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清朝官修正史《明史》有哪些错漏?

回答
好的,咱就来好好说道说道,这清朝官家修的《明史》,虽然说是正史,但要说它一点儿毛病没有,那可就睁眼说瞎话了。毕竟,人家是胜利者修的史书,这立场、这视角,多少会有点儿不一样,再加上那会儿的史官,人手有限,史料也并非都能搜罗得一干二净,所以错漏之处,那是一点儿也不奇怪。

咱就从几个方面,掰开了揉碎了说:

一、 政治立场上的偏颇与删改:

这是《明史》最明显,也是最容易被指摘的一点。毕竟,清朝是入主中原的,明朝是被推翻的。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合法性,也为了“捧”自家王朝,“贬”自家前朝,这种政治考量是避不开的。

对明朝灭亡原因的解释: 《明史》在解释明朝灭亡时,虽然也提到了农民起义、宦官专权、党争等内部因素,但往往会过度强调明朝统治的腐朽无能,为清朝的“天命所归”铺路。 比如,对李自成农民军的描绘,有时会带有贬低色彩,而对吴三桂的“引清兵入关”,虽然也记录了,但在责任划分上,更倾向于将明朝的灭亡主要归咎于其自身的衰败,而非清朝直接的军事征服。
对一些重要事件的曲笔或删节: 像明朝后期的一些政治斗争,特别是涉及一些有争议的人物,或者那些能让明朝显得“不那么光彩”的事情,史官们可能会选择性地记录,或者用较为含糊的语言来处理。 目的就是为了避免让后人对明朝产生过多的同情或对其统治的合法性产生质疑。
对明朝君主和官员的评价: 即使是功绩显著的明朝君主或官员,在《明史》的评价中也可能夹杂着一些贬低或微词, 试图通过这种方式突出清朝君主的“贤明”和清朝制度的“优越”。反之,一些导致明朝灭亡的因素,比如边患问题,有时也会被“轻描淡写”,或者将其原因归结为明朝的“无能为力”。

二、 史料搜集与整理上的不足:

再好的史官,如果没有足够的史料,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明史》的编修虽然动用了不少人力物力,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地方志和私人档案的欠缺: 官修史书固然有其优势,但很多时候,地方的细节、民间的真实反应,以及一些家族的私人档案,往往是官方记录的补充和修正。 《明史》在这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不足,导致一些地方性的事件,或者与朝廷权力中心稍有距离的事件,在史书中记载得不够详细,甚至有所遗漏。
部分史料的失传或被毁: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很多原始史料在中途可能因为战乱、政治迫害等原因而失传或被毁。 《明史》的编修者并非身处明朝,他们面对的是已经经过一段时间的历史,很多第一手材料已经难以获取。
官方记录的局限性: 官方记录往往会强调官方视角,过滤掉一些“不合时宜”的信息。 而民间流传的,或者私人撰写的史料,可能更具真实性,但这些材料往往不容易被收录进官修史书中,或者被视为“野史”而加以排斥。

三、 叙事逻辑与细节的偏差:

除了政治立场和史料问题,《明史》在叙事和细节的呈现上,也存在一些可以商榷的地方。

事件因果关系的模糊: 有时为了政治目的,或者由于史料不足,一些事件的因果关系会被模糊化,或者被简单化处理。 导致读者难以完全理解事件发生的深层原因和过程。
人物形象的塑造: 某些人物的形象可能因为史官的个人好恶,或者受到了其他史料的影响,而与历史真实的形象有所偏差。 比如,一些受清朝统治者器重的明朝降臣,可能会被美化,而一些宁死不屈的明朝忠臣,则可能被“冷处理”或者被描绘成“迂腐”。
技术性细节的错误: 比如在一些战役的描写中,对于武器装备、军事策略的细节,或者地理位置的描述,有时会出现错误或不准确的地方。 这些错误可能源于史料的错误,也可能源于史官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不够深入。
对一些学术问题的处理: 在一些涉及明朝制度、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学术性问题上,《明史》的记载也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或者未能完全采纳当时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 毕竟,史学研究也是在不断进步的。

举几个具体的例子来佐证一下:

