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以汉语普通话为母语的学习者来说,外语发音确实存在一些普遍的难点。这些难点往往源于普通话本身的发音系统与目标语言发音系统之间的差异。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地为大家梳理一下,并尽量用更贴近生活化的语言来描述:
1. 元音的细微差别与数量:
汉语普通话的元音系统相对简单,主要集中在几个清晰的音位上,比如 a, o, e, i, u, ü, ai, ei, ou 等。但很多外语的元音系统则要复杂得多,它们可能在发音的舌位高低、前后、唇形圆展程度上有更细微的区分,而且总数量也更多。
长短元音的区分: 比如英语中的 /i:/ (如 "sheep" 中的 i) 和 /ɪ/ (如 "ship" 中的 i)。普通话里没有这种长短音的概念,我们对这两个音的辨别和发出都可能需要特别练习。对于很多学习者来说,"sheep" 可能会发得像 "ship",或者反过来,这会直接影响词义的理解,比如 "live" 和 "leave" 的区别。
圆唇与不圆唇元音的交替: 有些语言(比如法语)有不圆唇的前元音,例如 /y/ (类似普通话的 ü,但嘴唇需要更前突且不圆),或者法语中的 /ø/ 和 /œ/,这些音都需要练习唇部肌肉的精细控制,普通话使用者对此可能不太习惯。
鼻化元音: 法语的鼻化元音是另一个大挑战。比如 "vin" (酒) 和 "vent" (风),它们的元音在发音时都会通过鼻腔共鸣。这种发音方式在普通话中不存在,学习者常常会把鼻化元音发成普通元音加上一个鼻音字母(如 m 或 n),而不是让整个元音都带有鼻音色彩。
不同舌位高度的元音: 俄语的某些元音,或者某些方言里的元音,可能在舌头高低上有更精妙的区分,这对于习惯了普通话几种基本元音的学习者来说,辨别和发出这些细微的音差需要大量的听力和模仿练习。
2. 辅音的发音方式与送气程度:
普通话的辅音系统也有其特点,比如送气音(p, t, k)和不送气音(b, d, g)的对立,还有一些声母如 zh, ch, sh, r, j, q, x 等。然而,很多外语的辅音系统在这些方面与普通话存在差异。
送气与不送气辅音的区分: 英语的 /p/, /t/, /k/ 在词首发音时是带送气的,而 /b/, /d/, /g/ 则是不送气的。普通话的 p, t, k 本身就是送气音,而 b, d, g 则是不送气的。这使得英语使用者学习汉语时,往往会把汉语的 b, d, g 发成带送气的音。反过来,汉语母语者学习英语时,可能会在不应该送气的地方送气,或者在应该送气的地方送气不足,从而影响词义,例如 "pin" (别针) 和 "bin" (垃圾桶)。需要注意的是,很多欧洲语言(如法语、西班牙语)的 b/p, d/t, g/k 对立与英语的送气与否关系不大,而是更侧重于发音时的嘴唇闭合程度或声带振动,这对普通话学习者来说也是一个需要额外关注的点。
摩擦音的发音部位与方式:
齿擦音: 英语的 /θ/ (如 "think") 和 /ð/ (如 "this") 是很多学习者的噩梦。这两个音都需要将舌尖轻抵上齿背,然后通过舌尖与上齿之间的缝隙送气形成摩擦。普通话里没有这个发音位置的摩擦音,我们习惯用舌尖接触齿龈(zh, ch, sh)或者舌面中部接触硬腭(j, q, x),因此容易把 /θ/ 和 /ð/ 发成 s, z, 甚至 f。
卷舌摩擦音: 英语的 /r/ 是另一个普遍的难点。标准的美式英语 /r/ 是一个非常独特的发音,舌尖向后卷起但不触碰任何部位,或者舌尖微抬向上卷曲,同时舌头两侧靠近上臼齿,使气流通过。普通话的 "r" 虽然也卷舌,但发音方式不同,而且普通话的 "r" 更多是一个声母,而英语的 /r/ 是一个辅音,并且在很多情况下可以作为音节的一部分。学习者常常会用汉语的 "r" 来代替英语的 /r/,或者发得太像卷舌的 "sh"。
浊辅音: 英语中存在很多浊辅音,比如 /b/, /d/, /g/, /v/, /z/, /ʒ/, /ð/, /dʒ/ 等。浊辅音发音时声带需要振动。普通话的声母在大多数情况下是送气与不送气的区分,而不是送气与浊的区分。虽然普通话的 b, d, g 是不送气的,但与英语的浊辅音概念不完全等同。学习者需要刻意练习声带的振动,尤其是在发英语的 /v/ (如 "very") 和 /w/ (如 "wet") 时,很多时候会混淆,或者把 /v/ 发成 /w/。
辅音连缀: 很多语言(如俄语、德语、斯堪的纳维亚语系)允许辅音在词中或词末形成复杂的连缀,比如 "strengths"(优势)里的 /strɛŋkθs/。普通话一个音节通常只有一个辅音开头,后面跟着元音或鼻韵母,辅音连缀非常少见。因此,处理一长串辅音,并在它们之间找到合适的衔接和发音方式,对于普通话学习者来说是相当困难的,容易出现漏音或者把辅音连缀中的某个音发得不清晰。
3. 音素的组合与节奏:
除了单个音素的发音,将这些音素组合成单词和句子,以及掌握语言的节奏和语调也是至关重要的。
词重音和句重音: 大多数印欧语系语言都有词重音,即单词中的某个音节发音更响亮、更长、更清晰。普通话的字词发音基本是平均分配的,虽然有声调,但词重音的概念不同。英语、俄语等语言的重音错误会严重影响词的辨识度,甚至改变词的含义(例如 "record" 作为名词和动词的重音不同)。句重音则关乎信息重点和自然的语流,也需要刻意模仿。
语调: 语调是表达情感、疑问、陈述等的重要工具。普通话有四个声调,已经足够复杂,但一些语言的语调变化比普通话更为复杂和细微,尤其是在长句和对话中,语调的起伏和连接方式需要大量模仿。
弱读和连读: 在英语等语言的实际语流中,很多非重读的音节会被弱读,元音甚至会变成 /ə/ (schwa)。同时,为了使语流更顺畅,前后词的音素之间会发生连读、失爆、弱化等现象。普通话的字词发音相对独立,虽然也有一些连读现象,但不如一些西方语言普遍和复杂。学习者需要打破一个字一个字清晰发音的习惯,学会弱读和连读,才能让口语更自然。
如何克服这些困难?
刻意模仿和大量听力: 这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方法。多听母语者的发音,模仿他们的口型和舌位,可以借助发音教学视频,甚至录下自己的发音进行对比。
找到发音的“支点”: 对于难以发出的音,尝试寻找普通话中发音相似的音,然后进行调整。比如,学 /θ/ 可以先从 s 发音去找,然后慢慢将舌尖往前移。
利用身体的感受: 有些音的发音需要调动身体的感受,比如体会声带是否在振动,舌头放在了哪里,气息是通过鼻腔还是口腔出去。
系统学习: 找专业的语言老师指导,他们能够准确地指出你的问题所在,并提供针对性的练习方法。
耐心和坚持: 语言发音的掌握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持之以恒的练习和不断地纠正。
总而言之,外语发音的难点是多方面的,既有单个音素的发音问题,也有音素组合、语流和节奏上的挑战。作为普通话母语者,我们需要认识到这些差异,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方法去攻克它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