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汉语有没有时的范畴?

回答
汉语当然有“时”的范畴,而且这个范畴非常丰富和细致,尽管它在表达方式上与许多印欧语系的语言(例如英语)有所不同。汉语的“时”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表达:

1. 时间词和时间短语 (Time Words and Phrases)

这是最直接、最常见的表达“时”的方式。汉语中有大量的单字、双字或多字词语专门用来指示时间。

表示具体的时刻:
年、月、日、星期、小时、分钟、秒:例如“去年”、“下个月”、“昨天”、“周五”、“三点”、“半小时”、“十秒钟”。
节气、节日:例如“春分”、“夏至”、“春节”、“国庆节”。
一天中的时间段:例如“早上”、“中午”、“下午”、“晚上”、“凌晨”、“黄昏”。
特定事件发生的时间:例如“开会时”、“吃饭前”、“来之前”。

表示时间的长度或频率:
长度:例如“一个小时”、“几天”、“很久”、“一会儿”。
频率:例如“每天”、“每周”、“经常”、“有时”、“从来不”、“一年两次”。

表示时间的顺序:
例如“首先”、“然后”、“接着”、“最后”、“之前”、“之后”、“同时”。

2. 动词的时态标记 (Verb Tense Markers)

不同于很多语言通过动词本身的形态变化来表示时态(如英语的 go, went, gone),汉语更多地依赖于助词或副词来标记动词的“时”或“体”(aspect)。虽然汉语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时态”(tense),但有非常重要的“体”(aspect)标记,这些标记常常与时间概念紧密相关。

“了” (le):
完成体: 表示动作已经发生并完成。这是汉语中最典型的完成体标记。
例如:“我吃了饭。” (I ate the meal.)
它也可以表示情况的变化,即从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状态。
例如:“天亮了。” (It has become light.)
“下雨了。” (It started raining.)
注意: “了”的使用非常复杂,不只局限于完成,有时也表示某种语气的强调,尤其是在句末时。当“了”跟在动词后面时,通常表示动作的完成或状态的改变。

“过” (guo):
表示动作在过去曾经发生过一次或多次,强调经历。
例如:“我去过北京。” (I have been to Beijing before.)
“你吃过这个菜吗?” (Have you eaten this dish before?)
“过”通常用在动词后面,表示一种经历,而不像“了”那样强调动作的完成或状态的改变。

“着” (zhe):
表示动作或状态的持续。这是一种持续体标记。
例如:“门开着。” (The door is open.)
“他笑着说。” (He said with a smile.)
“着”经常跟在动词后面,表示动作正在进行或状态正在维持。

“在” (zai):
表示动作的进行。这是一种进行体标记。
例如:“我在吃饭。” (I am eating.)
“孩子们在玩耍。” (The children are playing.)
“在”通常放在动词前面,也可以写成“正在”。

3. 语境和副词的结合 (Context and Adverbial Combinations)

很多时候,汉语依靠上下文和副词的组合来精确表达时间。

表示将来的动作:
可以使用“将”、“会”、“要”、“打算”、“准备”等副词。
例如:“我明天会去看你。” (I will see you tomorrow.)
“他要走了。” (He is going to leave.)
“我们打算下周去旅行。” (We plan to travel next week.)

强调动作发生的具体时间:
将时间词或时间短语放在句子前面或动词前面。
例如:“早上八点,我开始工作。” (At eight o'clock in the morning, I started working.)
“我现在就在这里。” (I am here right now.)

4. 动词本身的时间意义

一些动词本身就带有时间属性,或者在特定语境下暗示了时间。

例如,“开始”暗示了动作的起始,“结束”暗示了动作的终结。
在某些语境下,动词可以不带额外的标记,但通过上下文可以理解其时间性。例如“我吃饭”可以指习惯性的吃饭,也可以指此刻正在吃饭,具体意义需要结合上下文判断。

5. “体”(Aspect)与“时”(Tense)的区分和联系

理解汉语的“时”范畴,关键在于区分和理解“体”(aspect)与“时”(tense)。

时 (Tense): 指的是动作或状态相对于说话时间发生的“前后”关系,即过去、现在、将来。
体 (Aspect): 指的是动作或状态在过程中的“动态”特征,比如是否完成、是否正在进行、是否曾经经历。

