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历史上的明朝和李氏朝鲜类似什么关系呢?有什么暖心的小故事吗?

回答
明朝与李氏朝鲜的关系,可以用“藩属国与宗主国”来概括,但实际情况远比这复杂和深刻,其中夹杂着政治、文化、经济等多层面的互动,甚至发展出了独特的“朝贡贸易”体系。这种关系并非简单的臣属,而是一种在儒家文化影响下的互动模式,既有朝贡的仪式,也有互利的往来,更是在共同抵御外敌时建立的深厚情谊。

政治上的羁绊与认同:

明朝作为当时东亚的超级大国,其影响力辐射范围极广,而李氏朝鲜则是在明太祖朱元璋的帮助下,推翻了高丽末年的混乱局面,建立了李氏王朝。因此,从建立之初,李氏朝鲜就确立了对明朝的藩属地位。这种藩属关系并非强制,而是朝鲜主动选择的结果,其根源在于对中华文明的高度认同和对明朝作为正统王朝的尊重。

这种藩属关系体现在多个方面:

朝贡体系: 朝鲜每年都要向明朝进贡,贡品种类繁多,从人参、纸张、白布到特产的毛皮和珍宝。同时,明朝也会回赐朝鲜,回赐的物品往往比朝鲜进贡的价值更高,这是一种“恩威并施”的政治手段,既显示了明朝的强大,也体现了对属国的关照。朝贡不仅是政治上的表示,也是贸易的重要渠道,朝鲜通过朝贡得以进入明朝庞大的市场,获取所需的商品和技术。
册封制度: 明朝皇帝册封朝鲜国王,每一次国王的继承都需要得到明朝的批准和册封。这种册封制度是明朝宗主权的重要体现,也加强了朝鲜统治的合法性。
军事援助与共御外敌: 最能体现明朝与朝鲜深厚情谊的,莫过于两次大规模的军事合作——万历朝鲜战争(壬辰倭乱)。当时日本丰臣秀吉大举入侵朝鲜,朝鲜危在旦夕。在朝鲜国王的求援下,明朝万历皇帝派遣了百万大军驰援,最终与朝鲜军队合力击退了日军。这场战争持续了近七年,给双方都带来了沉重的代价,但也让两国人民结下了生死与共的革命情谊。朝鲜将明朝的援助视为“再造之恩”,对明朝怀有极深的感激之情。

文化上的交融与影响:

儒家思想是连接明朝与朝鲜的重要纽带。朝鲜的政治制度、法律体系、教育模式、文字书写(早期受汉字影响,后发展出谚文)都深受明朝文化的影响。朝鲜的士大夫阶层对明朝的理学、经学推崇备至,许多朝鲜学者会到明朝求学,带回新的思想和学术成果。这种文化上的亲近感,使得两国在认知和价值观念上有很多共通之处,进一步巩固了双方的关系。

经济上的互利与往来:

除了朝贡贸易,两国之间也存在着非官方的贸易往来。朝鲜的特产如人参、海参等在中国市场颇受欢迎,而明朝的丝绸、瓷器、茶叶等也深受朝鲜贵族的喜爱。这种贸易促进了双方的经济发展,也加深了彼此的了解。

暖心的小故事:

在万历朝鲜战争期间,涌现了无数感人的故事,其中最能体现两国军民并肩作战、生死相依的,便是那段“明军将士与朝鲜百姓的鱼水情深”。

当时,明军远渡重洋来到朝鲜作战,语言不通,风俗各异。但朝鲜百姓却以极大的热情和善意接纳了这些远方的“救命恩人”。许多朝鲜家庭主动腾出房屋,为明军将士提供食宿。有些朝鲜妇女甚至冒着生命危险,为受伤的明军士兵包扎伤口、送去汤药。

有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是关于明朝将领 李如松 的。他在指挥作战时,常常身先士卒,与朝鲜将士一同冲锋陷阵。一次战斗中,李如松的部队被日军围困,粮草补给中断。正当将士们饥寒交迫之际,附近朝鲜村庄的百姓冒着日军的搜捕,悄悄地将家中的粮食和牲畜送到了明军的营地。其中一位名叫 金德秀 的朝鲜老农,更是将自己家中仅剩的一头牛宰杀,全部送给了明军将士,自己却和家人饿了几天。当李如松得知此事后,感动不已,亲自前去拜访金德秀,并赠予他钱财和衣物,表示感谢。金德秀却婉拒了大部分,只收下了少许以示心意,并说:“能为大明将士效力,是我的荣幸。”

还有一次,在朝鲜全罗道的某个战役中,明军和朝鲜军在一次激烈的交锋后,损失惨重,士气低落。这时,一些朝鲜妇女主动来到战场,为明军将士缝补衣物,慰问伤兵,她们用朝鲜传统的歌谣来鼓舞士气,歌颂明朝将士的英勇。这些歌谣虽然明军听不懂具体内容,但其中饱含的关切和鼓励,却让每一个明朝士兵都感受到了温暖。一位名叫 沈惟敬 的明朝官员曾记录道:“朝鲜之民,感我大明恩德,视我将士如亲人,每遇战事艰苦,则妇女皆出慰问,歌舞助兴,其情可见一斑。”

这些故事,虽然在历史的长河中可能只是涓涓细流,但它们真实地反映了在国仇家恨面前,人与人之间最真挚的情感可以跨越国界、语言的障碍。明朝士兵在异国他乡,感受到了朝鲜人民发自内心的温暖和支持,而朝鲜人民也从明朝将士身上看到了希望和力量。这种在共同的苦难中建立起来的深厚情谊,使得明朝与李氏朝鲜的关系,不仅仅是政治上的藩属,更是一种精神上的伙伴和战友。

