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鸦片战争里,道光下了血本调兵遣将,清军却还是一败再败?

回答
道光皇帝为鸦片战争殚精竭虑,他倾全国之力,调集了当时清朝最精锐的部队,包括精通水战的福建水师、曾与太平军浴血奋战的湖南湘军、以及驻守在直隶、山东等地的绿营兵和八旗兵。从江南到广东,从长江到海疆,清军部署得可以说是滴水不漏。那么,为何在这样“血本”的投入下,清军依旧屡战屡败,节节败退呢?这背后原因错综复杂,绝非简单的“实力不济”能够概括,而更深层次的,是整个清朝政治、军事、经济和思想层面的系统性弊端在战争中的集中体现。

一、指挥失当,战略摇摆不定:

道光皇帝虽然重视,但他对战争的指导思想却十分混乱。一开始,他寄希望于“以守为攻”,命令沿海各省“严守海疆,一有警报,即行调集兵力,以期扼敌于水面”。然而,这种被动的防御策略,在面对机动性极强的英国海军时,显得捉襟见肘。

当战局不利时,道光又急于求成,频繁更换主帅。从林则徐因禁烟被撤,到琦善的议和又被斥责,再到奕山被派往广东却毫无作为,最后又启用经验不足的讷尔布。这种“换将如换衣服”的做法,不仅打乱了军队的部署和士气,更使得各级将领无所适从,难以形成统一有效的指挥。许多时候,前方将领的奏报尚未送到京城,道光的旨意就已经发出,甚至相互矛盾,令前线将士无所适从。

更要命的是,清廷内部对如何应对这场战争存在巨大的分歧。以主战派和主和派为代表的官员们,在皇帝面前争论不休,导致战略决策反复变动。道光既不想丢面子,又害怕战败带来的后果,这种摇摆不定使得清军始终无法制定出真正符合实际的作战方针,每一次军事行动都像是摸着石头过河,缺乏长远的规划和连贯的执行。

二、兵员素质低下,训练与装备的巨大鸿沟:

我们不能只看到“调兵遣将”的数量,更要看质量。清朝军队虽然数量庞大,但经历了长期的和平,大部分军队早已腐朽不堪。

绿营兵: 作为清朝军队的主体,绿营兵早已失去了战斗力。长期以来,军饷克扣、养廉银挪用、士兵逃亡、训练荒废是常态。许多绿营兵甚至把枪械当做摆设,训练时只是应付差事,根本不具备基本的军事技能。更令人发指的是,不少绿营兵成了“坐粮兵”,实际上只拿军饷,却无兵可调,甚至雇佣民壮代为操练。
八旗兵: 曾几何时是清朝的精锐,但到了鸦片战争时期,许多八旗子弟早已养尊处优,丧失了祖辈的勇武。他们认为自己是“天潢贵胄”,看不起汉人为主的绿营,也缺乏应对近代化战争的紧迫感和能力。虽然也调集了部分八旗兵,但其战斗力早已大不如前。
湘军等地方武装: 尽管曾国藩领导的湘军在后期表现出一定的战斗力,但在鸦片战争初期,这支军队尚未成型,且主要精力还在国内镇压太平天国。即使是少数被调动的湘军部队,也面临着装备落后和缺乏与西方军队作战经验的问题。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英军虽然数量不多,但都是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职业军人。他们拥有先进的火器,如前装滑膛枪、滑膛炮,以及后期的线膛枪和舰载重炮。英军的战术也更加灵活,擅长利用海军优势进行登陆作战和海上炮击。清军的火器,如鸟枪、抬枪等,不仅射程近、威力小,而且装填速度慢,面对英军的“排枪”和“火力覆盖”,根本无法匹敌。甚至一些清军的弓箭和冷兵器,在英军的枪林弹雨面前,显得尤为可笑和悲壮。

三、军事制度的僵化与腐败:

清朝的军事制度充满了陈规陋习。

兵农分离与地方驻军制度: 这种制度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统治的稳定,但却使得各省兵力调动极为不便,缺乏统一指挥和快速反应能力。当英国人在广东发动进攻时,调集其他省份的兵力需要漫长的时间,远水救不了近火。
文官统兵: 清朝奉行“重文轻武”的国策,军权往往掌握在文官手中。虽然一些文官也真心想抗敌,但他们缺乏军事素养,不懂得军事指挥的规律。而一些懂得军事的武将,又往往因为政治地位不高而难以施展。
营务的腐败: 从粮草供应到军饷发放,再到武器弹药的采购,各个环节都充斥着腐败。贪污、克扣、偷工减料,导致士兵们吃不饱、穿不暖,武器得不到及时维护和更新,极大地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许多时候,清军的所谓“武器弹药”,质量低劣,根本无法使用。

四、信息闭塞与认知偏差:

清朝政府对西方世界的了解非常有限,对英国的国力、军事实力和作战意图都存在严重的误判。

“天朝上国”的自大: 长期以来,清朝统治者沉浸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认为中国地大物博、兵强马壮,不把外国放在眼里。这种根深蒂固的自大心态,使得他们对英国的科技和军事优势视而不见,认为只凭“人多”和“忠勇”就能战胜敌人。
消息传递的缓慢与失真: 由于信息传递的渠道有限,且中间环节的层层过滤,道光皇帝收到的关于前线战况的消息,往往是经过修饰和美化的,甚至是被歪曲的。这使得他无法了解真实的战局,也无法做出正确的决策。当战败的消息传来时,他往往难以置信,甚至认为是前线将领谎报军情。
对敌情的不了解: 清军对英军的战术、装备和意图缺乏深入的了解。他们不知道英军为何如此强大,也不知道如何有效地应对。例如,英军擅长利用船坚炮利的优势在沿海进行封锁和登陆作战,清军对此毫无准备,只能被动挨打。

五、思想的僵化与缺乏创新:

鸦片战争暴露的不仅仅是军事上的落后,更是思想上的僵化。清朝统治者和大部分官员都固守着传统的政治和军事观念,认为“以中国之大,官民一体,必可御敌”。他们缺乏对时代变迁的认知,更没有想到要去学习和借鉴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军事制度。

林则徐虽然看到了火器的重要性,并试图购买一些西方火器,但他的努力在强大的既得利益集团和守旧派的阻碍下难以大规模推广。即使是后来的洋务运动,也只是在军事上进行有限的“器物”引进,未能触及制度和思想的根本变革。

总结来说,鸦片战争中清军的屡战屡败,并非仅仅是因为调兵遣将的投入不够,而是由于:

政治上的摇摆与指挥失当: 战略目标模糊,指挥系统混乱,主帅频繁更迭。
军事上的腐朽与落后: 兵员素质低下,训练与装备严重不足,军事制度僵化腐败。
认知上的偏差与信息闭塞: 对敌我实力和时代发展存在严重误判,缺乏对西方科技和军事的认识。
思想上的僵化与缺乏创新: 固守传统,拒绝变革,未能进行根本性的军事和政治改革。

道光皇帝的“血本”投入,如同将大量资源投入一个千疮百孔、早已腐朽不堪的机器,虽然机器的零件数量增加了,但机器本身的功能却已经丧失。这场战争,犹如一面镜子,照出了清朝表面繁荣下的深层危机,也预示着一个时代的衰落。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腐败吧。


这个不少教科书里都提到过,but,关于清军内部到底如何腐败的,我们却不得而知。


我在下面列举几个例子,您就知道他们是咋腐败,并且为什么没有战斗力了。说到火器不如人,的确是不如人,但这并不是决定性因素。


咱们就以道光下了血本的浙东反击战为例,看看清军是怎么腐败的:


其一、随员勒索地方,导致主客倾轧。


为了浙东反击战的完成,道光几乎是全国大调兵,在调兵的同时,还安排了一群“小钦差”,“郎中贾承暮、员外阿彦达、御史胡元博、主事杨熙、七品笔贴联芳、中书张炳鐄奉旨带候浙营”。


