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看皇太极从即位到大凌河之战都干了什么。
1626年9月,皇太极登基,开始搞满汉分屯,设八旗固山额真、十六大臣分自己兄弟的权。
10月,和扎鲁特部、卦尔察部开战。
11月,打扎鲁特部的队伍班师。收编一批蒙古降人。
1627年1月,出兵打朝鲜。
4月,打朝鲜的队伍班师。
5月,皇太极出兵赶走在大凌河、小凌河筑城的明军,宁锦之战开始。
6月,宁锦之战结束。后金爆发大饥荒,一斗米值八钱银子,遍地都有百姓啸聚山林。
7月,收编一批蒙古降人。
8月,收编一批蒙古降人。
11月,收编一批蒙古降人。
12月,收编一批蒙古降人。
1628年1月,皇太极亲征多罗特部。
2月,亲征多罗特部归来。
4月,收编一批蒙古降人。
5月,明军放弃锦州,金军拆毁锦州及周边二十多座城堡。攻打察哈尔。
9月,亲征攻打察哈尔。
10月,亲征察哈尔归来。
12月,收编一批蒙古降人。
1629年2月,修筑边界城堡。
4月,设文馆。
6月,开始准备攻明。
7月,打瓦尔喀部。
8月,准备开科举。
9月,开科举。袭击锦州。
10月,出兵攻明,己巳之变开始。
1630年3月,己巳之变结束,返回沈阳。
5月,阿敏抛弃永平四城。
6月,治阿敏的罪。
10月,清查各旗藏匿丁口。
11月,收编一批蒙古降人。
1631年1月,自制红夷大炮成功。
2月,打瓦尔喀部获胜。
3月,检阅汉兵,向朝鲜索要船只。
7月,设立六部,出兵大凌河。
皇太极一直在极力阻止明军筑城,只要有机会就来拆迁,但是他要搞内政,要收编蒙古人,要抓其他女真人补充丁口,要打朝鲜,没那么多时间。
如果金军成天阻挠明军筑城,不见得能抢到多少人畜财物,清军不能一直打这种仗,必须抢劫来补充经济的不足。
按照卢象昇《确议修筑宣边疏》中的说法:“每铸边墙一丈,虽甚省,约须工料食米等银五十两。”
长城一般来说厚度和宁远城墙差不多,平均高度比宁远城墙矮大约一米,但有些地方最高可达十四米,比宁远城墙高一半。所以就假定宁远城墙每丈造价和长城差不多好了。
宁远城的周长不到一千丈,所以,造价也不过就是五万两银子,把崇祯的老丈人抄家,能修二十个这样的城,一年的三饷相当于三百五十座宁远城。
五万两银子如果用来养兵,是一百战兵十年的开销。什么特种部队,能在这十年中起到宁远城一样的作用?
宁远周边和宁远背后的前屯周边有大约两千顷土地,如果每亩地产一石粮食,每石粮食值二两银子,这些土地每年的产出那就是四十万两,足够修八个宁远城。如果防线延伸到锦州,控制的耕地面积将达到五千顷,每年粮食产出可以修两万丈城墙。用“大城九,堡四十五”来保护五千顷耕地,是个正常人都会这么干的。
至于驻军的成本,根本就不应该计算在内,这些军队和他们的家属,就算不驻扎在辽西,崇祯难道能不给他们发军饷,不给他们粮食吃吗?要是真敢不给,那崇祯就得提前十几年上吊了。
辽人守辽土是必然选择,否则的话,大明既不能从内地加税补这五千顷地的损失,又不能学大清圈地,更不能把皇庄和勋贵、太监的庄园拿出来安置辽人。如果不让辽人去守辽土,那辽人要么降清,要么当流寇。
少了五千顷土地,就得少养十万人,李自成在前期最鼎盛的时候也就十万人,还没这么多战兵。好家伙,直接制造一个天下最强流寇。
昨晚刚回答过,今天就不说那么多了,简而言之:以晚明政府、军队的执行力和可靠性,皇帝不顾朝野上下的反对,一意孤行把宝全押在山海关这一张底牌上,嫌死得不够快?
