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鸦片战争时,英国攻打中国的大炮参数(射程、杀伤力)具体是怎样的,制造工艺达到哪种水准?

回答
鸦片战争时期,英国在火炮技术上远超清朝,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战争的走向。具体到大炮的参数和制造工艺,我们来仔细梳理一下。

英国大炮的主要类型与参数

在鸦片战争(18391842)期间,英军装备的火炮主要分为两种:

1. 滑膛炮(Smoothbore Cannon): 这是当时的主流火炮。
口径: 英军使用的滑膛炮口径非常多样,从几磅重的小型榴弹炮到重型舰炮,口径差别很大。常见的舰炮口径多在 18磅到32磅 之间,但也有更大的。陆地支援炮兵可能装备 6磅、9磅、12磅 的加农炮。
射程: 滑膛炮的射程受其炮管光滑度、装药量、弹丸重量以及炮手技艺等因素影响。
有效射程: 对于舰炮,其对舰船的有效射程一般在 300500码(约270460米) 左右。在这个距离内,炮弹的精度和杀伤力相对可观。
最大射程: 在仰角较大时,炮弹理论上的最大射程可以达到 15002000码(约13701830米) 甚至更远,但这时的精度极差,几乎是概略射击。对于要命中移动的船只或密集的目标,这个最大射程意义不大。
杀伤力: 滑膛炮的杀伤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动能撞击: 炮弹(多为铸铁实心弹)在撞击瞬间释放巨大的动能,能够撕裂船体木板,击穿舱壁,造成结构性破坏。一发32磅炮弹的动能是相当惊人的。
破片杀伤: 当使用 爆破弹(Shell) 时,炮弹内装有火药,触碰到目标后爆炸,产生大量金属破片,对人员造成溅射杀伤。虽然滑膛炮发射的爆破弹精度不高,但在近距离对密集的人群或船体内部造成杀伤效果显著。
燃烧性: 一些炮弹内装有易燃物,如浸润过的麻绳球,可以引燃敌方船只或营房。
射速: 在熟练炮手操作下,一门滑膛炮每分钟可以发射 23发 弹药。

2. 线膛炮(Rifled Cannon): 在鸦片战争后期,英国开始少量装备线膛炮,虽然数量不多,但其技术优势更为明显。
口径: 早期线膛炮口径可能与滑膛炮相仿,如 3磅、6磅,也有更大的型号。
射程: 线膛炮最大的优势在于其 射程和精度大幅提升。由于炮管内壁有膛线,发射的 子弹形弹丸(Grooved Projectile) 会旋转,大大降低了空气阻力,并提高了弹道稳定性。
有效射程: 线膛炮的有效射程可以轻松达到 8001000码(约730910米),甚至更远。这意味着英军可以在更远的距离上就对清军发动炮击,而清军的火炮难以还击。
杀伤力:
穿透力: 线膛炮发射的抛物线弹丸更圆润,形状更佳,加上更高的初速,其穿透力比同口径滑膛炮更强,能够更有效地击穿敌方船体或防御工事。
精度: 极高的精度使得炮弹能够更准确地命中目标,减少弹药浪费,提高每次炮击的打击效果。
射速: 线膛炮的装填方式通常比滑膛炮复杂一些,但整体射速差距可能不像想象中那么大,熟练操作下可能也在每分钟12发左右。

制造工艺水准

鸦片战争时期,英国在火炮制造方面已经积累了相当成熟的工艺,达到了工业革命初期的先进水平:

1. 铸造工艺:
青铜炮(Bronze Guns): 早期的火炮多为青铜铸造,这种工艺相对简单,但青铜密度较低,炮管容易过热变形。
铸铁炮(Cast Iron Guns): 英国在铸铁炮的铸造技术上取得了显著进步。他们能够铸造出尺寸均匀、应力分布更合理的炮身。
熔炼与冷却: 通过改进铸造模具设计、控制铁水成分和冷却速度,大大减少了铸件的砂眼、裂纹等缺陷,提高了炮身的强度和一致性。
炮身钻膛: 对于高质量的铸铁炮,尤其是要求较高精度的炮,会进行 钻膛(Boring) 工艺。使用蒸汽机驱动的精密钻床,能够将铸造后粗糙的炮膛内部打磨得非常光滑平整,这是提升火炮射程和精度的关键。正是这种精密的钻膛工艺,为线膛炮的出现奠定了基础。滑膛炮虽然不需要膛线,但光滑的炮膛仍然能提升其性能。

2. 材料科学:
熟铁与铸铁: 英国掌握了相对优质的熟铁和铸铁生产技术,为制造坚固的炮身提供了可靠的原材料。他们开始认识到合金成分对材料性能的影响。

3. 设计与计算:
炮管长度与口径比: 英国的火炮设计已经考虑到了炮管长度与口径的比例,这直接影响炮弹的初速和弹道。
装药量优化: 通过反复试验,他们摸索出了不同口径火炮的最佳装药量,以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获得最大的射程和威力。

4. 线膛炮的出现:
膛线加工: 这是最关键的进步。在滑膛炮管内部加工出螺旋形的膛线,需要极其精密的机械加工设备。英国人在制造这种炮时,已经能够实现相对一致和有效的膛线加工,使得发射的弹丸能够被膛线“咬合”,旋转前进。这代表了当时冶金和机械加工技术的顶峰。

与清朝火炮的对比

与英国相比,清朝的火炮技术在鸦片战争时已经 严重落后。

铸造工艺: 清军的火炮多为铸造,但其铸造工艺粗糙,材料质量参差不齐,炮身内部多有瑕疵,精度差,而且容易炸膛。
膛线技术: 清朝几乎没有掌握有效的线膛炮制造技术。即使有零星的线膛炮,其加工精度也远不如英国。
弹药种类: 清军的弹药以实心弹为主,缺乏有效的爆破弹和燃烧弹。
炮术: 清军炮手的训练和战术也远不如英军系统和专业。

