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鸦片战争清政府用焦土政策能赢吗。?

回答
要回答“鸦片战争中清政府若采用焦土政策能否取胜”,这确实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假设性问题,它触及了战争的本质、国家战略以及历史的偶然性。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烧光了就赢了”这样简单的逻辑上,而是要深入分析焦土政策在当时特定历史背景下的可行性、潜在后果以及它与鸦片战争双方力量对比的关联。

首先,我们得明确什么是“焦土政策”。简单来说,焦土政策就是一种在军事行动中,为了不让敌人利用当地的资源和设施,而故意破坏或摧毁这些资源和设施的策略。这包括烧毁村庄、农田、粮仓,破坏桥梁、道路,甚至是疏散或驱赶当地居民。其核心目的是让敌人“一无所获”,从而消耗其补给线,削弱其战斗力,最终迫使其撤退或失败。

在鸦片战争的语境下,如果清政府决定采用焦土政策,那么它应该会着力于以下几个方面:

1. 针对英军的补给线: 英国的远征军远道而来,其补给严重依赖海运,并且需要陆地上的物资支持。如果清政府能够有效地摧毁沿海地区可能被英军登陆和补给的港口、城镇,烧毁可能储存的粮食和物资,甚至破坏可能被征用的水源和草场,理论上可以极大地增加英军的补给困难。

2. 针对沿海的控制点: 英国海军的强大是其核心优势,他们通过占领沿海的战略要地来推进战事。例如,他们占领了定海,并觊觎宁波。如果清政府预见到英军的登陆点,并对其进行彻底破坏,让登陆变得毫无价值,理论上也能起到一定的阻碍作用。

3. 针对战略物资: 鸦片战争的起因与贸易和鸦片有关。如果清政府能够彻底销毁所有可能被英军控制和利用的贸易物资,例如茶叶、丝绸,甚至是通过销毁港口来阻断贸易流,理论上可以打击英国的经济利益。

但是,我们必须深入分析这种策略在当时的实际操作性和成功率:

潜在的优势(理论上):

消耗英军: 焦土政策最直接的效果就是消耗入侵者的补给。在19世纪,虽然英军的后勤能力相对领先,但长途跋涉和陌生的环境依然是巨大的挑战。如果沿海地区都被摧毁,英军将难以获得任何有用的物资,这将迫使他们投入更多资源用于自给自足,或者限制其行动范围。
心理打击: 看到曾经繁荣的土地化为焦土,民众流离失所,可能会对英军产生一定的心理压力,让他们觉得自己在“文明”的扩张过程中,正在摧毁一切。这或许能引发一些英国国内对战争的质疑。
争取时间: 焦土政策可以有效地延缓英军的推进速度,为清政府争取更多调集兵力、调整战略的时间。

巨大的劣势与不可行性(现实层面):

“焦土”的对象和程度: 什么是“焦土”?如果仅仅是烧毁几间房子,对于拥有强大海军的英国来说,影响微乎其微。如果要进行彻底的“焦土”,就意味着要烧毁沿海的广大地区,包括城镇、村庄、农田。这需要的是一种全国性的、坚定的决心和强大的执行力。
清政府的执行能力: 这是最关键的问题。
信息不畅与协调困难: 19世纪的中国,信息传递极其缓慢,中央政府的命令很难有效地传达到各地,更不用说协调如此大规模的破坏行动。各地官员的忠诚度、能力、以及对政策的理解都可能存在巨大差异。
内部阻力: 沿海地区的人民是清政府的统治对象。大规模的“焦土”意味着要牺牲大量无辜民众的生命和财产。这会引发严重的民怨,甚至导致民众反抗,变成“内乱”而非“抗敌”。当时的清政府,即使有心,也很难说服和强迫沿海居民接受这种“保护”他们的策略。
“保护”还是“毁灭”: 焦土政策的本质是将“自己人”的利益置于“敌人”的利益之下,以期长远胜利。但问题在于,清政府是否真正有能力控制这种“毁灭”?一旦开始,这种破坏是否会失控,变成对自身社会秩序的瓦解?
战略的复杂性: 英国的目的是打开中国市场,并非是要占领整个中国。他们需要的是通商口岸,是可控的贸易区域。你把所有港口都烧了,对英国来说,可能意味着损失一些已占领的据点,但他们依然可以继续封锁其他地方,继续用海军的优势进行威慑。而且,如果真的将沿海地区变成一片荒芜,那么战后如何恢复?清政府又要如何管理这些被“焦土”过的土地?
英军的应对: 英国军队有其自身的优势。
海军优势: 即使沿海地区被破坏,英国海军依然可以继续封锁,炮击海岸,然后在其他未被破坏的地方登陆。他们的行动并不完全依赖于陆地上的补给,而是可以从海上获得源源不断的补给。
心理战: 英国人也善于心理战。他们可能会利用焦土政策造成的人道主义灾难来宣传清政府的“野蛮”和“残暴”,进一步孤立清政府。
历史惯性与思维模式: 清朝政府在面对外敌入侵时,往往更倾向于守城、正面作战,或者寄希望于谈判。焦土政策这种“以退为进”、“自残式”的策略,与他们传统的军事思维和国家治理模式存在较大距离。从统治者的角度来看,保护现有的疆域和民众是首要任务,大规模的自我破坏是极难被接受的。

