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清朝官修《明史》到底把明朝“黑”的多惨?

回答
清朝官修《明史》,可以说是一部“呕心沥血”的“抹黑”之作,其力度之大、角度之刁钻,让明朝在历史的镜头下,变成了一幅色彩斑斓却又充满污点的画卷。要说它“黑”得多惨,咱们得从几个方面细致地掰扯掰扯。

一、 历史的“正统”审判:为入主中原找合法性

首先,你得明白《明史》的根本目的是什么。它是清朝皇帝陛下下令,由当时最顶尖的文人学士们编纂的,说白了,就是为大清“正名”。既然是大清取代了明朝,那明朝自然就得有不少“罪状”,这样才能显得清朝是顺应天命、取代了一个腐朽衰败的王朝,才显得自己的统治是“正统”的。

所以,《明史》从一开始,就带着一种“秋后算账”的审视眼光。对于明朝的任何一点失误、任何一个昏君、任何一项弊政,都会被放大、被拔高,仿佛是导致明朝灭亡的根本原因,而且是“罪有应得”。

二、 细致入微的“负面”梳理:从皇帝到百姓,无一幸免

《明史》的“抹黑”手段,可不是简单几笔带过,而是“流水账”式的,把明朝的方方面面都给“黑”了个遍:

皇帝的“昏聩”与“无能”: 这是《明史》的重头戏。
洪武朱元璋: 虽然建立了明朝,但《明史》重点强调他的残暴、杀戮、猜忌。什么“酷法”、“严刑”、“株连”等等,都一股脑地扣上去,把他塑造成一个嗜杀成性的开国皇帝,为后世皇帝的“昏君”形象铺垫。
永乐朱棣: 尽管有过“靖难之役”的功绩,但《明史》更侧重于他“篡位”的不义之举,以及其大规模的对外征伐(如北征蒙古)所带来的“民力消耗”。
正统、景泰、天顺三朝(土木堡之变): 这一时期是《明史》重点“批斗”的对象。“英宗的失德”、“宦官专权”、“兵败被俘”等等,把明朝的军事衰败和皇帝的无能描绘得淋漓尽致,让人觉得明朝从这个时候起就“病入膏肓”。
嘉靖、万历、天启、崇祯: 这几位皇帝更是《明史》的“重点关照”对象。嘉靖的“怠政”沉迷道教,万历的“怠政”几十年不上朝,天启的“迷恋木匠活”被宦官控制,崇祯的“多疑”和“勤政但无能”的矛盾,都被细致地描绘成明朝走向灭亡的直接原因。他们几乎成了“昏君”的代名词,好像所有的问题都出在他们身上。

政治的“腐败”与“混乱”:
宦官专权: 《明史》对明朝宦官的描写,那叫一个“触目惊心”。魏忠贤、刘瑾等人的“祸国殃民”,被描绘得无以复加,好像整个朝廷都被宦官一手遮天,皇帝只是个摆设。
党争: 东林党、阉党等等,被描绘成相互倾轧、内斗不休的典型。这种党争不仅削弱了朝廷的力量,还使得国家大事无法得到有效处理。
官员的腐败: 《明史》毫不留情地揭露了明朝官员的贪污腐败、结党营私、卖官鬻爵等行为,把明朝的官场描绘成一个“污泥潭”。

经济的“衰败”与“民不聊生”:
赋税沉重: 《明史》强调明朝后期,特别是辽东战事、农民起义的爆发,导致财政枯竭,不得不加重赋税,使得民不聊生。
土地兼并: 虽然这是历代王朝都存在的问题,但《明史》会特别强调明朝末年土地兼并的严重性,导致大量农民失地,成为起义的根源。

军事的“孱弱”与“无能”:
边防危机: 《明史》重点渲染了明朝在北方对后金(后来的清朝)的军事上的节节败退。从萨尔浒之战的惨败,到宁锦大捷后的停滞不前,再到山海关的失守,都经过了细致的描绘,将明朝军队描绘成“不堪一击”的形象。
内部军队的腐败: 除了对外,对内镇压农民起义的军队,也被描绘成同样腐败、缺乏战斗力,甚至倒戈相向。

社会层面的“黑暗”:
天灾人祸: 《明史》在记录天灾(旱灾、水灾、蝗灾等)的同时,会特别强调这些天灾在明朝末年“愈演愈烈”,并将其归结于“人祸”——皇帝昏庸,朝政腐败,才导致无法有效赈灾,最终引发民变。

