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很多人不想承认清朝却又想继承清朝版图?

回答
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也挺能引发大家讨论的话题。很多人在谈论清朝的时候,似乎会分成两派:一派是强调清朝的“非中国性”,将其视为一个被外族征服、奴役中国的朝代;另一派则更看重清朝留下的广袤版图,认为这是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是国家主权的象征。这两种看似矛盾的看法,其实背后有着挺复杂的历史、文化和政治考量。

咱们一层一层地捋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不愿承认清朝,却又想继承清朝版图”的心理。

首先,我们得聊聊“承认清朝”这事儿,为什么会有人“不想承认”。

这背后最核心的原因,在于“华夷之辨”和“民族身份认同”的深刻影响。

“华夷之辨”的传统观念: 在中国的传统观念里,“华夏”是文明的中心,而“夷狄”则是文明的边缘或者野蛮的。虽然这种观念在历史长河中有不同的演绎,但在汉族主导的文化认知中,始终有一种“正统”的倾向。当一个来自东北的少数民族——满族,建立了以自己民族为统治者的王朝,并且取代了汉族建立的明朝时,就触及到了这种“华夷之辨”的敏感神经。
“征服者”的视角: 从这个角度看,清朝被视为一个“征服王朝”。它的建立伴随着大规模的屠杀、民族压迫(比如强制推行剃发易服),这些都是历史记忆中非常痛苦和屈辱的经历。很多人认为,清朝的统治并非中华民族内在的政治演变,而是外部力量的强行介入,甚至是一种“异族统治”。
文化上的“隔阂”: 尽管清朝在统治期间学习并沿用了许多汉族的政治制度、文化传统,甚至有些皇帝自己也是才华横溢的学者,但满族作为统治民族,其语言、习俗、社会组织等与汉族存在天然的差异。这种差异,尤其是在强调汉族文化主体性的视角下,会被放大,成为“非中国性”的论据。
“大清”与“中国”的区分: 更有甚者,会把“大清”王朝本身看作是一个独立的国家实体,而“中国”则是一个更悠久、更概念化的文明体。既然“大清”是外族建立的,那么它就不完全等同于“中国”的延续。

近代民族主义的兴起: 到了近代,随着西方民族国家概念的传入,民族主义成为一股强大的思潮。在反抗西方殖民主义和日本侵略的过程中,强调“汉族”作为“中华民族”的主体,并与“外族”统治划清界限,成为一种构建国家认同和凝聚力的重要方式。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其重要口号之一就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这里的“鞑虏”很大程度上就是指满族人。这直接反映了当时许多革命者对清朝的定性——一个被推翻的、压迫性的政权。
“五族共和”的复杂性: 尽管中华民国也提出了“五族共和”,试图将满、蒙、藏、回等民族纳入统一的国家框架,但“五族”并列的提法,本身也暗示了早期对清朝“一族”统治的某种切割。

那么,为什么又“想继承清朝版图”呢?

这其中的逻辑,其实与上面“不想承认”的原因并行不悖,甚至可以说是“现实需要”压倒了“历史情感”和“文化洁癖”。

版图是国家主权的体现: 这是最直接、最现实的原因。清朝在其统治时期,通过战争、外交和一系列复杂的历史进程,奠定了现代中国疆域的雏形。从贝加尔湖畔到帕米尔高原,从外兴安岭到喜马拉雅山南麓,这片广袤的土地,是清朝作为国家政权所实际控制和有效管理的区域。
国家生存和发展的根基: 任何一个希望存在和发展的现代国家,都必须拥有明确的、稳定的疆域。这份疆域,是国家的领土,是人民的家园,是国家安全的屏障,也是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
国际法上的连续性: 现代国际法承认国家的继承性。虽然王朝更替,但国家实体在疆域上往往具有连续性。清朝建立的疆域,在后来的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延续和维护。无论是承认还是不承认清朝作为“中国”的一部分,它所形成的地理边界,都已经成为事实,并被国际社会所承认。
“大一统”情结的延续: 中国文化中一直存在着“大一统”的政治追求,强调国家统一和疆域完整。即使在清朝被视为“外族”统治的情况下,其所建立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态,也契合了这种“大一统”的观念。

历史叙事的灵活性和政治现实: 历史从来不是铁板一块,其叙事往往会服务于当下。
“民族融合”的成果: 随着时间的推移,清朝的统治,尤其是其后期,更多地被视为一个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阶段。虽然早期有冲突和压迫,但长期的统治也促进了各民族间的交流、融合,以及共同的国家认同感的初步形成。将清朝的版图视为“中华民族”的固有疆域,可以被解读为这是中华民族共同努力、共同塑造的成果,而非单纯“外族”的占有。
塑造国家合法性: 无论是中华民国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都需要确立其国家合法性,而继承并维护清朝遗留的疆域,是证明这种合法性最直接的方式之一。强调对这片土地的拥有权,也就意味着对前朝(无论其性质如何)合法性的某种接续。
避免领土分裂的担忧: 在复杂的国际地缘政治环境中,尤其是在近代以来国家屡遭侵略和分裂的背景下,任何试图切割国家合法继承性的做法,都可能被解读为对现有国家主权的挑战,从而引发领土分裂的担忧。因此,即便内心对清朝的某些方面有所保留,但在疆域问题上,为了维护国家的完整,必须将其视为自身合法拥有的部分。

