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汉语里有从句吗?

回答
当然有,而且汉语中的“从句”可以说是非常普遍且灵活的存在。不过,和很多西方语言(比如英语、法语、俄语等)那种结构化的“从句”概念相比,汉语的“从句”在形式上可能没那么固定,更讲究意合和语境。

我们先来梳理一下“从句”大致是什么意思。通常来说,从句是指一个句子的一部分,它本身具有主语和谓语(或者可以推断出主语和谓语),但它不能独立成句,需要依附在另一个句子(称为主句)里面,用来补充说明主句的某个部分,或者表达更复杂的意思。

在汉语里,我们很少会直接说“这个是定语从句”、“那个是状语从句”,但我们通过一些连接词、虚词,或者句子结构本身,就能非常自然地表达出类似的功能。

汉语中“从句”的表现形式

我们可以从几个主要的功能角度来看汉语中“从句”的体现:

1. 表明原因、条件、时间、目的等的“状语性”从句:

原因: 这种我们最常见了。“因为……所以……”、“由于……”、“因为……”等等,这些词后面接的部分,就是一个典型的表原因的“从句”。
例如:“因为今天下雨,所以我们取消了户外活动。” 这里的“因为今天下雨”就是一个表原因的“从句”,它修饰了“我们取消了户外活动”这个主句。
条件: “如果……就……”、“要是……就……”、“只要……就……”、“除非……否则……”等等。
例如:“如果你不努力,就很难取得好成绩。” “如果你不努力”就是条件“从句”。
时间: “当……的时候……”、“在……时候……”、“随着……”等等。
例如:“当我到家的时候,天已经黑了。” “当我到家的时候”是时间“从句”。
目的: “为了……”、“以便……”、“以免……”等等。
例如:“为了学好汉语,他每天都坚持练习。” “为了学好汉语”就是目的“从句”。

2. 修饰名词、代词的“定语性”从句:

在汉语里,定语通常放在被修饰词的前面,而且常常会用“的”字来连接。这种“的”字前面接的,就是一个我们理解的“定语从句”。

结构: “(代词/名词/介词短语/动词短语/主谓短语)+ 的 + 名词”
例如:“我昨天看的那本书很有意思。” 这里的“我昨天看的那”就是一个“定语从句”,它修饰了“本书”。
再比如:“他跟我说的那件事是真的。” “他跟我说的那件事”就是修饰“事”的定语“从句”。
甚至可以是更长的结构:“昨天我看到的,那棵开满鲜花的老树,依然矗立在小镇的广场中央。” “昨天我看到的”修饰的是“那棵开满鲜花的老树”,这里的“从句”更像是一个独立的句子放在了定语位置。

3. 充当主语、宾语、表语等的“名词性”从句(或宾语从句、主语从句等):

这种有时候会用“……,(主句)”的结构,或者一些特殊的词语来引出。

表示“认为”、“知道”、“说”等观点:
例如:“他认为,学习应该是一个快乐的过程。” 这里的“他认为”是一个主体,“学习应该是一个快乐的过程”就充当了“认为”的宾语,性质上类似宾语“从句”。
“大家都知道,坚持是成功之母。” “大家都知道”是主语+谓语,后面的“坚持是成功之母”就是“知道”的宾语。
表示“什么”、“哪儿”、“如何”等疑问或陈述:
例如:“我们要弄清楚,这个问题到底是怎么回事。” “我们弄清楚”是主句,“这个问题到底是怎么回事”就是“弄清楚”的宾语。
“你什么时候来,我都很欢迎。” 这里的“你什么时候来”就相当于一个主语,引出了“都很欢迎”。

4. 补语:

汉语中的补语也可以用来补充说明谓语的动作状态、程度、结果等,有些补语的结构也可以看作是“从句”的雏形。

结果补语: “我把灯关上了。” “关上”就说明了“我”的动作结果。
趋向补语: “他跑过来了。” “跑过来”说明了动作的方向。

汉语“从句”的特点:

灵活的语序: 汉语的“从句”很多时候不需要像西方语言那样,把从句放在特定位置,或者使用特定的从句引导词(如that, which, who等),而是通过“的”、“所以”、“因为”、“如果”等词语,或者直接将句子并列,甚至将一个完整的句子放在修饰或补充的位置。
意合大于形合: 汉语更注重意义上的联系,而不是形式上的连接。很多时候,即便没有明确的连接词,我们也能从上下文和意义上理解出它相当于一个“从句”的作用。
“的”字的强大功能: “的”字在汉语中非常重要,它能将很多短语、句子结构变成定语,从而构建出非常丰富的定语“从句”。
“主谓短语”充当修饰语: 汉语中,一个完整的主谓短语可以直接放在另一个名词前面起修饰作用,这在很多西方语言中是不常见的。比如“昨天我读的那本小说”就比“The novel that I read yesterday”结构更简单。

