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奥匈解体后奥地利失去了南苏台德地区?

回答
奥匈帝国解体后,奥地利失去了南苏台德地区的原因是一个复杂且多方面交织的历史进程,涉及到民族主义的兴起、一战的结局、战胜国的意图以及地理和经济因素。以下将详细阐述:

1. 奥匈帝国的民族构成与民族主义的兴起:

奥匈帝国是一个多民族帝国,由德意志民族、匈牙利民族、斯拉夫民族(包括捷克人、斯洛伐克人、波兰人、南斯拉夫人等)以及其他少数民族组成。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各地民族主义思潮日益高涨,各民族纷纷追求自治和独立。

南苏台德地区的民族构成: 南苏台德地区(Sudetenland)主要指的是波西米亚和摩拉维亚地区(今捷克共和国西部)的德意志族聚居区。这些地区的德意志族在历史上一度是当地的统治精英,但在民族主义浪潮下,他们也开始感到自己是少数民族,并且担心会被数量占优势的捷克民族所同化。
捷克民族主义的诉求: 与此同时,捷克民族主义也在蓬勃发展。捷克人一直希望建立一个独立的国家,或者至少是更大的自治区域。他们认为南苏台德地区的德意志族是他们国家统一和民族认同的障碍。

2.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局与战胜国的干预: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包括奥匈帝国)的失败告终。战胜国(协约国)在战后根据自己认为公正的原则重新划分欧洲的版图,其主要目标是削弱德国和奥匈帝国,并支持国内民族主义运动以建立所谓的“民族国家”。

威尔逊总统的“十四点和平原则”: 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提出的“十四点和平原则”对战后世界秩序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中最重要的原则之一是“民族自决权”。尽管这一原则在实践中存在很大的模糊性和选择性应用,但它为那些希望摆脱帝国统治的民族提供了强大的道义支持。
战胜国的利益考量: 战胜国,特别是法国和英国,出于削弱德国和奥匈帝国、建立欧洲大陆力量平衡的考虑,也积极支持奥匈帝国内部各民族的分裂和独立。对于他们来说,将南苏台德地区的德意志族并入新生的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是削弱奥地利(以及后来可能出现的德意志奥地利共和国)和德国的一个重要手段。

3. 奥匈帝国的解体与新国家的诞生:

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失败,奥匈帝国迅速瓦解。

民族委员会的行动: 在战争的最后阶段,各民族的代表纷纷成立自己的民族委员会,并开始自行组织管理。波希米亚和摩拉维亚的民族委员会(主要由捷克人组成)也宣布成立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
南苏台德地区的德意志族人的立场: 南苏台德地区的德意志族人在帝国解体后,也试图组建自己的行政单位,甚至希望与德国统一(德意志奥地利共和国,以及后来的魏玛共和国)。但他们的诉求在战后国际政治的格局下,并没有得到战胜国的支持。

4. 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的成立与领土要求:

为了建立一个被视为独立的、具有一定地缘政治和经济稳定性的国家,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在成立之初就将南苏台德地区纳入了其版图。

地理和经济联系: 南苏台德地区在地理上与波西米亚和摩拉维亚地区紧密相连,并且在经济上,该地区的工业(特别是制造业)对整个地区的发展至关重要。将该地区纳入捷克斯洛伐克,有利于形成一个更具经济实力的国家。
人口比例的考虑: 尽管南苏台德地区是德意志族聚居区,但整个波西米亚和摩拉维亚地区的捷克族人口占多数。因此,在建立统一的捷克斯洛伐克国家时,将这些地区整体纳入是“自然”的选择,至少在民族主义的逻辑下是这样。
战胜国的批准: 最终,战胜国在《圣日耳曼奥地斯特条约》(Treaty of SaintGermainenLaye)中正式承认了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的独立,并批准了其边界,包括将南苏台德地区划归捷克斯洛伐克。该条约于1919年9月10日签署。

5. “奥地利”的界定变化:

需要注意的是,在奥匈帝国解体后,留下的“奥地利”不再是那个庞大的帝国,而是指其剩余的德语地区,即后来成立的德意志奥地利共和国(Republic of GermanAustria)。这个共和国在政治上更加倾向于与德国合并,但这种合并被战胜国禁止(这也是《圣日耳曼奥地斯特条约》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因此,当人们讨论“奥地利”失去南苏台德地区时,实际上是指“旧奥匈帝国”中原属于奥地利部分(尤其是波西米亚王冠领地)的德意志族聚居区,在帝国解体后,被新生的国家(捷克斯洛伐克)所继承,而新的奥地利共和国(德意志奥地利共和国)也未能继承这些领土。

总结来说,奥匈帝国解体后奥地利失去南苏台德地区,是以下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奥匈帝国内部深刻的民族矛盾和民族主义的兴起。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导致奥匈帝国无力维护其领土完整。
战胜国基于自身利益考量,推行民族自决原则,支持新兴民族国家的建立,并希望削弱德国和奥地利。
捷克斯洛伐克民族主义者的独立诉求和对南苏台德地区的领土主张。
《圣日耳曼奥地斯特条约》等国际条约的正式确认。

南苏台德地区的问题在战后成为一个长期的国际争端,并最终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成为纳粹德国侵略捷克斯洛伐克的借口,导致了慕尼黑协定的签订。然而,这已经是后话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捷克斯洛伐克这个神奇的国家的领土是由三种完全不同的标准决定的。

首先是所谓的民族自决,根据这个标准奥匈帝国的七百万捷克人和二百万斯洛伐克人认为自己有权独立,但同时认为他们划定的疆域里的三百多万德意志人和七十多万匈牙利人还有几十万乌克兰人没有这种权力,他们既不能加入奥地利也不能并入德国或者匈牙利,更没权力独立。看起来有点双标是不是?没关系还有第二个标准。

那就是历史传统,苏台德虽然是德意志人多数的地方按照民族自决它应该归入奥地利或者德国,但苏台德历史上属于波希米亚王国,所以它必须被置于捷克斯洛伐克统治之下。可是斯洛伐克作为上匈牙利,历史上多数时间是斯蒂芬王冠领土,为什么不能并入匈牙利呢?看起来又双标了吧?

没关系还有第三个标准那就是“政治需要”。斯洛伐克怎么看都是匈牙利,可斯洛伐克人自愿加入捷克斯洛伐克国家,那就应该接纳它。同时为了和盟国罗马尼亚接壤,那些乌克兰人占多数的土地也必须归属捷克。

这三个标准环环相扣,是不是就有理多了?但是明眼人都能看出来实际上决定了捷克斯洛伐克领土的真正标准就一条就是1918年德奥战败了,而捷克是协约国的一员。

理解了这一点你就明白为什么1939年捷克完了,因为协约国救不了它了。当然我们还是得承认1945年捷克又是战胜国了,所以他们制造了《贝奈斯法》用人滚地留的形式一劳永逸的解决了那些被他们的领土野心留在领土上的少数民族。

user avatar

捷克的成功很大一部分是和会之前的成果。因为捷克军团的存在,协约国在对德停战前就承认捷克斯洛伐克委员会是交战团体,1918年10月,法国更是承认了捷克斯洛伐克及其领土(包括那些有争议的),协约国对中欧关键地点比如普雷斯堡的占领基本上都是通过授权捷克军队完成。贝奈斯被邀请参加对奥停火的谈判,波兰和南斯拉夫都没有这个待遇。

对于苏台德处分,战败能解释一部分但不能解释全部,协约国对克拉根福和西里西亚的德意志人自决权明显就上心得多。

首先苏台德地区不可能并入德国,因为自身难保的德国根本就不想要苏台德。德国代表团在和会上就苏台德问题仅评论过一次,德国外长布洛克多夫·兰曹明确说300万苏台德德意志人“从来就不属于德国”。

