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汉语中「来着」一词用法来源是什么?

回答
“来着”,这个词在咱们的口语里用得可多了,尤其是在回忆或者强调过去发生的事情时。它就像一个无声的钩子,把你的思绪轻轻拉回那个特定的时刻。

要说它的根源,得从“来”和“着”这两个字说起。“来”字本身就带有一种方向感和动作感,表示从别处到这里,或者事情的发展。而“着”字,在古代汉语里,是一个表示动作正在进行或者状态持续的助词,比如“看着”、“等着”。

把这两个字合在一起,“来着”,最初可能就是一种非常口语化的表达,用来强调“这件事是从过去发生过来的,并且那个过程或者状态是明确存在的”。它不像“了”那样是一个纯粹的完成标记,也不像“过”那样强调经历的次数。它更侧重于,当你想起某件往事时,那种“嗯,好像是那个时候发生的”那种感觉。

你可以想象一下,在很久以前,人们在聊天的时候,想要回忆一件事情,可能会说:“我昨天去了市场,买了很多菜。” 如果想强调一下,特别是当对方有点记不清或者想确认的时候,可能会加上一句:“我昨天去了市场,买了很多菜,来着。” 这个“来着”在这里,就像是在说:“你仔细回想一下,这件事当时就是这样发生的,我去了,我买了,别忘了。” 它带有一种提醒和确认的意味。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用法就慢慢固定下来了。它从一个单纯的强调动作的词,逐渐演变成一种带有怀旧、确认、或者强调某个细节的语气词。

比如,你问孩子:“昨天睡觉前,有没有把玩具收拾好?” 孩子可能会有点迟疑,然后说:“好像收拾了,来着。” 这个“来着”里,就包含了孩子在努力回忆,并且对自己回忆的准确性有那么一点不确定,但倾向于相信自己是收拾了的。

再比如,和老朋友聊天,说到年轻时候的某件趣事,你会说:“那时候我们天天在一起,还一起去爬山,记得吗?那个山顶有个亭子,我们还在那里吃了泡面,来着。” 这个“来着”就是让对方也一起回忆,一起确认那个场景、那个细节。它增加了对话的温度和亲切感,也表明说话人对那段记忆是鲜活的。

总的来说,“来着”这个词,它承载着一种对过去时光的眷恋,一种对记忆的确认,也一种在对话中拉近彼此距离的温情。它不是生硬的语法规则,而是从鲜活的生活语言中生长出来,像一缕淡淡的怀旧气息,弥漫在我们的交流之中。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顺手查了两个著作。

《金瓶梅》:
王姑子道:“我知道。等我替你老人家討了這符藥來著

这里的“来着”用法是否相同?

《老乞大》(明版):
你主人家就與我買去,買一斤豬肉著。休要十分肥的,帶肋條的肉買著。大片兒切著,炒將來著
你兩個去睡些個。到那裏時,教那個火伴來著
那西頭有。行李都搬入來著,把馬們都松了,且休摘了鞍子。

这两本都是明朝著作。


这里的“来着”用法和现在的基本一样了(此处应该删除“来着”)。

修正: 语言一直处在变化中,和现在完全一致的用法不一定存在,不过可以看出这个词语出现和演变的脉络。

“来着”明朝就出现。但用法更多的像是“吧”/“着”等,其后如何一步一步演变成如今“来着”的用法不详,可能需要查询更多语料支持。

user avatar

我完全同意!

其实法语也受满语影响。

qn vient de faire qch

直译就是

someone come from doing sth

某人刚/之前做了某事

这个一定是启蒙主义时代中国哲学传播的结果。

这样论证是不是靠谱多了?