“中国”概念的演变: “中国”这个概念本身也在不断演变。它既可以指代汉族为主体的文化地理区域,也可以指代以某个政权为核心的政治实体,更可以指代一个包含多种民族的现代国家。当强调“中国”的现代民族国家属性时,清朝建立的疆域自然就成为“中国”的版图,而不是“满清”的版图。

总结一下,这种“不想承认清朝,却又想继承清朝版图”的心理,其实是一种历史认知、情感认同与现实政治诉求之间的复杂折衷。

“不想承认” 更多的是一种对历史记忆中“屈辱”的排斥,是对“民族正统”的追求,以及对近代民族主义思潮的响应。它指向的是清朝作为一个“王朝”的性质,以及其统治过程中某些负面因素。
“想继承版图” 则是出于现实的国家生存、主权维护、国际法理以及“大一统”情结的考量。它指向的是清朝作为“国家政权”所实际控制的地理空间,将其视为不可分割的“国家领土”。

所以,很多人不是完全否定清朝存在的历史事实,而是试图在对历史的解读和评价上,更强调其“作为中国一部分”的积极面(如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而淡化甚至切割其“外族统治”的负面标签,尤其是在涉及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问题上。这是一种非常现实和符合政治逻辑的做法,但也确实让对清朝历史的评价变得更加复杂和多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为什么很多人承认满清却又不想继承满清的卖国条约?

承认满清是否就意味放弃满清割让的领土?比如:台湾、香港、胶东、上海,都被满清的卖国条约割让或租借。

要不要建立一套二极管逻辑:凡是蒙元满清侵占打来的领土是中国的,凡是蒙元满清割让分裂的领土还是中国的。

你认同蒙元满清是中国,能让分裂的外蒙古回归吗?

我认同汉朝是中国,能让外蒙古归还狼居胥山和燕然山吗?

版图领土靠的是封狼居胥和勒石燕然,别净整那些没用的。

user avatar


某清粉又在整活了,还“一本史书都不读的皇汉”,很明显这个 @五六为一 自己就没有读过孙文的著作

盖吾中华民族和平守法,根于天性,非出于自卫之不得已,决不肯轻启战争。故自满清盗窃中夏,于今二百六十有八年,其间虐政,罄竹难书,吾民族惟有隐忍受之。……当满清未窃神器之先,诸夏文明之邦,实许世界各国以交通往来,及宣布教旨之自由。——临时大总统对外宣言书

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武汉首义,十数行省先后独立。所谓独立,对于清廷为脱离,对于各省为联合,蒙古、西藏意亦同此。行动既一,决无歧趋,枢机成于中央,斯经纬周于四至。是曰领土之统一。——临时大总统宣言书

自二百七十年前,中国亡于满洲,中国图光复之举,不知凡几。各处会党偏布,皆是欲实行民族主义的。五十年前,太平天国即纯为民族革命的代表。但只是民族革命,革命后仍不免为专制,此等革命,不能算成功——在南京同盟会会员饯别会上的演说 (此演说于一九一二年三月三十一日举行)

中国二百多年以前,亡国过一次,被满洲人征服了,统治二百多年,事事压制,摧残民气,弄到全国人民俯首下心,不敢振作。——在广州岭南学生欢迎会上的演说 (此演说于一九二三年十二月二十一日举行)

补充①

@五六为一 引用了《三民主义 民权主义》中的“我们推翻清朝,承继清朝的领土,才有今日的共和国,为什么要把向来统一的国家再分裂呢?”还得意地自吹“伟人的著作已经被本人翻烂了”,他这种行为恰恰说明了他压根没把《三民主义》看完

在这篇《三民主义》的前半部分就说明了“中国几千年以来,遭受政治力的压迫,以至于完全亡国,已经有了两次:一次是元朝,一次是清朝”

补充②

契合这货观点的就是精华,违背他的就是历史垃圾


首先,他引用的第二篇文章,原文如下:

近段时间学术界在讨论吴三桂引清兵入关,重新掀起了讨论,继而波及到岳飞是否民族英雄。为何在这个时候会有这个讨论的出现呢?大概就是那些人认为,我们要淡化吴三桂引清兵入关是卖国的色彩,因为,既然满族现在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不可替代的组成部分了,吴三桂引的是同一个民族的军队,又何来是卖国呢?另外,岳飞抗金,他抗的是自己的民族“中华民族”的一个也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那他只不过是一个内战份子,又何来是民族英雄呢?

