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朝鲜在明末打不过后金?

回答
要说朝鲜在明末打不过后金,这事儿可不是一朝一夕造成的,得从多方面来看,而且很多细节都挺让人唏嘘的。

首先,最根本的问题在于实力悬殊。当时后金,也就是后来的清朝,那帮人是真的能打。努尔哈赤打下江山,靠的是什么?是八旗制度,是那种高度组织化、极具战斗力的军队。他们以骑兵为主,机动性极强,弓马娴熟,而且打仗不讲什么仁义道德,就是奔着杀戮和胜利去的,非常务实。尤其是那种“披靡”的骑兵冲锋,对付步兵为主的朝鲜军队,那真是摧枯拉朽。

朝鲜呢?他们的军队虽然也训练有素,但本质上还是一个农业文明的国家,军队构成也以步兵为主,武器装备和战术思想跟后金相比,都有明显的代差。后金的火器虽然不如明朝精良,但他们擅长灵活运用,而且跟骑兵的配合非常到位。朝鲜的军队在面对后金的骑兵冲击时,很难形成有效的防御阵型,一旦被冲散,那就是溃败。

再者,战略和组织上的差距也不能忽视。后金从一开始就有着明确的扩张目标,努尔哈赤和皇太极都非常清楚自己要干什么,并且有强烈的政治和军事野心。他们有统一的领导核心,能够集中全国之力去打仗。

朝鲜呢?当时虽然是明朝的藩属国,但也自有其国家的政治结构。虽然面对后金入侵,朝鲜国王和朝臣们也想抵抗,但内部的派系斗争、权力纷争,以及对如何应对后金的策略分歧,都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抵抗的有效性。比如,关于是否抵抗、如何抵抗、是否请求明朝援助等等,朝廷内部常常争论不休,错失了很多良机。

而且,别忘了,明朝对朝鲜的影响。朝鲜确实是明朝的藩属国,理论上明朝应该保护它。但明朝自己在那段时间内也是内忧外患,腐败、内讧、农民起义此起彼伏,自身难保。虽然明朝也派兵支援过朝鲜,但支援力度和效果都有限。有时候,明朝的援军来了,反而因为指挥不统一、或者跟朝鲜军队配合不默契,还不如不来。而且,明朝的政治动荡也间接影响了朝鲜的战略判断和备战能力。

更具体一点,我们可以看看几次关键的战役。

比如,1627年的丁卯之役。后金以少胜多,迅速击溃了朝鲜军队,迫使朝鲜签订了《君臣无名之约》,承认了后金的宗主地位(虽然朝鲜嘴上还是尊明)。这还没完,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清”,然后又发动了丙子之役。这次,后金军队更是直接攻到了朝鲜的王京(汉城),朝鲜国王李珦(显宗)被迫出城投降,签订了臭名昭著的《弟于兄之国》条约,朝鲜彻底沦为清朝的藩属国。

在这两次战争中,朝鲜军队都显得非常被动。后金军队的战略非常灵活,他们不怕长途奔袭,也不怕在冬季作战。他们善于利用朝鲜的地形,也善于利用朝鲜军队的弱点。比如,在丙子之役中,后金军队避开了朝鲜军队集结的正面战场,而是直接迂回包抄,切断了朝鲜的退路和补给线,然后直接威胁王京,迫使朝鲜就范。

此外,文化和意识形态上,朝鲜虽然尊崇儒家文化,但这种文化也带来了某些束缚。比如,在某些时候,朝鲜的士大夫们可能更看重“大义名分”,容易被后金的一些政治操作所迷惑,或者在战略上显得有些僵化。后金则是一个非常务实的崛起力量,他们的思想更接近于一种“草原民族”的生存逻辑,也就是强者为尊,弱肉强食。

所以,总结一下,朝鲜在明末打不过后金,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

硬实力差距: 后金在军事制度、战术、骑兵优势上远超朝鲜。
战略和组织效率: 后金有统一的领导和明确的扩张目标,而朝鲜内部存在分歧,应对迟缓。
明朝的间接影响: 明朝自身衰弱,无力提供有效支援,也影响了朝鲜的判断。
战役细节: 关键战役中,朝鲜军队的战术应对和战场表现都难以匹敌后金。
意识形态与务实性: 后金的务实扩张主义碾压了朝鲜相对保守的政治和军事思想。

可以说,那是一个时代的大背景下,一个新兴的、强大而务实的国家,击败了一个相对保守、且受到外部因素严重制约的旧有体系中的成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明朝末年的后金,已经是一个在政治和军事方面实现集权的政权了。

明朝中前期,朝鲜在太宗、世宗到世祖在位的时代(大致对应中国明朝的明成祖永乐后期到明宪宗成化时期),积极推动北进政策,驱逐图们江下游的建州女真。

当时的朝鲜能击败建州女真,是因为那时候的建州女真的弱小落后。建州卫、建州左卫和毛怜卫,还处于从很落后的氏族血亲部落社会状态。虽然明成祖封阿哈出、猛哥铁木尔、把儿逊当了卫所指挥使,但他们只是部落联盟的首领。