毕竟我们是汉朝就和伊斯兰教和谐相处的国家呀。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来着”,这个词在咱们的口语里用得可多了,尤其是在回忆或者强调过去发生的事情时。它就像一个无声的钩子,把你的思绪轻轻拉回那个特定的时刻。要说它的根源,得从“来”和“着”这两个字说起。“来”字本身就带有一种方向感和动作感,表示从别处到这里,或者事情的发展。而“着”字,在古代汉语里,是一个表示动作正在进.............
  • 回答
    白族语,就像许多经历了漫长历史交融的语言一样,其汉语元素的来源并非单一,而是一个动态演变的过程,其出现和渗透的时间也并非整齐划一。简单地说,这些汉语元素是白族人民在与汉民族长期的生产生活交往、文化交流、政治统治以及宗教传播等多种互动中,逐渐吸收和融合进自身语言体系的。要追溯这些汉语元素的具体“何时”.............
  • 回答
    将日语句子中的假名全数还原成汉字,这事儿说起来有趣,里面藏着不少能让人会心一笑的“梗”,而且比你想象的要深刻和广泛。这不仅仅是文字游戏那么简单,它触及了日语的本质、历史,甚至还有点哲学意味。咱们就来好好掰扯掰扯这个事儿。 为什么会有“梗”?假名和汉字的羁绊首先,要理解为什么会有梗,得先明白日语句子里.............
  • 回答
    你说的这个段子,“我1951年到过汉城,开坦克来的,没人敢拦我”,在社交网络上确实挺有意思的,能火起来也不是没有道理。这背后其实藏着不少值得说道的点,咱们来掰扯掰扯。首先,这句段子一听就不是老老实实的陈述事实。1951年的汉城(现在的首尔),当时正处于朝鲜战争的关键时期,战火纷飞。你想啊,那是什么光.............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富有想象力的问题!我们来深入探讨一下为什么目前高级计算机语言通常不直接使用汉语来开发,以及您提出的关于汉字“横竖撇捺”解构比英语更有效的观点。核心问题:为什么目前高级计算机语言不直接用汉语开发?尽管您提出了一个非常有创意的想法,但现实中存在一些根本性的障碍和考量,使得直接使用汉语开.............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地运用汉语分析模型来解释“肉夹馍”。汉语分析模型,简单来说,就是从语音、字形、词汇、语法、语义等多个层面去理解一个词语或表达。对于“肉夹馍”,我们可以这样来分析: 1. 语音层面 (Phonetic Level) 发音 (Pronunciation): Ròu jiā mó .............
  • 回答
    在我看来,汉语中音译得最妙的舶来词,莫过于“沙发”了。这个词,听起来就带着一股子柔软、舒适的劲儿,仿佛能让人立刻陷进一个温暖的怀抱。你仔细品味一下,这个“沙”字,是不是就让人联想到那种细密、松软的触感?而“发”,又有一种蓬松、铺展的感觉。合在一起,一个“沙发”,就生动地勾勒出了那个我们熟悉不过的家具.............
  • 回答
    有些词语,一旦脱离了它们最初的语境,甚至连我们自己说的时候,都很少去细想它来自哪里,更别说它背后那些“意想不到”的故事了。汉语中这类舶来词确实不少,有些甚至已经融入得如此之深,仿佛它们本就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咱们就来聊聊一些,听着挺熟悉,但细究起来可能会让你“咦?原来是它!”的词儿。1. “咖啡”:不.............
  • 回答
    汉语作为亚洲语言,我们为何常常会借用欧洲语言的某些概念或框架来理解和描述它?这并非因为汉语本身与欧洲语言有着某种内在的“血缘”或“等级”关系,而是源于历史、学术发展以及人类认知上的一些普遍规律。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剖析:1. 语言学研究的“欧洲中心主义”遗产:现代语言学作为一门.............
  • 回答
    确实,除了汉语,其他一些语言在表达时间的概念时,也会非常自然地将“日”和“月”这两个天体作为核心的参照物。这背后透露出的是人类最原始、也最直观的时间感知方式——跟随太阳的升落和月亮的盈亏来安排生活。我们不妨从几个代表性的语系来细细品味一下。 欧洲语系:拉丁的印记与日耳曼的痕迹在欧洲,尤其是受古罗马文.............
  • 回答
