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清末七十年里的遭遇(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换做是明朝的话能抵挡得住吗?

回答
思考这个问题,得先抛开“历史不容假设”的老生常谈。我们不妨来一场大胆的推演,设想一下,如果明朝,那个曾经辉煌却最终走向灭亡的王朝,面对清末那七十年的风雨,又会是怎样的景象?

先看看清末七十年的“对手”: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清末那七十年里,中国面对的是怎样的力量。那是一股以英国为首,随后葡萄牙、法国、俄国、美国、日本等国纷纷效仿的,以坚船利炮、工业化军队为核心的西方殖民扩张力量。他们的目的不仅仅是贸易,更是政治、经济和领土上的控制。他们的优势在于:

军事技术: 蒸汽动力舰船、后膛火枪、火炮、现代化的军事训练和战术。
经济实力: 工业革命带来的生产力提升,支持了其庞大的战争机器和持续的对外扩张。
组织和动员能力: 更加高效的国家机器,能够集中资源应对战争。
意识形态: 民族主义和殖民主义思潮,为对外扩张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动力。

再来看看明朝的“家底”:

明朝,自洪武年间建立,至崇祯末年灭亡,历时近三百年。它在军事、政治、经济、文化上都有着自己的特点。

军事:
陆军: 明朝陆军在明初曾拥有强大的战斗力,尤其是“卫所制”下的军队。但到了中后期,卫所制度逐渐败坏,军队腐化、战斗力下降是常态。虽然有募集的“募兵”,但其训练和装备也难以与西方军队匹敌。明朝后期也在尝试引进火器,如“佛郎机炮”,但其数量、质量和使用水平都存在明显差距。
海军: 明朝曾经拥有强大的海军,郑和下西洋更是中国海军史上的辉煌篇章。然而,到了明朝中后期,为了节省开支和应对内陆边患,海军规模大幅裁减,海岸防御也变得薄弱。虽然有“千户所”这样的海军编制,但其功能和装备早已无法与西方海军相提并论。
边防: 明朝长期面临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如蒙古、后金),在北方边境修建了长城,部署了大量军队。但这种边防体系更多是针对传统骑兵和步兵的,面对拥有先进火炮和海军的西方力量,效果存疑。

政治:
中央集权: 明朝是高度集权的王朝,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但后期,党争激烈,宦官专权,政治腐败严重,皇帝的决策能力和执行力受到很大影响。
国家体制: 明朝的官僚体系庞大但效率低下,各部门之间协调困难。面对突发的外部危机,反应速度会比较慢。

经济:
农业为主: 明朝经济以农业为主,商品经济有所发展,白银成为主要货币。但整体上,工业化水平非常低,无法生产出西方那种先进的武器装备。
财政: 明朝后期财政极其困难,军费开支巨大,税收体系效率不高,加上贪腐,常常入不敷出。这使得它难以像西方国家那样进行大规模的军备投资。

文化和思想:
传统思想: 明朝深受儒家思想影响,虽然有王阳明等心学的发展,但整体社会思想仍偏向保守。面对西方新思想、新技术的冲击,反应会比较迟钝。
闭关锁国: 明朝虽然不像清朝那样严厉地执行“海禁”,但也对海外贸易进行了一定的限制,对外部世界的了解相对有限。

将明朝放在清末的七十年里,我们来推演一下:

1. 鸦片战争(18401842):
对手: 英国,拥有蒸汽战舰“东印度公司”号为代表的先进海军,和装备精良的陆军。
明朝的反应:
军事: 即使是明朝中后期,明朝军队也无法与英军在海战中对抗。明朝的战船是帆船,速度、火力、防护都无法与蒸汽战舰相比。陆地上,明朝士兵的火器(如果有)也无法与英军的滑膛枪、线膛枪相比。即使是训练有素的明朝精锐,在西方先进的步炮协同下,也会损失惨重。
政治: 如果皇帝(假设是崇祯,虽然这会穿越)和朝臣们对英国的实力和意图缺乏了解,可能最初会轻视对方,如同清朝一样。一旦战败,可能会出现“和谈”、“求和”的声音,但对屈辱性条约的接受程度,或许会与清朝有所不同,但最终也难逃“割地赔款”的命运。
经济: 明朝本身就财政困难,巨额的赔款对明朝的经济打击将是致命的,甚至可能比对清朝的打击更大。

