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明朝的锦衣卫同知到底是几品官?

回答
明朝的锦衣卫同知,这是一个相当有讲究的官职,绝非泛泛之辈能担。要弄清楚它的品级,咱们得掰扯掰扯锦衣卫这个机构的性质和它内部的层级设置。

首先,得明白锦衣卫是什么。它不是一般的卫所部队,而是皇帝的直属特务机构,说白了,就是皇帝的“眼睛”和“爪牙”。所以,这个机构的官员品级,通常都比较高,而且直接听命于皇帝,权力很大,尤其是在侦查、审讯、捕拿方面。

锦衣卫的最高长官是“锦衣卫指挥使”,正三品。这个官职非常显赫,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直接受皇帝管辖,是整个锦衣卫系统的最高领导者。

而“同知”呢,顾名思义,就是“一同知道”或者“一同掌管”的意思。在明朝的官制里,许多重要的衙门都有“同知”这个官职,一般是辅助正职或者分管一部分事务。在锦衣卫这里,同知是仅次于指挥使的二号人物。

那么,同知的品级具体是多少呢?根据史书记载,明朝锦衣卫的同知,一般是从二品的官职。

这个品级可不低了。正三品的指挥使,虽然品级比同知高一级,但在实际运作中,同知的权力也相当可观。因为同知往往分管着锦衣卫的几个主要部门,比如镇抚司、北镇抚司、南镇抚司等,而这些部门直接负责逮捕、审讯、刑讯等核心业务。这意味着,同知在情报的获取、证据的搜集、以及对官员的威慑力方面,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咱们再细说一下锦衣卫的内部结构,你就更能理解同知的地位了。锦衣卫下设指挥同知、指挥佥事、锦衣千户、百户等。指挥使是总揽全局的,而同知则可以分管不同的领域。比如,一个同知可能负责处理朝廷外官员的案件,另一个同知则可能负责处理皇亲国戚或者内廷的事务。

想象一下,从二品的官员,那是什么概念?在朝堂之上,已经是很高很高的位置了,可以和许多核心部门的尚书、侍郎平起平坐。而锦衣卫的同知,由于其特殊职责,在权力运行上,其影响力甚至可能超过同品级的其他官员。毕竟,锦衣卫的职责是替皇帝监视天下,对他们动手,就等于直接触碰了皇帝的利益。

所以,说一句实在话,明朝的锦衣卫同知,虽然只是“从二品”,但其所拥有的实际权力、地位以及给普通官员带来的恐惧感,是很难用一个简单的品级来衡量的。他们是那个时代最令人畏惧的群体之一,是皇帝推行统治、维持秩序的重要工具。他们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无形的权力象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回明》这本小说我在很多年以前看过,现在早就不记得内容了,也懒得再看了,这就是一本早期的穿越YY爽文,历史细节真没必要去细究,因为基本没法较真。

就本问题而言,我简单地说一下:

首先,锦衣卫的建制沿革我也懒得再讲,就从锦衣卫成熟以后说起。锦衣卫的主要架构及官阶是这样:

指挥使:正三品,一人;
指挥同知:从三品,二人;
指挥佥事:正四品,二人;
镇抚使(南北两镇抚司,成化十四年设):正五品,二人;
十四所千户:正五品,十四人;
副千户:从五品;
百户:正六品;
试百户:从六品;

但是,制度是制度,实际情况却根本不是这样,锦衣卫指挥使就是锦衣卫的“老大”?并不一定是!

锦衣卫的老大一定是“正三品”?也不一定是!