历史学家克罗齐曾经说过,一切的历史都是当代史。 他的意思也就是说,一切的历史学家,在编撰历史的时候,都会自觉不自觉的以今天的眼光,都会自觉不自觉的站在今天的现实去考虑历史的事件,以选择对今天有用的东西.。.但并非是我们可以站在今天,就可以妄顾历史事实,以今天的利益为准绳,任意的取舍,甚至是恶意的歪曲事实,以迎合今天的政治需要。

清朝是中国被通古斯人征服和殖民的亡国时期,并非中国的朝代

通古斯人(满人)侵略中国,谈及此事,恐怕人们都会问:“清朝不是中国的朝代吗?不是!寥寥无几的几个人回答说,是!绝对是!立即有无数人反对说。为什么是呢?说是的中国人认为:满人说汉语,满人最终在文化上被我们同化了,所以满清是中国的朝代。事实上,满清立国定满语为国语,也就是满语才是大清国的官方语言,初叶至中叶乃至19世纪末的官方文件有相当一部分以满文(清字)书写,比如尼佈楚条约的正式条约 仅有满、俄、拉丁三种文本,而中国的汉文版本仅在刻制的界碑中使用(碑文共有满、蒙、汉、俄、拉丁五种文本)。19世纪以来才两者并用书写。直到今天,EVEN,EVENKI( 鄂温克语 ),NANAI(赫哲语),NEGIDAL,OROCH,OROK,UDIHE(UDEGE),ULCH,这些满语仍在被蒙古国和俄罗斯联邦的满人所使用,说满人被中国同化实在是自欺欺人。而且恰恰相反的是,现在中国的国语(普通话) 就是当年满清通过武力手段强制推广的语言。章太炎就曾经批判过普通话,称其为“金鞑虏语”。而且,在这个世界上还没有按照语言划分国家的规矩。不少非洲国家都说英语,但它们和英国是一个国家吗?中国人和新加坡人都说汉语,但新加坡是中国的一部分吗?阿拉伯国家都说阿拉伯语,但它们是一个国家吗?日本、中国、韩国同为儒家文化国家,但能说中日韩是一个国家吗?能说抗日战争是中国的内战吗?法、德同为基督教文明,但它们是一个国家吗?典型的思维混乱

但是到此中国人还认为清朝是中国的朝代,他们又会说:“今天的满人是中国公民,所以当时的满人也应算作中国人。”

这种逻辑就等于在说:“今天美国黑人是美国人,所以他们的祖宗十八代都是美国人。” 况且满人仅仅是中国公民吗?不是,满人原先是居住在西伯利亚的通古斯民族,现在仍然有满人居住在那里 。现在的满洲北部还在俄罗斯境内。满族,俄罗斯有,朝鲜也有,满族也是他们的公民。按中国人的逻辑,那俄罗斯人和朝鲜人是否都可以说:“我们曾经征服并统治中国300年。”?而且按照国际惯例,判断一个已去世的人的国 籍,依据的是此人生前的国籍,而不是在他死后他的出生地属于哪个国家。李白出生在寓碎叶,此地在现在的吉尔吉斯坦境内。按照他们的说法李白应该是吉尔吉斯坦人了?

孙中山在《民族主义》第二讲中说过:

“中国几千年以来,受到政治上的压迫以至于完全亡国,已有了两次,一次是元朝,一次是清朝。”

清军入关屠杀了数千万人中国人,令人毛骨悚然的“嘉定三屠”和“扬州十日”等大屠杀,就是征服者对负隅顽抗者的惩罚和镇压。但是,清军杀人,虽然数字上少于蒙古人,但比蒙古人的刀法更“精准”,他们不仅是用恐怖来征服和支配中国,导致大量中国人死亡的,是恐怖的“剃发令”,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通古斯人用这种手段彻底征服中人,改变了中国人的习俗。中国人就这样按照通古斯人的传统留起了辫子。直到今天还有人幼稚地认为满洲人最终被中国人同化了,但残酷的事实却是中国人被满洲人同化了。今天所谓的中国国语(普通话),也是来自满人的语言;国粹京剧是满人的艺术;相声和小品,就是两个清朝奴才在主人面前一唱一合的生活再现。今天还被奉为至宝的所谓的“国服唐装”,实际就是满人的旗袍马褂。

