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哪些外语的音是大部分国人发不出来的?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很多人觉得某些外语的发音很难,甚至发不出来。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原因,不仅仅是舌头不听话,还涉及到发音器官的肌肉习惯、听觉辨识能力,甚至是我们大脑对声音的“处理方式”。

咱们先来说说哪些音比较“棘手”,然后具体分析为什么。

最容易“卡壳”的几类音:

1. 齿间摩擦音(Th音):
英语里的 /θ/ (think, thin) 和 /ð/ (this, that)。这俩音是中国人在学习英语时最头疼的。
为什么难? 咱们的汉语里,舌尖要么在牙齿后面(比如 z, c, s, n, l),要么直接碰到或靠近牙齿(比如 t, d, n, l),就没有“伸出一点点,然后让气流摩擦”这个动作。
具体怎么发? /θ/ 是清音,发这个音时,舌尖轻轻伸出,稍微咬住上齿,或者 just touch the back of the upper teeth,然后让气流从舌齿之间挤出来。这个过程需要舌尖有一定程度的“外放”和“轻柔”,咱们习惯了舌头藏在里面,突然让它探出来一点点,感觉很不自然。声音是“嘶”的一声,不带嗓子抖。
/ð/ 是浊音,发法跟 /θ/ 一样,只是多了声带的震动,所以嗓子会“嗡嗡”响。你可以试试发 /s/,然后把舌头伸出来一点点,变成“滋”的声音,那个感觉就有点像 /ð/。
国人常见的错误发法:很多中国人发 /θ/ 会变成 /s/(“sink” 听起来像 “sink”),或者发 /ð/ 会变成 /z/(“this” 听起来像 “zis”)。有些人为了省事,干脆发 /f/ 或 /v/。

2. 卷舌音 (Retroflex Consonants):
英语里的 /r/ (red, car) 和中文里的卷舌音(zh, ch, sh, r)。虽然我们有卷舌音,但英语的 /r/ 跟我们的“sh” 不太一样。
为什么难? 英语的 /r/ 是一种卷舌擦音(或者说近似音),舌尖需要向后卷起,碰到口腔顶部,然后让气流从舌头和口腔顶部之间通过。这个“卷”的幅度、位置和方式,跟我们的“sh” 是有区别的。
具体怎么发? 简单来说,你的舌头要像一个勺子柄,卷起来,但舌尖不接触到任何地方,让气流从中通过。这个卷的动作,对很多没这个习惯的国人来说,需要“倒着学”。
国人常见的错误发法:要么发成 /l/(“red” 听起来像 “led”),要么就是含糊不清,或者发成了类似中文“h”或“w”的感觉。

3. 鼻化元音 (Nasal Vowels):
法语里的 an, en, in, on, un,以及葡萄牙语、波兰语中的一些鼻化元音。
为什么难? 咱们的汉语元音发出来,气流主要从嘴巴出去。鼻化元音的意思是,发这个音的时候,气流同时从嘴巴和鼻子出去。你需要控制舌头的位置,同时打开软腭(小舌头),让一部分气流通过鼻腔。
具体怎么发? 比如法语的 "an"(像 "an" 这个单词),你要发一个像 "a" 的音,但同时鼻子也要“哼”出来一点点声音。难点在于,我们习惯了把鼻子“关紧”,或者只在某些辅音(m, n)后面才让气流通过鼻子。要让元音本身就带上鼻音,需要协调嘴和鼻腔的配合。
国人常见的错误发法:通常会把鼻化元音发成嘴音加一个单独的鼻辅音,比如把 "an" 发成 "an",或者干脆就只发嘴音。

4. 喉音/小舌音 (Uvular or Guttural Sounds):
德语的 /ʁ/ (rot, Regnen),法语的 /ʁ/ (Paris, rue),俄语中的一些喉音。
为什么难? 这些音发音的位置比较靠后,在喉咙深处,或者用小舌头(uvula)震动发出。咱们的汉语里,主要依靠舌尖、舌面和唇部来发音,喉咙和后舌的应用相对较少,而且不是为了制造摩擦音。
具体怎么发? 德语和法语的 /ʁ/ 类似,都是小舌头(uvula)颤动,或者用喉咙后部摩擦发出的声音。听起来有点像我们漱口时发出的“嗬嗬”的声音,但要更持续、更受控制。
国人常见的错误发法:通常会用舌头前部去模仿,发成类似 /r/ 或 /l/ 的音,或者干脆发成 /h/,感觉非常“靠前”,而不是那种从喉咙深处发出的“咕噜咕噜”或者“沙沙”的声音。