总结来说,鸦片战争时期,英国大炮的优势不仅仅在于拥有射程更远、精度更高的滑膛炮和早期线膛炮,更在于其背后 成熟的冶金、精密铸造和机械加工工艺。这些技术上的巨大鸿沟,使得英军能够从容地在远距离上压制清军,并在战场上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当时英国的炮兵技术,尤其是在精密加工方面,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知乎,认真你就赢了。
楼上推荐的那本茅海建教授的《天朝的崩溃》应该是目前国内讲述鸦片战争最权威的一本书了。

以下摘自《天朝的崩溃》:

英军此时装备了当时世界上比较先进的两种军用枪:一是 伯克式(Barker)前装滑膛燧发枪。其点火装置为磨擦燧石。枪 身长1.16米,口径为15.3毫米,弹丸重35克。射程约200米。 射速为2至3发/分钟。该枪约1800年研制成功,后装备部队。 二是布伦士威克式(Brunswick)前装滑膛击发枪。点火装置为 击发枪机撞击火帽。枪身长1.42米,口径为17.5毫米,弹丸重 53克,射程约300米,射速为3至4发/分钟。该枪约在1838 年起陆续装备部队。
……
清军使用的火炮,如同其鸟枪,其原型可追溯至明代。康熙年间,西方传教士南怀仁等亦帮助清朝监制了许多火炮。因 此,清军的火炮尽管名称繁多,但从样式上来看,主要是仿照西方17世纪至18世纪初的加农炮系列。

由于在18世纪内,西方火炮样式并无重大变化,至19世纪 鸦片战争时,与英军相比,清军火炮在样式及机制原理上大体相 同,两者的差别在于制造工艺引起的质量问题上,表现在以下几 个方面:
  一、铁质差。工业革命使英国的冶炼技术改观,铁质大为提 高,为铸造高质量的火炮提供了良好的原料。清朝的冶炼技术 落后,炉温低,铁水无法提纯,含杂质多,铸造出来的火炮十分粗 糙,气孔气泡多,演放时很容易炸裂,自伤射手。⑩清军针对此问 题主要采用两策。一是加厚火炮的管壁,使清军的火炮极为笨 重,数千斤巨炮,威力反不如西方的小炮。二是使用铜作为铸炮 材料。由于当时铜资源缺乏,铜炮十分罕见,视为利器。此外, 对于已经铸成气孔气泡较多、容易炸裂的火炮,清军则减少火药 填量,这又降低了火炮的威力。
  二、铸炮工艺落后。英国此时在铸造上已采用铁模等工艺, 并使用镗床对炮膛内部切削加工,使之更为光洁。清朝此时仍 沿用落后的泥模工艺,铸件毛糙,又未对炮膛进行深入的加工, 致使炮弹射出后,弹道紊乱,降低了射击精度。英方此时因科学 的进步,对火药燃烧、弹道、初速度等方面已进行研究,火炮的各 种尺寸比例和火门的设计,比较合理。而清方对火炮只是仿制, 不懂得身管/ 口径比例、以及火门位置在火药燃烧中的实际意 义,结果,许多火炮的比例不合,绝大多数火炮的火门口开得太 前、太大。
  三、炮架(炮车)和瞄准器具不全或不完善。炮架(炮车)是 调整火炮射击方向和高低夹角的器具。清军对此不甚重视。至 鸦片战争时,清军的许多火炮没有炮架,只是固定的。一些炮架只能调整高低夹角而不能左右活转,限制了射击范围。已设的 炮架,大多用粗劣木料制成,演放后,炮架震松,难以使用。让人 吃惊的是,淸军的许多火炮竟无瞄准器具,或只有“星斗”(用以 确定射击方向)而没有“炮规”(用以确定高低夹角)。士兵们主 要靠经验来瞄准。

四、炮弹种类少,质量差。英军此期使用的炮弹有实心弹、 霰弹、爆破弹等品种;而清军只有效能最差的实心弹一种,且有 弹体粗糙或弹径偏小的缺陷。
  此外,清军火炮在管理上亦同鸟枪,并无定期造换制度。由 于平常并不使用,许多露天搁置在炮台、城垛等处的火炮,日晒 雨淋,炮身锈蚀。至鸦片战争,这些火炮的使用年限大多已经很 长,清初铸造的比比皆是,有的甚至是前明遗物。?若不蒸洗试 放,谁也不知能否使用。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尽管中英火炮样式大体相同,但 因质量的差距,使之具有射程近、射击速度慢、射击范围小、射击 精度差、射中后炮弹威力弱等缺陷。这些缺陷中,哪一项不是致命伤?
  鸦片战争中的绝大多数战斗,是清军的岸炮与英军的舰炮 之间的炮战。按常理说,海岸炮依托坚固的陆地,可不计重量、 后坐力等因素,而制作得更大,射程更远,威力更大。实际上清 军的岸炮一般也重于英军的舰炮。但是,在战斗中,双方火炮的 威力却发生了逆转。当战场上硝烟散尽之后,我们不得不惊愕 地面对悲惨的事实:清军在战争的全过程中未能击沉英军的一 艘战舰或轮船,而自己的.阵地却被打得千疮百孔。

