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匈牙利王国无法以非军事手段取消,那么奥匈帝国皇帝为什么不直接向匈牙利王国开战?

回答
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得深入理解当时奥匈帝国皇帝弗朗茨·约瑟夫一世面临的复杂局面,以及他为何宁愿在匈牙利王国的问题上采取更谨慎,甚至可以说是妥协的策略,而不是直接动用武力。这背后牵扯着政治、历史、民族主义以及帝国本身的脆弱性等诸多因素。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匈牙利王国无法以非军事手段取消”这个前提。事实上,在1867年的“奥匈妥协”(Ausgleich)之后,匈牙利王国在法律上获得了极大的自治权,几乎是一个独立的国家实体,只不过在皇帝、外交、国防和部分财政事务上与奥地利帝国保持联合。想要“取消”它,意味着要撕毁这个帝国赖以存在的基石,这个基石是双方在经历了多年的冲突(尤其是18481849年的匈牙利革命及其后的镇压)后,为了维持帝国整体的稳定而达成的一种政治安排。

那么,为什么弗朗茨·约瑟夫一世即便不满,也极少考虑直接用武力来“取消”或削弱匈牙利的自治权呢?原因非常多,而且相互关联:

一、 18481849年革命的惨痛教训:

这是最直接也是最根本的原因。1848年的匈牙利革命是奥地利帝国历史上一次极其严重的危机。匈牙利人在这场革命中表现出了强大的民族主义凝聚力和军事抵抗能力。虽然最终依靠俄国的军事援助才镇压下去,但这场革命给奥地利当局留下了深刻的创伤。皇帝深知,匈牙利人对自由和自治的渴望根深蒂固,再次试图用武力剥夺他们的权利,很可能会再次点燃一场大规模的武装冲突。而这一次,奥地利帝国已经不像当年那样拥有绝对的军事优势,并且其内部也充斥着各种民族矛盾。

二、 奥匈帝国本身的脆弱性与构成:

奥匈帝国不是一个单一民族国家,而是一个由多个民族、多种语言和多种文化组成的庞大联邦。在这个帝国里,奥地利人(德意志族)和匈牙利人(马扎尔族)是两大主体民族,但同时还存在捷克人、波兰人、斯洛伐克人、斯洛文尼亚人、克罗地亚人、塞尔维亚人、罗马尼亚人等等。

匈牙利人是帝国的重要支柱(尽管是独立且有自己的诉求): 匈牙利王国虽然自治,但它依然是帝国的一部分。如果皇帝选择武力镇压匈牙利,这意味着他要攻击帝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本身就具有极大的风险。而且,匈牙利在军事和经济上并非可有可无,如果匈牙利完全脱离帝国或者被强行镇压,对整个帝国的实力都会是巨大的削弱。
对其他民族的示范效应: 如果皇帝以武力对待匈牙利,其他民族看到皇帝的“强硬”,反而可能更加警惕和反感,更容易被煽动起来追求独立。特别是捷克人、波兰人等民族,他们也对现有秩序不满,害怕成为下一个被武力镇压的对象。这可能导致帝国的分崩离析来得更快、更彻底。

三、 国际环境的考量:

在19世纪后期,欧洲的国际关系错综复杂。任何一个大国在采取重大行动之前,都需要考虑其他大国的反应。

俄国的态度: 如前所述,俄国在镇压1848年匈牙利革命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但到了弗朗茨·约瑟夫一世时期,俄国自身面临的问题和对欧洲的战略意图也在变化。直接与匈牙利开战,可能会在东线引发新的不稳定,也可能被俄国视为削弱奥地利的绝佳机会,进而干预。
普鲁士/德国的态度: 在1866年普奥战争之后,奥地利的实力受到削弱,并且与统一的德国形成了某种程度上的依赖关系。德国作为盟友,也不希望奥匈帝国因为内部冲突而分崩离析,那对德国的战略格局也会产生不利影响。但同时,德国也可能乐见奥匈帝国因处理民族问题而消耗国力。
法国和英国的态度: 英法等国对奥匈帝国的民族问题向来持观望态度,但普遍不希望看到一个因为内部冲突而导致大规模战乱的帝国出现,这会 destabilize 整个欧洲。如果奥匈帝国因为镇压匈牙利而引发人道主义危机,也可能引来国际社会的压力。

