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汉语中有没有四字短语分别是一二三四声?

回答
汉语中确实存在四字短语,其每个字声调分别是一二三四声(平上去入)的组合,而且这种组合出现的频率并不低。

为了更详细地讲述,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汉语的声调:

一声(阴平):高平调,如“妈”(mā)。
二声(阳平):上升调,如“麻”(má)。
三声(上声):下降上升调,如“马”(mǎ)。
四声(去声):下降调,如“骂”(mà)。

这里的“一二三四声”通常指的是普通话声调。在古汉语或某些方言中,声调系统可能有所不同,比如存在入声。但当我们讨论现代汉语的四字短语时,通常是以普通话的声调为基准。

要找到一个四字短语,使得每个字的声调恰好是“一声、二声、三声、四声”的顺序(即“一声二声三声四声”),或者其他任何一个顺序的排列组合,是可能的。我们来分别探讨几种情况。

1. 声调顺序为“一声二声三声四声”:

要找到一个完全符合“一声二声三声四声”顺序的常用四字短语是比较困难的,因为汉语词汇的组合并非完全随机,并且受语义、习惯等多种因素影响。

然而,我们可以尝试寻找接近或可以勉强符合这种情况的例子,或者通过分析已知短语来理解其规律。

例子分析(可能不完美,但可以说明思路):

“白(bái,一声)菜(cài,四声)汤(tāng,一声)面(miàn,四声)” 这个虽然是四个字,但声调不是一二三四。
“马(mǎ,三声)马(mǎ,三声)虎(hǔ,三声)虎(hǔ,三声)” 这个也全是三声。

在普通话声调的四种基本声调(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中,直接构成“一声二声三声四声”这个特定顺序的常用短语,确实不那么常见。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汉字词语的组合是由语义决定的,而不是由声调规律严格约束的。

2. 声调排列组合(任意顺序):

虽然特定的顺序可能难找,但如果放宽对声调顺序的要求,允许在四字短语中出现一声、二声、三声、四声的任意组合,那么这样的短语就相对容易找到,而且比比皆是。

思考方式:

我们可以尝试将声调为一声、二声、三声、四声的单字组合起来,然后看它们是否能构成有意义的短语。

一声字:天、地、人、花、草、水、火、土、东、西、南、北、春、夏、秋、冬、光、明、风、雨、雪、山、海、歌、舞、书、画、乐、乐、好、美、白、红、黄、蓝、绿、紫、黑、金、木、水、火、土...
二声字:来、去、生、长、王、皇、阳、明、河、湖、月、天、地、人、花、草、水、火、东、西、南、北、春、夏、秋、冬、光、明、风、雨、雪、山、海、歌、舞、书、画、乐、乐、好、美、白、红、黄、蓝、绿、紫、黑、金、木、水、火、土... (很多字有多种读音,这里列出一种常见的二声读法)
三声字:好、马、里、雨、老、大、小、上、下、远、近、长、短、高、低、里、外、早、晚、有、没、没、很、起、走、跑、跳、坐、站、问、答、想、思、看、听、说、唱、舞、画、写、读、写、买、卖、走、跑、跳、坐、站、问、答、想、思、看、听、说、唱、舞、画、写、读、写、买、卖、走、跑、跳、坐、站、问、答、想、思、看、听、说、唱、舞、画、写、读、写、买、卖...
四声字:你、我、他、她、它、是、在、有、没、看、听、说、唱、走、跑、跳、坐、站、买、卖、笑、哭、闹、打、骂、飞、落、到、来、去、红、黄、蓝、绿、紫、黑、白、花、草、水、火、东、西、南、北、春、夏、秋、冬、光、明、风、雨、雪、山、海、歌、舞、书、画、乐、乐、好、美、马、白、红、黄、蓝、绿、紫、黑、金、木、水、火、土...