那能不能留在奥地利呢?对于北部苏台德(德意志波西米亚省和苏台德省),它们和奥地利的几乎所有交通联系都被波西米亚切断,协约国在分配领土上除了民族自决也会考虑经济因素,会避免“昂贵的切断手术”。但对于南部苏台德(也就是上下奥地利的北部),留在奥地利非常合理,但是捷克诉诸历史边界。

捷克在和会上的主张可不仅仅是历史边界,捷克除了主张历史上的波西米亚王冠领地之外,甚至还主张了一部分德国和奥地利领土,理由是使边界平滑易于防守。最夸张的是捷克还主张和南斯拉夫接壤的走廊,被劳合·乔治认为“毫无根据,非常无耻”。不过贝奈斯私底下和协约国通气说,这些主张都是国内民族主义者的诉求,不是他真正想要的。相比之下主张历史边界就显得温和不少了。当然唯一的问题是斯洛伐克边界上。这点美国人也讽刺“捷克在波西米亚要求历史边界而不顾德意志人的反对,但是在斯洛伐克又无视匈牙利的历史边界”,但是谁会同情匈牙利呢?

从记录上来看,三巨头当中,克列孟梭显然不同情德意志人。劳合·乔治后来在回忆录中放马后炮表示,当时他就觉得有重大问题只是没说出来。最诡异的是威尔逊的反应,国务卿兰辛对苏台德问题表示过担忧,但威尔逊仿佛觉得德意志人划给捷克不存在什么问题。

按捷克炮制的人口数据,苏台德的德意志人只有150万。同时捷克把自己粉饰成中欧瑞士,承诺给予少数民族教育和代表权,也许是这一点打动了威尔逊。反之,在英国内阁关于西里西亚问题的会议上,波兰就被史末资抹黑:“把德意志人给波兰人统治就跟把他们给黑人统治一样糟”。

说到底民族自决在当时就不是个成熟的概念,我们会发现民族自决最终还是变成协约国决,协约国决定,德意志人没有不受捷克和意大利统治的权利,但至少有不受波兰和南斯拉夫统治的权利。

user avatar

占坑.




尽管威尔逊试图给欧洲带来了他的十四点计划,但民族自决这个理想在落地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受到了秘密外交、战中承诺等一系列现实因素的影响而变质。


除去严格按照民族自决原则,会让战败国德国变得比战前更强这一充满了讽刺意味,但对捷克人来说是个好消息的尴尬现实外,捷克人幸运的是,他们有一群优秀的领袖,和一只捷克军团。


未来的捷克斯洛伐克外交部长贝奈斯在1915年到达巴黎的时候,不过还是个名不见经传的来自布拉格的社会学教授,但他通过自己过人的精力和高效的办事效率,在巴黎联系了各式各样可能能为未来的捷克事业做贡献的人员,并成功的吸引到了法国人的注意力。在战争末期,贝奈斯也出色地利用了捷克军团的存在,不仅向法国人承诺捷克人已经准备好了可以来阻止布尔什维克主义,也向英国人保证捷克人会建立一个尤其忠于英国人的国家,并充当好未来的德国和东方屏障的角色。


当1918年夏季德国发动最后一次大规模进攻时,贝奈斯已经不再是个无足轻重的教授。克列孟梭要求贝奈斯“我们需要你们在法国的全部士兵。”而贝奈斯也识趣地表示“您可以相信我,我将同您坚持到最后一刻。”作为回报,法国外交部正式承认了捷克斯洛伐克民族理事会,作为战后捷克斯洛伐克的政府,并且敦促盟国也这么做。更成功的是,最高战时理事会邀请他一同参与讨论奥匈停战问题,而南斯拉夫人、波兰人并没有被邀请。