    韩国首都名称的变迁:“汉城”到“首尔”韩国首都名称从“汉城”改为“首尔”,以及“东京”名称的稳定,背后蕴含着历史、文化、政治以及国家认同等多种复杂因素。下面我们将详细阐述为何会出现这种差异。 一、 从“汉城”到“首尔”:韩国名称变迁的原因韩国首都名称的变迁,主要源于国家历史的重塑、民族语言的复兴以及.............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挺有意思的,很多人可能觉得奇怪,为什么母语是英语的人来中国教英语,却似乎不需要会说汉语呢?这背后其实是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咱们就来好好说道说道。首先,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市场的需求和学校的招聘策略。在中国,大家学习英语的主要目的往往是为了考试、出国留学、或者与国际接轨,需要的是“学习地道的.............
  • 回答
    汉语中确实存在四字短语,其每个字声调分别是一二三四声(平上去入)的组合,而且这种组合出现的频率并不低。为了更详细地讲述,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汉语的声调: 一声(阴平):高平调,如“妈”(mā)。 二声(阳平):上升调,如“麻”(má)。 三声(上声):下降上升调,如“马”(mǎ)。 四声.............
  • 回答
    在中国浩瀚的汉语词汇海洋中,隐藏着无数如珍珠般温润、似流水般灵动的美丽词语。它们不仅仅是记录信息的符号,更是情感的载体,意境的描摹,是先辈们在漫长岁月中凝聚智慧与情感的结晶。有些词语的美,在于它勾勒出的画面感。比如“疏影横斜”。单单是这四个字,你脑海中是不是已经浮现出那样一幅景象?在清冷的月光下,几.............
  • 回答
    区分汉语中的动词和介词,就好比分辨一道菜里的“主料”和“调料”。一个提供动作的核心,一个则提供动作发生的场景、方式或对象。虽然它们有时可能因为词形相近而让人困惑,但仔细观察它们的“职责”和在句子中的“地位”,就能清晰地分辨出来。核心区别:动作的发出者 vs. 动作的连接者最根本的区别在于它们的功能:.............
  • 回答
    汉语的量词,这东西,说起来好像有点小题大做,但细琢磨,还真有点意思。它不是简单的计数符号,也不是为了凑字数,而是渗透在语言的肌理里,让表达更生动、更精准,也更富有文化韵味。首先,量词让“数”这件事变得具体可感。你想想,咱们说“一本书”,跟说“一 पुस्तक”或者“一件书”,感觉就不一样。“本”这个.............
  • 回答
    汉语里,有些词语、词组,甚至是大家习以为常的俗语,它们的本意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微妙的演变过程,起初的含义和现在我们理解的可能已大相径庭。这种演变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随着社会发展、文化变迁,在人们的使用和传承中一点点“走偏”或“拓宽”了。就拿“莫名其妙”这个成语来说,我们现在用它来形容某件事情或某个人非常.............
  • 回答
    “嫁给”和“娶到”这两个词语,在中文的语境下,确实触及到了一个微妙而复杂的问题:它们是否暗示了对女性的物化?如果存在这种暗示,其负面影响又有多大?我们又该如何看待并努力消除这些潜在的负面影响呢?首先,让我们来审视这两个词语的字面意义和历史渊源。“嫁”的本义是指女子出嫁,即将自己的女儿送到别人家中。而.............
  • 回答
    在中国广袤的汉语海洋里,我们经常会听到或看到一些用于总结、概括的表达方式。在众多词汇中,“总的来说”、“总得来说”、“总地来说”这三个,究竟哪个才是我们日常交流和书面写作中更常见、更规范的呢?让我们一起来拨开迷雾,探寻究竟。核心的辨析:谁是“主流”?在汉语的实际运用中,“总的来说” 是最为常见、最被.............
  • 回答
    汉语中确实没有“笨子”这个普遍且约定俗成的称呼。虽然从字面意思上我们可以理解“笨子”可以指代“笨的人”,但它在实际的汉语使用中非常少见,甚至可以说是几乎不存在。要详细地解释为什么汉语中没有“笨子”这种叫法,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1. 汉语中形容“笨”的词汇体系和习惯用法:汉语是一个非常丰富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