与枪、炮相关连的,是火药。
  鸦片战争时期,中英火药处于同一发展阶段,皆为黑色有烟 火药,其主要成份是硝、硫、炭。然而,同样是因为质量问题,使 中、英在火药上的差距大于前面所提的火炮。这里面的关键,乃 是科学与工业。
  1825年,歇夫列里在经过多次实验后,提出了黑色火药的 最佳化学反应方程式.:
  2KNQ3 + 3C+S^^K2S | + N2 个 + 3CX>2 个 据此,在理论上,硝、硫、炭的配组比率以74.84%、11.84%、 11.32%为最佳火药配方。英国按照这一方程式,配制了枪用发 射火药(硝75%、硫10%、炭15%)和炮用发射火药(硝78%、硫 8%、炭14%)。?这两种配方被西方备国确定为标准的火药配 方。除了科学带来理论上的进步外,工业革命又带来了机械化 的生产。
英国此时的火药已在近代工厂中生产,居于世界领先 地位。
  中国的火药,,起源于炼丹道士的偶尔发现,这就使中国的火 药理论一开始就蒙上了阴阳五行学说的围幕,妨碍对其理、化现 象作科学的分析。此后火药的发展,主要凭借经验的层积,鲜有 理论上的层层揭示。至鸦片战争时,清军制造的火药,仍是按照 明末的配方,以手工业作坊或工场生产。
  战前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所采用的火药配方是硝80%、硫 10%、炭10%。这是这一时期内我们能看到的唯一配方。而这 一配方中的含硝量过高,容易吸潮,不便久贮,爆炸效力低。
  手工业的生产方法,使清方无法提炼出高纯度的硝和硫,药 料的杂质成份高;又无先进的粉碎、拌和、压制、烘干、磨光等工 艺,只是靠舂碾,结果火药的颗粒粗糙,大小不一,往往不能充分燃烧。
  火药的质量,直接影响到枪、炮的威力。清军使用的粗劣的 火药,使其原本落后的枪、炮,在实战中效能更减。

以上,摘自茅海建教授《天朝的崩溃》第一章清朝的军事力量,第一节武器装备。

user avatar

我看到贼鸥大元帅的暴论实在是忍不住了。

首先,贼鸥大元帅认为西方火炮只有一里地的射程。而拿破仑战争时期,沙恩霍斯特的武器测试给出的数据是:


即使在三里地的射程上,12磅野战炮依然有可以接受的较为可靠的精准度。而2.5磅榴弹炮可以打出四里地的射程。

难不成1840年的英军火炮倒退了一百多年,直接只能打一里地了?

还有,贼鸥大元帅出示一份表格,表示西方炮最多打一里,除非重炮最大射程才打四里。来,你告诉我,能打五里的6磅炮难不成是重炮?你要是敢说6磅炮是重炮,叶尔莫洛夫今晚就去找你问问为什么6磅炮是重炮。

更扯的是他认为仰角6度射击就是火炮最大射程射击角度,因为他那份表格只有仰角6度射击。

贼鸥大元帅,请回答这个问题,你见过任何清军同等重量级的火炮可以打出每分钟七发的射速么?西方火炮在拿战时可以做到12磅炮每分钟射击两发,这对于这个重量来说已经是魔鬼级射速了。


火炮数量多毫无意义,火炮的射程、射速、杀伤力才有意义。你有一万门清军火炮,也不可能战胜一百门12磅野战炮,因为他们会在2.5km甚至3km的射程上以每分钟两发的射速对你发起攻击。

你会说哎呀这不公平,他们12磅炮打得远,有本事让我到射程。

好,那么如果在五百米射程内碰上了4磅野战炮呢?很好,你会知道什么叫一分钟内被上千发炮弹直接骑脸。而你这边怕是连一轮炮都没打出去。

还有,火炮应用是个技术活,需要强大的士官组织能力、军官指挥能力和炮兵专业素养。法军能把数十门火炮集中在一起组成整齐划一、号令一致的火炮群,这才是拿破仑的炮兵可怕的地方,这才叫大炮兵群。

想组成如此庞大的炮兵群需要考虑各部队协调能力、信息传递效率、指挥渠道通畅度甚至空间大小是否可以支撑。这不是个把大炮放一起就能简单了事的事情,这种组织战术直到拿破仑时期才发展成熟。

看看博罗季诺战役吧。法军用500多门火炮,在七小时内打出了九万发炮弹,而俄军火炮数量比法军更多,还有预设堡垒防御工事,却只打出了六万发炮弹。这就是炮兵战术能力的差距。

博罗季诺战役出现了非常惨烈的一幕:法军运营大炮兵群对俄军炮兵造成了极大杀伤,俄军的炮兵阵地只要被法军发现,就会被法军炮弹覆盖。俄军炮兵不惧死亡,前赴后继冲上阵地开火,但只能打五发,因为五发之后,法军大炮兵群会打出数以百计的覆盖俄军炮兵。

清军敢说有俄军战斗力的哪怕十分之一吗?博罗季诺战役,俄军光将军就阵亡23人,甚至连元帅都死了,清军在一场战役中什么时候牺牲过这么多的高级将领?


最离谱的是,都19世纪了,贼鸥大元帅居然还认为西方炮兵瞄准就是靠照门和准星,跟清军一样。那你告诉我这是啥。

这又是啥。

这两个仪器,代表的不仅仅是西方火炮瞄准设备先进,更是纯粹的数学和物理的领先。

为什么清军没能造出这种仪器?原因太简单了:你让清军算个抛物线函数和牛顿力学定理,你看看他们算得出来吗。

user avatar

@盘旋的贼鸥


盘旋的贼鸥 (作者) 回复赫连洪亮7 小时前

有个屁带刻度的仰角螺,那是直瞄时代,要那玩意屁用

====来,给大家说说,这是啥?

====再重复一次,这玩意用法是每圈仰角固定,不是什么带刻度,哈哈!

看得到吧? 看得懂吧?

