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鸦片战争期间,英军所用舰船是蒸汽铁甲舰还是风帆战舰?

回答
鸦片战争,那段改变中国历史走向的沉重岁月,英军舰队的构成,是了解那场冲突的关键一环。要说清英军究竟是用蒸汽铁甲舰还是风帆战舰,答案并不是非此即彼,而是以风帆战舰为主,辅以早期蒸汽动力舰船,但还没有出现真正意义上的蒸汽铁甲舰。

让我来为您详细讲讲当时的情况,尽量贴近历史的真实面貌。

风帆战舰:当时的主力与骄傲

在鸦片战争爆发(1839年)之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力量,毫无疑问,仍然是依赖风力驱动的风帆战舰。英国海军在这方面更是处于巅峰状态。

技术成熟: 风帆战舰的技术已经发展了数百年,船体结构、火炮技术、航海术都相当成熟。木质船体虽然不如后来的铁甲舰坚固,但在当时足以抵御舰载火炮的直接攻击,尤其是在战术上,更多是依靠舷侧的密集火力进行对射。
规模庞大: 英国海军拥有数量惊人的风帆战舰,其中最核心的战斗力是风帆战列舰(Ship of the Line)。这些战舰吨位巨大,载有数十门甚至上百门火炮,是当时海上绝对的主宰。例如,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英国海军就投入了大量装备精良的风帆战列舰,如“威灵顿公爵号”、“纳尔逊号”、“复仇女神号”等。
作战方式: 风帆战舰的作战方式依赖于风向,讲究阵型和炮火密度。它们通常排成单纵队或双纵队,利用舷侧的火炮倾泻火力。即使在鸦片战争中,许多关键的战斗,比如穿过虎门、攻占定海、镇江等地,都是风帆战舰发挥了决定性作用。它们凭借其庞大的体积和强大的火力,对沿海的中国炮台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

蒸汽动力舰船:崭露头角的新生力量

然而,说起鸦片战争,就不能不提蒸汽动力舰船。虽然风帆战舰是主力,但蒸汽动力舰船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已经在战场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并且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

早期蒸汽船: 英国在鸦片战争期间使用的蒸汽动力舰船,大多是明轮蒸汽船(Paddle Steamer),它们通常是在原本的风帆战舰基础上加装蒸汽机和明轮,或者设计成专门的蒸汽炮艇。
优势突出:
不受风力限制: 这是蒸汽船最革命性的优势。它们可以在无风或逆风时自由航行,大大增强了海军的机动性和作战的灵活性。在攻击中国炮台、深入内河作战时,这种优势尤为明显。例如,一些蒸汽船能够逆流而上,直抵镇江,对清军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火力支援: 许多蒸汽船虽然尺寸不大,但也装备了火炮,并且能够更加稳定地进行射击,成为陆地攻击的重要火力支援。
运输与侦察: 蒸汽船在运输士兵、补给,以及进行侦察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局限性:
技术不成熟: 当时的蒸汽机技术还相对早期,功率不大,耗煤量大,并且蒸汽机的暴露也让船体更容易受到攻击。
缺乏装甲: 这些早期蒸汽船没有任何装甲保护,船体依然是木质的。它们并不是我们今天理解的“铁甲舰”。

关于“蒸汽铁甲舰”:一个误会

需要特别澄清的是,在鸦片战争期间,并没有出现真正的蒸汽铁甲舰。

铁甲舰的诞生: 铁甲舰的概念,即在船体外部包覆厚重的铁甲以抵御炮火,是直到19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才真正实现并普及的。法国的“光荣号”(Gloire)和英国的“战士号”(Warrior)等,是公认的早期铁甲舰的代表,它们的出现远在鸦片战争之后。
鸦片战争时期的舰船: 即使是英国在鸦片战争中投入的最新式舰船,如“复仇女神号”(Nemesis)——一艘为英国东印度公司建造的、设计用于在内河航行的蒸汽明轮船,它也仅仅是一艘木质的蒸汽船,而非铁甲舰。

总结一下:

在鸦片战争期间,英军的主力舰船是风帆战舰。与此同时,早期带有蒸汽动力的明轮船也开始投入使用,它们凭借不受风力限制的机动性,在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展现了未来海军发展的方向。但是,蒸汽铁甲舰在这个时期尚未出现。

