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南宋后期想向蒙古称臣纳贡?

回答
南宋后期,面临蒙古铁骑的强大攻势,朝廷内部确实出现过主张向蒙古称臣纳贡的声音,甚至有人付诸行动。这背后绝非简单的“投降主义”,而是由一系列错综复杂的政治、军事、经济乃至心理因素交织而成,尤其是在国力衰微、危机四伏的背景下,一些官员和决策者在绝望中试图寻找一条“续命”的出路。

一、 军事上的绝望与力量的悬殊:

这是最直接也最根本的原因。蒙古在忽必烈领导下,已经统一了中国北方,并且对南宋发动了大规模、持续性的进攻。从崖山海战前的多次战役来看,南宋在军事上已经呈现出明显的劣势。

蒙古的战略优势: 蒙古人采取的是一种“围困+蚕食”的策略,他们并非只盯着宋朝的几个军事重镇,而是通过对长江沿线战略要地的控制,逐步压缩南宋的战略空间。例如,他们占领了襄阳、樊城等地,就切断了南宋与北方联系的可能,也为渡江南宋提供了跳板。
南宋的疲惫与内耗: 经过几十年的抗蒙战争,南宋的国力消耗严重,军队疲惫,士气并不高昂。虽然有文天祥这样的民族英雄,但整个国家层面的军事抵抗力量已经难以与如日中天的蒙古帝国相抗衡。
科技与战术的代差: 蒙古人在骑兵、攻城器械(如回回炮)以及对战争的组织和动员能力上,都展现出强大的优势。而南宋的战术和装备,虽然也有可圈可点之处,但在整体上难以形成有效的反制。
绝望感蔓延: 当连续的战败让统治者和臣僚都感到无力回天时,“称臣纳贡”就可能被视为一种避免更大规模战乱、保存国家元气(至少是表面上的)的“止损”手段。这是一种在极端压力下的理性(或者说绝望的理性)选择,即使代价巨大,也比彻底覆灭要好。

二、 政治上的分裂与腐朽:

南宋后期的政治环境,也为“称臣纳贡”论的发酵提供了土壤。

主战派与主和派的长期斗争: 自从与蒙古交战以来,南宋内部就存在着激烈的“主战”与“主和”之争。虽然主战派占据道德和舆论的制高点,但主和派在不同时期、不同领导者那里都有其市场。尤其是在战事不利时,主和派的声音往往会增强。
朝堂的腐败与低效: 晚期的南宋,朝廷内部的腐败问题严重,官僚体系效率低下,党争不断。这使得国家难以形成统一的意志和有效的应对策略。即使有主战的决心,也难以转化为强大的军事行动。
统治者的犹豫与摇摆: 皇帝的决策往往是关键。宋度宗、宋恭帝、宋端宗、宋少帝等后期皇帝,要么年幼,要么能力不足,要么被权臣控制,难以做出坚定的抗争决策。面对强大的外部压力,一些统治者在内心深处可能早已放弃了抵抗的希望,转而寻求妥协。
“苟安”思潮的侵蚀: 长期以来,南宋与金朝的对峙,使得“苟安”成为一种政治哲学。在北方失去之后,这种“守”的思维模式进一步加剧,许多人不愿意冒险进行可能导致更大损失的全面战争,宁愿在江南苟且偷生,即便这意味着屈辱。

三、 经济上的压力与民生考量(以及对未来的预期):

虽然说“纳贡”会加剧经济负担,但在某些人看来,这可能是“短期阵痛”换取“长期生存”的必要代价。

战争的巨大消耗: 持续的战争消耗了大量的财政和人力资源,使得国家经济面临严峻的压力。有些人认为,停止战争,通过纳贡来维持和平,可以减轻财政负担,让国家喘息。
对民生的担忧: 长期战争也会给百姓带来深重的灾难。一些官员可能会以“保护民众”为名,主张妥协。他们可能认为,与其让战争继续下去,生灵涂炭,不如通过屈服来换取局部的和平。
对蒙古统治的预期(片面理解): 尽管蒙古人以其铁腕和征服闻名,但一些南宋官员可能对蒙古的统治方式存在片面的理解。他们可能认为,一旦成为附庸,至少可以保留一部分自治权,文化和经济体系不会被彻底摧毁。这种想法,是将“称臣纳贡”视为一种“可控的代价”。

