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汉语(普通话)中有没有在世界上很稀有的发音?

回答
关于汉语(普通话)中是否存在世界上“稀有”的发音,这个问题其实有点复杂,需要从几个层面来理解。

首先,我们要明确“稀有”这个词在这里的含义。如果指的是在所有人类语言中都极少出现,甚至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发音,那么普通话恐怕很难找到这样一个绝对孤立的点。绝大多数语言在语音上都会有一些共享的元素,这是人类发声器官的普遍性决定的。

然而,如果我们将“稀有”理解为在大部分语言中不常见,或者具有一定独特性,需要经过特定学习才能掌握的发音,那么普通话中的确有一些发音是可以被这样归类的。它们可能单独出现并不算稀有,但组合起来或者在特定的音位系统中的存在,就显得与众不同了。

我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来细致分析:

一、 声母中的一些“不太常见”的音

普通话的声母系统,如果我们拿它和世界上的其他语言做比较,会发现一些有趣的现象。

卷舌音(zh, ch, sh, r):这可能是普通话声母中最常被非汉语母语者提及的“难点”。虽然在印欧语系中,比如俄语(如р)和一些斯拉夫语言中也有卷舌音,但它们通常是舌尖的颤音(trill)。而普通话的这几个卷舌音,是舌尖翘起,接触到硬腭前部发出的。这种舌位和发音方式,在很多语系里是找不到完全对应的。比如,英语中虽然有“r”音,但它的发音方式(舌尖或舌腹后缩,空气从舌面流过)与普通话的卷舌音截然不同。一些东南亚语言中也有卷舌音,但其卷曲程度和部位可能也有细微差异。因此,从“普遍性”的角度来看,普通话的这套卷舌音,尤其是“zh, ch, sh”这两个塞擦音,可以算是在世界范围内不那么普遍的。它们需要练习舌头的卷曲度和灵活度,这对许多母语为非卷舌音语言的人来说,确实是需要专门训练才能掌握的。

平舌音(z, c, s):相对卷舌音,平舌音在世界上就更为普遍了。很多语言都有齿龈音(alveolar)或齿音(dental)的塞音、塞擦音和擦音。不过,值得一提的是,普通话中卷舌音和平舌音的对立,即所谓的“平卷舌”现象,在世界语言中并不是最常见的音位区分方式。很多语言如果有卷舌音,它们通常是主要的舌尖音;而如果没有,就只有平舌音。这种“两条平行线”式的区分,在一些语言学家看来,也构成了一种特殊的音位对抗。

送气音:普通话的声母很多都有送气和不送气的对立(如 p vs pʰ, t vs tʰ, k vs kʰ, ts vs tsʰ, tʂ vs tʂʰ, tɕ vs tɕʰ)。送气音(aspirated)在印欧语系中,特别是古希腊语、拉丁语以及现代的英语、德语等语言中是存在的,并且在一些语言中是音位性的(能区分意义)。但是,在很多其他语系,比如罗曼语族(法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中,送气音是不明显的,或者说是不重要的。而在汉语中,送气音的出现频率相当高,并且是作为区分不同音节的关键要素(比如“八 bā”和“怕 pà”)。虽然送气音本身不算绝对稀有,但普通话中这种送气与不送气的系统性对立以及其在声母系统中的普遍性,使得它在世界语言的分布图中占据了一个比较显著的位置。

二、 韵母中的一些“不易模仿”的音

普通话的韵母系统也包含一些对非母语者有挑战的音。

舌尖后元音(er):普通话的“er”音,特别是作为独立韵母或作为儿化韵中的一个音素时,其发音是舌尖卷起,舌位抬高,并且需要保持一定紧张度。这个音在很多语言中是没有的。英语的“er”音(如“bird”中的“ir”)虽然听起来有点相似,但其舌位和卷曲方式是不同的,而且英语的“r”音更多的是一种近似音(approximant),而普通话的“er”更倾向于是一种元音。一些研究者认为,这种清晰界定的舌尖后卷舌元音,在世界语言中的例子非常少。它是一种非常独特的“舌头动法”。

