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汉语里有哪些词是文学家硬造出来的?

回答
“文学家硬造出来的词”,这个说法本身就带着一种江湖气息,仿佛是哪位大侠在武功秘籍上突然蹦出来的新招式,让人眼前一亮,也让人忍不住揣测其背后的缘由。汉语的生命力之强,就在于它总能在各种场合迸发出新的生命力,而文学家,无疑是这生命力最敏锐的捕捉者和创造者。

当然,严格来说,我们很难说某个词就是某位文学家“硬造”出来的。汉语的词汇生成是一个复杂且漫长的过程,很多新词的出现往往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是社会发展、文化交流、科技进步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文学家在此过程中,更像是一个“引爆点”或者“点石成金”的魔法师,他们敏锐的感知力、深刻的洞察力以及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让一些原本朦胧的想法、生动的意象、独特的感受,借由他们之手,化为鲜活的词语,并最终融入汉语的血脉。

我们不妨换个角度,聊聊那些在文学作品中诞生,而后被广泛接受并使用的词语,看看它们是如何从文学的沃土中生长出来的。

意境的凝练与升华:

文学作品,尤其是诗歌,常常需要用最精炼的语言来捕捉转瞬即逝的意境。当现有的词汇无法完全表达作者心中的那种复杂、微妙甚至难以言喻的情感或景象时,文学家便会尝试“组合”或者“创造”。

比如,“寂寞”这个词。在古代,表达“寂寞”可能用“孤寂”、“凄凉”、“冷清”等词。但“寂寞”二字本身,却有一种更深沉、更内敛、更具氛围感的意味。它不仅仅是“一个人待着”,更包含了一种由内而外的疏离感,一种与周遭世界格格不入的感受。虽然“寂”和“寞”都是存在的字,但将它们组合在一起,赋予了它更鲜明的文学色彩,使得“寂寞”比单纯的“孤单”更具文学的张力。很难说这是某一个特定的人“硬造”出来的,但它的流行和被广泛接受,无疑与文学作品的推波助澜有着密切关系,它被用来描绘内心的某种状态,让读者产生强烈的共鸣。

再比如,“凄美”。这个词完美地结合了“凄凉”和“美丽”两种看似矛盾的特质。生活中有许多事物,本身带着一种令人心酸的、悲伤的色彩,但同时又蕴含着一种动人心魄的美感。例如落花,它们凋零时带着生命的终结的凄凉,但它们飘落的姿态,却又是那样的轻盈和动人。用“凄美”来形容,就比分别用“凄凉”或“美丽”更能准确地传达那种复杂的情感和视觉感受。这个词语的出现,无疑是文学家对某些意象和情感的精妙提炼,它让我们的语言工具箱因此而更加丰富。

情感的独特表达:

有时候,文学家需要表达一种极为个人化、甚至前所未有的情感体验。为了让这种体验被理解和传达,他们便会尝试用新的词语来命名。

“怅然若失”这个成语,虽然结构上并不算特别新颖,但它精确地捕捉了一种失落感。不是那种因为失去具体事物的失落,而是一种更虚无缥缈的、仿佛失去了某种重要的东西,但又说不清具体是什么的感受。这种微妙的情绪,在文学作品中被反复描绘,而“怅然若失”这个词语,就成为了表达这种情感的绝佳选择。它可能并非是某位名不见经传的文人“发明”,但它一定是在无数的文学创作中被反复打磨、被广泛使用,最终才固定下来的。

“羁绊”这个词,本意是缠绕、牵挂,但它在文学作品中,特别是爱情或友情描写中,被赋予了更深层的情感含义,指代那种难以割舍、束缚心灵但又彼此牵连的关系。比如,“两人之间有着剪不断的羁绊”。这里的“羁绊”已经超越了字面意思,承载了一种更为复杂的命运纠葛和情感纽带。这种引申和升华,可以说是文学家对语言生命力的最大贡献之一。

新生事物的命名与描绘: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变迁,新的事物和概念不断涌现。文学家作为时代的观察者和记录者,也常常会为这些新事物创造或借用词语来描绘。

