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邀请啊。握手。
先要说的是,清朝直到灭亡确实没有设立和明朝一样的东、西厂,锦衣卫等特务机构。
但是,类似的机构或者说制度还是有的。
满清入关之初,天下还未坐稳,李自成,张献忠,南明政权,都是心腹巨患。外患未除,自然是没有心情除内乱了。因此,顺治帝的时候,还没有什么特务机构。
到了康熙年间,天下坐稳了,南明剿灭了,朱由榔被杀了,只有郑氏一门孤悬海外,但是已成强弩之末,要威胁大清,怕是也难了。日子过好了,外患已除,是时候除内乱了。
于是,康熙搞了个制度,即密折专奏制度。
在这之前要是想上奏皇帝,首先要达到一定品级,不能从九品,从八品这些小官也经常给皇上上奏,那皇帝根本看不过来。
其次,要经过中央各部和内阁,比如你要钱的,就得经过户部,然后经过内阁,最后交给皇上。要打仗了,边关告急,美帝打来了,要告诉兵部,然后交到内阁,内阁再给皇上。
这个过程中,很多折子就石沉大海了。
因为说不定内阁觉得这破事也需要告诉皇上?这破事也敢告诉皇上?这破事也能告诉皇上?
于是,皇上就看不见了。对下面的情况自然不太清楚。
康熙这个办法,说白了就是越过各部和内阁,直接交给皇上。地方一定品级以上的官员,可以随时递密折。密折内容也不限,报灾,请安,邀功,请罪,告状,弹劾,甚至是想皇上了,都可以。
这样,对地方控制就大大加强了。而且减少了作弊风险,因为一个人再牛,也不可能搞定所有官员。总有人和你不是一条心,一纸密折告你一状,皇上就知道了。
清朝加强皇权,不太靠特务。因为吸取了明朝太监乱政的教训。雍正搞了军机处,军机大臣类似于皇帝秘书,没有固定职务,也没有固定的品级。直接在皇帝领导下,圣旨也不经过内阁了,而是直接由军机处发给大臣。
军机大臣跪奏笔录,那是妥妥的皇上的忠实奴才。
军机处直到宣统三年才废除,那时候大清都要完蛋了。
大概就是这些。
至于控制舆论,那真是无所不用其极,空前绝后。
文字狱就是干这个的,犯了事的人有时还不知道自己咋犯事了呢,就因为某句话,或者某个字,犯了忌讳。
关键这个忌讳不忌讳的没有明示,全看皇帝怎么想。他说你犯了就是犯了。你说你没有这意思,滚蛋,你算老几!
我个人感觉,在清朝写文章,完全是在玩一个游戏——扫雷!
举几个著名的例子
“一把心肠论浊清”。浊清?你小子敢骂朕!
杀!
“且把壶儿搁半边”,乾隆说借壶指胡,胡就是满族,敢把我们满族搁在半边?反了你了!治罪!
这种被迫害妄想症的人的人才干的出来的事情,乾隆皇上乐此不疲。
说句题外话,关键他自以为文化水平高,天天写诗,那些个诗啊,呲呲,不敢恭维。
就这么多了。
不对之处,欢迎各位指证啊。
厂卫制度防备的是文官系统。属于文官系统势力大,皇帝无法有效约束时候,采取这么一种特务组织来对付。问题是,当采用特务组织对付时候,往往说明己方已经处于弱势地位了,因为通常情况下强势的一方往往是正面刚。所以明朝有厂卫却驾驭不了百官很正常,就是文官势力大皇帝没有足够方法约束,才诞生的厂卫制度。
而清朝的模式属于直接抓根本,从根子上打击、有效限制文官系统的权力。文官系统起不来,皇权自然相对文官更强势,也就没必要建立厂卫制度了。
满清从入关开始,对于文官系统以及作为文官系统根基的士子、文人、缙绅阶层都是严厉打击,防止任何势大可能的。在政治上,清朝的八旗制度的维持远胜过明朝的军户制度,再加上满汉分治,所以保证政治上能够对文官集团进行制衡;在文化管理上,通过长期文字狱,严禁文人通过结社、评论等方式影响朝廷导向;在经济上,从康熙后期尤其是雍正时期开始的一系列改革,也相当程度打击了缙绅阶层的经济实力和政治特权,避免形成明末那种东南士大夫集团。
