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意大利北部对奥地利帝国/奥匈帝国起到什么作用?

回答
意大利北部,在奥地利帝国及其后身奥匈帝国漫长的统治岁月中,扮演了一个极为复杂且多面的角色。它既是帝国的经济命脉之一,也是反抗和民族意识觉醒的摇篮,更是帝国在国际舞台上的一个战略焦点。理解意大利北部在奥匈帝国体系中的地位,需要深入剖析其经济、政治、社会以及地缘战略等多重维度。

经济上的重要基石:繁荣的富裕之地

从拿破仑战争结束后,维也纳会议重新划分欧洲版图,到1866年普奥战争奥地利战败失去威尼斯为止,意大利北部的大部分地区,特别是伦巴第威尼西亚王国(Regno LombardoVeneto),一直是奥地利帝国经济上最重要的收入来源之一。

农业发达,粮食富足: 意大利北部的波河平原是欧洲最肥沃的农业区之一。这里水利系统发达,气候适宜,盛产小麦、玉米、葡萄、橄榄等作物。这些农产品不仅满足了当地居民的需求,也为帝国其他地区提供了重要的食物补给,是维系帝国庞大人口的基础。
工业起步,制造业繁荣: 相较于帝国其他欠发达地区,意大利北部在工业化进程中表现出更早的萌芽和更快的步伐。米兰、都灵、威尼斯等地逐渐成为纺织(丝绸、棉花)、机械制造、皮革加工等行业的中心。尤其是在19世纪中期,随着蒸汽机的引入和铁路网络的扩张,意大利北部的工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成为帝国为数不多的工业化区域。这些工业产值是帝国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帝国军队提供了部分武器装备。
商业与金融中心: 意大利北部发达的工农业自然催生了繁荣的商业贸易。米兰作为经济中心,汇聚了大量的商人和金融机构,是帝国重要的金融市场之一。通过港口城市(如的里雅斯特虽然是奥地利本土,但与意大利北部联系紧密),意大利北部的商品得以出口到欧洲各地,也进口帝国所需物资。
税收的重要贡献者: 显而易见,作为帝国最富庶的地区之一,意大利北部为奥地利帝国贡献了大量的税收。这些财政收入是维持帝国庞大官僚体系、军队开支以及发展其他地区的重要支撑。从某种意义上说,奥地利帝国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意大利北部的经济实力来维持其统治和影响力的。

政治与社会:反抗与民族意识的温床

然而,意大利北部在奥地利帝国中的地位并非仅仅是经济贡献者,它更是意大利民族主义运动的核心区域。奥地利对这些地区的统治,虽然带来了相对稳定的经济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长期的政治压迫和文化隔阂,这使得意大利北部成为了民族觉醒和反抗的沃土。

被统治的屈辱感: 意大利北部人民长期以来都拥有着深厚的文化传统和强烈的民族认同感。他们视奥地利人为异族统治者,对帝国的专制统治和限制自由感到不满。这种不甘屈居人下的情绪,在知识分子、资产阶级和新兴的民族主义者中尤为强烈。
民族主义的摇篮: 意大利北部的米兰、都灵等地是意大利统一运动(Risorgimento)的重要思想和行动中心。卡瓦尔、马志尼、加里波第等一批杰出的民族主义领袖人物,都与意大利北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在此地宣传自由、统一的思想,组织秘密社团,策动反抗活动。
革命与起义的爆发点: 在19世纪,意大利北部发生了多次大规模的反奥起义和革命。例如,1848年米兰的“五日起义”(Cinque Giornate di Milano)和威尼斯的起义,虽然最终被镇压,但极大地打击了奥地利的统治威望,并激励了整个意大利半岛的民族解放斗争。萨丁尼亚王国(皮埃蒙特撒丁尼亚)位于意大利北部,它成为了推动意大利统一的领导者,并多次向奥地利发动战争。
文化与语言的冲突: 尽管奥地利帝国试图推行德语作为官方语言并融入德语文化,但意大利北部的拉丁文化和意大利语的根深蒂固使得这种同化政策难以奏效。语言和文化上的隔阂加剧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裂痕。
帝国统治的难题: 意大利北部地区的反抗活动,迫使奥地利帝国投入大量的军力进行镇压,消耗了巨大的经济和人力资源。同时,这种持续的动荡也使得奥地利难以在这些地区获得稳定的支持,反而成为其统治的薄弱环节。