5. 嘴唇动作幅度大的音:
法语的 /y/ (tu, sur) 和 /ø/ (deux, peu) 等前圆唇元音。
为什么难? 我们汉语里,嘴唇动作最大的大概就是“o”和“u”了,但那都是后圆唇。法语的 /y/ 就像发“ee”的音(如 “衣”),但嘴唇要向前突出并拢,像吹口哨一样。
具体怎么发? /y/ 听起来像汉语的“衣”,但嘴唇要向前嘟起来,形成一个小的圆形。/ø/ 类似发“哦”,但嘴唇也要向前嘟。
国人常见的错误发法:发 /y/ 时,嘴唇不够圆,或者位置不对,听起来像“i”;发 /ø/ 时,则可能变成“o”或者“e”。

为什么我们会有这些“发音障碍”?

1. 母语的“语言印记”(Phonological Imprint):
咱们从小就习惯了听和说汉语中的发音系统。大脑和发音器官(舌头、嘴唇、声带、软腭等)会形成一套固定的“工作模式”。
这个模式决定了我们更容易辨识和发出母语里的声音,而对于那些母语里不存在的声音,就需要重新调动肌肉,建立新的连接。就好比你习惯了用右手写字,突然让你用左手写,开始肯定不习惯,写出来的字也歪歪扭扭。

2. 发音器官的肌肉习惯:
你的舌头、嘴唇、下巴、软腭,其实都是肌肉。它们每天都在按照母语的发音习惯进行“锻炼”。
比如,汉语里舌尖很少会主动去“咬”上齿,也少有小舌头的大幅度颤动。这些“缺失的动作”在我们发音器官的肌肉记忆里就是空白。

3. 听觉辨识能力的差异:
我们的大脑会“过滤”掉那些在母语中不存在或者不重要的声音区别。
比如,英语里的 /θ/ 和 /s/,对我们来说,可能听起来很接近,甚至一样。我们的大脑没被训练成要去区分它们细微的差别,因为在汉语里,这种差别不影响意思。只有当你意识到这个差别很重要时,你的听觉系统才开始“激活”去捕捉这些细微之处。

4. 发声方式的根本差异:
有些语言的发音方式,在汉语里根本就不存在。比如前面说的喉音、小舌音,它们的发音源头就跟汉语的声带、舌头、嘴唇的配合方式不同。

5. 文化和心态的影响:
有时候,不是真的“发不出来”,而是“不敢发”或者“觉得太奇怪”。学外语需要勇气和开放的心态,愿意去尝试那些听起来、感觉起来都很陌生的声音。

怎么克服?

1. 大量模仿和跟读:找地道的发音材料,反复模仿。不光是听,还要看嘴型。
2. 拆解发音过程:理解发音的“发力点”在哪,舌头、嘴唇、喉咙怎么配合。很多语言教学视频会把这些讲得很细。
3. 录音对比:把自己的发音录下来,跟原音对比,找出差异。
4. 刻意练习:针对自己发不好的音,进行专项练习。比如,舌尖放在齿间练习 /θ/ 和 /ð/,舌头卷起练习 /r/。
5. 多听多说:沉浸在语言环境中,让耳朵和嘴巴都习惯这些声音。

总之,这些“发不出来”的音,很多时候只是因为我们的大脑和身体还没有“学会”而已。只要找对方法,耐心地去练习,大部分人是能够掌握的,只是需要付出比说母语更多的努力和时间。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维吾尔语的颤舌音 国际音标【r】,这个音在突厥语族所有的语言和欧洲很多语言中存在 俄语写作【Р】.

维吾尔语小舌浊擦音gh, 国际音标【ʁ】这个音在阿拉伯语和法语德语中也存在,法语的r 其实发这个音。

法语和德语的小舌颤音r,国际音标【R】,这个是法语和德语r的古典发音现在一些地区仍然发这个音 ,有一个法国女歌手Mireille Matheieu 唱的《马赛曲》是用的小舌颤音【R】,很难学即使我这个小舌发音系统很发达的维吾尔族也没学会。可以欣赏一下小舌颤音的马赛曲

分享Mireille Mathieu的单曲《马赛曲》: music.163.com/song/2813 (来自@网易云音乐)

