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你生在明末的江南,此时清军即将入关,你要怎么做才能保全家族?

回答
我叫陆启明,生长在江南这片富饶的土地上,家祖上曾做过小官,如今也算是个小康之家,父亲是个读书人,母亲则是个精打细算的妇道人家。我自小也跟着父亲读些圣贤书,但心里总觉得,这世道不安宁。

如今,京师已失,满洲铁骑如狼似虎,听闻他们要南下,我心里一块石头终于落地,但同时也是一块石头压顶,沉甸甸的。家族的安危,全在我这一肩之上,我得想个万全之策。

第一步:情报先行,知己知彼

这乱世之中,消息就是命。我得想办法打探清楚清军南下的具体路线、兵力部署以及他们的策略。江南素来繁华,文人雅士众多,总有些消息灵通之人。我会多方打听,哪怕是街头巷尾的议论,也要细细分辨。

联系故旧和亲友: 我会立即动身去拜访一些在官场还有些门路,或是与军中将领有联系的亲戚朋友。比如我有个表叔曾在南京户部任职,虽然官不大,但消息渠道总比我多。我会备上厚礼,恳切求教,了解清军的动向。
利用商贸网络: 江南的丝绸、茶叶等货物销往全国,也传入不少边塞地区。我会尝试联系一些有经验的商人,看看他们是否有途径获得关于北边的情况。商人们最看重利益,只要给足好处,总有人愿意冒险。
安插耳目: 如果条件允许,我也会在一些常有官兵往来的客栈、驿站等地,安插一些可靠的人手,让他们留意官兵的言语,尤其是关于清军的消息。

第二步:金银珠宝,未雨绸缪

乱世之中,什么最重要?除了命,就是钱。我得把家中的财物妥善安置,变卖家当,换成更便于携带且有价值的物品,以备不时之需。

变卖不动产: 那些田地、宅院固然值钱,但在清军兵临城下之时,反而是累赘。我会考虑低价变卖部分田产,留下核心的家宅,但也要做好随时抛弃的准备。
购置贵金属: 金条、银两、珠宝首饰,这些是硬通货,在任何时候都比纸币有用。我会将家中的一部分积蓄换成这些,藏匿在不易被发现的地方,或者随身携带。
准备应急物资: 除了钱财,我还得准备一些粮食、药材、干净的衣物,以及一些易于携带但有用的工具,比如打火石、刀具等。这些都能在逃难过程中派上用场。

第三步:审时度势,策略抉择

根据收集到的情报,我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出最有利于家族生存的决定。这其中有几种可能性:

情景一:清军暂时不扰,或远在千里

缴纳“孝敬”: 如果清军只是经过,或者驻扎在附近,但并未对百姓大肆劫掠,我会主动派人去联系当地的清军将领,缴纳一些“孝敬”银两,表明我们愿意归顺,不愿惹事。这样可以减少被骚扰的可能性。
低调行事,静观其变: 如果局势暂时稳定,我会劝告家人尽量减少外出,低调生活,避免引起不必要的注意。同时,继续密切关注局势变化。

情景二:清军开始进驻,局势不明

寻找“保护伞”: 如果清军开始在江南驻扎,并且有烧杀抢掠的迹象,我会积极寻找那些与清军有联系或者能够说得上话的当地士绅或官员,让他们出面庇护,甚至愿意付出一定的代价,比如为清军提供粮草,或者充当翻译,以换取家族的安全。
依附当地势力: 我也会观察当地有哪些实力较强的家族或团体,他们或许已经与清军达成了某种协议。如果他们能够提供庇护,我会考虑将家族依附于他们,共同面对风险。