四、 法律和政治上的障碍:

“奥匈妥协”是经过双方议会批准,并得到皇帝认可的法律文件。要“取消”它,并非皇帝一人一句话就能办到,需要经过复杂的法律程序,并且会面临匈牙利议会的强烈抵制。直接军事行动无异于推翻现有的法律框架,将导致严重的政治合法性危机。

五、 皇帝个人的性格和治国理念:

弗朗茨·约瑟夫一世是一位相对保守的君主,他毕生致力于维护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和帝国的完整。他并非一个好战的君主,他对战争的后果有着清醒的认识。在处理内部矛盾时,他更倾向于通过政治谈判、妥协以及维护现有秩序来实现稳定。他深知,用武力解决民族问题,只会制造更多的仇恨和不稳定。因此,“奥匈妥协”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他在多次内部危机后,为了保全帝国而做出的战略性让步。他宁愿让匈牙利人在有限的自治范围内运作,而不是冒着帝国分裂的风险去强行收回这些权力。他认为,维持一个“联合但有内部摩擦”的帝国,总比因为强硬导致彻底崩溃要好。

总结来说,奥匈帝国皇帝弗朗茨·约瑟夫一世没有直接向匈牙利王国开战,不是因为他缺乏军事实力去“取消”匈牙利王国,而是因为他清楚地知道这样的行动会带来一系列极其危险且难以控制的后果:

1. 重燃大规模内战的风险: 匈牙利人过去展示出的强大抵抗能力,意味着任何军事尝试都可能演变成一场耗费巨大的长期冲突。
2. 帝国全面瓦解的危机: 强硬对待匈牙利可能会激怒帝国境内的其他民族,加速帝国的解体进程。
3. 不可预测的国际干预: 欧洲列强的不确定反应,可能使帝国卷入更大的地缘政治冲突。
4. 法律和政治上的合法性挑战: 撕毁“奥匈妥协”会引发严重的政治危机。
5. 皇帝个人的治国策略: 皇帝更倾向于通过维持现状和有限妥协来保全帝国,而不是通过冒险的军事行动。

因此,即使奥匈帝国皇帝对匈牙利王国的自治权有所不满,他也只能在现有框架内通过政治手段与之周旋,而不是采取那种可能“一劳永逸”但同时会引发灭顶之灾的军事行动。匈牙利王国在奥匈帝国中的地位,更像是皇帝手中一张极其珍贵但也极其脆弱的牌,一旦打碎,整个帝国也将随之崩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克罗地亚国王对匈牙利国王宣战了,担任两国国王的奥地利皇帝宣布保持善意中立。”[1]

↑ 1848年奥地利帝国政治笑话,11月11日克罗地亚军团在耶拉契奇的领导下对匈牙利动武的时候,奥地利还在与匈牙利谈判,没正式加入战争。

我打我自己?你这不叫宣战,而叫平定反对费伦茨·约瑟夫国王的匈牙利贵族叛匪吧。。。


除去精神小伙约瑟夫二世对匈牙利的行政改革(差点叛乱)和1848年至1849年的扬了科苏特作战外,在奥匈帝国时代,确实是有准备对匈牙利动武的计划的,但是在简单谈谈U计划之前,先说说为啥事态很少发展到这个地步,这离不开皇帝和匈牙利人双方的互相配合,以及内外部因素的制约。


弗朗茨·约瑟夫自己没有动力

首先,只要看过帝国后半段的历史,你就会发现1867年之后的弗朗茨·约瑟夫对于大的体制改革是没什么兴趣的

弗兰茨·约瑟夫⼀世把1867年的改⾰看作他对⾃由主义的最后妥协,⽽不是⼀个光明的改⾰新纪元即将到来的曙光,因此⼏乎所有的⾃由主义新法都会遭遇皇帝先⼊为主的反对。⽽且皇帝本⾝就具有⽂化上的偏⻅:匈⽛利的贵族和⾃由主义内阁意⽓相投,在社会上占有主导地位;⽽在皇帝眼中,与之形成鲜明对⽐的奥地利⼤⾂就太独断,太拘泥于律法,太好争辩,⽽且在⽂化上太过倾向资产阶级。他们不穿军队制服,仍然穿着过去做律师时的⿊⾊套装。不⽌⼀⼈留着⾰命式的胡⼦,⽽不是弗兰茨·约瑟夫⼀世偏好的留着鬓⻆但刮净下巴的式样。[2]

而且。。。弗朗茨·约瑟夫个人还是挺喜欢奥匈妥协的,把妥协当作自己的成就之一。1905年危机的时候,他甚至不愿出动空输(划掉)启动进攻匈牙利的计划!