对了,宁远之战1626年,清军入关1644年,好歹防线管用了18年,当年要是尽撤关外,辽西走廊尽落敌手,东蒙古和朝鲜迅速倒向后金,东江镇提前数年沦陷,后金随时可以进攻甚至毁墙迂回包围山海关,画面太美不敢看。
要说前出锦州战线太远力有不逮也就算了,宁远都不要,脑子发昏了?王在晋鼓吹了一大通,要花好几百万两银子把山海关建成东方马奇诺的宏伟蓝图,就明末那官僚系统,一边要凑足这么多钱,一边要供给没地没粮的辽兵,能兑现几成应该心中有数,说难听一点弄不好就是兵变内讧,后金兵来了直接崩盘也未可知,三顺王的榜样大家都知道。
别想太多,越想着省钱后退,退着退着就兵败如山倒,多米诺骨牌崩盘了。
题主亮出了多个问题,这个需要一一回答,今晚先说第一个吧
一、“如果(孙承宗袁崇焕在宁远筑城,打造关宁防线)有意义,后金为何不管?”
因为当时后金远没有那么从容,他面对的敌人更不止是明朝,还有蒙古。天启2年,后金与蒙古的对抗加剧,军力转向辽北,就是没能力干扰孙承宗打造关宁防线。
明清战争从一开始就不只是明与后金(清)二者的事,而是明、清、朝鲜和左翼蒙古四家势力共同作用的。
在明朝嘉靖年间,察哈尔东迁进入辽西,内喀尔喀南下进入辽河套,他们控制和肢解了原先在这里的兀良哈三卫(朵颜三卫)。此后几十年,他们即冒用兀良哈三卫的敕书赴市和入贡,也经常袭扰辽东。
蒙古人既然能袭扰明朝控制下的辽东,也能袭扰后金占领后的辽东。
A、天启2年春,后金占领广宁之后,因扩张过快,战线拉长,内部矛盾激化,后劲不足,不具备继续向辽西走廊扩张的实力;
B、同样在天启2年,林丹汗也加快了统一左翼蒙古的步伐,察哈尔联合内喀尔喀,北征科尔沁,蒙古和后金的摩擦冲突激化,后金战略重心北移,主力调往辽北地区,无法再对辽西走廊发动新攻势。
基于上述两个因素,导致天启2年~6年初的大约四年间,明朝在辽西走廊受到的威胁大大减轻,出现一个难得的窗口期。孙承宗赶上了这个时期,主持构建了关宁防线。
萨尔浒之战结束后的万历47年夏~天启元年,当后金渐次攻占辽北、辽东等地(主要为原辽东镇的北路与东路防区),后金与活动在辽河套的蒙古内喀尔喀五部产生冲突对抗。
本着“两害权益取其轻”的心态,尽管察哈尔和内喀尔喀在此期间依然多次侵袭辽东,但包括杨镐、袁应泰、王化贞等几任经略和北京朝中多为重臣,依然坚持“款(驱)虏御奴”政策,积极联络察哈尔的林丹哈和内喀尔喀的宰塞、炒花,向蒙古输送财物抚赏,挑唆这些蒙古贵族发兵打击后金。
在几任经略当中,只有熊廷弼明确反对款虏;而袁应泰和王化贞都是款虏的积极支持者和执行者。在袁应泰上任后,从蒙古大肆吸收夷丁,在天启元年春的辽沈之战中,蒙古夷丁在沈阳和辽阳城内作乱,是导致明朝战败的原因之一
这些蒙古贵族虽然不会完全听从明朝的摆布,但出于贪图抚赏、确实视努尔哈赤为威胁等原因,在万历47年到天启元年期间,他们也确实在铁岭、沈阳、开原等地,与后金发生了若干次规模不大的交战。虽然蒙古都失败了,宰赛甚至在铁岭之战中还被后金活捉,但也的确对后金形成一定的牵制干扰作用。
内喀尔喀五部在嘉靖年间从北方兴安岭南下到辽河套活动,之后反复袭扰辽东,是嘉靖~万历年间对辽河套边墙沿线形成持续不断的虏患。他之前几十年既然能袭扰明朝控制下的辽东,现在也能袭扰后金占领的辽东。因此在万历47~天启元年,后金占领辽北和辽东之后,努尔哈赤被迫重新修缮辽河套边墙沿线的原明朝墩台边堡,分出兵力驻守,防御内喀尔喀。
天启2年初的广宁之战后,后金又和察哈尔相接,还完全截断了内喀尔喀与明朝的直接联系,并趁交还宰赛的机会,逼迫内喀尔喀与后金再次结盟,向内喀尔喀勒索了大批牲畜和马匹作为赎金。
