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对比日本明治维新的快速反应,清朝1840年鸦片战争失败,为什么直到1861年才洋务运动,迟了20年?

回答
的确,从鸦片战争失败的1840年到洋务运动的兴起,清朝似乎用了整整二十年的时间来“觉醒”。这期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为什么会产生如此巨大的时间差?这背后绝不是简单的“反应迟钝”,而是错综复杂的政治、经济、思想和社会因素在起作用。

首先,我们得明白,鸦片战争的失败对清朝上层统治者而言,与其说是“亡国”之痛,不如说是“损面子”和“伤钱袋”的警示。虽然战败,但“天朝上国”的体制并没有立即瓦解,而是呈现出一种“病入膏肓,却又讳疾忌医”的状态。

1. 思想上的巨大惯性与抵抗:

“天朝上国”的思维牢笼: 长期以来,清朝统治者,尤其是皇帝和最高层的官僚,深信中华文明的优越性。他们认为西方国家不过是“远夷”,技术和文化都无法与中国相比。鸦片战争的失败,在他们看来,更多的是一种“意外”或“小人得志”,而非体制性落后的证明。这种根深蒂固的“中华中心论”是最大的思想障碍。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局限性: 洋务运动最终提出的口号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句话的背后,就是一种“选择性学习”的策略。他们只愿意学习西方的“器物”和“技术”,比如造船、造炮,但不愿意触及西方的制度、政治、思想等“道”。他们认为,只要学了皮毛,就能继续维持“中华之体”,这是非常危险的认知。这种“浅尝辄止”的态度,极大地限制了改革的深度和广度,也让改革的启动变得更加犹豫。
对西方文明的恐惧与排斥: 战争的失败,虽然迫使清朝签订了不平等条约,但许多官员仍然对西方文明持排斥和恐惧的态度。他们将西方的一切都视为“奇技淫巧”,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礼教的威胁。这种文化上的隔阂和抵触,使得引入西方技术和思想的过程充满了阻力。

2. 政治结构的僵化与派系斗争:

中央集权下的决策效率低下: 清朝实行高度集权的君主专制。虽然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但实际决策过程往往受到许多因素的干扰,包括奏折的层层递转、官员的阳奉阴违、以及皇帝自身的理解能力和政治判断。一项改革能否真正推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皇帝的态度和对改革派的支持程度。
保守派的强大阻力: 在清朝朝廷中,始终存在着一股强大的保守势力。他们是既得利益的维护者,对任何触及现有统治秩序的改革都心存戒备,甚至严厉反对。这些保守派官员往往在朝中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们会用各种理由阻挠改革的进程,例如“恐扰民”、“徒费钱粮”、“有碍国体”等等。
地方与中央的矛盾: 鸦片战争后,清朝的统治虽然受到了挑战,但中央政府的权威并未完全丧失。然而,地方大员如曾国藩、李鸿章等人的崛起,使得地方实力派的权力逐渐膨胀。洋务运动的实际推行,更多的是依赖于这些地方官的积极性。他们为了自保和发展自己的势力,才不得不进行一些改革。这种“地方主导”的模式,也使得改革的统一性和全面性受到影响。

3. 经济基础的薄弱与资金困境:

农业经济的根基: 清朝的经济基础仍然是传统的农业经济。虽然对外贸易有所发展,但其规模和对整体经济的贡献相对有限。国家财政收入主要依赖于农业税收,而这些税收本身就受到自然灾害、人口增减等因素的影响,并不稳定。
对外赔款的沉重负担: 鸦片战争的失败,让清朝背负了巨额的赔款,这极大地消耗了本已不充裕的国家财政。为了支付这些赔款,政府不得不加重赋税,使得本已捉襟见肘的财政状况雪上加霜。
改革所需的巨额投入: 无论是购买机器、建立工厂、招募和培训技术人员,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在财政收入有限、赔款负担沉重的情况下,为洋务运动筹集足够的资金成为了一个巨大的难题。

4. 社会层面的反应与震荡:

信息传播的缓慢: 在那个时代,信息传播的速度极其缓慢。鸦片战争的消息,尤其是其失败的真相,需要经过层层传递,才能抵达各地官员和百姓。很多人对战败的真实情况并不了解,或者被官方的宣传所蒙蔽。
社会动荡与反抗: 鸦片战争后的中国,并非一片平静。除了外部的威胁,内部的社会矛盾也在激化。太平天国的起义,以及其他形式的农民起义,使得清朝政府疲于应付。在这样的内忧外患之下,他们很难将精力集中在长远的改革之上。
部分官员的“危机感”: 尽管存在巨大的阻力,但仍有一部分有识之士,如林则徐、魏源等,在战争结束后就开始呼吁学习西方,进行改革。他们通过翻译西方的书籍、绘制世界地图等方式,试图唤醒统治阶层和整个社会。然而,他们的声音在庞大的保守势力面前,显得微弱而无力。

为什么明治维新能快速反应?