在与匈牙利妥协后,由于匈牙利政府的专制风格,匈牙利政治情况很快就稳定了下来,这增加了弗朗茨·约瑟夫对匈牙利人的信任。事实上,他觉得,比起充满民族主义斗争的内莱塔尼亚,他在匈牙利的统治要牢固得多。

真想要对匈牙利出重拳的话,还是要看鲁道夫大公和斐迪南大公,不过很不幸他们两个都跟手枪子弹有点过不去。


匈牙利贵族大部分时候头脑是清醒的

其次,匈牙利人大多时候还是能够头脑保持清醒的,之前早就说过了:

现在再来加点料:

......与波希米亚的贵族一样,他们深知自己的特权来自哈布斯堡王朝。尽管底层贵族会和匈牙利的民族主义势力互通款曲,但底层贵族们也认识到,由哈布斯堡王朝统治要好于政权落入资产阶级和主张民族主义的农民手中。大部分匈牙利贵族很满意1867年和解,这使得他们对帝国的忠诚保持到帝国的终结之日。
此外,还有一个充分的理由解释了为什么匈牙利的马札尔贵族对于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是满意的:1867年和解之后,就奥匈帝国的“匈牙利”领土而言,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对这一区域的其他族群的管控是必要的。而“圣斯蒂芬王冠的领土”(即大匈牙利)包括克罗地亚和特兰西瓦尼亚以及匈牙利本土(也就是小匈牙利)。1848年和1867年,特兰西瓦尼亚两度失去了身份,被匈牙利吸收兼并。今天被称为“斯洛伐克”的地区,从11世纪起就是匈牙利(上匈牙利)的一部分。
......
很少有匈牙利人愿意独立过活,他们甚至认为这是毫无希望的。正如斯拉夫人希望帝国施以援手,出于不同的原因,匈牙利人也持有同样的想法。无论匈牙利人过去多么反感哈布斯堡王室,1918年奥匈帝国的毁灭都是他们历史上最大的灾难,甚于在16世纪被土耳其人征服。直到今天,匈牙利人还很难消化这一后果。[3]

1905年的U计划——占领匈牙利

然后就是主角U计划了,但是谈这个之前,先要谈谈让这个作战计划有发动的可能性的背景——1905年匈牙利宪法危机

首先,1905年的匈牙利宪法危机是啥:


然后,简单介绍一下U计划:

1905年12月,匈牙利内政大臣正式提出选举权改革,3个月后,在匈牙利地方防卫军一个营的帮助下,费耶尔瓦里将军成功地解散了议会。与奥地利决裂并非是毫无可能的。贝克将军(即弗雷德里希·冯·贝克-雷兹科夫斯基伯爵(Friedrich von Beck-Rzikowsky))早就制定好了武力入侵匈牙利的计划,即著名的“U计划((U 即德语的匈牙利“Ungarn”)”,但是最终还是没有实施[4]显然,匈牙利地方防卫军(Honvéd)这一次是不用与他们的战友作战了,比起那些社会保守且种族不宽容的匈牙利民族主义反对派,(匈牙利)少数民族和组织起来的工人对君主的信心要强得多。因此,由拉约什·科苏特(Lajos Kossuth)那持机会主义的软弱儿子费伦茨·科苏特(Ferenc Kossuth)领导的坚决反对派立马就屈服了。1906年4月,几个独立党派与君主签订了一项协议:他们承诺投票支持新预算分配和一项增加兵源的军事法案,作为交换,国王允许反对派联盟组建政府。匈牙利的宪法危机结束了,但以能够满足民族主义者和底层阶层愿望的方式改革国家的最后机会也随之而去了[5]


