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鸦片战争时鸦片是否只在中国流行,而在国外没流行?

回答
提起鸦片战争,很多人脑海里浮现的画面是清朝政府因为鸦片问题而与英国爆发冲突。但如果我们深入探究一下,会发现鸦片在当时并非仅限于中国流行,它的“足迹”早已遍布世界各地。

鸦片:从药到毒,全球的“宠儿”与“弃儿”

首先得明确一点,鸦片本身在那个时代并非中国独有的“发明”或者“流行品”。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非常古老的年代,在古希腊、古罗马时期就被用作止痛药和镇静剂,被视为一种珍贵的草药。在中世纪,欧洲的医学界也普遍使用鸦片制剂,比如著名的“大英丸”(Laudanum),就是一种鸦片酊剂,用来治疗各种疾病,从腹泻到失眠,几乎无所不包。

欧洲各国,尤其是英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鸦片的使用是非常普遍的。在工业革命的背景下,城市人口剧增,疾病缠身,劳累过度,鸦片作为一种快速有效的缓解手段,在社会各阶层都找到了市场。无论是上流社会的贵妇们用于解乏消遣,还是下层民众用来麻痹痛苦,鸦片都扮演着一个重要角色。当时的药店里,鸦片制剂随处可见,甚至被添加到咳嗽糖浆、止痛药膏等各种药物中。

为什么鸦片会与中国紧密联系在一起?

那么,为什么我们总会把鸦片和中国联系起来,甚至称之为“鸦片战争”呢?这其中的关键在于一个“贸易”和“倾销”的故事。

在18世纪末,英国东印度公司发现了在印度种植鸦片的高额利润。印度地处亚欧交界,气候适宜,可以大规模生产高品质的鸦片。而当时,中国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对欧洲的茶叶、丝绸、瓷器等有着巨大的需求,贸易逆差让英国人感到头疼。

英国人想到了一个“聪明”的办法来扭转贸易局面——用鸦片来换取中国的商品。起初,中国也生产鸦片,但数量和质量都无法与印度鸦片相比。当英国人将大量鸦片运往中国时,其低廉的价格和强大的成瘾性迅速打开了中国市场。

中国的反应:从视而不见到全民沉沦

最初,清朝政府对鸦片进口并没有高度警惕。一来是因为它被当作药品,二来当时的中国经济相对封闭,对于外部世界的了解有限。然而,随着鸦片进口量的急剧增加,其对社会造成的危害也逐渐显现:

经济方面: 大量的白银外流,严重扰乱了中国的金融秩序,导致“银贵钱贱”,对普通民众的生活造成了巨大压力。
社会方面: 鸦片成瘾者遍布全国,从官员到士兵,从士绅到百姓,许多人都因此丧失了劳动能力和正常生活。社会生产力受到严重影响,贪污腐败现象也因此滋生。
身体方面: 鸦片对人体的摧残是显而易见的,导致身体虚弱,疾病缠身,甚至死亡。

正是因为鸦片在中国的泛滥已经到了无可救药的地步,才促使了林则徐等人的禁烟行动,并最终引发了鸦片战争。

总结一下:

所以,说鸦片战争时鸦片“只在中国流行”是完全不准确的。鸦片在西方世界,特别是英国,早已是一种普遍使用的物质,尽管其背后有着从药用逐渐滑向娱乐消费的演变过程。真正让鸦片在中国引起“流行”并导致战争的,是英国将其作为一种商品,通过巨大的贸易量,强行倾销到中国,并以此来改变贸易格局。鸦片在中国造成的巨大社会和经济危机,才是引发这场战争的直接导火索。可以说,鸦片在当时的全球化贸易体系中扮演了一个极其特殊的角色,而中国成为了这场不对称贸易的最大受害者。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先去搜索鸦片的历史再来问这问题

知乎类似问题:

zhihu.com/question/2275

来自维基百科

鸦片在欧洲长期被当作传统药物使用,在古希腊时代的希波克拉底与盖伦的著作中,记载了鸦片的疗效。

18、19世纪的欧美医学家仍普遍师从古希腊医生的看法,把鸦片当作医治百病的“万灵药”,取代西洋传统医学较为野蛮的杯吸法、放血疗法和医蛭法。由于当时医疗条件落后,而且对疾病成因亦不太清楚,因此当时医生的目标是抑制病痛,而非治愈疾病。在这种所谓医治思?想下,鸦片的麻醉与镇痛的特性自然大有用武之地。