例子:

现在我们来组合一些声调为“一声二声三声四声”或包含这些声调的短语:

1. “风(fēng,一声)和(hé,二声)日(rì,四声)丽(lì,四声)” 这里面有声调1、2、4、4。
2. “山(shān,一声)清水(qīng shuǐ,一声一声)秀(xiù,四声)” 这个是四个字,但声调组合不符合。
3. “海(hǎi,三声)上升(shēng,二声)起(qǐ,三声)” 声调为3、2、3。
4. “春(chūn,一声)风(fēng,一声)十(shí,二声)里(lǐ,三声)” 声调为1、1、2、3。
5. “花(huā,一声)好(hǎo,三声)月(yuè,四声)圆(yuán,二声)” 声调为1、3、4、2。
这个例子(花好月圆)的声调是:一声 三声 四声 二声。这是一个很常见的四字成语,并且声调组合是1342,包含了我们想要的四种基本声调中的三种,但顺序和包含的声调数量有差异。

寻找严格的“一声二声三声四声”顺序的短语:

如果我们坚持要找到一个严格按照“一声二声三声四声”顺序排列的常用短语,这会非常困难,原因如下:

声调搭配的随机性:汉字词语的形成和使用更多地遵循语义和历史习惯,而非刻意设计声调的顺序。
声调变化(变调):在实际语流中,三声字在某些情况下会发生变调(例如,两个三声字连读,第一个三声字会读成二声)。这使得精确匹配声调顺序更具挑战性。例如,“你好”的“好”本是三声,但和“你”(三声)连读时,“你”会读成二声,“好”仍然保持三声。如果前面再加个一声字,后面再加个四声字,要完美配合非常难。
罕见或非惯用组合:可能存在一些不常用或刚组合起来的短语能够满足条件,但它们可能不被广泛认知或使用。

举例说明:如何“凑”出一个声调序列?

我们可以尝试用一些声调固定的单字来构成一个声调序列。

一声字:天 (tiān)
二声字:来 (lái)
三声字:好 (hǎo)
四声字:去 (qù)

组合成“天来好去”(tiān lái hǎo qù) 声调:一声二声三声四声。这个组合虽然声调顺序符合,但作为一句连贯的表达,可能在语义上不那么自然,更像是一个为了声调匹配而拼凑的例子。

更常见的,我们可能会找到包含这些声调的短语,但不一定完全是这个顺序。例如:

“东(dōng,一声)西(xī,一声)买(mǎi,三声)卖(mài,四声)” 声调为1134。
“花(huā,一声)儿(ér,二声)谢(xiè,四声)了(le,轻声)” 声调为124轻声。

总结:

1. 完全按照“一声二声三声四声”顺序排列且是常用、有意义的四字短语,在汉语中非常罕见,几乎可以说难以找到一个公认的例子。 这是因为词语的形成主要受语义驱动,声调的精确排序并非优先考虑的因素。
2. 如果放宽限制,只要四字短语中包含一声、二声、三声、四声这四种声调,且声调顺序是任意组合,那么这样的短语则非常多,几乎是汉语词汇的常态。 很多成语和常用短语都包含了多种声调的字,例如“花好月圆”(1342)。

