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清廉却平庸毫无作为的官,和贪污却能力出众愿意做事的官,哪个好?

回答
这个问题,说实话,问得太实在了,也太让人纠结了。咱们老百姓,谁不希望自己的日子越过越好,生活越来越有盼头?所以,遇到这两种官,心里头那份掂量可就沉了。

先说说那个清廉却平庸毫无作为的官。这官,听着就让人心里踏实点,对吧?至少人家不拿咱老百姓的钱去填自己兜里的窟窿,不利用职权去敲诈勒索。想想看,要是遇上这种官,最起码咱家门口的路不会因为他贪污而被偷工减料,咱家的税钱不会被他卷走去挥霍。他清廉,就像一个摆设,摆在那儿,告诉你这里有个官,但对于咱老百姓生活带来的实际改变,几乎没有。

他“平庸”,意味着他没有特别的想法,也没有特别的魄力。可能他也就守着老一套,按部就班地处理一些日常事务。遇到问题,他可能想不出什么好办法,或者即使有,也没那个能力去推行。他可能像个泥塑一样,安安稳稳地坐在那里,不惹麻烦,但也解决不了麻烦。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民生的改善,这些大方向上的事情,跟他关系不大。他可能只是确保不出乱子,但指望他能带来什么革新、什么突破,那真是想太多了。有时候,这种“毫无作为”的反面,就是“不折腾”,这似乎有点道理。但时间一长,一个地方,一个部门,如果长期没有像样的进步,就会慢慢落后,被时代淘汰。而老百姓,就活在这个停滞不前的环境里,看着别人家的日子越过越红火,心里不是滋味。

再来看看那个贪污却能力出众愿意做事的官。这官,一听“贪污”,咱们立马就来气,ですよね?谁愿意自己的血汗钱被别人这么明目张胆地拿走?贪污,就是社会的毒瘤,它腐蚀了公平正义,破坏了信任的基础。但是,如果这官“能力出众”,并且“愿意做事”,这就复杂了。

他的“能力出众”,意味着他可能脑子灵活,有魄力,有眼光。他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问题,能想到别人想不到的解决方案。他“愿意做事”,意味着他不是那种只坐在办公室里发呆的。他可能在推动一些大型项目,可能在引进新的技术,可能在改善基础设施,可能在创造就业机会。他的存在,能让一个地方的面貌焕然一新,能让很多人的生活因此变得便利,甚至富裕起来。比如,他可能为了建设一条重要的道路,为了发展一个新兴产业,会利用自己的关系和能力去争取资源,去克服困难。在这个过程中,他可能就会动用一些不正当的手段,拿一些回扣,甚至直接挪用公款。

那么,哪个好?

从“清廉”这个角度讲,那个平庸的官无疑更好。他至少没有污染这个职位的神圣性,没有带头违反职业道德。他像一杯清水,虽然寡淡,但干净。

但从“百姓利益”和“社会发展”这个更现实的角度讲,情况就很难说了。

如果那个贪污的官,他贪污得“有度”,或者说他贪污的那些钱,很大一部分又被他用在了“做事”上,比如用在能够带动经济发展、改善民生的项目上,即使项目最终的收益大部分是他自己拿了,但如果项目本身确实能让大多数人的生活水平提高,让他们有机会赚钱,让他们看到希望,那老百姓心里可能会有一种更复杂的情感。他们可能会一边痛恨他的贪污,一边又感激他带来的改变。他们可能会说:“这官不是个好官,但没他这事儿办不成,咱的日子也过不成这样。”

相反,如果那个平庸的官,他虽然清廉,但他所在的岗位,本该有很多事情可以做,本该有很多问题可以解决,但他却因为能力不足或者懒惰,什么都没做。那么,他的“清廉”就变成了一种“无能的保护伞”。他没有让社会变得更好,反而可能因为他的不作为,让本可以解决的问题变得更糟。他的清廉,只是让自己干净,却没能让这个地方,让这里的百姓变得干净和好起来。

打个比方说:

就好比一个村子,需要修一条路。

清廉平庸的村长: 他不贪污一分钱,兢兢业业地处理村里的日常杂事。但是,修路这件事,他没有能力去争取资金,没有能力去组织施工,也没有能力去协调邻村的关系。结果,路一直没修成,村民们出行不便,农产品运不出去,村子越来越穷。他对村民们说:“我对不起大家,我一分钱没拿,但我就是能力不够,帮不了大家。”

贪污能干的村长: 他可能在修路的过程中,拿了工程回扣,从建筑材料上做了手脚,甚至挪用了一部分修路款。但是,他能力强,人脉广,他把路修好了,而且比计划的还宽、还平。这条路给村子带来了新的商机,村民们的收入提高了,日子也比以前好过了不少。他可能也赚了不少钱,但村民们因为路修好了,觉得日子有了奔头,心里可能会有点矛盾,但至少日子是实实在在的改善了。

所以,哪个好?