除了进口鸦片,英国医学协会还设立奖章推动国产鸦片的培育。英国政府一方面把吗啡含量为4%-6%的印度鸦片出口到中国,另一方面又进口吗啡含量高达10%-13%的土耳其鸦片用于本国制药业;英国人一方面视中国人因享乐而吸鸦片是“独特的东方习俗”,另一方面却以治病的名义毫无顾忌地把鸦片酊灌进自己的身体。“纵观整个19世纪,鸦片在英国、西欧和美国被广泛地应用,就像今天的阿士匹林(Aspirin)或扑热息痛(Paracetamol)一样。在

1831-1895

年间,英国国内鸦片消费的年平均增长率为2.4%。”[12]。

英国沼泽区的民众滥用鸦片的情况尤其严重,用以减轻农业劳动的单调与繁重,以及沼泽地气候引发的疟疾、热症、风湿、神经痛和肌肉痛。除此以外,当时英国民众也可轻易地从药剂师、杂货店、书店、甚至流动小贩,用廉价购买由鸦片配制成的“多弗粉”、“哥罗丁”(chlorodyne)之类的专卖药。在“鸦片无害”的假设下,当时的英国国民都将鸦片“上瘾”的副作用,当作是解脱病痛的代价。此外,当时英国市场亦出售含鸦片成分的“婴儿保静剂”,为了减轻育儿的负担,英国贫民窟的母亲、保姆、甚至育婴堂都乐意对孩子喂食,可以想象当时服用“婴儿保静剂”的儿童通常肤色灰白、营养不良,陷于比他们的父母更悲惨的境遇。下流社会的妓女、酒鬼用鸦片鬼混、代替酒精;上流社会的贵族、学者用鸦片享乐、激发灵感;身为英国国王的乔治三世嗜食鸦片,导致疯狂,即位的乔治四世同样具有鸦片瘾[13]。

在维多利亚时代,几乎每个英国人都在他们生命的某一段时期服用过鸦片[14],服食鸦片就像喝酒或抽烟一样是生活的一部分[15],可以想像当时鸦片在英伦三岛的泛滥程度。

即使有因鸦片中毒致命的事例,当时英国也极少有医生愿意作证把死因归于鸦片,因为这会牵涉到他的同行,或者会令鸦片药制品的销量减少[16]。医生和药商支持对华鸦片贸易的言论,只不过是他们在对本国同行包庇纵容的延伸。

有鉴于鸦片在中国的泛滥,英国政府开始立法禁止将鸦片使用于非医疗用途。但直到19世纪末,随著特效新药的发明,以及对人类疾病成因的深入了解,欧美医学界才开始破除对“鸦片治百病”神话的迷信,其应用范围才得到限制。

1907年由神学博士文英兰主持的伦敦禁鸦片大会,所有与会代表均认为英国应将印度与中国间及英帝国其他各地之鸦片贸易马上停止。伍连德在回忆录中写道:[17]“在这会议之前,我不知道英国人民对于政府的鸦片政策是这样地感到可耻。在我的演词中,我报告了海峡殖民地的贩毒情形,并强调英国政府必须想出其他增加税收之方法,不要再从烟田着想。会众报我以热烈的掌声……”

1909年2月,万国禁烟会(英语:International Opium Commission)在上海外滩汇中饭店召开,来自中、美、英、法、德、俄、日、意、荷、葡、奥匈帝国、暹罗、波斯等13个国家共41名代表,会议最终通过“九项决议案”。敦促各国政府采取必要之措施管制鸦片的生产和消费,“实开国际协作禁烟之端”。

1911年5月8日,中英再订《禁烟条约》十条及附件十条。

1911年12月1日,上海万国禁烟会13个国家中除了奥匈帝国拒绝参加外,12个国家在海牙召开国际鸦片会议(英语:First International Opium Conference),1911年1月23日通过《海牙鸦片公约》(INTERNATIONAL OPIUM CONVENTION SIGNED AT THE HAGUE)6章25条。规定熟鸦片、吗啡、海洛因、可卡因及其他衍生物的制造、贩卖、使用限于药用及正当之需。1914年6月25日,《海牙鸦片公约》正式生效。1925年2月19日,国际联盟鸦片咨询委员会在日内瓦召开会议,签署了修订后的《国际鸦片公约》。

参考资料

12.《鸦片史》马丁·布斯著,任华梨译,海南出版社,1999年7月/Martin Booth. Opium - A History. St. Martin's Griffin. 1999: 65. ISBN 0312206674.