这群人屁事不干,所过地方就是敲诈勒索。


向州县官需索者”,反正他们是捞的盆满钵满了,毕竟他们要是打你小报告,谁都承担不起。按说他们捞钱也不是大事,关键是搞坏了地方团结。你给钱还好说,你不给钱的话,那他们可大嘴巴抽你。


秀水知县殷焯达,就因为送钱不及时,被他们当众抽耳光。看看这帮子“监军”嚣张到什么程度了?按说压榨地方官也就算了,他们还大兴劳役,随意抓丁,“差役繁兴,怨言四起”,搞得前线的江苏、浙江二省,民心惶惶,民怨四起,就差到民变的程度了。


地方官对他们是一百个不顺眼,他们把地方官当摇钱树,结果主客不团结,就是必然之理了。军民鱼水情?想什么呢?他们这些随员就是捞一把就走的主。也没想长久跟地方官打交道。


所以当地官府百姓,愿不愿意支前,还是更愿意资敌,你品品。


其二、借招兵之命,贪污军饷。


前敌总指挥、扬威将军奕经,最信任的武将是张应云,让他全权节制奕经麾下的清军。


张应云一朝得势后,就是开启了捞钱之路:“不如兼募浙人为南勇,可浮报一二,预为他日报销地。”就在浙江开始招兵,招五千报一万,然后坐吃空饷,等着朝廷报销就行。


等奕经发现弊端之后:“而所费帑银,核算已及十余万两。”张应云已经贪了十多万两了。


这可不是小数目。


其三、前线奸商发国难财。


比较常见的发国难财,一般都是囤积居奇,高价抛售。但浙东前线的奸商,玩的手段更高明。


当时清军的军饷是发银子,要想出去采办货物,就必须把银子兑换成铜板:“市侩居奇,又必欲以钱交易。”你要是直接用银子购买,那对不起,本店概不销售。就是逼你换铜板。


至于一两银子,能兑换几个铜板,都是当地钱庄说了算。结果当然是低于市场汇率了。清军被坑害的不轻。


兵勇持银入市,被欺尤甚。


其四、以败为胜,忽悠道光


浙东反击战以全盘失败而告终,但是将领们照样打着小红旗找奕经报捷。你报捷就报捷,你还见者有份:“文武随员,已争入拜贺,并纷纷于靴筒中出小纸条。谓有私亲一二人,乞附名捷禀中。


将领们写文书报捷的时候,身边跟的文武官员,就会求将领在报捷文书中,写上自己七大姑八大姨的名字,希望能给自己亲戚捞一份功劳。


但是将领也不是傻子,你想让我写你的七大姑八大姨,凭什么嘞?就凭你给我钱呗。


你给少了还不行,怎么着也得有个几千两吧。


其五、多报死伤人数,领取抚恤银子。


战败后总结伤亡人数,那就大报特报呗:“管带之员,利其有抚恤银,往往捏报阵亡。


死一千报一万,反正能捞钱就行。


其六、拒绝接受百姓赠送的兵器,对朝廷大报损失。


战败后清军溃退,沿途都是遗失丢失的火枪大炮,当地百姓自发组织起来,收集这些火器,车拉肩扛,送到清军驻扎的大营里。


照理说百姓们做的很好了吧?你就算不给点赏钱,也应该表扬两句吧。


可当地清军是怎么对待这群爱国群众的?一顿毒打。你要问为什么打他们?


一句话,挡着他们发财了。


这些枪炮丢了,就可以找朝廷要经费再造了,这就是捞钱的机会啊;结果你们不长眼给我送回来,我他妈不揍你揍谁?