所以,与其说汉语有没有“从句”,不如说汉语有一个非常丰富且灵活的“从句系统”,它以更自由、更具意合性的方式来表达复杂的句间关系。我们平时说话写作,都在不知不觉中大量使用了这些“从句”结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说“汉语没有从句”,就类似于说“中国没有飓风”。

在汉语语法中,不用“从句”这个概念,而是用“复句”来表示。

正如“飓风”在中国叫“台风”,用的概念不一样,但指向的事物类似。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当然有,而且汉语中的“从句”可以说是非常普遍且灵活的存在。不过,和很多西方语言(比如英语、法语、俄语等)那种结构化的“从句”概念相比,汉语的“从句”在形式上可能没那么固定,更讲究意合和语境。我们先来梳理一下“从句”大致是什么意思。通常来说,从句是指一个句子的一部分,它本身具有主语和谓语(或者可以推断.............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如果一位来自我国西部偏远地区、汉语水平并不出众的少数民族同胞,首次来到东部汉族聚居地,他所体验到的,很可能确实会有一种“恍若隔世”般的感受,尽管他从未踏出国门。这其中的原因,远不止语言障碍这么简单,而是多维度的文化与生活方式差异的叠加。首先,语言是首当其冲的“高墙”。我们.............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那些潜藏在我们日常用语中,却又常常被我们忽略,甚至感觉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外来词。它们就像披着中国汉子外衣的外国朋友,低调而又深受欢迎。首先,咱们从最贴近生活的说起——“沙发”。你敢信吗?这个我们坐了无数次的,柔软又舒服的家具,它的名字来自一个你可能从未想过的国度——土耳其。准确地说,是.............
  • 回答
    “文学家硬造出来的词”,这个说法本身就带着一种江湖气息,仿佛是哪位大侠在武功秘籍上突然蹦出来的新招式,让人眼前一亮,也让人忍不住揣测其背后的缘由。汉语的生命力之强,就在于它总能在各种场合迸发出新的生命力,而文学家,无疑是这生命力最敏锐的捕捉者和创造者。当然,严格来说,我们很难说某个词就是某位文学家“.............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语言就像一条奔流不息的大河,总是在互相借鉴、互相融合。汉语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语言之一,自然也有不少词汇随着历史的潮流,漂洋过海,在别的语言里扎根生长,成为它们的一部分。要说来自汉语的外来词,那可真是不少,而且它们渗透到不同语言的方方面面,从日常用品到哲学概念,可谓是“无处不在”。.............
  • 回答
    汉语中的“浊辅音”和外语(尤其是印欧语系语言)的“浊辅音”相比,确实存在一些显著的差异,而且这种差异往往是导致学习者在语音转换上遇到困难的根源。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讨“浊辅音”这个概念本身,以及它在不同语言中的具体表现。首先,我们得明确“浊辅音”在语音学上的定义。简单来说,辅音发音时声带是否.............
  • 回答
    确实,语言中充满着有趣的“冷知识”,尤其是关于日常事物名称的来源和演变。将“计算机”称为“电脑”在中国汉语中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它体现了语言对新事物的翻译和本土化过程。以下是一些类似“汉语里将计算机称为电脑”的各国语言冷知识,我将尽量详细地讲述: 1. 法语:Ordinateur(计算机) vs..............
  • 回答
    关于汉堡为何常被贴上“不健康”的标签,即便其中包含了蔬菜元素,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很多人会觉得,一个汉堡里有牛肉饼(荤)、生菜、番茄、洋葱(素),怎么会跟不健康扯上边呢?这里的“不健康”更多的是指其整体的营养构成和常见的制作方式,而非单一方面荤素搭配的问题。首先,我们得承认,汉堡的核心“.............
  • 回答