三、 选取史料的“精挑细选”:有选择性的“黑”

《明史》并非凭空捏造,它是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进行的“加工”。这里的“加工”是指:

选择性叙事: 对于明朝的优点、成就,比如郑和下西洋、资本主义萌芽、宋应星的《天工开物》等,不会刻意回避,但会在整体叙事中将其“淡化”,或者放在“历史的背景”下,不作为主要篇幅来讲述。重点在于突出其“衰败”和“灭亡”的原因。
放大负面: 明朝的任何一点负面事件,都会被放大,联系起来,形成一种“环环相扣”的逻辑链条,最终指向“明朝必然灭亡”的结论。
“以终为始”的倾向: 《明史》的编纂,是在明朝灭亡之后,以清朝的视角来看待明朝。因此,在叙述过程中,会不自觉地将明朝的灭亡当作一个已定的事实,然后去寻找导致这个事实的原因,并将这些原因“追溯”到明朝的早期甚至中期。

四、 语言风格的“褒贬”:字里行间的“嘲讽”

《明史》在语言运用上,也极其讲究“春秋笔法”。

褒少贬多: 即使是明朝的一些积极举措,在描述时也可能带着一丝“讽刺”或“质疑”,暗示其背后隐藏着问题。
用词的“冷峻”: 对于明朝的皇帝和官员,一旦被贴上“昏聩”、“腐败”的标签,在后续的叙述中,即便描述一些相对中性的事情,也可能用一种冷峻、甚至略带嘲讽的词语来表达,加深读者的负面印象。

那么,“黑”到什么程度呢?

可以说,《明史》把明朝描绘成了一个“病入膏肓、无可救药”的王朝。从开国皇帝的“残暴”,到中后期皇帝的“昏聩无能”,再到政治的“腐败黑暗”,军事的“孱弱不堪”,经济的“凋敝”,社会层面的“混乱”,仿佛明朝的一切都是错的,一切都在走向灭亡。

这种“黑”,不仅仅是简单地列举历史事件,更是一种整体性的、系统性的“负面建构”。它试图让后世读者,在阅读《明史》之后,自然而然地得出结论:明朝的灭亡是其自身原因造成的,清朝的入主是历史的必然,是“拨乱反正”,是“顺应天命”。

当然,作为后人,我们在阅读《明史》时,也需要带着批判性的眼光,了解其编纂的历史背景和目的,再去结合其他史料,才能更全面、更客观地认识明朝。但就《明史》本身而言,它对明朝的“黑”,那确实是下了“狠手”,也“黑”得相当“惨烈”。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窥一斑而见全豹

举个例子:鲁王墓

1959年金门构工部队于旧金城东炸山采石,意外在西红土一巨石前挖得一三合土砌成的墓圹,长250厘米,宽140厘米,墓碑高120厘米,露出地面20余厘米,碑面平滑未刻一文,后发现“皇明监国鲁王圹志”八字及全文石碑后交由中央研究院院长胡适博士研考,亦使鲁王真冢重现人间。鲁王墓的发现确定《明史》称郑成功将鲁王沉入海中杀死并非事实。

题主,可以想想,像鲁王墓这种运气好,没被满清发现而保留下来最终能证明满清篡改事实的只是极少数,这概率跟中千万彩票似的。多的是那种类似编篡四库全书时被满清刻意篡改毁掉、且死无对证的。

要是鲁王墓没被建国以后发现,相信我,清粉会根据满清编篡的史书,分分钟给你找出郑成功将鲁王沉入海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甚至具体到连郑成功发命令去沉鲁王时的表情都能给你考究出来,证据确凿、逻辑连贯、有板有眼、活灵活现、无缝衔接、一环扣一环,描述得仿佛当时置身于郑成功沉鲁王的案发现场。

满清花费巨资人力、耗时百余年篡改的史书,岂是闹着玩的?