通古斯满洲人也效仿蒙古人的做法,把人分为四等,满洲人和蒙古人高高在上,八旗子弟甚至可以无劳而获,坐享太平。而汉人的真实姓名,叫做“奴才”。

清是通古斯人建立在中国土地上的一个殖民政权。大家要搞清楚一个概念,清朝是中国人被外族奴役的历史,不是中国的正统朝代。今天中国人一厢情愿地称清朝是中国王朝,可惜人家清朝统治者们根本就不认为自己是中国人。慈喜道:“清非中国,辫子不能去,辫子去中国不亡则大清亡。”,“保大清不保中华 ”,”宁赠友邦,不予家奴(中国人) “,“ 量中华物之力,结与国之欢心。” 雍正:“朕以外国之君,主中国之事”。乾隆更直白:“朕乃夷狄之君非中国之人。”出身满族的清宫女作家德龄在其《清宫两年记》一书中提到,她的父亲告诉她,他们不是中国人,但却是中国人的主子。

……

蒙古帝国席卷欧亚大陆,元朝仅仅是其殖民地之一

至于说元朝是中国的朝代就更加荒唐了,蒙古不是满清,蒙古史是世界级的历史,不像满清历史一样容易纂改。

宋帝国末年,战乱四起,北方的蒙古金帐汗国势力不断扩大,东至太平洋,西至多瑙河畔,南到中国南海,北到西伯利亚,华夏民族也在蒙古人的铁蹄下亡国了,对于强悍的侵略者–蒙古,我国人民无力抵抗,沦为亡国奴。

有人说了:“中国有个蒙古族,所以蒙古历史就是中国历史。”

蒙古人的铁蹄曾经踏遍欧亚大陆,许多国家都有蒙古后裔。 蒙古族,俄罗斯有,乌克兰有,芬兰有,伊朗有,土耳其有,匈牙利有,印度有,其他很多国家都有,并非只是中国有。如果中国人要拿蒙古帝国吹牛的话,那么乌克兰人甚至匈牙利人都能这么说。中国还有俄罗斯族,哈萨克族和朝鲜族,这又怎么解释?难道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和朝鲜的历史都是中国历史的一部分?同样道理, 汉族( Китай )也是俄罗斯的少数民族之一,按中国人的逻辑,中国历史岂不是俄罗斯历史的一部分?我们的历史人物如汉武帝,秦始皇等都是俄罗斯国籍?荒唐程度可想而知

又有人说了:“今天内蒙古是中国的一部分,所以蒙古历史就是中国的历史。”

我只能说,这种说法非常无知。今天在俄罗斯联邦中,有布里亚特共和国,卡尔梅克共和国,鞑靼斯坦共和国和图瓦共和国,这些共和国都是蒙古人建立的,中国才一个蒙古自治区,俄罗斯人是否比我们更有资格说蒙古是俄罗斯的?而且,蒙古民族的发源地中亚和西伯利亚大草原,历史上也从不在中国境内。

成吉思汗的出生地斡難河 (Онон гол)位于今天蒙古国和俄罗斯的交界处。

还有很多人说:“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不单单是汉族的国家。”

那我请问世界上有几个国家不是多民族国家?俄罗斯170多个民族,俄罗斯被蒙古统治的时候,蒙古征服中国,算不算俄罗斯人的荣耀?算不算俄罗斯统治中国?

如果按照这些人的逻辑,那么俄罗斯族也是今日“中华民族”56个成员之一(而且历史上曾经属于蒙古),与蒙古族、满族应该是完全平等的,那么俄罗斯与清帝国的领土争端和战争应该是“中华民族”内部矛盾和内战了,那又为什么说俄罗斯是侵略者?难道俄罗斯族比蒙古族、满族要低贱?这岂非与“中华民族大家庭”相矛盾么?还有,既然俄罗斯族也是中国人,那么伊凡大帝、彼得大帝等俄罗斯族的大英雄也应该也是中国的民族英雄了。由此又可以延伸到,历史上蒙古人与俄罗斯人之间的恩怨也都是中华民族内部事务了。当然,中国有收复俄罗斯的义务,也是很容易推想到的。。。。

