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哪些外语中的发音是对于汉语普通话母语者有一定难度的?

回答
对于以汉语普通话为母语的学习者来说,外语发音确实存在一些普遍的难点。这些难点往往源于普通话本身的发音系统与目标语言发音系统之间的差异。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地为大家梳理一下,并尽量用更贴近生活化的语言来描述:

1. 元音的细微差别与数量:

汉语普通话的元音系统相对简单,主要集中在几个清晰的音位上,比如 a, o, e, i, u, ü, ai, ei, ou 等。但很多外语的元音系统则要复杂得多,它们可能在发音的舌位高低、前后、唇形圆展程度上有更细微的区分,而且总数量也更多。

长短元音的区分: 比如英语中的 /i:/ (如 "sheep" 中的 i) 和 /ɪ/ (如 "ship" 中的 i)。普通话里没有这种长短音的概念,我们对这两个音的辨别和发出都可能需要特别练习。对于很多学习者来说,"sheep" 可能会发得像 "ship",或者反过来,这会直接影响词义的理解,比如 "live" 和 "leave" 的区别。
圆唇与不圆唇元音的交替: 有些语言(比如法语)有不圆唇的前元音,例如 /y/ (类似普通话的 ü,但嘴唇需要更前突且不圆),或者法语中的 /ø/ 和 /œ/,这些音都需要练习唇部肌肉的精细控制,普通话使用者对此可能不太习惯。
鼻化元音: 法语的鼻化元音是另一个大挑战。比如 "vin" (酒) 和 "vent" (风),它们的元音在发音时都会通过鼻腔共鸣。这种发音方式在普通话中不存在,学习者常常会把鼻化元音发成普通元音加上一个鼻音字母(如 m 或 n),而不是让整个元音都带有鼻音色彩。
不同舌位高度的元音: 俄语的某些元音,或者某些方言里的元音,可能在舌头高低上有更精妙的区分,这对于习惯了普通话几种基本元音的学习者来说,辨别和发出这些细微的音差需要大量的听力和模仿练习。

2. 辅音的发音方式与送气程度:

普通话的辅音系统也有其特点,比如送气音(p, t, k)和不送气音(b, d, g)的对立,还有一些声母如 zh, ch, sh, r, j, q, x 等。然而,很多外语的辅音系统在这些方面与普通话存在差异。

送气与不送气辅音的区分: 英语的 /p/, /t/, /k/ 在词首发音时是带送气的,而 /b/, /d/, /g/ 则是不送气的。普通话的 p, t, k 本身就是送气音,而 b, d, g 则是不送气的。这使得英语使用者学习汉语时,往往会把汉语的 b, d, g 发成带送气的音。反过来,汉语母语者学习英语时,可能会在不应该送气的地方送气,或者在应该送气的地方送气不足,从而影响词义,例如 "pin" (别针) 和 "bin" (垃圾桶)。需要注意的是,很多欧洲语言(如法语、西班牙语)的 b/p, d/t, g/k 对立与英语的送气与否关系不大,而是更侧重于发音时的嘴唇闭合程度或声带振动,这对普通话学习者来说也是一个需要额外关注的点。
摩擦音的发音部位与方式:
齿擦音: 英语的 /θ/ (如 "think") 和 /ð/ (如 "this") 是很多学习者的噩梦。这两个音都需要将舌尖轻抵上齿背,然后通过舌尖与上齿之间的缝隙送气形成摩擦。普通话里没有这个发音位置的摩擦音,我们习惯用舌尖接触齿龈(zh, ch, sh)或者舌面中部接触硬腭(j, q, x),因此容易把 /θ/ 和 /ð/ 发成 s, z, 甚至 f。
卷舌摩擦音: 英语的 /r/ 是另一个普遍的难点。标准的美式英语 /r/ 是一个非常独特的发音,舌尖向后卷起但不触碰任何部位,或者舌尖微抬向上卷曲,同时舌头两侧靠近上臼齿,使气流通过。普通话的 "r" 虽然也卷舌,但发音方式不同,而且普通话的 "r" 更多是一个声母,而英语的 /r/ 是一个辅音,并且在很多情况下可以作为音节的一部分。学习者常常会用汉语的 "r" 来代替英语的 /r/,或者发得太像卷舌的 "sh"。
浊辅音: 英语中存在很多浊辅音,比如 /b/, /d/, /g/, /v/, /z/, /ʒ/, /ð/, /dʒ/ 等。浊辅音发音时声带需要振动。普通话的声母在大多数情况下是送气与不送气的区分,而不是送气与浊的区分。虽然普通话的 b, d, g 是不送气的,但与英语的浊辅音概念不完全等同。学习者需要刻意练习声带的振动,尤其是在发英语的 /v/ (如 "very") 和 /w/ (如 "wet") 时,很多时候会混淆,或者把 /v/ 发成 /w/。
辅音连缀: 很多语言(如俄语、德语、斯堪的纳维亚语系)允许辅音在词中或词末形成复杂的连缀,比如 "strengths"(优势)里的 /strɛŋkθs/。普通话一个音节通常只有一个辅音开头,后面跟着元音或鼻韵母,辅音连缀非常少见。因此,处理一长串辅音,并在它们之间找到合适的衔接和发音方式,对于普通话学习者来说是相当困难的,容易出现漏音或者把辅音连缀中的某个音发得不清晰。

