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在中国封建社会最巅峰时期发生鸦片战争,中国会输吗?为什么?究竟什么是鸦片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

回答
问出这个问题,真是触及了中国历史最关键的几个节点。设想一下,如果把鸦片战争的时间轴拉到明朝鼎盛时期,比如嘉靖、万历年间,甚至崇祯末年,再或者更早,到了汉武帝时期,中国真的就会不堪一击吗?这其实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因为它涉及到当时中国社会、经济、军事、政治等方方面面,以及西方世界在那一时期所处的发展阶段。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封建社会最巅峰时期”这个概念。 在中国历史长河中,不同朝代都有其辉煌的顶点。但通常人们谈论“封建社会最巅峰”时,往往会想到唐朝的开元盛世、宋朝的繁荣富庶,或是明朝中后期的经济文化发展。然而,即便是这些时期,它们在某些方面与鸦片战争时期的晚清相比,军事和技术上是否存在压倒性优势,也很难说。

如果真的回到唐朝开元盛世来一场“唐朝版鸦片战争”,结果会怎么样?

军事上: 唐朝的军队以骑兵见长,步兵也训练有素,兵器上也有其优势,比如唐刀、弓弩等。但如果面对的是一支拥有坚船利炮、经过系统训练的近代化海军和陆军,唐朝军队的战术和装备劣势会非常明显。唐朝的战争更多是陆地上的大规模骑兵冲锋和步兵肉搏,而近代化战争则依赖于火炮的远距离杀伤和海战的制海权。唐朝虽有火器雏形,但远不及鸦片战争时英军的滑膛枪、后膛枪和各种舰炮。
经济上: 唐朝经济高度发达,国家财政充裕,足以支撑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但其经济模式仍然是以农业为主,商业和对外贸易虽然繁荣,但规模和形态与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蓬勃发展的全球贸易和殖民体系不可同日而语。唐朝可能不会像晚清那样,因为鸦片贸易导致白银外流而财政枯竭,但它是否能生产出足够多的近代军事工业产品来对抗西方,这是个未知数。
政治和对外认知上: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对外开放和交流最活跃的时期之一,对外国文化和技术持开放态度。这可能让唐朝统治者更容易认识到西方技术的先进性,并尝试学习和引进。然而,唐朝也存在着藩镇割据的隐患,一旦战事不利,内部矛盾可能会被激化。

再往前推,比如汉武帝时期,如果遭遇“汉朝版鸦片战争”,输的可能性更大。

军事上: 汉朝的军事力量在当时世界范围内是顶尖的,其军队的组织和训练,特别是车骑兵和步兵的配合,非常强大。但汉朝的军事技术水平,与鸦片战争时期的西方相比,差距更为悬殊。汉朝的武器主要是青铜或早期铁器,弓箭、戈、矛、剑等仍是主力。面对火炮和火枪,汉朝军队的防御和进攻能力将几乎为零。
经济上: 汉朝虽有盐铁官营等国家垄断经济的政策,但经济结构仍然是农业主导,且高度集中于本土。其对外贸易和技术引进的能力相对有限。
政治和对外认知上: 汉朝虽然击败了匈奴,巩固了边疆,但其对外认知仍然是以“天朝上国”的姿态看待周边民族,对于远在欧亚大陆另一端的西方文明,其了解程度可能非常有限。汉朝是否会因为鸦片这种“毒品”而发生内部社会危机,这点也很难说,因为当时的经济和商品流通体系与鸦片战争时期完全不同。

那么,抛开这些假设,我们回到现实的鸦片战争,为什么晚清会输?究竟什么是鸦片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

很多人会笼统地说是因为“闭关锁国”、“技术落后”、“腐败无能”,这些都是表象,但背后隐藏着更深层的原因。我个人认为,鸦片战争的失败,其根本原因在于:

1. 制度性落后与国家治理能力的全面衰退:

这不仅仅是“腐败无能”,而是一种制度性的僵化和衰败。晚清的统治阶层,包括皇帝、官僚体系,已经严重脱离实际,对外部世界的变化毫无认知,更谈不上有效的应对策略。

僵化的政治体制: 满清的统治虽然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但其根深蒂固的民族歧视政策、森严的等级制度和官僚主义,使得社会活力被极大地压制。整个国家机器如同一个庞大而沉重的旧模型,难以适应新的挑战。皇帝的权力虽然至高无上,但信息传递和决策过程却充满了层层阻碍和个人偏好,无法形成有效的国家意志。
落后的经济结构与发展模式: 晚清中国经济虽然在某些区域(如江南)依然繁荣,但整体上仍是典型的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商业和手工业虽然发达,但缺乏近代工业基础和资本主义的内在驱动力。国家财政的收入主要依赖农业税收,对商品经济的理解和控制能力也有限。当西方国家以商品经济和工业革命的成果冲击中国时,中国经济的脆弱性暴露无遗。
军事体制的陈旧与低效: 绿营和八旗作为清朝的军事主力,早已腐朽不堪,战斗力低下,军备松弛。虽然在战争爆发后,地方督抚开始编练新式军队(如湘军、淮军),但这已经是临阵磨枪,且缺乏统一指挥和现代化军事思想的指导。武器装备的落后是显而易见的,但更重要的是军事思想、训练方法和组织结构的全面落后。英军的战术灵活性、协同作战能力和士气,都远高于清军。