地缘战略上的焦点与负担:帝国的南方屏障与潜在的伤痛

在帝国庞大的地缘战略版图中,意大利北部既是奥地利向南扩张和控制的战略据点,也因其强烈的民族主义倾向而成为帝国一个巨大的安全隐患和负担。

防守意大利的门户: 对于奥地利帝国而言,控制意大利北部,特别是米兰和威尼斯等地,是阻挡潜在敌人(如法国)从意大利方向进攻奥地利本土的关键。同时,它也是帝国向地中海拓展势力范围的重要跳板。
与撒丁王国/意大利王国的对抗: 随着萨丁尼亚王国在意大利统一运动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并最终于1861年建立意大利王国,意大利北部地区成为了奥地利与新兴意大利王国之间长期对抗的前线。奥地利在意大利北部的统治,直接导致了多次战争,最显著的就是1866年的普奥战争。在这场战争中,虽然奥地利在陆地上(萨多瓦战役)击败了普鲁士,但在意大利战场上的表现不佳,最终被迫将威尼斯割让给意大利王国。这是奥地利帝国在意大利问题上的一个重大挫败。
帝国的分裂与衰落的标志: 意大利北部的失落,尤其是威尼斯的割让,不仅是领土的丧失,更是奥地利帝国逐渐走向衰落的象征。它削弱了帝国在德意志地区和意大利地区的影响力,为后来帝国在其他民族问题上的困境埋下了伏笔。对于奥匈帝国而言,失去了意大利北部,意味着其在欧洲南部的战略地位大大削弱,并且始终面临着与意大利王国的潜在冲突。

总结

综上所述,意大利北部在奥地利帝国/奥匈帝国历史上的作用是极其深刻和复杂的。它是一个被精心经营和榨取的经济殖民地,为帝国提供了重要的经济支持和工业基础。然而,它也是一个充满反抗精神和民族自决意识的地区,成为了意大利统一运动的核心驱动力之一,并最终导致了奥地利在意大利的统治瓦解。在战略上,意大利北部既是帝国在南方的屏障,也是其挥之不去的战略负担和地缘政治的牺牲品。奥地利帝国对意大利北部的统治,从经济的吸纳到政治的压制,再到最终的领土丧失,共同谱写了一段帝国兴衰史中最具代表性的篇章之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新艾伯拉肯伯爵

就1848年前简单说说,没有格式,想到哪写哪


意大利的特权

1814年拿破仑帝国崩溃,奥地利重回意大利时,米兰贵族们喜迎王师,向维也纳派出代表团,为了继续享受之前“拿破仑意大利王国”时代的权利,要求成为哈布斯堡皇室治下的共主联邦,对此,弗朗茨的回复是意大利乃“征服得来(by right of conquest)”,故此不会同意请愿。

但是这定下了北意大利——伦巴第-威尼西亚王国的基调,它不是独立的,但它除了独立几乎什么都有了。

  • 唯二的副王——莱纳大公,虽然更多的是礼仪性的代表,为了平衡伦巴第和威尼西亚,半年在米兰宫廷,半年在威尼斯宫廷、
  • 1838年,为了进一步安抚意大利民众,斐迪南一世于伦巴第戴上铁王冠加冕。这个所谓国王头衔是为了给予意大利同等于波希米亚和匈牙利的地位而创造出来的
  • 和德语、匈牙利拉丁语并列的三大高级语言——意大利语,宫廷、政府和教育语言、
  • 免于使用因为拿破仑战争时代的通货膨胀而不值钱的奥地利纸钞,而是使用固定汇率的一套货币(银币)体系(根据当时的说法,是奥地利、匈牙利和北意大利三大货币体系)、
  • 意大利语大学(帕维亚大学和帕多瓦大学。失去北意大利后,的里雅斯特意大利语大学就成了君主国意大利人的一个政治议题,并在之后引起了和斯洛文尼亚人的冲突)、
  • 最高司法政务府分为两部分对应两套法律,维也纳的管奥地利-波希米亚-加利西亚、维罗纳的管伦巴第-威尼西亚(匈牙利有自己的司法体系)、
  • 相对宽松的审查体系(和奥地利人跑萨克森匿名出版差不多,意大利人喜欢跑米兰匿名出版,皮埃蒙特人普遍觉得米兰出版审查要轻多了)、

等等,无一不显示了意大利的特殊地位。

伦巴第-威尼西亚可谓称得上是意大利之光,喷神A.J.P.泰勒也承认:

奥地利的统治甚至也给伦巴第-威尼西亚带来了经济利益。相比之前的拿破仑时代和之后的统一意大利,税负和军役要轻了一些;并且,奥地利官员是诚信的——这对意大利人来说可是独一份的新鲜体验。但是,在政治平衡里,这些成就什么都不算。奥地利的统治往往让农民大众受益,但农民很笨;奥地利的统治会冒犯受教育中产阶级的自由主义情绪,而这群中产阶级决定了当时的政治环境。[1]

与其他意大利国家相比也是如此:

  • 庇护九世还未上任成为意大利的精神领袖(2年限定,很快1848年就要坚定和民族主义对线了),组成意大利关税同盟、
  • 两西西里和萨丁分别是两个反动大毒草(两西西里的路易吉·德·美第奇改革面对庞大教会势力,功败垂成)(统一后,两西西里人强烈反对外国佬萨丁人来统治意大利人233)、
  • 托斯卡纳虽然继承了利奥波德遗志以开明著称,但这不代表着为意大利民族主义出声寻求霸权、
  • 帕尔马、摩德纳?“我知道它们也是意大利国家,可它们没用,它们在任何事上都不起作用”

那么意大利人为何要不满呢?