情景三:清军大举进攻,战乱频发

这是最坏的情况,也是最需要决断的时刻。

隐匿山林,避祸他乡: 如果战火蔓延至我的家乡,甚至出现大规模的屠杀和劫掠,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集体逃离。
选择目的地: 我会选择远离主要战场、人烟稀少但有水源和可耕种土地的山区或偏远地区作为逃难的目的地。比如,我祖籍虽然在江南,但听说山区里有一些隐士和不受朝廷管辖的村落,那里或许是避难的好地方。
精心规划路线: 我会提前勘察好几条逃难路线,选择最隐蔽、最少被官兵经过的小路。同时,会准备好当地的地形图,并且我会花钱雇佣一两个熟悉山路的向导。
乔装打扮: 无论男女老幼,我们都会换上不起眼的粗布衣服,甚至模仿乞丐的装扮,以减少被盘查和盯上的风险。女性会尽量遮盖容貌,避免因为美貌而招来祸端。
分头行动(慎重考虑): 在极端危险的情况下,我甚至会考虑将家族分成几小股,选择不同的逃生路线,以增加存活的几率。但这个决定会极其慎重,因为分开了就意味着联系中断,无法互相照应,而且容易分散力量。我会优先考虑一家人尽量在一起。
隐藏财物: 我会将大部分金银珠宝分散藏匿,一部分随身携带,一部分则会选择合适的地点进行埋藏,并做好标记,以便日后寻回。同时,我会准备一些容易兑换物资的贵重物品,例如玉石或精美的工艺品。
收买人心,组建自保力量: 如果我们选择在一个相对稳定但需要自我保护的地区暂避,我会利用家中的一些财力,尝试收买一些当地的乡勇或民团,或者自己召集一些身强力壮的族人,组织一支小型的自卫队,以应对可能出现的盗匪或无赖。

第四步:安抚族人,稳定人心

无论选择哪种方式,最重要的是稳定家族上下的情绪。在这个艰难的时刻,恐惧和绝望是最大的敌人。

坦诚告知,但不恐吓: 我会如实地向家中长辈和兄弟姐妹们说明当前的局势,让他们知道我们面临的危险,但不会过度渲染,以免引起恐慌。
分配任务,各司其职: 我会根据族人的能力,合理分配任务。年长的负责照看幼小,体弱的负责缝补衣物,健壮的负责外出打探消息或搬运物资。让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有事可做,有价值。
制定规矩,严明纪律: 在逃难过程中,我会制定一套严格的规矩,比如不得随意丢弃财物,不得与外人轻易发生冲突,不得发出过大的声响等等。一旦有人违背,必须受到惩罚,以确保团队的凝聚力。
传递希望,树立信心: 我会不断地鼓励大家,告诉他们只要我们团结一心,谨慎行事,就一定能够渡过难关。我会用古人的例子来激励他们,比如“卧薪尝胆”、“东山再起”之类的。

更长远的打算:

如果真的能够幸免于难,到了一个相对安定的地方,我不会忘记我们曾经的身份和文化。

融入新环境,但保留底蕴: 我会努力学习当地的语言和习俗,与当地人建立良好的关系,避免冲突。但同时,我也会尽力保存家中的藏书,教授儿孙诗书礼仪,不让家族的文化根基断绝。
伺机而动,等待时机: 如果日后朝局稳定,或者有机会回归故土,我会根据情况做出新的选择。或许是重新开始耕种,或许是利用手中的资源和知识,在新的社会环境中寻找一份属于自己的位置。

我知道,这样做并非易事,充满了未知和风险。但作为一家之主,我别无选择。我只能尽我所能,为我的家族争取一线生机。我祈求上苍保佑,让我的家族能够在这乱世中得以保全,等到云开雾散的那一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穿清不造反,菊花套电钻。

带明覆灭,天下动荡,神器易主,正是吾辈豪杰逐鹿中原问鼎天下的时候。

什么?你说我是炮灰?我都穿越了还能是炮灰?

没修仙已经很对得起历史文的分类了。

user avatar

明末清初,并不能算地狱难度,某种程度可以说天胡。

答卷如下:

我,王兆铭,一夜醒来发现自己居然成为了一个大地主,家里童仆无数,通房丫头就有两个。

二话不说,我就先按住了两个不停叫我“爹爹”的小丫鬟一起来了一发。

脚步虚浮之余,我似乎想起了什么,揉着两个小姑娘的新剥鸡头肉问了一句,今年是哪一年啊?

“爹爹真是痴了,今年是崇祯十四年呢。”

【明代禁止平民蓄养奴仆,所以奴仆都是以义子女的名义挂靠,形成了以爹娘称呼主人的习惯,并非故意黄色】

小丫头的一句话,让我原本阳亢的状态瞬间萎了。

崇祯十四年,那是什么时候?

