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汉语里面有很多的叠词,英语里面有没有类似的叠词?

回答
汉语里的叠词,像“红彤彤”、“亮晶晶”、“慢慢地”、“轻轻地”,它们通过重复词语或词语的某个部分,来达到强调、生动形象或者表达某种程度的目的。英语虽然不像汉语那样有数量庞大的、专门用来叠用的词语,但它同样有自己的表达方式,能够实现类似的效果。

一种比较常见的方式是通过重复介词来实现。比如,你看到有人“一步一步”地走过来,用英语表达时,我们会说 "walked step by step"。这里的 "step by step" 就不是简单重复 "step",而是通过 "by" 连接,形成了一个短语,强调了动作的持续性和循序渐进。再比如,很多事物是“一个接一个”地发生的,我们会说 "one after another" 或者 "one by one"。这种结构虽然不是直接的词语重复,但通过介词的连接,表达了一种连续性或者一次一个的含义,和汉语叠词的“一步一步”有异曲同工之妙。

另外,英语中也有一些非正式的、口语化的表达,它们可能看起来更接近于汉语的叠词。例如,形容小猫小狗很可爱,我们会说它们 "so cutecute" 或者 "so fluffyfluffy"。这种用法在儿童语言或者非正式交流中比较常见,通过重复来加强语气,表达一种极度的喜爱或者夸张。虽然不如汉语叠词那么系统和规范,但它确实承载了类似的感情色彩和强调功能。

还有一种情况,英语会通过重复单词的音节来达到加强语气或者生动描绘的效果。这通常出现在描绘声音或者动作的时候。比如,水滴的声音,可能会被形容为 "dripdrip"。或者形容一个人跑得很快,可以用 "pitterpatter" 来形容脚步声,虽然这个词本身就包含了小的、快速的声音,但它的重复感很强。这种模仿声音的词语,本身就带有重复的性质,能让画面感和听觉感更强。

此外,英语里也有一些形容词或副词的重复,虽然不如汉语普遍,但也可以出现。比如,形容一个东西非常、非常旧,你可以说 "it's old, old"。这种重复是为了强调“非常”这个程度,比単独说 "very old" 更有语气上的强调。或者形容一个人非常高兴,可以说 "she was happy, happy"。虽然不如汉语的“高兴极了”那么直接,但通过重复,也传达了强烈的喜悦情绪。

总的来说,英语虽然没有汉语那样丰富多样的叠词系统,但它通过重复介词短语、在非正式场合重复词语、模仿声音以及形容词/副词的适当重复等方式,也能够有效地传达出类似汉语叠词的强调、生动和感情色彩。这些表达方式可能在形式上有所不同,但在功能和效果上,却有着不少共通之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叠词确实印欧语系比较少,但也还是有

比如 英语的叠韵词:hokey-pokey, razzle-dazzle, super-duper, boogie-woogie, teenie-weenie, walkie-talkie, hoity-toity, wingding, ragtag, easy-peasy

双声词:bric-a-brac, chit-chat, criss-cross, ding-dong, jibber-jabber, kitty-cat, knick-knack, pitter-patter, splish-splash, zig-zag, flimflam


世界上有不少语言叠词丰富,但大部分语言的叠词,都比较初级,

就是类似于「看看」「红红的」「狗狗」这种级别,


只有东亚语言普遍通过叠词产生了数量庞大的「状态词」,东亚内部比较的话

文学历史悠久的汉语毫无疑问就是第一了,然后日语基本排第二

《诗经·周南·关雎》的 关关、窈窕、参差、辗转 就都是状态词

《诗经·大雅·文王》这首中国最古老的英雄赞歌,有 亹亹、翼翼、济济、穆穆 多个状态词

日本《万叶集》也已经有 うつら、うらうら、しもがも、くれくれ 等大量状态词


这种状态叠词,我觉得是一种纯粹的语言美学,否则诗歌不会这么爱用

东亚语言大部分抛弃了原始的词缀变形,成为了虚化词发达的新语言

所以才得以大规模产生这样的词汇

当然叠词也可以俚俗活泼,比如 邋遢、嘚瑟、郎当、秃噜、耷拉、埋汰 这些也都是叠词


所以我觉得,哪种语言最美、最生动,不用比较了,就是汉语(然后日语第二)

