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一战意大利加入协约国,就是为了奥匈帝国的南蒂罗尔和达尔马提亚么?明明英法的更多啊?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触及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意大利参战动机的复杂性,以及民族主义、领土野心和战略考量如何交织在一起。简单地说,意大利加入协约国并不仅仅是为了奥匈帝国的南蒂罗尔和达尔马提亚,尽管这些地区无疑是其参战的核心驱动力之一。英法的“更多”也并非完全不重要,但其性质与意大利的诉求有所不同。

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探讨以下几个方面:

1. 意大利的“未竟的统一”与民族主义的激情

意大利的统一(Risorgimento)虽然在19世纪后期基本完成,但并非毫无遗漏。一些被意大利民族主义者视为“意大利故土”(Italia Irredenta)的地区,仍然掌握在奥匈帝国手中,包括:

南蒂罗尔 (South Tyrol/Alto Adige): 今天属于意大利,但在当时大部分地区以德语为主要语言,但有相当数量的意大利语人口,并且在战略上有重要意义。
的里雅斯特 (Trieste): 一个重要的港口城市,虽然是多民族混居,但意大利语人口占有相当比例,并且是奥匈帝国的海军基地。
伊斯特拉半岛 (Istria): 拥有大量的意大利语和斯洛文尼亚语人口,被意大利民族主义者视为重要的意大利领土。
达尔马提亚海岸 (Dalmatian Coast): 大部分地区以斯拉夫语系人口为主,但意大利语人口在一些沿海城市(如扎拉/扎达尔)占有重要地位,并且拥有悠久的意大利历史记忆。

这些地区对意大利民族主义者而言,是国家统一未完成的象征。他们认为,将这些地区纳入意大利版图,是完成国家主权和民族认同的必要步骤。这种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在意大利社会,尤其是在知识分子、政客和部分军方中广泛存在。

2. 意大利在三国同盟中的尴尬地位

意大利在19世纪末加入了德国和奥匈帝国组成的三国同盟。然而,这个同盟关系对意大利来说一直存在内在矛盾:

历史宿敌: 奥匈帝国与意大利有着长期的历史恩怨,尤其是在意大利统一过程中,奥匈帝国是意大利统一的最大外部阻碍。因此,与奥匈帝国结盟,对意大利来说是一种政治上的不自然和妥协。
共同的利益有限: 意大利与德国在欧洲大陆的战略利益并不完全一致。而与奥匈帝国之间,更是存在直接的领土争端。
“意大利故土”问题未解决: 意大利担心,一旦与奥匈帝国发生战争,他们将失去解决“意大利故土”问题的机会。

因此,当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虽然名义上是三国同盟成员,但意大利政府采取了“中立”立场。意大利政府认为,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是奥匈帝国挑起的战争,而非三国同盟的共同防御行为。更重要的是,意大利希望利用战争的混乱局势,向交战双方索取利益,以实现其领土野心。

3. 协约国的诱惑与《伦敦条约》

协约国(英国、法国、俄国)深知意大利在中立期间可能扮演的关键角色。如果意大利加入同盟国,对协约国将是巨大的战略打击(例如,可能威胁法国的东南侧翼,并将奥匈帝国兵力集中于西线)。因此,协约国积极拉拢意大利,并开出了丰厚的条件。

1915年,意大利与协约国秘密签署了《伦敦条约》(Treaty of London)。这份条约是意大利参战的最直接和最重要的原因。条约内容极其慷慨,承诺给予意大利:

奥匈帝国领土:
特伦蒂诺 (Trentino) 和南蒂罗尔 (South Tyrol) 的绝大部分。
的里雅斯特 (Trieste) 和周边地区。
伊斯特拉半岛 (Istria) 的大部分。
北达尔马提亚 (North Dalmatia) 的一部分地区,包括扎拉(Zadar)等城市。
其他补偿:
在非洲的殖民地补偿(如果英国和法国在德国的非洲殖民地有所得)。
在奥斯曼帝国的部分地区(如阿达纳地区)的势力范围。
承认意大利在亚得里亚海的特殊利益。
为意大利在战争中获得的赔款提供支持。

为什么《伦敦条约》的这些承诺如此诱人?

直接满足领土野心: 条约中对奥匈帝国领土的承诺,几乎完全符合了意大利民族主义者对于“意大利故土”的诉求。这是意大利政府能够说服国内民众参战的重要依据。
战略优势: 获得这些地区,特别是的里雅斯特和达尔马提亚的部分海岸线,将极大地提升意大利在亚得里亚海的战略地位,控制重要的贸易路线,并削弱奥匈帝国的海军力量。
与英法的“更多”的关系:
英法的“更多”不是意大利直接索取的,而是意大利通过参战所能间接获得的: 当时英法承诺给意大利的领土,在数量和地理范围上确实比意大利在三国同盟时从奥匈帝国可能得到的要多得多。在三国同盟时期,意大利并不指望从奥匈帝国那里获得如此大量的领土。
协约国的战略考量: 英法之所以愿意付出如此大的代价,是因为他们需要意大利参战来:
分散奥匈帝国和德国的兵力: 意大利开辟南方战线,能够迫使奥匈帝国在南线分兵,从而减轻法国在西线承受的压力。
确保亚得里亚海的控制权: 意大利的参战有助于协约国控制亚得里亚海,防止奥匈帝国海军威胁地中海的盟军航运。
维护地中海的战略平衡: 意大利的加入有助于平衡地中海地区的势力。