另外 在 《Artillery of the Napoleonic Wars》里也有附 拿破仑时期的射表

user avatar

和清军一个样,没啥区别。当时欧洲火炮并无多大进步,实际与明末清初一个水准,并无实质提高。

第一次鸦片战争清军一共投入5000多门重炮,被英军缴获了3114门,其中西洋炮就有400门,其中在虎门要塞缴获200门为最大宗。

清军各省在鸦片战争期间一共进口与仿制西洋炮900多门,半数被英军缴获。

双方制炮工艺实际也相当,根本没有西洋炮铁质更好的事情,实际检测了西洋铁炮和大清铁炮的金相组织后,可以认为,大清为了备战鸦片战争新造的一些新式火炮,实际比西洋炮还优越。整体看则是半斤八两旗鼓相当。那些什么大清火炮都是白口铁麻口铁,英军火炮都是低碳钢的说法,根本都是china han 们胡说八道自摸自射的YY,英军铁炮一样也是白口铁麻口铁居多,在检测数据有英国铁炮有22个送检样本是白口铁和麻口铁,而清军火炮则有20个样本检测结果是白口铁和麻口铁,而且所有检测样品中,没发现英制铁炮有任何一例样本是低碳钢,倒是清军新造的新式炮中发现了低碳钢样本。在英军铁炮中所有采样样本中,发现属于铸铁脱碳钢,低碳钢和熟铁的样本份数都是0份,倒是大清的新铸炮有5份样本发现是熟铁,1份样本是低碳钢,9份样本是铸铁脱碳钢。

检测数据表明,当时西方的火炮铸造品质根本就不超过大清的铸造品质,大清很多独到的工艺技术实际是比当时西方掌握的工艺技术更强,要说真有差距恐怕只能是生产效率上的差距。备战鸦片战争,清军的新式火炮主要有四种,铁模炮,锻铁炮,复合炮身炮,仿夷炮(新红衣炮),前三种数量都不大,铁模炮china现存样本仅1门铁炮还是小型炮,大型炮和铜炮当年都被英军拉走了。复合炮身新炮大都在外国的博物馆里,锻铁炮也都没了,但仿夷炮还有不少,通过新红衣炮与进口夷炮的金相组织采样比较,当时记录的大清铸炮品质不下西洋是真实的。实际当时连英国人也记录了一些大清火炮品质超过英军火炮,并表示难以猜测出到底是用了什么高深的铸造工艺技术。

清军与英军火炮采样样本,大部分样本都是灰口铁以及麻口铁和白口铁,灰口铁属于当时的高品质,白口铁和麻口铁则较差。至于更高品质的脱碳钢,熟铁,低碳钢样本,英制铁炮样本中是0发现,而大清的新红衣样本中有15份是脱碳钢,熟铁,低碳钢。

而大清的新红衣不但有大量灰口铁样本被发现,还有差不多数量的样本是铸铁脱碳钢,而英军铁炮样本中无一例检测出是铸铁脱碳钢,也未发现有熟铁样本,更没发现有样本是china han胡吹的低碳钢。

可见英制炮的铸造品质实际不如大清新炮,即使只看从12门大清制与英制铁炮上采集的12份炮膛采样结果来看,英制炮也无任何优势,7门英制西洋炮内膛采样结果,2个是白口铁,3个是麻口铁,2个是灰口铁,也就是只有2门品质较好,5门是比较差的。而5门大清铁炮的内膛采样结果是2门是白口铁,1门是灰口铁,1门是脱碳铸铁,1门是铸铁脱碳钢,仅2门较差而已,并脱碳铸铁与铸铁脱碳钢那比灰口铁更好,那都是钢不是生铁,英制炮根本就是劣势品质。

所谓大清枪炮的管壁没有精加工,西洋枪炮都用机器镗孔的说法也根本不确实,大清的枪炮一样也是镗过孔的,在电动机和高速钢问世以前,双方枪炮镗孔工艺也是半斤八两,效果也是差不多的,只枪炮镗孔大清多用人力畜力,英国那时镗炮多用水力而已,即便如此,英国镗铁炮也镗不出高速度,也是给铜炮镗孔快,所以英军多是铜炮。由于铁炮镗孔慢,所以清军许多铁炮实际就没镗孔,但特制新式铁炮和铜炮也是镗孔了的。

大清枪炮镗孔技术清早期就有,民间做火枪都有镗孔机具,用于做小口径长枪管的民用枪。乾隆中期以后,长枪管小口径的火枪是标准民用枪,民间可以拥有,而民间短枪管火枪的则收缴销毁。军用枪是大口径短枪管,当时只装备八旗军和部分西北绿营标兵。民用枪是民间与团练和标兵以外的绿营军兵丁使用。

双方火炮都有旋转炮架和瞄准装置,也都不是100%有,清军火炮也不是都用导火线点火,一样有燧发点火和雷击点火。

英军的火炮也根本没有当时清军官员吹嘘的10里射程,实际有效射程多在1里以内,重炮最大射程4里左右,也就是不超过康熙时期武成永固大将军的水准,比清军的新式炮射程还低。

这些西洋舰炮射程根本就是武成永固的水准,根本比不上清军的新式炮。

武成永固大将军弹子12斤,最大射程2000米,实际比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才问世的拿破仑M1857型12磅长炮射程还远,一大堆武成永固大将军在第二次鸦片战争被俘,拉到了欧美国家成为展品。

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才刚装备的 12磅 长滑膛炮,最大射程还不如同口径级别的武成永固大将军,最大射程仅是1700米。野战炮更近900多码到1400码而已,而且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以后的很长时间里,欧洲依旧还在继续装备前装滑膛炮。

Western cannon during the 19th century became larger, the smoothbore 12 pounder, which was renowned for its sturdiness, reliability, firepower, flexibility, relatively light weight, and range of 1,700 m (5,600 ft).