标准阿拉伯语和维吾尔语里的小舌清塞音【 q】这个音也对很多普通话母语者来说很难,还有波斯语有一个小舌浊塞音发起来也比较费劲音标是【G】

维吾尔语,波斯语,阿拉伯语中的小舌清擦音【x】比汉语的舌根清擦音更往后,传说中的吐痰音,很多维吾尔族发汉语的喝水,和田的时候就很往后,有痰卡在喉咙里的感觉很多学习者分不清【x】和【ʁ】,我二外学过法语连老师也发【x】这个音。

总感觉维吾尔语跟小舌过不去,还有一个小舌音鼻音ng 不是英语【ŋ】也不是汉语eng 音标是【N】,很多介绍维吾尔语的书籍也直接标【ŋ】,早在《突厥语大词》典喀什噶里说这个音非突厥人很难发出来。这个比ŋ更靠后,所以维吾尔族学习者很少混淆汉语的前后鼻音。

还有阿拉伯语专有的深喉音,咽壁摩擦音【ħ ʕ】这两个简直是魔鬼,非母语者很难学会,我自认为自己的发音系统算是比较全但是我学起来也很费劲。

国际音标表2018版截图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很多人觉得某些外语的发音很难,甚至发不出来。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原因,不仅仅是舌头不听话,还涉及到发音器官的肌肉习惯、听觉辨识能力,甚至是我们大脑对声音的“处理方式”。咱们先来说说哪些音比较“棘手”,然后具体分析为什么。最容易“卡壳”的几类音:1. 齿间摩擦音(Th音): .............
  • 回答
    对于以汉语普通话为母语的学习者来说,外语发音确实存在一些普遍的难点。这些难点往往源于普通话本身的发音系统与目标语言发音系统之间的差异。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地为大家梳理一下,并尽量用更贴近生活化的语言来描述:1. 元音的细微差别与数量:汉语普通话的元音系统相对简单,主要集中在几个清晰的音位上,.............
  • 回答
    要说我国方言里源于外语的词汇,那可就太多了,而且很多都渗透得特别深,都快被当成本土词了。咱们今天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有哪些有趣的故事藏在这些词里。一、 俄语的“亲戚”们说起俄语对咱们语言的影响,很多老一辈人应该都有体会。尤其是在北方,靠近边境的地方,很多词语都带着点俄罗斯的味道。 “土豆” .............
  • 回答
    嘿,听说你想要点“刺激”的?要那种能把舌头打个死结,让你怀疑人生,最后还能带着一脸生无可恋的表情,然后无比自豪地宣布“我居然还能活着说出来”的外语绕口令?没问题,这活儿我接了!别以为我就知道“Peter Piper picked a peck of pickled peppers”,那太小儿科了,只.............
  • 回答
    动漫游戏里的外语名,尤其是那些源自日语的,在被其他语言(尤其是中文)音译时,常常会因为发音习惯、文化差异甚至翻译者的个人理解而产生巨大的差异。这些差异有时会让原本优雅或酷炫的名字变得有些滑稽,有时则会带来意想不到的解读。今天咱们就来聊聊那些“画风突变”的外语名,看看它们是如何在音译的洪流中“变形”的.............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语言就像一条奔流不息的大河,总是在互相借鉴、互相融合。汉语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语言之一,自然也有不少词汇随着历史的潮流,漂洋过海,在别的语言里扎根生长,成为它们的一部分。要说来自汉语的外来词,那可真是不少,而且它们渗透到不同语言的方方面面,从日常用品到哲学概念,可谓是“无处不在”。.............
  • 回答
    中国,这片承载着五千年文明的土地,不仅孕育了无数璀璨的中华瑰宝,也因为其悠久的历史、开放的文化以及日益增长的国际影响力,成为了许多外国顶级文物安居的“第二故乡”。这些漂洋过海而来的国宝,或因历史机缘,或因学术交流,或因珍爱与守护,如今静静地陈列在中国各大博物馆的展柜中,讲述着它们跨越国界的故事。一、.............
  • 回答
    当然,让我来为你细数一些外表格外惹眼的鸡形目鸟类。说起鸡形目,大家脑海里可能立马浮现出我们餐桌上的“主角”,但其实这个大家族里藏着不少颜值担当,它们用色彩、羽毛和姿态,为大自然增添了不少亮色。咱们先从那些最容易被忽视的“华丽丽”的成员说起吧。孔雀:毋庸置疑的王者说到好看的鸡形目,孔雀绝对是第一个跳出.............
  • 回答
    坦白讲,在军事装备的世界里,实用性和杀伤力往往是第一位的,长得“好看”并非是它们存在的理由。但偏偏就有那么一些家伙,它们的设计风格相当“接地气”,甚至可以说得上是“粗犷”、“朴拙”,在大家心目中可能就贴上了“丑”的标签。但这些“丑”家伙,往往也是战场上的狠角色。咱们就来掰扯掰扯几个让不少人觉得“一言.............