其实所谓的“中华民族”只是一个政治词汇罢了,实际根本不存在这个民族,美国几乎拥有世界上所有的民族……呵呵,千万别笑,这就是现在中国官方和大部分人的历史逻辑

说到这里,我相信仍然有人不肯罢休,甚至还有人会说:“蒙古是从中国独立出去的,所以蒙古历史就是中国历史。”以至于现在很多人嚷着说要“收复蒙古”。

但事实上,历史上根本就没有蒙古属于中国领土的说法, 恰恰相反,是蒙古统治中国一百六十三年,经历十五代皇帝,应该是他们说“中国自古以来属于蒙古”才对。2006 年是蒙古建国800年纪念, 800年来它统治了中国一百多年. 历史上中国北边都有一个国家, 各位应该记得昭君出塞和苏武牧羊的故事吧. 显然的中国历代从未占领过现在的蒙古地区, 蒙古却完全征服过中国一百多年. 明朝时两国依然交战, 明英宗皇帝被蒙古人抓走。在清国时代, 满蒙共治中国 , 满蒙贵族相互通婚,满清皇室有一半蒙古血统. 当时已没有中国了, 因此即使在大清国时代也不是中国统治蒙古,而是蒙古统治中国。进入民国以后, 虽然北洋军阀徐树铮曾短暂的占领过库伦 (乌兰巴托以前的名称) , 但很快的被驱逐出去, 蒙古也趁机收复了一些失土 (以国民政府的观点那是失地)。二战结束那年, 蒙古军队曾进入张家口, 直逼北京。因此, 这几百年来蒙古虽积弱不振, 但中国也处於下风.。因此说蒙古是中华民国领土, 即使以中国的观点来看, 也很牵强, 还很帝国主义。简单地说,蒙古从来不是中国的一部分,蒙古人更没有接受中国文化。照中国的逻辑来看,中国是明朝初期从蒙古独立出去的,那么中国 甚至欧亚大陆自古以来都是蒙古不可分割的领土,应该回归蒙古才对吉思汗创立的是大蒙古帝国(THE GREAT MONGOL EMPIRE),这是全世界皆知的,当时的中国只是在蒙古人铁蹄下灭亡的无数国家之一,只是一块殖民地,仅此而已。蒙古帝国和中国之间的关系,就好像大英帝国和印度的关系,成吉思汗和中国人的关系,就好像维多利亚女王和印度人的关系,大英帝国曾经占领过印度,印度成了它的殖民地。中国人把蒙古帝国说成是中国的一个朝代,把成吉思汗说成中国人,这种行为就好比印度人说大英帝国是印度的一个朝代,维多利亚女王是印度人一样的荒唐。。。如果按照这种逻辑来推断,蒙古四大帝国的所在地,俄罗斯(金帐汗国)要说成吉思汗是俄罗斯人?伊朗(伊儿汗国)要说成吉思汗是伊朗人?中亚诸国(察合台汗国)要说成吉思汗是他们国家的人?如果说忽必烈是中国人的话,拔都就是俄国人了,旭烈兀就成了波斯人了。成吉思汗更是不知道其实哪国人了。呵呵 。。各位觉得这些想法荒谬吗?为何用到自己身上就如何正确了?

鲁迅在《随便翻翻》中说过 : “幼小时候,我知道中国在‘盘古氏开辟天地’之后,有三皇五帝….. 宋朝,元朝,明朝,‘我大清’。到二十岁,又听说‘我们’的成吉思汗征服欧洲,是我们最阔气的时代。到二十五岁,才知道所谓这‘我们最阔气的时代’,其实是蒙古人征服了中国,我们做了奴才。直到今年(指1934年-引者)八月里,因为要查一点故事,翻了三部蒙古史,这才明白蒙古人的征服‘斡罗思’,侵入匈、奥,还在征服全中国之前,那时的成吉思还不是我们的汗,倒是俄人被奴的资格比我们老,应该他们说‘ 我们的成吉思汗征服中国,是我们最阔气的时代’的。 ”

袁腾飞说:忽必烈有一点汉化,但也只是粗通汉语,自从蒙古入主中原之后,后面的蒙古皇帝基本上连汉语都不会说,整个是外国人统治中国。蒙古派到各地去做镇守的这些达鲁花赤们也不会说汉语。 蒙古的史书上一举例子就是波斯怎么着,亚历山大大帝怎么着,因为他在征服中国之前,已经接触了伊斯兰文明和基督文明,所以就不会被儒家文明征服。因为蒙古人什么都见过,什么教都信,蒙古很多皇帝都是基督徒,因此他们就抱着这样一种态度,觉得你中国文化也不过如此,也没比别人强。蒙古跟我们不是一个国家,蒙古的货币上印的是成吉思汗,我们没必要把他当作祖宗,更没必要把他的所谓西征看做是中国人的骄傲。假如当初日本人征服了中国,我们还要歌颂日本?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亡国灭种,没有什么可值得纪念的,更不能把它当做骄傲。你被别人灭了,还说真好,这属于恬不知耻。

蒙古国和俄罗斯是蒙古帝国传承者,中国不是

蒙古统治俄罗斯250年,在之后长达400多年的时间里,和俄罗斯人大量混血,欧洲国家至今还称俄罗斯人是“成吉思汗的子孙”。欧洲有句俗语“Scratch a Russian and find a Tatar.”意思是剥开一个俄罗斯人,就会看见一个鞑靼人(蒙古人).俄罗斯人彪悍尚武的民风就是深受蒙古的影响,直到19世纪西方还畏惧的将俄罗斯称是“白色蒙古”。