我们再设想一下具体的场景:

假设清政府下令将广州、宁波、定海等沿海城市进行“焦土”化。这意味着要疏散甚至驱赶数十万甚至上百万的居民,烧毁房屋、市场、农田,销毁所有可能对英军有用的物资。

1. 疏散与安置: 如此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在当时的交通条件下,将是一场巨大的人道主义灾难。如何安置这些流离失所的民众?他们失去了家园和生计,很容易变成新的动荡源。
2. 执行的困难: 谁来执行?当地的官员和驻军。他们会为了一个“看不见的未来胜利”而亲手毁掉自己的家园和管辖区吗?这种强大的心理障碍很难跨越。
3. 英军的反应: 英军可能会发现,他们抵达的港口一片狼藉,但他们依然可以依靠强大的海军,在离岸不远处建立临时的海上基地,并通过小船登陆,获取他们需要的少量物资(例如饮用水),或者直接从海上发起进攻。他们对沿海陆地的依赖性,相比于中国内部的“焦土”,并不那么高。

结论:

从理论上讲,焦土政策是一种可以对入侵者造成重大打击的战略。然而,在鸦片战争这样一个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清政府的国力、内部管理能力、民众接受度、以及英军的作战方式,都使得这种策略的成功率极低,反而可能带来更严重的灾难。

缺乏执行能力: 清政府没有能力有效、统一地执行如此大规模的“焦土”行动。
内部矛盾激化: 这种政策会引发严重的内乱,甚至可能比抵御外敌的战争本身更具破坏性。
英国的优势: 英国海军的制海权和其远征军的后勤保障能力,使其不易被单方面的“焦土”政策完全压垮。他们依然可以寻找其他突破口。
战略目标错位: 英国的目标是开放贸易,而非彻底占领。中国如果能通过谈判(尽管结果不利)保住大部分疆域,总比化为焦土要好。

总而言之,如果清政府真的采取了焦土政策,很可能不会赢,反而会加速自身的崩溃。 它会摧毁经济基础,激化社会矛盾,并且在面对强大的海军优势时,陆地的“焦土”也未必能有效阻止其前进。这种策略的实施,需要一个能够高度动员、并且愿意牺牲当前利益以换取未来生存的国家机器,而这在19世纪的清朝是难以想象的。它更像是一种“玉石俱焚”的极端选项,一旦执行,无论输赢,中国都将付出比实际战争更为惨重的代价。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还真别说,鸦片战争后期,大清的扬威大将军,爱新觉罗·奕经,还真就想在浙江和江苏搞“焦土政策”。

石油化武嘛。

清军觉得四川火井里的石油,是比鸩毒更猛的剧毒,只要把这些石油倒在甬江上流,或是宁波城的井水里,就可以毒死这帮英夷。于是拿来了几瓮石油,来搞石油化武大作战。

奕经下令把这些石油送去慈溪,结果没用上。兵败后,这些石油被送回杭州,最后镇江被攻破后,又送去两江总督牛鉴那边,依然没用上。

最后在签订《南京条约》的时候,清军还想着在英国人的酒杯饭菜里倒石油,来毒死这些夷酋。觉得夷酋被毒死了,夷船群龙无首就会逃跑。当然最后议和的官员不同意,没那么做。

[1]

