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清朝官修正史《明史》有哪些错漏?

回答
好的,咱就来好好说道说道,这清朝官家修的《明史》,虽然说是正史,但要说它一点儿毛病没有,那可就睁眼说瞎话了。毕竟,人家是胜利者修的史书,这立场、这视角,多少会有点儿不一样,再加上那会儿的史官,人手有限,史料也并非都能搜罗得一干二净,所以错漏之处,那是一点儿也不奇怪。

咱就从几个方面,掰开了揉碎了说:

一、 政治立场上的偏颇与删改:

这是《明史》最明显,也是最容易被指摘的一点。毕竟,清朝是入主中原的,明朝是被推翻的。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合法性,也为了“捧”自家王朝,“贬”自家前朝,这种政治考量是避不开的。

对明朝灭亡原因的解释: 《明史》在解释明朝灭亡时,虽然也提到了农民起义、宦官专权、党争等内部因素,但往往会过度强调明朝统治的腐朽无能,为清朝的“天命所归”铺路。 比如,对李自成农民军的描绘,有时会带有贬低色彩,而对吴三桂的“引清兵入关”,虽然也记录了,但在责任划分上,更倾向于将明朝的灭亡主要归咎于其自身的衰败,而非清朝直接的军事征服。
对一些重要事件的曲笔或删节: 像明朝后期的一些政治斗争,特别是涉及一些有争议的人物,或者那些能让明朝显得“不那么光彩”的事情,史官们可能会选择性地记录,或者用较为含糊的语言来处理。 目的就是为了避免让后人对明朝产生过多的同情或对其统治的合法性产生质疑。
对明朝君主和官员的评价: 即使是功绩显著的明朝君主或官员,在《明史》的评价中也可能夹杂着一些贬低或微词, 试图通过这种方式突出清朝君主的“贤明”和清朝制度的“优越”。反之,一些导致明朝灭亡的因素,比如边患问题,有时也会被“轻描淡写”,或者将其原因归结为明朝的“无能为力”。

二、 史料搜集与整理上的不足:

再好的史官,如果没有足够的史料,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明史》的编修虽然动用了不少人力物力,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地方志和私人档案的欠缺: 官修史书固然有其优势,但很多时候,地方的细节、民间的真实反应,以及一些家族的私人档案,往往是官方记录的补充和修正。 《明史》在这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不足,导致一些地方性的事件,或者与朝廷权力中心稍有距离的事件,在史书中记载得不够详细,甚至有所遗漏。
部分史料的失传或被毁: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很多原始史料在中途可能因为战乱、政治迫害等原因而失传或被毁。 《明史》的编修者并非身处明朝,他们面对的是已经经过一段时间的历史,很多第一手材料已经难以获取。
官方记录的局限性: 官方记录往往会强调官方视角,过滤掉一些“不合时宜”的信息。 而民间流传的,或者私人撰写的史料,可能更具真实性,但这些材料往往不容易被收录进官修史书中,或者被视为“野史”而加以排斥。

三、 叙事逻辑与细节的偏差:

除了政治立场和史料问题,《明史》在叙事和细节的呈现上,也存在一些可以商榷的地方。

事件因果关系的模糊: 有时为了政治目的,或者由于史料不足,一些事件的因果关系会被模糊化,或者被简单化处理。 导致读者难以完全理解事件发生的深层原因和过程。
人物形象的塑造: 某些人物的形象可能因为史官的个人好恶,或者受到了其他史料的影响,而与历史真实的形象有所偏差。 比如,一些受清朝统治者器重的明朝降臣,可能会被美化,而一些宁死不屈的明朝忠臣,则可能被“冷处理”或者被描绘成“迂腐”。
技术性细节的错误: 比如在一些战役的描写中,对于武器装备、军事策略的细节,或者地理位置的描述,有时会出现错误或不准确的地方。 这些错误可能源于史料的错误,也可能源于史官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不够深入。
对一些学术问题的处理: 在一些涉及明朝制度、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学术性问题上,《明史》的记载也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或者未能完全采纳当时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 毕竟,史学研究也是在不断进步的。

举几个具体的例子来佐证一下:

关于郑和下西洋的记载: 尽管《明史》记录了郑和下西洋,但其对郑和船队规模、航行距离、以及下西洋的详细目的和意义的描述,相较于后来的研究和发掘,显得有些简略和不够深入。 有学者认为,《明史》在此处的记载可能未能完全反映出郑和下西洋的宏大壮举及其背后的复杂考量。
对明朝党争的描写: 《明史》在描写明朝晚期的党争时,虽然记录了东林党、阉党等,但对于党争的起因、发展、以及其对明朝政治造成的具体影响,有时会显得过于简单化,甚至带有一定的倾向性。 未能充分展现党争背后复杂的权力斗争和政治生态。
对农民起义的记录: 对于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起义军的记载,虽然有记录,但有时会在其性质、规模和影响上有所保留或贬低。 这与清朝方面希望将农民起义视为“祸乱”而非“反抗”的政治立场有关。

当然,话说回来,《明史》的编修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已经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它依然是研究明朝历史最重要、最权威的参考文献之一。但我们也不能盲目迷信,而是要带着批判性的眼光去看待它,结合其他的史料,尤其是那些“野史”、“笔记”、“地方志”以及近年来的考古发现, 来更全面、更客观地认识那个时代。这就像咱们和长辈聊天,听听他们讲过去的事儿,得留个心眼儿,想想他们是不是因为自己年轻时候受的委屈,就对别人家孩子有点儿看不顺眼了。

所以啊,这《明史》的错漏,与其说是“错误”,不如说是“历史局限性”和“政治影响”的综合体现。但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不完美,才让后人有了继续探究和修正的空间,这本身也是历史研究的魅力所在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宪宗叫朱见濡,不叫朱见深。《明宪宗实录》可证。

孝宗谥号是天明道诚纯中正,不是天明道纯诚中正。《明孝宗实录》可证。

穆宗叫朱载坖,不叫朱载垕。《明世宗实录》、《明神宗实录》可证。

福王朱常洵谥号是忠,不是恭。《大明福忠王圹志》可证。

朱存枢不是末代秦王。朱存枢只是秦王世子,而且崇祯二年就死了,自然不可能参与了李自成劝降崇祯的行动。《大明秦世子暨妃张氏合葬墓志》可证。

朱求桂不是末代晋王。朱求桂在崇祯三年十一月就死了,自然也不可能参与了李自成劝降崇祯的行动。《大明晋裕王圹志》可证。

益定王叫朱由木,不叫朱由本,而且也没有“国亡窜闽中”,他崇祯七年就死了,没办法窜了。《大明益王圹志》可证。

李自成攻破南阳的时候被杀的唐王不叫朱聿镆,而是朱聿鏼。《中国明朝档案总汇》第84册崇祯十二年《礼部为保护藩封请敕书优奖事手本》可证。

末代韩王也不叫朱亶塉。明文记载的最后一位韩王,是朱韶䐾。《中国明朝档案总汇》第84册崇祯十二年《礼部为保护藩封请敕书优奖事手本》可证。

user avatar

明史记载鲁王朱以海被郑成功杀害,但是1959年金门守军发现了鲁王墓,记载他死于哮喘,于1662年11月去世,比郑成功晚死了大概五个月。

久之,居金门,郑成功礼待颇恭。既而懈,以海不能平,将往南澳。成功使人沉之海中。(明史)

user avatar

明史是满清时代编撰的。

满清极度的礼教大防与集权。将明灭亡原因归于朱家天子就是第一错漏。

曲阜孔氏千古第一跪把明朝对腐儒严格的太祖世祖描绘成吃人的恶魔。

呵呵~~~

要权力的时候垂拱而治,要到权力立马就翻脸。最后跪在满清面前三呼万岁。跪的姿势还很讲究。

世间三毒,

腐儒的春秋笔法。

清流的与民争利。

士大夫的天下。

user avatar

“崇焕死,边事益无人,明亡征决矣”

——《明史·袁崇焕传》

这话靠谱吗?

user avatar

最明显的错漏是野猪皮和明朝的那些烂事,还有清军屠城的那些烂事……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