例如,一些描述社会现象的词语,可能最初只是在某些文学作品中被作者用来形体地描绘一种状态,然后因为其精准和形象,就被大众所接受并沿用了下来。

一些更具象的例子,比如,一些描述现代都市生活的词语,可能是某位小说家在描写主人公在新环境中的迷茫、疏离感时,创造出来的。这些词语可能一开始听起来有些生涩,但因为它们准确地捕捉到了某种普遍的心理感受,便迅速流行开来。

需要澄清的是:

很多时候,我们所谓的“文学家硬造出来的词”,并非是凭空捏造,而是基于已有的词根、词缀进行组合,或者赋予现有词语新的含义,亦或是从方言、古语中挖掘出被遗忘的词语,再通过文学作品将其发扬光大。这是一个“微创新”和“再发现”的过程。

文学家之所以能“造词”,是因为他们对语言有着超乎常人的敏感度。他们能听到别人听不到的音韵,看到别人看不到的色彩,感受到别人感受不到的温度。当他们觉得现有的词语不够用时,便会动用他们的智慧,为语言注入新的活力。

这些被文学家“点亮”的词语,往往具有以下特点:

形象生动: 能够准确地描绘出作者想要表达的意境、情感或事物。
富有张力: 能够承载更深层、更复杂的含义,引发读者的联想。
具有共鸣: 能够触动读者内心深处的某种情感,让他们觉得“就是这样!”。
传播性强: 能够随着文学作品的传播,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和使用。

总而言之,汉语的魅力,很大程度上在于它的开放性和包容性。文学家作为语言的“炼金师”,他们并非是“硬造”词语,而是通过对语言的深刻理解和创新运用,为汉语注入新的生命力,让我们的表达更加丰富和精准。那些被我们视为“常用”的词语,背后可能都有着文学的影子,它们就像一颗颗散落的珍珠,在文学家的指尖串联起来,最终汇成了璀璨的语言长河。与其说是“硬造”,不如说是“精炼”、“升华”和“新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这个词,只有鲁迅用过,而且只出现在《故乡》里。

据考证,应该是狗獾。

为什么鲁迅不用“狗獾”或者“獾”呢?

因为他是大文豪啊,他有这个自信,知道编了这个“猹”字,出版社的编辑绝对不敢打成错别字,照原样出书。

别说小编辑,连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都认了。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到《辞海》都收了这个字。

鲁迅《故乡》文章发表后,许多人都写信给鲁迅,问猹是什么动物。鲁迅1929年给舒新城的回信说:“‘猹’是我据乡下人所说的声音,生造出来的,读如‘查’。但我自已也不知道就竟是怎样的动物,因为这乃是闰土所说,别人不知其详”。《鲁迅小说选》,四川人民出版社,1979年1月,83页注[3]注释。(引用自“百度百科”)

