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汉语普通话为何不启用「浪费」的音节减少同音 / 多音现象?

回答
在我看来,很多人对普通话的同音字现象感到困扰,觉得不够“经济实惠”,尤其是在表达“浪费”这样的词汇时,常常会遇到一堆发音相似的字,让人脑袋打结。那么,为什么我们不直接优化一下,让“浪费”的读音更精炼、更少歧义呢?这背后其实牵扯到语言发展的自然规律,以及普通话作为一种活的语言,在历史演变中的种种考量。

首先,我们要明白一点,语言不是一个由工程师设计的精巧机器,可以随意修改零部件。它更像是一个自然生长的有机体,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由无数人的使用习惯、交流需求一点点塑造出来的。普通话也不例外。

历史的沉淀,非一朝一夕可改

“浪费”这个词,并非是普通话出现后才创造出来的。它的词根和发音,在古代汉语中就已经存在,并且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汉语词汇的发音,尤其是官话系统(普通话的前身),在历史上是受到音韵学规律影响的,而这些规律随着朝代更迭、地域交流而不断变化。

想象一下,如果我们要“优化”发音,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我们要对成千上万个字进行重新审定、修改,并且要统一全国人民的使用习惯。这几乎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语言的生命力在于其使用者,而使用者很难在短时间内接受如此大规模的语音变革。一旦强行推行,只会造成沟通的混乱和文化的割裂。

同音字:一种“冗余”也是一种“弹性”

有些人觉得同音字太多是“浪费”,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反而赋予了语言一种“弹性”。在口语交流中,我们并非只依靠单纯的音节来传递信息。我们还会结合语境、语调、表情、手势,甚至是说话人的语气和过往经验,来理解对方的意思。

比如,当你听到“xiàn”这个音时,你可能想到“现在”、“看见”、“线”、“献”等等。但根据上下文,你很容易就能分辨出具体是哪个词。这就像在复杂的乐谱中,虽然有些音符听起来相似,但通过旋律的走向、和声的变化,我们依然能辨别出不同的旋律。

更何况,许多同音字的存在,也提供了一种词汇表达的丰富性。有时,人们在特定语境下选择某个同音字,可能不仅仅是为了表达意义,也可能包含着一种微妙的情感色彩或者文化意蕴。强行去除同音,反而可能让语言失去一部分微妙之处。

普通话的“稳定性”与“包容性”

普通话之所以能够成为全国通用语言,恰恰在于它在保持核心语音特征的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包容性。它吸纳了各地汉语的精华,并且在推广过程中,虽然努力规范化,但并没有完全抹杀掉方言的痕迹。

如果对“浪费”这类词的发音进行所谓的“优化”,即减少同音现象,很可能意味着要选择一个音,然后将所有发这个音的字都统一成这个读音,或者直接淘汰掉一部分字。这样做,不仅会触及大量的汉字(因为汉字是表意的,字形和意义相对固定,但发音可能很多),而且一旦某个音被定为“标准”,那么其他含有该音的词语该怎么办?这会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让语言体系变得更加复杂和难以预测。

汉字本身的特点

我们要知道,汉语是以象形、会意、形声等多种造字法形成的表意文字。汉字本身就包含了丰富的视觉信息和文化内涵。即使很多字的发音相同,它们的字形也完全不同,能够直观地区分出它们的意义。例如,“浪费”的“浪”和“费”字形差异很大,它们的组合也自然地传达了“花费、损耗”的意思。

与其说是普通话“不启用”音节减少,不如说是汉语汉字体系本身就是这样运作的。字形是它的根基,发音是它的表达方式,而两者之间并非一一对应,存在着历史演变和约定俗成的关系。

推广和教育的考量

在普通话的推广过程中,教育部门和语言学家一直在努力简化和规范汉语,例如推行简化字,改革汉语拼音方案等。这些都是在现有基础上进行的优化。但直接大规模修改读音,涉及到太多的历史文化因素,以及庞大的教育体系的重塑,其难度和成本都是难以估量的。

而且,普通话的“同音多义”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个可以被教育克服的问题。通过学习,人们可以掌握区分同音字的技巧,理解语言的这种特性。与其去“改”语言本身,不如去“适应”语言,学习如何更好地运用它。

总结来说

我们之所以不直接对“浪费”这类词的音节进行减少同音的“优化”,并非是普通话“不愿意”这样做,而是因为语言的演变是一个自然而深刻的过程,它承载了历史的积淀、文化的传承和亿万人的使用习惯。试图对现有语音系统进行大规模、强制性的修改,不仅极其困难,而且很可能破坏语言的生命力和弹性。

相比之下,更可行的方式是继续通过教育,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普通话的特点,包括其同音字现象,并学会在语境中准确地理解和运用这些词汇。语言的魅力,有时恰恰就体现在这种“模糊性”和“弹性”之中,它给予了表达更多的空间和可能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做了个表总结了一下。