结果就是再没有人敢“爱国”了。


这个是我看到所有贪腐例子中,最最最最最不要脸的一个了,真是丧心病狂。


更多的例子就不列举了,最后给大家报一下帐,看看清军贪腐了多少:


用饷银一百六十四万五千两。”不算多,也不算少。


以上例子及银两数目,出自奕经幕僚,参加过浙东反击战的文人贝青乔,所著的亲身经历《咄咄吟》。因为贝青乔就在奕经军中,而且多次上前线,所以他对浙东反击战中的贪腐记录,那真是数不胜数。


只有你想不到,没有清军干不出来的。大到扬威将军奕经,下到普通兵士,打仗都是铆足劲捞钱来的。所以道光下血本有什么用,下面一堆吸血虫,血本也不够用啊。


——————————————分界线——————————————


再补充一个前线清军,从将军将领到普通士兵的集体爱好:嫖娼

咱们来看一首当时前线流行的歌谣:“杭州娼妓最堪夸,明年养出小钦差;绍兴娼妓亦有名,明年养出小兵丁;惟有宁波娼家哭不止,明年养出小鬼子!

简单解释一下,这首歌谣出现的三个地点:杭州,是浙东反攻的大后方,当时的将军督抚等文武官员云集,所以杭州娼妓接待的都是高官,所以理所当然的能生出小钦差。

绍兴,是反攻前线所在地,这里云集的都是基层清军官兵,所以这里娼妓接待的都是士兵,那生出的肯定就是小兵丁了。

宁波,是被英军攻占的沦陷区,这里的娼妓接待的都是洋人,所以他们明年都会生出小鬼子了。

关于宁波娼妓接待英军的事,有兴趣的可以看《咄咄吟》,作者有单独提到。





所以就让这群人去打仗,那一败再败不是很正常。他们就不是来打仗的,就是来捞钱的啊。


《咄咄吟》目前没有书籍,也没有简体字版,我自己在网上下载了繁体版,又断句,翻译成了简体版,有兴趣的可以私信。

user avatar

因为地方的各地区早就烂到家了。

大清的官僚体系,在当时早就不知道烂了多久了,先不说大清武器比大英落后了一个带查我。

就这些老旧的武器,还不知道多少是假账。

每一次看到这类问题,我就想搬出这套图来(狗头)

假设你有7000万,打算发下去,出了京城就要少至少三分之一,等到了地方可能就剩下500万了,在被当地刮一圈就没了。

user avatar

不可忽略的一点是帮助英军的本地人。仅就事论事。

满清官兵并不讲究什么军民鱼水情,反倒是对欺压良善,甚至杀良冒功更有兴趣。根据《道光朝筹办夷务始末》记载:镇江守将海龄手下兵勇“在城墙上开炮开枪,拉弓放箭,击杀平民,指为‘汉奸’”,以此邀功请赏。于是,英军尚未攻城,城内已经哗变,导致英军兵不血刃攻克镇江要塞。

而道光皇帝领导下的满清帝国的对手,大英帝国远征军,在发动战争之前,就搜集了大量关于中国社会的情报,这些情报显示,中国东南沿海的居民“特别热爱贸易”,“绝不热爱他们的鞑靼统治者”,所以在战争时,英军被指示“尽量少与人民作对”。基于这一思想,英军也开始在广州等地经营民心,并试图让广州人民相信“英国人才是这个城市真正的保护者”。

……………………………………

满清朝廷对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帮助英军的“汉奸”恨其入骨。朝野官员更是不断上书,要求“汉奸设法究办,以除稂莠而安善民”。1840年7月,清军在定海大败,道光帝认定“汉奸”才是军事失败的罪魁祸首,下令各地督抚一旦查获“汉奸”,即刻“从严从重发落”,暗示了军法从事的可能性。如果各省今后还有“汉奸”活动的话,则要追究地方官的责任。


然而,这场查处“汉奸”的行动,雷声大雨点小,最终不了了之。


首先,1841年5月28日,《广州和约》签订翌日,满清侍卫内大臣,靖逆将军爱新觉罗.奕山发布告示,命令广东省满汉官佐兵士、乡勇、水勇“各于营卡安静驻守,勿得妄生事端,捉拿汉奸……倘敢故犯军令,妄杀邀功者……依军法治罪”。

“如遇各国夷商上岸,亦不得妄行拘拿”。

……………………………………………………

1842年8月29日,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大清”战败。除却割地赔款,如何处理“汉奸”,成为中英一系列善后工作中较为突出的问题。于是,《南京条约》便有了这样一条专门针对为英军服务的中国人的“条款”:“凡系中国人,前在英人所居之邑居住者,或与英人有往来者,或者跟随及侍候英国官人者,均由大皇帝俯降御旨,誉录天下,恩准全然免罪。且,凡系中国人为英国事被拿监禁受难者,亦加恩释放。”