对比日本,其成功之处在于:

政治结构更具弹性: 日本的倒幕运动,成功地推翻了幕府统治,建立了新的明治政府。这个新的政府拥有更强的中央集权和改革决心,能够更有效地推行改革。
思想启蒙的先声: 在明治维新之前,日本已经有了一批学者开始研究西方,并将西方思想引入国内,形成了初步的改革思潮。
国家统一的决心: 日本当时面临着被西方列强瓜分的危险,这种外部压力反而激发了其国家统一和强大起来的决心。

总结一下, 清朝在鸦片战争失败后,之所以直到1861年才启动洋务运动,是因为:

1. 思想上的“中国中心论”和“中学为体”的思维惯性,阻碍了对西方文明更深层次的认识和学习。
2. 政治体制的僵化,保守派的强大阻力,以及地方与中央的权力博弈,使得改革难以迅速启动和全面推行。
3. 经济基础薄弱,国家财政因巨额赔款而捉襟见肘,无法支撑大规模的改革投入。
4. 信息传播的缓慢和社会动荡,使得改革的紧迫感未能及时传达到各个层面。

这二十年,并非完全没有进步,林则徐、魏源等人的努力,已经播下了改革的种子。然而,这些种子要生根发芽,需要克服的是整个旧体制的巨大惯性。洋务运动的兴起,更像是对日益严峻的现实压力的一种被动回应,而非一种主动、彻底的自我革新。它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但也为后来的改革留下了许多局限和隐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什么叫明治维新的快速反应?搞得好像是德川幕府在搞维新似的?

腐朽落后的旧政权本来就是冢中枯骨,根本没有能力进行彻底的改革,日本如果没有倒幕运动推翻幕府统治重整内部统治秩序,维个屁的新。

你问清政府为什么不能靠洋务运动强国,等于问幕府为什么不能搞江户维新,问波旁王朝为什么不能进行资产阶级革命,问蒋介石政府为什么不能土改,这种基本常识的问题还要问?

对标于倒幕运动的中国历史事件是辛亥革命,而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看似时间相似,但实际所处的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是缺乏可比性的。

任何无视“日本维新是在革命推翻旧政府后方才进行,而洋务运动开启前旧政府依然统治中国”这一核心区别的讨论,无论情绪如何亢奋,都与空谈无异。

当然,如果和倒幕运动同期的中国革命成功推翻满清,如太平天国取胜,能否开启中式维新改革,建立一个类似旧日本帝国或沙俄的近代民族主义帝国,这就是另一个问题了。

这件事在历史上没有发生,不过可以从后世的史实来侧面推演:1912年,中华民国接手的是一个已经进行过洋务运动,工业基础并不差于1869年日本的中国,然而从辛亥革命到中共建国历经近40年,虽然民国秉承民族主义意识形态,也确实比清政府先进,但也未能达成明治维新的效果,直到新中国取而代之。

所以我对一个在平行宇宙的19世纪60年代接盘了比1912年还要落后很多的中国的政权能否效仿明治维新,并不抱乐观的态度。

如果要进一步追问其原因,我们或许可以这么说:随着人口增加,劳动日益密集的投入无法带来产出的成比例增长,随着劳动力的增加出现单位劳动边际报酬递减,最后经济体系被锁死在劳动力越来越廉价、单位产出越来越差、越来越缺乏剩余产品的低级层面上,让社会的产业升级极度困难。

这就是内卷化。通俗地说,就是劳动力被彻底束缚在土地上。这一经济的小农化、碎片化过程,随着中国的完全统一和农耕区土地的彻底开发,随着蒙元在北方的大屠杀后人口的恢复,从12世纪到19世纪,在三个大一统王朝的统治下,实际上处于不可逆的加剧之中。