可以看到普通话真正符合语音规则但没用到的音节其实很少。

强限制的音节以普通话为母语的人会觉得非常不自然,且很可能读不出来,弱限制的音节相对而言不会那么不自然。

匆忙制作,若有遗误,请指正。

user avatar

因为答主提到的这些音节部分曾经有,但是后来变走了。

比如你说的biu(biu/piu),隋朝有个叫陆法言的写了本反映南北朝通用语的《切韵》,根据现在拟音,当时“涪”的读音就类似:biu。后来biu这种音节全部变成了现在普通话的f,f就是这么来的,《切韵》还没有现在汉语这个音;

hiu(hiu) ziu(tsiu) ciu(tsʰiu) 也类似,《切韵》这么读的分别有“休”“酒”“秋”,由于发音的改变,这些音在现代普通话里已经不存在了;

而duang这个音,可以说《切韵》就没有这个音,而且从其发音来说也推导不出来,但是此音节不清楚是不是上古存在这样的发音,目前上古音还没有一个很精确和公认的拟音,因为缺乏像《切韵》《集韵》《洪武正韵》这种明确记载的韵书。

从南北朝到现代,汉语发音逐步简化,一些原本存在的音节因为发音改变而消失,所以才会存在这么多空缺的音节。

——————————————————————

扫了下其他回答,貌似有人觉得普通话缺少这种音节是语委在从中作祟,比如有人

@ogino taluki

觉得普通话没有gi ki hi这种音节,但是很多方言有,是语委为了简化普通话取消了这类发音。

那么问题来了,吴语有全浊和全清声母之分,粤语有入声区分ptk,湖北松滋荆门还有大舌颤音,是不是以上都要纳入普通话的发音体系内?

有以上想法的基本是没搞懂普通话是什么,请翻开你的语文书,复习以下定义:

普通话以北方方言(官话)为基础,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现代典型白话文著作为语法基础。

