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明末在宁远,锦州筑城有何军事意义?

回答
明末在宁远、锦州筑城,在军事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是明朝晚期抵御后金(后来的清朝)侵略的关键性举措。这两座城池构成了辽东防线的核心,其军事意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阐述:

一、 屏障与缓冲:阻挡后金南下的战略屏障

地理位置的优势: 宁远(今辽宁省葫芦岛市兴城市)和锦州(今辽宁省锦州市)地处辽东半岛的关键隘口。宁远位于辽东湾西岸,是连接关内和辽东的关键通道。锦州则位于宁远以北,是辽东战略纵深的重要节点,扼守着辽河平原通往山海关的咽喉。
阻止后金骑兵的快速推进: 后金军队以其强大的骑兵力量著称,行动迅捷,一旦突破前沿防线,便能迅速南下,威胁辽东乃至关内腹地。宁远和锦州的坚固城池,能够有效阻挡后金骑兵的快速突进,为明军争取部署和集结兵力的时间,同时也为辽东其他地区争取了缓冲。
保护山海关: 山海关是明朝抵御北方民族南下的最后一道重要防线。如果宁远和锦州失陷,后金军队就能直接威胁到山海关,甚至可以从侧翼包围山海关,使其失去战略意义。因此,宁远和锦州的稳固,直接关系到山海关的安全,是“保关外”的关键。

二、 坚固的据点:消耗与牵制后金兵力

城市防御的优势: 相较于野战,坚固的城池能极大地发挥防御方的优势。明朝在宁远和锦州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筑城和加固,使其成为易守难攻的坚固据点。城墙、角楼、箭楼、瓮城等防御工事的完善,能够抵御后金军队的攻城器械和步骑的冲击。
拉锯战的消耗: 在明末与后金的漫长战争中,宁远和锦州成为了双方反复争夺的焦点。后金多次发动对这两座城的围攻,但由于明军的顽强抵抗和坚固的城防,往往难以一举攻克。每一次攻城都需要消耗后金大量的兵力、物力和时间。这种长期的消耗战,对本就面临内部矛盾和后勤补给困难的后金政权来说,是一种沉重的负担。
牵制后金的兵力: 为了攻克这些坚城,后金不得不投入大量的兵力围困,这使得其无法将全部兵力用于更广泛的战役。这些被牵制在城下的兵力,就不能去攻打其他目标,或者发动更大规模的战役。例如,袁崇焕在宁远大捷中,虽然兵力处于劣势,但凭借城防和火器,成功击退了努尔哈赤的大军,对后金造成了重大打击。

三、 战略纵深与前进基地:明军反攻与防御的支撑

辽东防线的支点: 宁远和锦州构成了明朝辽东防线的主体和核心支点。一旦后金被击退,这两座城池就可以作为明军反攻和收复失地的战略前进基地。明军可以从这里出发,向辽东其他地区进发,收复被占领的土地。
兵员与物资的集结地: 坚固的城池也为明军集结兵员、储备粮草、制造武器提供了安全的保障。后勤补给是古代战争的关键,有稳固的据点,才能保障前线作战部队的持续供应。
军事信息的枢纽: 作为重要的战略节点,宁远和锦州也成为了明军在辽东传递军事信息、进行战略协调的重要枢纽。通过这些城池,明军可以有效地指挥和调动分布在广阔战线上的部队。

四、 政治与心理意义:稳定军心与抵抗决心

提振士气: 在辽东战局最艰难的时期,宁远和锦州的坚守,特别是宁远大捷,极大地提振了明军和全国人民的士气。这些胜利表明明朝并非无法抵御后金的进攻,增强了抵抗的信心。
展示明朝的决心: 筑城和坚守这些战略要地,也向后金和天下人展示了明朝抵抗到底的决心。这对于争取国际援助(如朝鲜、日本)以及稳定关内统治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五、 城市防御体系的组成部分:相互支援与配合