四、 心理与文化因素:

“中原王朝”的延续性: 尽管南宋是汉族政权,但他们继承的是宋朝的衣钵,而宋朝的观念里,也存在着对“大一统”和“正统”的认同。当面对一个更加强大、更具“统一”趋势的政权时,一些人可能会在心理上产生一种“顺应天命”或者“归顺正统”的倾向。
文人的软弱性(部分): 虽然南宋涌现了无数文天祥式的英雄,但也存在一些文人在面对强大帝国时,表现出软弱和妥协。他们更看重现世的安稳,而对民族气节的坚持有所动摇。
对“亡国”的恐惧: 面对蒙古的步步紧逼,对国家彻底灭亡的恐惧感是真实存在的。在这种恐惧下,一切看似能避免灭亡的途径,都会被认真考虑,即使其中包含着极大的屈辱。

具体表现:

在南宋后期,这种“称臣纳贡”的主张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有过具体的尝试和讨论。例如,在临安城破之后,一些南宋宗室和官员就曾试图向元朝投降。甚至在某些关键时刻,比如某些战役失败后,朝廷内部也会出现要求议和、甚至提出纳贡条件的呼声。

总结来说,南宋后期想向蒙古称臣纳贡,是军事失败、政治腐朽、经济压力以及部分决策者和统治者心理上对战争的恐惧和对“苟安”的期望共同作用下的复杂产物。它并非简单的“卖国”,而是在极端困境下,一些人试图寻找的、尽管充满屈辱但也似乎“能保全”国家的一种无奈选择。然而,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蒙古帝国展现的,更多是征服和统治,而非简单的“附庸”和“续命”,最终南宋还是走向了灭亡。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曾志伟曾经说过一句很经典的话:“如果能做刘德华谁会要做曾志伟。”

你以为南宋天生就想跪地求饶啊,那都是被现实给逼的。南宋也曾经硬气过,“端平入洛”就是南宋最硬气的时候。

端平入洛,是指发生在端平元年(1234年),南宋在联合蒙古灭金国后,出兵收复位于河南的原北宋东京开封府(今河南开封)、西京河南府(今河南洛阳)和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三京的一次军事行动。由于粮草不济以及缺少骑兵等原因,最终被蒙古军大败而退回原来的防线。

由此以后宋蒙战争全面开打,其中过程虽有曲折,但是蒙军一直占据主动,想打就打,想谈就谈。宋军防线先从关中、四川开始崩溃,然后荆襄重镇丢失,长江沿线接连被蒙军攻克,最后兵临临安城,宋恭宗赵显率百官于临安降元。

除此之外,蒙古人对消灭宋军有生力量非常执着。临安投降后,蒙军一路南下追杀。忽必烈为彻底消灭南宋势力,命张弘范为蒙古、汉军都元帅,率水、步骑军2万由海道南下,都元帅李恒率步骑由陆路南下,会歼南宋残部。十一月,张弘范由海道袭漳(今属福建)、潮、惠(均属广东)三州。李恒率步骑越大庾岭入广东,取英德(今属广东),占领广州。十六年正月,张弘范、李恒率军会至厓山,首先控扼海口,断宋军粮道。二月初,巧妙利用海潮,南北对进,并用遮障防矢石,濒宋舰奋勇拼杀,全歼宋军,南宋亡。

总的来看,在南宋灭亡前,南宋接连遭受惨败。君臣见此局面,判断自己不是蒙古人的对手了。既然打不过,那就退而求其次,只要能苟活总比投降战死强。所以向蒙古称臣,这也算是没办法的办法了。此外南宋朝廷还抱有有一丝幻想,他们以为蒙古人南下就如同当年金兵南下,难耐南方酷暑,最终会退回去。只要称臣纳贡,在形式上臣服于蒙古,蒙古人便不会深入。可惜啊,他们低估了蒙古人的灭宋决心。

