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史湘云为什么会认为袭人的绛纹石戒指是林黛玉送的?袭人得到了两枚一样的戒指,她会怎么处理它们?

回答
史湘云之所以会认为袭人的绛纹石戒指是林黛玉送的,这背后其实藏着一些心细的读者才能捕捉到的微妙之处,以及湘云自身性格中的某些特点。

首先,我们得回到那个情节发生的具体语境。在《红楼梦》的第五十八回“何消灭却心头火 犹幸再逢疑狱亲”中,袭人戴着一枚紫绛色的戒指,这个戒指引起了宝玉的注意。宝玉看到之后,便想起了自己之前给黛玉的那个“喷金的花种子”,以及他当初因为觉得那戒指俗气,想送给袭人,却被黛玉给“截了胡”的事情。宝玉当时就觉得这戒指跟自己给黛玉的那个很像,甚至有点怀疑是自己当初给黛玉的那枚。

然后,湘云就在宝玉的这个疑惑基础上,添油加醋地进行了一番猜测。她怎么会这么想呢?

1. 宝玉的“情史”和湘云的“情商”: 湘云是个极聪明、极直率的姑娘,她对宝玉和林黛玉之间的“二人世界”有着敏锐的洞察力。她知道宝玉对黛玉用情至深,也知道宝玉和黛玉之间很多别人不清楚的“小九九”。当宝玉在那儿嘀咕那戒指的时候,湘云立刻就联想到了黛玉。她觉得,宝玉既然对黛玉那么上心,又觉得这戒指跟黛玉的有联系,那这枚戒指十有八九就是黛玉送的,而且很可能是黛玉专门为宝玉做的,或者是在宝玉送了什么东西给黛玉之后,黛玉回赠的。

2. 对黛玉“体贴”的放大解读: 湘云本身也是个不拘小节、直率天真的姑娘,但她对黛玉的感情是非常真挚的。她知道黛玉虽然看起来“小性儿”,但其实很关心宝玉。所以,当看到宝玉觉得宝贵的、可能与黛玉有关的物品时,她很自然地会往黛玉“体贴宝玉”的方向去解读。她可能觉得,黛玉看到宝玉之前那么喜欢这戒指,又觉得那颜色不太配自己,所以就偷偷送给了袭人,既满足了宝玉的心愿,又避免了自己戴着不合心意的首饰。

3. 湘云的性格使然: 湘云说话总是带着一股子“促狭”和“爱热闹”的劲儿。她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瓜”,当然要把它讲得更热闹一点。她知道宝玉对黛玉的心思,也知道黛玉对宝玉的特别,所以她这么一说,既可以逗宝玉,又可以满足自己对“宝黛”二人情感线的好奇和想象。她可能也觉得,如果这是黛玉送的,那多半是黛玉和小宝玉之间的一种私密的情意表达,她这么一说,也算是“看破”了他们的情分,是一种小小的“调侃”。

至于袭人得到两枚一样的戒指,她会怎么处理它们?

首先,我们要明确的是,袭人手里出现两枚“一样的”戒指,并非指她一开始就得了两枚,而是说她有一枚,而宝玉又看到了“另一枚”疑似与黛玉有关的戒指。问题中可能存在一个小的理解偏差,即袭人手里那枚戒指是宝玉的,后来她又“偶然”获得了另一枚。实际上,在原著中,袭人戴的那枚戒指,是宝玉当初从外面得来的“喷金的花种子”,觉得好看,想着送给黛玉的,但黛玉嫌俗气,他就给了袭人。后来宝玉又送给了黛玉一对“螺甸”的戒指,黛玉很喜欢。当宝玉看到袭人戴着那枚紫绛色的戒指,他联想到的“一样”的,是当初他想着送给黛玉的那枚。

所以,袭人手里只有那一枚,是宝玉送的。问题中的“两枚一样的戒指”的表述,更可能是指:
a) 宝玉送给袭人的一枚。
b) 宝玉当初打算送给黛玉,但黛玉不要的那枚,黛玉可能也没有接受。