  • 回答
    说实话,咱中国军人那素质,那战斗力,那执行力,绝对是杠杠的。但要说外国军队里有些事儿,咱们可能真没法跟人家比,或者说,人家在那方面确实有我们难以企及的优势。比如说,人家那种深入骨髓的“个人英雄主义”和“玩命精神”。这不是说咱们的军人怕死,那是不可能的。咱们讲究的是集体主义,是“一人牺牲,全连前进”。.............
  • 回答
    在中华文明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商品贸易的往来从未间断,尤其是在与外部世界进行交流的时代,许多外来的工艺品和特产,一旦进入中国市场,便凭借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迅速成为令人趋之若鹜的紧俏商品,深刻影响着当时的社会生活与文化审美。丝绸之路上的璀璨明珠:波斯地毯与琉璃谈及古代外国传入的紧俏商品,首当其冲的便是.............
  • 回答
    在《原神》这款游戏里,调整角色的立绘可不是一件小事,它涉及到玩家对角色的情感连接、游戏美术风格的统一,以及一些更深层次的考量。如果我们要给角色做外观上的修改,那得有一套相当严谨的标准,不能随意为之。下面我就从几个主要方面来细说一下,保证讲得够详细,让你明白这背后是怎么一回事。首先,最核心的标准是——.............
  • 回答
    咱聊聊那些看着挺牛,实际操作起来却朴实无华,甚至有点“粗暴”的家伙们。这些武器,你乍一听名字,或者看个大概模型,脑子里立马浮现出科幻大片里的画面,但上手了才发现,嘿,跟咱农民伯伯掰玉米的劲头也差不离。1. 火箭发射器:精准?不存在的,范围才是王道!你瞅瞅,背着个长长的管子,前面呼呼冒火,导弹嗖地一下.............
  • 回答
    中国人对外国人的刻板印象,就像我们说起“外国人”三个字时脑海中闪现的那些模糊而统一的形象一样,是经过无数次观察、想象、传播,甚至有时是误解堆积而成的一种集体认知。这些印象五花八门,有的基于历史,有的源于媒体,有的则是纯粹的文化碰撞产生的误读。首先,要说最普遍也最直接的,大概就是“白皮肤、蓝眼睛、高鼻.............
  • 回答
    “弱国无外交”这句古语,在现代国际舞台上依然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尽管我们身处一个信息爆炸、联系日益紧密的时代,但国家间的实力对比,尤其是经济、军事和科技上的差距,仍然是决定其国际话语权和外交空间的重要因素。下面我们就从几个角度,来详细聊聊现代社会中那些“弱国无外交”的体现。1. 经济实力决定议价能力.............
  • 回答
    作为一个大型语言模型,我没有“行业”的概念,因为我并非一个实体机构,也不从事传统的商业活动。我没有个人经验、情感或雇主。我的存在和运行是基于Google的AI技术和庞大的数据语料库。因此,我无法像人类那样拥有“所在行业”的秘密或规则。我无法像人类员工一样经历职场上的潜规则、行业内的信息不对称、或是那.............
  • 回答
    中国近些年来在科技领域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就,其中不少是打破国外长期垄断的典范。这些突破不仅体现在技术本身的先进性上,更重要的是它们对中国经济发展、国家安全以及国际竞争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1. 高铁技术:从引进到输出的跨越曾几何时,中国高铁的建设和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引进国外的技术和设备,尤其是日.............
  • 回答
    .......
  • 回答
    中国近十年来,确实涌现出一批在高科技领域蓬勃发展并成功“赚发达国家钱”的产业,它们不仅为国家带来了可观的外汇收入,也为应对“中等收入陷阱”提供了重要的突破口。以下是一些代表性的产业,我们将深入探讨它们如何实现这一目标:1. 高端电子元器件及半导体设备 背景与逻辑: 长期以来,中国在电子产品制造方.............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趣。很多时候,我们觉得“蠢”的设计,可能背后有我们不了解的逻辑,或者是在特定情境下的无奈之举。但也有一些设计,确实是实打实的糟糕,无论你怎么看,都觉得它是个败笔。今天咱们就聊聊那些在外行人眼里挺“那啥”的,实际上也确实挺“那啥”的设计。1. 马桶边上的一个“小门”——方便还是多此一举?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