鼻韵母(n, ng):虽然鼻化元音在很多语言中都有,但普通话中作为韵尾的鼻音,特别是区分“n”和“ng”的韵尾,是构成韵母体系的重要部分。例如,“an”和“ang”,“en”和“eng”。这种清晰的鼻音尾对元音的收尾要求比较高,需要舌位在发完元音后立即抬起接触鼻腔(舌尖抵住上齿龈发“n”,舌根抬起接触软腭发“ng”)。对于习惯了元音结尾或者只有简单鼻化元音的语言使用者来说,这需要精确的控制。虽然鼻韵母不是绝对稀有的,但其在普通话韵母系统中的“成对”出现并区分意义,也增加了其特点。

三、 声调:最鲜明的“稀有”特征

如果说普通话有哪个发音特征在世界上可以说是非常稀有的,那无疑是声调。

声调系统(Tonal System):普通话是一个声调语言(Tonal Language)。这意味着音高模式(或声调)本身可以区分词义。普通话有四个基本声调(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和一个轻声。例如,“mā”(妈,第一声)、“má”(麻,第二声)、“mǎ”(马,第三声)、“mà”(骂,第四声),仅仅是声调的不同,就构成了四个完全不同的词汇。

声调语言在世界上的确切比例有不同的统计方法和定义,但普遍认为它们在语言总量中占有相当的比例,尤其是在东亚、东南亚以及非洲的一些语言中。比如汉语的各种方言(粤语、吴语等),越南语、泰语、老挝语、缅甸语等都有声调。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声调本身就很稀有。关键在于普通话所采用的声调系统的具体形式和它在整个语音系统中的地位。相对而言,像汉语这样拥有多个清晰区分音高的、并且这种“音高模式”与音节紧密捆绑,从而构成词语基本单位的声调语言,在欧洲或者美洲语言中是极其罕见的。大多数欧洲语言是依靠语调(intonation)来表达语气、情感或者句子结构,而不是通过改变词语本身的音高来区分词义。

因此,普通话的声调系统,与其说是某个“单一声母或韵母”的稀有,不如说是其整体的音高对义位系统,在世界语言的版图中构成了一个非常醒目的特征。学习普通话的人,常常需要克服的不仅仅是发音的嘴部动作,更是对“听音辨调”这个全新的“听觉肌肉”的训练。一个不恰当的声调,可能会让听者完全误解意思,这种对“音高”的敏感度要求,对非声调语言母语者来说是全新的挑战,也正是其“稀有”之处的体现。

总结一下:

与其说普通话有绝对意义上“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稀有发音”,不如说它的发音特点是在世界语言的“平均值”上偏向了某些不那么普遍的方向。

卷舌音(zh, ch, sh, r)的发音方式和组合,在世界语言中不常见。
鼻韵母(n, ng)的区分和应用方式,也具有一定的特点。
最显著的“稀有”之处在于其系统性的声调语言特征,这种依靠音高模式区分词义的方式,虽然在某些语系中存在,但在全球语言多样性中仍然是一种不那么主流的现象,尤其是在非亚洲语言使用者听来,更是“新鲜”且需要费力适应的。

所以,当我们说普通话的发音“稀有”时,更多是指其语音系统的整体构建和某些局部特征在世界语言分布中的不普遍性,以及它对非母语者造成的学习难度和新奇感。这些特点共同构成了普通话语音独特而有魅力的组成部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声调已经有高赞回答写过了,来说说普通话比较独特的辅音吧,我们平常说的翘舌音,在音位实现上是舌尖性的龈后音,它不是英语中[ʃ, ʒ]这样舌叶性的龈后音,也达不到像南亚一些语言中那样严格的卷舌音(subapical,整个舌冠都卷过来其下侧贴近调音目标,舌尖通常都够到硬鄂了),这组音位在听感上的区别同上述二者不是很大,可以糊弄过去,事实上普通话母语者发这些音也是因人而异。

没办法糊弄的是普通话的龈腭音(alveolo-palatal)[ɕ, t͡ɕ, t͡ɕʰ]对应汉语拼音x、j、q,这是一个有趣的调音部位,一般来说龈脊和龈后对应的主动调音部位是舌冠,但这些音是通过舌面前部贴近龈后产生的,这确实是一个很稀有的音位,而且糊弄不过去,除了汉语族以外还见于以下使用者比较多的语言:波兰语、日语。