弗朗茨·约瑟夫曾经可以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军队领导人,但匈牙利的事态发展引起了严重的忧虑。1886年,在布达发生了一场针对联合军队的严重骚乱后,鲁道夫皇储曾表示他赞同武力干预(匈牙利)[6]1898年后,(匈牙利)在通过必要立法方面的长期拖延激怒了军方,自1903年开始,全面军事干预匈牙利的具体计划就在准备之中。1905年4月,维也纳的总参谋部完成了“U计划“[7]。来自奥地利、波希米亚和克罗地亚的忠实部队将占领匈牙利并建立起一个军管政府。军方会寻求(匈牙利)少数民族的帮助,但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得请求外国干涉。尽管在1905年夏末,一切都准备就绪了,然而,皇帝却拒绝下令。奥匈内战与俄罗斯(1905年)革命的幽灵,以及瑞典-挪威联合王国的分裂,让皇帝反对军事行动。使用其他暴力手段,再加上进一步的让步,于次年成功化解了危机。[8]


所以,奥匈帝国时期不是没有过考虑过对匈牙利动武,但是上面两个因素,一是皇帝不愿意(包括动武和体制改革),二是匈牙利贵族大部分还是清醒的(比如说1906年,就是温和派匈牙利贵族出来收尾的),所以也动不起来。

上面也提到了,外部因素也制约着选择,1789年,法国大革命了,奥属尼德兰已经反了,再和匈牙利打一架,这哈堡还续不续了?1848年的时候,俄罗斯愿意配合(虽然匈牙利起义军主要还是奥军打的),法国、普鲁士自顾不暇。1905年的时候呢,上面已经说过了。。。

同时,跟占据帝国半壁江山匈牙利动武并不是个明智的选择,1789年的时候,约瑟夫二世就选择了服软,1848年一开始,自顾不暇的帝国政府还是比较配合匈牙利议会的,但是当维也纳发现匈牙利要求的是独立的共主同盟时候,那就没办法只能大打了。


附录1:匈牙利宪法危机时刻的首相费耶尔瓦里是何许人

费耶尔瓦里 指的是 盖扎·费耶尔瓦里·德·科姆鲁什-凯莱斯泰什男爵(Géza Fejérváry de Komlós-Keresztes),1833年3月15日生于波希米亚的亚罗梅日(Jaroměř)约瑟夫城(Josefstadt,今日为约瑟夫堡(Fortress Josefov)),1914年4月25日逝于维也纳,享年81岁。

曾参加过1859年奥法意战争,因在索尔费里诺的英雄壮举而被授予玛丽亚·特蕾莎十字勋章,对帝国军人来说是极高的荣誉。1864年曾参与对奥普-丹战争(第二次石勒苏益格战争),1872年开始长期负责匈牙利王国的军事事务。1903年因为上述的匈牙利军队语言风波,辞职,1905年匈牙利宪法危急时刻被任命为首相,1906年危机解除后卸任,再度回归匈牙利军方。

顺便一提,他还有首进行曲哎,约翰·穆勒(Johann Müller)为他而作的《费耶尔瓦里进行曲(Fejérváry-Marsch)》:


附录2:俄罗斯(1905年)革命、瑞典-挪威联合王国的分裂

参考

  1. ^ Morton, F., A Nervous Splendour (Little, Brown, 1979), p. 41.
  2. ^ 《哈布斯堡王朝》,彼得·贾德森著,杨乐言译
  3. ^ 《千年帝国史》,克里尚·库马尔著,石炜译
  4. ^ On plans for the invasion of Hungary, see Kurt Peball and Gunther E. Rothenberg, "Der Fall U. Die geplante Besetzung Ungarns durch die k.u.k. Armee im Herbst 1905," Schriflen des Heeresgeschichtlichen Museums in Wien 4 (1969):85-126. Also, GlaiseHorstenau, Franz Josephs Weggefdhrte, p. 406; and Auffenberg-Komarow, Aus Osterreichs Hohe und Niedergang, pp. 90-92.
  5. ^ Beyond Nationalism: A Social & Political History of the Habsburg Officer Corps 1848-1918
  6. ^ Egon C. Conte Corti and Hans Sokol, Der alte Kaiser Franz Joseph I (Vienna, Graz, and Cologne, 19SS), p. 72.
  7. ^ A detailed analysis together with pertinent documents is given by Kurt Peball and Gunther E. Rothenberg, "Der Fall 'U': Die geplante Besetzung Ungarns durch die k.u.k. Armee im Herbst 1905," Schriften des Heeresgeschichtlichen Museums in Wien, 4 (1969): 85-126
  8. ^ Toward a National Hungarian Army: The Military Compromise of 1868 and Its Consequences.
user avatar