可以说,鸦片战争是风帆海军时代向蒸汽海军时代过渡的一个重要标志,那些风帆战舰的巨影和新出现的蒸汽船的汽笛声,共同书写了那段令人心痛的历史。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还没有“铁甲舰(Ironclad)”这个舰种,实际上“螺旋桨护卫舰/螺旋桨Sloop”都要到1844年以后才开始比较频繁地出现。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参战的英舰/公司舰队主力是各式各样护卫舰以下的勤杂舰,包括一小部分(3艘)老74炮线列舰和一些公司蒸汽明轮铁壳船,比如纳美西斯(复仇女神)。后者不是“铁甲舰”。无论是美国内战到维多利亚时期的“breastwork”浅水炮舰还是欧洲海军光荣/勇士类型的远洋铁甲护卫舰,“铁甲舰”必须有专门设计安装的金属防御系统,其本身船壳的材质反而无关紧要。纳美西斯/复仇女神这样的小型铁壳船采用的是铁制船壳来提高舰体强度和载重能力,并不是真正安装了金属“装甲”来提供防御能力,远远没有真正铁甲战船的战斗力。

之前似乎说过这种问题,但是每次看到鸦片战争都不自觉想再说一次。

第一次鸦片战争,不是单纯的技术碾压更不是军事实力的绝对碾压,就是一次非常典型的海防的“系统性失败”。

绿营水师不是被20-30艘自动力“尖端科技”蒸汽线列舰击败的,更不是被什么刀枪不入装备铁甲的蒸汽船击败的。大多数战斗中,英军只需要在战线上放置那么1到2艘老式74炮/6等护卫舰甚至轻护舰,就足以成为绿营舰队无法解决的难题了。清军舰队既然无法驱逐敌军,则大量的公司/海军的小型舰艇可以安全地加入对岸炮击,掩护部队登陆。没有制海权的清军只能通过岸基永固工事(不能动.jpg)和追不上海路调度的陆军来应对。这就是彻彻底底的系统性失败。在1840年前后真正三层火炮甲板,舰体动辄厚达20in以上的线列时代炮舰此时已经处于其舰种生命的末期了。这些极度特化,专门为了适应战列线的帆船这时候已经统治海洋300年了。其脚步遍及全球,航迹从地中海波罗的海到北海/大西洋一路延伸到东印度群岛。各国海陆军也早已经探索各种反制手段多时了。新时代的蒸汽舰,各种新式弹药/火炮等等等等技术都到了转折点——然后前清兵部跑过来,表示自己没有认真考虑过要如何对抗这种船只。

我不是非常了解海军之外的军事技术,但是要让人用一个不太恰当的例子来对比,大概类似于“敌军不是被T-14击败的,而是被博物馆里拉出来的T-34击败的。因为在坦克存世的几十年里,敌人的国防机构从来没有想过如何对付这种技术装备。”

这实际上是清军事史里一个非常有趣的话题,有不少人在写中晚清水师的萎缩和同时期清军对于世界海军发展的情报问题。前清至少在地方政府的层面上没有理由不知道线列舰的存在的(拿战晚期还存在法军线列舰针对广东-东印度地区公司舰队的掠袭/英舰的搜捕),而有足够的史料记载证明清地方政府到林则徐时期知道东印度人商船的体量(鸦片战争前夜清军还正经八百地买了一艘东印度人商船,前H.E.I.Co.S. Porcher)。这种时候没有拿得出手的对抗方式就非常有趣。尤其是考虑到在詹姆斯党时期伦敦间谍紧密监视布雷斯特的法舰入坞/动员情况,而同时期的前清却没有认真考虑过针对这类舰艇的备战,其中可能确实有海上威胁切实与否的因素在里面。“背负着邪恶的詹姆斯党的阴影和法国海军渡海送王的可能”的伦敦不惜代价扩充情报工作,而“重心在于内陆南明/霓虹威胁消散多年”的前清就没有那么重视可能的海上威胁,或许可以说是“海军版high-level equilibrium trap”,但那就是玩笑了(笑)。

图:第一次穿鼻海战,英舰1为H.M.S. Volage and Hyacinth,前者是6等护卫舰(c. 28炮)后者是Sloop。尤其是后者体积上并不比清军大型鸟船大出太多。战争全面爆发后英舰主力就是这样的小型护卫舰/轻护舰/Sloops和公司的船只,虽然火炮更加先进但是体量上不存在压倒性的降维打击。