总而言之,明朝与李氏朝鲜的关系,是一段既有政治规则维系的宗主与藩属,又有深厚文化认同和共同抵御外敌的战友情谊的历史叙事。其中,朝鲜人民对明朝的感激和两国军民在战争中建立的相互扶持,为这段复杂的关系增添了许多暖人心的篇章。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大明成化年潮男最爱服饰——朝鲜马尾裙

我看题主问题描述里说到韩服和明服,那我就先说一个成化年间从朝鲜国传入,在明朝上至侯伯阁老,下至富商庶民,不分贵贱,人见人爱的“马尾裙”。

马尾裙始于朝鲜国,流入京师,京师人买服之,未有能织者。初服者,惟富商、贵公子、歌妓而已,以后武臣多服之,京师始有织卖者。于是,无贵无贱,服者日盛。至成化末年,朝官多服之者矣。大抵者,下体虚奓,取观美耳。阁老万公安,冬夏不脱:宗伯周公洪谟,重服二腰;年幼侯伯驸马,至有以弓弦贯其齐者。大臣不服者,惟黎吏侍淳一人而已。此服妖也,弘治初始有禁例。

本史料出自《菽园杂记》,作者陆容(正统元年1436-弘治九年1497),苏州府太仓州人,原冒姓徐,成化二年丙戌科殿试金榜第二甲第29名赐进士出身,历官兵部主事、郎中、浙江参政。本书是关于明代朝野掌故的史料笔记,多有可与正史相参证并补史文之阙者。

马尾裙最早从朝鲜国传入京师,先是京师人买来穿,当时还没人能织。最开始穿的,只有富商、贵公子、歌妓,后来在武将中流行,京师开始有人织造贩卖。于是,无论贵贱,穿马尾裙的人越来越多。到了成化末年,朝廷官员大多都穿。大概就是下面空空荡荡地张开,我估计其实就是一种裙撑,反正就图个好看。万阁老(即时任内阁首辅万安,有名的纸糊三个老之首)无论冬夏冷热都穿(跟现在的女孩子差不多),礼部尚书周洪谟喜欢穿两层系在腰上,反正阁老、尚书虽然老大不小了,也是要赶时髦的,潮男嘛!而年轻的侯伯勋戚贵族,那就更潮了,还在马尾裙内绷上弓弦,以使其外形整齐。满朝重臣,不穿马尾裙的,只有吏部右侍郎黎淳一个人。这衣服看起来就是妖艳贱货才穿的,弘治初年便开始有封杀之例。

而据《万历野获编》的记载,到了万历年间,马尾裙竟然已经在中国绝迹!

马尾裙者,不知所起,独盛行于成化年间,云来自朝鲜国。其始阁臣万安服之,既而六卿张悦辈俱效之,独礼部尚书周洪谟至重服二腰,尤为怪事。万眉州亦何足责,如洪谟素以理学自命,哆口谈天下大事,服之不衷,下僚且不可,况司风化重寄,何以示四方?虽遭弹射,直至弘治初元始去位,亦腼颜甚矣。似此服妖,与雉头裘,集翠裘何异?今中国已绝无之。向在都见高丽陪臣出馆,袍带之下摺四张,蓬然可笑,意其尚服此裙耶?

其实朝鲜还传来不少新潮的玩意儿,特别受到达官贵人的喜爱,比如“松扇”,同样,据《菽园杂记》记载:因朝鲜国进松扇,上喜其卷舒之便,命工如式为之。不过据《万历野获编》记载:“即今朝鲜所贡,不及日本远甚,且价较倭扇亦十之一。”似乎倭扇更受青睐。

2、侍奉殷勤的藩属国——成化皇帝谢绝朝鲜国王李瑈进贡珍异鸟兽

成化三年正月戊子(正月二十一日),敕谕朝鲜国毋献珍异。
先是朝鲜国王李瑈累以海青、白鹊遣使来贡,礼部言:
先有诏“禁天下贡献。”而朝鲜三进异乌,虽曰小国效顺,然远途劳费亦多矣,请止绝之,以彰不宝远物之盛德。上深以为然,至是其陪臣崔景礼、赵瑾等陛辞,乃赐之敕,令赍归谕瑈。
敕曰:
去岁孟冬,王遣金永需进白鹊,季冬遣赵瑾进海青,未几,又遣崔景礼继进,三阅月间三次进贡,王之勤诚,固为可见。然朕即位之初,已诏各处不许进贡花木鸟兽,况白鹊瑞异之物,海青羽猎之用,朕以稽古图治为用,得贤安民为瑞,于瑞禽鸷鸟澹然无所好之,得王所献,徒以置诸闲处而已。
王继今进贡,宜遵常礼,勿事珍奇,况王罗致此物,不免劳民,取其嗟怨。昔者周武王慎德,四夷咸宾,无有远迩。毕献方物,然惟受其服食器用,于旅獒则却之,朕所法也。王诗书礼义之国,岂其未知此乎?王其忱念之。

朝鲜国王李瑈老是给皇帝进贡海青、白鹊等珍奇,海青估计就是海东青吧,一种大型隼科动物。白鹊,不知具体之什么鸟,应该就是羽毛是白色的鹊,古时以为瑞鸟。

礼部根据皇帝先前的诏书,建议皇帝禁止朝鲜国进贡这种劳民伤财的东西。

皇帝听从了,给朝鲜国王李瑈下了一道敕书,大概这么说的:

去年冬天十月,小瑈你派金永需送来了白鹊腊月又派赵瑾送来了海东青,没过多久又派崔景礼继续进贡,三个月三次进贡,小瑈你侍奉得朕也太殷勤啦。不过朕在即位之初就已经下诏令各地不要进贡花木鸟兽,况且白鹊是象征吉祥的奇异事物,海东青是打猎用的,朕意在图治,以使百姓安居乐意为瑞,对这种玩物丧志的东西没兴趣,真不好这口,你送给朕了也是随手放在一边。