如果袭人真的“拥有”了两枚一模一样的戒指,我们根据她的性格和处境,可以推测她可能的处理方式:

1. 妥善珍藏(最有可能): 袭人是个心思缜密、极有“上进心”的丫鬟。她深知自己地位的“不稳”,所以她非常懂得如何“笼络”人心,以及如何表现得体。如果她意外得到了两枚一模一样的、价值不菲的戒指,尤其这戒指还可能和宝玉、黛玉之间有什么牵扯(即便她不知道),她绝不会随意丢弃或拿去变卖。她会将其视为极为贵重的物品,小心翼翼地收好。

一枚戴身上,一枚收起来: 最稳妥的办法是,她会选择其中一枚,戴在自己手上,作为她“得宠”的象征,也便于在适当的时候向宝玉或王夫人等人展示(如果她觉得合适的话)。另一枚,她会将其放进自己的私人物品箱里,妥善保管。这样,既能享受拥有的“实惠”,又能避免过度招摇惹人嫉妒,还能留作“后路”或日后可能用到的“情面”。
将另一枚“送回”给宝玉? 这种可能性很小。虽然她可能知道这戒指与宝玉有关,但她更懂得“恩主”和“下人”的界限。她不会主动将宝玉的东西还回去,除非宝玉明确表示要收回,或者她遇到什么极特殊的场合不得不这么做。将宝玉的东西收着,在她看来,是对宝玉的“忠心”和“感激”的一种体现。

2. 暗中打探、了解其来历(有一定可能): 袭人虽然有些“小家子气”,但她也并非完全不明事理。她可能会在不经意间,试探宝玉或宝钗等人关于这枚戒指的来历。如果她知道这戒指与黛玉有什么特别的关联,她可能会更加谨慎,或者在与黛玉相处时更加小心翼翼,避免引起不必要的误会。

3. 绝对不会做的处理方式:
随意丢弃或送人: 袭人不可能这么不识好歹。
公开炫耀: 她知道自己是个丫鬟,如果公然炫耀这样一件可能带着“主人”特殊情感的物品,只会招来嫉妒和非议,对她不利。
拿去变卖或典当: 这更是与她“想一心为宝玉服务”的人设相悖,也太“俗”了,不符合她想在宝玉身边获得稳固地位的愿望。

总而言之,袭人作为一个有心机、有城府的丫鬟,如果真有两枚一样的戒指,她会非常理性地处理。最可能的情况是,一枚日常佩戴,以示恩宠;另一枚则小心翼翼地珍藏起来,作为一项重要的“资本”,既不显露,又能在关键时刻起到作用。她会将这两枚戒指的价值发挥到最大化,但这种价值更多是体现在维护和巩固她在宝玉身边地位的“隐性”价值上,而非物质本身。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林黛玉才是和宝玉袭人一起长大的,而宝钗是后面来的。