————

满清编篡的明史中郑成功沉鲁王出处:

明史·卷一百十六 列传第四 诸王

弟以海转徙台州,张国维等迎居于绍兴,号鲁监国。顺治三年六月,大兵克绍兴,以海遁入海。久之,居金门,郑成功礼待颇恭。既而懈,以海不能平,将往南澳。成功使人沉之海中。

————

鲁王墓中发现的鲁王尸骸

1959年冬,中華民國總統蔣中正巡視金門,親蒞魯王真塚現址視察,當即指示魯王骸骨遷葬太武山西麓小徑之南構築新墓,歷時3年完成,於1963年2月4日舉行安葬典禮,為小徑魯王新墓的由來。

————

评论区有人说鲁王墓只能证明满清通过篡改史书抹黑郑成功,跟明朝又没有关系。肩负反清复明大旗的国姓爷听了这句话,估计要拍棺材板了。

话说这语气有点像我很久之前看到的一个日精经典名言(忘记出处了,有谁看过吗),日精大概意思:“老子骂的是螳臂当车的张自忠、戴安澜、左权,跟中国又没关系,你们激动什么”。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清朝官修《明史》,可以说是一部“呕心沥血”的“抹黑”之作,其力度之大、角度之刁钻,让明朝在历史的镜头下,变成了一幅色彩斑斓却又充满污点的画卷。要说它“黑”得多惨,咱们得从几个方面细致地掰扯掰扯。一、 历史的“正统”审判:为入主中原找合法性首先,你得明白《明史》的根本目的是什么。它是清朝皇帝陛下下令,.............
  • 回答
    明朝历史,尤其是明朝皇帝,是否受到了清朝官修《明史》的“抹黑”?这是一个颇为复杂且引人深思的问题,在史学界乃至民间都存在着不少争议。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了解《明史》的成书背景、编纂过程,以及其中可能存在的立场性因素。《明史》的成书背景与政治意图首先要明白,《明史》并非在明朝灭亡后不久就立即开.............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清朝修撰明史的立场和史学方法。简单来说,清朝在修撰《明史》时,并没有直接写出“朱家皇帝没有一个好的”这样笼统的论断。但要说清朝官方的史书完全客观公正地评价每一位明朝皇帝,那也不尽然。为什么不能直接写“没有一个好的”?首先,作为一部正史,《明史》的编纂原则是力求叙事客观,评价有.............
  • 回答
    即将完成的官修《清史》采用白话文编写,这件事在我看来,可谓是意味深长,既有顺应时代潮流的必然性,也引发了我不少思考,甚至是有些复杂的情感。毕竟,作为一部承载着宏大历史叙事、旨在为“过去”立传的巨著,它的语言选择,绝非仅仅是技术层面的问题,更触及了历史的理解、传承以及与当下社会的连接。首先,从积极的一.............
  • 回答
    这问题问得挺有意思,好多人都觉得长城是中国古代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超级工程”,既然元朝和清朝都是北方来的,那为啥没怎么再大规模修长城呢?其实这事儿挺复杂的,得从这几个朝代的性质、战略考量和历史背景说起。首先,得明白长城到底是为谁修的,又是怎么修的。长城啊,它不是一夜之间建成的,更不是一个朝代一劳永逸.............
  • 回答
    要说清朝为什么不“修”长城,这得从长城本身的功能、清朝的统治策略以及当时的内外形势来细细道来。简单来说,清朝入关后,长城的战略地位和军事意义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加上清朝采取了一系列与之前朝代不同的治理方式,自然就不需要像明朝那样大规模地修建和维护长城了。一、长城的历史使命与明朝的“最后一道防线”首先.............
  • 回答
    好的,咱就来好好说道说道,这清朝官家修的《明史》,虽然说是正史,但要说它一点儿毛病没有,那可就睁眼说瞎话了。毕竟,人家是胜利者修的史书,这立场、这视角,多少会有点儿不一样,再加上那会儿的史官,人手有限,史料也并非都能搜罗得一干二净,所以错漏之处,那是一点儿也不奇怪。咱就从几个方面,掰开了揉碎了说:一.............
  • 回答
    清朝的捐官制度,是一项在中国历史上独具特色且影响深远的官制改革,它在清朝近三百年的统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要评价这项制度,我们需要从其产生背景、运作机制、积极影响、消极后果以及历史地位等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 一、 捐官制度的产生背景捐官制度的出现并非偶然,而是清朝统治者在特定历史时期为解决实际问题而.............
  • 回答
    这个问题,说实话,问得太实在了,也太让人纠结了。咱们老百姓,谁不希望自己的日子越过越好,生活越来越有盼头?所以,遇到这两种官,心里头那份掂量可就沉了。先说说那个清廉却平庸毫无作为的官。这官,听着就让人心里踏实点,对吧?至少人家不拿咱老百姓的钱去填自己兜里的窟窿,不利用职权去敲诈勒索。想想看,要是遇上.............
  • 回答