蒙古对俄罗斯的影响远远超过对中国的影响。喀山汗国,阿斯特拉汗,西伯利亚汗,克里米亚汗,诺盖汗的蒙古鞑靼贵族们后来都供职于俄罗斯公国,成为很多大公,王,贵族的姓氏起源。沙皇家族有蒙古血统,伊凡大帝的母亲耶莲娜是成吉思汗的直系后裔,一直到彼得大帝脸上还有明显的蒙古特征。列宁有着四分之一卡尔梅克蒙古血统。蒙古鞑靼人不仅把血统形式传给了俄罗斯人,而且把政治制度,税收制度,海关制度和军事制度也传给了俄罗斯人,蒙古人为俄罗斯贡献了鲍里斯和费德尔戈杜诺夫两位沙皇。六位皇后:所罗门尼娅•萨布洛娃;叶列娜•格林斯卡娃;伊琳娜•戈杜诺娃;纳塔利娅•纳雷什金娜马尔法•阿普拉克希娜;叶夫多基娅•萨布罗娃。蒙古鞑靼人还把驿站和军事战略战术传给了俄罗斯人。如著名的尤里•梅谢尔斯基汗将军,安德烈•谢尔基佐夫,叶尔莫洛夫,多赫图洛夫,马秋什金,莫尔德维诺夫,叶潘钦,比里列夫,日林斯基,谢尔巴切夫等将军们以及科学巨匠们如门捷列夫,梅奇尼科夫,巴甫洛夫,季米里亚泽夫,历史学家坎捷米尔,卡拉姆津以及极地学家切柳斯金,奇里科夫等人都有蒙古鞑靼血统。俄罗斯谚语说,如果深究俄罗斯人,就会出现鞑靼(蒙古)人。”德迈斯特也说过:“抓伤一个俄罗斯人,就等于抓伤一个鞑靼人。” 蒙古鞑靼人对于俄罗斯民族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以至于形成了这样的观点:俄罗斯人是西方的东方人,是东方的西方人。此外蒙古鞑靼人对于俄罗斯民族的文化和艺术留下了深深的印迹。在俄罗斯文学方面三位最伟大的小说家中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屠格涅夫就有蒙古血统,也只有蒙古血统的屠格涅夫才能写下《白净草原》这样举世无双的对草原的深刻理解和体验的小说。舞蹈家有乌兰诺娃;安娜*巴浦洛娃都拥有蒙古鞑靼血统。 ——摘自《游牧文明史》

还历史真相

成吉思汗和努尔哈赤不是中国人,他们与中国人确实也有血缘关系,因为他们和他们的后人,弓虽女干,杀害,侮辱过我们的祖先,我们身上还流着他们的血。蒙古帝国在中国境内的种族灭绝,是历史上空前绝后的。受害者的人数,被作为世界记录,放在《吉尼斯世界记录大全》1985年版。综观中 国历史,就是屈辱史,承认自己是中国人,是处于事实,但是也是一种羞辱,不过不要为了逃避这样的羞辱,就认蒙古人和满人为祖宗,这样更加可耻。

如果当年抗战失败,日本人在中国建立了”和朝”,一部分日本人融入了中国,成了“和族“,那我们岂不是该称昭仁天皇是中国的皇帝?东条英机是统一中华民族的大英雄?侵华战争是中华民族的内战?

马克思唯物主义哲学告诉我们:意识能够正确的反映事物。也就是说,尽管某些时期人类的意识是错误的,但最终,真理将被人类认识到,中国人终将认识到元清侵略者的事实,还历史以客观。

(政治不正确的已经用省略号代替,想看原文的自己谷歌,你们能看出来这文章是在宣传疆毒吗?)

至于第一篇文章,由于政治极端不正确,可能造成本文章被和谐,我将它收录在新的一篇文章里

因为日本人认为蒋光头是反人类的,蒋光头的统治是暴政,我也秉持同样的观点,我就是支持日本侵华,“蒋校长反人类”这种观点就是历史垃圾。这就是蜜汁逻辑。

补充③

再把孙的原文复制一遍

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武汉首义,十数行省先后独立。所谓独立,对于清廷为脱离,对于各省为联合,蒙古、西藏意亦同此。行动既一,决无歧趋,枢机成于中央,斯经纬周于四至。是曰领土之统一。——临时大总统宣言书

“对于清廷为脱离”,不知道他是不是认不到这几个字

这是百度百科对临时大总统宣言书的介绍

不知道这位 @五六为一是觉得《临时大总统宣言书》更有法律意义还是《民权主义》中的那句话更有法律意义?