1.动武的可行性

奥地利帝国在1848年已经用过一次军事手段了。科苏特领导下试图独立的匈牙利遭到了严厉的军事镇压,并且由于追求独立的匈牙利人本身带有强烈的民族主义倾向,帝国下属的克罗地亚人反而站在了军事作战的前面,耶拉契奇率领的克罗地亚军队向匈牙利动武(此时皇室依旧在和匈牙利谈判),最终皇帝甚至请求尼古拉一世派兵援助。

由此可见,如果匈牙利由独立的愿望,奥匈不介意再打一次战争,这一次奥匈也可以请求威廉二世的德国军队干预。虽然匈牙利取得和奥地利部分平等的地位被认为有德国撑腰,避免奥地利成长为欧洲反德联盟的核心。但到了20世纪初,德国的这个担心已经不存在了,俄法同盟使奥匈帝国只能选择和德国同盟,奥匈实力衰落使它再难成为德国的威胁,避免奥匈帝国过度衰落,使其武装力量完成现代化才是德国的合理诉求。因此匈牙利的独立地位在20世纪初对德国已经不再有用。

就双方武装力量而言,匈牙利地方防卫军的力量不足以抵挡皇家和王家联合军队的突然进攻,而且匈牙利地方防卫军中的少数民族士兵不一定会为了匈牙利而战斗。

因此,对匈牙利动武的“U计划”并非没有可行性。1905年4月,维也纳的总参谋部已经起草了一份较为完整的由波西米亚、奥地利、克罗地亚联合对匈牙利动武的军事方案。

2.动武的可能性

虽然动武是可行的,但动武这一选项本身不一定会被付诸实施

首先,虽然外莱塔尼亚推行着严苛的民族主义政策,相比于1848年,外莱塔尼亚在奥匈妥协后独立的愿望可以说是消失得无影无踪。诚然,要求独立的民族主义者依旧存在,但绝大部分匈牙利贵族对1867年的奥匈妥协很满意,他们愿意在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下维持自己的特权,并且他们实际上统治着远大于原本的匈牙利的领土,他们深知这实际上是来自于哈布斯堡王朝的”恩赐“。而如果选择独立,王冠领土中的少数民族部分很难接受跟着匈牙利人走的命运,匈牙利人就会提前面临1918的局面,令匈牙利变成一个无足轻重的小国。因此多数匈牙利贵族清醒地认识到自己不应该寻求独立,而境内的少数民族甚至工人也拒绝脱离皇帝的领导。匈牙利温和派常常在危机恶化前寻求妥协,从而化解危机。

因此,皇帝弗朗茨 约瑟夫对奥匈妥协和匈牙利都很满意,皇帝对于匈牙利的稳定也很有信心。1905年夏末,U计划已经可以立刻付诸实施,但皇帝没有赞同。弗朗茨 约瑟夫个人其实缺乏自由主义精神,对他来说匈牙利的高压政策是他喜爱的治国方式,而奥地利的自由主义气氛则是他不得不做出的妥协。虽然皇储们更清醒地认识到了匈牙利的问题,但皇储们都缺乏实践他们的计划的寿命。此外,U计划广为人知是因为它在几年后就遭泄露,而泄露此事的报纸都受到皇帝的资助。美泉宫和霍夫堡的矛盾从此公诸于世。皇帝和斐迪南皇储之间一直存在着暗中进行的权力斗争,皇储全力推行的U计划实施前,皇帝不得不考虑此后皇储是否会因此掌握军队、内政等各方面的大权,使自己沦为摆设

因此,匈牙利问题并非是一个简单的奥地利方面试图取缔匈牙利王国而匈牙利不断挑衅试图最终获得独立的问题,而是匈牙利温和派、皇帝派、皇储派、匈牙利激进派、少数民族等多方势力角斗的复杂问题。

3.动武的必要性

在中文互联网,匈牙利俨然要为奥匈衰落乃至奥匈解体负主要责任。一个和奥地利平起平坐的匈牙利确实使帝国成为拄着一根不听自己使唤的拐杖的跛子,但匈牙利王国是否一定要被取缔,甚至必须要武力取缔匈牙利呢?