闯王已经虎步中原,夺取南阳,杨嗣昌那个老王八蛋马上就要死了。

丢他阿姆。

这明太祖的江山也就剩下两年盼头了。

不过无问题。

我王兆铭本来就是个毫无民族气节的大奸大恶之徒,这个剧本对于正常人来说是死局,对我王兆铭这种屑中之屑来说,不要太爽。

明末清初,对于仁人义士来说是神州沉陆的地狱,对于我王兆铭而言这可是两千年才能碰到一次的王道乐土。

一阵爽朗的大笑之后,我捏了一下旁边的小媛媛。

“乖妮,跟阿爹说,咱们这是哪里啊。”

“爹爹,奴去做碗醒酒汤吧,咱们家是江浙的大地主,良田千顷,您还是咱大明朝的举人咧。”

我王兆铭拍案而起。

代明?这都崇祯十四年了,谁他妈认识他?

“考考你们,咱们这到底是哪里啊?”

“爹爹真是糊涂,咱们这里是扬州,天下第一等一的富贵地。”

晦气。

居然是扬州。

我王兆铭二话不说,便叫来管家,让他把家里的浮财全部拿去南京城周围置地。

扬州这个地方太晦气,托邹容他们的福气,我记着扬州、嘉定、嘉兴、金华、江阴、昆山这些地方都被图图过。

不过无所谓,哪些地方的死老百姓跟我有什么关系?

窝王兆铭生来就认为只有阶级,没有民族。

从这方面看。

我精神上跟八旗旗主是一个阶级。

再说了,那些人既不肯统一,又不肯去死,这不是让朝廷为难吗?

二话不说,先搬去南京。

南京的好处很多,头一个就是这里是无血开城的。

搬去南京之后,我就面临了第二个问题。

作为江浙的举人,我的长辈肯定很多都是东林党人,我本人也名列复社,因此很多朋友都劝我参加科举,或者活动一下等着吏部任命。

毕竟举人为官还是很多的。

如今的代明已经没有什么地方官了,特别是陕西、四川那些地方缺额严重。

那个地方天天闹流寇,去了基本就是送死。

你打不赢流寇,流寇会杀了你。

你打赢了流寇不能保证皇粮国税,崇祯皇帝会杀了你。

你打赢了流寇还能保证皇粮国税,那你比洪承畴、孙传庭、杨嗣昌、卢象升、袁可立这些人加一起都厉害。

那我只有握住您的手:岳武穆您好,学生王兆铭,认识您很高兴。

你打不赢流寇投降了流寇固然是没事,表现好积极出谋划策还能弄个流寇的官当,但是八旗入关之后怎么办?

代明的功名和官员大清是认的,流寇的功名和官员就只有死了。

但这大明的官不能当。

因为大清入关之后会查抄逆官财产。

比如卢象升这个猛男,因为他坚决抗清,所以他家就被大清给抄了。成为了知乎网友嘴里“傻逼不肯缴纳赋税的江浙地主”“真正的活肥猪”“彻头彻尾的大傻逼”。

当然他弟弟卢象观领着全家联系人马组织起义,最终全族尽殁,变成了真正彻头彻尾的大傻逼。

真是活该。

谁让卢象升劝崇祯皇帝加税加官员和地主的税,又是个傻逼江浙东林党呢?

假如我王兆铭一不小心考中了被朝廷派到松山前线给洪承畴运粮,那才是真正的地狱模式。

因为我运粮不成功,朝廷会杀我,还有可能死在巴图鲁手上。

我如果运粮成功,很有可能困在松山城里,洪承畴投降的时候可能把我直接杀掉,曹变蛟就是这么死的,这可是跟了他鞍马一生的大将,我何德何能去跟小曹总兵去比?

所以。

虚假的好男儿在准备考取功名。

愚蠢的好男儿在招兵买马。

真正的好男儿已经开始学满语了。

考虑到江南实在是没有满洲诸申,我决定请一个蒙古人,反正老满文是根据蒙古文改的,很多词也都是从蒙古语里借的。

这叫什么?这才叫真正的大智慧。

人家张廷玉为什么成为一代贤相?

还不是因为从他爹张英在康熙年就以精通满文出名,父子两代都是满文代师么?

你说说,不学好国语,有什么资格玩六尺巷?

