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鸦片战争与英国签约的是耆英伊里布,为什么都骂琪善?

回答
鸦片战争签订《南京条约》的主约人确实是耆英和伊里布,但民间和许多历史叙述中,对耆善的批评声浪却异常高涨,甚至到了“骂”的地步。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将鸦片战争前的历史背景、耆善的个人行为以及当时清朝官场的运作方式结合起来看。

首先,耆善的失职是导火索,也是重要的被骂原因。

鸦片战争的爆发并非一蹴而就。在林则徐虎门销烟后,英军侵占了定海,而此时的琦善是两广总督,肩负着对粤海的防务重任。然而,琦善在应对英国侵略方面,表现出了明显的怯懦和妥协。

消极应对,贻误战机: 林则徐被革职后,琦善被任命为钦差大臣,负责处理与英国的事务。然而,琦善并没有采取强硬的措施,而是主张“以夷制夷”,试图通过拉拢部分英国人来对抗另一部分英国人,这种策略本身就带有明显的退让意味。他更倾向于通过谈判来解决问题,而不是武力抵抗。
曲意逢迎,签署《穿鼻草约》: 在英国强大的军事压力下,琦善并没有尽力组织抵抗,反而主动与英国海军司令璞鼎查进行谈判。在没有获得朝廷明确授权的情况下,琦善于1841年1月29日在穿鼻洋与英军签订了《穿鼻草约》。这份草约内容极为屈辱,包括割让香港岛、赔款2100万元、开放广州为通商口岸等等。尽管这份草约后被道光皇帝训斥并宣布无效,但它暴露了琦善的软弱无能和擅自作主,使得清政府在与英国的交涉中丧失了主动权。
向英国传递错误信息: 琦善为了平息事端,甚至主动向英国人透露了林则徐被革职、中国军队士气低落等信息,这无疑是给英国侵略者提供了便利,也打击了中国军民的士气。

其次,耆善的个人性格和当时清朝官场的腐败也加剧了对他的不满。

阿谀奉承,缺乏担当: 琦善本是满洲贵族出身,在官场上颇为得势。然而,许多史料和当时的评论都认为他为人“奸诈”“骄横”,但又缺乏真正的担当和决断。他更在意自身的官位和体面,而非国家民族的利益。面对侵略,他没有表现出应有的忠诚和勇气,而是选择了逃避和妥协。
脱离群众,不知民间疾苦: 和许多清朝官员一样,琦善也脱离了普通民众,对战争的残酷性没有切身体会。他更习惯于在官场上周旋,对于如何应对大规模的战争和外国侵略缺乏深刻的认识。
官场倾轧与推卸责任: 在林则徐被革职后,朝廷内部也存在着对林则徐处置方式的争议。一些官员,包括琦善在内,可能认为林则徐的方式过于激进,而自己的妥协才是“稳妥”之道。但事实证明,他的妥协换来的却是更深的屈辱。当战事失利时,官员们往往会互相推诿责任,而琦善作为前线的主要负责人,自然成为了最容易被攻击的对象。

再者,耆英和伊里布虽然是《南京条约》的签约人,但他们的处境与琦善有所不同。

耆英的“识时务”: 耆英是在琦善事败后接手处理与英国的事务的。此时,英军的军事优势已经非常明显,大沽口附近也已被英军占领,清政府的抵抗力量已经非常薄弱。在这种情况下,耆英选择了与英国进行谈判,并最终签署了《南京条约》。虽然《南京条约》被视为卖国条约,但从后来的历史评价来看,耆英是在一个极为不利的局面下,为了避免更大的损失而做出的选择,某种程度上被认为是一种“识时务”。他的行为虽然有其局限性,但他的出发点和面对的局面与琦善处理初期事务时有所不同。
伊里布的“替罪羊”: 伊里布是作为耆英的副手参与谈判的。在签订《南京条约》后,虽然条约的内容饱受批评,但主要的责任和舆论焦点更多地集中在耆英身上,因为他是主要谈判者。而伊里布在战后的命运,也并没有像琦善那样受到过多的指责和追究。

为什么是“骂”琦善?

“骂”这个字,本身就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这反映了当时许多中国人对鸦片战争失败的愤怒和对卖国行为的痛恨。琦善的失职行为,直接导致了英军的步步紧逼,签署了屈辱的《穿鼻草约》,并在一定程度上“递了投名状”给英国人。

先入为主的印象: 林则徐在虎门销烟时表现出的民族气节,使得他在民间享有很高的声誉。而琦善接手后,非但没有延续这种强硬,反而迅速走向妥协,这种反差使得人们对他产生了强烈的负面印象。
“卖国贼”的标签: 琦善的许多行为,尤其是《穿鼻草约》的签订,在当时和后来的许多评价者看来,已经触碰了“卖国”的底线。虽然《南京条约》是耆英签的,但琦善在前期的失职,为《南京条约》的签订埋下了更深的伏笔,也让他成为了一个“预备役的卖国贼”。
舆论的焦点: 在中国传统观念中,领导者负有最终责任。琦善作为钦差大臣,在战争初期就表现出软弱,其行为无疑成为了舆论攻击的首要目标。