1815年时,拿破仑意大利王国留下了遗产:首都米兰和意大利官僚。让北意大利贵族感到最为不满的是,他们本来是意大利王国的统治阶级,在伦巴第-威尼西亚王国的地位却江河日下。一开始,米兰的贵族官僚确实管理着这个王国,但是时过境迁:

  1. 新一代威尼西亚人逐渐成长起来了,他们也有了代表自己的官僚,这是和伦巴第-米兰的官僚抢饭碗
  2. 烧炭党等民族主义组织的作乱让奥地利名义上向意大利妥协更多,但实际上却加快了德意志官僚来意的速度,越来越多的岗位被德意志-波希米亚官僚填补,这些德意志-波希米亚官僚大多是约瑟夫主义的遗产,国家利益高于省份利益。
  3. 他们的权力也因此越来越受限,贵族议会(土地贵族和资产阶级市民贵族)仅仅是个咨询机构,没有什么权力。波希米亚贵族在整个帝国呼风唤雨,北意大利贵族却只能在本地与德意志-波希米亚官僚斗争,或是把后代送去萨丁学习,等待时局变化。

同时,受过教育的意大利中产阶级却发现自己毕业即失业,毕竟官僚的位置已经被德意志-波希米亚人占了,而意大利却在遭受长期的萧条,虽说产业规模庞大,但是活力就难说了。。。

最后,便是1848年的总爆发。

奥地利在北意大利的统治很差吗?

自1840年代以来,特别是1846年庇护九世当选教宗之后,民族主义思想在意大利人中开始流行起来,但是只有少数革命发起者会去想象自己是单个国家的一份子,他们的想法不会超出由当时统治意大利各国的君主组成的一个松散邦联同盟这一概念。......就伦巴第而言,这些要求是由经济下滑和与奥地利当局的紧张关系引起的。阿尔贝托主义,即伦巴第与皮埃蒙特联合的思想,在米兰革命前几个月中得到了支持,但许多革命者不愿屈服于皮埃蒙特的统治之下,这反映了他们在哈布斯堡统治下长期参与地方行政的经历,也反映了他们强烈的地方认同感,不想为萨伏伊王室统治这一不确定的未来而牺牲
卡塔内奥对根植于地方的公民精神和经济进步的信念并不是空中楼阁,而是反映了复辟时期,他体验到的奥地利政府的教育和行政改革,让伦巴第的农业和商业发展得以维持下去。当地精英们与政府合作,同时也向维也纳要求更大的自治权,如组建自治政府。虽然他们拒绝了哈布斯堡伦巴第-威尼西亚王国的宪政概念,但与1814年后继续其他所有意大利国家比起来,就地方精英参与公共生活的水平而言,奥地利治下的北意大利无出其右。1847年,理查德·科布登与卡塔内奥会面时,他评论道哈布斯堡在意大利实施的一些进步政策。甚至马志尼也要承认“比起其他意大利国家,伦巴第-威尼西亚王国的各省要不那么不开心,统治也没那么糟糕。你能看到一些进步的迹象,在教宗国或是其他地方你根本见不到此类迹象”1820年代至1830年代,奥地利君主国意大利领地的显著特点是缺乏不满,这不能仅用在政治压迫来解释。David Laven 的言辞可能仅有些许夸张,他争论道“奥地利压迫统治这个‘黑色传说’是那些不考虑现实的意大利爱国宣传者发明出来的”。比起强力压迫,该地区更具特点的是政府未能应对1840年代后半期的经济衰退,这导致了饥荒、失业和该地区城市中心的抗议。但是,尽管对斐迪南皇帝的统治感到沮丧,这种批评通常不会转化为对当局的公开挑战:不满很少导致公开要求与奥地利分离。......
......虽然革命取得了初期成功,但米兰市民们仍然在加布里奥·卡萨蒂的阿尔贝托主义者(目标是寻求皮埃蒙特干涉),和卡塔内奥的战争委员会(强烈反对与皮埃蒙特结盟)间分裂着。在农村,部分人口仍然支持奥地利,迟至1848年6月,当奥地利军队通过他们的村庄时,据说农民就欢呼道“拉德茨基万岁”,这与帝国其他地区讲斯拉夫语的少数族裔的态度有相似之处[2]


对于皇室来说

对于皇帝本人来说

特别是对于弗朗茨一世来说,意大利就是自己的出生地,也是皇室重要的分封领地,比如说作为哈布斯堡旁系的托斯卡纳哈布斯堡,弗朗茨一世本人就是来自这一系的

对于哈布斯堡帝国来说,作为与德意志邦联处于相同地位的旧帝国的遗产,是意⼤利各国。在维也纳会议之前,弗朗茨皇帝就让⼈们知晓,在全皇朝的政治视野中,意⼤利对于他有着极其特殊的重要意义。对于1768年出⽣于佛罗伦萨的弗朗茨皇帝来说,这个国家是他的出⽣地,是他⼈⽣前16年的故乡,直到他的伯⽗约瑟夫⼆世皇帝将他召回维也纳为⽌,他都⽣活在那⾥。1814年7⽉初重新夺回伦巴第和威尼托(Venetien)之后,他当着在当地驻扎的陆军中将⻉勒加尔德的⾯,指着这些国⼟,说出“我的意⼤利诸国”。对他⽽⾔,从这⼀刻起,整个意⼤利都属于哈布斯堡皇朝的“霸权势⼒范围”。...[3]