很多时候,“锦衣卫指挥使”只是个头衔,得到这个“头衔”的人很多,各种荫庇、得到赏赐的勋戚子弟,可能都拥有这么一个头衔,这个头衔的作用,可能就是告诉大家,你这是正三品的官衔,带俸的话就是领取这个品级官员的俸禄,但实际上是不到任,不理事,也就是仅借此名义领取俸禄。

而决定你是不是锦衣卫实际老大的关键,还得看你有没有“管事”、“掌事”这些字眼,而明朝皇帝经常以五军都督府或是都卫的军职官员们(其实也只是挂个虚职,用来确定官衔地位而已)来管锦衣卫的事。

例如比较有名的袁彬,他在成化朝昭雪后是这样的:

召南京锦衣卫带俸都指挥佥事袁彬复任锦衣卫事。

所以他是都指挥佥事,正三品。

而之前的锦衣卫老大是门达,他是这样的:

锦衣卫掌卫事都指挥同知门达。

所以他是都指挥同知,从二品。

而更高品级的,以左右都督(正一品)、都督同知(从一品)、都督佥事(正二品)掌锦衣卫事也有的是,当然,也会出现官职比较低的掌锦衣卫事,比如指挥同知(从三品)掌锦衣卫事,但一般很快就升官了。

而题主你说的“锦衣卫同知”到底是个什么情况呢?那你得去问“月关”,或者你最好把他写的原文贴出来。如果是“锦衣卫指挥同知”,那必然是从三品;如果是“都指挥同知掌锦衣卫事”,那必然是从二品;如果是“都督同知掌锦衣卫事”,那必然是从一品。

反正我没见过五品的什么“锦衣卫同知”。

不管是锦衣卫的指挥同知,还是其他京卫的指挥同知,都是从三品。

如果你非要在明朝找正五品的“同知”,那也不是没有,地方上的各个府,主官是知府(正四品),其佐贰官就是“同知(正五品)”,但这是个地方文官啊!


而你说的“锦衣卫提督”,我不知道这是什么东西。

首先,“提督”在明朝并不是一个什么确定的官职,这只是一个差使,你可以将其当成动词,比如“提督东厂”、“提督军务”、“提督四夷馆”,意思就是去管这一个地方、这一方面的事情。

总之,“提督”二字在明朝经常使用,这就是一个动词,没有哪一个正经的官职叫“提督”的。

提督完全不能代表品级,必须得看他的本官是什么,比如“左副都御史提督大同军务”、巡抚广西右佥都御史吴祯提督两广军务”、“复云南临安府同知刘文为吏部验封司郎中,仍提督四夷馆,译字文”、“调提督四川茂州都指挥佥事吕昇提督坝州等处关堡”,这样才有意义,

这里有四个“提督”:

第一个“提督”的本官是“左副都御使”,这是个正三品的官,属都察院,所以这是正三品的“提督”;

第二个“提督”的本官是“右佥都御史”,这是个正四品的官,属都察院,他有两个差使,巡抚广西和提督两广军务,所以这是正四品的“提督”;

