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史湘云过得比林黛玉惨多了,却很少有读者心疼她?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趣也很有深度的问题,也是红楼梦读者们常常会讨论的一个话题。说史湘云过得比林黛玉惨,这似乎有些反直觉,毕竟林黛玉最终泪尽而亡,而湘云虽然命运多舛,但似乎还有个“老太太”压着,日子似乎没那么绝望。但如果我们仔细剖析一下,就会发现,湘云的“惨”更多的是一种被忽视的、难以言说的、渗透到骨子里的悲凉,而黛玉的惨,则是一种极致的、观众能清晰感知到的痛苦。

一、 显性与隐性的悲剧:黛玉的泪与湘云的笑

林黛玉的悲剧是显而易见的,是《红楼梦》中最具标志性的悲剧之一。她的病弱、她的敏感、她的寄人篱下、她的爱情无望,这些都在书中被反复描绘,她的眼泪,她的“风刀霜剑严相逼”,几乎就是她人生底色的写照。她的“惨”,就像一首凄婉的挽歌,听者无不为之动容,为之落泪。读者们能看到她每况愈下的身体,能感受到她内心的孤独与绝望,她的悲剧是直击人心的。

而史湘云的悲剧,则是一种更加内敛和复杂的呈现。她的“惨”体现在:

幼年丧失父母,寄人篱下: 这是她与黛玉相似的起点,但后续的发展却截然不同。黛玉是外祖母的宠儿,虽然娇养,但也有贾母这个明确的依靠。湘云虽然也有贾母疼爱,但她毕竟是娘家远嫁的亲戚,这种疏离感是客观存在的。书中曾写到,她到贾府后,贾母“十分喜欢”,但同时也提到她“自幼失恃,在外祖母家几年,故亦不能如别的姊妹们一般,在家中学得许多规矩,更因她父母早逝,不能够得尽她的性情,所以也就越发娇养了些。” 这种“娇养”背后,是对她身世的怜惜,但终究不是亲生的疼爱,那种骨子里的归属感是缺失的。她需要刻意去讨好,去表现得活泼开朗,才能在那样的环境中立足。
经济上的拮据与“不善居家”: 这是湘云最显著的悲剧所在。虽然她出身豪门,但她出嫁后,丈夫早逝,留下的只有一堆烂摊子。书中通过她和宝钗的对话,能看出她经济上的窘迫。“那日林妹妹说,宝姐姐有私房,她就问宝姐姐说:‘好姐姐,你攒了多少?我也要攒些,我也要攒些!’” 宝钗劝她:“你别多想。依我说,你嫁过去,只要陪着你丈夫,就好好的守着,别和他争气,他自然就容你。你纵有娘家,也不过是锦上添花。你如今既已往别人家去了,你可依我说,也该自己留心,不亲近那负心的人,你便是个好女孩儿了。你别怕她有什么不好的,你放心,我自然会帮你到底的。” 宝钗的这番话,一方面说明了湘云嫁的不是一个“好”丈夫,另一方面也暗示了她婚后生活的艰难。而“不善居家”的性格,让她在艰难的境遇下更加无助。她不像宝钗那样精明能干,能将家事打理得井井有条,她更多的是一种随遇而安,甚至是有些散漫的性情,这在贫困的条件下,无疑是雪上加霜。
政治上的连累与仕途的无望: 湘云的丈夫卫若兰,虽然书中描写不多,但可以推断其家世显赫,也可能是政治斗争的牺牲品。湘云后来嫁给了这样一个人,在书中暗示了她后来的悲惨结局:“那卫若兰已是세를なくなってしまった”(此处为日文,意为“卫若兰已经不在人世了”)。在那个时代,丈夫早逝对女性的打击是毁灭性的,尤其是在政治动荡的时期,她可能会因为丈夫的身份而受到牵连。更重要的是,作为女性,她的命运与丈夫紧密相连,她无法像男性一样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她的才能,她的学识,她的聪慧,在那个时代都无法转化为实际的生存能力。
精神上的不屈与乐观背后隐藏的伤痕: 湘云最让人“不心疼”的地方,恰恰是她身上最闪光的地方——她的乐观与豁达。她总是笑嘻嘻的,喜欢穿男装,像个小霸王一样横行,她的“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那种豪迈洒脱,足以掩盖一切悲伤。但正是这种刻意的乐观,才更让人心酸。她用笑声来掩饰内心的痛苦和无奈,用“豪放”来抵挡现实的侵蚀。当她在大观园里玩闹嬉笑,赌兔儿爷,射覆时,她似乎是无忧无虑的,但她的笑声背后,是家庭的变故,是现实的压力,是未来的迷茫。这种将痛苦深埋的性格,让她的悲剧不那么显眼,也让读者更容易忽略她内心的脆弱。