小瑈你以后进贡还是送点正常的东西,别整这些劳民伤财的玩意了,你家朝鲜也是有小中华之称的诗书礼义之国,你懂的,以后好好听话。

3、偶有越矩的忠诚藩属——朝鲜协从军

看前面也知道了,朝鲜国是大明忠诚的藩属国,侍奉天朝非常殷勤,大明皇帝也常下令朝鲜出兵协助朝廷大军的在辽东等处的军事行动。

成化三年,明朝出动大军征剿建州女真,是为第一次“成化犁庭”,竟发现这平日里低眉顺眼的朝鲜其实在私下里也和建虏勾勾搭搭,于是皇帝下诏严厉责备了朝鲜国王李瑈,并命其出兵助阵。

时朝鲜国王私授建州董山官,命嘉猷赍诏往责之,瑈惶恐伏罪。

在提督辽东军务左都御史李秉向朝廷的报捷奏疏中也提到:“搜出敕书、朝鲜国帖文及番书器械等件”,人赃并获。估计把李瑈吓得够呛。

后来成化十三年的时候,辽东巡抚陈钺都还提到:“建州夷虏始居斡木河,与七姓野人为仇,奔依朝鲜不受,因而来贡朝廷”,朝鲜后来相当长的时间都不敢再勾搭建虏了。

不过当时李瑈很快也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

成化三年十二月戊午(十二月二十六日),朝鲜国王李瑈遣其陪臣高台弼等来奏所获建州贼属。
上命厚赐瑈并台弼等,且敕瑈曰:
董山等世受国恩,以为藩卫。近者阳为朝贡之名,阴行盗边之计,朕宥之而愈肆,不得已用兵致讨。惟王世守礼义,忠于国家,王宜闭绝关隘,以杜其奔迸之路,更能遣兵相应,伺便而感之,则彼之授首尤易,而王之功愈茂,忠愈彰矣。朕岂无以报王哉,勉树勋名,时不可失,故敕。
成化四年正月戊辰(正月初七日),朝鲜国王李瑈遣陪臣高台弼来献建州俘。
先是朝廷遣将征建州,瑈因以其所获贼属遣台弼来献,上嘉之,特敕瑈出兵以助征剿。瑈遣其中枢府知事康纯等统兵万余,渡鸭绿、泼猪二江,攻破兀狝府诸寨,斩贼酋李满住及其子古纳哈等三百八十六级,生擒二十三人,获牛马等畜二百余,焚其积聚二百一十七所。至是仍遣台弼来献俘,命礼部从厚赏赉,诏加赐锦四段、西洋布十匹,并赐领兵有功官白金、彩段有差,遣内臣金辅赍与之,敕瑈曰:
向者朕命将率师致讨建州逆虏,俾王协助天兵。王遣中枢府官康纯统万众入虏地,斩虏酋李满住、古纳哈父子,获其部属头畜,焚其庐舍积聚,得其所掠我东宁卫人口,遣吏曹参判高台弼来献,已将王所献贼属依例处置,人口给亲完聚,牛畜给军屯种良由。
王世笃忠贞,故朕以尺札命王,而王国之众响应于海东,朕之将士,雷厉风驱,内外合势,逆虏瓦解,王可谓能副朕所命矣。朕与王君臣同心,岂不美哉!
今遣内官金辅至王国,赐王彩叚、白金、锦绮,其康纯、高台弼等,亦各有宴赐,以旌其劳,王其钦承之。

成化三年底,第一次成化犁庭圆满结束,朝鲜国奉命出兵万余人,斩获颇丰,于年底派遣高台弼来京献俘。

皇帝很高兴,让礼部从厚赏赐来京人员,并派遣太监金辅携带皇帝敕书、礼物往朝鲜赏赐有功之臣。敕书中还高度赞扬了朝鲜国王李瑈的忠贞及统兵将领康纯等人的劳苦。不过李瑈成化四年下半年就去世了。


成化十五年,朝廷决意再次出兵教训建州女真,再来次“成化犁庭”,照例下敕让朝鲜出兵协助:

成化十五年十月丙申(十月十四日),命朝鲜国王李娎出兵夹击建州女直。
赐之敕曰:
朕诞膺天命,君主华夷,施惠行仁,乃朕素志,兴兵动众,岂所愿为?奈何建州女直逆天背恩,累寇边陲,守臣交请剪灭。朕念彼中亦有向化者,戈鋋所至,玉石不分。爰遣大臣抚谕,贷其反侧之愆,听其来京谢罪,悉越常例升赏。宴待而归,曾未期岁,贼首伏当加等复紏丑类,侵犯我边,虽被官军驱逐出境,而未遭挫衄。廷议皆谓此贼冥顽弗悛,罪在不宥。已令监督、总兵等官选领精兵,刻期征剿。我师压境,王宜遣兵遥相应援,贼有奔窜至国境者,必擒而俘献之。逆虏既除,则王敌忾之功愈茂,而声名永享于无穷,报酬之典,朕必不尔缓也。

第二年春,朝鲜再次前来献俘:

成化十六年二月壬申(二月二十二日),朝鲜国王李娎遣陪臣鱼世谦等来献建州之捷,赐宴于礼部。
初,朝廷有事于建州也,敕朝鲜出兵策应,王遣其陪臣右赞成鱼有沼等率兵至满浦镇江,以冰泮后期,继遣左议政尹弼商、节度使金峤等引兵渡江,进捣贼巢,斩首十六级,生擒男妇十五人,并获辽东被虏妇女七人,及驱其牛马,毁其庐舍,至是乃以捷来上云。
二月乙亥(二月二十五日),下朝鲜国所俘建州卫夷妇十人于浣衣局。