总而言之,耆善之所以被“骂”,是因为他在鸦片战争的关键时刻,未能承担起应有的责任,反而以消极、妥协的态度应对侵略,并签署了极具破坏性的《穿鼻草约》,为中国带来了更深的屈辱。虽然耆英是《南京条约》的签约人,但琦善在前期的失职,使得他成为了这场民族危机的直接“罪人”,也因此承受了比耆英更严厉的道德和舆论谴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鸦片战争中 中国的王朝制度暴露出了很多问题

如果能够参看鸦片战争前后道光和大臣的奏对

触目惊心 大面积大范围的对道光 对皇帝撒谎

以至于道光自己也常常判断失误做出错误的决策

何况道光还不是一个优秀的君主 即使情报正确 他也未必能有正确的判断

鸦片战争爆发前期 道光不知道英国人为什么要骚扰中国(他不认为是战争)

在英国军队进驻舟山群岛时 甚至有奏报称这些人不过是大号的鸦片贩子

后来几场败仗下来 道光问洋人为什么要打他们

臣下回答 “ 无他 通商”

道光生气的回复 “又不是不给通商 但是只能在广州通商”

于是派了琪善去谈判

琦善在和义律谈判时热情过了头

而在后来谈判失败时双方交战 中方总是惨败

于是一种舆论在中国流行 “不是打不赢英国人 而是总是有汉奸出卖 比如···琦善 他和英国人走这么近 肯定是卖国贼!”