4. 国内政治压力与统一战线

如前所述,意大利国内存在着强大的民族主义呼声。战争爆发后,国内对于是否参战出现了激烈的辩论,形成了两个主要阵营:

民族主义者和部分自由主义者(干涉派): 认为意大利应该抓住时机,通过战争实现“未竟的统一”,并扩大意大利在巴尔干和地中海的影响力。他们是《伦敦条约》的主要支持者。
社会主义者和天主教徒(中立派): 大多认为战争对意大利不利,会给国家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和人员伤亡,而且是帝国主义之间的冲突,意大利不应卷入。

意大利政府在首相萨兰德拉(Antonio Salandra)等人的领导下,最终选择了支持干涉派,并在《伦敦条约》签署后,向奥匈帝国宣战,加入了协约国一方。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回应国内日益高涨的民族主义情绪,以及希望通过战争来巩固国家认同和提升国家地位。

总结:

意大利加入协约国,其最核心的驱动力确实是为了实现其民族主义的领土诉求,即从奥匈帝国手中获得南蒂罗尔、的里雅斯特、伊斯特拉和达尔马提亚的部分地区。这些承诺在《伦敦条约》中得到了具体体现,并且是协约国为拉拢意大利而提供的“诱饵”。

然而,说“就是为了奥匈帝国的南蒂罗尔和达尔马提亚”,也忽略了其他一些因素:

对英法“更多”的间接追求: 意大利之所以能获得这些领土,是因为英法在战略上需要它,并且愿意为此付出代价。这些承诺本身就是协约国所能提供的“更多”。
战略利益的考量: 控制亚得里亚海,提升在巴尔干和地中海的影响力,也是重要的战略目标。
国内政治因素: 满足国内民族主义情绪和实现国家统一的愿望,是政府做出参战决策的重要内部动力。
历史机遇: 意大利将一战视为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来解决长期的领土争端和提升国际地位。

总而言之,意大利参战是一个多重动机的复杂决策。虽然奥匈帝国的领土是其最直接、最迫切的追求,但对英法提供的潜在战略利益和国内政治压力同样不可忽视。而英法的“更多”恰恰是他们为了获得意大利支持而开出的条件,其核心在于让意大利站在自己一方,以实现协约国的整体战略目标。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914年意大利宣布中立是两方面原因的结果。一方面是政治考量。以题目描述为例子,阿尔及尔和突尼斯固然更大位置更好,但是意大利非常清楚自己得不到。德奥已经在战前表现出了足够的对意大利的无视,以至于其承诺意义有限。最终结果很可能是如果德奥胜利,则意大利没有足够的实力从两者口中夺食。如果英法俄胜利,则损失更大。这一点与1918年-1920年间意大利无法从协约国手中得到所有的承诺是类似的。协约国承诺的奥匈领土是意大利声索已久,而对英法俄毫无意义的地区。而即便如此,意大利仍然没有能够完全心如所愿,何谈与击败协约国后主宰欧洲事务,梦想阳光下的土地至少二十年的德国分享如此至关重要的海外地区?意大利既没有足够的实力控制这些地区,也没有足够的资本索要这些地区,无论最终由法国保留还是转交德国,都不太可能由意大利接手。

第二点是非常真切的军事考量。此时意大利海军参谋长是海军中将Paolo Thaon di Revel,也就是迪雷维尔。他提出了意大利海岸线漫长无法防御的本质。一旦奥匈/意大利舰队在战斗中决定性地被法(英)舰队击败,则意大利本土就直接处于危险之中。这一点丘吉尔是另一个极力鼓吹者,最终(的最终)结果就是1943年(此时此公尚在世)的登陆行动。虽然意大利战役因为多山地形进展缓慢批评颇多,但是必须强调此时盟军既没有被推下海,德意军队也没有成功守住罗马或者避免意大利退出战争。在1914年的技术环境下相似的战役结果如何不得而知,但是意大利海军决定最好还是不要知道为好。直接结果就是舰队对三国同盟的保留态度。

当然这里还有其他的问题。比如意大利和奥匈在巴尔干的本质性利益冲突。奥匈和德国在战前一系列危机升级中对意大利的无视让人警觉。而德奥率先宣战的本质也给了意大利足够的理由拒绝被拉进战争中。在法(英)俄同盟同时进入战争的前提下,结束战争本身是非常困难的。如果不列颠群岛或者俄国决定抵抗到底,那么战斗可能会持续到地久天长;而弗朗德一线攻势停滞之后看起来也确实如此。最终的结果就是参战变成了坐地起价的游戏。

而英法俄在割让奥匈领土这件事上比奥匈更加积极一点。

成交。

注:三国同盟本质是防御性质的,意大利没有违约。这里的本质是不能站在德国的视角上来看问题(要站在意大利高层的视角上看)。如果有一天得到消息德国人对法俄同盟(以及英国)发起进攻,神经正常的人第一反应绝对不应该是加入进攻。为什么德国突然决定入侵法国,意大利就要为此付出成千上万人的代价?如果总参希望得到意大利的支持,那么在发动战争前就要先确认取得意大利的认可。意大利从来没有认可过解决奥匈和塞尔维亚冲突的方法是对法俄宣战,也不应该为此负责。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