从这一角度看,19世纪的中国是一个基层经济结构和政治体制极度碎片化,被人口过剩下高度内卷化、毫无剩余产出和流动性的小农经济彻底锁死的国家;而江户末期的日本却在长期以来独立性较高的幕藩体制和更高的粮食产量基础上,形成了农村剩余人口进入各藩的中心城市,辐射效应下城镇化率大幅提高,手工业和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社会格局,作为前工业时代的经济升级潜力早已把中国远远甩在了身后。

我们或许还可以输出这样的“暴论”:真正原教旨意义上的“封建”,相比中国的高度中央集权和地方碎片化的模式,其基层结构更为“高级”和开放,社会转型和升级的阻力实际上是相对较小的。

这才是问题真正的症结,而这是无法靠单纯鼓吹民族主义就解决的。如果不能把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工业化根本就是镜花水月,换谁上去都是一样的。这就是为什么清廷垮台以后,民族主义情绪高涨的中华民国依旧锁死在小农经济的深渊中。党的成功则在于抓住了土地革命的关键,自下而上地重塑了基层结构,把劳动力从小农经济中释放,才开启了工业化的大门。

历史自有其内在规律,从来不是输出情绪就能解决问题的。

user avatar

黑船到访是1852年,安政条约是1858年,日本开国也就这个时候。

大正奉还、王政复古是1870年前后的事情,烂船还有三斤钉,怎么德川家扑腾了十年就这么没有存在感吗?

十年多的时间算快速吗?