一边学习蒙古话,一边学习骑马,一边学习骑人。

就这样我快乐的生活了两年。

哦,对了,中间还开了个烧酒铺子,研究一些高端蒸馏酒的制作方法。

大家一定要记住,宇宙的尽头是编制,股市的尽头是茅台。

世间万物一切都利好茅台。

这是考点,后面会考。

终于,我等到了朱由检那个白痴上吊,李自成逃离北京城。

对这一切我是无感的。

李自成的愚蠢让他陷入了一个道德难题,给大清送上了最好的一把刀。

朱由检即便是个白痴,低能儿,猪头三,他最终还是死在了李自成的手上。

所以任何一个大明的臣子都不可能跟他有任何程度上的和解。

这是个道德难题,直接会让这些儒家子弟违背了最基本的忠君原则。

当然他的愚蠢对我来说是一件活雷锋行为。

我剃头的刀磨得更锋利了。

大清南下,高杰身死,许定国真是好前辈。

扬州十日,史可法身死,一个东林老傻逼而已。

最终我迎来了决定性的一击。

福王跑了,南京的勋贵领着钱谦益向伟大而睿智的多铎太君投降了。

我也在投降的人群之中。

我,王兆铭的机会到了。

首先排除豫亲王多铎,这位老太君实在是重磅人物,轮不到我来巴结,而且考虑到他雅好人妻的作风,我趁着战乱新娶的几个小妾虽然已经爽过了,但没必要让老太君穿我的破鞋。

但我有我的优势。

凭借着娴熟的蒙语,我跟一个蒙古八旗几个满洲诸申建立了初步的关系,经常请他们喝酒吃肉,考虑到豫亲王的大军马上就要南下,我表示可以帮他们把一些战利品和家书带到北京去。

同时,我安排家人去扬州、嘉定、江阴这些地方购置田地。

千年田八百主,屠杀之后的那些地都是我的了,各位同胞请一路走好。

带着各位诸申八旗的战利品和家书,我踏上了前往北京的路。

同时积极准备参加代清的第一次科举,同时没忘了带上几瓶我自己酿得茅台。

代青的旗主们都很嗜酒,特别是济尔哈朗。

顺治三年,代青会开第一次科举,这一年科举的状元将开辟一个延绵很久的家族,他们家后代有一位大家,名叫傅斯年。

不过不怕,有了这些家书,我成功的跟满洲诸申们攀上了交情,同时我的酒也辗转到了济尔哈朗的手里,我成功的跟这位和硕郑亲王的包衣勾搭上了联系。

【洪承畴与济尔哈朗私人关系极好的原因就在于这位郑亲王好酒无度,而洪承畴家的私酿非常有名。】

勾搭上了两位议政王之一,我成功的考取了顺治三年的进士,还被选为探花。

因为这一年根本没啥考生,总共四百名进士一共就录取了三百七十人,根本没招满,代明的读书人还是有些涂脂抹粉的气节。

我王兆铭不一样,我根本不要脸。

作为探花,我跟状元公一起接下来的工作就是顺治四年的恩科。

这一年代青逐渐控制四海,为了笼络读书人,决定再开一科,毕竟顺治三年的考试很多人都没参加成。

这就是我先行一步的好处,如果在顺治四年,这几年苦练蒙古话和骑人的我大概率是考不上的。

但是考上了就是考上了。

先行一步,意味着扑街,先行半步就意味着赢!

我对代青只有感恩。

从此以后我再代青平步青云。

我是国语好手,是代青第一届进士探花,是代青第二届进士的老座师。

【代青第一科进士的状元就是第二科进士同考官】

从此代青上下岂不都是我的人?

当然,这个时候我的老前辈洪承畴扑街了。

火神庙事件爆发。

他这个大傻逼跟几个汉人朝臣在什刹海火神庙碰见了就聊了会天,回头就被举报弹劾去坐冷板凳了。

这就是他作为反动封建刽子手的倒霉之处,他立下什么功劳,都会因为他是胜朝的督师而被怀疑。

而我就不同了,我是促进民族融合,维护国家统一的代功臣。

当然了,我没忘派人去一趟两淮,在两淮的纲盐名册上加上我三儿子的名字,当然是列在淮南那一册上的。淮北傻逼才去。

【清代财税制度基本照抄明代,盐商采取花名册专营制度。】

说起那个三儿子,我可太疼他了。

当然最近还有几个利好消息。

比如大清宣布实行保甲法,这个制度对我来说最大的好处就是承认了我作为族长的宗法特权,以后我可以越过地方官府,只要是我族内的小混蛋就能随便挫扁捏圆,过几年还可以掌握生杀大权。

以前的乡约族规还要报请衙门审批公示,现在我直接掌握死法大全。

谁家小媳妇不从我,直接猪笼伺候,不要太爽。

这个是上下五千年头一遭,广大地主们谁不感恩?