关于郑和下西洋的记载: 尽管《明史》记录了郑和下西洋,但其对郑和船队规模、航行距离、以及下西洋的详细目的和意义的描述,相较于后来的研究和发掘,显得有些简略和不够深入。 有学者认为,《明史》在此处的记载可能未能完全反映出郑和下西洋的宏大壮举及其背后的复杂考量。
对明朝党争的描写: 《明史》在描写明朝晚期的党争时,虽然记录了东林党、阉党等,但对于党争的起因、发展、以及其对明朝政治造成的具体影响,有时会显得过于简单化,甚至带有一定的倾向性。 未能充分展现党争背后复杂的权力斗争和政治生态。
对农民起义的记录: 对于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起义军的记载,虽然有记录,但有时会在其性质、规模和影响上有所保留或贬低。 这与清朝方面希望将农民起义视为“祸乱”而非“反抗”的政治立场有关。

当然,话说回来,《明史》的编修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已经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它依然是研究明朝历史最重要、最权威的参考文献之一。但我们也不能盲目迷信,而是要带着批判性的眼光去看待它,结合其他的史料,尤其是那些“野史”、“笔记”、“地方志”以及近年来的考古发现, 来更全面、更客观地认识那个时代。这就像咱们和长辈聊天,听听他们讲过去的事儿,得留个心眼儿,想想他们是不是因为自己年轻时候受的委屈,就对别人家孩子有点儿看不顺眼了。

所以啊,这《明史》的错漏,与其说是“错误”,不如说是“历史局限性”和“政治影响”的综合体现。但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不完美,才让后人有了继续探究和修正的空间,这本身也是历史研究的魅力所在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宪宗叫朱见濡,不叫朱见深。《明宪宗实录》可证。

孝宗谥号是天明道诚纯中正,不是天明道纯诚中正。《明孝宗实录》可证。

穆宗叫朱载坖,不叫朱载垕。《明世宗实录》、《明神宗实录》可证。

福王朱常洵谥号是忠,不是恭。《大明福忠王圹志》可证。

朱存枢不是末代秦王。朱存枢只是秦王世子,而且崇祯二年就死了,自然不可能参与了李自成劝降崇祯的行动。《大明秦世子暨妃张氏合葬墓志》可证。

朱求桂不是末代晋王。朱求桂在崇祯三年十一月就死了,自然也不可能参与了李自成劝降崇祯的行动。《大明晋裕王圹志》可证。

益定王叫朱由木,不叫朱由本,而且也没有“国亡窜闽中”,他崇祯七年就死了,没办法窜了。《大明益王圹志》可证。

李自成攻破南阳的时候被杀的唐王不叫朱聿镆,而是朱聿鏼。《中国明朝档案总汇》第84册崇祯十二年《礼部为保护藩封请敕书优奖事手本》可证。

末代韩王也不叫朱亶塉。明文记载的最后一位韩王,是朱韶䐾。《中国明朝档案总汇》第84册崇祯十二年《礼部为保护藩封请敕书优奖事手本》可证。

user avatar

明史记载鲁王朱以海被郑成功杀害,但是1959年金门守军发现了鲁王墓,记载他死于哮喘,于1662年11月去世,比郑成功晚死了大概五个月。

久之,居金门,郑成功礼待颇恭。既而懈,以海不能平,将往南澳。成功使人沉之海中。(明史)

user avatar

明史是满清时代编撰的。

满清极度的礼教大防与集权。将明灭亡原因归于朱家天子就是第一错漏。

曲阜孔氏千古第一跪把明朝对腐儒严格的太祖世祖描绘成吃人的恶魔。

呵呵~~~

要权力的时候垂拱而治,要到权力立马就翻脸。最后跪在满清面前三呼万岁。跪的姿势还很讲究。

世间三毒,

腐儒的春秋笔法。

清流的与民争利。

士大夫的天下。

user avatar

“崇焕死,边事益无人,明亡征决矣”

——《明史·袁崇焕传》

这话靠谱吗?