清军无论炮弹还是火药,实际都有当时不低于甚至高于欧洲水准的产品,只是清军各省制造的火药,炮弹,火炮,火枪,并没有实现统一标准,品质参差不齐而已,确实有很糟糕的,但那不是打败仗的原因,打败仗的原因是绝大多数清军并不愿意打仗,在战场上未战即逃,甚至暗中通夷。

鸦片战争时期包括二鸦时期,欧洲的火炮和枪械根本没有什么神奇威力,都是些前装滑膛炮和滑膛枪而已,线膛枪线膛炮不是没有,但是少的可怜,因为问题太多了,线膛炮容易炸膛,卡弹,迟发,哑火无法处理,炮闸后喷,很多人认为对自己的威胁还更大些。线膛枪则发射缓慢,而且连续射击精度实际也没保证。

德皇威廉曾组织一批训练有素的士兵,进行滑膛枪和线膛枪射击比较,如果单兵射击一个目标一次,线膛枪对200码距离目标命中率远远超过滑膛枪,一群士兵射击一群目标一次,线膛枪也是优势,但优势就不很大了,但要连续射击,情况就相反了,滑膛枪打的快,是滑膛枪射中的更多。因为一群人排队枪毙一群目标,那瞄准精度就不是很重要了,是射速更重要,还有就是黑火药燃烧有残渣,除非每次发射后都把枪膛清洗一次,线膛枪的射击精度会越来越差,装弹也越来越慢,米涅弹装填也根本不快,次口径的丢进枪管容易,但必需用通条用力捣紧,不然枪口一向下,子弹头掉出来了,战场手忙脚乱的,谁能保证枪口始终保持合适的角度???而且线膛枪发射后膛内残渣特别多,至少要用通条缠上布条稍微擦拭一下,不然装填会越来越慢,精度会越来越低,还容易炸膛,而滑膛枪发射就干净的多,而且弹子也是次口径的,是用纸筒包着用通条捣进去,发射迅速,也不需要每次射击后擦拭枪膛,所以德国认为,正规战射击还是滑膛枪更靠谱。

鸦战时期重型炮射程并不远,实际就是1里内击穿力大,有个3~4里最大射程就算远程大炮了,武成永固的水准而已。清朝那时新式重炮最大射程是7~9里,比武成永固还远的多,但是达到了80磅~100磅程度,而欧洲這样级别的火炮也是差不多的射程,一样普遍有3000多米到4000米的射程。但真正能造成严重破坏的距离也就2里多而已,而且這样的舰炮根本就没几门,主要还是32磅~24磅舰炮,最多武成永固的水准。当时的10多磅到30多磅炮,也有打得远的,也能打6~7里,但那是靠大仰角射击提高射程的地面炮,根本没啥威力,炮弹落到船上直接被弹飞,那玩意只能打地面的人群。

当时的开花弹也没啥威力,是黑火药当炸药,所以口径一小,那就和个大鞭炮差不多,关键是没有发明可靠的碰炸引信,都是时间引信,要估准炮弹飞行的时间,看留多长时间燃烧导火装置,清朝和欧洲都是一样的玩意,福建沿海炮台重炮口径大,就有开花弹,但开花弹弹子轻,射程要近一些,而且打不了船,因为谁也无法估准炮弹飞行时间,导致炮弹不是落海还没爆就是还没落下来在空中就爆了,打中船体却还没爆的弹子,因为里面是火药,空心的,不重,就是大口径的也直接弹海里去了。英军舰炮打陆地目标,倒是无所谓,把爆炸时间定长点,别飞半道炸了就可以了,落地后管TMD炮弹是滚到哪里去爆炸,但也根本无法破坏防御工事,对付炮台护墙还是要靠实心弹,但清军的炮台都很坚固,英军的舰炮根本无法破坏,经过第一次厦门炮战后,英军就得出了结论,不能与清军炮台对射,打下定海后,英军看了定海要塞炮台,认为即使把整个欧洲的战舰全调过来,也无法破坏定海要塞。

英军舰炮根本无法破坏清军的要塞炮台,英军舰炮也无射程优势,英军打下清军炮台的原因实际就是迂回后方攻击和内应,清军沿海炮台,不管火炮是否是磨盘架,都不能射击炮台后面的目标,因为后面不是山就是护墙,没有办法向后射击,清军的炮台都是封锁内河海口与港口的用途,很多就是只有一个火力面,包括平地上的大沽口炮台,都没有360度炮击火力,后方护墙上没火炮射孔。所以英军后来攻击定海要塞,虎门要塞,都是用一样的方法,随便找个炮台大炮打不到的地方,用小船运千把步兵登陆,从陆地迂回到清军炮台背后去打,谁TMD傻了吧唧的去用战舰和放在无法被舰炮破坏的堡垒里的大炮对射???一从后面攻打,清军要塞的防御火力就破了,那就要进行步兵战了,可鸦战清军普遍就是很远距离就放一排枪,英军要没被吓跑,清军就跑,几千兵上万兵的要塞可以瞬间就跑个精光,只留下一些光杆军官在要塞里锤头顿足的哭喊,然后就是上吊的上吊抹脖子的抹脖子,所以通常英军夺取清军炮台要塞,连1个战死的人都没有,比较倒霉的是攻打定海要塞,竟被清军這样放了一排流星弹打死了2人,而攻打珠江口虎门沙角要塞区以及逆江上溯广州城下,连1个英军也没被清军打死,倒是战斗间隙休息期间一群英兵在三元里与群农民发生了械斗被打死了2个,后来经过调停各自散去。从此英军再无与当地居民发生争斗的事情发生,彼此相安无事,互相买卖,其乐融融。

第一次鸦片战争,清军绝大部分人无心战斗,因为清军只有很少的人是八旗军,而且都在固定区域,彼此难以相互支援,英军很难遇到,英军遇到的绝大多数都是绿营汉军,而绿营汉军都有查缉走私的业务,禁毒本是各地绿营军的生财之道,各地绿营军大半收入都是靠参与鸦片走私或与英国毒贩勾结私放鸦片获得,你叫他们去把英军打跑,彻底断了他们的财路,这不强人所难嘛。加上这种行当,怎么能少了本地黑帮参与???绿营军总不能自己开大烟馆嘛。而大清的黑帮那就是洪门天地会之流,那是干啥的???在大清那是搞反清复明的!!!所以鼓吹反清复明的胡编故事也就传入绿营军了,那就更无心作战了,所以遇到英军远远放排流星弹给皇上听个响交个差也就完事了,要是有铁杆汉奸或满奴觉得还不够交差,自己去抹脖子上吊投水给皇上交差好了,广大士兵反正是不奉陪了。所以英军登陆后,清军一触即溃,望风而逃那是正常现象,根本不用考虑兵力对比和武器的问题。英军登陆后实际遍地都是带路党,平均每日要发放50磅的银币给提供情报者,清军能赢个屁呀。