这一堆组合拳打下来,文官系统的权力和影响根本无法明代相比,自然也就不需要打补丁模式的厂卫制度了。
中国封建时代的发展,整体上是一个皇权不断加强的时代。历代改革,都注重皇权的加强。明清是中国封建时代集权的顶峰,那是因为这已经站在了之前历代的肩膀上了。但也正因为是站在前人肩膀上,所以清代可以站在明代这个已经巨人的肩膀上,才能更迅速、更精确地修整明代体制中影响皇权的因素。
所以有清一代,基本算是君主集权的集大成者。过去历代对皇权侵犯的教训——外藩、外戚、宦官、军阀、文人等等,经过历代探索,到这里基本上都能从制度上避免了。当然,这种前人的经验对待传统社会没问题,遇到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那就没辙了。
因为清朝建立在明朝的废墟上,对明朝的弊政和不足之处做了升级。
锦衣卫东厂是为了对付权臣谋反,也就是胡惟庸蓝玉这样的人设立的,后来也确实起过剪除权臣的作用。厂卫对付的是京城的权臣,而不是舆论控制。太祖设锦衣卫,整的是功臣集团;成祖因为怀疑锦衣卫忠诚度,设立东厂,监视建文旧臣。后来的皇帝因为文官独大,用厂卫来监视文官,造成厂卫在文人中遭受污蔑。
但是对于舆论这一块,明朝皇帝一直没有意识到野史传闻在改朝换代后的杀伤力,而清朝前几个皇帝确实对此非常重视,特别在十全大补膏药乾隆爷哪里发展到了极致。
清朝以八旗开国,异族入住,八旗军事集团一直是皇权的根基,文官集团的制约者,皇帝真正的亲人。清朝皇帝对文官集团及其后的汉族文人一直保持着警惕感,使得文官集团不能独大。
明朝上承唐宋,以大度为君德,因此文人气焰高涨;官员可以捕风捉影的说皇帝不好,而皇帝也只能忍着;清朝异族政权则认识到“野史记闻”对自己皇权的威胁性,特别在曾静大案之后,“诽谤皇帝”和“谋反大逆”直接挂钩,在乾隆时代达到顶峰。
高效的文字狱代替了低效厂卫
在顺治康熙时代,文字狱止于“诽谤本朝”,雍正时期开始以文字狱打击权臣,年羹尧就是从“夕惕朝乾”四个字入手定罪。乾隆把“诽谤皇帝”扩大到“质疑君德”,又把精神病人的胡言乱语也加入到“大逆不道”中,成功的制造了有史以来最大最全的言论控制。
乾隆的确很聪明,擅长“举一反三”,“洞见玄微”,臣民只能把乾隆当成永不犯错的圣主来颂扬,皇室生活是完美的道德典范,不允许任何的怀疑,讨论,询问,甚至拍马屁也要按照指定模板,自由发挥一样会掉脑袋。
同样大清朝也是天下最完美的统治,大清朝的臣民只应该赞颂,不应该怀念前朝,大清朝的发型,衣服,制度都是不能怀疑的。甚至大清朝人的命运,也是幸运到了极致,不应有任何牢骚,凡有自觉“怀才不遇”的,就可能是诽谤圣朝,罪同谋反。关系走的近了,那叫朋党,也是死罪。
这时候谁还要厂卫这种低效机构?厂卫虽然不走通常的刑部程序,但也有必须的程序,需要人证物证,人证还可能发起倔强来死也不招,物证也可能做得不细,给人留下把柄,导致想杀的人杀不了,想抓的人抓不到。所以叫低效。
文字狱就容易多了,把文官家一翻,带字带画的东西都拿出来,按乾隆爷的思路办,十个有八个都是大逆应该族诛的罪行,到时候乾隆想咋办就咋办。
胡中藻在皇后死后写颂诗,有一句:并花已觉单无蒂;我们看来这是一句正常的悼亡诗,在乾隆看来,这是在污蔑皇后干政。
有个酸文人认为有人看不起他,纠集学生打人。乾隆认为“开朋党之风”,斩立决。
尤其恐怖的是,精神病人不能免罪,甚至不能免去连坐罪。你亲戚朋友疯了写大逆不道的言语,你是要负责的!你就是瞎子没看过,或者文盲看不懂,也是有罪的!