这个答案显然是否。匈牙利人一直效忠帝国到它灭亡的时刻,甚至在帝国灭亡后匈牙利依旧存在着大量保王派,匈牙利人并不是帝国的敌人。

对付匈牙利的其中一个有效措施是扩大选举权。一旦马扎尔人发觉自己的优势地位将消失,温和派的贵族往往会出面折中,折中的手段是同意帝国的扩军或改革计划,从而使帝国政府达成其目的

此外,再分出一个和内外莱塔尼亚平起平坐的克罗地亚王国也是可行方案。克罗地亚人属于欧罗巴人种,信仰天主教,从1848年来就是哈布斯堡王朝的忠实盟友。帝国也可以以此威胁匈牙利方面在种族平等上多下功夫,并允诺照顾马扎尔贵族和少数民族平民的利益

奥匈帝国也可以让匈牙利贵族逐渐“法国化”,即在经济甚至司法上给予他们大量特权,例如免征多项税收,封赏土地等,但在政治上一步步剥夺匈牙利贵族的权利。这个方案具有明显的缺陷,从其操作之复杂,到可能出现的其他从根本上不满帝制的力量,都是其问题

4.动武的风险性

动武可行,但不代表没有风险。

你可能会说,凡事都有风险,那么我举例说明一下什么叫做风险性:

高风险性:希特勒下令远未完成再武装的德军进入莱茵兰

中风险性: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后希特勒下令进攻波兰

低风险性:英德法意达成一致后希特勒下令德军进入苏台德地区

无风险性:在奥地利有纳粹党内应,许士尼格政府不得人心,并取得墨索里尼支持的情况下,希特勒下令德军进入奥地利

风险性,就是指考虑之中的因素出现变数的情况下计划的可实现度,可实现度越低,风险性越高。以进兵莱茵兰为例,希特勒分析法国不会阻拦的原因再合理,只要有几个法国军官选择擅自行动,他的政治冒险就可能失败。而在希特勒出兵奥地利的案例中,即使奥地利纳粹党远没有他们声称的那么强大,奥地利军队和警察选择抵抗德军进攻,许士尼格本人甚至联系上了红色维也纳发动反纳粹的暴动,英法也递交抗议,奥地利也不可能挡住德国军队,而墨索里尼也不可能出尔反尔。因此在这个案例中,即使希特勒考虑的所有有利因素都被证明是假的,德国顶多在事后面临更多的困难而已。

解释完风险性,再来看对匈牙利动武的风险性。对匈牙利动武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而是建立一个哈布斯堡王朝领导下的统一、强大的奥地利帝国的关键一步。首先,结合奥地利军人在一战的表现,很难完全相信他们口中“不会失败”的计划,动武过程即使成功,也有可能是持续几周甚至数个月的内战,这对奥匈经济将是一大打击,奥匈捉襟见拙的军费也很难负担这一行动,帝国将不得不贷款作战。其次,动武成功不代表一个统一的奥地利帝国就会在哈布斯堡王朝的领导下建立起来。从民族问题来看,1848年对匈牙利作战是克罗地亚将军耶拉契奇单方面点起的火,平定匈牙利长期来看将会导致帝国面临乱成一锅粥的民族问题。此外,从法国大革命的时期以来,贵族就不再和中世纪那般是皇室的敌人,哈布斯堡王朝剑指匈牙利贵族,最终动摇的还是自己的统治根基。在1905俄国革命和瑞典-挪威王国解散的背景下,谁能肯定红色维也纳不会在1906年诞生?