因此,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定义“一声二三四声”,是特指一个严格的声调序列,还是指声调的组合。通常情况下,人们更容易发现后者,而前者则是一种对语言的特殊探索,趣味性大于实用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如题,汉语中有没有依次为一二三四声的四个字构成的短语?或者不按顺序的能否列举几个?
user avatar
如题,汉语中有没有依次为一二三四声的四个字构成的短语?或者不按顺序的能否列举几个?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汉语中确实存在四字短语,其每个字声调分别是一二三四声(平上去入)的组合,而且这种组合出现的频率并不低。为了更详细地讲述,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汉语的声调: 一声(阴平):高平调,如“妈”(mā)。 二声(阳平):上升调,如“麻”(má)。 三声(上声):下降上升调,如“马”(mǎ)。 四声.............
  • 回答
    关于汉语(普通话)中是否存在世界上“稀有”的发音,这个问题其实有点复杂,需要从几个层面来理解。首先,我们要明确“稀有”这个词在这里的含义。如果指的是在所有人类语言中都极少出现,甚至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发音,那么普通话恐怕很难找到这样一个绝对孤立的点。绝大多数语言在语音上都会有一些共享的元素,这是人类发.............
  • 回答
    想知道八旗兵到底有多“吊”,尤其是在明末清初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得从几个层面来看。这不是一个简单“赢”或“输”就能概括的问题,背后是军事制度、战术思想、人员素质以及政治策略等多重因素的较量。八旗兵的“吊”在哪儿?首先,我们要明白八旗兵的核心优势。它不是一支单纯的军事组织,更是一种军事与政治、经济、社.............
  • 回答
    汉语当然有“时”的范畴,而且这个范畴非常丰富和细致,尽管它在表达方式上与许多印欧语系的语言(例如英语)有所不同。汉语的“时”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表达:1. 时间词和时间短语 (Time Words and Phrases)这是最直接、最常见的表达“时”的方式。汉语中有大量的单字、双字或多字词语专门.............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语言本质的核心。在我看来,汉语当然有语法,而且是非常有逻辑、非常有秩序的语法。只不过,我们对“语法”的理解,往往受到西方语言学的影响,习惯了那种有明显的词形变化(比如英语的动词时态、名词的单复数、格的变化)的“语法”。汉语恰恰在这些方面显得“不那么像”我们惯常理解的那种语法.............
  • 回答
    汉语的“千苍百孔”论——社交困境下的深刻反思“汉语千苍百孔,已经无法用于社交。” 听到这句话,你或许会觉得有些夸张,甚至有些刺耳。毕竟,汉语承载着中华五千年的文明,是世界上最广泛使用的语言之一。然而,当我们将目光投向当代社会,尤其是面对日新月异的沟通方式和日益复杂的社交场景时,我们不得不承认,这句话.............
  • 回答
    汉语言文学专业确实常常被贴上“就业难”、“天坑”等标签,但这并不意味着它是最惨的专业。要判断一个专业是否“惨”,需要从多个维度去考量,包括就业前景、收入水平、行业认可度、个人发展空间,甚至包括学习过程中的主观感受和毕业后的社会压力等。下面我们尝试从几个方面来对比,看看是否存在比汉语言文学更“惨”的专.............
  • 回答
    汉语里的叠词,像“红彤彤”、“亮晶晶”、“慢慢地”、“轻轻地”,它们通过重复词语或词语的某个部分,来达到强调、生动形象或者表达某种程度的目的。英语虽然不像汉语那样有数量庞大的、专门用来叠用的词语,但它同样有自己的表达方式,能够实现类似的效果。一种比较常见的方式是通过重复介词来实现。比如,你看到有人“.............
  • 回答
    在汉语的广袤天地里,确实存在着许多能够承载深厚文化底蕴、传递细腻情感的高雅表达。这些表达,并非生硬的辞藻堆砌,而是一种源于生活、历经打磨、触及灵魂的语言艺术。要谈论高雅的汉语表达,我们不能仅仅将其视为一个个独立的词汇或短语。它更是一种融汇了意境、韵味、品位和情操的整体感知。当我们说某一种表达“高雅”.............