连锁防御: 宁远和锦州并非孤立的防御点,它们与锦州以北的广宁(虽然在明末早期失陷,但其遗址仍有战略意义)、以南的旅顺、金州等地,以及山海关,共同构成了一个纵深的、相互支援的防御体系。如果其中一个据点遭受攻击,其他据点可以进行支援或策应。
水陆并进的防御: 锦州和宁远都靠近沿海,这使得明朝海军可以发挥作用。海军可以通过海上运输补给,甚至可以从海上对围攻的后金军队进行骚扰或攻击,增加后金围城的难度。

然而,也需要认识到宁远和锦州筑城所存在的局限性:

巨大的财政负担: 筑城、维修以及驻守需要耗费巨大的财政资源,这对于已经财政枯竭的明朝来说是一个沉重的负担。
兵力与粮饷的压力: 长期驻守在辽东的部队需要大量的粮草和军饷,这给明朝的后勤系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战略僵化: 过分依赖坚固的城池防御,有时也会导致明军战略的僵化,不利于主动出击和灵活机动。
最终的失陷: 尽管宁远和锦州在一定时期内起到了重要的防御作用,但最终由于明朝内部的腐败、军队战斗力的衰退以及后金力量的不断壮大,这两座城池在清朝兴起后还是先后失陷(锦州在1642年被攻陷),标志着明朝在辽东的防线彻底崩溃。

总结来说, 明末在宁远和锦州筑城,是明朝在辽东地区抗击后金侵略的生命线工程。它们不仅是阻止后金南下的战略屏障,更是消耗、牵制敌人兵力,为明军争取时间和空间,以及作为反攻前进基地的关键据点。这两座城市的坚守与得失,直接影响着明朝在辽东战局的成败,以及山海关乃至整个华北的安全。虽然最终未能完全阻止清朝的崛起,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它们有效地延缓了后金的南侵步伐,并在军事和政治上都具有非凡的意义。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首先看皇太极从即位到大凌河之战都干了什么。

1626年9月,皇太极登基,开始搞满汉分屯,设八旗固山额真、十六大臣分自己兄弟的权。

10月,和扎鲁特部、卦尔察部开战。

11月,打扎鲁特部的队伍班师。收编一批蒙古降人。

1627年1月,出兵打朝鲜。

4月,打朝鲜的队伍班师。

5月,皇太极出兵赶走在大凌河、小凌河筑城的明军,宁锦之战开始。

6月,宁锦之战结束。后金爆发大饥荒,一斗米值八钱银子,遍地都有百姓啸聚山林。

7月,收编一批蒙古降人。

8月,收编一批蒙古降人。

11月,收编一批蒙古降人。

12月,收编一批蒙古降人。

1628年1月,皇太极亲征多罗特部。

2月,亲征多罗特部归来。

4月,收编一批蒙古降人。

5月,明军放弃锦州,金军拆毁锦州及周边二十多座城堡。攻打察哈尔。

9月,亲征攻打察哈尔。

10月,亲征察哈尔归来。

12月,收编一批蒙古降人。

1629年2月,修筑边界城堡。

4月,设文馆。

6月,开始准备攻明。

7月,打瓦尔喀部。

8月,准备开科举。

9月,开科举。袭击锦州。

10月,出兵攻明,己巳之变开始。

1630年3月,己巳之变结束,返回沈阳。

5月,阿敏抛弃永平四城。

6月,治阿敏的罪。

10月,清查各旗藏匿丁口。

11月,收编一批蒙古降人。

1631年1月,自制红夷大炮成功。

2月,打瓦尔喀部获胜。

3月,检阅汉兵,向朝鲜索要船只。

7月,设立六部,出兵大凌河。

皇太极一直在极力阻止明军筑城,只要有机会就来拆迁,但是他要搞内政,要收编蒙古人,要抓其他女真人补充丁口,要打朝鲜,没那么多时间。

如果金军成天阻挠明军筑城,不见得能抢到多少人畜财物,清军不能一直打这种仗,必须抢劫来补充经济的不足。

按照卢象昇《确议修筑宣边疏》中的说法:“每铸边墙一丈,虽甚省,约须工料食米等银五十两。”

长城一般来说厚度和宁远城墙差不多,平均高度比宁远城墙矮大约一米,但有些地方最高可达十四米,比宁远城墙高一半。所以就假定宁远城墙每丈造价和长城差不多好了。

宁远城的周长不到一千丈,所以,造价也不过就是五万两银子,把崇祯的老丈人抄家,能修二十个这样的城,一年的三饷相当于三百五十座宁远城。

五万两银子如果用来养兵,是一百战兵十年的开销。什么特种部队,能在这十年中起到宁远城一样的作用?

