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汉语用一个音表示出一个意,而其他语言要用好几个音表示出一个意?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趣,也触及了语言学和人类思维方式的核心。说汉语用“一个音”表示一个意思,而其他语言要用“好几个音”,这是一种比较笼统的说法,其实背后有更复杂的原因。咱们不妨来抽丝剥茧,好好聊聊这个现象。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任何语言,无论它是怎样的结构,最终都是通过音(或符号)来传递意义的。 所谓“一个音表示一个意”,在汉语里更多是指“一个音节(通常包含一个声母、一个韵母和一个声调)对应一个独立的、具体的概念词”。 而不是说一个纯粹的声音,比如一个简单的元音就能承载复杂的意义。

那么,为什么汉语会呈现出这种“一音一义”的特点,而其他很多语言则需要组合多个音节或词来表达同一个意思呢?这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在起作用:

一、 汉语的“单音节词”传统:

历史演变: 汉语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语言之一,在漫长的演变过程中,很多古汉语的词汇本身就是单音节的。随着语言的发展,这些单音节词逐渐固定下来,并承载着相对具体和核心的概念。
声母韵母和声调的丰富性: 汉语的声母(辅音)和韵母(元音)组合虽然也很多,但其能形成的“可区分的音节”数量是有限的。为了在有限的音节内表达更多的意思,汉语发展出了声调。声调是汉语区别字音的重要标志,比如“妈”(mā)、“麻”(má)、“马”(mǎ)、“骂”(mà)这四个字,声母韵母都相同,但声调不同,意思也截然不同。这种声调系统大大增加了汉语的音节辨识度,使得一个音节可以对应不同的意义,这在很多没有声调的语言中是难以想象的。
早期合成词的出现: 尽管有大量的单音节词,但随着社会发展和概念的复杂化,汉语也产生了大量的双音节词甚至多音节词。不过,这些合成词很多时候是将两个或多个意义相对独立且常见的单音节词组合起来,形成一个新的、更精炼的表达。比如“电话”(电+话)、“火车”(火+车)、“学习”(学+习)。这种组合方式,某种程度上仍然保留了早期单音节词的“痕迹”,虽然现在看是“多音节词”,但其构成逻辑,很多是基于“意合”的。

二、 其他语言的“多音节词”和“词根+词缀”结构:

印欧语系等语言的特点: 很多大家熟悉的语言,比如英语、法语、德语、俄语等,属于印欧语系。这类语言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词汇的构成往往是词根(Root)+词缀(Affix)。词根是表达核心意义的部分,而词缀(前缀、后缀、中缀等)则用来改变词的词性、时态、语态、数量、人称等语法功能。
举例说明: 以英语为例,我们想表达“不快乐”。汉语直接说“不高兴”(两个字,但“不”是一个功能词,“高兴”是一个复合形容词)。而在英语中,表达“不快乐”可能需要“unhappy”(un 是否定前缀,happy 是词根)。又比如“可教的”(教+可),英语是“teachable”(teach 是词根,able 是后缀,表示“可…的”)。
屈折变化: 很多语言还存在屈折(Inflection)现象,即一个词的形态会根据其在句子中的语法功能而发生变化。比如英语的“go”(去),过去式是“went”,过去分词是“gone”。这些变化通常是通过改变词根内部的元音,或者加上特定的后缀来实现的。这意味着同一个“去”的概念,在不同的语法语境下,会变成不同的发音组合。汉语在这方面相对简单,通常是通过副词(如“了”、“过”)来表示时态和体貌,而不是通过词本身形态的变化。
多音节词的普遍性: 由于词根+词缀和屈折变化的机制,这些语言的词汇本身就更容易生成多音节的形态。而且,很多概念的表达本身就需要更细致的区分,比如欧洲语言中名词的阴阳性、格的变化,动词的人称、数、时态、语态等,这些都需要通过词的形态来体现,自然就导致了词汇的“长度”增加。