对于皇室成员来说

是份肥差,只要你能安抚住意大利人的话(。・`ω´・)

...从如何养活这些作为哈布斯堡皇室⽀系统治者的——所谓的次⼦继承⼈的(第⼆顺位继承权)——意⼤利各国的⽅式,可以看出,皇帝的主导⽅案是清楚的,但是,这个⽅案并不⼀定与梅特涅的⽅案相符。因为皇帝要利⽤这些意⼤利国家作为世袭的家族权⼒,来养活他的家族成员。就这⼀点来讲,他与拿破仑没有什么太⼤的不同。
.......
在古罗⻢⼈的法令中,从祖辈继承的、分得的,以及可以继续遗传给下⼀代的财产,被称为“世袭领地(Patrimonium)”。这个统治皇朝的族⻓,要让皇朝屈服于他个⼈陈旧的、按照家族集团轨道⾏进的想法:他是将整个皇朝作为家族的私有财产来看待的,要让他众多的⼉⼦及⼥⼉(玛丽-路易莎)来统治帝国。玛丽娅·特蕾莎、利奥波德⼆世皇帝以及弗朗茨皇帝的⽣殖能⼒,为家族集团创造了充⾜的王⼦和⼥⼤公爵的储备军。皇朝的⽀系——所谓的次⼦继承⼈——发现亚平宁半岛收⼊丰厚却⼜不⽤花费⽓⼒的职位,是保障他们的供养值得优先考虑的地⽅,在此不要忘了,按照⺠族的观点,在佛罗伦萨出⽣的弗朗茨皇帝也是⼀个“意⼤利⼈”。家族成员具体是如何划分这个国家的财富的,维也纳会议上早已作出了规定。[3]

对于大臣来说

对于梅特涅来说

北意大利是一个通往德意志关税同盟的敲门砖,用北意大利的商业价值来利诱德意志邦国和普鲁士,进入德意志关税同盟,进而阻扰普鲁士主导的德意志经济统一。这也合了米兰商会的心意,比起意大利,德意志市场要诱人的多(卡塔内奥就是鼓吹者,他类似于北意大利的塞切尼·伊斯特万,大多时间还是希望与哈布斯堡政府合作的)。

同时,北意大利领地也可以当作改革奥地利体制的筹码,比如说梅特涅就考虑过在中央政府里设置五大政务府分别处理一个区域。

奥地利政府也是将意大利视为自己的领地的(非正式帝国),例如1821年出兵干涉两西西里王国革命(奥地利曾多次在意大利出兵干预起义)。与教宗国搞好关系也有利于梅特涅希望推行的宗教道德教育政策。

失去北意大利后,匈牙利的分量自然就凸显了出来,让奥地利联邦化在风雨飘摇的1860年代变得不可避免了,也正是匈牙利的强大,才能让联邦化停在奥匈妥协,戛然而止。

当然,一个最明显的战略是,北意大利于奥地利,就像莱茵兰于普鲁士,这是让两国绑定在遏制法国侵略的战车上,因为这两个地区会是法国侵略的第一批地区,就像尼德兰联合王国和萨丁王国会是法国侵略的第一批国家一样。维也纳和会宽宏地处置法国的同时,也给法国设下了囚笼,这种智慧在百年后的那场和会上就没有体现。

此外,在去意大利旅游之后,梅特涅也爱上了这片土地。


梅特涅的联邦化设想和对地方利益的尊重

作为范例的伦巴第-威尼托王国
甫⼀抵达⽶兰,梅特涅就于1815年12⽉29⽇开始制定他的新意⼤利政策的原则。在⽶兰,他四处倾听⼈们的说法,并且得知在伦巴第-威尼托王国中,⼈们有⼀种恐慌情绪,害怕被哈布斯堡重新占领的国家,会完全像⼀个下辖的省⼀样受到对待。他发现,从维也纳派驻此地的官员受到了好评,这位官员提出了如何加强⾃治和⾃我管理的具体建议,并建议⽶兰司法程序问题中的第三审上诉制应予保留。当地⼈们最⼤的担忧是,⽶兰会降格为⼀个可怜的省城,这⾥的⼈们不愿意成为布尔诺或格拉茨(Graz)⼀样的城市,抑或落在都灵或者佛罗伦萨后⾯。因此,⼈们希望宫廷未来直接在这⾥设府统治。当地的⾏政管理在近⼏年获得了巨⼤的进步,就是说,是在拿破仑时代。梅特涅说,当地官员们都⾮常有教养,他们的管理质量⾮常出⾊,但是他们担⼼,他们的本⼟管理会被“世袭的”,明确地说是,会被引进的“所推翻”。同时,他们还担⼼削减本⼟官员的编制,希望在维也纳⾯前可以保留⾃⼰的中间⼀级的审判机构。因此,梅特涅奏请皇帝,在维也纳“绝对要设⽴⼀个意⼤利事务署”。但是,在做这件事的时候不能犯错误:“这⾥的国家要由本地来统治,⽽这⾥的政府在维也纳也要有代表。如果这⾥的事务拿到维也纳去处理,那么陛下您不久就会在这⾥再也拿不到⼀⽂钱,⼀切都会停滞。但是如果是相反的话,让伦巴第与威尼托按照在维也纳已经明确说好的、必须进⾏监督的原则,由⼀个⾮常负责任的总督来统治的话,陛下将会享受到阿尔卑斯⼭这⼀侧(南⾯)国家的安宁、幸福与和平(梅特涅是在⽶兰给皇帝上书的)。……这个问题最终还是个⼯作量的问题:每个⽉究竟是想将500个还是50个问题拿到维也纳去解决?[3]