宁远周边和宁远背后的前屯周边有大约两千顷土地,如果每亩地产一石粮食,每石粮食值二两银子,这些土地每年的产出那就是四十万两,足够修八个宁远城。如果防线延伸到锦州,控制的耕地面积将达到五千顷,每年粮食产出可以修两万丈城墙。用“大城九,堡四十五”来保护五千顷耕地,是个正常人都会这么干的。

至于驻军的成本,根本就不应该计算在内,这些军队和他们的家属,就算不驻扎在辽西,崇祯难道能不给他们发军饷,不给他们粮食吃吗?要是真敢不给,那崇祯就得提前十几年上吊了。

辽人守辽土是必然选择,否则的话,大明既不能从内地加税补这五千顷地的损失,又不能学大清圈地,更不能把皇庄和勋贵、太监的庄园拿出来安置辽人。如果不让辽人去守辽土,那辽人要么降清,要么当流寇。

少了五千顷土地,就得少养十万人,李自成在前期最鼎盛的时候也就十万人,还没这么多战兵。好家伙,直接制造一个天下最强流寇。

user avatar

昨晚刚回答过,今天就不说那么多了,简而言之:以晚明政府、军队的执行力和可靠性,皇帝不顾朝野上下的反对,一意孤行把宝全押在山海关这一张底牌上,嫌死得不够快?

对了,宁远之战1626年,清军入关1644年,好歹防线管用了18年,当年要是尽撤关外,辽西走廊尽落敌手,东蒙古和朝鲜迅速倒向后金,东江镇提前数年沦陷,后金随时可以进攻甚至毁墙迂回包围山海关,画面太美不敢看。

要说前出锦州战线太远力有不逮也就算了,宁远都不要,脑子发昏了?王在晋鼓吹了一大通,要花好几百万两银子把山海关建成东方马奇诺的宏伟蓝图,就明末那官僚系统,一边要凑足这么多钱,一边要供给没地没粮的辽兵,能兑现几成应该心中有数,说难听一点弄不好就是兵变内讧,后金兵来了直接崩盘也未可知,三顺王的榜样大家都知道。

别想太多,越想着省钱后退,退着退着就兵败如山倒,多米诺骨牌崩盘了。

user avatar

题主亮出了多个问题,这个需要一一回答,今晚先说第一个吧


一、“如果(孙承宗袁崇焕在宁远筑城,打造关宁防线)有意义,后金为何不管?”

因为当时后金远没有那么从容,他面对的敌人更不止是明朝,还有蒙古。天启2年,后金与蒙古的对抗加剧,军力转向辽北,就是没能力干扰孙承宗打造关宁防线。

明清战争从一开始就不只是明与后金(清)二者的事,而是明、清、朝鲜和左翼蒙古四家势力共同作用的。

在明朝嘉靖年间,察哈尔东迁进入辽西,内喀尔喀南下进入辽河套,他们控制和肢解了原先在这里的兀良哈三卫(朵颜三卫)。此后几十年,他们即冒用兀良哈三卫的敕书赴市和入贡,也经常袭扰辽东。

蒙古人既然能袭扰明朝控制下的辽东,也能袭扰后金占领后的辽东。

A、天启2年春,后金占领广宁之后,因扩张过快,战线拉长,内部矛盾激化,后劲不足,不具备继续向辽西走廊扩张的实力;

B、同样在天启2年,林丹汗也加快了统一左翼蒙古的步伐,察哈尔联合内喀尔喀,北征科尔沁,蒙古和后金的摩擦冲突激化,后金战略重心北移,主力调往辽北地区,无法再对辽西走廊发动新攻势。