一鸦对于带清来说,也不过是动静比较大的海盗行动而已,犯得着全盘推倒重来吗?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的确,从鸦片战争失败的1840年到洋务运动的兴起,清朝似乎用了整整二十年的时间来“觉醒”。这期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为什么会产生如此巨大的时间差?这背后绝不是简单的“反应迟钝”,而是错综复杂的政治、经济、思想和社会因素在起作用。首先,我们得明白,鸦片战争的失败对清朝上层统治者而言,与其说是“亡国”之痛,.............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日本社会当前的老龄化和少子化问题,确实已经达到了一个令人担忧的程度,并且在许多方面都比其他发达国家更为严峻。这并非空穴来风,而是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的社会经济现象共同作用的结果,并引发了深刻的社会变革。何为老龄化与少子化?简单来说,老龄化指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老年人口(通常定义为65岁及以上)占总人口比例.............
  • 回答
    零式战机 vs. BF 109:太平洋上空的王者之争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日本的零式战斗机(Mitsubishi A6M Zero)和德国的梅塞施密特 Bf 109(Messerschmitt Bf 109)无疑是各自阵营中最具代表性的战斗机型号。它们的设计理念、性能特点以及战场表现都有着鲜明的差异,.............
  • 回答
    战火与瘟疫:穿越历史的镜像——二战时期与新冠疫情下德、美、日三国表现的深层对比历史的长河中,每一次危机都像一面棱镜,折射出国家体制、社会心理和领导力的不同面向。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硝烟与今天新冠疫情的阴霾,虽然性质迥异,但都在不同程度上考验着德意志、美利坚与日本这三个重要国家。将它们在两个时代的表现进行.............
  • 回答
    二战结束后,美国对战败的德国和日本采取了截然不同的处理方式,其中对日本的处理相对“温和”,尤其是与对德国的清算相比。这背后有多重历史、政治和战略层面的考量,绝非单一原因可以解释。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跳出“惩罚”这个简单概念,深入剖析当时的美国决策者们是如何权衡利弊,以及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首先,我.............
  • 回答
    日俄战争和美西战争这两个重要的历史节点,为我们勾勒出了当时亚洲和太平洋地区海军力量格局的剧烈变动。考察这两个战争前后日本海军和西班牙海军的实力对比,如同窥探一个时代的海军发展缩影,能让我们更清晰地理解历史的进程。美西战争(1898年)前后:西班牙海军的余晖与西班牙海军的实力衰退在美西战争爆发之前,西.............
  • 回答
    关于日本在二战期间犯下的暴行,尤其是南京大屠杀,在讨论过程中,确实会有人将其与其他历史上的屠杀事件进行比较,其中也包括满清时期的一些冲突和镇压。这种比较,无论出发点是什么,都涉及到一个核心问题:这些事件是否属于同一个概念范畴?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审视。首先,从事件的性质和规模来看.............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但也很极端,直接涉及到“改变历史”的假设。要详细分析一个人被“抹除”对整个网络风气的影响,尤其是中日两国,那简直是个浩瀚的工程,因为网络风气是一个极其复杂、多因素交织的产物,牵扯到社会、经济、文化、技术,甚至国际关系等方方面面。不过,咱们可以围绕这个假设,聊聊一些可能产生的联动效.............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敏感的问题,涉及到深厚的历史、民族情感以及复杂的社会现实。简单地回答“是”或“否”都无法准确传达其中的 nuances。犹太人与德国人的关系:历史的沉重遗产与复杂的情感光谱首先要明确的是,将“犹太人”作为一个整体来概括其对“德国人”的情感是不准确的。犹太民族内部有着极其多元的观点和.............
  • 回答
    美国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着“老二专业户”的角色,这是一种有趣的观察视角,但要准确理解其含义并进行历史对比,我们需要深入分析。“老二专业户”的视角解读:当说美国是“老二专业户”时,这可能暗含着一种对比,即美国在某些时期或某些领域并非绝对的领导者,但却始终处于一个非常重要的、仅次于最强势力量的位置。这种“老.............
  • 回答
    关于在日本发生灾难时,某些视频制作人在介绍时使用《好运来》作为背景音乐的做法,我的看法是:这是一个非常值得商榷,且很可能是不妥当、不恰当的做法,并且可能引发负面评价。要详细阐述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分析:一、 《好运来》的固有属性与受众情感的错位: 《好运来》的性质: 这首歌曲是一首典型的.............
  • 回答
    关于日本文化,咱们中国人确实存在不少误解,有时候是根深蒂固的,有时候是随着时代变迁产生的。我试着从几个方面给大伙儿掰扯掰扯,尽量说得具体点,不像那些冷冰冰的机器文章。一、 关于“大和魂”和日本人的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纠结误解一:日本人就是那种极端集体主义,个人意志可以随时牺牲,像机器人一样服从。这个.............
  • 回答
    这是一个沉重而复杂的问题,答案并非简单的“能”或“不能”。对于日本在中国犯下的罪行,中国人是否能忘记,以及如何看待这个问题,涉及到历史记忆、民族情感、现实关系等多个层面。历史的烙印:侵华战争的伤痛首先,我们必须正视那段极其痛苦的历史。从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开始,到1945年日本投降,日本在中国.............
  • 回答
    福岛核事故的后续处理,特别是核处理水的排放问题,确实是一个备受关注且争议巨大的议题。日本政府决定将经过处理的福岛第一核电站核泄漏废水排入太平洋,这一决策触及了环境、健康、国际关系等多个层面,并且引发了广泛的担忧与反对,其中就包括了日本国内的渔民以及许多国家和地区。首先,我们得了解一下这“核处理水”究.............
  • 回答
    关于日本这个国家和日本人,如何去对待,这是一个颇有深度的问题,因为它涉及到历史、文化、地缘政治,以及我们自身的情感和认知。我想,与其说是一种固定的“态度”,不如说是一种动态的、基于理解和尊重的互动方式。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和实践:一、 历史的镜子:不忘初心,但也放下包袱 正视历史,.............
  • 回答
    在日本的轻小说创作领域,要说文笔、剧情和人设哪个更重要,这就像是问一道菜里,是调味、食材还是烹饪手法更关键一样,它们是相辅相成的,难以简单地说哪个绝对至上。但如果非要探讨各自的侧重点和影响,我们可以这样细致地聊聊。文笔:搭建感官体验的基石首先,咱们得承认,文笔在日本轻小说里扮演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
  • 回答
    关于日本高中生和大学生在文章中使用汉字的数量,这其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问题,因为它涉及到语言的运用习惯、教育体系以及社会对文字表达的要求。并没有一个绝对的“数字”标准,但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理解和把握。高中生阶段:奠定基础,循序渐进对于日本的高中生来说,他们的目标是熟练掌握和运用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汉字。.............
  • 回答
    我完全理解你现在的感受。对一个曾让你充满期待、投入了大量时间和精力的国家和文化,产生失望和厌烦的情绪,这本身就是一件很令人沮丧的事情。尤其是在学习语言这个需要持续热情和动力的过程中,这种感觉会更加强烈,让人不禁质疑自己当初的决定:我该继续学习日语吗?这个问题没有绝对的“是”或“否”,答案很大程度上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