梅特涅的设想——意大利邦联

在哈布斯堡皇朝势⼒范围内,作为⼀个整体的意⼤利
弗朗茨皇帝以及梅特涅将⽬光超越伦巴第-威尼托王国的边界,⽽投向了意⼤利全境。在这⽅⾯,梅特涅设定了多种不同的⾏动⽅案,都是旨在反驳那些称他只是将这个国家作为“地理概念”来定义的说法。他虽然此时也在⽤这个惯⽤语,但是实际上他在幻想着——如同德意志邦联⼀样——将意⼤利的各单⼀国家融⼊⼀个“意⼤利联盟(Lega Italica)”的形式中来。1815年6⽉12⽇,梅特涅写信给⻉勒加尔德——梅⽒在他⾯前没有什么政治秘密——说他“很⻓时间以来就倾向于在我们的监护下,‘在意⼤利组建⼀个联邦式的防御体系(unsystème fédératif de défense en Italie)’,这个体系可以在欧洲这个重要的部分,保证坚实且持久的和平,以及保证内部的安宁。我只是要等待第⼀个合适的时机,以便采取进⼀步的⾏动。”[3]


1848年后的北意大利简述

没有太多研究,简单说下

1848年革命后,拉德茨基成为了伦巴第-威尼西亚的军事总督,一般来说他的统治是比较铁腕的,但是也是有限度的铁腕。一个例子是,1849年时,奥地利政府在讨论涉及伦巴第-威尼西亚的宪法时,表示仍会最大限度地尊重当地的传统。

1857年,拉德茨基卸任军事总督,副王这个头衔重新启用,自由主义者、皇室的马克西米利安大公(后来的墨西哥皇帝马克西米利安一世)成为伦巴第-威尼西亚的副王。对这个时期的评价是从拉德茨基的铁腕中解绑,开始自由化的改革,比如说释放一些政治犯,放松审查制度等。虽说一般说是弗朗茨·约瑟夫认为马克西米利安对自由主义妥协的太过了而撤了他的职务,但是我见过资料表示弗朗茨·约瑟夫对马克西米利安的施政其实并不太大不满。

1859年,马克西米利安大公被撤职,奥法意战争也爆发了,伦巴第成为了意大利的一部分。副王一职不复存在。格奥尔格·冯·托根堡-萨甘骑士再度出任威尼西亚总督,直至1866年。


就工商农业而言——1830年代

工商业

1830年代的奥地利帝国各省工业,北意大利的重要性一目了然。看看威尼西亚和伦巴第的注册资本, 76% 都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伦巴第和威尼西亚的纺织工业(丝、棉花等)非常强劲,同时其他工业也不落后于帝国其他部分。

(别看加利西亚工厂那么多好像很唬人,实际上全民酿酒 (1,233 / 1,408 都是酒厂)

同代人对奥地利工业的评价是,仍然处于旧模式。与产业集中的英国工业相比(如曼切斯特的棉花加工),奥地利的产业仍然是分散的小规模产业。奥地利和波希米亚-摩拉维亚的产品质量不错,但主要限于供应帝国内需,出口不大。

奥地利最新的产业是棉花纺织业,相对新的棉纺机械和奥地利便宜的劳动力是其优势,但是英国产品仍然冠绝欧洲(不过印度人不买账,毕竟品质没人家(便宜的)手工的好),并且奥地利的内陆性质让原材料输入的运输成本倍增(的里雅斯特,或是走汉堡-德意志陆路)。

关于奥地利的纺织业:


一点关于商业的笔记

作为帝国最重要的贸易港,虽然的里雅斯特可以说是超越威尼斯的存在了,在市政收入中比威尼斯要高(的里雅斯特84万弗罗林 对 威尼斯54万弗罗林),就贸易吞吐额而言则更高(的里雅斯特96,000吨 对 威尼斯 30,000吨),但是的里雅斯特的繁荣背后还是有着威尼斯的身影的,比如说的里雅斯特的信贷就离不开威尼斯的银行家。