皇帝非常满意,赏赐有功之人,并下敕高度赞扬朝鲜国一贯以来的正确立场以及历代国王的忠诚之举:

二月己卯(二月二十日),以朝鲜国王李娎奉敕讨建州虏寇有功,遣太监郑同、姜玉赍银币往赐之,及其有功官军,仍以敕奖谕之曰:
往年建贼背逆,朕尝出师致讨,而尔国先王瑈发兵来助,用能克捷。兹者贼犹稔恶不悛,朕从廷议出师讨之。王发兵来助,始因江泮弗获,与我师合势成功。继而兵至,乃亦抵巢攻剿,得其所掠我边卫人口,遣陪臣来献。王之忠诚,于先世可谓能继,于朕命,可谓无负矣,令闻宁有穷已邪?今遣中使赐王彩叚、白金、文锦、西洋布,其领兵官左议政尹弼商、节度使金峤亦各如例有赐,以旌劳勚。王其钦承之。

4、奉大明天朝为正朔,通用大明年号,朝鲜国王由大明册立,故王谥号由大明朝廷拟定

成化元年十一月己巳(十一月二十五日),赐朝鲜国王成化二年大统历。
成化四年十一月辛巳(十一月二十五日),赐朝鲜国成化五年大统历。
成化十三年十一月乙酉(十一月二十二日),赐朝鲜国成化十四年大统历。
成化十七年十一月庚寅,赐朝鲜国成化十八年大统历。
十二月己亥(十二月十三日),赐故朝鲜国王李瑈谥惠庄,袭封朝鲜国王李晃并妃韩氏诰命三道。

朝鲜这个藩属国和其他的都不一样,其他很多都是来打秋风、搞贸易的。而朝鲜确实是侍奉殷勤,相对来说,也十分忠诚,一年要来个好几次,有时候是进贡,有时候是给皇帝、皇太后、皇太子庆生,皇太子、皇后册立要来,元旦节要来,感觉跟很多宗室亲王、地方官员差不多了。尤其是朝鲜绝对要比南边这个白眼狼、阴险小国安南要强得多,可以称得上模范藩属国。

成化五年十月己卯(十月二十九日),朝鲜国王李晃遣陪臣尹岑等奉表贡马及方物来朝,贺万寿圣节。
成化五年十二月乙丑(十二月十五日),朝鲜国署国事李娎遣陪臣吴伯昌等奉表贡马及方物来朝,贺正旦节
成化十三年六月甲辰(六月初九日),朝鲜国王李娎遣陪臣李约等赍笺贡方物贺皇太子千秋节,赐宴并金织衣、彩段等物有差。

《万历野获编》也记载:

本朝入贡诸国,惟琉球、朝鲜最恭顺,朝廷礼之亦迥异他夷。朝鲜以翰林及给事往,琉球则给事为正,行人副之。
本朝赐四夷贡使宴,皆总理戎政勋臣主席,惟朝鲜琉球则以大宗伯主之,盖以两邦俱衣冠礼义,非他蛮貊比也。

我们再来看朝廷是如何册封朝鲜国王以及朝廷君臣是如何看待朝鲜这个国家的:

皇帝本来派遣了太监郑同和崔安到朝鲜去册封朝鲜世子为国王,太监沈绘去祭奠李瑈。值得注意的是郑同和崔安两个人都是朝鲜籍贯,他们的祖宗坟墓以及父兄宗族都在朝鲜。皇帝可能就是考虑到同为朝鲜人,比较方便一点。

成化四年十二月壬子(十二月二十六日),上遣太监郑同、崔安往朝鲜国册封故国王李瑈世子李晃为王,太监沈绘致祭。

等到出发以后,辽东巡按监察御史侯英上疏表示此举不妥,认为不应该派太监去,一是太监骚扰沿途百姓,耗费太大。

既行,巡按辽东监察御史侯英奏:
辽东连年被建州虏寇侵扰,去岁东征至今,疮痍未起,民穷财尽。今复禾穑不登,米价踊贵,军士缺食,太监郑同等所领随从下人,沿途劳费百端。
臣查得先年曾遣翰林院编修陈鉴等素有学行闻望者出使其国,今同与安俱朝鲜人祖宗坟墓父兄宗族皆在其地,于其国王未免行跪拜之礼进嘱托之辞,殊轻中国之体且朝鲜虽称外国,其人多读书知礼,苟使臣非人,必为所轻。伏乞追寝成命,于翰林院官或六科给事中推选一员及行人司官一员往使为便。
会山东分巡辽海按察司佥事俞璟亦以为言,礼部以闻。

二就是派两个朝鲜籍的太监去有点不太礼貌,以往可是派翰林出使朝鲜的,现在派两个太监,到时候国王还得向这两个朝鲜太监行跪拜之礼,好言好语相托,实在说不过去,不符合咱中国的形象。而且朝鲜虽然称作是外国,但朝鲜人都读书知礼,如果使臣非人,就让人看轻了。建议追回成命,改派有学识的翰林官或给事中、行人司官员出使为好。

上曰:英所言良是,今后赍赏遣内臣其册封等礼,仍选廷臣有学行者充正副使,庶不失中国大体,而亦可服远人之心。

然而这个新国王李晃也没做多久,册封才一年多就死了。

成化六年二月辛亥(二月初二日),朝鲜国王李晃薨,封其从子娎为朝鲜国王。
晃病革,以所生止一子,幼而病废,娎乃其兄故世子暲之子,孝弟好学,可付后事,因令权署国事,遣陪臣权瑊等以闻,并献马及方物,请封。
乃命内官金兴、行人姜浩吊祭,赐晃谥襄悼,就封娎为朝鲜国王,娎妻韩氏为王妃,并赐诰命。