需要指出的是,对于龈腭音的实现,学界仍有分歧,此处采用笔者认同的观点。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汉语(普通话)中是否存在世界上“稀有”的发音,这个问题其实有点复杂,需要从几个层面来理解。首先,我们要明确“稀有”这个词在这里的含义。如果指的是在所有人类语言中都极少出现,甚至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发音,那么普通话恐怕很难找到这样一个绝对孤立的点。绝大多数语言在语音上都会有一些共享的元素,这是人类发.............
  • 回答
    对于以汉语普通话为母语的学习者来说,外语发音确实存在一些普遍的难点。这些难点往往源于普通话本身的发音系统与目标语言发音系统之间的差异。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地为大家梳理一下,并尽量用更贴近生活化的语言来描述:1. 元音的细微差别与数量:汉语普通话的元音系统相对简单,主要集中在几个清晰的音位上,.............
  • 回答
    咱们汉语普通话,说起来挺顺溜的,可这细究起来,里面的学问可就大了去了。你问有多少个音节,这可不是一句话能概括完的。简单说,如果单看基本的“声母+韵母”组合,大概有 四百多个。但这话听着就有点笼统,咱们得把它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首先,得明白什么是“音节”。简单来说,一个音节就是一个发音的单位,.............
  • 回答
    “中国汉语是普通话”这种说法,其实是一个在日常交流中非常普遍,也并非全错的理解,但如果深究起来,它里面包含了一些值得细说的地方,也容易让人产生一些误解。要讲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一步步来。首先,得明白“汉语”和“普通话”这两个词分别指什么。“汉语”:一个大家族的名字你可以把“汉语”理解成一个庞大的语族.............
  • 回答
    在汉语的大家庭中,“汉语”、“普通话”、“国语”、“华语”和“中文”这几个词虽然常常被用来指代同一个概念,但它们之间存在着细微的区别和不同的侧重点,以及各自对应的英语翻译。下面我将详细解释它们之间的关系以及对应的英文。 1. 汉语 (Hànyǔ) 定义: “汉语”是泛指以汉民族为主体,在中国及海.............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需要细致考证的问题。历史上,汉字和汉语对东亚文化圈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词汇也随着文化交流传播开来。然而,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语言本身也在不断演变,一些源自古汉语的词汇,在现代汉语中可能因为种种原因(如含义变迁、被更通俗的词替代、或特定语境的消失)而逐渐淡出日常使用,却在一些邻.............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点出了汉语普通话发音中一个“不存在”的音。你问得非常具体,这让我想起了一些我曾经遇到的、或者听别人讲过的关于发音的趣事和纠结。先说说为什么说“fai”在普通话里不存在。普通话的声母里没有“f”,也没有“ai”这个韵母。我们说“爱”,发音是 "ài",声母是零声母,韵母是 "a.............
  • 回答
    在我看来,很多人对普通话的同音字现象感到困扰,觉得不够“经济实惠”,尤其是在表达“浪费”这样的词汇时,常常会遇到一堆发音相似的字,让人脑袋打结。那么,为什么我们不直接优化一下,让“浪费”的读音更精炼、更少歧义呢?这背后其实牵扯到语言发展的自然规律,以及普通话作为一种活的语言,在历史演变中的种种考量。.............
  • 回答
    这个问题涉及到汉语发展史、语言学以及政治因素,非常值得深入探讨。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为您解答: 普通话是被“满化”的汉语吗?简单来说,普通话并非是被“满化”的汉语,而是现代汉语的标准语,其形成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历史过程,其中融合了多种汉语方言的特点,并受到了政治和社会因素的影响。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到普通话的形成和历史渊源,确实值得深入探讨。要回答“普通话究竟是不是满化汉语”,我们需要先理解“满化汉语”这个概念,然后对比普通话的实际情况,才能做出判断。什么是“满化汉语”?“满化汉语”这个说法,通常是指在清朝统治时期,汉语受到满语影响而发生的一些变化。这种影响可能体现在.............