中国人在经历失败时总是喜欢找背锅的人

鸦片战争是琦善 甲午战争是李鸿章···就是难以承认 是我们整体的失败

失败了就自强 找回来啊

应该说是对国家大事的一种过于简单的解读——简单的忠臣和奸臣划分

甚至还有人认为 让林则徐去指挥 鸦片战争就不会输

其实就是孙武项羽霍去病岳飞····这些人再世来指挥 鸦片战争也是打不赢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鸦片战争签订《南京条约》的主约人确实是耆英和伊里布,但民间和许多历史叙述中,对耆善的批评声浪却异常高涨,甚至到了“骂”的地步。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将鸦片战争前的历史背景、耆善的个人行为以及当时清朝官场的运作方式结合起来看。首先,耆善的失职是导火索,也是重要的被骂原因。鸦片战争的爆发并非一蹴而就。在.............
  • 回答
    鸦片战争(18401842年)期间,清朝未能举国动员与英军决一死战,这一现象背后涉及复杂的历史、政治、经济和军事因素。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原因: 一、政治与制度层面1. 中央集权与官僚腐败 清朝的官僚体系高度集中,但地方官员普遍腐败,缺乏有效动员能力。例如,两广总督林则徐虽然在禁烟运动中表.............
  • 回答
    鸦片战争时期,英国在火炮技术上远超清朝,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战争的走向。具体到大炮的参数和制造工艺,我们来仔细梳理一下。英国大炮的主要类型与参数在鸦片战争(18391842)期间,英军装备的火炮主要分为两种:1. 滑膛炮(Smoothbore Cannon): 这是当时的主流火炮。 口.............
  • 回答
    鸦片战争时期(18391842年),英国国内的鸦片吸食情况虽然不像后来那么普遍,但确实存在,并且与当时英国在印度的殖民政策和鸦片贸易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吸不吸”问题,而是涉及到社会阶层、经济利益、医疗需求以及道德观念等多方面复杂的议题。首先要明确的是,在19世纪初期的英国,鸦片并非.............
  • 回答
    一堂颠覆认知的网课: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禁烟”论,我们该如何看待?最近,一则关于香港某教师在网课上发表“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是为了帮中国禁烟”的言论,在网络上引起了轩然大波。这则消息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作为普通大众,当我们听到这样颠覆性的历史解读时,往往会感.............
  • 回答
    听到英国人将鸦片战争描述为“帮助中国脱离旧的时代”的正义战争,感到愤怒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这种说法不仅歪曲了历史事实,更是对中国人民遭受的苦难的漠视。下面我将详细地为你提供反驳的论据和思路,帮助你进行有力的回应。核心反驳点:鸦片战争是一场不正义的、以商业利益为驱动的侵略战争,其目的是为了维护英国的鸦片.............
  • 回答
    英国对华关系中,确实存在着一些复杂的心理和历史印记,尤其是在看待当下中国的发展和国际地位时,会时不时地闪现出一些“清末错觉”的影子。但这并非简单地指向“再来一场鸦片战争”,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下的复杂心态。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历史、地缘政治、经济利益以及意识形态等多个层面。历史的回响:挥之.............
  • 回答
    鸦片战争,那段改变中国历史走向的沉重岁月,英军舰队的构成,是了解那场冲突的关键一环。要说清英军究竟是用蒸汽铁甲舰还是风帆战舰,答案并不是非此即彼,而是以风帆战舰为主,辅以早期蒸汽动力舰船,但还没有出现真正意义上的蒸汽铁甲舰。让我来为您详细讲讲当时的情况,尽量贴近历史的真实面貌。风帆战舰:当时的主力与.............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复杂,也极具历史争议性,很难给出一个确切的“是”或“否”的答案。鸦片战争无疑是改变中国历史走向的关键节点,它的到来加速了中国封建制度的瓦解,但若设想一个“没有鸦片战争”的中国,其内部力量能否独立完成转型,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探讨。核心论点:可能性存在,但难度极大且过程漫长且不确定。以下.............
  • 回答
    鸦片战争前,绝大多数中国人对英法等西方列强的领土概念,可以用“模糊”、“有限”和“居于次要地位”来形容。这种理解很大程度上是基于他们自身所处的中华帝国中心视角,以及长期以来与周边国家的交往模式。首先,“领土”这个概念本身,在当时中国人的认知中,与“国家”的概念是紧密相连的,但这里的“国家”更多地指向.............
  • 回答
    要谈英国人如何看待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这段历史,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敏感的话题,很难一概而论地说“所有英国人都这么想”。历史的解读会随着时代、个人经历、教育背景以及政治宣传而变化。不过,我们可以尝试梳理一下在不同时期,英国社会的主流看法以及一些关键的观点演变。鸦片战争(18391842):合法贸易的.............
  • 回答
    清朝在鸦片战争后的地位,确实是一个值得细细说道的话题,它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简单地说,英法等西方列强在经历过鸦片战争后,并没有把清朝真正视为一个平等的“东方大国”,但同时也承认它仍然是一个拥有庞大疆域和人口的政治实体,只是对这个实体的“实力”和“未来”有了截然不同的判断。鸦片战争前:一个被“幻想.............
  • 回答
    在鸦片战争时期,如果清军能够“训练有素”,并且能够与英军进行弓箭对射,这确实是一个引人遐想的设想。然而,要详细地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当时双方的武器装备、战术、士兵素质以及历史背景。弓箭与火器的代差: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在19世纪初,弓箭与火器之间已经存在着难以逾越的技术.............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确实很多人都有类似的感受,觉得如果换成明朝那些号称“战力爆表”的军队,或者更早期的清朝,比如入关时期的八旗精锐,来对阵19世纪的英军,结果会不会大不一样。咱们不妨细细掰扯一下。首先,得承认,1840年的清军,尤其是八旗兵,确实已经不是他们最强盛时候的样子了。 咱们先从“最强的清军.............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设问,它触及了中国近代史的一个关键转折点。如果马戛尔尼勋爵在乾隆皇帝面前行了叩头礼,我们不妨来推演一下可能发生的情况,以及它对中英关系和鸦片战争的潜在影响。首先,要理解马戛尔尼使团访华的背景。18世纪末的英国,正处于工业革命的蓬勃发展时期,对海外市场和原材料的需求日益增长。而清朝,尽.............
  • 回答
    在世界近代史的大潮中,特别是拿破仑战争时期,军事武器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革新不仅重塑了战场,更深刻地影响了国家间的力量平衡。而将目光转向同一时期,也就是清朝鸦片战争时期,我们看到的却是截然不同的景象——一种技术停滞与落后,与欧洲大陆的飞速发展形成了鲜明对比。拿破仑战争时期:.............
  • 回答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与西方列强之间虽然摩擦不断,但确实没有再爆发过像两次鸦片战争那样大规模、全面对抗的战争。这背后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是历史发展到那个阶段的一种必然,也是清朝统治者和西方列强各自权衡利弊后的选择。一、 清朝方面:元气大伤,内忧外患,无力再战第二次鸦片战争对清朝而言是致命的.............
  • 回答
    鸦片战争(18391842)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其经济根源与鸦片贸易密切相关。以下从历史背景、鸦片价值、消费量计算等角度详细分析: 一、鸦片战争中一箱鸦片的价值1. 鸦片的重量与单位 鸦片在19世纪的贸易中通常以“箱”或“担”为单位。 一箱鸦片一般约100斤(约50公斤),.............
  • 回答
    鸦片战争中,道光皇帝对谎报的军情选择完全相信,这一现象的背后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既有他个人的性格和认知局限,也有当时清朝政治体制的弊端,以及信息传递过程中的扭曲和失真。 简单地说,这是一种缺乏有效监督和制衡的官僚体制下,皇帝作为最高决策者,因为被层层滤过的、带有目的性的人为加工的信息所包围,而.............
  • 回答
    鸦片战争(18391842年)清朝之所以被英国“吊打”,并非偶然,而是长期以来积弊丛生、战略失误、技术落后以及社会制度僵化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场战争深刻揭示了清朝封建统治的腐朽和落后,也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以下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清朝战败的原因:一、 政治体制腐朽,统治僵化: 闭关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