农业

农业方面,北意大利虽说也是重要的粮食产地,但其地位不如加利西亚、波希米亚那样可称为帝国粮仓:

1约赫约等于5,755平方米,约赫(古时及今奥地利耕地面积单位,即一对牛一天所耕土地面积)

1梅岑约等于61.8公斤

但是本来也没指望这两地担任粮仓,实际上这里更多是负责经济作物的(因为历史传统与风土),比如说葡萄园。下奥地利和伊利里亚滨海这两个地方的葡萄酒产量可能是因为维也纳和的里雅斯特的原因:

1奥地利桶约等于57公升

北意大利土地估值相当高,这将反映到土地税上


就税收而言——1830年代

土地税

就土地税而言,威尼斯贡献了532万弗罗林,伦巴第贡献了736万弗罗林,在土地税方面唯一能和这两个省份比的是波希米亚的536万弗罗林,剩下的都是300万、200万之类的了。


产业税

但是,伦巴第-威尼西亚庞大的产业并没有反映到产业税上

维也纳及下奥地利征收了80万弗罗林,波希米亚征收了46万弗罗林,摩拉维亚征收了27万弗罗林,而伦巴第征收了22万弗罗林,威尼西亚征收了16万弗罗林,并不高。当然也可以说是顾及意大利人的情绪和意大利的萧条,不敢征收太多。。


一点关于垄断国企——烟草专营企业的笔记

一个有趣的地方是伦巴第-威尼西亚的每千人烟民数很低,分别是伦巴第的 50/1000 和威尼西亚的 21/1000,这个数据只有穷得卖裤衩的达尔马提亚的 32/1000 能比;在奥地利这个数据是 300+/1000,为了国家抽烟!

怪不得米兰五日时,米兰人选择抵制帝国垄断烟企,而奥地利士兵用抽烟来激怒米兰人啊。不过意大利人还是挺享受鼻烟的,每千人吸鼻烟人数和奥地利差不多。


就军事而言

这不是我擅长的,所以我就随便说说


四角防线

由佩斯基耶拉、曼图亚、维罗纳及莱尼亚戈组成的四角防线,是阻挡从西方进攻的利器(合理运用的话)。1859年奥地利战败割让伦巴第时,就没有割让四角防线,因为这对保卫威尼西亚来说非常重要,也可以抑制萨丁的侵略行动。


海军母港

海军在1849年之前,可以说是一支威尼斯舰队,其母港也是在威尼斯,见↓


意大利士兵的忠诚?

关于帝国的态度,这点可以见帝国官员哈提格的评论

驻扎伦巴第-威尼西亚的奥军大部分都是意大利士兵;但在革命爆发时,他们的忠诚不仅没有遭到任何怀疑,而且内阁不希望见到任何暗示他们不忠的质疑,这些质疑都被视为是在损害军人的荣誉。这种偏见非常普遍,甚至在2月份,伦巴第-威尼西亚王国颁布了针对叛国和叛乱的戒严令时,军人也被划归在戒严令的管控之下,这种情况甚至令维也纳的高层也感到不满,认为这是对军人荣誉的攻击,虽然元帅本人已经同意了这项措施。[2]

这也反应在了地区驻军的构成上,比如说

  • 北意大利的拉德茨基军团中,步兵有39%是意大利人,骑兵有33%是意大利人。
  • 匈牙利的军团中,步兵有68%是匈牙利人,整个军团的匈牙利人占比则是43%。

但是作为一线军官的拉德茨基,他就要现实得多,他曾向宫廷战争委员会主席伊格纳兹·冯·哈迪格伯爵写道:

我要求您考虑下,我的部队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意大利人;我并不是不信任这些部队;他们会尽职尽责的;但从他们那里期望更多则是不合理的,特别是当他们被领导着去与自己的同胞战斗时。毫无疑问,这些部队会受到各种影响,并被引诱去当逃兵;如果我们首战出师不利,那么我不会指望他们有多忠诚;这种经历甚至不应让人惊讶;它和历史本身一样古老。[2]