可是,道光皇帝到底恨意难平,下诏要求清算“汉奸”:“此等莠民,若不详查情节,滥行保释,又未免失之过纵。著刘韵珂等细加核查,其有助逆抗拒官兵及为向导内应者,即与叛逆无异,天理难容,必应按律惩办;其中情罪较轻者,即不加诛戮,亦应牢固监禁,以杜后患;如查明实系胁从,并无逆迹,平日亦无为匪犯案各情,方准保释。分别递回原籍,交地方官严加管束,取具邻保人等甘结,造册查核。并照军流徒犯在配章程,按期查点,毋任逃脱,不得日久生懈,视为具文。”

对此,英使马礼逊立即照会清廷,要求执行《南京条约》中关于助英中国人的“条款”。经过连战连败之后,道光皇帝已经畏战如虎,只得答应履行条约,放过“汉奸”。

user avatar

据剑桥中国史记载,带清将领守镇江,先屠了一波镇江百姓,理由是汉人资敌。

如此恶贯满盈的政权,焉有不败自理。

清粉请走开。见一个删一个。

user avatar

因为终清一朝的满漢大防,因为防漢甚于防外。


比如镇江之战,满族将军海龄在英军到来前屠杀城内漢族。


镇江人所做《竹枝词》载

都统差人捉漢奸,小校场中血未干。

《出围城记》:

人疑副都统欲尽漢人而后止。

《夷氛闻记》:

散布旗兵,满城捉路人作漢奸,付邑宰监拷掠,不容置辩。

《道光朝筹办夷务始末》:

在城上开炮开枪,击杀贫民,指为漢奸。

《草间日记》:

都统令旗兵满城捉漢奸,旗兵遇他县人在城者,及居人只行,或夜出者,见即追而杀之。至是捕城内居民百七十余人,于小校场行刑,并及妇人孺子,呼冤之声不绝,郡守惟流泪而已。

《剑桥晚清史》:

由于很多官员已上奏清帝,把许多失败(象宁波的失陷)完全归咎于“奸细”,满洲的将军们就倾向于相信英军主要依靠的是第五纵队。这种把外国人与汉奸联系起来的做法可以追溯到中西贸易的最初日子里,而流传下来的军事传说只是加强了这种 信念:欧洲人有笼络中国同伙的特殊有效办法,其中包括使人吸食鸦片上瘾。确实有足够的证据使满洲官员们相信,漢人在任何情况下都是潜在的反抗者。贱民,即清代社会的下层人民,一般都要依附于清政权以外的任何有政治权威或军事权威的人或组织。另外,通过沿海贸易和鸦片交易,港口城市的种种罪犯、小商人和秘密会社成员都成了与西方人士有密切关系的人。这种情况在十九世纪五十年代中叶广州附近的红巾起义中表现得相当明显。①所以当璞鼎查派波美拉尼亚的传教士郭施拉作被占领的舟山的地方官时,这个城内的每个不法之徒都抓住这个机会来利用与这个地区的任何权势集团(如绅士社团、衙门吏役和现有的各种股匪)②毫无联系的这位新保护者。举例来说,郭施拉的捕快头目便是一个劣迹昭彰的操淫业的人,他利用他的新职务向富户勒索保护费。这类消息被夸张成为不胫而走的谣言。在整个长江流域,各方面都有奸细,如船夫、私盐贩子、土匪、市场恶棍等三教九流中的人物。由于带兵官们开始分了一半力量来清查潜在的背叛者,这就对清朝的防务造成了灾难性的影响。最糟糕的是镇江的一位鞑靼族将军,他确信,在英国人从前面进攻时,该城的漢奸一定会从后面袭击满洲人。于是他命令一看见行迹可疑的人就抓起来,此后它的居民一看到满洲士兵走近时就惊恐地逃走。显然,有些士兵一见有逃跑者就把他们杀死,用他们的尸体去领赏。这样的恐怖统治笼罩各地。如在上海,英国人的炮声就被一些居民误认为是中国当局在下令屠城。