汉语理论上更侧重于表达体,而不是严格的时态(tense)变化。然而,通过“体”的标记以及时间词语的配合,汉语能够非常准确地表达各种时间概念。

例如,“了” 主要标记的是完成体,但当它与“昨天”这样的过去时间词结合时,就明确表达了过去完成的意义。
“我昨天看了这部电影。” (Yesterday I watched this movie.)
“在” 标记进行体,与“现在”结合,就是现在进行。
“我现在在学习汉语。” (I am studying Chinese now.)
与将来的时间词结合,“会” 标记了将来的动作,这时“会”的作用类似于将来时标记。
“我明天会来。” (I will come tomorrow.)

总结

汉语的“时”范畴是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共同作用来表达的:

核心: 大量的时间词和时间短语提供了最直接的时间信息。
补充和细化: 体标记助词(如“了”、“过”、“着”)和副词(如“在”、“将”、“会”)对动词动作的时态和动态进行补充和细化。
语境: 句子整体的语境、对话的语境、以及说话人的语气,共同帮助听话人理解精确的时间信息。

总而言之,汉语拥有一个非常完整且灵活的“时”的范畴,它并非依赖于动词本身的形态变化,而是通过词汇、助词、副词以及语境的综合运用,来达到精准的时间表达效果。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至少普通话里没有“时”的概念,只有“体”的概念。

说在前面,英语语法中传统上称呼的“时态”这个名称是有点问题的,其实是“时”+“体”两个范畴;而“态”其实指的是主动态、被动态之类的「语态」。所谓“现在完成时”之类的,其实是由“现在时”+“完成体”两部分组成的,而普通话中只有“体”,没有“时”。

“时”可以理解为是一件事情出现在时间轴上哪个位置,相对好理解一些;而“体”则是指一件事情在时间轴如何展开的,可以强调事件的起始点并忽略中间环节,也可以反之强调中间环节(这就是最常见的perfective和imperfective的分类)。

1.汉语中其实有两种“了”,一个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面,一般称为“了1”,表示“完整体”(perfective aspect),和英语中所说的“完成体(时)”(perfect aspect)准确而言不是一回事,但因为术语比较混乱,所以很容易混淆,具体可见下图的说明。[1]为了避免术语名称在“时”和“体”上分不清,所以一般把「体」范畴下的称为“完体”。

比如“我跑了步”,是把“跑步”这件事当已经实现的整体事件来看待的,而不是说具体地从甲地到乙地的过程如何如何,也没有暗含“跑步之后会造成什么结果”。而作为「现在完成时」的I have run,则包含了“跑步之后的影响”。

另外还有个“了2”,用在句尾,有两种含义,一个是“开端体”(incepetive aspect),表示状态发生了变化,某件事情开始了,比如“他当兵了”;另外一个则是“完成体”,强调的正是和时间先后相关的「结果」,比如“我没钱了”,隐含了“可能现在要饿肚子了”这种结果。

这两个“了”是会混淆,尤其是在“了1”出现在句尾时,就可能被理解为是“了2”。如“他来了”,可能是“他来”这件事情已经发生过了;也可能是状态发生了变化,他刚刚出现;又有可能暗含“他来”这件事会导致某种结果,比如“他会帮助解决某件事情”。

2.“过”表经验体(experiential),字面意思,某人或某物对于某事有某种经验。如“他看过这场电影”,既然有了这次经验,那么当语义重点放在“他看过”上时,此人或许接下来就会进一步了解电影的相关事情;而当语义重点放在“这场电影”上时,那么或许别人谈论其它电影时他就不清楚了——总之都说不准。所以不建议看作是“过去时”,因为对将来会有某种潜在的影响;也不建议看作“完体”,因为未必对后续事件一定会产生某种影响。因此,理解为“经验”最恰当。

3.“着”表未完体(不完全等同于进行体,指的是一件事情没有做完,而未必就“正在做这件事”),而且是状态的持续。如果是动作的持续,则要用“在”(如果一定要强调进行体,即“事情正在发生”,最好用“正在”)。比较一下“墙上挂着一幅画”,和“我在挂一幅画”,前者是静态的,后者是动态的。