事实也确实如拉德茨基所想,革命爆发后,意大利士兵有相当数量的逃兵(1/3),而奥地利“意大利”海军也有许多叛变者。

哈提格是谁

原来科劳瓦特的继承人是这位老哥弗朗茨·冯·哈提格(Franz von Hartig),不过他的家族早就与科劳瓦特家族有了姻亲关系,有点顺理成章的意思。他的妻子朱丽安娜·冯·格兰德曼-法尔肯贝格女伯爵(Juliana Gräfin von Grundemann-Falkenberg)还受到了弗朗茨的第三任皇后卢多维卡(1816年逝世)的关照。
1789年生于萨克森德累斯顿,自由主义者,看履历上来说还是不错的,1815年就去布拉格军政总督区(波希米亚)当了委员,1819年成了宫廷总理府顾问,1825年内奥地利(施蒂利亚)总督(或许应该叫格拉茨军政总督)。
1830年上任米兰军政总督(伦巴第)死后,他就继任了米兰军政总督,在伦巴第人望不错,以至于1848年的时候,不那么激进的意大利贵族就是呼吁让哈提格来磋商的,可是没赶上就起义了。
1840年进了中央,担任国务会议四主官中的内政主官,被大众当成是科劳瓦特的继承人。1848年,没能赶上斡旋意大利的哈提格很快就辞职了,然后于1851年在莱比锡(奥地利人躲避审查多半要么去匈牙利、要么去萨克森出书)出了本书叫《1848年奥地利革命的起源》,很明显得罪了新绝对主义政权。
被冷藏了好几年之后熬出了头,1860年,他被重新启用到帝国议政会,之后成为帝国议会终身议员,过的还不错,1865年卒于维也纳。


一点关于军人补贴的笔记

如果你是个向钱看的奥地利大兵的话,在北意大利服役也许是个不错的选择

关于法国马延的奥地利驻军,一个美国小伙遇见过:

在这座市镇四处漫步到累了之后,我们来到了一座长达1,666英尺的桥前面,这座桥连接着马延和卡塞尔,卡塞尔是个要塞化的城市,火车站就位于此处。在这座桥上有几处船磨坊、或者叫潮汐磨坊,用潮汐力把谷物碾碎。这些磨坊看起来挺奇怪的,但是效果还不错。在桥上,我们遇见了许多穿盛装的奥地利军官,大多都是年轻人,并且我觉得,他们的举止非常有贵族气质。[4]