至于遭遇八旗军,英军用绝对优势兵力围攻,在乍浦,协助八旗军作战的绿营军不但望风而逃,还接应英军进了乍浦,从背后包抄八旗军,结果200多八旗军在城外天尊庙附近被2000多英军合围住了,双方列阵用火枪对打,英军伤亡数十人(死7~9,伤50多),八旗军伤亡160多,突围跑了。

在镇江,英军登陆后,镇江绿营与各地协防的绿营军一哄而散,霎时就仅余1400八旗军守镇江,英军前后投入9000以上兵力进攻,毫无进展,八旗军正在得意,岂料镇江一洪门黑庙老僧带领2000英军从无人防守的十三门入城,立即就合围了全在一面城墙上与英军对射的八旗军,八旗军无法在巷战中把入城英军赶出去,知道大势已去,于是也就突围了,八旗军佐领海龄见部队死伤达三成,难以向皇上交差也就放火自尽了。镇江之战是鸦片战争最强之战,双方各死伤小几百而已,其中英军伤亡数字颇有争议,因为战况最激烈时,海军的水兵都投入攻城战斗了,其中有1艘船就伤亡了几十名水手,但后来的资料记录是战死37~39,负伤150~190,但不管怎么说都是前所未见的巨大伤亡。而镇江八旗军也根本没有后来传说中的全员玉碎,大部分突围成功了,仅死了225人,失踪48人。這样兵力悬殊的两次战斗,英军都无法围歼八旗军,而且伤亡不小,丝毫看不出英军武器和野战战法有啥先进之处。

八旗军在乾隆收了新疆后,设立了新疆驻防八旗,从此全国再无1个八旗军还能机动调拨,全部都在北京和各地驻防了,根本没有可机动的部队,各个驻防点少就700~900兵,多就2000~3000兵,加上旗兵自带的家属和随从,一个驻防点少就几千男女老少,多就2~3万男女老少,根本就很难机动调拨。而京旗大部分旗兵那就是个领饷的身份而已,平日都是在大街上那些,有钱的就提笼架鸟,听戏喝茶,没钱的跑腿打杂,碰瓷讹钱的主,京旗10万大军,估计有近9万都是没啥实际职务,平日是在大街上逛游的,皇上也不敢派他们出去打仗。至于有实际军务的,那要保护皇上,守卫园林和皇陵,实际也根本抽调不出富余兵力,所以八旗军不但很难遇到,而且八旗军的伤亡朝廷也承受不起,伤亡两成就必需撤退,镇江之战,参战1400八旗军伤亡了三成已经让道光皇帝心如刀绞了。

八旗军兵力紧张是因为当年入关,满洲九成旗人都入关了,留在关外的人口只有一成,区区3万人口而已,入关是27万人口,而入关满人户籍全落在北京,都只在北京内城居住,以后分出人口去各直省驻防,西北驻防,满洲驻防,新疆驻防,户籍也一样还在北京,在驻防地是暂住公房,面积小,而且被局限在满城居住,无令离城10里就是逃兵。由于各地满城与北京内城都没扩大过,旗人又不准离开满城居住,所以北京内城与各地满城内房屋数量就限制住了关内旗人的数量增长,京旗到了50万人口以后涨不上去了,而八旗军只能从京旗选拔,50万人口有20万兵的名额,那可不有一半都得留在北京的大街上溜达逛游,除了给皇上护驾的以外,稍微能用的兵都打发到各驻防地换防去了,剩下的就放在大街上逛了,后来各驻防点换防少了,驻防八旗自己内部也可以来个子承父业在当地世袭兵额,可驻防点人口一样受房屋数量限制,人口上不去,不是世袭贵族有大房子,家家自觉计划生育。所以八旗军到了后来,最多三成被认为可战,而且高度分散在各地,也就是只有5~6万八旗军分散在各地,被认为是可战兵力,其他10几万八旗军那都是逛大街的闲散军职,大半云集在北京。这种情况下,在皇上心中,八旗军哪能承受大的伤亡???真要必需上八旗军去激战,那绿营军起码要拖延2年时间,皇上从关外和蒙古进行动员新的暂编八旗军,实际上因为关外满人没有房屋等问题限制,到嘉道时期,留守关外的人口已经超过了关内,但关外不能自己编列八旗军,满洲驻防八旗军是从京旗派来轮驻,那是怕以后关外的铁帽子王能控制拥有一支比关内规模更大的八旗军,到时也来个靖难咋办???所以关外不练兵,急忙之间组建不出八旗军。整个第一次鸦片战争,八旗军就2支增援部队南下,一支是青州驻防八旗,抽调了400人增援京口八旗,最后参加了镇江之战,一支是关外新编索伦八旗200人,刚走到山海关,接到上谕,战争结束了,解散回家。

第一次鸦片战争失利,绿营军和作战统帅都就纷纷找借口,主要就是两点,一是洋夷船坚炮利,洋炮一发10里锐不可当。二就是汉奸太多,不是臣等不用命,而是汉奸太多,都是汉奸在打头阵偷袭,所以我军难以防备,屡被汉奸偷袭得手,因此大乱,才败给洋夷,要是没有汉奸助阵,早把英夷全干趴了。由于东南沿海帮会泛滥,反清复明的宣传满天飞,确实存在民人帮英军不帮清军,以及部分绿营军兵故意扰乱外省助战援军的事情,这种说法也非常普遍,前线总指挥奕山甚至上奏,粤民皆汉奸,粤兵皆贼党!!!洋夷船坚炮利的说法实际就是這么来的。