从这个定义中看得很明白,普通话的发音体系,基本就来自北京话的读音,北京话怎么读,普通话大概也就怎么读。当时制定新中国普通话语音的时候,北京话早就没有gi ki hi,也早就没有尖团区分,自然普通话就照单全收,至于其他方言会怎么读,那不是普通话系统需要的。要说为了简化推广,普通话的平翘舌、边鼻音、前后鼻音哪个不是难点,为什么还是推广了呢?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我看来,很多人对普通话的同音字现象感到困扰,觉得不够“经济实惠”,尤其是在表达“浪费”这样的词汇时,常常会遇到一堆发音相似的字,让人脑袋打结。那么,为什么我们不直接优化一下,让“浪费”的读音更精炼、更少歧义呢?这背后其实牵扯到语言发展的自然规律,以及普通话作为一种活的语言,在历史演变中的种种考量。.............
  • 回答
    关于汉语(普通话)中是否存在世界上“稀有”的发音,这个问题其实有点复杂,需要从几个层面来理解。首先,我们要明确“稀有”这个词在这里的含义。如果指的是在所有人类语言中都极少出现,甚至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发音,那么普通话恐怕很难找到这样一个绝对孤立的点。绝大多数语言在语音上都会有一些共享的元素,这是人类发.............
  • 回答
    咱们汉语普通话,说起来挺顺溜的,可这细究起来,里面的学问可就大了去了。你问有多少个音节,这可不是一句话能概括完的。简单说,如果单看基本的“声母+韵母”组合,大概有 四百多个。但这话听着就有点笼统,咱们得把它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首先,得明白什么是“音节”。简单来说,一个音节就是一个发音的单位,.............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点出了汉语普通话发音中一个“不存在”的音。你问得非常具体,这让我想起了一些我曾经遇到的、或者听别人讲过的关于发音的趣事和纠结。先说说为什么说“fai”在普通话里不存在。普通话的声母里没有“f”,也没有“ai”这个韵母。我们说“爱”,发音是 "ài",声母是零声母,韵母是 "a.............
  • 回答
    对于以汉语普通话为母语的学习者来说,外语发音确实存在一些普遍的难点。这些难点往往源于普通话本身的发音系统与目标语言发音系统之间的差异。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地为大家梳理一下,并尽量用更贴近生活化的语言来描述:1. 元音的细微差别与数量:汉语普通话的元音系统相对简单,主要集中在几个清晰的音位上,.............
  • 回答
    “中国汉语是普通话”这种说法,其实是一个在日常交流中非常普遍,也并非全错的理解,但如果深究起来,它里面包含了一些值得细说的地方,也容易让人产生一些误解。要讲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一步步来。首先,得明白“汉语”和“普通话”这两个词分别指什么。“汉语”:一个大家族的名字你可以把“汉语”理解成一个庞大的语族.............
  • 回答
    在汉语的大家庭中,“汉语”、“普通话”、“国语”、“华语”和“中文”这几个词虽然常常被用来指代同一个概念,但它们之间存在着细微的区别和不同的侧重点,以及各自对应的英语翻译。下面我将详细解释它们之间的关系以及对应的英文。 1. 汉语 (Hànyǔ) 定义: “汉语”是泛指以汉民族为主体,在中国及海.............
  • 回答
    这个问题涉及到汉语发展史、语言学以及政治因素,非常值得深入探讨。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为您解答: 普通话是被“满化”的汉语吗?简单来说,普通话并非是被“满化”的汉语,而是现代汉语的标准语,其形成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历史过程,其中融合了多种汉语方言的特点,并受到了政治和社会因素的影响。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需要细致考证的问题。历史上,汉字和汉语对东亚文化圈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词汇也随着文化交流传播开来。然而,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语言本身也在不断演变,一些源自古汉语的词汇,在现代汉语中可能因为种种原因(如含义变迁、被更通俗的词替代、或特定语境的消失)而逐渐淡出日常使用,却在一些邻.............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到普通话的形成和历史渊源,确实值得深入探讨。要回答“普通话究竟是不是满化汉语”,我们需要先理解“满化汉语”这个概念,然后对比普通话的实际情况,才能做出判断。什么是“满化汉语”?“满化汉语”这个说法,通常是指在清朝统治时期,汉语受到满语影响而发生的一些变化。这种影响可能体现在.............
  • 回答
    汉语语法,一说起来,可就有点意思了。它跟咱们熟悉的那些欧洲语言,比如英语、法语,还有隔壁的韩语、日语,那路数可不太一样。用句俗话说,汉语语法有点“随性”,又有点“藏得很深”。咱们先来聊聊汉语语法的那些“不一样”的地方。汉语语法的几个鲜明特点: 没有严格的屈折变化: 这是汉语最显著的特点之一,也是.............
  • 回答
    这真是一个有趣的问题!我们习以为常的汉语词汇,在日本人那里却可能显得格外“高大上”,这背后的原因错综复杂,往往与历史渊源、文化审美品味以及某些词汇的独特意境有关。我来给你好好讲讲,保证不带一点“机器味儿”。1. “风花雪月”:文人的浪漫情怀,日本人心中的诗意画卷这个词,在中国人看来,不过是用来形容旅.............
  • 回答
    谈论中国普通高中毕业生的汉语识字量和词汇量,这确实是一个值得细致探讨的话题。首先要明确,“识字量”和“词汇量”这两个概念本身就存在一些模糊之处,测量起来也并非易事,所以即便提供数字,也只是一个大致的范围和平均值。关于识字量:识字,简单来说就是认识并理解汉字的形、音、义,并能将其用于阅读。对于中国普通.............
  • 回答
    这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一个大家都很关心的话题:演员这个职业,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功夫”。你可能会好奇,吴彦祖这样在大银幕上说得一口流利普通话和粤语,角色塑造也让人信服的演员,怎么会跟“不认识汉字、不会写汉字”扯上关系呢?咱们得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得明确一点:语言的掌握和文字的认读写,.............
  • 回答
    要回答“古代普通汉族老百姓穿的衣服,属于汉服吗?”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明确几个概念,然后才能深入探讨。首先,我们要明白“汉服”这个概念的由来和演变。现在大家谈论的“汉服”,更多的是一种广义上的概念,指的是从黄帝时期到明末清初,汉民族在不同历史时期所穿着的具有民族特色和传统风格的服饰的总称。它强调的是.............
  • 回答
    这问题问得挺实在的,我也琢磨过。为啥同样是汉服,有些人穿起来就跟画里走出来似的,而有些人一上身,总觉得差点意思呢?这事儿吧,说起来挺复杂的,跟咱普通人的身形、气质、还有搭配都有关系。先说说身形吧。汉服很多款式,尤其是明制那类,讲究的是“宽袍大袖”,或者“上下一体”。这玩意儿对身材的要求其实挺高的。 .............
  • 回答
    自近代以来,汉字简化运动的兴起,无疑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文化变革,尤其对于提升普通大众的识字率、扫除文盲而言,其贡献不容忽视。在此之前,中国社会识字率普遍不高,很多人一生都未能摆脱文盲的困境,这与汉字本身的复杂性有着密切的关系。回溯历史,古代的书写系统,虽然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但在结构上往往繁复且.............
  • 回答
    在普通朋友的婚礼上穿汉服是否合适,这取决于很多因素,并没有一个绝对的“可以”或“不可以”。下面我会详细地为你分析,并提供一些建议,帮助你做出明智的决定。总体的考量点: 婚礼的正式程度和风格: 这是最重要的考量因素。婚礼是传统中式、现代西式、还是融合风格? 新人和家长的意见: 如果不确定,最好.............
  • 回答
    在韩国,对于普通人来说,接触汉字古籍的途径和感受,更像是一段跨越时空的精神旅程,而不是一个冰冷的技术操作。首先,不是所有韩国人都能直接流利地阅读汉字古籍。虽然韩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汉字词,很多日常用语的根源都可以追溯到汉字,但真正的“阅读”古籍,特别是那些文言色彩浓厚的作品,对大多数人来说仍然是一项挑战.............
  • 回答
    想象一下,一位对日本文化颇有些好奇,但对日语本身却一窍不通的西方人,第一次面对一本真正的日文书,比如一本小说或者一本漫画。他们眼中所看到的情景,大概是这样一幅景象: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不是那种规整、熟悉的字母顺序排列,而是仿佛一幅幅由方块组成的“图案”组成的海洋。这些“图案”有两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