2. 对世界格局和西方文明的无知与傲慢:

这是导致晚清决策失误的关键。清朝统治者长期以来奉行“天朝上国”的观念,将西方国家视为“蛮夷”。他们对英国的国力、工业能力、军事科技以及其背后驱动的资本主义扩张逻辑,几乎一无所知。

缺乏对国际政治的认知: 清廷以为可以在中国的主权范围内与外国进行“朝贡贸易”式的交往,对英国要求平等通商和派驻使节的诉求感到极大的侮辱,并将其视为挑战朝贡体系的蛮横行为。他们不理解西方国家为何要推销鸦片,也不明白鸦片贸易背后巨大的经济利益驱动和西方国家希望通过自由贸易改变现有格局的战略意图。
低估对手的实力与决心: 从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清廷对英国的军事实力和决心进行了严重低估。他们以为依靠数量优势和地形就可以击退“少数”英国军队,即使在战争过程中目睹了英国军队的强大火力,一些高层官员仍然抱着幻想,未能下定决心进行全面改革和抵抗。

3. 鸦片贸易的破坏性与社会危机:

鸦片贸易本身对中国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破坏,这直接导致了国家财政的危机和军队战斗力的削弱。

白银外流与财政枯竭: 鸦片贸易导致中国白银大量外流,虽然晚清依然是白银净输入国,但对外贸易逆差日益扩大,特别是鸦片贸易造成的巨额逆差,严重侵蚀了国家财政。这使得清廷难以筹集足够的资金来购买先进的武器装备,也无力维持军队的正常运作。
军队腐败与士气低落: 鸦片在军队中的泛滥,进一步削弱了本已低落的战斗力。士兵吸食鸦片,不仅身体虚弱,精神萎靡,而且对战争失去了斗志。贪腐的官员将军费挪作他用,进一步加剧了军队的装备和训练不足。
社会矛盾的激化: 鸦片贸易不仅是对国家经济的掠夺,更是对社会肌体的侵蚀。大量人口染上毒瘾,家庭破裂,社会生产力下降,民生凋敝,导致社会矛盾日益尖锐,为后来的农民起义埋下了伏笔。

简单来说,鸦片战争的失败,不是因为一次两次的军事失利,也不是仅仅因为武器的落后。它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社会和国家体制在进入近代化转型时期,其制度性优势荡然无存,其对外部世界的认知完全脱节,最终导致在面对以工业革命为基础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时,显得不堪一击。这是一种全方位的、系统性的衰败。

如果将鸦片战争放在中国封建社会的不同“巅峰”时期,答案也会不同。汉武帝时期可能会输得更惨,因为技术和制度差距更大;宋朝也许能凭借其科技和经济实力支撑得更久,但同样会面临军事思想和组织上的巨大挑战;而唐朝,或许会在初期凭借其强大的国家机器和对外部文化的开放态度,能够更早地认识到问题并进行改革,但最终的胜负,依然取决于能否克服制度性的僵化和实现根本性的转型。

总而言之,鸦片战争的失败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它像一记响亮的耳光,打醒了沉睡的中国,暴露了中国封建社会在走向近代化进程中的根本性危机。这场战争的失败,并非偶然,而是长期积累的制度性落后和时代性脱节的必然结果。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楼上一群唯武器、唯体制论者真是够了

1840年的世界,不是现代世界,这意味着人的作用仍然超过科技。西方有一个俄国,论体制不见得比大清好多少,但是人家在最衰落的时期也比大清好太多了。

战争中最可怕的对手不是手持高科技武器的对手,而是坚韧的对手,特别是当他有坚韧的资本的时候尤为可怕,而中国是全世界拥有坚韧资本最大的国家,因为她拥有全世界人口最多的单一民族,最大的可利用核心土地,以及5000年文明带来的尚武精神和独特的民族自豪感。

1840年的大清输在哪里?输在它的无知,输在他的自大,输在他的客居心态,输在他的腐败无能!