5、被建虏欺负了,求朝廷做主

成化六年二月癸丑(二月初四日),建州卫都指挥兀者秃木等欲举兵侵朝鲜,朝鲜以闻。
兵部言:
初讨建州叛寇时,朝鲜实发兵为助。此虏欲修怨于彼,倘置而不恤,失外国归义之心。宜遣通事武忠谕责建州入贡之使,谓朝鲜助顺讨逆,乃奉朝命。尔等不知自咎,而欲咎人,神必不祐。且其士马精强,素非尔比。宜归戒尔属,各安分守土,勿启衅速祸。仍即以此意谕朝鲜入贡陪臣,并密敕其王,令谨为防备。
从之。

李娎表示了感谢。

成化六年七月壬寅(七月二十六日),朝鲜国王李娎遣陪臣金国光、郑兰宗等奉表来朝,贡方物,谢赐其先王谥号、祭赙,并令娎袭位及赐诰命、冠服,恩赐国光等宴及金袭衣、彩段等物有差。
李娎又奏:伏蒙朝廷遣使赐敕,谕以建州虏情,俾臣先事堤备,圣训谆切,臣不胜感激,谨依诏旨,行令边将,严加防备,谨具奏闻。

虽然建虏还是时常侵犯朝鲜以报复当年之仇

成化七年四月乙丑(四月二十三日),朝鲜国王李娎奏:
往年天兵讨建州,本国效顺,擒斩野人李满住其子索而哈歹。今欲报讎,聚众肆毒本国,乞敕近臣,审贼形势应援。
诏可。


成化十一年四月乙酉(四月初七日),朝鲜国王李娎奏:
建州野人紏聚毛怜等卫夷人,侵扰本国边境不已,乞朝命戒饬之。
事下兵部,尚书项忠等以朝鲜世受封爵,尊事朝廷。曩以建州李满住为逆,朝廷出师问罪,尝敕朝鲜应援,今李满住遗孽既已归顺,而又报复朝鲜旧讐。宜特降敕建州头目,重加省谕,令悔过睦邻,自相和好。
上从之。


成化十六年十二月癸亥(十二月十八日),初,太监郑同使朝鲜国还,国王李娎遣陪臣许熙伴送,熙还道辽东,行至开州境,建州虏骑二千乘夜邀之,掠其从卒三十余人、马二百三十余匹,他所赍什物称是。盖往年征建州,朝鲜皆以兵来助,故虏怀忿心,伺隙窃发。至是娎奏至,愿敕谕夷虏,追还所掠人畜。且云欲令彼边将臣伺便攻之。
事下兵部,请会府部诸臣议。
于是英国公张懋、吏部尚书尹旻等议谓:
朝鲜奉藩惟谨,今其臣为黠虏所邀,固宜惩之。第辽东连年用兵,未可轻动,宜降敕嘉娎忠敬,及谕以不可用兵之意。许令边将追其所亡,仍命之养士恤民。更乞赐敕谕我辽东守臣,整饬边防,及遣译者多方究其所掠,期于必得。
报可。仍以许熙率兵冒险给彩叚二表里、银二十两慰之。

就看以上这些史料,因为协助朝廷大军犁庭扫穴,朝鲜被建州女真报复得真的不轻。但这真不是朝廷不管朝鲜死活,实在是建州人极其难缠,朝廷曾经多次出动大军去犁庭,奈何深山老林,难以全部歼灭,每每总有漏网之鱼,大军一撤,建州人又开始在辽东兴风作浪,打不过朝廷就去打朝鲜。

明朝君臣为了朝鲜也是想了办法的:两边一合计,干脆给朝鲜使臣修条安全的路出来,沿途多建城堡,派兵屯守:

成化十七年六月癸酉(六月三十日),筑辽东凤凰山等处城堡。
初,朝鲜国使还,路经凤凰山,为建州野人所掠,奏乞于旧路以南新开一路,以便往还。
诏下守臣议。
至是巡抚辽东都御史王宗彝等奏:
凤凰山前后,实虏寇出没要途,距辽阳三百余里,其间土地广漠,旧无烽堠。请自山之东北至叆阳间,筑墩台一十三座。自通远堡东南至沿江间,筑墩台二十二座。距山之西北一十五里,旧有古城遗址,于此筑立一堡,名为凤凰城,屯驻军马一千。距城西六十里,曰斜烈站,筑立一堡,名镇宁堡。距站之西北六十里,曰新通远堡之南筑立一堡,名宁夷堡。各屯驻军马五百,以为凤凰城声援。如此,则自辽阳直抵朝鲜,烽堠联络,首尾相应,一以拒虏贼东南之窃掠,一以便朝鲜使臣之往来。
奏下兵部,请改镇宁堡为镇东,宁夷堡为镇夷,余悉如所奏。
从之。

6、大明对朝鲜不一样的军事物资限购政策

其实明朝对周边地区的国家和部落都是有限制军售的政策的,主要包括严控铜、铁、弓角等等资源的对外售卖,这常常导致北方草原部落连铁锅都是极度稀缺的战略物资。但对朝鲜却是相对宽松的:

成化十二年十一月癸亥(十一月二十三日),命行人伴送东北诸夷入贡者出境,并禁其市军器。
兵部右侍郎马文升言:
比年朝鲜陪臣及建州、海西、朵颜三卫夷人入贡,军民人等輙以弓材箭镞与凡铁器私相贸易,诚非中国之利,乞下所司禁约。且以行人带领通事伴送,沿途防禁之。
事下礼部,请差行人,著为例。
兵部请榜谕京师并诸边军民,违者谪戍边远。会同馆及沿边伴送官吏人等,有纵之者,概治其罪。若夷人挟带出关,事觉拘入官,给还原直,仍追究所鬻之人。
从之。