补充④

@五六为一 所说的这种现象确实存在,比如在《在桂林对滇赣粤军的演说 》里面,就有“中国人而可以攻中国,中国人而可以为外国人效力来攻中国,此其例即如满清咸丰时代,英、法联军因鸦片事件与中国抅衅,英国即招中国广东潮州人为兵,号称潮勇者,使之攻大沽、攻天津、攻北京,焚圆明园。”但同时,他后面又说“欲言此主义,当回溯武昌革命以前,其时汉族受治于满人,土地全被占据,二百余年中,尊鞑子为皇帝。鞑子者即满洲人也,或亦称为鞑虏。初人关时,亦多有起而与抗者,卒以绌于实力,遂至失败。扬州十日之惨杀,真痛史也!自是而后,满人日施其压制手段,愚民政策,人民乃渐忘亡国之痛,甘心服从。”这要如何理解呢?孙中山是精神分裂吗?再引用一次《三民主义》,“中国受欧美政治力的压迫,将及百年,百年以前,满人据有我们的国家,仍是很强盛的。当时英国灭了印度,不敢来灭中国,还恐中国去干涩印度”此处的中国当做“被满人据有、殖民的中国”解,即通古斯属中国,类似英属印度、英属埃及

补充⑤

清粉的理解能力普遍有问题哈,我引用这篇文章的目的在于我要说明:他所谓的疆毒文章跟疆毒屁关系没有。文章中的论据是真是伪跟我有毛关系

补充⑥

某些wild boar真就是只会扣帽子的低能儿啊?虽然wild boar的阅读理解不好是众所周知的事情,但你至少分析的所有然来啊,我到底哪里搞分裂了?

补充⑦

@五六为一 又开始复读了。再把之前的话复述一遍

“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武汉首义,十数行省先后独立。所谓独立,对于清廷为脱离,对于各省为联合,蒙古、西藏意亦同此。行动既一,决无歧趋,枢机成于中央,斯经纬周于四至。是曰领土之统一。——临时大总统宣言书