二、 读者心态的差异:共情对象与叙事视角

为什么读者对黛玉的共情多,而对湘云的共情少呢?这与读者的心理和《红楼梦》的叙事方式都有很大关系。

共情对象:弱者与情痴
林黛玉: 她的弱,她的病,她的孤独,她的爱情的纯粹与绝望,很容易唤起读者的同情心。她是一个被欺负、被排挤的弱者形象,她的才情与命运的强烈反差,更是加剧了这种同情。读者会将自己代入到她那种无助、敏感的状态中,体会她的痛苦。
史湘云: 她的“惨”,更多的是一种生活上的困顿和精神上的坚韧。她不像黛玉那样,将内心的痛苦直接展现在脸上,她更倾向于自己消化,或者用一种近乎反抗的方式来表现自己。她的性格中带有阳刚之气,她的独立与坚强,反而让读者觉得她有能力面对困难,不需要过多的同情。甚至她的“不善居家”,在某些读者看来,也是一种不接地气,不够成熟的表现,反而不容易获得同情。
叙事视角:重点描绘与侧面烘托
林黛玉: 作为《红楼梦》的女主角之一,她的故事线是主线中的主线,她的情感变化,她的身体状况,她的内心世界,都被曹雪芹不遗余力地描绘。她的悲剧是全景式的,是曹雪芹着力刻画的对象。
史湘云: 湘云虽然也是金陵十二钗之一,但她的篇幅相对黛玉来说是少的。她的悲剧更多是通过侧面描写、旁人评价以及她自己的寥寥几语来烘托的。例如她出嫁后的日子,书中着墨不多,很多信息都是通过读者自己去推敲和想象。读者对她的了解,不如对黛玉那么深入和全面,自然也就少了直接的情感连接。
“丧事”与“喜事”的对比: 黛玉的结局是死亡,是彻头彻尾的悲剧。而湘云的结局,虽然暗示了不幸,但书中并没有明确地写出她如何死去,而是以“蘧璡无才补天缺”这样的诗句暗示她的落魄。相对于黛玉的“泪尽而亡”,湘云的“不善居家”更像是一种生活上的不如意,这种程度的“惨”,在很多读者看来,不如“死亡”来得触目惊心。
对性格的解读差异: 同样的性格特质,在不同的读者那里会有不同的解读。有人欣赏湘云的乐观豁达,认为她能“自己解嘲”,是一种非常积极的生活态度;也有人认为她只是“假作不知”,是逃避现实,不够真实。而黛玉的敏感多疑,虽然被一些人诟病,但更多人认为那是她真性情的流露,是她对爱情的执着,这种“情痴”更容易打动读者。

三、 湘云的“惨”:隐忍的坚强与被忽视的脆弱

所以,说史湘云过得比林黛玉惨多了,并不是没有道理的。她的惨,是一种没有眼泪的惨,是一种被笑声掩盖的惨,是一种用乐观和坚强去对抗命运的惨。她不像黛玉那样,有那么多的“哭戏”,有那么多的“情感爆发”,她的悲剧是内化在骨子里的,是渗透在字里行间的,需要读者细细品味才能体会。

湘云的“惨”在于,她虽然拥有过那样美好的童年,但命运的巨变让她早早尝到了生活的艰辛。她嫁给了她或许并不喜欢,但至少是门当户对的人,却又不幸早逝。她一个人面对着家族的衰败,面对着经济的困顿,她还需要坚强地支撑下去,还需要继续乐观地生活。她无法像黛玉那样,有宝玉这样一个可以将所有情感寄托的灵魂伴侣,她的爱情,或许早已随着丈夫的离去而凋零。