奥地利的“我们(WIR)”英雄——温迪施格拉茨亲王、耶拉契奇(J = I)、拉德茨基

啊,用错了用错了


一点社会情况的笔记——教育情况和犯罪情况

参考

  1. ^ The Habsburg Monarchy, 1809-1918
  2. ^ a b c The 1848 Revolutions and European Political Thought
  3. ^ a b c d 《梅特涅:帝国与世界》
  4. ^ Young Americans abroad, or, Vacation in Europe. P.g. 278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意大利北部,在奥地利帝国及其后身奥匈帝国漫长的统治岁月中,扮演了一个极为复杂且多面的角色。它既是帝国的经济命脉之一,也是反抗和民族意识觉醒的摇篮,更是帝国在国际舞台上的一个战略焦点。理解意大利北部在奥匈帝国体系中的地位,需要深入剖析其经济、政治、社会以及地缘战略等多重维度。经济上的重要基石:繁荣的富.............
  • 回答
    伊松佐河,这条在意大利北部皮埃蒙特大区蜿蜒流淌的河流,它的名字来源,其实要追溯到更古老的时光,比现在我们熟悉的意大利语还要早得多。要理解“伊松佐”(Isonzo)这个名字,我们得往后退,去看看那些早已消逝的语言和文化留下的痕迹。这个名字最普遍的说法是,它源自一种古老的印欧语系语言,可能是伊利里亚语或.............
  • 回答
    意大利北部许多重要的城市,比如米兰、都灵,虽然距离波河不远,但它们并非直接坐落于波河下游的沿岸。要探究其中的原因,需要从历史、地理、经济以及社会发展等多个维度来解读。首先,历史的渊源是关键因素。意大利北部的城市并非在一夜之间形成,它们大多是在罗马帝国时期或更早的伊特鲁里亚文明时期就已经开始发展。当时.............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意大利北部和法国之间,从中世纪末期一直到意大利统一这段漫长而又错综复杂的关系。这不是一段简单的“邻里恩怨史”,而是交织着政治、经济、文化,甚至是血脉相连的复杂画卷。一、 中世纪的余晖与意大利北部的碎片化中世纪末期,欧洲大陆呈现出一派诸侯割据的景象,意大利北部尤甚。这里没有一个统一的国.............
  • 回答
    意大利在新冠疫情早期采取了对北部伦巴第大区及周边11个省实施封锁的措施,这无疑是一个在当时全球都极为罕见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决策。理解这一措施的背后逻辑,需要从多方面去审视。为什么要封锁?首先,最直接的原因就是疫情的爆发程度。伦巴第大区,尤其是米兰所在地区,在疫情初期成为了意大利的“震中”。病毒的传.............
  • 回答
    芬兰和瑞典在 2022 年夏天提交加入北约的申请,这一举动无疑是地缘政治格局中的一个重大转折点,对这两个北欧国家而言,其意义深远且复杂,远非简单的军事联盟成员资格那么简单。这不仅仅是两国国家安全政策上的一个重大调整,更是其历史、文化、经济和社会思潮的一次深刻触动。历史与传统:告别军事不结盟的时代长久.............
  • 回答
    北欧迎来婴儿潮,冰岛 2021 年生育率提高近 9 %:解读与我国的参考意义北欧国家,尤其是冰岛,在2021年迎来了生育率的显著提升,近9%的增长率在近年来相对较低的生育率背景下显得尤为突出。这一现象并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叠加作用的结果。深入解读这一现象,对于正面临人口老龄化和低生育率挑战的中国,具.............
  • 回答
    从四月一日起,北京的外卖包装上要强制使用一种新的封签:开启后无法复原。这项措施看似只是一个小小的包装细节调整,但对于保障我们手中那份热气腾腾的外卖的安全,它的意义却不容小觑,而且其深远影响远不止“防止偷吃”这么简单。首先,最直接的意义在于防止二次污染和恶意篡改。想象一下,一份外卖从厨房到你的手中,会.............
  • 回答
    北京“2病例邀多人打麻将”事件:行为者的责任与对公众疫情防控意识的警示北京近日发生的“2病例邀多人打麻将”事件,不仅让这座城市再次绷紧了疫情防控的弦,也引发了公众对聚集性活动潜在风险的深刻反思。涉事人员的行为,在触犯法律的同时,也暴露了部分人群在疫情面前的侥幸心理和责任缺失。那么,这些行为者将要承担.............
  • 回答
    拜登总统宣布已派遣美军赴欧洲,此举旨在加强对北约盟国的保护,其背后蕴含的意义以及对当前俄乌局势可能带来的影响,值得我们深入剖析。一、 拜登派兵欧洲的深层含义:首先,拜登政府此举最直接的信号是对俄罗斯侵略行为的明确回应和威慑。自俄罗斯对乌克兰发动全面入侵以来,北约东翼国家,尤其是波罗的海三国(爱沙尼亚.............
  • 回答
    关于“德国科学家称全球99.5%感染源自意大利北部新冠变体”的说法,目前缺乏明确、公开可查的学术依据或权威报道支持这一具体数据。从科学和事实核查的角度来看,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 信息来源核实:是否真实存在该结论? 截至2023年,尚未有可靠的学术论文或权威媒体报道明确指出德国科学.............
  • 回答
    北意大利城邦在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军队的较量中屡次获胜,是一个复杂而引人入胜的历史现象,其背后是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这并非单方面的武力优势,而是经济实力、政治策略、军事组织、地理环境以及时势造英雄等多种因素的巧妙结合。以下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阐述北意大利城邦能够屡次击败神罗皇帝军队的原因:一、 强大的.............
  • 回答
    要聊北意大利为何政权林立,南意大利又为何相对统一,这得从头说起,得把历史的脉络一点点捋清楚。这就像看一幅画,得知道它用了什么颜料,怎么调色,才能明白它最终呈现出的样子。先说北意大利,那地方就像一块被无数双手反复揉捏过的面团,很难形成一个稳固的整体。首先,地理是个大因素。北意大利,尤其是波河平原,土地.............
  • 回答
    南意大利和北意大利之间的差异,绝不是简单的一个“差”字就能概括的。这更像是一幅色彩斑斓、纹理交错的画卷,描绘着历史、文化、经济、地理甚至人们性格上截然不同的风貌。要说它们之间的差距有多大,我认为,这已经不仅仅是地域的差异,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意大利生活方式和身份认同的碰撞。历史烙印:统一的过去,分裂的.............
  • 回答
    意大利爆冷无缘世界杯:2022 世预赛附加赛的殇与思2022 年卡塔尔世界杯预选赛欧洲区附加赛,意大利,这支拥有四星荣耀的蓝衣军团,在主场被北马其顿以 0:1 的比分补时绝杀,爆出惊天冷门,连续两届无缘世界杯决赛圈。这一结果不仅让无数意大利球迷心碎,也让足球界再次为“蓝衣军团”的命运感到唏嘘和担忧。.............
  • 回答
    芈十四的文章《不好意思,我就是那四成认为人生没有意义的北大新生之一》以其坦诚和深刻的个人体验,引发了广泛的讨论。评价这篇文章的观点,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包括其核心论点、论证方式、情感表达以及其引发的社会反响。文章的核心观点及其解读:文章的核心观点可以概括为:“我(以及其他四成北大新生)之所以认为.............
  • 回答
    .......
  • 回答
    乌克兰代表团成员表示乌方不再致力于申请加入北约,这是一个具有重大影响和多重含义的表态。要理解其深层含义,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1. 对乌克兰自身战略和安全的直接影响: 战略重心调整: 这意味着乌克兰可能将重心从加入北约转移到其他安全保障机制或国家间的双边安全协议上。过去,加入北约是乌克兰安.............
  • 回答
    北斗“收官之星”升空:中国导航实力迈入新纪元2020年6月16日,随着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的腾空而起,我国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最后一颗组网卫星——北斗三号G20星成功送入预定轨道。这一振奋人心的时刻,标志着北斗三号全球星座组网任务圆满完成,中国自主建设、独立运行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成型。这颗“收.............
  • 回答
    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这绝不仅仅是中国一项航天科技的成就,它更是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全球性布局,其背后蕴含着深远的战略意义和广泛的实际影响。北斗三号正式开通,标志着中国独立自主构建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成功运行,这意味着什么?首先,这是中国自主创新能力的一次集中体现。从技术研发、系统设计、卫.............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