《华北战役纪要》:

user avatar

就以镇江守将海龄为例,这货居然赶在英军到来前先屠杀镇江上万汉族平民,以免汉人当“汉奸”,这种“预防性的屠杀”真是让人目瞪口呆,也足以说明即使入关一百多年了,满人还是没把汉人当国人,把中国当祖国。

这样的王朝这样的军队这样的将领,怎么能抵挡战略战术武器都对清军呈降维打击的英军呢?!

user avatar

其实有一个原因,第一次鸦片战争时英军的战略模式并不是像三国志那样,占下一块地再打旁边另一块,而是跳岛式的运动战。英军占下来的地方经常就放弃了,重新集结兵力后再进行下一波进攻。例如在《广州和约》订立后,英军就退出了虎门,转而北上;在浙东反攻之后,英军又放弃了宁波,转而发动江苏战役。

虽然就是让英军占着州县,等清军集结兵力来打,可能清军也还是打不过(浙东反攻之战,清军分两路攻打宁波、镇海,以惨败告终,清军主要瓶颈是对英军炮兵阵地的强压火力完全束手无策),不过这种情况也的确造成了清军纸面上调兵10万,很多部队却干等着无法参战的情况(大概是分散在江苏、浙江各地,英国人没有来进攻,也来不及增援)。

应该说第一次鸦片战争的英国人还是比较谨慎的,始终没有远离海岸,如果问战争结束时英军占着哪些城池,似乎还真只有厦门、定海、镇江三城(南京条约有专门开出厦门定海的英军撤军条件),而浙江战役英军占地最多的时候,也只占着一个宁波府而已(而且只是纸面上,城市周围还有很多乡民盘踞),之后就形成了跟绍兴的清军对峙的局面。


随后,英军为集中兵力,又主动放弃了宁波,北上攻打江苏,不过这个过程中,英军同样不敢恋战,乍浦、上海都是大掠一番就退走了,而扬州富商颜崇礼向英军进贡35万两白银及新鲜食物,与英军达成协议,英军不进入扬州城。所以英军实际上就攻占了镇江,周边很多重要城池如松江、太仓、苏州、常州、通州、扬州应该都还在清军手上,当然也必然分散了清军的兵力。


所以从英方角度来看,一鸦的战略并非完全没有问题。不难看出,就是把英国陆军全调来,也不足以占领中国一个省,英方有英方的困难,战争爆发后英军伤亡500多人只是战斗伤亡,并不包括非战斗减员,而后者根据经验来说可能会明显大于第一个数。因为兵力不足,又不断被战损和疾病零敲碎打,英国最后集中兵力直取镇江和南京其实也有点孤注一掷的味道。

马公就认为如果中国哪个城抵抗都像镇江一样,英国就将失败,这种说法不是没有道理,仅仅是攻一个镇江(州府级别)英军就出动陆军7000人伤亡160多人,已经有点邦克山的味道了,万一碰上的是个死硬不投降的对手,英军在江苏陷入泥潭的可能性是有的,毕竟如果南京守军也如此顽强抵抗的话,英军势必付出比镇江之战大得多的代价。

所以第二次鸦片战争时,英国人就认识到了有这兵力在江浙无底洞般地填坑,还不如直取北京,如果占了紫禁城清朝没有理由不投降吧,并且拉上了法鸡,缓解了兵力问题。


要是问,偌大一个中国,怎么被占了那么几座城池就怂了,我觉得更多是财政问题。赫德之前的清朝那种典型的古代王朝财政你懂的,道光最出名的就是节俭就说明当时清朝国库没多少银子了,而在没有准备就惹动兵端的情况下更坚持不了多久。镇江被攻陷后英军就切断了大运河的漕运,并且湖广等地还爆发了农民起义,使得部分清廷调集的大军去镇压起义去了,无法抵达江苏前线,这些都促使清廷加速决定屈辱求和。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