user avatar

本来宋理宗端平入洛的时候也不想跪,也想站着当这个皇帝。但是奈何南宋太拉胯,没站起来,那就只能一跪到底了。即使后来有像钓鱼城之战杀死蒙哥汗的高光时刻,那也充其量不过是跪麻了站起来歇歇罢了。很快宰相贾似道就继续带着南宋跪了。等到兵临临安城下,等到南宋小皇帝没法跪了只能站起来的时候已经晚了,跪不跪已经不是南宋说的算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南宋后期,面临蒙古铁骑的强大攻势,朝廷内部确实出现过主张向蒙古称臣纳贡的声音,甚至有人付诸行动。这背后绝非简单的“投降主义”,而是由一系列错综复杂的政治、军事、经济乃至心理因素交织而成,尤其是在国力衰微、危机四伏的背景下,一些官员和决策者在绝望中试图寻找一条“续命”的出路。一、 军事上的绝望与力量的.............
  • 回答
    陵南队后期的崛起,与其说是什么突然的爆发,不如说是一系列因素累积、发酵,最终显现出其应有的实力。要说陵南的“强”,不能只看它在全国大赛上的战绩,更要看它在县大赛的成长轨迹,以及队内那股不屈服、不断进步的精神。首先,我们得聊聊福田吉彦。这位自带“天眼”和惊人爆发力的得分后卫,在初期因为一些个人原因缺席.............
  • 回答
    清朝(后金)不尊金朝而以南宋为正统,这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历史议题,涉及到政治、文化、民族认同以及国际关系等诸多因素。简单来说,清朝这样做是为了在更广泛的汉族天下中获得合法性,并最大程度地融入中原文明的政治和文化体系,从而稳固其统治。 以下将详细阐述其中的原因:一、政治合法性的考量:1. 继承汉族.............
  • 回答
    北宋之所以能在“燕山阴山”一线坚持近百年,而南宋在失去襄阳后三年内覆灭,这其中的原因错综复杂,绝非简单的地理防线强弱所能概括。我们要从战略选择、军事实力、政治制度、经济基础乃至民族认同等多个维度去审视。一、 北宋的战略定位与“燕山阴山”防线首先,要明确北宋建立之初,其核心目标并非是收复燕云十六州,而.............
  • 回答
    南京作为国民政府的首都,其治下的中国正经历着一个极为动荡和充满挑战的时代。蒋介石虽然定都南京,但他的统治面临着来自内部的政治分裂、经济凋敝,以及外部日渐增长的日本侵略威胁。在这种错综复杂的背景下,讨论他为何没有“大力”推进重工业建设,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而不是简单地归咎于个人意愿或策略失误。首先.............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到了历史进程中一个非常普遍且复杂的现象:征服者被征服文化同化的原因。 很多人直观地认为,强大的军事力量应该能够主导文化,让被征服者接受征服者的语言、习俗和价值观。但历史上,这种情况并非总是发生,尤其是在“北方人南下”这类事件中,我们经常看到恰恰相反的趋势——南下的北方民族最终.............
  • 回答
    关于《名侦探柯南》第387集(日文原版是TV361362话“被封印的住宅”),柯南听到“七个孩子”后之所以会露出如此恐怖的反应,这背后隐藏着一个非常沉重且与他身世息息相关的秘密。首先,要理解柯南为什么会这样,我们必须回到他还是工藤新一的时候。新一在那个时候,已经对一些非常棘手的案件,以及一些背后可能.............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一些历史和学术上的复杂性。我们来聊聊为什么会有“南方人都说中国南方人都是北方移民后代”的说法,以及南方本地人是否真的没有后代。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个概念:“后代”不仅仅指当下存在的后代数量,更重要的是指“血统的延续”。东南亚人和澳洲土著之所以有“那么多后代”,是因为他们的族群.............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尖锐,并且触及了南非政治和社会发展中的一些复杂且敏感的议题。将一个国家的状况比作“鸡窝”是一种非常负面的描述,背后可能隐藏着多种观察者的视角和担忧。要详细解释为什么南非在后种族隔离时代,特别是黑人掌权后,会面临如此多的挑战和批评,我们需要从历史、政治、经济、社会等多个层面来审视。.............
  • 回答
    清军入关后,明朝南方残余力量的最后翻盘机会,绝非偶然,而是建立在一系列错综复杂的政治、军事和经济因素之上。他们曾经一度看到了希望的曙光,但最终却未能扭转乾坤,将这股力量扼杀在摇篮里的,是他们自身存在的致命缺陷以及清朝更为强大的整合能力。明朝南方残余力量的最后翻盘机会:一次短暂而耀眼的光芒在清军于16.............