比如说,作为一个羁糜卫所,猛哥铁木尔的头衔是“建州左卫指挥使”,但建州左卫是由众多的小部族组成的氏族部落联盟,相互之间主要通过血亲和姻亲关系建立联系,首领要通过推举,遇到大事需要会盟协商,内部关系较为松散,首领没有实现权利集中。

猛哥铁木尔自己能控制的人口只有1000余户(后来董山在明英宗时代西迁到辽东时,在半途上受到朝鲜军的数次堵截,最终迁到辽东佟家江时,本部只有300余户;而已经在当地定居多年的建州卫首领李满住直接控制的人口也仅为500户),当本部和朝鲜发生冲突时,需要先派人到其他部族传达消息,组织会盟,主要酋长都碰头协商。而且能够组织的兵力也很有限,都是几百到一千多人,对朝鲜的村落进行骚扰。

一旦氏族部落联盟发生战败、长距离迁徙等情况,内部的联络会迅速松散、破裂。比如说宣德八年(1433),猛哥铁木尔在招附杨木答兀时被杀,就导致建州左卫的联盟关系破裂。

朝鲜以先进政治体制、相对充裕的国力和优势兵力对付这种组织能力的女真,这要再打不赢就实在太废物了。


到了明朝末年,朝鲜打不过后金,原因其实就是那句话“女真不可满万,满万不可敌”——女真兵能“满万”,前提是其通过内部的统一战争和社会改革,已经从原先松散的氏族部落血亲联盟,向首领集权体制转型,凝聚力和动员力得到加强,建州女真的八旗制度就是这个转型的成果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说朝鲜在明末打不过后金,这事儿可不是一朝一夕造成的,得从多方面来看,而且很多细节都挺让人唏嘘的。首先,最根本的问题在于实力悬殊。当时后金,也就是后来的清朝,那帮人是真的能打。努尔哈赤打下江山,靠的是什么?是八旗制度,是那种高度组织化、极具战斗力的军队。他们以骑兵为主,机动性极强,弓马娴熟,而且打仗.............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明清两朝皇族亲王在政治体制中的不同角色和命运。简单来说,这是一个历史演变、制度设计以及实际操作层面的差异造成的。明朝:藩王“坐拥”但“不得干政”的困境明朝对藩王的制度设计,初衷是为了巩固皇权和分封功臣。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大肆分封宗室,但同时也对他们的权力进行了严格的限制。核心.............
  • 回答
    嘉靖年间那场搅得朝堂天翻地覆的“大礼议”,与光绪、宣统两朝相对平静的即位过程,这其中的差异,绝非偶然,而是历史演进、制度变迁和权力格局相互作用下的必然结果。要细说起来,得从几个关键层面来剖析。一、 嫡庶之辨与宗法观念的深刻差异:嘉靖大礼议的根源明朝嘉靖皇帝,也就是朱厚熜,他的即位本身就带着一股“不正.............
  • 回答
    朝鲜族的传统服饰,特别是您提到与明朝汉族服饰相像的那些,其实背后有着一段复杂而有趣的历史渊源,并非简单的巧合。这种相似性,与其说是南北“撞衫”,倒不如说是历史长河中一次深刻的文化交流与融合留下的印记。回溯到明朝时期,当时的朝鲜(即朝鲜王朝)与明朝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都保持着非常紧密的联系。朝鲜王朝视.............
  • 回答
    清朝政府能够容忍朝鲜继续使用明朝年号,并且收容明朝遗民,这背后牵扯到复杂的政治考量、历史脉络以及现实利益的权衡。这并非一时的心血来潮,而是清朝在确立统治地位后,对周边藩属国和潜在的政治影响力量进行长期规划和策略运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得明白,清朝并非以一种“民族清洗”的狂热姿态去摧毁一切与明朝有关的东.............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切中要害,也触及到了国际政治中一个核心的矛盾点。为什么世界上已经有不少国家拥有核武器,但朝鲜一旦宣布或被证实拥有核武器,就会引起全球性的“激动”和担忧,这背后其实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好好捋一捋。首先,得承认,朝鲜拥有核武器确实和其他拥核国家的情况有所不同,这种.............
  • 回答
    朝鲜和韩国同属一个民族,但两国近年来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都出现了显著的分歧,这导致了韩国民众对朝鲜的情感复杂,有时甚至会产生负面情绪。要理解韩国人为何会表现出“招仇恨”的行为,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首先,地缘政治的现实和安全威胁是影响韩国民众心态的最重要因素。 朝鲜的核武器和导弹威胁:.............
  • 回答
    確實,我們不難發現,近年來在網路社群乃至民間,一股對漢、唐、宋、明這些朝代的推崇之情日益高漲,其中又以明朝的聲勢尤其為甚。這種現象並非空穴來風,背後牽涉著複雜的歷史、文化、社會心理因素。要釐清這個問題,我們得一層層剝開,試著從各個角度去理解。首先,我們得承認,任何對過去朝代的推崇,都難免會帶有今人的.............
  • 回答
    将李氏朝鲜理解为明清时期“最大的土司”这一说法,其实是一个颇具争议且需要审慎解读的比喻。如果从广义的“受制于强大宗主国,但享有一定自治权的地方政权”角度来看,朝鲜在某些层面确实与土司制度存在相似之处。但若严格按照历史学上对“土司”的定义,并深入分析朝鲜的政治体制、社会结构及其与明清的关系,这种比喻的.............
  • 回答