到第二次鸦片战争,在第二次大沽口战斗中,双方终于爆发了舰炮与炮台炮硬碰硬对射,主要原因是大沽口炮台是土墙围子,在大沽口炮台发炮射击登陆英军小船后,英军认为这种土墙炮台不堪一击,不是以前在南方看见的巨石堡垒,那英舰的舷炮那么多,还不三下五除二就把那些土墙炮台全轰塌掉,于是打了2天的炮战,英舰11艘全部中弹,4艘沉没,英军伤亡400多人,清军损失30多人,那炮台是三合土围墙,而且前方护墙有超过1丈厚,英军舰炮根本打不穿。后来第三次打大沽口,还是沿用老办法,用陆军迂回到炮台后方进攻,立即就打下来了,大沽口的岸炮被护墙围着,但只有前方有射口,而且也只有前方的护墙厚,侧面与后面的护墙很薄,英军用野战炮抵近就可以打穿,而且后墙连火枪射口也没有,遭遇侧后攻击只能干挨打,所以大溃。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在美国爆发了南北战争,美国开始大量投入前装线膛炮,但也就美国而已,当时西方火炮都是生铁或黄铜青铜炮身,根本没钢炮,还不如大清的优质炮材料好。铜炮膛线磨损快,铁炮易炸膛,而且装填慢,所以线镗炮在欧洲并不太受欢迎,而美国人打了半年以后杀红眼了,就不管那些了,用线膛炮提高射击精度和杀伤力,线膛炮是圆柱炮弹,所以可以使用碰炸引信,也就是南北战争时期,美军开始在战场上主要使用开花弹了,那些霰弹葡萄弹之类的就用的较少了。但射程方面也无明显进步,真正提高的是准确度和破坏力,比如12磅滑膛炮口径是120mm附近,而线膛炮是75mm附近,炮弹重量基本相当,口径却缩小了,而且打的更准了,还有就使用了碰炸引信,避免了炮弹因爆炸时间设定不准确造成的半途爆炸或击中目标被弹开后才爆炸,可以加大火炮仰角提高射程。但是美国也一样存在反对声浪,主要就是诟病线膛炮容易炸膛以及远距离实际很不准确,因为当时并不能找出炮管的合适缠距,只近距离准确并存速高,提高仰角发射后,炮弹转速不够在半途就会翻滚,不知道会落到哪去,炮弹的碰炸引信也因此无法可靠的起爆,有的转速太高,打到远 处落地,还是保持发射时的角度,是炮弹尾部先落地,哑弹率同样很高,两者都破坏了炮弹的风阻系数,所以并无最大射程增加。

美国内战结束后,美国海军1866年的舰炮能力,可见并无大射程的火炮,即使穿越回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结束)第一次鸦片战争(1842年结束)也并无什么射程优势。而大清当时也能山寨那时水准的线膛炮。