第三个提督的本官是“吏部验封司郎中”,这是个正五品的官,属吏部,所以这是个正五品的官。

第四个提督的本官是“都指挥佥事”,这是个正三品的官,属都司、都卫,所以这是个正三品的提督。

以上这几个提督属于各个不同的系统,吏、军、监察,但都是提督。

但是我没见到有去“提督”锦衣卫的,反正我不知道有这种用法,或许有让锦衣卫某某官员去“提督”某某事情,这还是可能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明朝的锦衣卫同知,这是一个相当有讲究的官职,绝非泛泛之辈能担。要弄清楚它的品级,咱们得掰扯掰扯锦衣卫这个机构的性质和它内部的层级设置。首先,得明白锦衣卫是什么。它不是一般的卫所部队,而是皇帝的直属特务机构,说白了,就是皇帝的“眼睛”和“爪牙”。所以,这个机构的官员品级,通常都比较高,而且直接听命于皇.............
  • 回答
    陆炳,明朝后期的一位传奇人物,他的名字与锦衣卫紧密相连,可以说是锦衣卫权势达到顶峰的代表人物之一。评价陆炳,我们不能仅仅把他当作一个冷酷的特务头子,而是要深入了解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他所扮演的角色以及他身上所体现的复杂人性。陆炳的人生轨迹,很大程度上是他时代洪流的产物。他出身于一个世代担任锦衣卫的家庭.............
  • 回答
    美国联邦调查局(FBI)和中央情报局(CIA)与明朝的东厂和锦衣卫相比,确实存在一些相似之处,但也有着本质的区别。理解这些相似与不同,需要我们深入了解这几个机构的职能、运作方式以及历史背景。相似之处:权力的触角与隐秘的行动首先,我们看到一个共同点是,它们都是国家机器中掌握强大权力的、具有一定隐秘性的.............
  • 回答
    明朝的特务政治,尤其是东厂、西厂和锦衣卫,确实是那个时代一个非常显著的特征。它们的存在不仅深刻影响了当时的政治格局,也对社会生活造成了巨大的冲击。要理解为何它们如此发达且难以取缔,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出现的背景、职责划分以及它们得以长期存在的原因。 明朝特务政治的“繁荣”并非偶然明朝特务政治的兴盛,很.............
  • 回答
    明朝覆灭,锦衣卫这个曾令人闻风丧胆的特务机构的命运也随之黯淡。他们如同皇权最锋利的爪牙,在王朝末期,随着崇祯皇帝的自缢,他们的存在也画上了句号。首先,我们得明白锦衣卫的性质。锦衣卫并非简单的宫廷卫队,更准确地说,他们是皇帝的耳目和执行者,负责侦查、逮捕、审讯,甚至直接处决官员和百姓,权力凌驾于法律之.............
  • 回答
    您好,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富有洞察力的问题。虽然明朝的东厂、锦衣卫与现代的CIA、FBI在历史背景、社会形态和技术手段上存在天壤之别,但我们如果深入剖析其核心职能和运作模式,确实能发现一些跨越时空的“职业技术”相似之处。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展开对比:1. 信息收集与情报获取: 明朝(东厂/锦衣.............
  • 回答
    要评价《大明王朝1566》中锦衣卫朱七徒手拆严世蕃轿子是否严谨,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聊聊。首先,得明确一点,《大明王朝1566》是一部电视剧,它在追求历史真实性的同时,肯定也为了剧情的冲突和戏剧性做了一些艺术加工。从“严谨”的角度来看,直接回答是:有点不太严谨,但也不是完全没可能。咱们一步步来看:.............
  • 回答
    明代中期,朝堂之上风云变幻,能屹立不倒并善终的重臣屈指可数。而陆炳,这位权势滔天的锦衣卫首领,却能在风暴中心安然度过,甚至得以保全家族,这其中的缘由,绝非偶然,而是他深谙官场之道、审时度势的绝佳体现。首先,陆炳的崛起本身就带着几分传奇色彩。他出身不凡,是明代名将陆松的儿子。作为前朝名臣之后,这层身份.............
  • 回答
    明末崇祯皇帝为何没有大规模动用锦衣卫去抄京官的家以充实军费,这背后其实牵涉到一系列错综复杂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因素,远非一个简单的决策可以概括。如果简单粗暴地抄家,非但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反而可能引发更大的危机。首先,我们得明白,崇祯皇帝并非没有想过动用这些手段。他本人以勤勉、节俭著称,对官场的腐败深恶.............
  • 回答
    宁锦防线的失守是明清战争中的关键节点,其影响深远,但将其视为“明朝灭亡的坟墓”需要更全面的分析。以下从历史背景、资源消耗、战略影响、假设性推演等角度展开详细讨论: 一、宁锦防线的背景与失守1. 战略意义 宁锦防线(宁远、锦州)是明朝在辽东地区的重要防线,由袁崇焕主持修建,旨在阻止清军南下。1.............