疯子丁文彬,自以为是大夏皇帝,说衍圣公是自己老丈人。这种疯子在其他朝不过是乱棍打出,在乾隆朝就成了谋反大逆,丁文彬自己凌迟,他不识字的兄弟也都问斩。
瞎子卓天柱,因为收藏了祖父的诗集,办案督抚也认定“双目青盲未见诗集内悖逆语句”,仍然斩决。
回看魏公公办杨涟的案子,是不是太失败?按乾隆的思路来办,杨涟的奏疏竟然怀疑皇帝不圣明,本来就是狂暴悖逆,丧心病狂,定个大逆不为过。至于左光斗等人,那都是朋党,可以一并斩首,又何必去追什么脏?
有了马克沁,谁还用什么鸟枪!
=======================================
我们来看看厂卫被黑的典型:逯杲,明明是厂卫中尽职奉忠的典型,却被编入佞幸传,和那些进仙丹的人混一块。
逯杲的功劳:
英国公张懋、太平侯张瑾、外戚会昌侯孙继宗兄弟并侵官田,杲劾奏,还其田于官。懋等皆服罪,乃已。
石亨恃宠不法,帝渐恶之,杲即伺其阴事。亨从子彪有罪下狱,命杲赴大同械其党都指挥硃谅等七十六人。杲因发彪弟庆他罪,连及者皆坐,杲进指挥同知。明年复奏亨怨望,怀不轨,亨下狱死。
鼓城伯张瑾以葬妻称疾不朝,而与诸公侯饮私第。杲劾奏,几得重罪。
指挥使李斌尝构杀弘农卫千户陈安,为安家所诉,下巡按御史邢宥覆谳,石亨嘱宥薄斌罪。至是,校尉言:“斌素藏妖书,谓其弟健当有大位,欲阴结外番为石亨报仇。”杲以闻,下锦衣狱,达坐斌谋反。
复奏吉祥及其从子钦阴事,吉祥、钦大恨。五年七月,钦反,入杲第斩之。
大家看见了吧:逯杲办的这些大案,或者察有实据,或者是大奸大恶;最后在曹钦谋反案中殉职,这样的人应该被列入名臣传的。
有争议的只有弋阳王乱伦案,在实录中记载为“锦衣卫指挥逯杲奏发江西弋阳王奠壏败伦事,既而有旨令体审,复以无是。事闻,上怒,即遣敕责问杲,杲惧得罪,仍以为实。上不得已,命王母子自尽,曰:无污我宗室。方舁尸出焚时,雷雨大作,平地水深数尺,父老无不惊愕,以为逯杲上罔朝廷,诬陷宗室,故有此异云。”
这里的“上不得已”就不好理解了,逯杲只是皇室忠犬,就那千把锦衣卫也不可能当曹操司马昭,有什么“不得已”的呢?皇上不想追究的话,直接说查无实据,给逯杲来个免职留任就行,有什么“不得已”?
恐怕还是逯杲的证据比较确实,而记史者并不想归为英宗对亲戚的残酷,就来了个“不得已”。
作为一个敢于扳倒国公级大员的人,逯杲每笔案子都是在冒着掉头风险在办,恐怕不会“惧得罪”什么。至于下雨算冤枉,这叫封建迷信。
按佞幸传修史者的意思,逯杲只有对勋臣大员的违法行为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一心一意为石亨曹吉祥辩护才不是佞幸。屁股歪到这个份上,我只能呵呵。
满清自带八旗贵胄入关,就如同带了数万党卫军+盖世太保,安插他们到关键岗位把汉官管得死死的。汉族地主阶级这时候才大呼上当,真以为满清跟大元一样搞粗放式管理呢。
清代有尚虞备用处,也就是粘杆处、血滴子,这是妥妥的特务机关。只不过“自带基本盘入关”,弱化了对纯特务机关的需求和依赖。
军机处是小圈子治国、小黑屋决策、秘书政治。就是直接踢开官僚机构,皇帝跑去别处另组班子决策,参与的官僚基本“秘书化”,几乎无决策权都是“跪奏笔录”。
崇祯对群臣掌控力崩坏的根本原因是崇祯性格缺陷。王朝末期官僚吃空朝廷是普遍现象,如果想中兴就得拉一批打另一批。但崇祯性格缺陷明显,不愿意负责反而让臣子替他说话,那么谁按照皇上意思说话一旦被朝臣抨击,崇祯就不说话了甚至会处死。这谁还跟他混。
过去丞相权力很大,这反而容易分化丞相与普通朝臣的关系,让其相互制衡。内阁大臣、首辅在法统上并不是百官之首,反而是“领导人书记处”做实成为一级机关的产物。那么阁臣没必要得罪朝臣,反而更容易团结起来,一旦皇帝水平差就容易变成光杆司令。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