等到巴黎和会召开之际,捷克斯洛伐克已经被挂靠在了战胜国一方。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奥匈帝国解体后,奥地利失去了南苏台德地区的原因是一个复杂且多方面交织的历史进程,涉及到民族主义的兴起、一战的结局、战胜国的意图以及地理和经济因素。以下将详细阐述:1. 奥匈帝国的民族构成与民族主义的兴起:奥匈帝国是一个多民族帝国,由德意志民族、匈牙利民族、斯拉夫民族(包括捷克人、斯洛伐克人、波兰人、.............
  • 回答
    德意志第二帝国和奥匈帝国,这两个曾是欧洲大陆上的巨头,它们的命运却截然不同:一个在炮火中灰飞烟灭,一个则在内部矛盾中分崩离析。乍看之下,两国似乎有不少相似之处:都是多民族的君主制国家,都经历了工业化的浪潮,都参与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然而,正是这些相似之处的背后,潜藏着决定两国命运的根本差异。要理解为何.............
  • 回答
    西班牙和奥匈帝国,这两个名字都曾承载着“共主邦联”的辉煌,但最终走向了截然不同的命运——西班牙走向了统一,而奥匈帝国却在历史的长河中分崩离析。这其中的原因,远非三言两语能够概括,而是错综复杂的历史、文化、政治和社会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西班牙的统一之路:王权的 consolidation 和 nati.............
  • 回答
    奥匈帝国,这个庞大的多民族帝国,确实面临着如何统一和管理旗下众多不同民族和语言群体的巨大挑战。而您提出的“自建一门‘普通话’并加以推广”的想法,乍一看似乎是个直截了当的解决方案,但细究起来,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这个设想的复杂性远超想象,并且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首先,我们要理解奥匈帝国统治的特殊性。它.............
  • 回答
    要理解为什么匈牙利会在奥匈帝国晚期“扯后腿”甚至渴望独立,我们得回到19世纪,那个民族主义思潮席卷欧洲的时代,以及奥匈帝国自身的结构性问题。这并非简单的“扯后腿”,而是一个复杂民族如何争取自身权利、在帝国框架内寻求更大自主权,最终走向独立的漫长斗争。历史的根源:两次“奥地利统治”的记忆与匈牙利的独特.............
  • 回答
    奥匈帝国粉的存在以及他们幻想成立多瑙联邦的现象,是一个复杂且多层次的话题,涉及到历史记忆、文化认同、政治思潮以及对现实的不满等多种因素。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 奥匈帝国吸引人的地方(奥匈帝国粉的心理基础):尽管奥匈帝国是一个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败并最终解体的多民族帝国,.............
  • 回答
    .......
  • 回答
    奥匈帝国,这个一度雄踞欧洲腹地的庞大帝国,确实不像英国、法国、西班牙那样拥有广袤的海外殖民地。这并非偶然,而是历史、地理、经济、政治以及帝国自身性质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与其说它“不进行殖民扩张”,不如说它的重心和资源都被牢牢地钉在了欧洲大陆,没有像其他列强那样将目光投向遥远的大洋彼岸。要深入理.............
  • 回答
    奥匈帝国(1867年成立)的建立是欧洲近代史上一场重要的政治妥协,而原本以激进革命著称的匈牙利在这一过程中逐渐演变为帝国内部保守势力的核心之一。这一转变涉及复杂的权力结构、民族关系和历史逻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入分析: 一、1867年奥匈帝国成立的背景:妥协与权力再分配1. 19世纪匈牙利的激进传.............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触及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意大利参战动机的复杂性,以及民族主义、领土野心和战略考量如何交织在一起。简单地说,意大利加入协约国并不仅仅是为了奥匈帝国的南蒂罗尔和达尔马提亚,尽管这些地区无疑是其参战的核心驱动力之一。英法的“更多”也并非完全不重要,但其性质与意大利的诉求有所不同。要详细.............
  • 回答
    要理解哈布斯堡王朝为何如此执着于维持其在德意志地区和意大利地区(尤其是在奥匈帝国框架下)的影响力,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其历史渊源、政治现实以及王朝赖以生存的核心逻辑。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同盟”或“协约”问题,而是关乎哈布斯堡王朝自中世纪以来,如何通过复杂的外交手腕和军事力量,在欧洲权力格局中扮演关键角色的.............
