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朝鲜在明末打不过后金?

回答
要说朝鲜在明末打不过后金,这事儿可不是一朝一夕造成的,得从多方面来看,而且很多细节都挺让人唏嘘的。

首先,最根本的问题在于实力悬殊。当时后金,也就是后来的清朝,那帮人是真的能打。努尔哈赤打下江山,靠的是什么?是八旗制度,是那种高度组织化、极具战斗力的军队。他们以骑兵为主,机动性极强,弓马娴熟,而且打仗不讲什么仁义道德,就是奔着杀戮和胜利去的,非常务实。尤其是那种“披靡”的骑兵冲锋,对付步兵为主的朝鲜军队,那真是摧枯拉朽。

朝鲜呢?他们的军队虽然也训练有素,但本质上还是一个农业文明的国家,军队构成也以步兵为主,武器装备和战术思想跟后金相比,都有明显的代差。后金的火器虽然不如明朝精良,但他们擅长灵活运用,而且跟骑兵的配合非常到位。朝鲜的军队在面对后金的骑兵冲击时,很难形成有效的防御阵型,一旦被冲散,那就是溃败。

再者,战略和组织上的差距也不能忽视。后金从一开始就有着明确的扩张目标,努尔哈赤和皇太极都非常清楚自己要干什么,并且有强烈的政治和军事野心。他们有统一的领导核心,能够集中全国之力去打仗。

朝鲜呢?当时虽然是明朝的藩属国,但也自有其国家的政治结构。虽然面对后金入侵,朝鲜国王和朝臣们也想抵抗,但内部的派系斗争、权力纷争,以及对如何应对后金的策略分歧,都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抵抗的有效性。比如,关于是否抵抗、如何抵抗、是否请求明朝援助等等,朝廷内部常常争论不休,错失了很多良机。

而且,别忘了,明朝对朝鲜的影响。朝鲜确实是明朝的藩属国,理论上明朝应该保护它。但明朝自己在那段时间内也是内忧外患,腐败、内讧、农民起义此起彼伏,自身难保。虽然明朝也派兵支援过朝鲜,但支援力度和效果都有限。有时候,明朝的援军来了,反而因为指挥不统一、或者跟朝鲜军队配合不默契,还不如不来。而且,明朝的政治动荡也间接影响了朝鲜的战略判断和备战能力。

更具体一点,我们可以看看几次关键的战役。

比如,1627年的丁卯之役。后金以少胜多,迅速击溃了朝鲜军队,迫使朝鲜签订了《君臣无名之约》,承认了后金的宗主地位(虽然朝鲜嘴上还是尊明)。这还没完,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清”,然后又发动了丙子之役。这次,后金军队更是直接攻到了朝鲜的王京(汉城),朝鲜国王李珦(显宗)被迫出城投降,签订了臭名昭著的《弟于兄之国》条约,朝鲜彻底沦为清朝的藩属国。

在这两次战争中,朝鲜军队都显得非常被动。后金军队的战略非常灵活,他们不怕长途奔袭,也不怕在冬季作战。他们善于利用朝鲜的地形,也善于利用朝鲜军队的弱点。比如,在丙子之役中,后金军队避开了朝鲜军队集结的正面战场,而是直接迂回包抄,切断了朝鲜的退路和补给线,然后直接威胁王京,迫使朝鲜就范。

此外,文化和意识形态上,朝鲜虽然尊崇儒家文化,但这种文化也带来了某些束缚。比如,在某些时候,朝鲜的士大夫们可能更看重“大义名分”,容易被后金的一些政治操作所迷惑,或者在战略上显得有些僵化。后金则是一个非常务实的崛起力量,他们的思想更接近于一种“草原民族”的生存逻辑,也就是强者为尊,弱肉强食。

所以,总结一下,朝鲜在明末打不过后金,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

硬实力差距: 后金在军事制度、战术、骑兵优势上远超朝鲜。
战略和组织效率: 后金有统一的领导和明确的扩张目标,而朝鲜内部存在分歧,应对迟缓。
明朝的间接影响: 明朝自身衰弱,无力提供有效支援,也影响了朝鲜的判断。
战役细节: 关键战役中,朝鲜军队的战术应对和战场表现都难以匹敌后金。
意识形态与务实性: 后金的务实扩张主义碾压了朝鲜相对保守的政治和军事思想。

可以说,那是一个时代的大背景下,一个新兴的、强大而务实的国家,击败了一个相对保守、且受到外部因素严重制约的旧有体系中的成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明朝末年的后金,已经是一个在政治和军事方面实现集权的政权了。

明朝中前期,朝鲜在太宗、世宗到世祖在位的时代(大致对应中国明朝的明成祖永乐后期到明宪宗成化时期),积极推动北进政策,驱逐图们江下游的建州女真。

当时的朝鲜能击败建州女真,是因为那时候的建州女真的弱小落后。建州卫、建州左卫和毛怜卫,还处于从很落后的氏族血亲部落社会状态。虽然明成祖封阿哈出、猛哥铁木尔、把儿逊当了卫所指挥使,但他们只是部落联盟的首领。

比如说,作为一个羁糜卫所,猛哥铁木尔的头衔是“建州左卫指挥使”,但建州左卫是由众多的小部族组成的氏族部落联盟,相互之间主要通过血亲和姻亲关系建立联系,首领要通过推举,遇到大事需要会盟协商,内部关系较为松散,首领没有实现权利集中。

猛哥铁木尔自己能控制的人口只有1000余户(后来董山在明英宗时代西迁到辽东时,在半途上受到朝鲜军的数次堵截,最终迁到辽东佟家江时,本部只有300余户;而已经在当地定居多年的建州卫首领李满住直接控制的人口也仅为500户),当本部和朝鲜发生冲突时,需要先派人到其他部族传达消息,组织会盟,主要酋长都碰头协商。而且能够组织的兵力也很有限,都是几百到一千多人,对朝鲜的村落进行骚扰。

一旦氏族部落联盟发生战败、长距离迁徙等情况,内部的联络会迅速松散、破裂。比如说宣德八年(1433),猛哥铁木尔在招附杨木答兀时被杀,就导致建州左卫的联盟关系破裂。

朝鲜以先进政治体制、相对充裕的国力和优势兵力对付这种组织能力的女真,这要再打不赢就实在太废物了。


到了明朝末年,朝鲜打不过后金,原因其实就是那句话“女真不可满万,满万不可敌”——女真兵能“满万”,前提是其通过内部的统一战争和社会改革,已经从原先松散的氏族部落血亲联盟,向首领集权体制转型,凝聚力和动员力得到加强,建州女真的八旗制度就是这个转型的成果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