因此,对匈牙利动武暗地里潜藏着极大的风险性,不一定是使帝国抓住最后一个十年的机会取得和其他列强平起平坐的军事实力的良方。

5.参考资料

(懒得按照正确格式罗列参考资料了)

哈布斯堡的灭亡,甲骨文丛书

哈布斯堡王朝,中信出版

哈布斯堡王朝,中信出版(不是同一个人写的)

企鹅欧洲史,第六卷与第七卷

大外交

当权的第三帝国,理想国译丛

旧制度与大革命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得深入理解当时奥匈帝国皇帝弗朗茨·约瑟夫一世面临的复杂局面,以及他为何宁愿在匈牙利王国的问题上采取更谨慎,甚至可以说是妥协的策略,而不是直接动用武力。这背后牵扯着政治、历史、民族主义以及帝国本身的脆弱性等诸多因素。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匈牙利王国无法以非军事手段取消”这个前提。事实.............
  • 回答
    如果汉宣帝之后的皇帝,其生母是一位匈奴公主,那么西汉末年王莽篡汉的局面,确实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深入探讨。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历史上的汉宣帝之后的皇帝是汉元帝,他的母亲是许平君。如果假设汉元帝的母亲是匈奴公主,那这个设定的改变,将直接触及汉朝与匈奴关系的核心.............
  • 回答
    对于2017年新版初中历史教科书删除《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课内“汉匈战争”,以及卫青、霍去病正式消失的这一变化,我认为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它不仅关乎历史教学的侧重点调整,也可能折射出一些更深层次的教育理念和时代背景的变化。首先,我们得承认,历史教科书的编撰是一个复杂且动态的过程。它并非一成.............
  • 回答
    1848年匈牙利成功独立,将对奥地利帝国产生深远的影响,并可能引发一系列的连锁反应。以下是一些可能的未来走向,以及它们各自的详细阐述:一、 奥地利帝国走向的直接影响与应对策略 削弱与分裂加剧: 匈牙利的独立将是奥地利帝国历史上一次重大的领土和权力损失。这将极大地削弱哈布斯堡王朝的权威,并可能鼓励.............
  • 回答
    如果奥地利悍然对匈牙利发动侵略,并单方面废除奥匈协定,整个奥匈帝国将瞬间陷入无法挽回的混乱之中,其命运也将因此急转直下,走向灭亡的深渊。这不仅仅是两个加盟国之间的战争,更是对帝国政治根基的一次毁灭性打击。首先,帝国统治的合法性将荡然无存。 奥匈协定是奥匈帝国得以维持的基石,它承认并确立了匈牙利王国在.............
  • 回答
    一战后如果大匈牙利王国得以保存,这无疑会对欧洲乃至世界的格局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其发展轨迹将与我们所熟知的历史截然不同。让我们抛开AI那种冷冰冰的分析,试着去感受一下,那个可能存在的“另一个匈牙利”会是什么样子。政治舞台上的大匈牙利:一个复杂而顽固的玩家首先,大匈牙利作为一个庞大的多民族国家,其内部.............
  • 回答
    马加什一世,这位匈牙利历史上赫赫有名、被誉为“马加什(贤明)”的国王,其在位时期(14581490年)无疑是匈牙利历史上一个辉煌的篇章。他的统治,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照亮了中世纪晚期多瑙河盆地,也对整个欧洲的政治版图和文化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马加什一世的卓越之处:首先,从军事才能上来说,马加什绝非等.............
  • 回答
    匈牙利总理欧尔班(Viktor Orbán)在2023年期间多次公开表示,匈牙利在国际事务中“被大国当作棋子”,这一言论反映了匈牙利在欧盟内部权力结构、地缘政治博弈以及国家主权意识方面的复杂立场。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观点的背景、含义及可能的后果: 1. 背景:匈牙利与欧盟的关系匈牙利自2010.............
  • 回答
    刘少林,这个名字在冰雪世界里,尤其是在短道速滑的赛场上,是备受瞩目的一颗星。他身上承载着太多标签:匈牙利籍华裔、短道速滑名将、奥运冠军、欧洲冠军……而更让人津津乐道的,是他那股子不服输的拼劲和独树一帜的风格。要评价刘少林,我们得从几个维度来聊聊。天赋与汗水的结晶,欧洲短道的骄傲首先,刘少林的出现,很.............
  • 回答
    匈牙利总理欧尔班政府近来颁布了一项禁令,实际上禁止了该国高校设立和授予性别研究相关的学位。这项举措在国内外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也折射出当前匈牙利政治和社会思潮的一些特点。从支持者的角度来看,这项禁令可以被解读为对传统家庭价值观和性别角色的捍卫。欧尔班政府一直以来都强调家庭的核心地位,并将人口增长.............