基于上述两个因素,导致天启2年~6年初的大约四年间,明朝在辽西走廊受到的威胁大大减轻,出现一个难得的窗口期。孙承宗赶上了这个时期,主持构建了关宁防线。


萨尔浒之战结束后的万历47年夏~天启元年,当后金渐次攻占辽北、辽东等地(主要为原辽东镇的北路与东路防区),后金与活动在辽河套的蒙古内喀尔喀五部产生冲突对抗。

本着“两害权益取其轻”的心态,尽管察哈尔和内喀尔喀在此期间依然多次侵袭辽东,但包括杨镐、袁应泰、王化贞等几任经略和北京朝中多为重臣,依然坚持“款(驱)虏御奴”政策,积极联络察哈尔的林丹哈和内喀尔喀的宰塞、炒花,向蒙古输送财物抚赏,挑唆这些蒙古贵族发兵打击后金。

在几任经略当中,只有熊廷弼明确反对款虏;而袁应泰和王化贞都是款虏的积极支持者和执行者。在袁应泰上任后,从蒙古大肆吸收夷丁,在天启元年春的辽沈之战中,蒙古夷丁在沈阳和辽阳城内作乱,是导致明朝战败的原因之一

这些蒙古贵族虽然不会完全听从明朝的摆布,但出于贪图抚赏、确实视努尔哈赤为威胁等原因,在万历47年到天启元年期间,他们也确实在铁岭、沈阳、开原等地,与后金发生了若干次规模不大的交战。虽然蒙古都失败了,宰赛甚至在铁岭之战中还被后金活捉,但也的确对后金形成一定的牵制干扰作用。

内喀尔喀五部在嘉靖年间从北方兴安岭南下到辽河套活动,之后反复袭扰辽东,是嘉靖~万历年间对辽河套边墙沿线形成持续不断的虏患。他之前几十年既然能袭扰明朝控制下的辽东,现在也能袭扰后金占领的辽东。因此在万历47~天启元年,后金占领辽北和辽东之后,努尔哈赤被迫重新修缮辽河套边墙沿线的原明朝墩台边堡,分出兵力驻守,防御内喀尔喀。

天启2年初的广宁之战后,后金又和察哈尔相接,还完全截断了内喀尔喀与明朝的直接联系,并趁交还宰赛的机会,逼迫内喀尔喀与后金再次结盟,向内喀尔喀勒索了大批牲畜和马匹作为赎金。

这样,后金和蒙古的敌意进一步加深,战线拉长,在整个辽河套边墙直到辽西义州的辽西走廊边墙一线,全都和蒙古相接。

努尔哈赤担心受到蒙古袭扰,因此广宁之战后,后金前锋只南下到辽西走廊北端的杏山、塔山等地,对明朝败军作短暂追击,然后对广宁城和周边大小城塞进行烧毁破坏,最后带着搜抢的缴获物资和主动撤走,返回辽东辽阳等地。

此后,后金军只是派出几千兵力驻守广宁、十三山和义州,控制区限制在大凌河的北岸,没有南下进攻辽西走廊的计划。


天启二年(天命7年)广宁之战后,后金虽然看似是军事胜利者,其实面临三大难题。

第一个难题是辽南(辽东半岛)激励的辽民起义反抗,以及毛文龙在鸭绿江口两岸到辽东半岛沿岸的一系列活动,确实对后金的统治造成了影响。这也是毛文龙早年发挥的一些正面作用。这个话题在知乎相关明末历史话题中已经被反复讨论过,就不多说了。

第二个难题,是察哈尔林丹汗进入辽西走廊,并试图统一左翼蒙古,对后金施压。

林丹汗一直对广宁城情有独钟,原本他还向打败明朝,自己占领广宁。现在却是后金占领广宁,这对林丹汗造成刺激。

广宁之战结束后,自林丹汗之下,察哈尔和喀喇沁各部贵族也带兵进入辽西,搜抢后金主力撤走后没有带走的剩余物资,又进入大凌河南岸到山海关外、后金没有占领的辽西走廊中端和部分南端。