但是英军带来了3艘74炮。比如Wellesley:

这就是清军完全无法解决的东西了。

题外话,注意上图图注,该舰是世界上唯一一艘被俯冲轰炸机击沉的风帆线列舰——这里的技术差异就远比英制Sloop和清军鸟船之间的区别大得多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鸦片战争,那段改变中国历史走向的沉重岁月,英军舰队的构成,是了解那场冲突的关键一环。要说清英军究竟是用蒸汽铁甲舰还是风帆战舰,答案并不是非此即彼,而是以风帆战舰为主,辅以早期蒸汽动力舰船,但还没有出现真正意义上的蒸汽铁甲舰。让我来为您详细讲讲当时的情况,尽量贴近历史的真实面貌。风帆战舰:当时的主力与.............
  • 回答
    鸦片战争(18391842)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其经济根源与鸦片贸易密切相关。以下从历史背景、鸦片价值、消费量计算等角度详细分析: 一、鸦片战争中一箱鸦片的价值1. 鸦片的重量与单位 鸦片在19世纪的贸易中通常以“箱”或“担”为单位。 一箱鸦片一般约100斤(约50公斤),.............
  • 回答
    鸦片战争(18401842年)期间,清朝未能举国动员与英军决一死战,这一现象背后涉及复杂的历史、政治、经济和军事因素。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原因: 一、政治与制度层面1. 中央集权与官僚腐败 清朝的官僚体系高度集中,但地方官员普遍腐败,缺乏有效动员能力。例如,两广总督林则徐虽然在禁烟运动中表.............
  • 回答
    鸦片战争中,道光皇帝对谎报的军情选择完全相信,这一现象的背后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既有他个人的性格和认知局限,也有当时清朝政治体制的弊端,以及信息传递过程中的扭曲和失真。 简单地说,这是一种缺乏有效监督和制衡的官僚体制下,皇帝作为最高决策者,因为被层层滤过的、带有目的性的人为加工的信息所包围,而.............
  • 回答
    鸦片战争(18391842年)清朝之所以被英国“吊打”,并非偶然,而是长期以来积弊丛生、战略失误、技术落后以及社会制度僵化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场战争深刻揭示了清朝封建统治的腐朽和落后,也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以下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清朝战败的原因:一、 政治体制腐朽,统治僵化: 闭关锁.............
  • 回答
    鸦片战争时期,英国在火炮技术上远超清朝,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战争的走向。具体到大炮的参数和制造工艺,我们来仔细梳理一下。英国大炮的主要类型与参数在鸦片战争(18391842)期间,英军装备的火炮主要分为两种:1. 滑膛炮(Smoothbore Cannon): 这是当时的主流火炮。 口.............
  • 回答
    “一声炮响,惊醒了沉睡的巨龙。” 这句广为人知的评语,道出了鸦片战争在中国历史上的分量。它确实如同一记重锤,砸碎了那个曾经自诩天朝上国的世界,也开启了长达一个世纪的屈辱与变革。那么,这场战争,究竟给中国带来了什么?是纯粹的灾难,还是夹杂着一丝进步的曙光?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入剖析,细细品味。从“坏”.............
  • 回答
    提起鸦片战争,很多人脑海里浮现的画面是清朝政府因为鸦片问题而与英国爆发冲突。但如果我们深入探究一下,会发现鸦片在当时并非仅限于中国流行,它的“足迹”早已遍布世界各地。鸦片:从药到毒,全球的“宠儿”与“弃儿”首先得明确一点,鸦片本身在那个时代并非中国独有的“发明”或者“流行品”。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非常.............
  • 回答
    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是否曾考虑过“完全殖民化”中国?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值得细细说道。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搞清楚“完全殖民化”到底是什么意思,以及当时西方列强的真实意图和能力。首先,我们得区分“殖民化”和“半殖民化”。殖民化,简单来说,就是宗主国对殖民地进行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全面控制和统治,就.............
  • 回答