  • 回答
    “汉语词(以拼音形式)大量涌入英语,这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像科幻小说的情节?不过,如果我们仔细想想语言的演变史,以及目前全球化的趋势,这种可能性并非遥不可及,甚至可以说,已经在某种程度上悄然发生了。首先,我们要明白,语言的借用并非新鲜事。英语本身就是一个“杂食性”的语言,它从拉丁语、法语、日耳曼语系等无.............
  • 回答
    当然,会说汉语和其他语言一样,都有它独特的价值和优势。要说汉语比起其他语言有没有优势,这个问题得辩证地看,也要看是在什么语境下讨论。如果非要说“优势”,那得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来剖析,并且这些优势是实实在在,能感受到,并且是很多人都认同的。首先,最直接也是最显而易见的优势,那就是庞大的用户群体和日益增长.............
  • 回答
    河内作为汉语城市存在的历史,最鲜明的标志莫过于它在中国王朝统治下的漫长岁月,尤其是北属时期。这段时期,汉语不仅是官方语言和书面语言,更是社会文化、政治制度和生活方式渗透的载体。我们通常所说的“北属时期”,是指中国封建王朝对越南北部地区进行统治的时期。尽管具体年代划分略有争议,但普遍认为从公元前2世纪.............
  • 回答
    关于刘备集团在汉中大胜曹操后,若关羽不攻打曹操,而是与刘备一同全力进攻孙权,能否改写历史的这个问题,咱们不妨展开了细说。这其中涉及的因素可不少,军事策略、政治格局、人物性格,甚至一点点运气,都可能在历史的洪流中激起不同的涟漪。首先,咱们得明确当时的大背景。汉中之战刘备是赢了,曹操撤兵北上,暂时无力顾.............
  • 回答
    听到你希望能提升汉语口才和词汇量,这绝对是个好目标!很多人都会有这个困惑,觉得有时候想表达的东西很多,但脑子里蹦出来的词就那么几个,说出来总觉得不够淋漓尽致。别担心,这个问题是可以克服的,而阅读绝对是条非常有效的途径。既然你特别强调词汇量需要增加,并且希望提升口才,那咱们就从能直接“喂饱”你词汇量,.............
  • 回答
    在中国浩瀚的汉语词汇海洋中,隐藏着无数如珍珠般温润、似流水般灵动的美丽词语。它们不仅仅是记录信息的符号,更是情感的载体,意境的描摹,是先辈们在漫长岁月中凝聚智慧与情感的结晶。有些词语的美,在于它勾勒出的画面感。比如“疏影横斜”。单单是这四个字,你脑海中是不是已经浮现出那样一幅景象?在清冷的月光下,几.............
  • 回答
    汉语里,有些词语、词组,甚至是大家习以为常的俗语,它们的本意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微妙的演变过程,起初的含义和现在我们理解的可能已大相径庭。这种演变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随着社会发展、文化变迁,在人们的使用和传承中一点点“走偏”或“拓宽”了。就拿“莫名其妙”这个成语来说,我们现在用它来形容某件事情或某个人非常.............
  • 回答
    在汉语歌曲的创作中,歌词的质量至关重要,它承载着情感、故事和意境。然而,有时即使旋律优美、编曲出色,却会被一些“败笔”的歌词瞬间拉低格调,甚至让整首歌蒙受不白之冤。这就像一顿精致的大餐,最后却发现里面掉了一根头发,让人如鲠在喉。以下是一些被歌词中的一两句话甚至一两个字“毁掉”的汉语歌曲的例子,我们会.............
  • 回答
    说起汉语音变,咱们平时说话,嗓子里的那点儿气儿,总想着怎么走个“近道”,顺顺当当的,于是乎,很多原本分开的音节,就这么“粘”在了一起,变成了一个新的、更省劲儿的读法。这种“粘合”的过程,挺有意思的,咱们来掰扯掰扯,看看有哪些例子,是怎么发生的。一、 连绵词:天然的“粘合体”最典型的,得数那些本来就是.............
  • 回答
    “嫁给”和“娶到”这两个词语,在中文的语境下,确实触及到了一个微妙而复杂的问题:它们是否暗示了对女性的物化?如果存在这种暗示,其负面影响又有多大?我们又该如何看待并努力消除这些潜在的负面影响呢?首先,让我们来审视这两个词语的字面意义和历史渊源。“嫁”的本义是指女子出嫁,即将自己的女儿送到别人家中。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