user avatar

最明显的错漏是野猪皮和明朝的那些烂事,还有清军屠城的那些烂事……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好的,咱就来好好说道说道,这清朝官家修的《明史》,虽然说是正史,但要说它一点儿毛病没有,那可就睁眼说瞎话了。毕竟,人家是胜利者修的史书,这立场、这视角,多少会有点儿不一样,再加上那会儿的史官,人手有限,史料也并非都能搜罗得一干二净,所以错漏之处,那是一点儿也不奇怪。咱就从几个方面,掰开了揉碎了说:一.............
  • 回答
    明朝历史,尤其是明朝皇帝,是否受到了清朝官修《明史》的“抹黑”?这是一个颇为复杂且引人深思的问题,在史学界乃至民间都存在着不少争议。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了解《明史》的成书背景、编纂过程,以及其中可能存在的立场性因素。《明史》的成书背景与政治意图首先要明白,《明史》并非在明朝灭亡后不久就立即开.............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清朝修撰明史的立场和史学方法。简单来说,清朝在修撰《明史》时,并没有直接写出“朱家皇帝没有一个好的”这样笼统的论断。但要说清朝官方的史书完全客观公正地评价每一位明朝皇帝,那也不尽然。为什么不能直接写“没有一个好的”?首先,作为一部正史,《明史》的编纂原则是力求叙事客观,评价有.............
  • 回答
    清朝官修《明史》,可以说是一部“呕心沥血”的“抹黑”之作,其力度之大、角度之刁钻,让明朝在历史的镜头下,变成了一幅色彩斑斓却又充满污点的画卷。要说它“黑”得多惨,咱们得从几个方面细致地掰扯掰扯。一、 历史的“正统”审判:为入主中原找合法性首先,你得明白《明史》的根本目的是什么。它是清朝皇帝陛下下令,.............
  • 回答
    即将完成的官修《清史》采用白话文编写,这件事在我看来,可谓是意味深长,既有顺应时代潮流的必然性,也引发了我不少思考,甚至是有些复杂的情感。毕竟,作为一部承载着宏大历史叙事、旨在为“过去”立传的巨著,它的语言选择,绝非仅仅是技术层面的问题,更触及了历史的理解、传承以及与当下社会的连接。首先,从积极的一.............
  • 回答
    这问题问得挺有意思,好多人都觉得长城是中国古代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超级工程”,既然元朝和清朝都是北方来的,那为啥没怎么再大规模修长城呢?其实这事儿挺复杂的,得从这几个朝代的性质、战略考量和历史背景说起。首先,得明白长城到底是为谁修的,又是怎么修的。长城啊,它不是一夜之间建成的,更不是一个朝代一劳永逸.............
  • 回答
    要说清朝为什么不“修”长城,这得从长城本身的功能、清朝的统治策略以及当时的内外形势来细细道来。简单来说,清朝入关后,长城的战略地位和军事意义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加上清朝采取了一系列与之前朝代不同的治理方式,自然就不需要像明朝那样大规模地修建和维护长城了。一、长城的历史使命与明朝的“最后一道防线”首先.............
  • 回答
    话说咱大清,从一个小小的渔猎部落,一步步打下这偌大的江山,可不容易。建国之初,面对的不仅仅是那些个反清复明的势力,还有一个更严峻的问题,那就是如何稳固北方的边疆,如何管理那个广袤又复杂的东北地区。那会子,这东北,也就是关外,是咱们满洲人的老家,也是咱们发祥之地。但你得知道,关内是农耕为主,人口密集,.............
  • 回答
    清朝的捐官制度,是一项在中国历史上独具特色且影响深远的官制改革,它在清朝近三百年的统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要评价这项制度,我们需要从其产生背景、运作机制、积极影响、消极后果以及历史地位等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 一、 捐官制度的产生背景捐官制度的出现并非偶然,而是清朝统治者在特定历史时期为解决实际问题而.............
  • 回答
    这个问题,说实话,问得太实在了,也太让人纠结了。咱们老百姓,谁不希望自己的日子越过越好,生活越来越有盼头?所以,遇到这两种官,心里头那份掂量可就沉了。先说说那个清廉却平庸毫无作为的官。这官,听着就让人心里踏实点,对吧?至少人家不拿咱老百姓的钱去填自己兜里的窟窿,不利用职权去敲诈勒索。想想看,要是遇上.............
  • 回答