上面这就是禁售政策之一,但对朝鲜不一样:

成化十三年十一月乙亥(十一月十二日),诏:许朝鲜国市弓角。
朝鲜国王李娎以朝廷禁外国互市铜铁、弓角等物奏言:
小邦北连野人,南邻岛倭,五兵之用俱不可缺,而弓材所需牛角仰于上国。窃惟高皇帝时尝赐小邦火药、火炮,待遇异于诸藩。今望特许收买弓角,不与胡人一例禁约为幸。
兵部言:朝鲜奉正朔,谨朝贡,恪守臣节,与诸夷不同,若一切禁止,恐失效顺之心,宜讦以互市而限其数。
上以朝鲜奏乞恳切,每岁许买弓角五十,不许过多。

到了成化十七年,又进一步加大对朝鲜军售

成化十七年丙寅(二月二十二日),朝鲜国王李娎奏:本国三方受敌,近又数被野人侵扰,兵备不可疏缺,每岁许买弓角五十副,不足于用,乞依先年事例收买,不拘额数。
上许每岁增买百五十副。

不论是朝廷还是朝鲜自己,都觉他们与其他的野人、胡虏是不一样的,可适当军售。


7、朝鲜使臣被劫案

成化十四年四月丁未(四月十六日),斩强贼张政等十一人于市,枭首示众。
初,政等聚众行劫,会朝鲜使臣入贡还,乃尽掠其所得赏赉诸物,又射伤其使臣。锦衣卫指挥朱骥令官校捕获之。
事下都察院,时都御史王越以朝鲜世效臣节,今被盗劫其财,伤其人,有失夷情,且亏国体。宜先令通事晓谕来朝使臣,候会审毕,依律处决。于使臣所经道路枭令,以彰国法。将原劫财物交与收领,以慰远人之心。其擒捕官校亦乞量加奖励。
诏从之,骥赏纻丝一表里,官校各赏新钞有差。

就是一伙强盗抢了朝鲜使臣的财物,还射伤了人家。闹大了,怕是要友邦惊诧,让朝鲜人伤心。于是锦衣卫加紧办案,很快就将张政等十一人抓捕归案,判了个斩立决,还传其首级于使臣所经道路,让朝鲜人好好享受上国的友善重视之意。


众所周知,明太宗朱棣和朝鲜太宗李芳远都是篡位的,也都想换了自己的接班人,这方面实在是惺惺相惜啊,所以就再讲几件永乐年间大明和朝鲜的事情吧

8、缺人缺牛缺马找朝鲜

据说朱棣喜欢找李芳远要女人,其实远不止要女人,因为元末明初的战乱,辽东残破,汉人大量逃亡。明初因为要开发辽东,缺牛缺马还缺汉人,从关内调就太麻烦了,这时候朝鲜给了明朝辽东很大帮助。

另外,朱棣频繁北征,尤其缺战马,朝鲜供应了大量的马匹,可以看到这时期,朝鲜进贡明朝最多的一样东西就是马,和后来成化时期不太一样。

洪武三十五年八月己巳(八月十八日),辽东都司言:缘边胡寇窃发不时,骑士乏马操备,辽东行太仆寺旧所易朝鲜马二千六百余匹,请以给军士。
从之。
永乐二年六月甲申(六月十五日),朝鲜国王遣陪臣吕称等来朝,贡马及方物,赐钞币、表里。
兵部言:辽东人多亡,居朝鲜者近招复万七百余人,未复者尚多。
上命礼部谕称等俾归言于王遣还。
永乐二年六月辛卯(六月二十二日),朝鲜国王李芳远遣使送耕牛万头至辽东。
先是,上欲广屯田于辽东,命礼部遣人徵牛于朝鲜。至是送至,命户部每一牛酬绢一疋、布四疋,仍赐其王文绮、表里各百六十。敕辽东都司以牛分给屯戍。
永乐八年正月乙酉(正月十八日),敕辽东都指挥储钦巫凱于原调官军内选步军五千,令能干指挥领还备寇及防御屯田,其余官军令赴北京随征朝鲜所进马令次第前来。
永乐八年五月癸巳(五月二十七日),是日,朝鲜国王李芳远遣陪臣尹向贡马及方物,皇太子赐之钞币。
永乐八年八月丁巳(八月二十三日),遣中官田嘉禾海寿赍敕往赐朝鲜国王李芳远白金千两、纱罗千疋、彩绢五百疋。先是芳远献马万匹,助征北虏,故嘉答之。
永乐八年九月丙子(九月十二日),朝鲜国王李芳远遣陪臣赵大临等奉表贺平胡,献马及方物,赐大临等钞币有差。

9、在选择继承人的问题上惺惺相惜

在这个问题上真的非常有意思,朱棣和李芳远都是篡位的家伙,都有改换继承人的打算,但结果是李芳远成功了而朱棣终究没成。

丙子(七月二十八日),朝鲜国王李芳远遣使言:世子禔骄恣不肖,第三子祹孝弟力学,国人之所属望,请立为嗣。
从之,赐敕谕曰:立嗣以嫡长,古今常道,然国家盛衰,实系嗣子之贤否,今欲立贤为嗣,听王所择。

李芳远说世子不肖,第三子李祹“孝弟力学,国人之所属望”,我估计朱棣听到这话应该是心有戚戚焉。

然后下敕说:立嗣当然是要立嫡长子,但国家盛衰全看嗣子是否贤明,现在你打算立贤,朕尊重你的选择。

瞧瞧朱棣这封敕书,应该是把自己平时想说而不能说,想做又不敢做的事情给表露出来了。这要是让满朝文武、朝野士人看到,又要生出许多风波啊!