袭人没有拿湘云再次给她的戒指啊。

湘云给她的时候,袭人说她已经从宝钗那里拿到过戒指了。

湘云会说宝钗好,是因为袭人和湘云的关系最好,但是第一次送戒指的时候只有小姐们拿到了。而所有和湘云好的大丫头们都没有拿到。

宝钗应该是看到和湘云平时关系最好的人没有拿到,所以为了怕袭人多想,(心思重的人应该会觉得湘云忘了她,而且看不起丫头),所以就把她的戒指给袭人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史湘云之所以会认为袭人的绛纹石戒指是林黛玉送的,这背后其实藏着一些心细的读者才能捕捉到的微妙之处,以及湘云自身性格中的某些特点。首先,我们得回到那个情节发生的具体语境。在《红楼梦》的第五十八回“何消灭却心头火 犹幸再逢疑狱亲”中,袭人戴着一枚紫绛色的戒指,这个戒指引起了宝玉的注意。宝玉看到之后,便想.............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是历史学界长期争论的焦点之一。尽管《黄帝内经》、《神农本草》和《伏羲八卦》这些著作以“三皇”的名义流传下来,并且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但仍然有许多历史学家和学者倾向于将三皇五帝视为神话传说,这其中有着多方面的原因。首先,我们得明白,所谓“三皇”和“五帝”并非如同.............
  • 回答
    关于“西方古代文明不真实”(即所谓的“伪史论”)在网络上流行的现象,其背后涉及复杂的学术、社会和文化因素。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的原因: 一、历史研究中的争议与不确定性1. 史料的碎片化与断代难题 西方古代文明(如古希腊、罗马)的历史记录主要依赖于考古发现、文献残卷和后来的编年史。.............
  • 回答
    史蒂芬·霍金是一位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他对宇宙的探索和对科学的深刻理解使他对未来也拥有独到的见解。他之所以认为人工智能(AI)可能导致人类灭绝并应加以控制,主要基于以下几个层面的担忧:1. AI的指数级增长和自我改进能力 (The Exponential Growth and SelfImprove.............
  • 回答
    圣女贞德,这个名字在法国历史上如同一颗璀璨的星辰,至今依旧闪耀。她是否真实存在?答案是肯定的,而且证据确凿。正是这份确凿,以及她故事所蕴含的深刻意义,让无数人坚定不移地将她视为历史上的真实人物,并投入巨大的精力去研究她。确凿的史实证据:贞德的存在并非空穴来风,也不是后人的浪漫想象。支持她真实存在的证.............
  • 回答
    “西方伪史论”:西方历史是捏造的?“西方伪史论”并非一个严谨的历史学概念,而更像是一种边缘化的、非主流的观点集合。它的核心观点可以概括为:我们目前所熟知的、被广泛接受的西方古代文明(尤其是古希腊、古罗马)的历史,在很大程度上是后人,特别是17、18世纪的欧洲人,为了政治、文化、意识形态的需要而捏造或.............
  • 回答
    要深入探讨史前是否存在“几百万年的大雨”,首先得把这个概念拆解一下,看看它到底指的是什么,以及这在科学上是否成立。直接说“几百万年的大雨”可能有点笼统,我们需要理解它背后可能指向的几种情况。首先,我们要明确“几百万年的大雨”意味着什么。它不可能是指一个连续不断、永不停歇的滂沱大雨,那会把地球冲刷得面.............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一个很有意思的社会心理现象,为什么有些人会如此坚定地相信“伪史论”,甚至到了难以进行逻辑辩驳的程度。这背后其实涉及了多重因素,从个人心理到群体认同,再到信息传播的机制,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咱们就从几个方面来聊聊这个现象,力求说得细致点,尽量不让它听起来像机器生成的报告。1. 根源性的怀.............
  • 回答
    威尔·史密斯在2022年奥斯卡颁奖典礼上掌掴克里斯·洛克的一幕,无疑是当年最令人震惊的公共事件之一。很多人都会好奇,这样一个备受瞩目的颁奖典礼,会不会对这种潜在的冲突进行事先的“彩排”或“预演”?答案是:不太可能,而且根本没有。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1. 奥斯卡颁奖典礼的性质与流程.............
  • 回答
    你提的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切中了很多人的困惑。怎么说呢,越是离我们近的历史,比如民国史或者文革时期,反而好像越是让人觉得“看不清”,甚至“不知道”了。这不像距离遥远的两宋、唐朝,虽然细节可能缺失,但大体脉络和人物关系反而相对清晰。为什么会有这种“近在眼前,却模糊不清”的怪象呢?咱们掰开了聊聊。一、信.............