这样,后金和蒙古的敌意进一步加深,战线拉长,在整个辽河套边墙直到辽西义州的辽西走廊边墙一线,全都和蒙古相接。
努尔哈赤担心受到蒙古袭扰,因此广宁之战后,后金前锋只南下到辽西走廊北端的杏山、塔山等地,对明朝败军作短暂追击,然后对广宁城和周边大小城塞进行烧毁破坏,最后带着搜抢的缴获物资和主动撤走,返回辽东辽阳等地。
此后,后金军只是派出几千兵力驻守广宁、十三山和义州,控制区限制在大凌河的北岸,没有南下进攻辽西走廊的计划。
天启二年(天命7年)广宁之战后,后金虽然看似是军事胜利者,其实面临三大难题。
第一个难题是辽南(辽东半岛)激励的辽民起义反抗,以及毛文龙在鸭绿江口两岸到辽东半岛沿岸的一系列活动,确实对后金的统治造成了影响。这也是毛文龙早年发挥的一些正面作用。这个话题在知乎相关明末历史话题中已经被反复讨论过,就不多说了。
第二个难题,是察哈尔林丹汗进入辽西走廊,并试图统一左翼蒙古,对后金施压。
林丹汗一直对广宁城情有独钟,原本他还向打败明朝,自己占领广宁。现在却是后金占领广宁,这对林丹汗造成刺激。
广宁之战结束后,自林丹汗之下,察哈尔和喀喇沁各部贵族也带兵进入辽西,搜抢后金主力撤走后没有带走的剩余物资,又进入大凌河南岸到山海关外、后金没有占领的辽西走廊中端和部分南端。
在孙承宗打造广宁防线之前,辽西是由后金、蒙古两家分别占据的——后金占领广宁城等地,止步于大凌河;察哈尔占据了大凌河以南、山海关以北的辽西走廊。
第三个难题,是察哈尔林丹汗试图统一左翼蒙古,征服科尔沁,对后金施压。
以下是《满文老档》天命八年上半年的一些记录——
黄台吉(指科尔沁奥巴)曾言之,若闻有察哈尔、喀尔喀向科尔沁围猎进兵之言,即勿惜人马,遣使前来等语。若闻有围猎进兵之言,焉能爱惜人马,不动我大兵乎?——天命八年正月。
遣往科尔沁奥巴台吉处之使者真珠肯、柏色归来。真珠肯、柏色去时,喀尔喀部喀喇窝特地方之贝勒昂阿父子二台吉及属下共二十五人,围阻于路。接战四次,蒙古一人被杀,柏色及真珠肯脱出。至明安老人之子绰诺阔台吉所属之锡伯屯,时喀尔喀贝勒钟嫩取柏色所戴之帽,并鞭打其跟役之人。柏色及真珠肯生怒,斩其二人。——天命八年二月
率每牛录一人、共二百人戍守于广宁、十三山之三坦备御及贝德备御告称:“曾令军人采小跟菜食之,有三十人下山,被蒙古运粮人得知,设伏截之,一人被擒,三人被杀……”——天命八年二月
……十五日,致书广宁曰:“驻彼处之四千军人,先以二千人将广宁储粮,送至辽河岸沙河堡,该二千人返回后,再以另二千人运送,如此分为两班,更番运粮。”——天命八年三月
广宁来报:“驻广宁之统兵大臣等,往右屯卫,遇喀喇沁蒙古八十人,杀十五人,获马四十八匹,其生擒二人,由冷格里解来。”——天命八年三月。
“(科尔沁奥巴言)我等未违汗命,已与他国结为一体,唯恐察哈尔、喀尔喀率先构兵。望汗英明当知其计。”——天命八年五月
致科尔沁奥巴台吉、诸贝勒书:“察哈尔、喀尔喀不畏尔等,然其小心翼翼清楚彼等内部之不睦,归还所掠之物尔议和者,亦乃乱中思善而欲和矣。我等蒙天恩佑,不惧他人,然务不辞劳苦,谨慎行事,固修城池关塞。昔尔科尔沁兄弟之间争夺财产,是以致乱,此可文托汉泰等大臣。……尔兄弟之间可举一人为汗,倘尔众兄弟齐心合力,则可使察哈尔、喀尔喀不再侵犯尔等。”——天命八年五月三十日
上述这些资料,说明了一些事:
1、广宁之战结束后,后金和蒙古在辽西广宁、辽河套、辽北等地频繁发生冲突;
2、天命8年春(天启3年)后金在关宁、十三山等地的留守兵力只有四千人,这些兵力只能应付蒙古的袭扰,不能南下取进攻辽西走廊;