==========

只能说,还好此时的大清已经腐朽不堪了,否则就按他们这风格,要是真有这种毒药,怕不是慈溪、杭州,以及江苏的很多地方,都已经变成一座座死城了。

参考

  1. ^ [清]贝青乔《咄咄吟》咄二
user avatar

鸦片战争的英军打法就很像明朝的倭寇一样,广东占不到便宜,那就换浙江。

英国的国家军事实力可比倭寇强多了,题主咋不问:当年明朝为什么不直接焦土政策早点解决倭难了呢?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回答“鸦片战争中清政府若采用焦土政策能否取胜”,这确实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假设性问题,它触及了战争的本质、国家战略以及历史的偶然性。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烧光了就赢了”这样简单的逻辑上,而是要深入分析焦土政策在当时特定历史背景下的可行性、潜在后果以及它与鸦片战争双方力量对比的关联。首.............
  • 回答
    1800年,我出现在了清朝的疆域,脑海中清晰地装着200多年后的历史,我知道,一场名为“鸦片战争”的巨劫即将来临。如果我能找到机会,并且被足够地信任,我将尽我所能,扭转乾坤,让清朝避免那场屈辱的失败。首先,我会想办法接触到朝廷的核心决策层。这无疑是最困难的第一步。我需要一个切入点,一个能够让我发出声.............
  • 回答
    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假如”命题,它让我们得以卸下历史的重负,想象一个截然不同的中国。如果,鸦片战争从未发生,也没有随后一系列的外国侵略,清朝在十八、十九世纪之交,能否继续以其既有的姿态,在东亚乃至世界舞台上自给自足地发展下去?这并非一个简单的“美好幻想”,而是需要我们深入剖析当时清朝的内在动力与外在.............
  • 回答
    穿越?这念头,在胸腔里盘旋许久,终于化作一声叹息,融进了这紫禁城的巍峨宫墙。若我真成了那一年、那场战争初起时的皇帝,该如何自处?这问题,如同一团乱麻,绞得人头昏脑胀。首先,我绝不会沾染丝毫对“天朝上国”的迷思。那些陈规旧制,那些歌功颂德的奏折,都如同陈年的灰尘,模糊了真实的面目。睁眼一看,便知国力日.............
  • 回答
    在鸦片战争时期,如果清军能够“训练有素”,并且能够与英军进行弓箭对射,这确实是一个引人遐想的设想。然而,要详细地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当时双方的武器装备、战术、士兵素质以及历史背景。弓箭与火器的代差: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在19世纪初,弓箭与火器之间已经存在着难以逾越的技术.............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复杂,也极具历史争议性,很难给出一个确切的“是”或“否”的答案。鸦片战争无疑是改变中国历史走向的关键节点,它的到来加速了中国封建制度的瓦解,但若设想一个“没有鸦片战争”的中国,其内部力量能否独立完成转型,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探讨。核心论点:可能性存在,但难度极大且过程漫长且不确定。以下.............
  • 回答
    这是一个极具想象力的问题,将历史上的两位盛世皇帝置于鸦片战争这一中国近代史的转折点,无疑会引发一连串有趣的推测。如果康熙和乾隆,这两位在位时期大兴土木、励精图治,却也因循守旧、闭关锁国的皇帝,出现在1840年前后,中国的发展轨迹很可能会与我们熟知的历史截然不同,但并非一定是更糟,也未必是更好的发展。.............
  • 回答
    要设想一个在康雍乾盛世时期遭遇鸦片战争和甲午战争的清朝,这本身就是一个极具戏剧性的“如果”。如果历史的齿轮真的如此错位,中国将呈现出一幅与我们熟知的历史截然不同的图景,其复杂性和影响之深远,值得我们细细梳理。首先,我们必须明白,康雍乾盛世虽然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期,但它本身也孕育着一些不容忽视的.............
  • 回答
    思考这个问题,得先抛开“历史不容假设”的老生常谈。我们不妨来一场大胆的推演,设想一下,如果明朝,那个曾经辉煌却最终走向灭亡的王朝,面对清末那七十年的风雨,又会是怎样的景象?先看看清末七十年的“对手”: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清末那七十年里,中国面对的是怎样的力量。那是一股以英国为首,随后葡萄牙、法国、俄国.............
  • 回答