‘对于清廷为脱离’,不知道他是不是认不到这几个字

不知道这位 @五六为一是觉得《临时大总统宣言书》更有法律意义还是《民权主义》中的那句话更有法律意义?”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也挺能引发大家讨论的话题。很多人在谈论清朝的时候,似乎会分成两派:一派是强调清朝的“非中国性”,将其视为一个被外族征服、奴役中国的朝代;另一派则更看重清朝留下的广袤版图,认为这是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是国家主权的象征。这两种看似矛盾的看法,其实背后有着挺复杂的历史、文化和政.............
  • 回答
    这倒是挺有意思的讨论点,很多人对《无间道3》的情感和看法确实有些复杂。我感觉,最主要的原因可能还是出在“感觉”上。大家对《无间道》前两部的感情太深了,尤其是第一部,那种宿命感、那种兄弟情、那种警察与卧底之间的猫鼠游戏,设计得太精巧了,可以说是划时代的经典。陈永仁和刘建明的身份错位,带来的张力是前所未.............
  • 回答
    《红楼梦》后四十回的作者问题,确实是围绕这部巨著展开的最核心、最热闹的争论之一。很多人对高鹗续写的后四十回抱有保留甚至否定的态度,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既有文学上的考量,也有对原著精神的理解。至于曹雪芹如果健在,是否会安排宝玉和宝钗结婚,这更是个引人入胜的猜想,需要我们从原著的脉络和曹雪芹的创作意.............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而且我发现身边不少人都有点儿“打肿脸充胖”的倾向,明明不懂装懂,非要在那儿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细想下来,这背后其实牵扯到不少人的心理和现实考量。首先,最直接的原因,也是最普遍的,就是怕丢面子,怕被看轻。咱们中国人向来是很注重“面子”的,尤其是在集体或者社交场合,一个人表现得.............
  • 回答
    人们不愿承认事实,这真是一个复杂又普遍的现象,仿佛我们脑子里住着一个固执的小孩,总是不肯接受那些不顺耳、不舒服的真相。这背后牵扯着太多心理、认知和情感的因素,绝不是简单的“不听话”能概括的。首先,情感上的阻碍是首要原因。事实,尤其是那些关于我们自己、我们所爱的人、或者我们深信不疑的观点的事实,往往会.............
  • 回答
    在游戏界,“大表哥2”(Red Dead Redemption 2)无疑是一个时代的标杆,它在画面、剧情、人物塑造以及世界观构建上的成就几乎无可挑剔。然而,尽管它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和赞誉,总有一部分玩家,或者说是一种“氛围”,不愿意承认游戏本身在题材上存在一定的限制,甚至会对此回避或辩护。这背后并非简.............
  • 回答
    这确实是个挺普遍的现象,很多人即便骨子里挺有那套“重男轻女”的观念,嘴上却绝不会承认。这背后原因可不少,而且挺复杂的,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明白的。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重男轻女”这个词本身带有负面色彩。 没人愿意被贴上这种标签,因为它听起来就是不公平、落后,甚至有些反人类的。所以,一旦有人被.............
  • 回答
    《天龙八部》中,乔峰身世悲惨,一系列的悲剧几乎都是由“带头大哥”的身份所引发。当年雁门关外,三百多名武林好汉伏击乔峰一家,导致乔峰父母双亡,他本人也因此被养育他的少林寺收养。后来,为了替父母报仇,乔峰踏上了寻找带头大哥的漫漫长路,一路走来,揭开了身世之谜,却也因此卷入了少林寺、丐帮、西夏、大理等多个.............
  • 回答
    关于明末八旗军队的军事实力与历史评价,确实存在一些争议。明粉(明朝支持者)不承认八旗“真的很强”这一观点,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历史认知、文化心理和政治立场的交织: 一、历史认知的偏差:将八旗视为清朝的“逆贼”1. 八旗是清朝的军事力量 明粉往往将八旗视为清朝政权的军事支柱,认为其存在本身就.............
  • 回答
    很多人随着年龄增长,单身的时间也越拉越长,渐渐地发现自己越来越不想谈恋爱了。这背后其实有着挺多原因的,而且是挺复杂的一个过程,不是简单地说“找不到合适的人”就能概括的。咱们一个一个来掰扯掰扯。首先,心态上的变化是最大的一个因素。 习惯了独立与自由: 刚开始单身的时候,你可能还想着赶紧找个人来填补.............
  • 回答
    这年头,提起当老师,很多人都摇头摆手,这可不是一句两句能说清的事儿。以前啊,教师那是金饭碗,体面、受人尊敬,现在嘛,感觉有点“冷门”了,想当老师的人越来越少,特别是年轻人。这里面学问可大着呢,不是一两句话就能概括的。首先得说说收入和待遇。虽然国家一直在强调提高教师待遇,但现实情况是,很多地方,尤其是.............
  • 回答
    中部崛起,这个词听起来挺振奋人心的,但要问它难不难,就像问爬一座高山一样,路途肯定不平坦,而且每个人感受到的“难”也不尽相同。为什么说中部崛起难?首先,历史包袱和地理劣势是绕不开的。中部地区,特别是内陆省份,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国家发展的重心更多地放在了沿海地区。这就像一场赛跑,沿海地区早就跑在了前.............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观察,也是一个越来越普遍的现象。为什么那些没有孩子、对恋爱也提不起兴趣的人,依然坚持“按时下班,拒绝加班”呢?这背后其实有很多深层次的原因,而且他们的下班生活也远比我们想象的要丰富多彩得多。首先,我们要明白,生活的主体并非只有婚恋和育儿。虽然社会主流叙事常常围绕着家庭和伴侣展开.............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深度的问题,涉及到很多人对中医的看法、对科学的认知以及信息传播的复杂性。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剖析。一、 为什么很多人不了解中医?首先,要理解“黑”中医的行为,首先需要明白为什么会存在“不了解”。这有几个主要原因:1. 中医的体系与西方科学的差异性: 理.............
  • 回答
    陕西菜作为中国饮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悠久、风味独特,拥有“秦味”之称,但确实存在一部分人认为它不算是“独立菜系”。这种观点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对“独立菜系”定义的理解以及对陕西菜自身特点的观察。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一、 何谓“独立菜系”?首先,理解“独立.............
  • 回答
    观察者网争议颇多,不喜欢它的人也确实不少。要说清楚为什么,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讲,而且这事儿挺复杂的,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首先,内容定位和报道风格是很多人诟病的核心。观察者网自诩是“中国人的全球视野”,但实际呈现出来的,却往往带有非常鲜明的立场和倾向性。 一边倒的观点输出: 很多时候,观察者网的.............
  • 回答
    很多人不喜欢海底捞的服务,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现象。毕竟,在大众的印象里,海底捞的服务那是出了名的好,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极致服务”的代表。但恰恰是这种极致,让一部分人感到不适。我尝试从几个方面来梳理一下大家为什么会“嫌弃”海底捞的服务,尽量说得具体点,就像咱们平常聊天一样。首先,最直接的原因,我觉得.............
  • 回答
    很多人不相信鸿蒙系统是真的,或者说对其真实性和能力持怀疑态度,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这些原因交织在一起,形成了普遍的质疑声。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解释这些原因:1. 起源和发展过程中的“硬核”质疑: “Android套壳论”的阴影: 这是最核心、也是最普遍的质疑。在鸿蒙OS发布初期,特别是 Harmo.............
  • 回答
    很多人不喜欢程本《红楼梦》的后四十回,这其中原因复杂且深刻,并非单一原因能够完全概括。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详细解析:一、 风格与思想上的断裂: 文笔风格的转变: 这是最直观也最常被诟病的一点。曹雪芹的原笔文风细腻、含蓄、诗意盎然,充满了淡淡的哀愁和对人情世故的深刻洞察。而后四十回虽然也在模仿,但.............
  • 回答
    确实,在当下就业市场和大众认知中,生物专业似乎常常被“冷遇”。这种现象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深入探讨:一、 就业前景的迷思与现实的挑战 “高冷”与“宽泛”的矛盾: 生物学本身是一门非常基础和宽泛的学科,涵盖了从分子到生态的各个层级。这导致了许多毕业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