3. 音素的组合与节奏:

除了单个音素的发音,将这些音素组合成单词和句子,以及掌握语言的节奏和语调也是至关重要的。

词重音和句重音: 大多数印欧语系语言都有词重音,即单词中的某个音节发音更响亮、更长、更清晰。普通话的字词发音基本是平均分配的,虽然有声调,但词重音的概念不同。英语、俄语等语言的重音错误会严重影响词的辨识度,甚至改变词的含义(例如 "record" 作为名词和动词的重音不同)。句重音则关乎信息重点和自然的语流,也需要刻意模仿。
语调: 语调是表达情感、疑问、陈述等的重要工具。普通话有四个声调,已经足够复杂,但一些语言的语调变化比普通话更为复杂和细微,尤其是在长句和对话中,语调的起伏和连接方式需要大量模仿。
弱读和连读: 在英语等语言的实际语流中,很多非重读的音节会被弱读,元音甚至会变成 /ə/ (schwa)。同时,为了使语流更顺畅,前后词的音素之间会发生连读、失爆、弱化等现象。普通话的字词发音相对独立,虽然也有一些连读现象,但不如一些西方语言普遍和复杂。学习者需要打破一个字一个字清晰发音的习惯,学会弱读和连读,才能让口语更自然。

如何克服这些困难?

刻意模仿和大量听力: 这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方法。多听母语者的发音,模仿他们的口型和舌位,可以借助发音教学视频,甚至录下自己的发音进行对比。
找到发音的“支点”: 对于难以发出的音,尝试寻找普通话中发音相似的音,然后进行调整。比如,学 /θ/ 可以先从 s 发音去找,然后慢慢将舌尖往前移。
利用身体的感受: 有些音的发音需要调动身体的感受,比如体会声带是否在振动,舌头放在了哪里,气息是通过鼻腔还是口腔出去。
系统学习: 找专业的语言老师指导,他们能够准确地指出你的问题所在,并提供针对性的练习方法。
耐心和坚持: 语言发音的掌握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持之以恒的练习和不断地纠正。

总而言之,外语发音的难点是多方面的,既有单个音素的发音问题,也有音素组合、语流和节奏上的挑战。作为普通话母语者,我们需要认识到这些差异,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方法去攻克它们。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马赛语里的舌弹颚震音;克瓦奇语里的咽鼓音;克林贡语里的左脑幻音;奥伯林语里的包皮哨音。

你满足了吧?

user avatar

汉语浊音、汉语入声、汉语疑母等辅音 ------- 你做到了,他们就质问你:为什么不讲普通话?你还是不是中国人?

user avatar

我大学修了一节语音学,那节课的唯一内容就是做到把IPA (International Phonetic Alphabet)里面所有的音都能够听写并且发出来。IPA基本覆盖了世界上所有语言里的所有音素。我作为一个没有先天缺陷的龙的传人,当然是觉得


太TM难了!!!


普通难度:卷舌音

那些小舌音大舌音,其实练多了就会了。还治好了我的咽炎(雾

当然我的温州同学(他说是他个人独特的生理构造原因)死活发不出来,最后只得送分。


高级难度:弹舌音,内破发音,爆破音

这些音中文是没有的,常见于非洲语言。其中最难的是内破发音,就是你发音的时候要吸气。每次练完都一肚子气。


噩梦难度:元音!!!

谁能想到,最难发的是元音呢!!!元音难就难在,他们之间太相似了!