壬寅(十月二十六日),朝鲜国王李芳远遣陪臣沈温等贡方物谢立嗣子恩,且言:年已哀老,请以嗣子祹理国事。
从其请,命光禄寺少卿韩确为正使,鸿胪寺丞刘泉副之,赍诏往封祹为朝鲜国王。

三个月后,如李芳远所愿,李祹被正式册封为朝鲜国王。


最后再补充一些史料中有关朝鲜的趣闻:

10、爱书崇诗文的朝鲜人

朝鲜俗最崇诗文,亦举乡会试,其来朝贡陪臣多大僚,称议政者即宰相,必有一御史监之,皆妙选文学著称者充使介。至阙必收买图籍,偶欲《弇州四部稿》,书肆故靳之,增价至十倍。其笃好如此。天朝使其国,以一翰林一给事往,欲行者即乘四牡,彼国濡毫以待唱和,我之衔命者,才或反逊之。前辈一二北扉,遭其姗侮非一,大为皇华之辱。此后似宜遴择而使,勿为元菟四郡人所笑可也。

这主要是说朝鲜人好学崇诗文,也有科举,很多很有学问的人。

比如来朝贡的陪臣多是重臣,还有御史监督随行,都是以文学著称者。来这里必买书,有偶然想买《弇州四部稿》的,书店故意不卖,涨价到了十倍;

又比如天朝出使到朝鲜的,也是一个翰林一个给事中,去了朝鲜有时候反倒不如人家,大为我皇明之辱,以后应该好好挑选,免得被朝鲜人所耻笑。


11、女真籍大明武将出使朝鲜以善射慑服众人

这里讲个成化年间的小故事:

中军都督同知武忠。忠之先女直人,宣德中遣使奴儿干,授锦衣卫百户,后代叔父乃当哈为海西都指挥佥事,改注锦衣卫带俸,以军功历升都指挥同知,署都指挥使。成化三年遣往建州招谕都督董山等,升中军署都督佥事。 忠,会昌候孙继宗之婿,貌壮伟,善射。尝偕给事中张宁使朝鲜,国人请阅兵,因以弓矢请射,忠挽弓輙嫌其软,并张两弓折之。既而有鴈横空而过,国人跽请射,忠援弓射,应弦而落,国人大慑服。