3、从天启2年开始,努尔哈赤和林丹汗就展开了对嫩江科尔沁的争夺。
此时的科尔沁诸贵族首鼠两端,即和努尔哈赤盟誓,也向林丹汗进贡。后金派往科尔沁的使者,在路上多次遭到内喀尔喀的阻拦截杀。
林丹汗试图通过控制科尔沁来完成对左翼蒙古的统一,努尔哈赤则担心科尔沁倒向察哈尔。
在广宁之战后,后金和蒙古的冲突急剧激化,努尔哈赤只好把主力逐渐调往辽北和辽河套边墙沿线地区,加强对科尔沁的控制,防范察哈尔和内喀尔喀。
到天命10年冬(明天启5年),终于发生了格勒珠尔根之战——
天命9年春,奥巴台吉作为嫩江科尔沁诸贵族之首,巴克什和希福作为后金代表,双方在伊克唐噶里克坡(今内蒙古自治区科尔沁左中旗)举行盟誓。
天命10年10月,林丹汗带领察哈尔、喀尔喀联军,北上讨伐嫩江科尔沁,向奥巴问罪。察哈尔联军围攻奥巴的格勒珠尔根城(在今天吉林、黑龙江两省交界处的嫩江——松花江河口处附近、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境内)。
奥巴派人向后金请求援兵。11月中旬,努尔哈赤亲自带兵北上救援。林丹汗得到后金援军正在赶来的消息,就不战而退了。
黄台吉(指科尔沁奥巴)曾言之,若闻有察哈尔、喀尔喀向科尔沁围猎进兵之言,即勿惜人马,遣使前来等语。若闻有围猎进兵之言,焉能爱惜人马,不动我大兵乎?——《满文老档》天命八年正月。
天命10年冬的格勒珠尔根之战和后金救援科尔沁,是天命年间金蒙对抗形势发展的一个顶峰。
因为要在辽北地区对抗蒙古,结盟科尔沁,所以努尔哈赤在此期间没有能力南下去进攻辽西走廊。包括天命10年春从辽阳迁都到沈阳,原因之一也是考虑到蒙古问题。
三月,帝聚诸往臣议,欲迁都沈阳。诸王臣谏曰:“……”。帝不允,曰:“沈阳四通八达之处,西征大明,从都儿鼻渡辽河,路直且近;北征蒙古,二三日可至;南征朝鲜,自清河路可进。……”
天命9年春,后金和科尔沁刚刚完成结盟。一年后努尔哈赤迁都,且理由之一是“北征蒙古”的便利。这就是料到了结盟之后,察哈尔和喀尔喀必然要采取报复行动。至于征明和征朝鲜这两个理由,在当时情况下,都不是迫切紧急和必须的。
天命10年冬的格勒珠尔根之战,也暴露了林丹汗的外强中干。救援科尔沁之后,后金和科尔沁的关系更加巩固,察哈尔—内喀尔喀对辽北的威胁明显减弱。
没有了后顾之忧,天命11年正月,努尔哈赤就带领后金军毫无悬念的南下辽西走廊,征讨明朝,这就有了袁崇焕的宁远大捷。
攻宁远失败后,后金军在返回沈阳的路上,又受到了内喀尔喀几次小规模的阻截袭击。当年三月,作为报复,后金发动对内喀尔喀蒙古的西征。
天启六年正月宁远之战的意义,不单单是明朝成功守住一城,还是后金战略重心再次从辽北转向辽西的标志。
二、“反倒是大凌河一筑城就和捅了马蜂窝一样,人家倾巢而出不让筑城。”
也很简单,孙承宗修宁远城打造关宁防线的时候,后金重点在辽北,努尔哈赤要应付辽北蒙古局势,没精力对辽西走廊发动征讨;但是之后袁崇焕打造锦州和大凌河城的时候,后金的重点已经转向南方,皇太极对辽西走廊很关注。
天启末年(后金天聪元年),趁后金东征朝鲜的机会,袁崇焕抢修锦州和大凌河城。
但此时,皇太极是把打击蒙古、东征朝鲜、征讨毛文龙等事都放在一起操作的。辽西事后金关注的重点,显然不允许明朝继续在辽西走廊的北端继续修建要塞的。
此外,大凌河堡在大凌河的西南岸,锦州靠近在小凌河。这两个位置都过分接近后金控制下的十三山与右屯卫,对后金不利,而且既有可能干扰后金对辽西蒙古的征讨/笼络事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