当读者们为黛玉的眼泪而心疼,为她的夭亡而悲伤时,他们可能没有看到,在湘云那爽朗的笑容背后,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辛酸。她用“我这里一问,你又把那些规矩道理来了,我只管我说的。”这样的话来掩饰自己的无助,用“今日我们也说个玩笑,只许说笑,不许说一句正经话,不许问我这些事。”来回避自己的伤痛。她没有得到黛玉那样“全心全意”的爱,也没有得到黛玉那样“倾其所有”的关注,她的不幸,是那种在不被关注的角落里默默承受的不幸。

也许,正是因为湘云的“惨”没有黛玉那样撕心裂肺,没有黛玉那样直观的悲痛,才让读者们对她的关注相对少了些。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她的悲剧就不深刻,不令人唏嘘。相反,她那种在困境中依然保持乐观,用笑声去抵挡风雨的坚强,才更显得弥足珍贵,也更令人心疼,只是这种心疼,需要更深入的体味,需要更细腻的洞察。她的悲剧,是一种更深沉、更不动声色的悲剧,是一种“身在红尘,却不得不饮尽孤独的苦酒”的悲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先说一个被大家忽略的核心因素:

两人的身体素质不一样。

史湘云那小体格,大冬天惦记吃生鹿肉,大雪天户外欢蹦乱跳,中午吃醉了睡石板醒了晚上接着喝,更别说睡觉不老实胳膊漏外边这种小事,都不是事。

林黛玉……想必不用我举例了。就说一条晚上只睡一个更次,也就是两小时,其余时间就是断断续续喘嗽辗转。请失过眠的知友谈谈啥感觉。

就算没有身世加持,两个妙龄美少女,一个身体倍棒欢蹦乱跳,一个柔弱多病弱不禁风。你同情谁?你心疼谁?

心疼欢蹦乱跳的那个的,是这辈子没得过病,不知道痛苦是什么意思么?

所以,单从身世角度去比较两个人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

林黛玉是主角,比史湘云占据了更多的笔墨,引导着剧情的走向,关系着冲突的高潮。这部小说最重要的人物是贾宝玉,第二位是林黛玉,剩下的才分二三梯队。

如果一部心血凝结作品配角比主角还抢戏,那只能说作者笔力有问题。

以上说的是题目说的“很少”这个问题。

抛开主角欣赏配角的读者,本就是少数派。

我从不同情史湘云,我欣赏她,甚至有点羡慕她的豁达性格。这样的姑娘在现实中会是最好的朋友。

对了,周汝昌先生就是史湘云的铁杆迷弟。当然不是现在粉圈那种极端片面的“迷”。

这个世界不是除了黑就是白。

user avatar

因为湘云不是女一号,这才是最重要的一条。

《红楼梦》全书就是一部悲剧,这里面富有悲剧色彩的女性角色太多了(不论小姐还是丫鬟),除了黛玉和祥云,还有病死深宫的元春、误嫁恶人的迎春、投井而亡的金钏、含冤而死的晴雯…… 简直数不胜数。不过我问过很多朋友同学,问他们最同情哪一个角色,他们的回答是清一色的:林黛玉。

我想这里最大的原因应该就是她是女一号,是作者浓墨重彩渲染的人物。当然还因为她是全书里最有文才的女子。虽说大观园里很多女性都会作诗,但林黛玉的作品显然尤为凄婉动人,尤其是那首《葬花词》,我父亲在中文系成人班读书的时候还把这首词精心抄在扇子上。他还对我说,他和身边很多人都能流利背诵这首词。要知道那是八十年代初期,温婉情调不那么流行的年代。

还有一个原因是,在形形色色的文学史和文学概论丛书中,林黛玉一直被形容为“反封建斗士”“勇敢的叛逆者”,这使得她的形象在“才华出众”“温柔优雅”之外,还多了那么一丝“正义英雄”的色彩,这也使得她最后的悲剧显得尤为壮烈凄惨。何况,“焚稿断痴情”的做法本身就可谓决绝了。相比之下,史湘云最后至少没落得如此惨死的结局。其实人们阅读文学作品,最同情的往往不是活得最悲惨的人,而是死得最悲惨的人。