在孙承宗打造广宁防线之前,辽西是由后金、蒙古两家分别占据的——后金占领广宁城等地,止步于大凌河;察哈尔占据了大凌河以南、山海关以北的辽西走廊。


第三个难题,是察哈尔林丹汗试图统一左翼蒙古,征服科尔沁,对后金施压。

以下是《满文老档》天命八年上半年的一些记录——

黄台吉(指科尔沁奥巴)曾言之,若闻有察哈尔、喀尔喀向科尔沁围猎进兵之言,即勿惜人马,遣使前来等语。若闻有围猎进兵之言,焉能爱惜人马,不动我大兵乎?——天命八年正月。
遣往科尔沁奥巴台吉处之使者真珠肯、柏色归来。真珠肯、柏色去时,喀尔喀部喀喇窝特地方之贝勒昂阿父子二台吉及属下共二十五人,围阻于路。接战四次,蒙古一人被杀,柏色及真珠肯脱出。至明安老人之子绰诺阔台吉所属之锡伯屯,时喀尔喀贝勒钟嫩取柏色所戴之帽,并鞭打其跟役之人。柏色及真珠肯生怒,斩其二人。——天命八年二月
率每牛录一人、共二百人戍守于广宁、十三山之三坦备御及贝德备御告称:“曾令军人采小跟菜食之,有三十人下山,被蒙古运粮人得知,设伏截之,一人被擒,三人被杀……”——天命八年二月
……十五日,致书广宁曰:“驻彼处之四千军人,先以二千人将广宁储粮,送至辽河岸沙河堡,该二千人返回后,再以另二千人运送,如此分为两班,更番运粮。”——天命八年三月
广宁来报:“驻广宁之统兵大臣等,往右屯卫,遇喀喇沁蒙古八十人,杀十五人,获马四十八匹,其生擒二人,由冷格里解来。”——天命八年三月。
“(科尔沁奥巴言)我等未违汗命,已与他国结为一体,唯恐察哈尔、喀尔喀率先构兵。望汗英明当知其计。”——天命八年五月
致科尔沁奥巴台吉、诸贝勒书:“察哈尔、喀尔喀不畏尔等,然其小心翼翼清楚彼等内部之不睦,归还所掠之物尔议和者,亦乃乱中思善而欲和矣。我等蒙天恩佑,不惧他人,然务不辞劳苦,谨慎行事,固修城池关塞。昔尔科尔沁兄弟之间争夺财产,是以致乱,此可文托汉泰等大臣。……尔兄弟之间可举一人为汗,倘尔众兄弟齐心合力,则可使察哈尔、喀尔喀不再侵犯尔等。”——天命八年五月三十日


上述这些资料,说明了一些事:

1、广宁之战结束后,后金和蒙古在辽西广宁、辽河套、辽北等地频繁发生冲突;

2、天命8年春(天启3年)后金在关宁、十三山等地的留守兵力只有四千人,这些兵力只能应付蒙古的袭扰,不能南下取进攻辽西走廊;

3、从天启2年开始,努尔哈赤和林丹汗就展开了对嫩江科尔沁的争夺。

此时的科尔沁诸贵族首鼠两端,即和努尔哈赤盟誓,也向林丹汗进贡。后金派往科尔沁的使者,在路上多次遭到内喀尔喀的阻拦截杀。

林丹汗试图通过控制科尔沁来完成对左翼蒙古的统一,努尔哈赤则担心科尔沁倒向察哈尔。

在广宁之战后,后金和蒙古的冲突急剧激化,努尔哈赤只好把主力逐渐调往辽北和辽河套边墙沿线地区,加强对科尔沁的控制,防范察哈尔和内喀尔喀。


到天命10年冬(明天启5年),终于发生了格勒珠尔根之战——

天命9年春,奥巴台吉作为嫩江科尔沁诸贵族之首,巴克什和希福作为后金代表,双方在伊克唐噶里克坡(今内蒙古自治区科尔沁左中旗)举行盟誓。

天命10年10月,林丹汗带领察哈尔、喀尔喀联军,北上讨伐嫩江科尔沁,向奥巴问罪。察哈尔联军围攻奥巴的格勒珠尔根城(在今天吉林、黑龙江两省交界处的嫩江——松花江河口处附近、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境内)。