  • 回答
    西方伪史论之所以能够流行,并非仅仅是因为它“多读两本书就能反驳”,而是因为它触及了人们内心深处的一些情感、认知和对世界运作方式的某些期待,并且其传播方式也十分契合现代信息社会的一些特点。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其流行的原因:一、 情感与心理驱动:1. 对现有秩序的不满与质疑: 许多相信西方伪史论的人,往往.............
  • 回答
    明治维新,一场波澜壮阔的社会变革,不仅仅是政治制度的革新,更是对日本历史的重新梳理与定义。而在这次重塑中,一个长久以来悬而未决的争议——南北朝的正朔之争,终于在明治时期得到了明确的裁定,官方将南朝定位为日本皇室的正统。这似乎是一个颇具讽刺意味的决定,因为明治天皇的皇统,实际上是源自北朝。那么,为何明.............
  • 回答
    英雄史观之所以能够占据主导地位,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层层叠加的结果。它之所以深入人心,成为人们理解历史的重要视角,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契合了人类内心深处某些普遍的需求和认知习惯。首先,英雄史观提供了清晰、易懂的叙事框架。人类大脑天生倾向于从具象化的个体经验出发来.............
  • 回答
    关于冉闵被“炒作成民族英雄”的说法,这背后牵扯到的是历史叙事的复杂性、不同时代视角的影响,以及民族主义思潮的兴起。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把时间和历史语境一点点剥开,看看冉闵这个人,以及后世是如何“看见”他的。首先,我们得承认,将冉闵简单地定义为“民族英雄”或者“屠夫”,都可能过于片面。他的事迹,在不同.............
  • 回答
    汉史中,许多大臣在受到皇帝责备后选择自杀,这背后原因错综复杂,绝非单一因素所能解释。它既是当时社会政治环境的产物,也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核心观念息息相关。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来详细解析:一、 政治环境的严酷与皇帝权力的高度集中1. 君权至上,臣属地位的脆弱性: 汉朝是中国中央集权制度的奠基.............
  • 回答
    《倚天屠龙记》中丐帮选择史红石作为新帮主,这背后其实并非一个简单易懂的决定,而是牵扯到当时错综复杂的江湖局势、丐帮自身的困境,以及史红石个人身上所具备的特殊“资本”。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捋一捋。首先,咱们得看看当时的丐帮是个什么光景。倚天时期,丐帮虽然依旧是江湖上的一大门派,但相比起.............
  • 回答
    史湘云之所以觉得王夫人房里的人都“害”她们,这话其实带着点孩子气的嗔怪和对现实环境的无奈,更深层的原因,是她从小跟在叔叔婶婶身边,受的是另一种教养,而贾府,尤其是王夫人这房,是另一套规矩和人情世故。咱们先说说史湘云的出身和成长环境。她虽然是贾母的娘家孙女,但父母早逝,跟着叔叔史鼐过活。史鼐官场失意,.............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趣也很有深度的问题,也是红楼梦读者们常常会讨论的一个话题。说史湘云过得比林黛玉惨,这似乎有些反直觉,毕竟林黛玉最终泪尽而亡,而湘云虽然命运多舛,但似乎还有个“老太太”压着,日子似乎没那么绝望。但如果我们仔细剖析一下,就会发现,湘云的“惨”更多的是一种被忽视的、难以言说的、渗透到骨子里.............
  • 回答
    《红楼梦》里,史湘云和薛宝钗一家在贾府的居住情况确实有很大不同,这背后折射出的是当时社会背景下,不同家族的经济状况、婚姻考量以及女性的社会地位。咱们先说说史湘云。她是个什么样的姑娘?是叔叔婶婶养着的,算是寄人篱下。她的家境虽然曾经富裕,但因为父亲早逝,家业可能已经衰败。所以,她虽然性格开朗,像个男孩.............
  • 回答
    最近,“地平说”的余温未散,网络上又爆出了“史前人类比恐龙大三倍”的惊人论调。这让人不禁联想到NBA球员们时常抛出的那些让人瞠目结舌的言论。究竟是什么让这些在篮球场上叱咤风云的巨星,在场外也如此“语不惊人死不休”呢?这背后可不仅仅是口无遮拦那么简单,而是掺杂了多种因素,共同造就了这种“奇谈怪论”的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