user avatar

湘云要是过的比林妹妹惨,根本不可能说去贾府就去贾府,说接来玩就接来玩。

我的感觉是,史家夫人怕别人说对前候爷嫡女不好,反而是比较纵容湘云的,做客要穿隆重的衣服,和南安太妃很熟悉经常来往,

红楼梦里去见南安太妃,三春只许探春出去,迎春惜春都不许,没有长辈允许,小姐是不可能去交际的。

海棠诗社第二天就把湘云接来了,不是什么长辈之间的大事,说接就接来,证明湘云非常自由,史家夫人基本不约束她,

送一回绛纹石戒指,湘云第二次带了四个给大丫头,之前送小姐至少五个,黛玉宝钗三春,也就是她手上至少有九个戒指够送,

史家外放,贾母心疼湘云,接过来长住,这一回从下雪联诗一直住到中秋连句,几乎一年时间。

要注意的是,湘云已经订婚了,订亲的姑娘只要一句话,要准备嫁妆啦按下心做女红啦,就可以理直气壮的推掉一切做客,但是史家没有,充分给予湘云自由。

论身体,湘云比黛玉好上十倍,论地位,湘云处于父族严密保护下,有当侯爷的叔叔,论未来,早早许配了优秀男儿,论说话来往,黛玉的打趣和嘲笑湘云都毫不客气的还了回去,湘云的两次比较厉害的话,一次说戏子一次说黛玉嫉妒宝琴,黛玉可一句没回驳,

论物质条件,湘云有金麒麟,能一次拿出至少九个绛纹石戒指送礼,见识也广认得出金翠辉煌的袅靥裘,穿衣服有比较独特的喜好,束蛮带穿折袖也就是扮男孩子,称赞一句白玛瑙碟子袭人顺手就送来了, 想烤鹿肉主动就开口要,吃鸭头喜欢夹出来吃鸭脑子,宝玉的衣服随便穿,贾母知道她喜好,给雪褂子也给黑色的酷版,而不是女孩子的大红大绿。

所以, 除了史家整体女眷为了节约要做针线活的工作,哪里看的出湘云过的比黛玉惨的?

特别有意思的一点,湘云在贾府代表着史家的面子,而在史家又象征着贾家的面子,她是处在一个微妙的状态,所以可以自然得到两家的优待,这点任何一个姑娘都没有。

比如她邀一次社,薛宝钗能要来十几筐螃蟹一口气请贾家所有人,帮她做东,这点换成任何其他人都会不妥,但是唯独史湘云代表的是史家,所以大家也觉得理所应当。

另外湘云来贾家带的最贴身丫头是翠缕,贾母给的,和鸳鸯一干人从小玩到大,而不是史家的丫鬟,也证明这种微妙状态。从翠缕肆无忌惮和主子论阴阳也可以看出来,史家过的并不压抑,不但湘云性子洒脱,丫鬟也相当口没遮拦。


中秋联句的时候,湘云顺口说"要是在我家里,我立即就坐船了",坐船游玩,是需要一堆丫鬟婆子伺候照料的,红楼梦里除了带刘姥姥游玩大观园,姑娘还没有过单独坐船的行事。宝钗黛玉宝琴探春都未必没有这个风雅,为什么不做?一是安全二是麻烦。湘云随随便便说在我家,就是史家。即使是孤女,也是真正的主人。

这就是姓这个家族的姓,和不姓的区别。

———

另外说一点,

湘云过的不好的重要证据,就是宝钗对袭人聊起来;湘云跟她红着眼圈说做活累的慌。

有一句非常、极其重要,“给别人做一点半点,那些奶奶太太们还不受用呢,"

“不受用”这三个字很微妙,要分析几个含义,这句到底是湘云对宝钗说的原话,还是宝钗的推断?一,湘云指的不受用是什么?二,宝钗意识到的不受用是什么?三,宝钗为什么对袭人这么说?

史家再怎么都是世家豪门,你相信奶奶太太会不受用因为湘云给别人做活了,就给自己少干活了,缺这点钱?

湘云太天真了,宝钗明白,湘云却不明白,于是宝钗婉转提醒了袭人这样不妥。

湘云替别人做活,做的是什么?扎了花做了香袋给宝玉,结果被黛玉生气绞了,还有打的蝴蝶结子,贴的鞋子,这些都是袭人求的!