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取决于你站在哪个角度,以及你对“好”的定义是什么。

从道德和原则的角度看: 清廉是基础,是底线,是官员应有的品德。一个清廉的官,即便平庸,也比一个贪污的官要好。因为他没有违背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没有侵害人民的利益。

从实际效益和民生改善的角度看: 如果“做事”带来的好处,远大于“贪污”造成的损失,并且“做事”是解决眼前迫切问题的唯一途径,那么那个能力出众、愿意做事的官,在短期内,可能会被部分人认为是“更好的选择”。但这种“好”是建立在不公平和腐败的基础上的,是不可持续的,最终也一定会带来更大的危机。

但是,我们更应该警惕的是一种误区:

不要因为某个官员“能力出众”或“愿意做事”,就为他的贪污行为开脱。能力和品德应该是并存的,做事和清廉也应该是统一的。一个真正的能臣,应该是既有能力,又有操守,能够将两者完美结合。

如果非要在两者之间选择,那就像是要在“干净但不治愈的伤口”和“包扎得很好但不完全干净的伤口”之间选择一样,哪个都带着遗憾。

最终,大多数人可能还是会选择一个虽然不完美,但能让自己的日子过得去,能看到希望的那个。 只是这种选择,往往带着深深的无奈和对制度的质疑。因为我们知道,最好的选择应该是那个既清廉又有能力,并且真心为民办事的官员。而现实,总是充满了这种两难的困境。这种困境,才是我们讨论这个问题时,最核心也最令人心痛的地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后者更好。