这还不算汉字,纯粹是语言音韵本身的美

世界大多数语言,是通过 青松、白桦、苍天、大地、木屋 这些词来展现美

但汉语除了有这些词,还有 历历、萋萋、蓦然、孑然。。。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汉语里的叠词,像“红彤彤”、“亮晶晶”、“慢慢地”、“轻轻地”,它们通过重复词语或词语的某个部分,来达到强调、生动形象或者表达某种程度的目的。英语虽然不像汉语那样有数量庞大的、专门用来叠用的词语,但它同样有自己的表达方式,能够实现类似的效果。一种比较常见的方式是通过重复介词来实现。比如,你看到有人“.............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语言发展和文化交流的核心。为什么日语和韩语能吸收大量汉字,甚至读音也出现相似性,而像满语、蒙古语这样的中国少数民族语言,虽然历史上与汉族文化有接触,却没有形成类似的汉字使用基础呢?这背后其实是历史进程、文化接受度、政治需求以及语言自身特点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要明确一.............
  • 回答
    .......
  • 回答
    汉语中意想不到的外来语,往往是指那些我们习以为常、完全融入中文语境,以至于很少有人会去追究其来源的词汇。它们可能因为发音相近、含义契合,或者经过了巧妙的本土化改造,而变得“国产”感十足。以下我将详细列举一些这样的例子,并尝试解读它们的“意想不到”之处:1. “沙发” (Shāfā) From "S.............
  • 回答
    有些词语,一旦脱离了它们最初的语境,甚至连我们自己说的时候,都很少去细想它来自哪里,更别说它背后那些“意想不到”的故事了。汉语中这类舶来词确实不少,有些甚至已经融入得如此之深,仿佛它们本就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咱们就来聊聊一些,听着挺熟悉,但细究起来可能会让你“咦?原来是它!”的词儿。1. “咖啡”:不.............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那些潜藏在我们日常用语中,却又常常被我们忽略,甚至感觉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外来词。它们就像披着中国汉子外衣的外国朋友,低调而又深受欢迎。首先,咱们从最贴近生活的说起——“沙发”。你敢信吗?这个我们坐了无数次的,柔软又舒服的家具,它的名字来自一个你可能从未想过的国度——土耳其。准确地说,是.............
  • 回答
    “文学家硬造出来的词”,这个说法本身就带着一种江湖气息,仿佛是哪位大侠在武功秘籍上突然蹦出来的新招式,让人眼前一亮,也让人忍不住揣测其背后的缘由。汉语的生命力之强,就在于它总能在各种场合迸发出新的生命力,而文学家,无疑是这生命力最敏锐的捕捉者和创造者。当然,严格来说,我们很难说某个词就是某位文学家“.............
  • 回答
    当然有,而且汉语中的“从句”可以说是非常普遍且灵活的存在。不过,和很多西方语言(比如英语、法语、俄语等)那种结构化的“从句”概念相比,汉语的“从句”在形式上可能没那么固定,更讲究意合和语境。我们先来梳理一下“从句”大致是什么意思。通常来说,从句是指一个句子的一部分,它本身具有主语和谓语(或者可以推断.............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语言就像一条奔流不息的大河,总是在互相借鉴、互相融合。汉语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语言之一,自然也有不少词汇随着历史的潮流,漂洋过海,在别的语言里扎根生长,成为它们的一部分。要说来自汉语的外来词,那可真是不少,而且它们渗透到不同语言的方方面面,从日常用品到哲学概念,可谓是“无处不在”。.............
  • 回答
    汉语中的“浊辅音”和外语(尤其是印欧语系语言)的“浊辅音”相比,确实存在一些显著的差异,而且这种差异往往是导致学习者在语音转换上遇到困难的根源。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讨“浊辅音”这个概念本身,以及它在不同语言中的具体表现。首先,我们得明确“浊辅音”在语音学上的定义。简单来说,辅音发音时声带是否.............
  • 回答