  • 回答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蒋介石遭到人民声讨,但又能去南京重建政府,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矛盾的历史事件。要详细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分几个层面来分析:一、 蒋介石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遭到人民声讨的原因:“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也称“清党”,是蒋介石在1927年4月12日,利用其掌握的北伐军中的亲国民党军队,在上.............
  • 回答
    奥匈帝国解体后,奥地利失去了南苏台德地区的原因是一个复杂且多方面交织的历史进程,涉及到民族主义的兴起、一战的结局、战胜国的意图以及地理和经济因素。以下将详细阐述:1. 奥匈帝国的民族构成与民族主义的兴起:奥匈帝国是一个多民族帝国,由德意志民族、匈牙利民族、斯拉夫民族(包括捷克人、斯洛伐克人、波兰人、.............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历史现象,涉及到政治、文化、经济、军事以及民族认同等多个层面。之所以会出现“南方为正统,北方复兴”的循环,原因非常复杂且相互交织。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析:一、 为什么南方会被认为是“正统”?“正统”在古代中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不仅仅是政治上的合法性,更包含了文化、.............
  • 回答
    关于北方沦陷后,南方汉人王朝重建政权抵抗时间越来越短的现象,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历史、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多个层面。为了更清晰地理解,我们可以从几个主要方面来剖析。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北方沦陷”和“南方重建”这个历史背景。通常我们谈论这个现象,主要指的是东晋十六国、南北朝时期,以及更晚.............
  • 回答
    在西罗马帝国覆灭后,欧洲大陆经历了一场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与中国历史上因为战乱导致人口大规模南迁,大量上层士族涌入相对稳定的南方的情况不同,类似的、大规模的向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移民浪潮并未真正形成。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既有地理、政治上的隔阂,也有文化、经济上的差异,更包含了西罗马帝国灭亡.............
  • 回答
    关于《名侦探柯南》里,凶手在被柯南揭穿后,为什么常常会“跪下”这个现象,其实背后有很多有趣的考量,并非单纯的巧合。这背后既有剧情叙事的需要,也有现实创作的考量,甚至还带有一些心理层面的暗示。咱们不妨就从几个方面来掰扯掰扯。首先,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情绪的宣泄和崩溃。你想啊,当一个人精心策划.............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历史、地理、政治、文化、经济等多个维度。中国和罗马帝国,尽管都曾是辉煌的帝国,但其分裂与统一的命运截然不同,原因也是多方面的。首先,我们来分析中国历史上分裂后能够重新统一的关键因素:1. 地理的相对统一性与认同感: 汉字文化圈: 中国的核心区域,尤其.............
  • 回答
    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一举突破国民党军的长江防线,这一胜利极大地动摇了国民党政权的根基。然而,尽管南方依旧有南岭、武夷山这样的天然屏障,国民党军最终仍未能在此成功固守岭南。这其中原因复杂,并非仅仅是地理上的“天险”能够完全左右的。一、 战略态势已然扭转,地理优势难以孤立支撑长江天险的失守,意味着解放军.............
  • 回答
    这个问题背后其实牵涉到很多复杂的历史因素,不能简单地用“却匈奴”和“不堪一击”来概括。秦始皇时期“却匈奴七百余里”的说法,更多的是一种政治宣传和战略上的辉煌成就,而后期中原王朝在面对北方游牧民族时屡屡受挫,原因也非常多。我们一点点来剖析。一、 秦始皇时期“却匈奴七百余里”的真实性与局限性首先,我们要.............
  • 回答
    关于南帝(一灯大师)与瑛姑的故事,的确充满了情感的纠葛和命运的无奈。要理解为何南帝最终输给了周伯通,以及瑛姑的角色定位,需要从他们的关系、当时的社会背景以及人物自身的性格多方面去剖析。南帝对瑛姑的爱,为何敌不过周伯通?南帝段智兴,原本是赫赫威名的大理国皇帝,后出家为僧,法号一灯。他对瑛姑的感情,不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