13^ 《牛津国家人物传记大辞典·乔治四世(1762-1830)》克里斯托弗·赫伯特著,牛津大学出版社,2004年/Hibbert, Christopher. George IV(1762–1830). Oxford Dictionary of National Biograph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4

14^ Martin Booth. Opium - A History. St. Martin's Griffin. 1999: 74. ISBN 0312206674.

15^ Martin Booth. Opium - A History. St. Martin's Griffin. 1999: 79. ISBN 0312206674.

16^ Martin Booth. Opium - A History. St. Martin's Griffin. 1999: 78-79. ISBN 0312206674.

^ 《鼠疫斗士 伍连德自述》(原作名: Plague Fighter: The Authobiography of a Modern Chinese Physician)译者: 程光胜 / 马学博 / 王丽凤(校) 湖南教育出版社 2011年3月版 ISBN: 9787535576927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提起鸦片战争,很多人脑海里浮现的画面是清朝政府因为鸦片问题而与英国爆发冲突。但如果我们深入探究一下,会发现鸦片在当时并非仅限于中国流行,它的“足迹”早已遍布世界各地。鸦片:从药到毒,全球的“宠儿”与“弃儿”首先得明确一点,鸦片本身在那个时代并非中国独有的“发明”或者“流行品”。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非常.............
  • 回答
    鸦片战争(18391842)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其经济根源与鸦片贸易密切相关。以下从历史背景、鸦片价值、消费量计算等角度详细分析: 一、鸦片战争中一箱鸦片的价值1. 鸦片的重量与单位 鸦片在19世纪的贸易中通常以“箱”或“担”为单位。 一箱鸦片一般约100斤(约50公斤),.............
  • 回答
    鸦片战争时期(18391842年),英国国内的鸦片吸食情况虽然不像后来那么普遍,但确实存在,并且与当时英国在印度的殖民政策和鸦片贸易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吸不吸”问题,而是涉及到社会阶层、经济利益、医疗需求以及道德观念等多方面复杂的议题。首先要明确的是,在19世纪初期的英国,鸦片并非.............
  • 回答
    鸦片战争(18401842年)期间,清朝未能举国动员与英军决一死战,这一现象背后涉及复杂的历史、政治、经济和军事因素。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原因: 一、政治与制度层面1. 中央集权与官僚腐败 清朝的官僚体系高度集中,但地方官员普遍腐败,缺乏有效动员能力。例如,两广总督林则徐虽然在禁烟运动中表.............
  • 回答
    鸦片战争时期,英国在火炮技术上远超清朝,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战争的走向。具体到大炮的参数和制造工艺,我们来仔细梳理一下。英国大炮的主要类型与参数在鸦片战争(18391842)期间,英军装备的火炮主要分为两种:1. 滑膛炮(Smoothbore Cannon): 这是当时的主流火炮。 口.............
  • 回答
    鸦片战争前,清朝确实与西方世界存在一定程度的交流,但这交流并非主动学习先进技术,更像是一种被动的、零散的接触。当时清朝统治者对西方技术的态度,以及由此带来的结果,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细致地剖析:一、 误判形势,盲目自大:固步自封的观念基石“天朝上国”的观念是当时清朝统治者,尤其是以乾隆皇帝为代表的统治阶.............
  • 回答
    提到鸦片战争,很多人脑海里立刻会浮现出那个经典的画面:骑着战马、挥舞着大刀长矛的清朝士兵,对阵那些装备着火枪火炮的英军。但说清军在鸦片战争中“仍是大刀长矛”,这其实是一种过于简单化的说法,甚至有些失实。事实上,到了19世纪中期,清朝的军事装备已经远远不止是大刀长矛了。虽然这些冷兵器确实还在装备数量庞.............
  • 回答
    假设历史的轨迹发生改变,让康熙而非道光在鸦片战争时期执掌大清,这无疑是一个引人遐想的议题。康熙帝,这位勤勉、睿智、开明且有着卓越军事才能的君主,与那个被历史定位为“昏庸无能”的道光皇帝相比,究竟能否扭转鸦片战争的乾坤,让中国避免那段屈辱的开端?要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得从康熙的性格、执政理念、清朝当时的.............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非常有趣,也触及了一个重要的经济史和历史学上的讨论点。简单来说,宋朝和清朝时期的“GDP”并非我们现代意义上严格意义上的GDP计算,而更多的是基于历史学家的估算和推断,用来反映当时国家经济的规模和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下面我们来详细解读一下: 什么是现代意义上的GDP?首先,我们需要理解现.............