    “鸦片战争”——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股浓烈的历史气息,仿佛是硝烟弥漫的战场,又像是古老帝国无可奈何的叹息。说它开启了中国近代史,绝非空穴来风,而是因为它像一把锋利的剪刀,一下一下地,将中国从那个绵延了数千年的传统王朝切割开来,扔进了全新的、充满挑战和变革的近代世界。这不仅仅是一场简单的军事冲突,更是.............
  • 回答
    鸦片战争前,清朝确实与西方世界存在一定程度的交流,但这交流并非主动学习先进技术,更像是一种被动的、零散的接触。当时清朝统治者对西方技术的态度,以及由此带来的结果,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细致地剖析:一、 误判形势,盲目自大:固步自封的观念基石“天朝上国”的观念是当时清朝统治者,尤其是以乾隆皇帝为代表的统治阶.............
  • 回答
    鸦片战争时期清军的战斗力,这可不是一句“不堪”就能简单概括的。说实话,很多时候,看着那些记载,确实会让人扼腕叹息,甚至觉得荒谬。但如果真要详细说,事情要复杂得多,也更具讽刺意味。首先,我们得明白,这支军队的根子其实不差。清朝作为马上民族起家,早期军队的骑射、作战能力是相当强悍的。那些征服了半个亚洲的.............
  • 回答
    鸦片战争时期(18391842年),英国国内的鸦片吸食情况虽然不像后来那么普遍,但确实存在,并且与当时英国在印度的殖民政策和鸦片贸易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吸不吸”问题,而是涉及到社会阶层、经济利益、医疗需求以及道德观念等多方面复杂的议题。首先要明确的是,在19世纪初期的英国,鸦片并非.............
  • 回答
    鸦片战争硝烟散尽,大清王朝的国门被强行打开,而遥远的广西,这个在中国版图上不算显眼的地方,也在这股时代洪流的裹挟下,悄然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从1840年鸦片战争打响,到1851年金田起义爆发,这十一年间,广西的风貌,无论是表面还是内在,都经历了一番不寻常的动荡与积淀。经济困境与民生凋敝:一个压在百姓身.............
  • 回答
    鸦片战争签订《南京条约》的主约人确实是耆英和伊里布,但民间和许多历史叙述中,对耆善的批评声浪却异常高涨,甚至到了“骂”的地步。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将鸦片战争前的历史背景、耆善的个人行为以及当时清朝官场的运作方式结合起来看。首先,耆善的失职是导火索,也是重要的被骂原因。鸦片战争的爆发并非一蹴而就。在.............
  • 回答
    提到鸦片战争,很多人脑海里立刻会浮现出那个经典的画面:骑着战马、挥舞着大刀长矛的清朝士兵,对阵那些装备着火枪火炮的英军。但说清军在鸦片战争中“仍是大刀长矛”,这其实是一种过于简单化的说法,甚至有些失实。事实上,到了19世纪中期,清朝的军事装备已经远远不止是大刀长矛了。虽然这些冷兵器确实还在装备数量庞.............
  • 回答
    鸦片战争前,绝大多数中国人对英法等西方列强的领土概念,可以用“模糊”、“有限”和“居于次要地位”来形容。这种理解很大程度上是基于他们自身所处的中华帝国中心视角,以及长期以来与周边国家的交往模式。首先,“领土”这个概念本身,在当时中国人的认知中,与“国家”的概念是紧密相连的,但这里的“国家”更多地指向.............
  • 回答
    道光皇帝为鸦片战争殚精竭虑,他倾全国之力,调集了当时清朝最精锐的部队,包括精通水战的福建水师、曾与太平军浴血奋战的湖南湘军、以及驻守在直隶、山东等地的绿营兵和八旗兵。从江南到广东,从长江到海疆,清军部署得可以说是滴水不漏。那么,为何在这样“血本”的投入下,清军依旧屡战屡败,节节败退呢?这背后原因错综.............
  • 回答
    要回答“鸦片战争中清政府若采用焦土政策能否取胜”,这确实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假设性问题,它触及了战争的本质、国家战略以及历史的偶然性。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烧光了就赢了”这样简单的逻辑上,而是要深入分析焦土政策在当时特定历史背景下的可行性、潜在后果以及它与鸦片战争双方力量对比的关联。首.............
  • 回答
    从鸦片战争到如今,中国一步步崛起,重塑了自身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这段历程,充满着血与泪、屈辱与抗争、改革与发展,是中国人民共同书写的恢弘史诗。一、百年屈辱,民族觉醒的起点(18401949)鸦片战争的炮声,如同丧钟般宣告了中国封建王朝的衰落和近代中国的开端。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闭关锁国的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