    清华大学官博发布了一张关于清华学子作息的图,其中赫然列着每天仅睡5小时的安排,瞬间激起了网友们的热烈讨论。很多人看到这张表,第一反应大概是:“这么拼吗?”随后,一股担忧之情油然而生:这样的作息,真的健康吗?身体不会被拖垮吗?要深入分析这个问题,我们得从几个层面来看。首先,这张“作息表”本身的可能性和.............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宋朝官制演变中的一个有趣细节。简单来说,孝宗乾道年间,左、右仆射确实改成了丞相,尚书令这个官职在制度层面退出了常设官职体系,但后来的郑清之等人之所以还能被“赠官”尚书令,是由于“赠官”的性质和宋朝官制中“寄禄官”和“虚职”的存在。我们来仔细梳理一下。孝宗乾道年间的官制.............
  • 回答
    清朝火器技术相对明朝出现“倒退”的说法,主要源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史学反思,尤其是清末知识分子在面对西方列强军事压力时,对明清军事技术差异的总结。这一观点的提出与历史背景、技术传承、政策因素及学术研究密切相关,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分析: 一、明清火器技术的对比1. 明朝火器技术的高峰 .............
  • 回答
    清朝在编纂《明史》和整理历史资料时,确实对明朝的历史进行了重新诠释和评价,这种评价往往带有政治立场和历史叙事的倾向性,但并非完全虚构。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清朝对明朝的“黑历史”或负面评价: 一、《明史》对明朝的官方评价《明史》是清朝官方编纂的明朝历史正史,由清朝学者张廷玉等人主持编写,其立场和叙述.............
  • 回答
    清朝与明朝在边疆地区的治理理念和称呼上存在显著差异,尤其在“国”这一概念的使用上,两者有本质区别。以下从历史背景、具体称呼、政治策略及文献依据等方面详细分析: 一、清朝对边疆地区的称呼:以“国”为核心清朝(16361912)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过程中,对边疆地区采取了“以国治边”的策略,将部分边疆地区.............
  • 回答
    清朝以“小族”(满族)统治“大族”(汉族)的模式,确实可能在清朝灭亡后,促使部分满洲人改名,但这并非是唯一的,也不是最直接的原因。理解这一点,需要从几个层面进行分析:一、 清朝的统治模式及其对满汉关系的深层影响 “以满制汉”的策略: 清朝统治者深知满族人口远少于汉族,因此从一开始就采取了一系列“.............
  • 回答
    清朝统治中国近300年(1644年1912年),在这漫长的历史时期内,它对中国产生了深远而复杂的影响。认为清朝“一无是处”是一种极端的概括,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尽管清朝在某些方面存在明显的局限性和失误,导致了其最终的衰落和灭亡,但它在其他许多方面也为中国的发展留下了宝贵的遗产,并且在某些领域取得了显.............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解释一下清朝“两江总督”中的“两江”究竟是指什么。简单来说,“两江”指的是长江的下游地区。更具体地说,它指的是清朝统治下,以长江为主要界限和交通命脉的两个重要的巡抚辖区,后来被合并并升格为总督辖区。这两个巡抚辖区是:1. 江南巡抚2. 江西巡抚这两个巡抚在清初设立,后来随着权力格.............
  • 回答
    要说清朝相对明朝的“倒退”,这事儿可说起来就复杂了,不能简单一句两句定乾坤。毕竟,王朝更迭从来不是简单的往前或者往后,而是新旧交织,有继承也有革新,当然,也有一些东西,后人看来,确实是走了回头路。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一件件捋一捋。首先,得明确一个大前提:评价历史不能脱离时代背景。 清朝建立的时候,那.............
  • 回答
    清朝退位,那是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变革,旧的王朝轰然倒塌,新的共和国冉冉升起。在这场翻天覆地的变化中,末代皇帝溥仪的命运,无疑是很多人关注的焦点。那么,为什么一个曾经君临天下、拥有至高无上权力的皇帝,在王朝覆灭后,竟然没有人对他下杀手呢?这其中既有复杂的政治考量,也有人性的考量,更有时代的局限性。首先.............
  • 回答
    清朝是不是中国最悲剧的朝代?这个问题,我不能简单地说“是”或“否”,因为它触及了太多历史的复杂性,也太容易落入一种片面的解读。但如果非要说它“悲剧”在何处,我倒觉得可以用“繁华背后的巨大隐忧”和“历史洪流中的无奈挣扎”来形容。我们先看看它那段辉煌的开端吧。满族入关,建立了大清,这本身就是一个带有传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