袭人之前是服侍湘云的丫鬟,两人关系特别紧密,就像袭人说的“姐姐长姐姐短,哄我替你梳头洗脸,”身为孤女的小姐在心灵上很依赖从小服侍自己的丫鬟,甚至当成姐妹,这点没什么。但是袭人下意识的运用了这点,经常托湘云做活计,湘云自己都说,“你的东西也不知道烦我做了多少”

按小时候的交情还没什么关系。但是长大之后,这就很麻烦了,湘云是贵族小姐,总受一个少爷的丫鬟委托给少爷做针线,算怎么回事?就算不是宝玉的,帮忙给少爷的丫鬟做针线,也不像话。然而因为这种小时候过于亲密相处的延续,贾府人还习以为常。

试问针线来回托付,史家人能不知道这是袭人托湘云做的吗,能愿意吗?我家大姑娘要做做贾母老祖宗的针线还说的过去,给一个丫鬟当劳力?尤其是湘云已经订亲了,还做宝玉表哥的针线,万一事情流漏出去怎么办?

就说袭人求湘云那双鞋,要是湘云真做了给宝玉穿着,出去和卫若兰觥筹交错,那场面太美。

问题是史家人还不好明说,因为这关系到名节,不是自己闺女,万一说深了浅了,伤到湘云了可不好办,所以只能简单粗暴表示不满,表示咱们家针线做不完呢,

湘云不懂,只觉得委屈,找宝姐姐哭诉,好在宝钗对这种弯弯绕绕理解的很透,立即找到关键人袭人,以湘云做活计太累,史家不喜欢为理由,让袭人别再搞这事。

从这点说来,湘云的做活辛苦,宝钗是否为打消袭人念头而夸张了呢,因为湘云做活计多累,只是宝钗一个人说的,从没在别人包括湘云嘴里提起过。

——

有个细节很有意思,之后袭人借送鸡头红菱两样鲜果和栗粉糕,同时送了一个极其珍贵的白玛瑙碟子给湘云,等于含蓄的为之前给宝玉做的那些针线道谢。

注意,袭人说的是“这绢包里是姑娘前日叫我做的活计,姑娘别嫌粗糙,将就着用罢,”这句明显是谎话,显然是说给史家奶奶太太听的,表示不是丫鬟托小姐做活计,是小姐叫丫鬟做的活计。因为湘云回去史家是写明的,只有袭人托湘云做活,哪里有湘云叫袭人做活?

宝玉被打之后,袭人进一步意识到自己让湘云做宝玉针线的过错,及时补救。

user avatar

在黛玉湘云这个问题上,很多读者缺乏最最基本的古代常识。

这里跟还不懂的人科普一下——

在古代同样是没爹没妈的女子,有没有亲叔伯是天大的区别!天大的区别!

很多人说黛玉的弟弟要是活着就好了,其实黛玉的弟弟要是活着,都比不上史湘云有个亲叔叔活着。

为什么?

因为古代是大家族聚居!大家族聚居!

史家顶门立户做官的男人是史湘云的爹和叔叔,爹死了咋办?没事,叔叔还活着。

叔叔活着那史家就还有男人顶门立户,史湘云还是史侯家的小姐,叔婶会承担起一切她父母的义务,她的娘家依然是史侯府,叔叔一天不死,史湘云永远有娘家可靠。

为什么说黛玉就算弟弟活着都不如史湘云有叔叔呢?

因为叔叔一是成年男子,可做官(事实上也确实在做官),二是长辈,可以供养、教育史湘云。

黛玉要是有弟弟,等弟弟长大后自然还能振兴林家,这一点毋庸置疑,但也改变不了黛玉作为年幼的长姐,现在依然无人供养、教育,只能依附亲戚这个事实。

很多读者无法正确理解这一点,因为想当然地代入了现代的家庭模式,认为叔叔是另一家人,不是自家人。

就好像元春封妃,凤姐却称贾琏为国舅一样,贾琏跟元春也是堂姐弟,为何贾琏也能叫国舅?