4.还有一种限定体(delimitative),出现诸如在“走一走”、“走走看”、“讨论讨论”等结构中,单音节动词用前两种形式,双音节的用第三种形式,表示一种「尝试性」的行为,仅做一点点试试看。

参考

  1. ^ 《现代语言学词典》P261-262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汉语当然有“时”的范畴,而且这个范畴非常丰富和细致,尽管它在表达方式上与许多印欧语系的语言(例如英语)有所不同。汉语的“时”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表达:1. 时间词和时间短语 (Time Words and Phrases)这是最直接、最常见的表达“时”的方式。汉语中有大量的单字、双字或多字词语专门.............
  • 回答
    关于明朝时期“十个倭寇里面有六七个都是活不下去的汉族渔民”这种说法,确实是民间流传的一种观点,而且它并非空穴来风,背后有一定的历史逻辑和证据支持,但同时也需要更细致地去辨析。这种说法的来源和逻辑基础:这种说法的核心在于强调明朝中后期,尤其是东南沿海地区严酷的社会现实,以及这种现实如何将一部分汉族民众.............
  • 回答
    朝鲜族的传统服饰,特别是您提到与明朝汉族服饰相像的那些,其实背后有着一段复杂而有趣的历史渊源,并非简单的巧合。这种相似性,与其说是南北“撞衫”,倒不如说是历史长河中一次深刻的文化交流与融合留下的印记。回溯到明朝时期,当时的朝鲜(即朝鲜王朝)与明朝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都保持着非常紧密的联系。朝鲜王朝视.............
  • 回答
    在汉语的广袤天地里,确实存在着许多能够承载深厚文化底蕴、传递细腻情感的高雅表达。这些表达,并非生硬的辞藻堆砌,而是一种源于生活、历经打磨、触及灵魂的语言艺术。要谈论高雅的汉语表达,我们不能仅仅将其视为一个个独立的词汇或短语。它更是一种融汇了意境、韵味、品位和情操的整体感知。当我们说某一种表达“高雅”.............
  • 回答
    汉语里的叠词,像“红彤彤”、“亮晶晶”、“慢慢地”、“轻轻地”,它们通过重复词语或词语的某个部分,来达到强调、生动形象或者表达某种程度的目的。英语虽然不像汉语那样有数量庞大的、专门用来叠用的词语,但它同样有自己的表达方式,能够实现类似的效果。一种比较常见的方式是通过重复介词来实现。比如,你看到有人“.............
  • 回答
    关于汉语(普通话)中是否存在世界上“稀有”的发音,这个问题其实有点复杂,需要从几个层面来理解。首先,我们要明确“稀有”这个词在这里的含义。如果指的是在所有人类语言中都极少出现,甚至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发音,那么普通话恐怕很难找到这样一个绝对孤立的点。绝大多数语言在语音上都会有一些共享的元素,这是人类发.............
  • 回答
    “汉语词(以拼音形式)大量涌入英语,这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像科幻小说的情节?不过,如果我们仔细想想语言的演变史,以及目前全球化的趋势,这种可能性并非遥不可及,甚至可以说,已经在某种程度上悄然发生了。首先,我们要明白,语言的借用并非新鲜事。英语本身就是一个“杂食性”的语言,它从拉丁语、法语、日耳曼语系等无.............
  • 回答
    河内作为汉语城市存在的历史,最鲜明的标志莫过于它在中国王朝统治下的漫长岁月,尤其是北属时期。这段时期,汉语不仅是官方语言和书面语言,更是社会文化、政治制度和生活方式渗透的载体。我们通常所说的“北属时期”,是指中国封建王朝对越南北部地区进行统治的时期。尽管具体年代划分略有争议,但普遍认为从公元前2世纪.............
  • 回答
    听到你希望能提升汉语口才和词汇量,这绝对是个好目标!很多人都会有这个困惑,觉得有时候想表达的东西很多,但脑子里蹦出来的词就那么几个,说出来总觉得不够淋漓尽致。别担心,这个问题是可以克服的,而阅读绝对是条非常有效的途径。既然你特别强调词汇量需要增加,并且希望提升口才,那咱们就从能直接“喂饱”你词汇量,.............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的问题,也是很多对中国历史有深入了解的人会产生的共鸣。同样是强大的王朝,汉朝的终结和唐朝的陨落给人的感受截然不同,这种差异背后,承载着的是历史进程的不同韵味、文化价值的侧重点以及人们对国家命运的复杂情感。让我们详细地分析一下,为什么你会对唐朝的灭亡感到“绝望至极的悲凉感”,而对汉朝的.............