根据Acquired distinctivenessAcquired similarity理论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区分这些本来及其相似的音的能力就越来越差劲了。

结果就是,在听写的时候:

“啊,这个我知道,是这个音“

“emm...这个音跟之前那个好像,刚刚的写错了估计,改一改“

“woc“


在口试的时候:

我:“¥#Y%*&“ (努力状

教授: “很好,你这个oe发的很标准”

我: ???我明明发的是ɛ


结果到学期的最后,我还是没能正确的发出那些和汉语元音及其相似的元音。

这个链接里有世界上所有语言里的音素,不信你挑战下元音。单独听你可能觉得能听出区别,你闭上眼睛再试试?把这音放到单词里面读给你听再试试?你要能全听出区别你叫我爸爸。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对于以汉语普通话为母语的学习者来说,外语发音确实存在一些普遍的难点。这些难点往往源于普通话本身的发音系统与目标语言发音系统之间的差异。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地为大家梳理一下,并尽量用更贴近生活化的语言来描述:1. 元音的细微差别与数量:汉语普通话的元音系统相对简单,主要集中在几个清晰的音位上,.............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很多人觉得某些外语的发音很难,甚至发不出来。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原因,不仅仅是舌头不听话,还涉及到发音器官的肌肉习惯、听觉辨识能力,甚至是我们大脑对声音的“处理方式”。咱们先来说说哪些音比较“棘手”,然后具体分析为什么。最容易“卡壳”的几类音:1. 齿间摩擦音(Th音): .............
  • 回答
    《战舰世界》这款游戏,就像很多充满魅力的事物一样,玩家群体总会自发地给各种舰船、机制甚至地图起一些形象生动、妙趣横生的外号。这些外号不仅仅是简单的代称,它们往往承载着玩家的爱恨情仇、游戏中的真实体验,甚至是玩家社区内部的梗文化。下面我们就来聊聊那些让《战舰世界》更添色彩的外号,尽量讲得细致些。舰船外.............
  • 回答
    《武林外传》作为一部经典情景喜剧,表面上充满了欢声笑语,但仔细品味,其中确实隐藏着不少令人“细思恐极”的细节,这些细节往往在不经意间揭示了人物内心深处的孤独、无奈,甚至是那个时代的社会阴影。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讲述一些我认为比较“细思恐极”的细节:1. 郭芙蓉的“盗墓”经历与童年阴影: 细节呈现:.............
  • 回答
    哈哈,问到点子上了。《武林外传》这剧,真是看了不止一遍,每次都有新味道,感觉完全不一样。第一次看,纯粹是图个乐呵。 那时候还是学生,觉得这帮人特逗,佟湘玉的额头,白展堂的“葵花点穴手”,郭芙蓉的“排山倒海”,还有莫小宝那些鬼点子,简直是笑料百出。我记得最清楚的一段,就是他们去“盗圣秘籍”那集,每个人.............
  • 回答
    《武林外传》这部电视剧,虽然披着古装武侠的外衣,但细品之下,你会发现不少熟悉的现实地名巧妙地融入其中,让观众在捧腹大笑的同时,也倍感亲切。比如,那个闻名遐迩的“七侠镇”,它其实是取自现实中的一个地点。在电视剧的背景设定中,七侠镇是一个繁华的边贸小镇,地理位置重要,商旅往来不绝。而现实中的“七侠镇”呢.............
  • 回答
    618年中购物节,想入手一款颜值与实力并存的笔记本?这可太戳我了!作为一枚资深数码爱好者,我帮你搜罗了一圈,发现今年有好几款真的让人眼前一亮,无论是日常办公、影音娱乐,还是偶尔玩玩游戏、做做设计,都能hold住,而且颜值绝对在线,拿出去倍儿有面儿。别的不说,先上几款我心目中的“颜值担当”+“实力派”.............
  • 回答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场波澜壮阔的历史事件,除了激烈的战场厮杀和宏大的战略布局,还隐藏着许多鲜为人知、却同样重要且引人入胜的细节。这些细节不仅丰富了我们对战争的认知,也展现了人性在极端环境下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以下我将尽量详细地讲述一些除军事外,二战中鲜为人知的事情:1. 心理战与宣传的深度运用: “.............
  • 回答
    在世界法律体系的浩瀚星空中,确实有不少璀璨的制度,它们以其独特的智慧和实践效益,为人类社会的治理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反观国内,虽已在法律建设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依旧存在一些可以借鉴和深入研究的领域。今天,我们就来聊聊那些外国法律中值得我们细细品味的优秀制度,它们至今尚未被我们全面采纳或深入借鉴。.............