中军都督同知武忠,祖先是女真人,后来归化在朝廷当官,还是会昌侯孙继宗的女婿。武忠长的高大魁梧,擅长射箭,曾经出使朝鲜,朝鲜人请他阅兵,还拿了弓箭让他射。武忠拿着弓试了试,嫌弃太软,拿了两把弓一起拉,都断了。这时候有大雁横空而过,朝鲜人长跪请武忠射,武忠拿过弓箭,顺手就射,大雁应弦而落,朝鲜人大为慑服。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明朝与李氏朝鲜的关系,可以用“藩属国与宗主国”来概括,但实际情况远比这复杂和深刻,其中夹杂着政治、文化、经济等多层面的互动,甚至发展出了独特的“朝贡贸易”体系。这种关系并非简单的臣属,而是一种在儒家文化影响下的互动模式,既有朝贡的仪式,也有互利的往来,更是在共同抵御外敌时建立的深厚情谊。政治上的羁绊.............
  • 回答
    哎,你说得太对了!这事儿我也琢磨了挺久了,跟几个哥们儿聊起来,也是各执一词,吵得挺凶的。但我一直觉得,咱们不能光把账算在清朝头上,明朝也得给它分担点。这事儿吧,得从头说起,就像挖土一样,一层一层剥开看。你想啊,咱们说近代中国积贫积弱,这肯定是个不争的事实。那是什么造成的?要是说光是清朝,我觉得有点太.............
  • 回答
    读史明智,这句话一点不假。想在历史的长河中汲取智慧,关键在于选择那些既有广度又不失深度的作品。我接触过不少历史著作,想来分享一些真正让我受益匪浅、常读常新的书籍,希望能给你一些参考。在讲具体书单之前,我想先强调一下,所谓“全面性”和“深刻性”并非一成不变的。有些书可能在某个时段或某个角度做得非常出色.............
  • 回答
    明朝三百载:承前启后,亦有遗憾的帝国印记论及明朝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绝非一句“强盛”或“衰落”所能概括。这三百年(13681644)的王朝,犹如一座巍峨的山峦,既有拨云见日的雄姿,亦有风雨侵蚀的痕迹。它在中国漫长的帝制长河中,扮演了一个承前启后、又留下深刻复杂印记的关键角色。承继洪流,奠定王朝基石明.............
  • 回答
    要说明朝“被黑最惨”,这说法确实流传甚广,不过历史评价本就是多维度、多视角的,明朝的功过是非,也如烟云般在史书中流传了数百年。撇开那些喧嚣的指责,我们不妨静下心来,细数一下明朝那些闪耀着智慧与勇气的伟大成就。一、经济的腾飞与社会的活力:一个繁荣的时代说起明朝的经济,很多人脑海里会立刻浮现出“闭关锁国.............
  • 回答
    各位知友,问出这个问题,可见是对历史进程有着深刻的思考。如果真的能玩“穿越”,把明朝和清朝的顺序调换一下,那画面,啧啧,可真是够精彩的,甚至可以说得上是“风云变幻”。咱们不妨就着这个设想,一点点地掰扯掰扯,看看到底会是怎样一番景象。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下,这个“调换”是什么意思。是说,原本该是明朝建立.............
  • 回答
    明朝历史浩瀚如烟,要说让我感到惋惜的人,脑海中第一个浮现的,便是那位“生不逢时”的张居正。提起张居正,很多人会想到他那雷厉风行的改革,以及他为明朝续命三十年的功绩。可我每次想起他,心中总会涌起一股难以言说的怅然,总觉得,如果历史的巨轮能够再为他多转动几年,明朝的命运或许不会那样悲凉。张居正,字叔大,.............
  • 回答
    中国历史悠久,人口增长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从秦汉时期的几千万人口,到明朝时期的一亿多,再到清朝时期的人口爆炸性增长,达到四亿甚至更多,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历史和社会经济原因。我们来详细聊聊,为什么满清时期人口会呈现出如此迅猛的增长。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明朝时期“不过一亿余”的说法,在学界一直存在争.............
  • 回答
    知乎上关于明朝皇帝的评价确实常常引发讨论,并且在某些方面与历史学界的传统认知存在一些差异。这种差异并非绝对的“背道而驰”,更多是角度、侧重点、受众以及信息传播方式的不同所致。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深入分析。一、 知乎的平台特性与用户群体决定了其评价逻辑知乎作为一个问答社区,其核心在于“分.............
  • 回答
    身为一个历史爱好者,我怎么会讨厌理智友好的明粉和清粉呢?恰恰相反,我甚至会感到由衷的兴奋和期待。“讨厌”这个词,对一个沉浸在历史长河中的人来说,往往是用来形容那些固执己见、口出恶言、不容许一丝一毫不同意见的存在。而“理智友好”这几个字,恰恰是这些令人不快的特质的绝缘体。所以,如果我遇见这样的明粉和清.............
  • 回答
    老实说,要说科比和詹姆斯之间荣誉和历史地位“明显”有差距,这事儿说起来就有点意思了,毕竟这两位都是各自时代的标杆人物,身上的光环都足够耀眼。你要是问球迷为什么老喜欢拿他俩比,那可真是说来话长了,背后牵扯着太多东西了。首先,最直接的原因就是他们所处的时代高度重叠,而且都是各自球队的绝对核心和领袖。简单.............
  • 回答
    这个问题相当复杂,触及了民族认同、历史认知、国家叙事乃至地缘政治等多个层面。要理解为何一部分中国人对明清历史的解读会倾向于日本的“明亡之后无华夏”和美国的“新清史”,而非国内史学界的主流观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中的缘由。首先,我们来拆解一下这几个核心概念: “明亡之后无华夏”: 这个论调主要源于.............
  • 回答
    明朝的覆灭,是一个夹杂着时代洪流、制度弊病、内外危机以及无数个体命运交织的复杂议题。要断言它是“历史的必然”还是“历史的偶然”,恐怕失之偏颇。更准确的说法是,它既是历史大势下某种“必然”的走向,也在诸多“偶然”因素的催化下,最终走向了倾覆。必然的基石:积重难返的制度与社会裂痕要理解明朝灭亡的“必然”.............
  • 回答
    要了解真实的明朝历史,这可是一段波澜壮阔、人物辈出、制度繁复、充满戏剧性的时代。想读透它,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需要循序渐进,多角度、多层次地去啃。我这里给你推荐一些书,并尽量讲得细致些,希望能帮你在浩瀚的史海中找到方向。首先,得明白“真实”这个词的分量。历史研究总是在不断修正和深化中前进的,没有绝.............
  • 回答
    《山河月明》这部剧,可以说是倾注了不少心血,力图在荧幕上重现大明王朝的恢弘画卷,特别是明成祖朱棣那段波澜壮阔的人生。但要说它有多“真实”,这事儿可就得掰开了揉碎了聊了。首先,从大的历史脉络上看,剧里展现的从朱元璋到朱棣称帝,再到其后的一些重大事件,比如靖难之役、北征蒙古、郑和下西洋等等,这些核心的节.............
  • 回答
    为什么历史剧多拍满清而少明朝?一个多维度的探究纵观近年来国内历史剧市场,清朝无疑是“宠儿”,从《甄嬛传》的宫斗权谋到《康熙王朝》的盛世风华,再到《雍正王朝》的铁腕治国,再到近年《延禧攻略》、《如懿传》等女性视角下的宫廷剧,似乎清朝的历史题材层出不穷,且往往能引发巨大的市场反响。相比之下,明朝的历史剧.............
  • 回答
    崇祯皇帝如果没杀袁崇焕,没罢他的官,明朝的历史走向,那可真是要改写一番了。这可不是小事,袁崇焕在当时那可是大明最后的希望,能影响的,绝不仅仅是关宁防线。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捋捋。一、 军事层面:关宁防线的坚守与辽东战局这可以说是最直接也是最关键的影响。袁崇焕被杀,最大的后果就是关宁防线的主心骨塌了。他.............
  • 回答
    明朝的辉煌与跌宕,确实引人入胜,想深入探究一番,那可得找些真正扎实的史书来读。说到严谨,那自然要提到那些历经岁月淘洗、经得起史学界推敲的作品。若论明朝史的基石,《明史》是绕不开的存在。它是由清朝官修的二十四史之一,虽然诞生于清朝,但它对明朝历史的梳理和记载,可以说是不遗余力的。你可以把它当作一个非常.............
  • 回答
    明清松锦大战,是明末清初历史上一次极其关键的战役,它不仅仅是两支军队的正面较量,更深刻地影响了明朝的存亡和清朝的崛起。这场战役的失败,如同压垮明朝的最后一根稻草,彻底敲响了这个王朝的丧钟。 松锦大战的历史意义:一次王朝命运的转折点松锦大战的意义,可以说是“一场战役,一个王朝的命运”。 决定性的军.............
  • 回答
    在明朝晚期,一个看似崛起于东北边陲的游牧民族——女真,成为了帝国最严峻的挑战者,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明朝的命运。这使得人们不禁要问:为何是女真,而不是那个在历史上与中原王朝纠缠了千年之久的强大对手——蒙古?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明朝的内外环境、女真自身的崛起以及蒙古的衰落,多方面的因素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