奥巴派人向后金请求援兵。11月中旬,努尔哈赤亲自带兵北上救援。林丹汗得到后金援军正在赶来的消息,就不战而退了。

黄台吉(指科尔沁奥巴)曾言之,若闻有察哈尔、喀尔喀向科尔沁围猎进兵之言,即勿惜人马,遣使前来等语。若闻有围猎进兵之言,焉能爱惜人马,不动我大兵乎?——《满文老档》天命八年正月。

天命10年冬的格勒珠尔根之战和后金救援科尔沁,是天命年间金蒙对抗形势发展的一个顶峰。

因为要在辽北地区对抗蒙古,结盟科尔沁,所以努尔哈赤在此期间没有能力南下去进攻辽西走廊。包括天命10年春从辽阳迁都到沈阳,原因之一也是考虑到蒙古问题。

三月,帝聚诸往臣议,欲迁都沈阳。诸王臣谏曰:“……”。帝不允,曰:“沈阳四通八达之处,西征大明,从都儿鼻渡辽河,路直且近;北征蒙古,二三日可至;南征朝鲜,自清河路可进。……”

天命9年春,后金和科尔沁刚刚完成结盟。一年后努尔哈赤迁都,且理由之一是“北征蒙古”的便利。这就是料到了结盟之后,察哈尔和喀尔喀必然要采取报复行动。至于征明和征朝鲜这两个理由,在当时情况下,都不是迫切紧急和必须的。


天命10年冬的格勒珠尔根之战,也暴露了林丹汗的外强中干。救援科尔沁之后,后金和科尔沁的关系更加巩固,察哈尔—内喀尔喀对辽北的威胁明显减弱。

没有了后顾之忧,天命11年正月,努尔哈赤就带领后金军毫无悬念的南下辽西走廊,征讨明朝,这就有了袁崇焕的宁远大捷。


攻宁远失败后,后金军在返回沈阳的路上,又受到了内喀尔喀几次小规模的阻截袭击。当年三月,作为报复,后金发动对内喀尔喀蒙古的西征。

天启六年正月宁远之战的意义,不单单是明朝成功守住一城,还是后金战略重心再次从辽北转向辽西的标志。



二、“反倒是大凌河一筑城就和捅了马蜂窝一样,人家倾巢而出不让筑城。”

也很简单,孙承宗修宁远城打造关宁防线的时候,后金重点在辽北,努尔哈赤要应付辽北蒙古局势,没精力对辽西走廊发动征讨;但是之后袁崇焕打造锦州和大凌河城的时候,后金的重点已经转向南方,皇太极对辽西走廊很关注。

