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若望(Johann Adam Schall von Bell): 另一位重要的耶稣会传教士,在清朝初年担任了重要职位。 详细点说: 汤若望也是德国耶稣会士,于1623年抵达中国。他精通天文、数学、历法等科学知识,并受到了顺治皇帝的重用,被任命为钦天监监正。在“历狱”事件中,他力挽狂澜,保住了传教士的合法地位,并为中国天文历法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他积极学习中国文化,甚至娶了一位中国妻子(尽管是受命于皇帝的象征性婚姻)。他忠心耿耿地为清朝服务,不仅在科学技术上,也在与西方世界的联系上扮演了重要角色。他的“亲中”体现在他对清朝的忠诚和为清朝服务的热情上,他视自己为中国的一部分,努力为这个国家效力。
赫胥黎(Thomas Henry Huxley)的儿子,伦纳德·赫胥黎(Leonard Huxley)及其妻子朱莉娅·赫胥黎(Julia Huxley): 虽然这主要涉及19世纪末20世纪初,但他们的影响可以追溯到清朝末期。他们家族与中国有着特殊的联系。 详细点说: 伦纳德的父亲托马斯·赫胥黎是著名的生物学家,而伦纳德本人则是一位作家和编辑。他的妻子朱莉娅,她的父亲是著名汉学家赫伯特·吉尔斯(Herbert Giles)。吉尔斯在清朝时期曾长期在华担任领事和翻译,对中国文化有深入研究。朱莉娅从小就受到中国文化的熏陶,并且对中国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夫妇二人积极推广中国文化,翻译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并且对中国社会变革抱有同情态度。他们并非直接生活在清朝统治下的中国,但他们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和对中国人民的关注,可以被视为一种“亲中”的情感体现,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西方人了解和欣赏中国。
埃德加·斯诺(Edgar Snow): 虽然斯诺的时代主要集中在20世纪30年代,但他的工作和他在中国革命中的角色,其根源可以追溯到对中国长久以来被压迫的同情。 详细点说: 斯诺是一位美国记者和作家,他在20世纪30年代两次深入中国革命根据地,采访了毛泽东等共产党领导人,写下了《西行漫记》(Red Star Over China)一书。这本书向西方世界揭示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人的形象,对改变西方对中国革命的看法起到了巨大作用。斯诺并非简单的报道者,他与中国共产党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对中国人民的反抗精神和对美好未来的追求深感钦佩。他可以说是一位具有明确政治立场的“亲中”人士,他的“亲中”是基于对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的支持。尽管他生活在清朝之后,但他对中国人民命运的关注,与一些在清朝时期对中国抱有同情态度的外国人有着精神上的联系。
马士英(Alfred Henry Ernest Muench): 虽然马士英是德国人,但他的活动主要集中在清朝后期和民国时期。但其对中国文化的喜爱可以追溯到更早的时期。 详细点说: 马士英是一位德国学者和汉学家,他对中国文化,特别是中国哲学和文学有着深入的研究。他在清朝末期来到中国,并在这里度过了许多年。他精通汉语,能够阅读和理解中国古籍。他对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思想,表现出极大的欣赏和尊重。他认为中国文化有其独特的价值,并试图向西方介绍这些价值。他的“亲中”更多是一种对中国文化的精神上的认同和热爱,他被中国古典文明所吸引,并希望能够将其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