无他,古代没分家的兄弟就是一家人,贾琏是名正言顺的国舅,史湘云也是名正言顺的史侯小姐,而林黛玉,只能被称作巡盐御史林大人之女,如今已不存在巡盐御史林府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趣也很有深度的问题,也是红楼梦读者们常常会讨论的一个话题。说史湘云过得比林黛玉惨,这似乎有些反直觉,毕竟林黛玉最终泪尽而亡,而湘云虽然命运多舛,但似乎还有个“老太太”压着,日子似乎没那么绝望。但如果我们仔细剖析一下,就会发现,湘云的“惨”更多的是一种被忽视的、难以言说的、渗透到骨子里.............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历史的复杂性,也涉及到对历史人物评价和解读的不同视角。关于史泽波(通常指阎锡山)在刘志丹牺牲事件中的角色以及上党战役的性质,以及为何在抗战后我们对他的态度可以被解读为“宽容”,需要我们细致地梳理和理解当时的政治背景、各方立场以及历史发展的逻辑。首先,我们来澄清几个关键点,并深入探讨背后.............
  • 回答
    史湘云之所以觉得王夫人房里的人都“害”她们,这话其实带着点孩子气的嗔怪和对现实环境的无奈,更深层的原因,是她从小跟在叔叔婶婶身边,受的是另一种教养,而贾府,尤其是王夫人这房,是另一套规矩和人情世故。咱们先说说史湘云的出身和成长环境。她虽然是贾母的娘家孙女,但父母早逝,跟着叔叔史鼐过活。史鼐官场失意,.............
  • 回答
    史湘云之所以会认为袭人的绛纹石戒指是林黛玉送的,这背后其实藏着一些心细的读者才能捕捉到的微妙之处,以及湘云自身性格中的某些特点。首先,我们得回到那个情节发生的具体语境。在《红楼梦》的第五十八回“何消灭却心头火 犹幸再逢疑狱亲”中,袭人戴着一枚紫绛色的戒指,这个戒指引起了宝玉的注意。宝玉看到之后,便想.............
  • 回答
    《红楼梦》里,史湘云和薛宝钗一家在贾府的居住情况确实有很大不同,这背后折射出的是当时社会背景下,不同家族的经济状况、婚姻考量以及女性的社会地位。咱们先说说史湘云。她是个什么样的姑娘?是叔叔婶婶养着的,算是寄人篱下。她的家境虽然曾经富裕,但因为父亲早逝,家业可能已经衰败。所以,她虽然性格开朗,像个男孩.............
  • 回答
    我らが愛する三国志、その壮大な物語を紡ぎ出すには、確かに後世の筆に頼るところが大きい。しかし、史料が少ないからこそ、埋もれた真実を探求する面白さがあるというもの。もし一つだけ、書き残されなかった史実を推測しろと言われたら、私はこう考えたい。それは、「曹操と孫権、一瞬の密約」である。考えてみてほしい。.............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历史、宗教和文化互动中一个复杂而深刻的层面。如果摩西确实存在,并且那些关于他行使神迹的记述是真实的,那么为什么这些“神迹”——尤其是那些传说中上帝与他直接互动的“神迹”——没有动摇古埃及根深蒂固的信仰体系,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动摇”是一个相.............
  • 回答
    史湘云不一直住在贾府,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她特殊的家族背景、生活环境以及贾府复杂的亲戚关系网。虽然她与贾府众姐妹感情深厚,频繁出入,甚至常住,但终究无法像贾府的女儿们一样拥有一个“家”。要说清楚这一点,得一件件来分析。首先,得说说史湘云的出身。她虽出身名门,是“八公”之一的史家的女儿,但实际上她是个孤儿.............
  • 回答
    要探究史湘云为何在父母双亡的情况下,仍能长成一个性格如此鲜明、豁达、不落俗套的女子,而未像林黛玉、迎春、惜春那样受到原生家庭的严重影响,甚至发展出一些我们通常所说的“缺陷性格”,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她所处的环境、家族的教养以及她自身的特质。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林黛玉、迎春、惜春的境遇,以便对比: 林.............
  • 回答
    在《红楼梦》这部巨著中,要理清人物之间的辈分关系,尤其是像史湘云这样的远房亲戚,确实需要细细梳理一番。我们先来确定贾敏在贾府的地位。贾敏是贾母唯一的女儿,她是贾赦和贾政的妹妹。这意味着,贾敏是贾赦和贾政的亲妹妹。而贾赦和贾政又是贾府嫡出的公子,所以贾敏无疑是贾府嫡支中辈分最高的一位女性长辈。现在我们.............