  • 回答
    2020年欧洲杯小组赛葡萄牙3:0战胜匈牙利这场球,给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除了最终的比分,就是克里斯蒂亚诺·罗纳尔多(C罗)那两粒价值千金的进球。这场比赛,与其说是葡萄牙队赢下了匈牙利,不如说是C罗用他标志性的方式,为自己的传奇履历又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赛前大家对这场比赛的期待其实是蛮高的,毕竟是.............
  • 回答
    复旦大学在匈牙利设立分校这件事,在我看来,是一步非常有意思且值得深入探讨的棋。它不仅仅是“中国大学走向世界”的又一例证,更像是在欧洲心脏地带埋下的一颗种子,其潜在的影响力和复杂性远超表面。首先,从战略层面上看,匈牙利地处中东欧的核心,地理位置优越,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节点国家。复旦选择在这里设立.............
  • 回答
    2021赛季匈牙利大奖赛,那绝对是一场让人大跌眼镜、难以置信的比赛。提到它,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的就是那个混乱的起步,以及之后一系列戏剧性的连锁反应,足以载入F1史册。比赛前的紧张气氛赛季进入了匈牙利站,当时的积分榜上,汉密尔顿和维斯塔潘之间的缠斗已经进入白热化。前几站的比赛,双方火药味十足,银石的碰.............
  • 回答
    复旦匈牙利建校风波与中国高等教育的“全球化”前瞻复旦大学拟在匈牙利布达佩斯设立校区,这一消息在匈牙利国内激起了不小的波澜,甚至可以说是引发了一场不大不小的风波。这不仅仅是两国教育合作的事件,更折射出全球化浪潮下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复杂性与挑战,也让我们有理由去思考中国高等教育未来的“全球化”图景。 复.............
  • 回答
    2020年12月,匈牙利议会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对家庭的定义以及涉及LGBTQ+群体的权利,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争议。这项修宪措施最核心的内容是将家庭定义为“婚姻和家庭的基础是基于性别的一男一女的结合”,并且明确禁止同性恋夫妇收养儿童,同时在其他法律层面也对LGBTQ+群体进行了一系列限制。修宪的背景与.............
  • 回答
    2017年8月,荷兰与匈牙利之间出现的一系列外交摩擦,最终导致了双方互逐外交官,并将关系降至较低的级别,这并非直接“中断大使级外交关系”,但其后续影响和双方的表态,确实让两国关系进入了一个相当冷淡的时期,并且引发了广泛的讨论。要评价这件事,我们需要将其置于当时具体的国际背景下,并分析双方的行为动机。.............
  • 回答
    3月12号,欧洲议会投票通过了一项决议,谴责波兰和匈牙利在人权、民主和法治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呼吁欧盟委员会对这两个国家采取进一步措施,包括可能的制裁。这次表决在欧洲政治舞台上引起了不小的震动,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决议内容与指控这次欧洲议会通过的决议,主要集中在对波兰和匈牙利政府近几年来的几项关.............
  • 回答
    这事儿啊,说起来挺有意思的,也挺复杂的。欧盟这26个国家跟着一块儿出来说“不”,只有匈牙利跳出来唱反调,这背后的水可深着呢。首先,我们得明白,欧盟这玩意儿,就像一个大家庭,但每个家庭成员都有自己的想法和利益。你想啊,一个家庭里,大家意见一致的时候多,但总有那么一两个跟别人不太一样,这不是很正常吗?这.............
  • 回答
    塞爾維亞總統武契奇近日在一次採訪中,回憶了新冠疫情初期,匈牙利總理歐爾班給他的一條建議:「去找中國,這是唯一能救你們的方式。」這句話一出,立刻引發了廣泛的關注和討論。如何看待這句話,我們可以從幾個層面來深入剖析。首先,這句話最直接的含義是,在疫情爆發初期,西方國家普遍對病毒缺乏了解,治療方案和疫苗研.............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裴多菲俱乐部、匈牙利十月事件以及在其中扮演关键角色的纳吉。这三者紧密相连,共同构成了匈牙利现代历史上一段充满理想主义、激进变革和最终悲剧的篇章。 裴多菲俱乐部:理想的火花,民主的呼唤要评价裴多菲俱乐部,首先要理解它出现的时代背景——19世纪中叶的奥地利帝国统治下的匈牙利。当时的匈牙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