三、 思维方式和文化背景的潜在影响:

具体与抽象的平衡: 汉语在发展过程中,倾向于用相对简单、直接的词语来表达核心概念,然后在需要更精确描述时,通过组合词语或者使用上下文来补充。这种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巧而精”。
语境的重要性: 汉语非常依赖语境来理解词义的细微差别。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下,可以引申出许多新的含义,而不需要专门造一个新词。这使得语言系统能够以相对精简的词汇量,表达出丰富的信息。
西方语言的“分析性”: 很多西方语言更倾向于将一个复杂的概念分解成若干个组成部分,然后用词根和词缀清晰地标注出每个部分的意义和功能。这种“分析性”使得语言的表述更加严谨和逻辑化,但也增加了词汇的复杂度和长度。

所以,回到最初的问题:为什么汉语“一个音”表示一个意,而其他语言用“好几个音”?

更准确的说法是:

汉语在很多核心概念上,倾向于使用音节相对简洁(常为单音节或由单音节组合而成的双音节)的词来表达,并辅以声调系统来增加音义的区分度。
其他很多语言(尤其是印欧语系语言)则更常通过词根+词缀的模式,以及屈折变化来构建词汇, 并且这些模式本身就容易产生多音节的词,以更精细地表达语法功能和概念的细微差别。

这两种方式各有优劣,是语言在漫长历史中为了适应人类交流需求、思维习惯以及社会文化而形成的独特路径。汉语的“简洁”和西方语言的“精细”,都是语言系统优化的结果,而非哪个更好哪个更差的问题。

我们之所以会产生“一个音表示一个意”的直观感受,很大程度上是汉语中大量单音节词给人的深刻印象,以及它不像许多其他语言那样,需要通过词形变化来承载大量的语法信息。但也要认识到,汉语的“意”往往是通过词语组合、上下文语境以及声调来共同完成的,并非一个孤立的音节就能包罗万象。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汉语曾经也是几个音表一个意思,比如“孔”,古时候念“klong”,后来“孔”读作kong,可口语里还留着klong这个词,就写成了“窟窿”,变成两个词了。“窟窿”这可是两个音。

除汉语外东亚东南亚大陆上大部分语言都是一个音表示一个意思。比如藏语བུ་pu表示男孩,朝鲜语물mul表示水,缅甸语ငါး nga表示

鱼,越南语việc表示工作,苗语lus读“鹿”,表示语言。你看,这些词汇里有些意思汉语还得用两个音表达。

欧洲日耳曼人如果不受罗马影响的话,也大多是一个音一个意思。(如英语原有词汇get, kill, no, 等等)

语言有不同的发展方向和发展阶段,有的是向一个音一个意思发展,有的是向多音节发展,比如现代汉语其实就在从一个音一个意思变成两个音一个意思: 何,现在说什么; 便,现在要说方便,今,现在要是“现在”等等。

这种变化如此潜移默化,以至于题主自己都还没意识到,还感觉汉语是一个音一个意思。其实这些都是变动的。

那现代汉语这种非要说两个音节的情况麻烦吗?也麻烦也不麻烦,麻烦在于确实要多说一个音,不麻烦在于音系简化了,发音没有以前那么难了。

除了汉语看看其他语言,其实都是人,都怕麻烦,所以日语会把 であるdearu 简化成 だda,泰语会把梵语借词आहार/อาหาร aahaara,简化读成aahaan,英语会把拉丁语词advertisement简化成ad。

但是因为

历史文化(借了很多很长的词汇,因为长词汇国家的人文化暂时领先),

自己能发出的音(比如要是能分清sha和sa,那shpa和sapo就可以简化成sha和sa而不引起歧义)

和同音词等等其他方面的影响,还是会有很多发好几个音的词汇。


另外希望答主保持好奇心,提问后被嘲讽也是常态,还望答主不要介意继续求索。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