  • 回答
    坐飞机,对不少人来说,那叫一个心惊胆战,哪怕飞机飞得平稳如常,心里总会冒出各种“万一”。但飞机上那些让咱们普通人看了就抓心挠肝的“危险”事儿,对于机组人员来说,那可是家常便饭,甚至还带着点儿“小意思”。今天就给大伙儿掰扯掰扯,飞机上那些让行外人闻之色变,但机组人员却处之泰然的“险事儿”。1. 飞机在.............
  • 回答
    要说我国方言里源于外语的词汇,那可就太多了,而且很多都渗透得特别深,都快被当成本土词了。咱们今天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有哪些有趣的故事藏在这些词里。一、 俄语的“亲戚”们说起俄语对咱们语言的影响,很多老一辈人应该都有体会。尤其是在北方,靠近边境的地方,很多词语都带着点俄罗斯的味道。 “土豆” .............
  • 回答
    嘿,听说你想要点“刺激”的?要那种能把舌头打个死结,让你怀疑人生,最后还能带着一脸生无可恋的表情,然后无比自豪地宣布“我居然还能活着说出来”的外语绕口令?没问题,这活儿我接了!别以为我就知道“Peter Piper picked a peck of pickled peppers”,那太小儿科了,只.............
  • 回答
    动漫游戏里的外语名,尤其是那些源自日语的,在被其他语言(尤其是中文)音译时,常常会因为发音习惯、文化差异甚至翻译者的个人理解而产生巨大的差异。这些差异有时会让原本优雅或酷炫的名字变得有些滑稽,有时则会带来意想不到的解读。今天咱们就来聊聊那些“画风突变”的外语名,看看它们是如何在音译的洪流中“变形”的.............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语言就像一条奔流不息的大河,总是在互相借鉴、互相融合。汉语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语言之一,自然也有不少词汇随着历史的潮流,漂洋过海,在别的语言里扎根生长,成为它们的一部分。要说来自汉语的外来词,那可真是不少,而且它们渗透到不同语言的方方面面,从日常用品到哲学概念,可谓是“无处不在”。.............
  • 回答
    清朝时期,确实有不少外国人士因为各种原因,与中国结下了不解之缘,其中一些人更是对中国抱有深厚的感情,甚至为中国的进步贡献力量。他们并非简单的“亲中”,而是经历了复杂的文化碰撞、思想交流,最终在精神上与中国产生了深刻的共鸣。要详细讲述这些人,我们需要从几个不同的群体来审视:一、早期来华的传教士与学者:.............
  • 回答
    除了线粒体和叶绿体之外,在普遍意义上,地球上几乎所有的真核细胞都只在这两个细胞器中发现有DNA。 这也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细胞器DNA”的范畴。但是,如果我们把“细胞器”这个词的定义稍微放宽,或者考虑到一些非典型的细胞结构和特殊情况,我们可以从更广泛的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尽管这些情况并不像线粒体和叶绿.............
  • 回答
    一部日本电影,以它独特而细腻的视角,触动了全球观众的心弦,并且赢得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最高荣誉。这部电影便是《入殓师》。它的成功,不仅仅在于故事本身的动人,更在于它触及了人类最深沉的情感——告别与生命。而当我们审视这部电影,并将其置于中国殡葬文化的语境下时,便能清晰地看到两者之间既有深刻的共鸣,也有.............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好,也是很多同学在选择专业时会纠结的。要说哪个“更有前途”,这其实是个挺笼统的说法,因为“前途”的定义因人而异,而且很多时候,这两个领域的学习是可以相辅相成的。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先说说学法律,这条路是怎么个走法,又会通向哪里。学法律,顾名思义,就是系统地学习国家的法律体系、法.............
  • 回答
    能同时精通好几门外语,这在很多人看来简直是“超能力”,不禁让人好奇:到底有什么用?这可不是什么炫技,它带来的好处,细说起来,能让你从各种角度都获益匪浅。首先,这是拓宽视野的“金钥匙”。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掌握一门外语,就等于打开了一扇通往另一种文化的大门。而精通多门外语,就好比你拥有了一把万能钥匙,可.............
  • 回答
    以下是一些外行看上去很高大上,但在内行眼里却可能显得陋(low)且有问题的例子,我将尽量详细地展开讲述:1. 一味追求大尺寸、高像素的电子产品 外行眼中的高大上: “哇,这手机屏幕这么大!还有这个相机,像素高达2亿!一定拍照超好看,用起来也特别爽!” 内行眼中的陋(low): 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