  • 回答
    明清松锦大战,是明末清初历史上一次极其关键的战役,它不仅仅是两支军队的正面较量,更深刻地影响了明朝的存亡和清朝的崛起。这场战役的失败,如同压垮明朝的最后一根稻草,彻底敲响了这个王朝的丧钟。 松锦大战的历史意义:一次王朝命运的转折点松锦大战的意义,可以说是“一场战役,一个王朝的命运”。 决定性的军.............
  • 回答
    明朝虽有锦衣卫、东厂等赫赫扬名的特务机构,但清朝皇帝在驾驭百官、控制舆论方面却显得更为得心应手,甚至可以说在某些方面比明朝有过之而无不及。这看似矛盾的现象,并非因为清朝皇帝没有特务,而是因为他们采取了更精妙、更系统化的统治策略,以及利用了与明朝不同的社会文化土壤。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从几个维度去剖析.............
  • 回答
    明末的关宁锦防线是明朝在辽东地区最后的军事防御体系,其成败直接关系到明朝在辽东的存亡。若从历史背景、战略意义、实际运作及失败原因等角度分析,该防线不应被舍弃,但其作用的发挥需建立在更完善的军事、政治和后勤体系之上。以下从多个方面详细阐述: 一、关宁锦防线的战略意义1. 地理屏障 关(山海关).............
  • 回答
    在《大明王朝1566》这部波澜壮阔的历史剧中,黄锦无疑是一个绕不开的关键人物。他并非手握乾坤的皇帝,也不是运筹帷幄的权臣,但他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贯穿了整个剧集的始终,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评价黄锦,需要我们剥离那些显而易见的“皇帝身边太监”的标签,深入探究他在那个扭曲而残酷的政治环境中,所展现.............
  • 回答
    提起锦衣卫,人们脑海中总会浮现出那个身披飞鱼服、腰佩绣春刀的神秘组织,他们似乎无处不在,权倾朝野,一手遮天。然而,如果他们真的如传说中那般“厉害”,明朝为何最终还是走向了灭亡的结局?这其实是一个非常值得深思的问题,它触及了历史的复杂性,以及任何一个组织,无论多么强大,都无法脱离时代和体制的束缚。首先.............
  • 回答
    新海诚的《天气之子》在中国上映时,选择杨超越担任“晴天女孩”,这个安排确实引起了不少讨论,甚至有人开玩笑说:“锦鲤不是负责下雨的吗?” 之所以会是杨超越,这里面其实有不少市场营销和人设契合度的考量,跟我们通常对“锦鲤”的理解有那么一点点不一样。首先,我们得搞清楚《天气之子》里“晴天女孩”这个角色的定.............
  • 回答
    明末天启、崇祯年间的腐朽与衰败,确实让人深感痛惜,仿佛一个帝国在泥沼中越陷越深,直至无可挽回。你提到的“恶心”、“烂到根里”、“宁锦大战后将士没多少升官,魏忠贤一族封公”,这些点都切中了当时政治生态的要害。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这其中的具体情况,让你能更清楚地理解为何会产生这种感受。首先,.............
  • 回答
    明朝晚期的火器技术和神机营确实具有一定的先进性,但最终在面对清军时仍未能取得决定性胜利,这一结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一、明朝火器的局限性1. 技术发展受限 明朝火器技术在明代中期(如嘉靖、万历时期)确实有所进步,佛郎机炮、神机箭等火器在射程、射速和威力上优于前朝,但整体仍处于冷.............
  • 回答
    明朝内阁制度的出现,是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后,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的产物,但其对皇权的影响却是一个复杂且不断演变的过程,很难简单地说它“加强”或“架空”了皇权。更准确地说,内阁制度在特定时期和特定条件下,可以作为皇权高度集中的工具,但在权力运作中也逐渐衍生出一定的制约和平衡,甚至在后期因内阁权力膨.............
  • 回答
    明朝的“九边”,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概括的几个地名,它代表的是一个庞大、复杂、又至关重要的国防体系。简单来说,九边就是明朝为了抵御来自北方的蒙古势力,在长城沿线设立的九个重要的军事防区。但它的意义远不止于此,它就像是明朝一道横亘在北方的钢铁长城,承载着保家卫国的重任,也塑造了当时中国北方乃至整个边疆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