天启末年(后金天聪元年),趁后金东征朝鲜的机会,袁崇焕抢修锦州和大凌河城。

但此时,皇太极是把打击蒙古、东征朝鲜、征讨毛文龙等事都放在一起操作的。辽西事后金关注的重点,显然不允许明朝继续在辽西走廊的北端继续修建要塞的。

此外,大凌河堡在大凌河的西南岸,锦州靠近在小凌河。这两个位置都过分接近后金控制下的十三山与右屯卫,对后金不利,而且既有可能干扰后金对辽西蒙古的征讨/笼络事务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明末在宁远、锦州筑城,在军事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是明朝晚期抵御后金(后来的清朝)侵略的关键性举措。这两座城池构成了辽东防线的核心,其军事意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阐述:一、 屏障与缓冲:阻挡后金南下的战略屏障 地理位置的优势: 宁远(今辽宁省葫芦岛市兴城市)和锦州(今辽宁省锦州市)地处辽东.............
  • 回答
    明末的关宁锦防线是明朝在辽东地区最后的军事防御体系,其成败直接关系到明朝在辽东的存亡。若从历史背景、战略意义、实际运作及失败原因等角度分析,该防线不应被舍弃,但其作用的发挥需建立在更完善的军事、政治和后勤体系之上。以下从多个方面详细阐述: 一、关宁锦防线的战略意义1. 地理屏障 关(山海关).............
  • 回答
    明末,后金(后来的清朝)崛起,成为明朝北方边疆的心腹大患。围绕着“宁锦防线”和“山海关”,明朝投入了巨大的精力和资源,将其视为拱卫京师的最后一道屏障。然而,从后金的实际行动和明朝的应对策略来看,存在着一个核心的疑问:既然清军可以绕道蒙古入关抢劫,那么宁锦防线和山海关再如何坚固,似乎都无法彻底阻止威胁.............
  • 回答
    在明末那个风起云涌的年代,大明王朝的金字招牌摇摇欲坠,而矗立在辽东前线的宁远城,更是成为了满洲铁骑南侵的眼中钉。守卫这座坚城的最为倚重的利器之一,便是那威震八方的“红衣大炮”。然而,即便这曾经的战争之神,在面对宁远城高达8.8米的城墙时,也并非无懈可击,同样存在着令人头疼的“射击死角”。要理解这个问.............
  • 回答
    明末崇祯皇帝之死,确实是明朝灭亡过程中一个极其令人扼腕叹息的节点。而关于那些坐拥巨额财富、掌握着庞大藩地的朱明藩王们,为何在那生死关头,对朝廷和皇帝袖手旁观,甚至到了皇帝吊死都无动于衷的地步,这背后原因复杂,绝非一句“冷血”或“忘恩负义”可以概括。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把时间拉回到明朝藩王制度本身,以.............
  • 回答
    你问的这个问题,真是道出了无数高铁乘客的“心病”!每次在车厢里,总有那么一小撮人,还没到站呢,就磨磨蹭蹭地开始收拾行李,眼神时不时地瞟向车门,甚至有人干脆站起身,倚在过道上,一副“战斗一触即发”的架势。有时候,这感觉就像是提前进入了“下车预备役”,明明车厢里还坐得满满当当,距离最终目的地还有一段时间.............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可有意思了,咱们大学男生这状态,你说气人不气人?明明身边妹子那么多,颜值身材都挺不错的,怎么就那么多人宁愿跟键盘、屏幕过不去,也不愿意给自己的感情生活添点彩呢?这背后啊,可不只是“懒”这么简单,这里面门道可深着呢!首先,得承认,现在大学男生,很多活得是真“明白”了。他们不像早些年,一门心.............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不少对中外合作办学(以下简称“合办大学”)感兴趣的人会遇到的困惑。西浦(西交利物浦大学)和宁诺(宁波诺丁汉大学),这两所学校在国内高等教育领域算得上是“明星”级别的合办大学,它们不仅出身“名门”(分别与世界顶尖大学——利物浦大学和诺丁汉大学合作),教学模式也确实有独到之处,.............
  • 回答
    关于明末关宁铁骑和白杆兵谁更“牛”,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值得咱们好好掰扯一下。其实,这俩兵种各有千秋,不能简单地说谁绝对更强,得看具体的情况和比拼的维度。咱们先来说说关宁铁骑。这支部队,顾名思义,是驻扎在山海关和宁远一带的骑兵部队。说实话,这支部队的“名气”那是响当当的,是明末少数能与后金(也就.............
  • 回答