清谈误国,实干兴邦。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说实话,问得太实在了,也太让人纠结了。咱们老百姓,谁不希望自己的日子越过越好,生活越来越有盼头?所以,遇到这两种官,心里头那份掂量可就沉了。先说说那个清廉却平庸毫无作为的官。这官,听着就让人心里踏实点,对吧?至少人家不拿咱老百姓的钱去填自己兜里的窟窿,不利用职权去敲诈勒索。想想看,要是遇上.............
  • 回答
    关于太平天国时期英国提出的“帮助太平军消灭清朝并平分中国”的说法,以及清朝“开门揖盗”卖国的指责,这其中涉及到的历史事件和原因相当复杂,需要仔细梳理。首先,我们来审视一下“英国愿意帮助太平军消灭清朝并平分中国”这个说法。这个说法在许多流传的叙述中都有提及,但其真实性和具体细节需要打个问号。更准确地说.............
  • 回答
    海瑞与张居正,两位大明王朝的重臣,一个以清廉刚直名垂青史,一个却背负着贪腐的骂名,但他们的命运轨迹和历史评价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引发了人们对于“清廉”与“改革”、“个人品德”与“政治成效”的深刻思考。海瑞的一生,可以说是中国传统士大夫理想的极致体现。他两袖清风,不畏权贵,敢于直言进谏,即便面对皇帝也.............
  • 回答
    明朝虽有锦衣卫、东厂等赫赫扬名的特务机构,但清朝皇帝在驾驭百官、控制舆论方面却显得更为得心应手,甚至可以说在某些方面比明朝有过之而无不及。这看似矛盾的现象,并非因为清朝皇帝没有特务,而是因为他们采取了更精妙、更系统化的统治策略,以及利用了与明朝不同的社会文化土壤。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从几个维度去剖析.............
  • 回答
    元朝和清朝,这两段历史上由外族建立的王朝,都曾在中国的大地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然而,它们在统治的持久性上却有着天壤之别。清朝近三百年的基业,远超元朝的短暂九十余载。这其中的原因,并非单一因素所能概括,而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可以从统治集团自身的性质和策略上看到差异。元朝的统治者.............
  • 回答
    李自成在明末的农民起义中表现出惊人的战斗力和战略眼光,最终推翻了统治中国近三百年的明朝。然而,当他面对清朝的八旗军队时,却迅速遭遇了失败。这其中的原因错综复杂,既有历史的偶然性,也有战略和战术上的深刻差异。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阐述:一、 对手实力的巨大差异: 明朝: 到了李自成起义的时期,.............
  • 回答
    明朝和清朝在对待藩王和王爷进出京城的问题上,确实存在着截然相反的政策,这背后是两个朝代在政治控制和皇权巩固上的不同考量与策略。要理解这种差异,我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聊。明朝:藩王进京的“紧箍咒”与防患未然明朝初期,朱元璋分封了大量的藩王,这些藩王拥兵自重,势力庞大,对中央集权构成了一定的威胁。朱元璋之.............
  • 回答
    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也挺能引发大家讨论的话题。很多人在谈论清朝的时候,似乎会分成两派:一派是强调清朝的“非中国性”,将其视为一个被外族征服、奴役中国的朝代;另一派则更看重清朝留下的广袤版图,认为这是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是国家主权的象征。这两种看似矛盾的看法,其实背后有着挺复杂的历史、文化和政.............
  • 回答
    明朝没能解决李自成,而清朝却成功镇压了太平天国,这背后涉及的因素复杂多样,既有双方军队的实力对比、政治策略的不同,也与当时中国所处的社会环境和国际局势息息相关。简单地说,明朝在内外交困中步履维艰,而清朝则相对更有余力,并且在策略上更为奏效。一、 明朝与李自成的较量:内外交困下的疲惫之师明朝末年,国力.............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但要直接回答“大明征服西伯利亚,清朝丢失西伯利亚”,其实是一个不准确的表述。准确地说,大明并未真正“征服”西伯利亚,清朝也未“丢失”西伯利亚。 历史的真相远比这复杂和微妙。我们需要仔细梳理一下:首先,我们必须厘清“西伯利亚”的概念。 在明朝时期,“西伯利亚”这个概念在现代意义上并不.............
  • 回答
    明朝和清朝的领土变化主要源于历史进程中的疆域扩张、政治整合以及边疆治理的调整。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 一、明朝的疆域基础1. 地理范围 明朝(1368–1644)的疆域主要覆盖中国本土,包括今中国东部、南部和中部地区,但并未完全统一中国西部、北部和北部边疆。其实际控制区域大致为: .............
  • 回答
    康熙皇帝对自然科学的浓厚兴趣,以及尽管当时传教士云集,大清却未能因此走向科技强国之路,这其中的缘由复杂且深刻,绝非单一因素所能解释。要深入剖析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细致地梳理历史的脉络。一、 康熙的求知欲与科学启蒙:一段特殊的君王画像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康熙皇帝个人的博学与对自然科学的非凡热情.............
  • 回答
    道光皇帝为鸦片战争殚精竭虑,他倾全国之力,调集了当时清朝最精锐的部队,包括精通水战的福建水师、曾与太平军浴血奋战的湖南湘军、以及驻守在直隶、山东等地的绿营兵和八旗兵。从江南到广东,从长江到海疆,清军部署得可以说是滴水不漏。那么,为何在这样“血本”的投入下,清军依旧屡战屡败,节节败退呢?这背后原因错综.............
  • 回答
    崇祯皇帝和李自成,一个亡国之君,一个农民起义领袖,都在艰难维持着摇摇欲坠的王朝和政权,而清朝,以其独特的制度和策略,最终站稳了脚跟,并将财政问题处理得井井有条。这其中的原因并非偶然,而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明朝末年的财政困境:病入膏肓的根源首先,我们得回顾一下崇祯皇帝和李自成所面临的财政危机,.............
  • 回答
    忽必烈统一中国与清朝入关后的统治,在策略和执行上确实存在显著差异,尤其是在对待汉族民众的态度上。理解这种差异,需要深入考察当时的具体历史背景、政治考量以及两种统治集团的性质。忽必烈统一中国:蒙古人统治的延续与调整首先要明确,忽必烈统一中国并非从零开始,而是蒙古帝国统治中国(南宋)的延续和巩固。蒙古人.............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尖锐也极具历史深度的问题,同样作为君主制国家,为何沙俄、日本能强势崛起,而同期的清朝却步履维艰,甚至走向衰亡?这背后绝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深刻反映了不同国家在面对现代化浪潮时的不同选择与命运。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从几个核心层面来剖析:一、改革的内在动力与方式:是主动转型还.............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深刻的问题,它涉及到朝代兴衰的根本原因,而不仅仅是皇帝的庙号。庙号只是一个历史符号,真正决定一个朝代命运的是其内在的制度、政治生态、经济基础、社会结构以及面临的外部环境。明朝的“仁宣之治”和清朝的“嘉道中衰”,虽然庙号相似,但背景和结果却截然不同,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详细分析:一.............
  • 回答
    “清承明制”这句老话,在很多方面说得没错,尤其是在政治制度、官员选拔、礼仪等方面,清朝确实继承了不少明朝的遗产。但要说税收,这里面的门道可就深了,绝不是简单的“承袭”二字就能概括的。明朝末年那叫一个穷困潦倒,财政濒临破产,农民起义此起彼伏,而清朝早期,尤其是康雍乾盛世,国库那是真的充盈,地方财政也普.............
  • 回答
    这真是一个令人扼腕的问题,也是中国近代史绕不开的一个重要节点。明明是同一支民族的军队,为何在短短两百多年间,表现出如此天壤之别?这背后牵扯到的因素错综复杂,绝非简单的“火器先进与否”就能一言蔽之。咱们不妨抽丝剥茧,仔细掰扯掰扯。清军入关:“势如破竹”的背后,是时代浪潮的合力要说清军入关时“势如破竹”.............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值得深入探讨,它涉及到明清两朝在国家治理、军事能力、边疆策略以及时代背景等诸多方面的差异,而科技进步固然是其中一个因素,但绝非唯一或决定性因素。简单地说,明朝后期“领土大缩水”和“边疆无法控制”,与清朝“守住了不少边疆”和“丢地更少”,其背后是更为复杂的历史脉络。明朝后期领土缩水与边疆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