2.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
对手: 英国和法国联军。
明朝的反应:
军事: 情况只会更糟。明朝的军事技术和组织能力在那时已经显露出颓势,面对两国联军的夹击,抵抗将更加困难。
政治: 如果说第一次鸦片战争是“初次见面”,那么这次就是“熟悉套路”了。明朝可能会更加绝望,内部的动荡也可能加剧。
其他: 此时的明朝,如果也像清朝那样,内部有太平天国起义这样的重大动乱,那么外部的入侵将使其彻底崩溃。

3. 八国联军侵华(1900):
对手: 英国、法国、俄国、美国、日本、德国、意大利、奥匈帝国。
明朝的反应:
军事: 到了这个时候,明朝的军事力量可能已经衰败到极点。即使是明朝鼎盛时期,也难以应对如此强大的联军。假设明朝还能维持一定的军事力量,其装备和训练水平与八国联军相比,将是“降维打击”。
政治: 此时的明朝,如果还存在,其中央政府的权威可能已经名存实亡。可能更像是一个松散的联合体,或者已经分裂。面对如此规模的入侵,抵抗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社会: 如果明朝已经经历了长时间的内乱和外部冲击,社会力量可能已经消耗殆尽。

明朝抵挡得住吗?答案是:很可能抵挡不住。

原因如下:

技术代差: 明朝最核心的劣势在于技术。从鸦片战争开始,西方已经进入了工业化时代,而明朝仍然停留在传统农业社会。这种技术鸿沟是难以弥合的。明朝即使能造出火炮,其精度、射程、装填速度都远不如西方。
经济基础: 持续的战争需要强大的经济支撑。明朝本身就存在财政问题,一旦陷入与西方工业化国家的长期消耗战,其经济将迅速崩溃。
军事体制: 明朝的军事体制,尤其是后期,已经出现了严重的弊病。士兵素质、装备、训练、士气都难以与现代化的军队相提并论。
组织和动员: 面对来自海洋的、来自异域的强大敌人,明朝的集权体制在应对这种现代化战争时,其僵化和效率低下的问题会更加突出。
信息不对称: 对西方世界了解的缺乏,可能导致明朝在最初的应对上出现严重误判,错失改革和应对的时机。

可能存在的“变数”和“亮点”:

当然,历史不全是死板的。我们可以设想一些明朝可能表现出不同于清朝的地方,但这并不能改变整体的结局:

更早的改革? 如果明朝皇室和士大夫阶层能更早地认识到西方的强大,并进行更激进的改革,例如主动引进西方技术、改革军制、开放对外贸易,或许能在一定程度上延缓衰败。但这种可能性有多大,很难说。明朝内部的保守势力和既得利益者,很可能会阻挠改革。
不同的抵抗方式? 明朝可能不会像清朝那样,在战败后仍然固守旧制。明朝的士大夫阶层,也许会更早地进行思想上的反思和学习。但这种学习能否转化为有效的行动,还是个未知数。
更强的民族凝聚力? 明朝作为汉族建立的王朝,在面对外来侵略时,理论上可能比满清更能激发“汉民族”的抵抗意志。但当时的中国,更多是“中华帝国”的概念,而非近代民族国家的概念,这种凝聚力的具体表现,也难以预料。

结论:

总而言之,将清末七十年里中国遭遇的挑战放在明朝身上,虽然不能排除明朝能通过某些方式(如更早的改革、更强的抵抗意志)来争取一些主动,但从技术、经济、军事和组织能力上看,明朝面对以工业革命为基础的西方列强的侵略,很可能同样难以抵挡,甚至可能因为其自身体制和经济的局限性,会比清朝更早地陷入全面的危机甚至崩溃。

这场历史的“假设”告诉我们,当一个国家无法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无法适应全球格局的变化时,无论其曾经多么辉煌,都可能在历史的浪潮中被无情地冲刷。明朝的悲剧,在于其未能完成向现代化的转型,而清末的七十年,正是这种转型失败的残酷体现。如果明朝面对同样的局面,它所能依靠的,很可能还是那套已经陈旧的体制和技术,这注定是一场极其艰难,甚至是不可能胜利的抗争。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为什么不问,如果志愿军到了那个时期,能不能抵挡住?会不会把欧洲人打的全军覆没?

