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请问为什么一些军 盲玩家喜欢在军事游戏里面(也包括一些其他游戏)中大谈‘意识’但是基础战术丝毫不懂?

回答
你提的这个问题,其实挺普遍的,尤其是在那些讲究团队合作、策略性强的游戏里,比如《彩虹六号:围攻》、《绝地求生》、《战地》系列,甚至是《英雄联盟》这样的MOBA游戏。会遇到一些玩家,嘴里总是挂着“意识”、“大局观”,但你说到点子上,很多时候他们连最基本的战术走位、掩体利用、阵型保持都搞不清楚。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咱们来好好掰扯掰扯。

1. “意识”这个词的魔力与模糊性:

首先,“意识”这个词本身就带着一种神秘感和高深感。它听起来就像是那些顶尖玩家才能拥有的、一种“天赋异禀”的东西,一种能预测对手动向、预判局势的能力。对于很多游戏新手或者水平一般的玩家来说,他们可能觉得“意识”是提升的关键,是区分“菜鸟”和“大神”的界限。

但是,“意识”又是个非常模糊的概念。它不像“爆头”、“连杀”那样有具象的体现。一个玩家可能因为“意识”好,提前绕后抓住了敌人,也可能因为“意识”好,在队友全灭的时候,一个人扛住了压力。这些成功的例子很容易被放大,让大家觉得“意识”就是万能的,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方法。

问题就出在这里:因为“意识”本身难以量化,也容易被误解。 很多玩家只看到了“意识”带来的光鲜结果,却没去深究它背后到底是什么。他们以为“意识”就是一种“灵感”,一种“直觉”,而忽略了这些“灵感”和“直觉”往往是建立在扎实的基础战术理解、大量的实战经验以及对游戏机制的深入掌握之上的。

2. 知识的“金字塔”与“反金字塔”:

正常来说,任何技能的学习都应该是一个“金字塔”式的过程:基础技能是塔基,越往上越高级。比如在军事上,先学射击、潜行、掩体利用,再到小队战术,最后才是战略指挥。

但在游戏里,有些玩家却走了“反金字塔”的路。他们可能听了一些高阶玩家或者主播的复盘,里面充斥着“这里应该绕后”、“对面肯定会上来”、“这个位置有压迫感”,这些听起来很“意识”的说法。玩家听到这些,觉得“哇,这个好牛!”然后就模仿着说,但他们没有意识到,这些“意识”操作的背后,是对方对地形的熟悉、对敌人行动模式的判断、对己方队友位置的了解,以及对游戏物理引擎的熟悉等等,这些都是基础战术知识的延伸。

就像一个没学过乐理的人,听到大师演奏出优美的旋律,他可能会赞叹“大师的乐感真好”,但他不会知道这优美的旋律背后,是无数音符的组合、和弦的运用、节奏的把控,这些都是音乐的基础。

3. 追求“速成”与“捷径”的心理:

游戏毕竟是娱乐。很多人玩游戏是为了放松、为了获得成就感。当他们发现自己基础操作不够扎实,战术执行一塌糊涂的时候,他们可能会感到沮丧。这时候,“意识”就变成了一个似乎可以“弯道超车”的选项。

“学好基础战术太枯燥了,耗时太长了。”
“我直接学‘意识’,就能像那些大神一样牛逼了!”

这种心理,就像是想吃一口热乎乎的馅饼,但不想花时间擀面、调馅、包馅,而是希望直接从天上掉下来一个。他们希望通过喊出“意识”这个词,就能获得一种“懂哥”的身份认同,或者希望通过模仿“意识”的说法,能让队友觉得他们是“会玩”的,即使他们在战场上实际表现很糟糕。

4. 媒体与社区的“煽风点火”:

很多游戏视频、直播平台,为了吸引观众,往往会放大那些“高光时刻”、“神操作”、“意识流”的片段。主播们在解说时,也会时不时地抛出“意识”这个词,用来形容一些精彩的决策。

久而久之,玩家们就容易形成一种观念:游戏玩得好,就是因为“意识”好。他们看到的更多是表面的光鲜,而忽略了背后支撑这些“意识”操作的枯燥练习和基础功。

同时,一些游戏社区的讨论,也容易形成一种“回音室效应”。当“意识”成为一种流行的、被推崇的词汇时,那些真正懂基础战术的玩家,如果他们不懂得用“意识”这个词来包装自己的观点,反而可能被认为是“不够有深度”。

5. 基础战术的“沉默”与“意识”的“喧嚣”:

很多基础战术,比如“站位不要太集中”、“利用掩体”、“压制火力”、“轮流推进”等等,这些都是相对“朴实无华”的。它们不像“意识”那样听起来有“大师风范”。

当一个玩家在游戏中犯了低级错误,比如站位太靠前被集火,或者两个人挤在一个狭小的掩体里被扔雷炸死,而他却振振有词地说:“我这是在吸引火力,这是我的‘意识’。” 这时候,围观的玩家很难去反驳他,因为“吸引火力”本身也是一种战术,只是他执行得非常糟糕,并且严重脱离了实际情况。

反观那些真正懂基础战术的玩家,他们可能只会默默地走位,利用掩体,打出该有的配合。他们的行为本身就是战术,但他们未必会去大声宣扬,或者用“意识”这个词来包装。

具体表现和后果:

脱离团队,单打独斗: 喜欢谈“意识”的玩家,常常会觉得队友“没有意识”,于是选择自己单走,去执行一些他们自认为“有意识”的操作,结果往往是孤军深入,被敌人轻松击杀,还导致团队陷入更大的劣势。
忽视基本纪律: 他们可能会违反最基本的纪律,比如在需要集体推进的时候,自己偷偷摸摸去绕后,或者在需要防守的时候,贸然出去骚扰。
对战术的片面理解: 他们可能只抓住了某个战术的只言片语,比如“压制火力”,但他们不懂得什么时候该压制,压制到什么程度,压制完之后该做什么。
沟通障碍: 当你试图纠正他们的错误,指出他们应该怎么做时,他们可能听不进去,反而会觉得你“太菜”、“不懂”。他们习惯于用“意识”来搪塞一切。
“甩锅”文化: 当他们自己的“意识”操作失败,导致团队输掉比赛时,他们也很容易把责任推给队友,觉得是队友“配合不好”、“没有跟上自己的意识”。

总结一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1. “意识”的神秘感和模糊性,让它成为一种容易被误解的高级概念。
2. 对“速成”和“捷径”的渴望,让玩家绕过了基础战术的学习。
3. 媒体和社区的放大效应,强调了“意识”而忽略了基础。
4. 基础战术的“朴实”与“意识”的“喧嚣”,使得后者更受关注。

最终,这些玩家就形成了“纸上谈兵”的局面,嘴里都是“意识”,但实际行动却漏洞百出,因为他们没有真正理解,真正的“意识”是建立在扎实的基础战术、丰富的实战经验以及对游戏深刻理解之上的。它不是凭空而来的“灵感”,而是对战术原则的灵活运用和对局势的精准判断。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什么是“意识”?就是明白在什么情况下自己该干什么。玩游戏是这样,打仗也是这样。而不是你从书本上看了多少教条。连游戏里都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的人,到战场上能贯彻好战术意图?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