    这背后,其实是一场关于“利益”与“命运”的殊死搏斗,是群体性心理、历史惯性以及权力结构相互作用的结果。明末勋贵外戚和民国孔宋大家族,他们并非天生就抱着“两败俱伤”的心态,而是被一系列因素一步步推向了那个无法回头的境地。1. 利益的“固化”与“不可分割性”:想象一下,一个家族世世代代都掌握着某个行业的.............
  • 回答
    在明末这样一个复杂的历史背景下,如果出现一个强大、爱护百姓、制度先进且尊重风俗的入侵外族,明朝百姓是否应该抵抗,这是一个极其 nuanced 的问题,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站在不同群体的角度进行深入分析。一、 “抵抗”的性质与目的: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抵抗”的含义。在.............
  • 回答
    明末之时,论及兵器,枪炮无疑是那个时代最令人闻风丧胆的存在。彼时,边患连连,内部亦有动荡,一枚火铳、一门佛郎机,便能改变战局。而要在这乱世之中,更快、更好地下生产这些大家伙,并非易事,其中门道,涉及方方面面,非一番心力不可得。一、 脑力之争:技术引进与人才培养要想更快更好,首先得有“好”的种子。明末.............
  • 回答
    如果我生在明末,这个问题,我得好好想想。不是随便就能给个“是”或者“否”的。那得看是什么时候,我身处何方,又是什么样的人。如果是早期,崇祯年间,局势还没到烂透的时候,我可能会犹豫。那时候,虽然朝政腐败,但大明毕竟是正统,有文官集团,有京营,有那些还在忠心耿耿的武将。我一个普通百姓,或者一个小地主,可.............
  • 回答
    开封城,这金汤玉液之地,如今却是一片凄凉。城墙内外,尽是流寇的营帐,像是啃噬着这座古老城市的恶狼。城内,粮草早已告罄,百姓们面黄肌瘦,眼神里只剩下绝望。我叫张瘸子,本是城里一个靠给人拉磨为生的。这日子过得虽不富裕,但也算安稳。可自从这群不三不四的流寇围了城,一切都变了。每天睁眼,看到的都是死亡的气息.............
  • 回答
    明末,谈及南明的实力,那真是一团乱麻,夹杂着希望、挣扎与无奈。想要详细说道说道,咱们得一点一点捋清楚。首先,南明是什么?简单来说,就是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祯皇帝自缢之后,明朝宗室在南方建立的几个政权。最主要的有福王朱由崧(弘光朝)、唐王朱聿键(隆武朝)以及桂王朱由榔(永历朝)。虽然名字不同,但本质上都.............
  • 回答
    要说朝鲜在明末打不过后金,这事儿可不是一朝一夕造成的,得从多方面来看,而且很多细节都挺让人唏嘘的。首先,最根本的问题在于实力悬殊。当时后金,也就是后来的清朝,那帮人是真的能打。努尔哈赤打下江山,靠的是什么?是八旗制度,是那种高度组织化、极具战斗力的军队。他们以骑兵为主,机动性极强,弓马娴熟,而且打仗.............
  • 回答
    我叫陆启明,生长在江南这片富饶的土地上,家祖上曾做过小官,如今也算是个小康之家,父亲是个读书人,母亲则是个精打细算的妇道人家。我自小也跟着父亲读些圣贤书,但心里总觉得,这世道不安宁。如今,京师已失,满洲铁骑如狼似虎,听闻他们要南下,我心里一块石头终于落地,但同时也是一块石头压顶,沉甸甸的。家族的安危.............
  • 回答
    袁崇焕在明末的局势中,其作用堪称复杂而深刻,既有挽狂澜于既倒的壮举,也有招致灭顶之灾的争议。要评价他,绝不能简单地非黑即白,而需要深入到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他的战略决策以及他最终的结局。一、 镇守辽东:一线生机与血肉长城明末辽东,早已是内忧外患的焦土。内部政治腐败,军队士气低落,财政枯竭,导致辽东防线.............
  • 回答
    嗟乎!我辈生于斯,长于斯,眼见朝廷奸佞当道,民生凋敝,怎能不心生悲凉,不思有所作为?若我只是一个普通百姓,手中无权无势,身无长技,想要挽救这千疮百孔的朝代,实乃难于上青天。但我辈生而为人,总不能任由这腐朽的朝廷将我们压垮。纵使力量微弱,也当尽我所能,寻一条艰难却并非绝路的求生与抗争之路。一、求存之道.............
  • 回答
    关于李自成军事能力的评价,实在是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不能简单地说他“很差”或者“很强”。在那个风起云涌、各路豪杰并起的明末,能从一个普通的农民,一路打到北京城,逼死崇祯皇帝,这本身就说明他绝非等闲之辈。要评价李自成,得把他放在当时的具体历史背景下。明末的局势那是相当的烂,天灾人祸,民不聊生,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