美国内战时期双方地面使用的20磅以内滑膛炮与线膛炮射程,可看到也没啥射程增加。

至于火炮的瞄准,那时还是直接瞄准时代,大清的火炮同样有准星和照门,瞄准技术和方法是一样的,专挑品质差的,那肯定不行,但要专挑品质好的,一样打的很准。而西方当时的火炮也一样是品质无法如一,所以技术方面并无差异,真正的差距是在学术理论方面,也就是西方的武器技术提升无止境,并可能提升速度越来越快,而大清这边则很难再有多少提升,已经到了瓶颈。这时打败仗也不是啥太坏的事情,起码提前了搞洋务的时间,所以大清的武器一直就没落后过。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鸦片战争时期,英国在火炮技术上远超清朝,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战争的走向。具体到大炮的参数和制造工艺,我们来仔细梳理一下。英国大炮的主要类型与参数在鸦片战争(18391842)期间,英军装备的火炮主要分为两种:1. 滑膛炮(Smoothbore Cannon): 这是当时的主流火炮。 口.............
  • 回答
    鸦片战争(18401842年)期间,清朝未能举国动员与英军决一死战,这一现象背后涉及复杂的历史、政治、经济和军事因素。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原因: 一、政治与制度层面1. 中央集权与官僚腐败 清朝的官僚体系高度集中,但地方官员普遍腐败,缺乏有效动员能力。例如,两广总督林则徐虽然在禁烟运动中表.............
  • 回答
    鸦片战争时期(18391842年),英国国内的鸦片吸食情况虽然不像后来那么普遍,但确实存在,并且与当时英国在印度的殖民政策和鸦片贸易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吸不吸”问题,而是涉及到社会阶层、经济利益、医疗需求以及道德观念等多方面复杂的议题。首先要明确的是,在19世纪初期的英国,鸦片并非.............
  • 回答
    鸦片战争签订《南京条约》的主约人确实是耆英和伊里布,但民间和许多历史叙述中,对耆善的批评声浪却异常高涨,甚至到了“骂”的地步。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将鸦片战争前的历史背景、耆善的个人行为以及当时清朝官场的运作方式结合起来看。首先,耆善的失职是导火索,也是重要的被骂原因。鸦片战争的爆发并非一蹴而就。在.............
  • 回答
    一堂颠覆认知的网课: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禁烟”论,我们该如何看待?最近,一则关于香港某教师在网课上发表“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是为了帮中国禁烟”的言论,在网络上引起了轩然大波。这则消息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作为普通大众,当我们听到这样颠覆性的历史解读时,往往会感.............
  • 回答
    听到英国人将鸦片战争描述为“帮助中国脱离旧的时代”的正义战争,感到愤怒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这种说法不仅歪曲了历史事实,更是对中国人民遭受的苦难的漠视。下面我将详细地为你提供反驳的论据和思路,帮助你进行有力的回应。核心反驳点:鸦片战争是一场不正义的、以商业利益为驱动的侵略战争,其目的是为了维护英国的鸦片.............
  • 回答
    英国对华关系中,确实存在着一些复杂的心理和历史印记,尤其是在看待当下中国的发展和国际地位时,会时不时地闪现出一些“清末错觉”的影子。但这并非简单地指向“再来一场鸦片战争”,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下的复杂心态。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历史、地缘政治、经济利益以及意识形态等多个层面。历史的回响:挥之.............
  • 回答
    鸦片战争,那段改变中国历史走向的沉重岁月,英军舰队的构成,是了解那场冲突的关键一环。要说清英军究竟是用蒸汽铁甲舰还是风帆战舰,答案并不是非此即彼,而是以风帆战舰为主,辅以早期蒸汽动力舰船,但还没有出现真正意义上的蒸汽铁甲舰。让我来为您详细讲讲当时的情况,尽量贴近历史的真实面貌。风帆战舰:当时的主力与.............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复杂,也极具历史争议性,很难给出一个确切的“是”或“否”的答案。鸦片战争无疑是改变中国历史走向的关键节点,它的到来加速了中国封建制度的瓦解,但若设想一个“没有鸦片战争”的中国,其内部力量能否独立完成转型,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探讨。核心论点:可能性存在,但难度极大且过程漫长且不确定。以下.............
  • 回答
    鸦片战争前,绝大多数中国人对英法等西方列强的领土概念,可以用“模糊”、“有限”和“居于次要地位”来形容。这种理解很大程度上是基于他们自身所处的中华帝国中心视角,以及长期以来与周边国家的交往模式。首先,“领土”这个概念本身,在当时中国人的认知中,与“国家”的概念是紧密相连的,但这里的“国家”更多地指向.............
  • 回答
    要谈英国人如何看待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这段历史,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敏感的话题,很难一概而论地说“所有英国人都这么想”。历史的解读会随着时代、个人经历、教育背景以及政治宣传而变化。不过,我们可以尝试梳理一下在不同时期,英国社会的主流看法以及一些关键的观点演变。鸦片战争(18391842):合法贸易的.............
  • 回答
    清朝在鸦片战争后的地位,确实是一个值得细细说道的话题,它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简单地说,英法等西方列强在经历过鸦片战争后,并没有把清朝真正视为一个平等的“东方大国”,但同时也承认它仍然是一个拥有庞大疆域和人口的政治实体,只是对这个实体的“实力”和“未来”有了截然不同的判断。鸦片战争前:一个被“幻想.............
  • 回答
    在鸦片战争时期,如果清军能够“训练有素”,并且能够与英军进行弓箭对射,这确实是一个引人遐想的设想。然而,要详细地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当时双方的武器装备、战术、士兵素质以及历史背景。弓箭与火器的代差: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在19世纪初,弓箭与火器之间已经存在着难以逾越的技术.............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确实很多人都有类似的感受,觉得如果换成明朝那些号称“战力爆表”的军队,或者更早期的清朝,比如入关时期的八旗精锐,来对阵19世纪的英军,结果会不会大不一样。咱们不妨细细掰扯一下。首先,得承认,1840年的清军,尤其是八旗兵,确实已经不是他们最强盛时候的样子了。 咱们先从“最强的清军.............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设问,它触及了中国近代史的一个关键转折点。如果马戛尔尼勋爵在乾隆皇帝面前行了叩头礼,我们不妨来推演一下可能发生的情况,以及它对中英关系和鸦片战争的潜在影响。首先,要理解马戛尔尼使团访华的背景。18世纪末的英国,正处于工业革命的蓬勃发展时期,对海外市场和原材料的需求日益增长。而清朝,尽.............
  • 回答
    提起鸦片战争,很多人脑海里浮现的画面是清朝政府因为鸦片问题而与英国爆发冲突。但如果我们深入探究一下,会发现鸦片在当时并非仅限于中国流行,它的“足迹”早已遍布世界各地。鸦片:从药到毒,全球的“宠儿”与“弃儿”首先得明确一点,鸦片本身在那个时代并非中国独有的“发明”或者“流行品”。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非常.............
  • 回答
    鸦片战争前,清朝确实与西方世界存在一定程度的交流,但这交流并非主动学习先进技术,更像是一种被动的、零散的接触。当时清朝统治者对西方技术的态度,以及由此带来的结果,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细致地剖析:一、 误判形势,盲目自大:固步自封的观念基石“天朝上国”的观念是当时清朝统治者,尤其是以乾隆皇帝为代表的统治阶.............
  • 回答
    提到鸦片战争,很多人脑海里立刻会浮现出那个经典的画面:骑着战马、挥舞着大刀长矛的清朝士兵,对阵那些装备着火枪火炮的英军。但说清军在鸦片战争中“仍是大刀长矛”,这其实是一种过于简单化的说法,甚至有些失实。事实上,到了19世纪中期,清朝的军事装备已经远远不止是大刀长矛了。虽然这些冷兵器确实还在装备数量庞.............
  • 回答
    假设历史的轨迹发生改变,让康熙而非道光在鸦片战争时期执掌大清,这无疑是一个引人遐想的议题。康熙帝,这位勤勉、睿智、开明且有着卓越军事才能的君主,与那个被历史定位为“昏庸无能”的道光皇帝相比,究竟能否扭转鸦片战争的乾坤,让中国避免那段屈辱的开端?要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得从康熙的性格、执政理念、清朝当时的.............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非常有趣,也触及了一个重要的经济史和历史学上的讨论点。简单来说,宋朝和清朝时期的“GDP”并非我们现代意义上严格意义上的GDP计算,而更多的是基于历史学家的估算和推断,用来反映当时国家经济的规模和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下面我们来详细解读一下: 什么是现代意义上的GDP?首先,我们需要理解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