    确实,语言中充满着有趣的“冷知识”,尤其是关于日常事物名称的来源和演变。将“计算机”称为“电脑”在中国汉语中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它体现了语言对新事物的翻译和本土化过程。以下是一些类似“汉语里将计算机称为电脑”的各国语言冷知识,我将尽量详细地讲述: 1. 法语:Ordinateur(计算机) vs..............
  • 回答
    关于明朝时期“十个倭寇里面有六七个都是活不下去的汉族渔民”这种说法,确实是民间流传的一种观点,而且它并非空穴来风,背后有一定的历史逻辑和证据支持,但同时也需要更细致地去辨析。这种说法的来源和逻辑基础:这种说法的核心在于强调明朝中后期,尤其是东南沿海地区严酷的社会现实,以及这种现实如何将一部分汉族民众.............
  • 回答
    关于汉堡为何常被贴上“不健康”的标签,即便其中包含了蔬菜元素,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很多人会觉得,一个汉堡里有牛肉饼(荤)、生菜、番茄、洋葱(素),怎么会跟不健康扯上边呢?这里的“不健康”更多的是指其整体的营养构成和常见的制作方式,而非单一方面荤素搭配的问题。首先,我们得承认,汉堡的核心“.............
  • 回答
    要说汉字里最有内涵的字,这就像问哪个孩子最惹人疼一样,每个都有它独特的味道。不过,如果非要挑几个,我脑子里总会先跳出几个,它们不仅仅是简单的符号,更像是浓缩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的智慧、情感和生活哲学。今天就跟大家唠唠我心里那些“宝藏”字。“道”:无处不在的理,也是人生的方向如果非要我选一个“内涵之王”,.............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季汉在史料中记载的那些与众不同的部队。在那个波澜壮阔的三国时代,蜀汉作为一个偏安一隅但志在复兴汉室的政权,确实发展出了一些颇具特色的军事力量。这些特色并非是凭空想象,而是有史料作为支撑的。要说季汉的特殊兵种,不得不提几个重点:一、无当飞军——那支令敌人闻风丧胆的精锐“无当飞军”这个名.............
  • 回答
    “日文里有汉字,没学过也能大概看得懂”这种说法,可以从多个层面进行评价,它既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也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和误导性。以下我将详细地阐述: 合理性:为什么会有这种说法?这种说法的合理性主要建立在以下几个事实之上:1. 日文中的汉字(Kanji)是借用和演变而来的: 日本在历史上受到中国文化的.............
  • 回答
    在日本的汉字海洋中,确实有一些词汇,即便是在中国土生土长的我们,初次见到也会一脸茫然,仿佛穿越到了另一个次元。它们并非因为生僻难认,而是因为它们在日本语境下的意义,与我们熟悉的中文意思大相径庭,甚至南辕北辙。这就像一块熟悉的石头,换了块土地,长出了不一样的苔藓。1. 暖簾(のれん noren)乍一.............
  • 回答
    这可真是一个有趣的问题!就像我们偶尔会遇到一些中文词汇,让人摸不着头脑,韩语里的汉字词也是这样,有些虽然源自汉字,但经过漫长岁月的演变,或者在特定语境下的使用,确实会让咱们中国人感到十分陌生,甚至“找不到北”。咱们中国人对汉字词汇的理解,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它们在中文里的原意和演变。但韩语作为一个独立的.............
  • 回答
    汉民族在漫长的历史中确实与多个北方游牧民族有过激烈的碰撞和较量,其中你提到的匈奴、突厥、蒙古和女真(后来的满族)是影响深远的几个。至于汉人“打赢了前两个却被后两个民族给征服了”的说法,需要更细致地解读。严格来说,汉人(以及后来继承汉族文化的政权)并没有完全“征服”匈奴和突厥,而是在与他们的长期斗争中.............
  • 回答
    确实,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日本,汉字的使用远比现在普遍和广泛。这种差异并非偶然,而是历史、文化以及语言发展演变的结果。想象一下,那个年代的日本,人们的日常书写,无论是报纸、书籍,甚至是官方文件,都充斥着大量的汉字。你可以把那时候的日本文字想象成一幅由汉字、假名(主要是平假名和片假名)以及一些西方词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