笨蛋们在修明史,诽谤朝廷。

强者已经开始用宗法收拾族内不听话的小子了。

睿亲王倒了,我跟他一直没联系,我一直跟郑亲王算是一条线上的,不过这无所谓,顺治皇帝对我非常重视。

大清有史以来第一科进士的探花,这就是我王兆铭三个字的含金量。

我一路升官,快死的时候被任命为太子太傅,成为年轻的玄烨的帝师。

我看着这位年轻的皇帝不由得流下泪来。

他不由得问我,这位名闻天下的硕学大儒,朝中名臣,海内无数进士的老座师,著名的满语学家。

“师父,您哭什么?”

“老臣能够伺候殿下,已经是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修来的福气,只可惜老臣已经老了,不知道后世子孙有没有那个福气伺候殿下。”

“可是师父,我还不是……”

“不用说了。”

我看着他脸上晶莹剔透的小麻子,想起了刚刚穿越来的那个下午。少女的初凝塞上酥也没有这几粒麻子顺眼。

“您一定是上下五千年,古今中外,太阳系中,整个银河旋臂最优秀的君主。”

不错,唯一的圣祖sama。

“老师。”

他哭了出来:“您也要离我而去了吗?”

“我老了,最近经常尿血。”

可能是骑人太多的报应。

我如实说着,上表了辞呈。

我领着家族走过了纷繁的明末岁月,我累了,想回家了。

趁着身体还好,多骑几个姑娘。

后面的捉鳌拜、平三藩、收复台湾……

兄弟实在是没工夫继续骑墙了。

当然,我的辞呈被顺治皇帝驳回了。

我是他最心爱的臣子之一,也是他朝堂上的门面,我的离去肯定会引起朝野上下的怀疑。

而这位有为的天子绝不允许这样。

但我不想给他干了。

他搞得那一套跟朱明的差不多,已经把八旗贵族们得罪死了,继续给他干,我好不容易攒下的人脉估计就化为乌有了。

于是我将内情禀报。

尿血已经非常严重,终于打动了这位天子。

他亲自书写了“公忠体国”的四字牌匾送我,许我告老还乡。

棒极了。

我回到了南京的家,不,现在已经叫江宁了。

舒服地拢了拢脑后的金钱鼠尾。

什么叫新朝雅政啊。(战术后仰)