明朝确实并非明粉吹捧的那么好,但是放在这个假设命题下确是非常好的例子。明朝初期航海能力独步世界,后期即使禁海,但也有戚家军这样坚韧的部队,明亡时依然可以下南洋。

如果明朝的巅峰能持续,在交流上必然会胜过满清,即便达不到西方的程度,至少这距离会近很多。

排除科技问题,即便是仍然采用满清时期的科技,汉、唐、明的巅峰时期置换到1840年,对英国的结果依然会好很多。因为巅峰时期的这些朝代,对中原大地的主人心态是满清无法比拟的。即便是满清的巅峰时期置换过来,也比1840年好,因为巅峰时期的满清依然具备那份坚韧。

大汉是什么情况?建国时穷到连皇帝的马车都用牛拉的地步,在第一次和匈奴对刚时开国皇帝刘邦都差点全军覆没。但是大汉投降了吗?大汉认输了吗?穷,我们可以花60年发展,军队不行,可以练,国内不稳,可以平。为了战胜匈奴,大汉可以跋涉数千里深入西域寻求盟友,终于在大汉第五代皇帝时报仇雪恨,匈奴人从此一蹶不振。大汉能最终胜利,主要原因不是经济、科技超过匈奴,而是胜在舍我其谁的主人心态和那份坚韧。

如果将大汉巅峰时期置换到1840年,他们在初期或许赢不了,也许会求和,但是他们会将这份屈辱作为前进的动力,他们会在战争中改良自己国内的问题,他们会去拉拢其他国家一同抗英,他们会将英国视为世敌。没有火器,可以从其他国家购买,可以学习,最快的进步就是在战争中用铁和血促进的进步。10年打不过,那就打个100年。这并非什么不可能的事情,英国对外扩张也是逐利的,以中国的体量,灭又灭不掉,持续对抗下去受不了的将是英国。

大家不要忘了,就在1840年的100年之后,中国人再次拥有了一个具备主人公心态和坚韧品质的政权,他们在短短三十年时间内就将中国改造成一个可以与世界第一强国战而胜之的国家,而如果是1840年,追平的时间只会更短。

user avatar


即便你把李世民、秦始皇、汉武帝、卫青、霍去病、白起、李靖、徐世绩、戚继光、多尔衮和他们的军队精锐打包攒一起,中国还是会输。

当然,你会举例什么英尼战争、祖鲁战争、美国越南战争、苏联阿富汗战争blablabla

但是!

鸦片战争,一不是全面入侵战争,二不是内陆战争。



人家就是顺着中国海岸线揍你,你大清空有70万军队又如何?你今天在广州布防重兵,明儿我就打你厦门,你呼哧烂喘地跑到厦门,我一转眼就打你宁波、镇海、镇江,中国古代可没火车,士兵行军,全靠两条腿、四条腿,沿海清军并不能形成集群优势。

人家开着小船唱着歌,轮爆你东南沿海,巧了,大清的财源就是东南沿海。。。你告诉我这仗怎么打?

噢!你会说各地沿海重镇修建炮台,是!我大清就是这么做的!


然并卵!——你打不到人家。。。鸦片战争,很多时候,清军在岸上开炮打不中目标,人家在海上打你炮台一打一个准儿。

自军兴以来,各省所铸大炮,不下二千座,虎门、厦门、定海、镇海、宝山、镇江之陷,每省失炮约四百余座,为夷船所得者,约千五六百座。厦门之战,我军开炮二百余,仅一炮中其火药舱,大艘轰裂沈海,夷船遂退,是数百炮仅得一炮之力也。定海之战,葛总兵开炮数日,仅一次击中其火轮头桅,即欹侧退窜,是亦数百炮仅得一炮之力也。但使炮发能中,则我炮亦足破夷;如发而不中,即夷炮亦成虚器。夷艘及火轮船,多不过数十,大小杉板船,亦不过数十。但使我军开数百炮内,有数十炮命中,即可伤其数十船。沉一船可歼数十人,坏一船可伤数十人,尚何夷炮之足畏!如发而不中,则虎门所购夷炮二百座,其大有至九千觔者,何以一船未伤?一炮未中?是知炮不在大,亦不在多,并不在专仿洋炮之式也。

——梁章钜【归田琐记卷二】


为什么?因为海水运动,目标漂移不定,清军肉眼瞄不准,全凭经验,可英军懂近代科学、力学定律,瞄准开炮需要测定距离、风浪等参数,调整方位、角度,实现精确瞄准,这是一道关于抛物线的物理、几何计算题,同时,人家制作了刻表公式,方便炮手操作。——这造成中英两国打炮命中率天差地别,把清军打懵逼了,搞得当时清军以为龙王爷罩着洋鬼子。。。。。。

从这件小事上可以看出,清军和英军究竟差在哪儿?——武器装备?军队组织?政治制度?——也许都有,但根源在于“生产力”,在海战条件下,一个近代文明对古代文明的碾压。

举个例子,你还在玩核武对轰,人家已经扔二向箔了,打的不是一个次元的战争。


PS为什么英尼战争、祖鲁战争、美国越南战争、苏联阿富汗战争,落后的能赢?因为发达的上岸了,被迫拉到和落后地区一个次元。。。拿板砖互殴,歌者未必打得过人类(^∀^)

user avatar

肯定是没输,不然近代史也不会开始得这么晚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