过度泡沫化风险的出现),政策可能会进行相应的调整。同时,也需要警惕银行净息差的持续收窄可能对银行业整体稳健性带来的长期影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没事,以后还会下降的,要习惯。

美国目前的房贷利率3.69%,而“欧元区”的英法德三国也仅有2%左右,东亚地区的日韩也在2%左右,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也是2%左右。

相比较,国内近来5.46%房贷利率实在是高出不少。

为何国内房贷利率这么高?为何说以后还会下降?

从1991年到2018年,由于经济总量基数低,国内近30年都是经济高速增长,经济增速最低的也是2018年的6.75%。

在高速增长的背景下,个人收入也在快速增长,房价同样也在不断上涨。这种背景下,房贷利率虽然高,但是只要贷款买房,就是大赚特赚。想一想,要是十年前你贷款100万在一线,或者贷款30万在二线城市上车买了房,现在是不是心里在感恩当初的决定。那点贷款利率,跟房价涨幅比较就是毛毛雨啦。

因此,经济高速增长是房贷高利率的基础。

2022年,国内经济预期增速估计是5.5%,以后会逐年走低。

可以明确的说,随着国内经济增速的降低,房贷利率必然会下降。

但是,不要以为利率降低,房价就会下降。

这里可以明确的断定,一个地区,只要经济增长,房价必然上涨。

不要拿日本举例。日本的例子恰好是上述论断的证明。

下图是以日元计价的日本gdp,可以看出,1992年之后,日本经济基本没怎么增长。如果日本经济能够像美国那样增长,日本房价泡沫完全可以稀释。

下图是美国房价走势图,可以看到美国的房价早就超过2009年次贷危机的高点了。

美国房价在长时间维度下能够一直涨,关键就在于美国gdp一直在增长,而且以较高的名义速度在增长。

下图是美国历年gdp。

这里也可以断定,即使人口负增长,至少未来30年,国内会重复美国的故事,gdp一路上涨。那么国内房价也必然要重复美国的房价走势,除非共产主义实现。

所以,如果有能力在一二线城市上车买房,还是抓紧时间上车。再过十年二十年,你也会感恩自己现在作出的决定。

user avatar

现在地产行业的人,都把希望寄托在政府工作报告里的这句话上了“再开工改造一批城镇老旧小区”。

货币化棚改不恢复,不放水罐出一大片刚需,靠其他办法都不会让房价恢复上涨(对炒房的人来说房价上涨高于利率才有利润,而国内房价自17年后主力就是炒房客推动的)。

郑州动手一个月了,没见有啥反映,其他地方估计3月底4月初就要跟上了。

user avatar

还是让利问题,两个最大的利益方,一个是土地出让金,另一个是银行的利息。

地价不愿意让利,房价降起来很可能诱发抛售恐慌,后来者接盘能力显著不足,既要维持房价不跌的太快诱发抛售恐慌,又要让后来者有能力接盘,很多地方开始走我国版的次贷危机,进一步降低首付比例,再搞点首付贷,亲朋借贷10倍杠杆上车,透支未来经济潜力,也把风险进一步放大丢给未来解决,但这个不能理解为让利。

那么只剩下银行让利了,有着全球较高的房价收入比,还有同等居民杠杆下较高的利率水平,不想房价跌的太快引发抛售恐慌和老业主闹事,就得变相的让利,以前金融体系赚的太多,实体根本承担不了这么多利息,让几十个基点在疫情冲击收入预期下,也是应该的。房价不涨,利息下降,尤其是加点下降,意味着去年和今年房价保持不变的城市购房成本也是在下降的,其实就是变相的降房价,还不引起持有者闹事和保持信心。

user avatar

去年心软了一下,没赶在连储提息之前,让恒大倒闭。

现在进退两难。。。

user avatar

一个人失业,改变不了啥。但是,每一个人身边都有一个朋友失业,这事就大了。腾讯啊里都裁员,其他企业的员工怎么办?还敢加杠杆不?还敢加30年杠杆?

醒醒吧,经济增长是在涨,但是老百姓手里的钱真没多!!!GDP都是虚的,个人可支配收入,不会骗人的,韭菜是真的穷,但是不蠢。除了公务员,谁还能保证不被裁?谁能一直涨工资?

我们县城的商业街,死了一条又一条,万达边上的商铺关了一家又一家?我感觉就是因为失业。我们这前几年引进一家大厂,招工3000人,带动周边工厂涨了不少工资,那时候买房真的热潮,现在呢?这厂还在,但是员工数量起码少了1000人,火电厂整改又失业很多人,光伏产业危机,倒闭几家,环保问题,一些热处理小厂,电镀小厂也倒闭不少,再加上疫情加持,我做烧烤店的朋友因为疫情,过完年都没开过张!已经快4月份了,没开过张,怎么熬?

我身边这两年过的还很好的是个搞精加工的老板,技术男,数控自己会编,车床自己会操作,钻铣切一应俱全,先是做北汽新能源的油水活赚一波(市场价的2倍),后面又接到了其他新能源汽车的加工活(都是些塑料件)。

user avatar

美国加息,中国降息,这种逆向调节是个非常有意思的事情。中国全面市场化以来历史上只发生了2次。

第一次是1999年到2000年。

美国处于克林顿景气的最近一个黄金时代,加息是为了抑制第一次互联网泡沫带来的经济过热。

中国处于后亚洲金融危机和国企改制大灵活的艰难阶段,降息是为了避免局部萧条扩大化。

当时中国经济特别是人民币的国际化程度与今日不可同日而语。2001年又发生了中国入世和美国被恐袭的两个历史性大事件。虽然中国最终大赢,但更多是入世景气的刺激,和逆调节本身有多大关系值得商榷。简单说,这一轮指标意义不强。

第二次是2015年底到2018年。

此时中国经济和人民币的国际化程度和现在基本是一致的,也没有发生可与2001年两件大事相提并论的重大意外。指标意义非常强,相信很多网友记忆犹新。

美国的目标是收回2008金融危机释放的信用债,为将来储备调控余地。

中国的目标是“去库存”,排除生产过剩库存过高带来的潜在经济风险。

这一轮调节两国都出现了偏差。美国经济景气无法与克林顿时代相比,又不得不加息储备信用,节奏相当谨慎,只加到了2.5%。由于疫情,短短一年多后又释放掉了,可以说是半途而废。中国的问题在于2014~2015年的困难主要是房地产周期性低潮,社会面远没有1999年国企改制带来的局部萧条冲击那么大。选择降息刺激有过度反应的争议,而且事实上最终也没有打破中国房地产行业的周期律,只是把低潮延后了。好的一面是,确实让一部分中国人赢得获取感,居民财富存量大幅增加。

2022年很可能就是第三轮中美金融逆向调控的阶段,中国是取得00年的大赢,18年的中赢,还是意外的小赢,值得期待。

我个人的建议是,重建居民端对新房交付的信心更加重要。或者从速从快解决以恒大为首的部分濒死房地产企业善后问题,或者激进改革取消期房制度。只有实现信心重建,后续的降息或次贷才能取得显著疗效。否则会被抗药性抵消,最终又陷入要不要动用拆迁核武的两难困境。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