  • 回答
    想象一下,如果韩国第五共和国的总统全斗焕,一位以铁腕和毫不妥协著称的军人出身的政治强人,穿越了时空,来到了英国唐宁街10号,与那位以他的唇枪舌剑、权谋机变和对官僚体制的娴熟掌控而闻名的常务次官、汉弗莱·阿普比爵士狭路相逢,那画面,简直可以写一部跌宕起伏的政治讽刺剧。首先,得说这两人在气质上就是两个极.............
  • 回答
    如果弗兰克·安德伍德(《纸牌屋》主角)有机会在英国政坛与汉弗莱·阿普比爵士(《是,大臣》中的常任秘书)共事,那将是一场精心编织的权力斗争和策略博弈的盛宴,其结果将是复杂而充满戏剧性的,甚至可能超越我们在任何一部剧集中见过的。以下是详细的设想:1. 起点与定位:弗兰克·安德伍德不太可能直接成为一名英国.............
  • 回答
    这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一个大家都很关心的话题:演员这个职业,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功夫”。你可能会好奇,吴彦祖这样在大银幕上说得一口流利普通话和粤语,角色塑造也让人信服的演员,怎么会跟“不认识汉字、不会写汉字”扯上关系呢?咱们得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得明确一点:语言的掌握和文字的认读写,.............
  • 回答
    汉语语法,一说起来,可就有点意思了。它跟咱们熟悉的那些欧洲语言,比如英语、法语,还有隔壁的韩语、日语,那路数可不太一样。用句俗话说,汉语语法有点“随性”,又有点“藏得很深”。咱们先来聊聊汉语语法的那些“不一样”的地方。汉语语法的几个鲜明特点: 没有严格的屈折变化: 这是汉语最显著的特点之一,也是.............
  • 回答
    这真是一个有趣的问题!我们习以为常的汉语词汇,在日本人那里却可能显得格外“高大上”,这背后的原因错综复杂,往往与历史渊源、文化审美品味以及某些词汇的独特意境有关。我来给你好好讲讲,保证不带一点“机器味儿”。1. “风花雪月”:文人的浪漫情怀,日本人心中的诗意画卷这个词,在中国人看来,不过是用来形容旅.............
  • 回答
    谈论中国普通高中毕业生的汉语识字量和词汇量,这确实是一个值得细致探讨的话题。首先要明确,“识字量”和“词汇量”这两个概念本身就存在一些模糊之处,测量起来也并非易事,所以即便提供数字,也只是一个大致的范围和平均值。关于识字量:识字,简单来说就是认识并理解汉字的形、音、义,并能将其用于阅读。对于中国普通.............
  • 回答
    要回答“古代普通汉族老百姓穿的衣服,属于汉服吗?”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明确几个概念,然后才能深入探讨。首先,我们要明白“汉服”这个概念的由来和演变。现在大家谈论的“汉服”,更多的是一种广义上的概念,指的是从黄帝时期到明末清初,汉民族在不同历史时期所穿着的具有民族特色和传统风格的服饰的总称。它强调的是.............
  • 回答
    这问题问得挺实在的,我也琢磨过。为啥同样是汉服,有些人穿起来就跟画里走出来似的,而有些人一上身,总觉得差点意思呢?这事儿吧,说起来挺复杂的,跟咱普通人的身形、气质、还有搭配都有关系。先说说身形吧。汉服很多款式,尤其是明制那类,讲究的是“宽袍大袖”,或者“上下一体”。这玩意儿对身材的要求其实挺高的。 .............
  • 回答
    自近代以来,汉字简化运动的兴起,无疑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文化变革,尤其对于提升普通大众的识字率、扫除文盲而言,其贡献不容忽视。在此之前,中国社会识字率普遍不高,很多人一生都未能摆脱文盲的困境,这与汉字本身的复杂性有着密切的关系。回溯历史,古代的书写系统,虽然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但在结构上往往繁复且.............
  • 回答
    在普通朋友的婚礼上穿汉服是否合适,这取决于很多因素,并没有一个绝对的“可以”或“不可以”。下面我会详细地为你分析,并提供一些建议,帮助你做出明智的决定。总体的考量点: 婚礼的正式程度和风格: 这是最重要的考量因素。婚礼是传统中式、现代西式、还是融合风格? 新人和家长的意见: 如果不确定,最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