    李氏朝鲜与明朝之间,用“父母之国”来形容其关系,既有其历史依据,也并非全盘如此简单,其中夹杂着复杂的政治考量、现实利益以及文化认同。要详尽地剖析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层面来理解。一、朝贡体系下的“事大”首先,李氏朝鲜与明朝的关系,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东亚传统的朝贡体系之上的。在这个体系中,明朝作为.............
  • 回答
    明朝与李氏朝鲜的关系,可以用“藩属国与宗主国”来概括,但实际情况远比这复杂和深刻,其中夹杂着政治、文化、经济等多层面的互动,甚至发展出了独特的“朝贡贸易”体系。这种关系并非简单的臣属,而是一种在儒家文化影响下的互动模式,既有朝贡的仪式,也有互利的往来,更是在共同抵御外敌时建立的深厚情谊。政治上的羁绊.............
  • 回答
    万历朝鲜之役,丰臣秀吉悍然出兵朝鲜,其背后并非一时冲动,而是建立在一系列复杂考量之上,让他一度相信能够与大明王朝进行一场“长期抗衡”。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深入剖析秀吉当时的内外环境、战略设想以及对大明的认知误判。首先,秀吉刚刚统一日本,国内局势极其稳定,为对外扩张提供了坚实后盾。 经过长达一个多世纪.............
  • 回答
    满洲人在征服朝鲜的过程中,没有在朝鲜推行剃发易服,这背后有多重复杂的原因,既有政治上的考量,也有历史文化上的制约,以及策略上的权衡。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一、 历史和政治现实的考量: 朝鲜王朝的特殊地位: 满洲人建立的清朝,在征服明朝后,将大部分明朝故土纳入其版图,并对汉族推行了剃发易服.............
  • 回答
    朝鲜不选择在边境建立经济特区来搞活经济,这背后其实牵涉到一系列复杂而深刻的因素,既有其独特的政治体制和意识形态的考量,也有现实的安全顾虑和发展能力限制。要详细说起来,可以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来分析:一、 政治体制和意识形态的根深蒂固:主体思想与封闭性首先,最核心的原因在于朝鲜的政治体制和意识形态。朝鲜.............
  • 回答
    关于您提出的“考虑到朝鲜贵族在三一运动中被杀,之后的李承晚无意改变现状,所以恢复朝鲜王朝战后不太大可能了”这一观点,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深入探讨,从而理解为何朝鲜王朝在战后复辟的可能性极低。首先,让我们聚焦“朝鲜贵族在三一运动中被杀”这一点。三一运动,作为1919年朝鲜人民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重大历史.............
  • 回答
    冷战时期,美国军事力量在全球范围内展现出压倒性的优势,尤其是在一些直接的军事对抗中。然而,这种优势在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中却呈现出截然不同的结果,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要理解为什么美军在朝鲜相对“轻松”获胜(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朝鲜战争绝非轻松,美军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而在越南却深陷泥潭,我们.............
  • 回答
    19世纪,世界格局风云变幻,殖民主义的阴影笼罩全球。在这个大背景下,泰国(当时的暹罗)与朝鲜(当时的大韩帝国)作为亚洲两个地理位置邻近却命运截然不同的国家,它们的生存之道引发了深入的思考。为什么暹罗能够巧妙地周旋于英法两大殖民帝国之间,保持独立,而朝鲜却最终沦为日本的殖民地?这其中的原因错综复杂,涉.............
  • 回答
    朝鲜对美韩联合军事演习如此在意,甚至将每一次军演都与核试验相联系,并非空穴来风。这背后,是朝鲜国家安全观和历史经历的复杂交织,以及它对自身生存状况的深刻担忧。首先,我们必须理解朝鲜的安全认知。这个国家在建国之初,就经历过一场 devastating 的战争,那场战争的残酷性深深烙印在朝鲜的集体记忆中.............
  • 回答
    魏晋南北朝那段历史,确实是一团乱麻,光怪陆离,就像一锅混了太多东西的粥,搅得人头晕。然而,就在这看似无休止的乱世之后,一个名为隋的朝代,如同破晓的太阳,突然横空出世,展现出令人咋舌的强盛。这中间究竟发生了什么?这背后并非简单的“突然”,而是几百年沉淀、孕育、以及关键性变革的必然结果。魏晋南北朝:分裂.............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不少人会有的观察。要说民国粉为什么容易被“鄙视”,我觉得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拆解,而且这些层面的形成往往是相互影响的。首先,得承认民国本身就是一个充满争议和复杂性的历史时期。它不像一个稳定繁荣的盛世,而是经历了晚清的积弱、军阀混战、抗日战争、内战等等,各种思潮涌动,社会剧烈变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