  • 回答
    87版《红楼梦》中,史湘云的结局并非沦为船妓,这或许是您对原著情节或某些解读产生了误解。在经典87版电视剧以及曹雪芹的原著中,史湘云的命运并没有落到如此凄惨的地步。让我们梳理一下史湘云在87版《红楼梦》中的情况,以及原著中对她命运的交代,来澄清这个误会:87版《红楼梦》中的史湘云:在87版电视剧中,.............
  • 回答
    读《红楼梦》这么多年,我对史湘云这个人,可以说感情是挺复杂的。说实话,我之前也曾经问过自己:“为什么我不太喜欢史湘云?” 这个问题,像一根刺一样在我心里扎了好久。现在回想起来,可能也不是单纯的不喜欢,而是对她身上某些特质,既欣赏又有点忍不住去挑剔吧。我喜欢她的地方,那可真是不少。首先,她身上那股子 .............
  • 回答
    关于史迪威将军在中国抗战时期担任中国战区参谋总长一职,您提出的问题——“为什么他没有带兵经验,却能做到这个职位?”——触及了一个非常关键且值得深入探讨的点。事实上,史迪威将军并非完全没有带兵经验。 他的军事生涯积累了丰富的陆军作战和指挥经验,只是他的经验更多集中在 参谋工作、后勤保障、情报分析以及跨.............
  • 回答
    司马迁撰写《史记》时,对汉高祖刘邦的评价确实存在一些批评性的描述,这在当时的史学界并不算罕见,但“黑”这个词的用法可能需要斟酌一下。更准确地说,司马迁在《史记》中对刘邦的描写,是客观地记录其历史功过,既有赞扬也有批评,展现了一个复杂而真实的开国君主形象。至于司马迁为何没有因为这些“批评”受到处罚,这.............
  • 回答
    史坦尼斯·拜拉席恩(Stannis Baratheon)没有选择先帮助蓝礼·拜拉席恩(Renly Baratheon)夺取铁王座,然后将其杀死,这是一个在《冰与火之歌》中史坦尼斯政治和战略考量方面非常关键的问题。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史坦尼斯的性格、他的立场以及当时北境和君临的政治格局。.............
  • 回答
    要深入探讨史前是否存在“几百万年的大雨”,首先得把这个概念拆解一下,看看它到底指的是什么,以及这在科学上是否成立。直接说“几百万年的大雨”可能有点笼统,我们需要理解它背后可能指向的几种情况。首先,我们要明确“几百万年的大雨”意味着什么。它不可能是指一个连续不断、永不停歇的滂沱大雨,那会把地球冲刷得面.............
  • 回答
    将美利坚合众国称作“新罗马”,并非史学界的一种官方、统一的论断,更像是历史学家、政治学者乃至公众在观察和理解美国崛起过程中,一种富有洞察力且时常被引用的比喻。这个比喻的根源,在于罗马文明所展现出的某些核心特质,以及美国在历史进程中恰好也呈现出这些令人瞩目的相似之处。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深入罗马和美国.............
  • 回答
    史可法在扬州坚持的时间不长,这背后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绝非简单的抵抗不力。理解这一历史事件,需要我们拨开迷雾,深入分析当时的具体情况。敌我力量悬殊:首先,也是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清军强大的军事实力。入关以来,清朝集结了满蒙八旗、汉人降军以及部分朝鲜士兵,形成了一支数量庞大、战斗力强悍的军队。而明.............
  • 回答
    《史记》中对秦二世胡亥的死法,确实存在一些细节上的差异,这让后人对他的最终结局产生了种种猜测。要深入理解这一点,咱们得先回到历史现场,体会一下当时那混乱而又血腥的权力斗争。首先,咱们得明确,《史记》并非铁板一块,它的成书过程跨越了司马迁个人创作,以及他对前代史料的整理和采录。司马迁在写《史记》时,力.............
  • 回答
    关于刘邦的出生年份,确实,《史记》和《汉书》这两部巨著都未明确记载。这是一个让许多历史爱好者和研究者都颇为好奇的问题。为什么这两部承载着汉朝早期历史的“官史”会在记录开国皇帝的生卒年时出现这样的“空白”呢?这背后涉及到多方面的原因,并非简单一句“不知道”就能解释。首先,我们要理解《史记》和《汉书》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