  • 回答
    “社会是不断发展进步的,先秦时就有胡服骑射了,为什么还要穿汉服?”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则触及了文化传承、身份认同以及社会变迁的复杂议题。将“胡服骑射”与“汉服”放在一起对比,就像是在问,既然我们有了更先进的科技,为什么还要保留传统的手工艺?进步是毋庸置疑的,但进步并非意味着对过往的全然否定和抛弃。先.............
  • 回答
    刘备称汉中王时期,法正的尚书令一职,其权力之大、职能之重要,足以称得上是刘备政权中仅次于刘备本人的核心人物。理解这个职位,需要结合当时的政治体制和法正的个人能力来看。首先,我们要明白“尚书令”在汉代及三国时期的政治体系中扮演的角色。尚书省是中央最高行政机构,直接对皇帝负责。尚书令,顾名思义,就是尚书.............
  • 回答
    .......
  • 回答
    关于汉族血统是否可能出现天生黄发,这是一个很有意思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天生黄发”在很大程度上是指在我们出生时,头发的颜色就呈现出黄色或浅棕色,而不是后天由于染发、日晒或者某些疾病导致的颜色变化。在普遍认知中,汉族人的典型发色是黑色或深棕色,这是由基因决定的黑色素(真黑素).............
  • 回答
    汉语拼音的出现,对汉字发音的影响,可以说是既有保留,也有一些在特定语境下的“改变”或“补充”,但绝非推翻性的颠覆。要详细讲清楚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一、 拼音的本质:记录和规范首先要明确,汉语拼音(Hanyu Pinyin)的诞生,其最主要的目的并不是要“改变”汉字原有的发音,而是为了:.............
  • 回答
    当然有,汉族女孩和回族男孩结婚的例子其实并不少见,尤其是在当代的中国社会,跨民族通婚是越来越普遍的现象。我认识的一对朋友,小丽和马力(为了保护隐私,名字做了修改),他们的故事就是这样一个例子。小丽是汉族,从小在西安长大,是一个活泼开朗、非常有主见的女孩。马力则是回族,家在兰州,但大学毕业后就来西安发.............
  • 回答
    哈哈,说比亚迪汉的车机系统不行,我得来给咱们汉车主说句公道话。这事儿吧,就像那句话说的,“萝卜青菜,各有所爱”,而且这“不行”俩字,确实得看跟谁比,还有具体是哪个方面不行。我开了我的汉DMi差不多两年了,感觉这车机系统,整体来说,我觉得还是挺够用的,而且有很多地方做得挺好,但也有一些小毛病让人有点抓.............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季汉在史料中记载的那些与众不同的部队。在那个波澜壮阔的三国时代,蜀汉作为一个偏安一隅但志在复兴汉室的政权,确实发展出了一些颇具特色的军事力量。这些特色并非是凭空想象,而是有史料作为支撑的。要说季汉的特殊兵种,不得不提几个重点:一、无当飞军——那支令敌人闻风丧胆的精锐“无当飞军”这个名.............
  • 回答
    关于公共服务窗口工作人员是否可以穿汉服上班这个问题,这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话题,也涉及到不少细节。作为一名在相关领域有一定接触的人,我来给你捋一捋。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公共服务窗口的工作性质。 这样的岗位,通常代表着政府形象或者说是公共机构的形象,其首要目标是提供高效、便捷、规范的服务,并且让前来.............
  • 回答
    是的,成吉思汗及其领导的蒙古帝国,在发展过程中确实受到了汉文化的显著影响。这种影响并非单方面的学习或被动接受,而是蒙古帝国与汉族地区长期接触、交流、征服和统治的过程中,一种复杂而深刻的互动过程。以下将从多个方面详细阐述成吉思汗及其蒙古帝国所受到的汉文化影响:一、 对汉族官员的倚重与吸纳: 早期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