明清相差200多年,你问这样的问题。

而志愿军才差了50多年,你干嘛不问志愿军呢?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思考这个问题,得先抛开“历史不容假设”的老生常谈。我们不妨来一场大胆的推演,设想一下,如果明朝,那个曾经辉煌却最终走向灭亡的王朝,面对清末那七十年的风雨,又会是怎样的景象?先看看清末七十年的“对手”: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清末那七十年里,中国面对的是怎样的力量。那是一股以英国为首,随后葡萄牙、法国、俄国.............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我们来掰扯掰扯。首先,十八年清除一次一米七以下的人,这事儿光是听起来就觉得有点玄乎。你想啊,十八年,这是多少代人啊?而且,清除的方式是什么?如果是像科幻片里那种,用什么高科技武器,或者直接把人“变没”,那另说。但如果是一般意义上的“清除”,比如说强制绝育,或者就是……咳咳,直接处.............
  • 回答
    要说以清末为背景的“荒野大镖客”,那可真是个有意思的设想。咱们脑子里一转悠,就该是那个风云变幻、礼崩乐坏的年代,既有老祖宗传下来的规矩,又有新式玩意儿冒头,盗匪、镖局、官府、洋人,乱七八糟的事儿搅在一起。要是真做成一款游戏,我觉着得叫《荒野大侠客》,比那老外的“大镖客”够劲儿!游戏概念:侠骨柔情,乱.............
  • 回答
    回到清末,想要“打败”西方,这绝非易事,因为这不仅仅是军事上的较量,更是制度、科技、思想、经济等全方位的对抗。而且,“打败”这个词本身就很有讲究,是指将西方势力彻底逐出中国,还是能与之抗衡,甚至在某些领域超越他们?我倾向于后者,因为彻底的“打败”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可能性太低,更现实的目标是实现自强,.............
  • 回答
    要回答“清末如果真的让光绪皇帝主政能否挽救大清?”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回到那个波诡云谲的时代,深入剖析光绪皇帝的能力、他所面临的局势,以及慈禧太后与守旧派的阻力。这绝不是一个简单的“是”或“否”能涵盖的。光绪皇帝:一位充满改革热情但缺乏实权的君主光绪皇帝(载湉)在1875年被慈禧立为皇帝,但实权却尽在.............
  • 回答
    如果清末的中国出现一位像明治天皇那样具有远见卓识、果敢决断且深受国民拥戴的君主,那么中国乃至整个世界的走向,无疑都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可以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以及国际关系等多个维度来畅想这种可能性。政治层面:从衰败王朝到中央集权的新型国家首先,明治天皇在日本最核心的作为是终结了封建幕府统治.............
  • 回答
    作为一名满洲勋贵,在清末面对抢米的风潮,我将如何应对,这绝非一道简单的是非题,而是需要审慎权衡各方利益、顾及自身家族地位以及王朝命运的复杂决策。简单地倾向于饥民、士绅或官员,都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我的处理方式,必然是多方兼顾,力求在乱局中维护家族的根本利益,并尽可能地为王朝稳定贡献一份力量。首先.............
  • 回答
    慈禧晚死十年,清末新政能否成功,这个问题颇为复杂,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答案。需要从多个维度,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政治生态、改革内容及其执行力来一一审视。首先,我们得承认,慈禧太后作为晚清政坛的实际掌权者,她的存在与决策对清末改革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她对于改革的态度,可以说是“亦步亦趋”,在.............
  • 回答
    倘若我真有幸穿越回那风雨飘摇的清末,恰巧又身处慈禧与光绪驾崩、我临危受命成为监国摄政王的这般境况,我不会沉湎于命运的安排,更不会被这巨大的责任压垮。相反,我会咬紧牙关,将所有的恐惧与不安压抑在心底,目光如炬,直视前方,因为我知道,身后的,是岌岌可危的大清王朝,是无数黎民百姓的福祉。首先,稳住朝局,安.............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且极具推测性的问题,如果历史走向了另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后果自然也难以定论。但我们可以尝试从几个关键层面去分析,如果清末能够再现“康乾盛世”,它或许能延续多久的统治。首先,我们得明确“康乾盛世”的本质,以及如果清末再次出现盛世,它会是什么样的?“康乾盛世”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源于几个.............
  • 回答