当然我同时用拼音开始写一本无敌秘籍,准备留给后世子孙。

顺治皇帝驾崩,我假模假式的哭了几嗓子。

京中的鳌拜和索尼给我来过私信,问我有没有意向回去帮他们的忙,我拒绝了。

这些两黄旗的家伙,鳌拜是二代,根本靠不住。

索尼跟我一样都是翻译官出身,他们家就是干启心郎的。我俩的友谊起于我刚入京的时候,那个时候我跟这个赫舍里家的小子是朝廷上为数不多精通满语、蒙语、汉语的精英人才。

当然了我满语不如他,但是他的日语和英语不如我。

但这不妨碍我们成为极好的朋友。

我没有回去,因为还不到时候。

玄烨亲政了。

玄烨搞掉了鳌拜,这个当年为他爷爷站岗,为他爹的皇位向多尔衮拔刀的好奴才。

这就是奴才的命。

我回去了,作为帝师,我出任武英殿大学士。

但我啥事不管,每天就负责赞颂玄烨陛下,听他给我讲课。

没错,几千年的经筵规矩改了,以前是臣子给皇帝上课,代表了儒家的道统。

但是现在都归于皇帝,他是万,也是一。

我负责为玄烨学自天主教教士的那些几何代数知识惊奇,在这一声声惊奇中,我光荣的出任保和殿大学士。

这是真正的殊荣,同时玄烨表示为了我能够代代服侍他的愿望,准备破格将我的家族抬旗,抬入满洲镶黄旗。

我赶紧拒绝了这位皇帝。

这可能是个试探,但是全族抬旗的代价实在是太大了。

我承受不起。

经过我的劝说和暗示,最终我心爱的九儿子,我最喜欢这个小儿子,特别像我。他被皇帝直接干预,归入内务府包衣三旗。

这件事震惊了朝野,他们不明白我堂堂汉臣之首,天下第一读书人,一代完人,理学大师,著名的满语学家。

为什么要让自己的孩子进入内务府,当个小小的包衣。

种种非议之下,我哭了。

因为只有内务府才能真正的伺候陛下。

即便是圣祖也被我感动了。

其实只有我知道,满洲八旗不过是表面光,真说好处还是内务府。

去广州管十三行不爽吗?

内务府在避暑山庄修个厨房都能要道光三万两银子,这才叫真正的抗清主力。

时间是个无情的敌人,我死了。

我超标准的完成了保全家族的这个简单任务。

在我死后,恋旧的圣祖皇帝亲自干预,我的谥号被定为“文正”,配享太庙。

从雍正到溥仪,他们祭拜顺治帝的时候都能在旁边看见我刚正不阿忠肝义胆的脸

我的子孙之中,有世代盐商的巨富,有内务府的红人,当然巡抚总督世代不绝。

如果说真的值得一提,那就是在雍正朝,我家的子孙没有人出来做官。

太平天国时期,根据我的秘籍,大部分子孙躲到上海避难,内务府的子孙把钱都已经存在了银行里面,经过我的明确指示,选的瑞士银行。

二次鸦片战争之后,我的子孙根据我的秘籍,去香港岛圈了一大片地,还去九龙新界买了不少地。

抗战时期,我内务府的那家子孙根据祖训取了日本娘们,在满铁发了笔小财,一直等到战争结束,跑去了日本。

他们根据我的秘籍在日本经济泡沫破灭前成功逃顶,作为日资回国投资互联网企业,杭州深圳什么的都投一点。

我留在上海的子孙搬去了香港,拿着早就买好的地做房地产商,我有位名叫王家城的子孙,带领集团后来主要投资英国。

当然从长门分出来一支,根据我的祖训搞走私航运,弄得风生水起,因为亲族关系,搞到了很多稀缺货品走私到大陆,其中就包括盘尼西林。

改开后,他们回大陆投资房地产,八十年代低价购入了很多四合院。

当然还有几个留在大陆的,他们走上了科技路线,后来创立了一个集团,叫“无端联想”。

这就是我的一生。

每年宗亲会都会举行纪念活动,还有海外集团投资了一部经典史诗大剧《一代文正王兆铭》。

user avatar

这个和假设一个女子在面对强奸杀人犯时候,描述如何活下来的一样。

需要怎么凌辱别人吗?

贞洁就是屈辱的根源。

而你非要别人描述如何出卖自己节操,换取苟且偷生。这是人干的事?

或者你让别人抛弃节操,赤裸裸展现人类的黑暗?

这就是个禽兽

user avatar

我家就是啊。本是南京土著,一看是史道邻守城就迁去了江西(按谱载迁居时间推算)。宗族上下三百余人,到当地与婚族合流,然后就顺势降了大清,接下来就变成南昌南的土著大姓了(结婚真人生大事也)。

当然我看这谱应该是修饰过的。1649江西拉锯战这么大的事情,本族作为前明世家不可能没受波及。不过我这一支的谱牒里记载的人都活得蛮好,可能是中间逃到北方去投奔别的婚族了?(不)

和世家大族结婚好啊。

【奉狗结婚】

user avatar

在江南,而且有家族(默认你是家族掌舵人,要是个穷鬼保个屁家族),在清军还没入关时,第一目标肯定是造反,投大顺,看时间点,要么闹出足够强大的声势让大顺传檄而定更多地区(虽然大顺传檄而定的山东等地统治并不牢固,但是肯定可以提供更多的号召力),要么务必尽快摧毁和干扰明王朝在江南的统治,不要让清军完整接收江南等地,南都里留的武将和军队越少,从众降清的人越少,日后反清的力量就多一分。

哪怕让江南彻底军阀化和割据,也比让清王朝完整接受好,即使是他们降清,拥兵自重的前明军阀越多,越会让清军内部不稳定。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