  • 回答
    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得深入理解当时奥匈帝国皇帝弗朗茨·约瑟夫一世面临的复杂局面,以及他为何宁愿在匈牙利王国的问题上采取更谨慎,甚至可以说是妥协的策略,而不是直接动用武力。这背后牵扯着政治、历史、民族主义以及帝国本身的脆弱性等诸多因素。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匈牙利王国无法以非军事手段取消”这个前提。事实.............
  • 回答
    这是一个极具颠覆性的假设,如果一战前德国不为奥匈帝国背书,反而与俄国联手肢解奥匈帝国,历史的走向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以下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可能出现的后果:一、 联盟格局的剧变与欧洲政治版图的重塑 三国同盟(德、奥、意)的瓦解: 这是最直接和最核心的改变。德国抛弃奥匈帝国,意味着三国同盟的基石.............
  • 回答
    奥匈帝国执意吞并波黑并进攻塞尔维亚,其背后是复杂的地缘政治、民族主义以及帝国野心交织的产物。这并非一个孤立的决定,而是长久以来矛盾积累和战略考量下的必然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来详细阐述:一、 对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 (波黑) 的渴望与控制: 战略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波黑位于巴尔干半岛的.............
  • 回答
    如果奥匈帝国依然存在,这绝对会对我们今天所熟知的世界格局产生深远而复杂的影响。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好”或“坏”的问题,而是涉及到历史进程、地缘政治、民族关系、经济发展乃至文化观念的全方位重塑。首先,最显而易见的影响将体现在欧洲的政治版图上。 中央集权与地方自治的平衡: 奥匈帝国是个由多个民族组成、.............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设想!将奥匈帝国替换为意大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同盟国角色,对战争的走向会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并且极有可能改变最终的胜负。以下是详细的分析:核心问题:奥匈帝国和意大利在一战中的实际角色和能力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奥匈帝国和意大利在历史上的真实情况,以及它们各自的优缺点: 奥匈帝国:.............
  • 回答
    当然,很乐意为你详细介绍一下奥匈帝国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并推荐一些深入了解的读物。要理解奥匈帝国,我们得从它诞生的那一刻说起。这个庞大的帝国,横跨了中欧大部分地区,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才寿终正寝,其存在的时间虽然不如一些古老帝国那样悠久,但其影响力和复杂性绝对不容小觑。它不是一个简单的国家聚合体,而是.............
  • 回答
    一战爆发前,奥匈帝国确实有着不可小觑的实力,它是一个庞大的多民族帝国,拥有一定的工业基础,其工业产值一度超过俄国,是当时欧洲的五大列强之一。然而,军事上的节节败退,尤其是在东线战场面对俄军的攻势时,绝非单一原因所能解释,而是多重历史、政治、军事和战略层面的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表面上的强大与内在的.............
  • 回答
    一战后,捷克斯洛伐克得以作为一个统一国家独立,而不是分裂成捷克和斯洛伐克两个国家,其背后原因错综复杂,涉及历史渊源、民族主义思潮、政治现实以及国际因素等多个层面。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历史必然,而是多种力量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不能忽视捷克和斯洛伐克人民之间长久以来存在的文化和历史联系。尽管历史上,捷.............
  • 回答
    意大利北部,在奥地利帝国及其后身奥匈帝国漫长的统治岁月中,扮演了一个极为复杂且多面的角色。它既是帝国的经济命脉之一,也是反抗和民族意识觉醒的摇篮,更是帝国在国际舞台上的一个战略焦点。理解意大利北部在奥匈帝国体系中的地位,需要深入剖析其经济、政治、社会以及地缘战略等多重维度。经济上的重要基石:繁荣的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