    这绝对是个脑洞大开的设想!让知乎清粉带着清末八旗子弟和装备穿越到战国初年的台湾,这画面光是想想就够热闹的。不过,要说能活多久,这得细细掰扯。首先,得明确几个关键点: 知乎清粉: 我理解这里的“知乎清粉”是指那些对清朝历史(特别是某些方面)有深入研究、对清朝军事、制度、文化等有一定了解的群体。他们.............
  • 回答
    临高五百废穿越到清末,这念头一旦在脑海中扎根,就像一颗被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层层涟漪,思绪便开始在历史的湍流中奔涌。我们这些生活在物质极大丰富、信息爆炸时代的“现代人”,突然跌落到那个风雨飘摇、积贫积弱的晚清,会是怎样一番景象?这可不是看一部宫廷剧或者辫子戏那么简单,而是要面对一个全然不同的世界.............
  • 回答
    清末,若那坐在紫禁城龙椅上的并非满族皇帝,而是汉族统治者,历史的轨迹或许会迎来一番截然不同的景象。这不仅仅是一个统治民族的更迭,更可能触及到政治体制、文化认同、民族关系乃至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定位等方方面面。首先,政治体制的演变将是一个巨大的变量。清朝虽是满族统治,但其政治结构很大程度上继承了明朝的制.............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复杂的假设性问题,涉及到历史的偶然性、必然性以及权力转移的多种可能性。如果清朝没有入关,明朝的灭亡和政权的归属将走向一个完全不同的方向。我们不妨从几个主要可能性来详细分析:一、 李自成统一中国的可能性这是最直接也最常被提及的可能性之一。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在明末时期声势浩大,已经.............
  • 回答
    “如果清朝没有闭关锁国,中国的科学会引领世界吗?” 这是一个极具吸引力的假说,它引发了我们对历史发展轨迹、文化交流以及科学进步之间复杂关系的深入思考。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并结合历史事实与逻辑推演。首先,需要明确的是,“闭关锁国”并非一个一蹴而就、完全隔绝的政策,而是清朝统治者.............
  • 回答
    关于“如果清朝没有入关,华夏的领土是否会变小”的讨论,确实是一个引人深思但又充满假设性的问题。要详细解答,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考察当时的历史背景、主要势力、以及可能的演变路径。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清朝没有入关”意味着什么。 这通常指的是,满洲民族未能成功推翻明朝,建立清朝,并在汉族地区建立统.............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将“汉人王朝”与“君主立宪制”这两个概念联系起来,引发了对中国历史发展轨迹的深度思考。如果清朝是一个汉人王朝,那么中国是否会走向君主立宪,答案并非板上钉钉,而是充满着各种可能性,需要我们从更深的历史和政治土壤去剖析。首先,我们得明确“汉人王朝”这个前提的涵义。通常我们理解的汉人王.............
  • 回答
    在鸦片战争时期,如果清军能够“训练有素”,并且能够与英军进行弓箭对射,这确实是一个引人遐想的设想。然而,要详细地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当时双方的武器装备、战术、士兵素质以及历史背景。弓箭与火器的代差: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在19世纪初,弓箭与火器之间已经存在着难以逾越的技术.............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引人入胜的假设性问题,也是历史学界经常讨论的“架空历史”主题。如果清朝没有入关,中国历史的走向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我们现在所处的状态也与此截然不同。要详细阐述这个可能性,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推演,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以及国际地位等。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清朝没有入关”的背景.............
  • 回答
    如果清朝没有闭关锁国,历史的走向将可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充满推测的议题。然而,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去探讨这种“如果”,并尽可能详细地描述可能出现的情况:核心前提: 我们假设“没有闭关锁国”指的是清政府采取更加开放、积极主动地与西方世界交流的态度,而非完全对外开放毫无限制。这包括但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