    清华大学官博发布了一张关于清华学子作息的图,其中赫然列着每天仅睡5小时的安排,瞬间激起了网友们的热烈讨论。很多人看到这张表,第一反应大概是:“这么拼吗?”随后,一股担忧之情油然而生:这样的作息,真的健康吗?身体不会被拖垮吗?要深入分析这个问题,我们得从几个层面来看。首先,这张“作息表”本身的可能性和.............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宋朝官制演变中的一个有趣细节。简单来说,孝宗乾道年间,左、右仆射确实改成了丞相,尚书令这个官职在制度层面退出了常设官职体系,但后来的郑清之等人之所以还能被“赠官”尚书令,是由于“赠官”的性质和宋朝官制中“寄禄官”和“虚职”的存在。我们来仔细梳理一下。孝宗乾道年间的官制.............
  • 回答
    清朝火器技术相对明朝出现“倒退”的说法,主要源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史学反思,尤其是清末知识分子在面对西方列强军事压力时,对明清军事技术差异的总结。这一观点的提出与历史背景、技术传承、政策因素及学术研究密切相关,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分析: 一、明清火器技术的对比1. 明朝火器技术的高峰 .............
  • 回答
    清朝在编纂《明史》和整理历史资料时,确实对明朝的历史进行了重新诠释和评价,这种评价往往带有政治立场和历史叙事的倾向性,但并非完全虚构。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清朝对明朝的“黑历史”或负面评价: 一、《明史》对明朝的官方评价《明史》是清朝官方编纂的明朝历史正史,由清朝学者张廷玉等人主持编写,其立场和叙述.............
  • 回答
    清朝与明朝在边疆地区的治理理念和称呼上存在显著差异,尤其在“国”这一概念的使用上,两者有本质区别。以下从历史背景、具体称呼、政治策略及文献依据等方面详细分析: 一、清朝对边疆地区的称呼:以“国”为核心清朝(16361912)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过程中,对边疆地区采取了“以国治边”的策略,将部分边疆地区.............
  • 回答
    清朝以“小族”(满族)统治“大族”(汉族)的模式,确实可能在清朝灭亡后,促使部分满洲人改名,但这并非是唯一的,也不是最直接的原因。理解这一点,需要从几个层面进行分析:一、 清朝的统治模式及其对满汉关系的深层影响 “以满制汉”的策略: 清朝统治者深知满族人口远少于汉族,因此从一开始就采取了一系列“.............
  • 回答
    清朝统治中国近300年(1644年1912年),在这漫长的历史时期内,它对中国产生了深远而复杂的影响。认为清朝“一无是处”是一种极端的概括,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尽管清朝在某些方面存在明显的局限性和失误,导致了其最终的衰落和灭亡,但它在其他许多方面也为中国的发展留下了宝贵的遗产,并且在某些领域取得了显.............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解释一下清朝“两江总督”中的“两江”究竟是指什么。简单来说,“两江”指的是长江的下游地区。更具体地说,它指的是清朝统治下,以长江为主要界限和交通命脉的两个重要的巡抚辖区,后来被合并并升格为总督辖区。这两个巡抚辖区是:1. 江南巡抚2. 江西巡抚这两个巡抚在清初设立,后来随着权力格.............
  • 回答
    要说清朝相对明朝的“倒退”,这事儿可说起来就复杂了,不能简单一句两句定乾坤。毕竟,王朝更迭从来不是简单的往前或者往后,而是新旧交织,有继承也有革新,当然,也有一些东西,后人看来,确实是走了回头路。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一件件捋一捋。首先,得明确一个大前提:评价历史不能脱离时代背景。 清朝建立的时候,那.............
  • 回答
    清朝退位,那是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变革,旧的王朝轰然倒塌,新的共和国冉冉升起。在这场翻天覆地的变化中,末代皇帝溥仪的命运,无疑是很多人关注的焦点。那么,为什么一个曾经君临天下、拥有至高无上权力的皇帝,在王朝覆灭后,竟然没有人对他下杀手呢?这其中既有复杂的政治考量,也有人性的考量,更有时代的局限性。首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