    要说汉字里最有内涵的字,这就像问哪个孩子最惹人疼一样,每个都有它独特的味道。不过,如果非要挑几个,我脑子里总会先跳出几个,它们不仅仅是简单的符号,更像是浓缩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的智慧、情感和生活哲学。今天就跟大家唠唠我心里那些“宝藏”字。“道”:无处不在的理,也是人生的方向如果非要我选一个“内涵之王”,.............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季汉在史料中记载的那些与众不同的部队。在那个波澜壮阔的三国时代,蜀汉作为一个偏安一隅但志在复兴汉室的政权,确实发展出了一些颇具特色的军事力量。这些特色并非是凭空想象,而是有史料作为支撑的。要说季汉的特殊兵种,不得不提几个重点:一、无当飞军——那支令敌人闻风丧胆的精锐“无当飞军”这个名.............
  • 回答
    “日文里有汉字,没学过也能大概看得懂”这种说法,可以从多个层面进行评价,它既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也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和误导性。以下我将详细地阐述: 合理性:为什么会有这种说法?这种说法的合理性主要建立在以下几个事实之上:1. 日文中的汉字(Kanji)是借用和演变而来的: 日本在历史上受到中国文化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语言发展和文化交流的核心。为什么日语和韩语能吸收大量汉字,甚至读音也出现相似性,而像满语、蒙古语这样的中国少数民族语言,虽然历史上与汉族文化有接触,却没有形成类似的汉字使用基础呢?这背后其实是历史进程、文化接受度、政治需求以及语言自身特点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要明确一.............
  • 回答
    在日本的汉字海洋中,确实有一些词汇,即便是在中国土生土长的我们,初次见到也会一脸茫然,仿佛穿越到了另一个次元。它们并非因为生僻难认,而是因为它们在日本语境下的意义,与我们熟悉的中文意思大相径庭,甚至南辕北辙。这就像一块熟悉的石头,换了块土地,长出了不一样的苔藓。1. 暖簾(のれん noren)乍一.............
  • 回答
    这可真是一个有趣的问题!就像我们偶尔会遇到一些中文词汇,让人摸不着头脑,韩语里的汉字词也是这样,有些虽然源自汉字,但经过漫长岁月的演变,或者在特定语境下的使用,确实会让咱们中国人感到十分陌生,甚至“找不到北”。咱们中国人对汉字词汇的理解,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它们在中文里的原意和演变。但韩语作为一个独立的.............
  • 回答
    汉民族在漫长的历史中确实与多个北方游牧民族有过激烈的碰撞和较量,其中你提到的匈奴、突厥、蒙古和女真(后来的满族)是影响深远的几个。至于汉人“打赢了前两个却被后两个民族给征服了”的说法,需要更细致地解读。严格来说,汉人(以及后来继承汉族文化的政权)并没有完全“征服”匈奴和突厥,而是在与他们的长期斗争中.............
  • 回答
    确实,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日本,汉字的使用远比现在普遍和广泛。这种差异并非偶然,而是历史、文化以及语言发展演变的结果。想象一下,那个年代的日本,人们的日常书写,无论是报纸、书籍,甚至是官方文件,都充斥着大量的汉字。你可以把那时候的日本文字想象成一幅由汉字、假名(主要是平假名和片假名)以及一些西方词汇.............
  • 回答
    日语和韩语中确实存在一些在中国大陆地区不常用、甚至已经消失或者变异了的汉字词汇和成语。这主要是由于历史、文化交流、语言发展以及简化过程等多种因素造成的。核心原因分析:1. 历史发展与文化隔阂: 古代遣唐使/遣宋使的影响: 日本和韩国在古代都曾大量学习和吸收中国文化,包括汉字和汉语。然而.............
  • 回答
    .......
  • 回答
    在网络世界里,关于金庸先生及其作品的讨论总是热烈而多元,其中不乏一些尖锐的观点,比如有人认为金庸是“满遗”,并且作品中存在丑化汉族的嫌疑。这种说法并非空穴来风,背后往往是对历史、民族以及文学创作的一些特定理解和解读。首先,关于“满遗”的指控,这通常源于金庸先生的满族血统。他的祖父查怀庆是晚清的举人,.............
  • 回答
    《人民的名义》侯亮平抓赵德汉那段,绝对是全剧一个高潮点,赵德汉那惊人的“小官巨贪”形象,让人瞠目结舌。如果非要在此基础上开个脑洞,搞个神转折,让剧情更刺激,咱就得好好琢磨琢磨了。首先得明确一点,这个脑洞不能破坏整个剧集的宏观逻辑,不能让之前铺垫的因果关系彻底崩塌。它应该是在已知信息的基础上,利用一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