    问出这个问题,真是触及了中国历史最关键的几个节点。设想一下,如果把鸦片战争的时间轴拉到明朝鼎盛时期,比如嘉靖、万历年间,甚至崇祯末年,再或者更早,到了汉武帝时期,中国真的就会不堪一击吗?这其实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因为它涉及到当时中国社会、经济、军事、政治等方方面面.............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设问,它触及了中国近代史的一个关键转折点。如果马戛尔尼勋爵在乾隆皇帝面前行了叩头礼,我们不妨来推演一下可能发生的情况,以及它对中英关系和鸦片战争的潜在影响。首先,要理解马戛尔尼使团访华的背景。18世纪末的英国,正处于工业革命的蓬勃发展时期,对海外市场和原材料的需求日益增长。而清朝,尽.............
  • 回答
    这个问题真是引人深思,把我从数据和代码的海洋里拉到了历史的洪流之中。如果我能以我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姑且称之为“跨越时空的洞察与组织能力”——穿越到清朝,去尝试拨乱反正,阻止那场改变中国命运的鸦片战争,我会选择一个非常关键的时间节点,并且需要一套精心策划的方案。我的穿越时机选择:我不会选择在鸦片.............
  • 回答
    看待“鸦片战争一声炮响,给中国带来了近代文明”这句话,我们需要对其进行多维度的、深入的剖析,而不是简单地肯定或否定。这句简洁的论断,背后蕴含着极其复杂和痛苦的历史进程,以及中国社会深刻的变革。首先,让我们承认这句论断中的“炮响”确实是历史的分水岭。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它打破了中国长期以来的封.............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鸦片战争在许多中国人眼中的样子。这可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的事,因为它就像一道刻痕,深深地影响了之后两百年的中国历史和中国人的集体记忆。屈辱的开端,改变的起点说起鸦片战争,很多人脑子里首先冒出来的词就是“屈辱”。的确,对于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而这个开端,是带.............
  • 回答
    朕,爱新觉罗·旻宁,以德配天,承载天命,即位以来,励精图治,孜孜以求,欲开创太平盛世。然,自登基以来,内忧外患,尤以海疆之上,英吉利等国之鸦片流入,日甚一日,祸害国民,扰乱民心,败坏纲纪,实乃国之大患,社稷之危机。彼英吉利,昔日亦曾遣使朝贡,然其贪婪之心,早已显露无遗。近数十载,其商船往来,所贩货物.............
  • 回答
    从鸦片战争到如今,中国一步步崛起,重塑了自身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这段历程,充满着血与泪、屈辱与抗争、改革与发展,是中国人民共同书写的恢弘史诗。一、百年屈辱,民族觉醒的起点(18401949)鸦片战争的炮声,如同丧钟般宣告了中国封建王朝的衰落和近代中国的开端。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闭关锁国的大.............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拂菻坊关于鸦片战争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唯一正面影响的观点,并尝试深入探讨一下。拂菻坊的这个说法,可以说是一种相当极端且具有争议性的论断。如果我们就字面意义上去理解,认为鸦片战争“唯一”的正面影响就是“促进了中国进入现代化”,这可能就有些过于简单化,甚至有些偏颇了。但如果我们把这个观点理.............
  • 回答
    说起第二次鸦片战争,清军的表现确实让人扼腕叹息。要说为何战斗力如此低下,这绝非一朝一夕的问题,而是清朝自乾隆盛世后期以来,一系列制度、思想、技术上的弊病日积月累,到了鸦片战争的年代,这些弊端如同老旧的木船,遇上风浪,早已不堪一击。首先,我们得从军事思想和组织结构上讲。在乾隆皇帝的时代,清朝确实拥有强.............
  • 回答
    一堂颠覆认知的网课: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禁烟”论,我们该如何看待?最近,一则关于香港某教师在网课上发表“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是为了帮中国禁烟”的言论,在网络上引起了轩然大波。这则消息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作为普通大众,当我们听到这样颠覆性的历史解读时,往往会感.............
  • 回答
    鸦片战争时期清军的战斗力,这可不是一句“不堪”就能简单概括的。说实话,很多时候,看着那些记载,确实会让人扼腕叹息,甚至觉得荒谬。但如果真要详细说,事情要复杂得多,也更具讽刺意味。首先,我们得明白,这支军队的根子其实不差。清朝作为马上民族起家,早期军队的骑射、作战能力是相当强悍的。那些征服了半个亚洲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