  • 回答
    鸦片战争中,道光皇帝对谎报的军情选择完全相信,这一现象的背后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既有他个人的性格和认知局限,也有当时清朝政治体制的弊端,以及信息传递过程中的扭曲和失真。 简单地说,这是一种缺乏有效监督和制衡的官僚体制下,皇帝作为最高决策者,因为被层层滤过的、带有目的性的人为加工的信息所包围,而.............
  • 回答
    鸦片战争(18391842年)清朝之所以被英国“吊打”,并非偶然,而是长期以来积弊丛生、战略失误、技术落后以及社会制度僵化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场战争深刻揭示了清朝封建统治的腐朽和落后,也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以下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清朝战败的原因:一、 政治体制腐朽,统治僵化: 闭关锁.............
  • 回答
    “一声炮响,惊醒了沉睡的巨龙。” 这句广为人知的评语,道出了鸦片战争在中国历史上的分量。它确实如同一记重锤,砸碎了那个曾经自诩天朝上国的世界,也开启了长达一个世纪的屈辱与变革。那么,这场战争,究竟给中国带来了什么?是纯粹的灾难,还是夹杂着一丝进步的曙光?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入剖析,细细品味。从“坏”.............
  • 回答
    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是否曾考虑过“完全殖民化”中国?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值得细细说道。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搞清楚“完全殖民化”到底是什么意思,以及当时西方列强的真实意图和能力。首先,我们得区分“殖民化”和“半殖民化”。殖民化,简单来说,就是宗主国对殖民地进行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全面控制和统治,就.............
  • 回答
    鸦片战争,那段改变中国历史走向的沉重岁月,英军舰队的构成,是了解那场冲突的关键一环。要说清英军究竟是用蒸汽铁甲舰还是风帆战舰,答案并不是非此即彼,而是以风帆战舰为主,辅以早期蒸汽动力舰船,但还没有出现真正意义上的蒸汽铁甲舰。让我来为您详细讲讲当时的情况,尽量贴近历史的真实面貌。风帆战舰:当时的主力与.............
  • 回答
    “鸦片战争”——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股浓烈的历史气息,仿佛是硝烟弥漫的战场,又像是古老帝国无可奈何的叹息。说它开启了中国近代史,绝非空穴来风,而是因为它像一把锋利的剪刀,一下一下地,将中国从那个绵延了数千年的传统王朝切割开来,扔进了全新的、充满挑战和变革的近代世界。这不仅仅是一场简单的军事冲突,更是.............
  • 回答
    鸦片战争时期清军的战斗力,这可不是一句“不堪”就能简单概括的。说实话,很多时候,看着那些记载,确实会让人扼腕叹息,甚至觉得荒谬。但如果真要详细说,事情要复杂得多,也更具讽刺意味。首先,我们得明白,这支军队的根子其实不差。清朝作为马上民族起家,早期军队的骑射、作战能力是相当强悍的。那些征服了半个亚洲的.............
  • 回答
    鸦片战争硝烟散尽,大清王朝的国门被强行打开,而遥远的广西,这个在中国版图上不算显眼的地方,也在这股时代洪流的裹挟下,悄然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从1840年鸦片战争打响,到1851年金田起义爆发,这十一年间,广西的风貌,无论是表面还是内在,都经历了一番不寻常的动荡与积淀。经济困境与民生凋敝:一个压在百姓身.............
  • 回答
    鸦片战争签订《南京条约》的主约人确实是耆英和伊里布,但民间和许多历史叙述中,对耆善的批评声浪却异常高涨,甚至到了“骂”的地步。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将鸦片战争前的历史背景、耆善的个人行为以及当时清朝官场的运作方式结合起来看。首先,耆善的失职是导火索,也是重要的被骂原因。鸦片战争的爆发并非一蹴而就。在.............
  • 回答
    鸦片战争前,绝大多数中国人对英法等西方列强的领土概念,可以用“模糊”、“有限”和“居于次要地位”来形容。这种理解很大程度上是基于他们自身所处的中华帝国中心视角,以及长期以来与周边国家的交往模式。首先,“领土”这个概念本身,在当时中国人的认知中,与“国家”的概念是紧密相连的,但这里的“国家”更多地指向.............
  • 回答
    道光皇帝为鸦片战争殚精竭虑,他倾全国之力,调集了当时清朝最精锐的部队,包括精通水战的福建水师、曾与太平军浴血奋战的湖南湘军、以及驻守在直隶、山东等地的绿营兵和八旗兵。从江南到广东,从长江到海疆,清军部署得可以说是滴水不漏。那么,为何在这样“血本”的投入下,清军依旧屡战屡败,节节败退呢?这背后原因错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