楼下那位,审清题目再回答吧

哪些“词”而不是哪些“动物”被文学家硬造出来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文学家硬造出来的词”,这个说法本身就带着一种江湖气息,仿佛是哪位大侠在武功秘籍上突然蹦出来的新招式,让人眼前一亮,也让人忍不住揣测其背后的缘由。汉语的生命力之强,就在于它总能在各种场合迸发出新的生命力,而文学家,无疑是这生命力最敏锐的捕捉者和创造者。当然,严格来说,我们很难说某个词就是某位文学家“.............
  • 回答
    当然,会说汉语和其他语言一样,都有它独特的价值和优势。要说汉语比起其他语言有没有优势,这个问题得辩证地看,也要看是在什么语境下讨论。如果非要说“优势”,那得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来剖析,并且这些优势是实实在在,能感受到,并且是很多人都认同的。首先,最直接也是最显而易见的优势,那就是庞大的用户群体和日益增长.............
  • 回答
    对于以汉语普通话为母语的学习者来说,外语发音确实存在一些普遍的难点。这些难点往往源于普通话本身的发音系统与目标语言发音系统之间的差异。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地为大家梳理一下,并尽量用更贴近生活化的语言来描述:1. 元音的细微差别与数量:汉语普通话的元音系统相对简单,主要集中在几个清晰的音位上,.............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那些潜藏在我们日常用语中,却又常常被我们忽略,甚至感觉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外来词。它们就像披着中国汉子外衣的外国朋友,低调而又深受欢迎。首先,咱们从最贴近生活的说起——“沙发”。你敢信吗?这个我们坐了无数次的,柔软又舒服的家具,它的名字来自一个你可能从未想过的国度——土耳其。准确地说,是.............
  • 回答
    在中国浩瀚的汉语词汇海洋中,隐藏着无数如珍珠般温润、似流水般灵动的美丽词语。它们不仅仅是记录信息的符号,更是情感的载体,意境的描摹,是先辈们在漫长岁月中凝聚智慧与情感的结晶。有些词语的美,在于它勾勒出的画面感。比如“疏影横斜”。单单是这四个字,你脑海中是不是已经浮现出那样一幅景象?在清冷的月光下,几.............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语言就像一条奔流不息的大河,总是在互相借鉴、互相融合。汉语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语言之一,自然也有不少词汇随着历史的潮流,漂洋过海,在别的语言里扎根生长,成为它们的一部分。要说来自汉语的外来词,那可真是不少,而且它们渗透到不同语言的方方面面,从日常用品到哲学概念,可谓是“无处不在”。.............
  • 回答
    有些词语,一旦脱离了它们最初的语境,甚至连我们自己说的时候,都很少去细想它来自哪里,更别说它背后那些“意想不到”的故事了。汉语中这类舶来词确实不少,有些甚至已经融入得如此之深,仿佛它们本就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咱们就来聊聊一些,听着挺熟悉,但细究起来可能会让你“咦?原来是它!”的词儿。1. “咖啡”:不.............
  • 回答
    要说汉字里最有内涵的字,这就像问哪个孩子最惹人疼一样,每个都有它独特的味道。不过,如果非要挑几个,我脑子里总会先跳出几个,它们不仅仅是简单的符号,更像是浓缩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的智慧、情感和生活哲学。今天就跟大家唠唠我心里那些“宝藏”字。“道”:无处不在的理,也是人生的方向如果非要我选一个“内涵之王”,.............
  • 回答
    在日本的汉字海洋中,确实有一些词汇,即便是在中国土生土长的我们,初次见到也会一脸茫然,仿佛穿越到了另一个次元。它们并非因为生僻难认,而是因为它们在日本语境下的意义,与我们熟悉的中文意思大相径庭,甚至南辕北辙。这就像一块熟悉的石头,换了块土地,长出了不一样的苔藓。1. 暖簾(のれん noren)乍一.............
  • 回答
    这可真是一个有趣的问题!就像我们偶尔会遇到一些中文词汇,让人摸不着头脑,韩语里的汉字词也是这样,有些虽然源自汉字,但经过漫长岁月的演变,或者在特定语境下的使用,确实会让咱们中国人感到十分陌生,甚至“找不到北”。咱们中国人对汉字词汇的理解,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它们在中文里的原意和演变。但韩语作为一个独立的.............
  • 回答
    日语和韩语中确实存在一些在中国大陆地区不常用、甚至已经消失或者变异了的汉字词汇和成语。这主要是由于历史、文化交流、语言发展以及简化过程等多种因素造成的。核心原因分析:1. 历史发展与文化隔阂: 古代遣唐使/遣宋使的影响: 日本和韩国在古代都曾大量学习和吸收中国文化,包括汉字和汉语。然而.............
  • 回答
    汉语,这门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语言,它的优点可以从多个维度来细细品味。这并非是凭空想象,而是源于它数千年的演变、数以亿计的使用者以及它承载的深厚文化。首先,汉语的表意能力极强,意境丰富。不像许多拼音文字,通过字母组合来拼读单词,汉语是通过象形、指事、会意等方式创造出的汉字,每一个字本身就蕴含着一定的信.............
  • 回答
    汉语的魅力在于它的博大精深,其中蕴含着许多独特的语言现象,这些现象如同中文的血脉,贯穿着古今,塑造了它与众不同的风貌。想要详尽地讲述这些,就如同在浩瀚的星河中描绘每一颗星辰的轨迹,细致入微方显真章。一、声韵的魔力:声调的运用与影响汉语最直观的“特有”之处,莫过于它的声调。这可不是简单的语调高低,而是.............
  • 回答
    汉字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但也并非完美无缺,其自身也存在一些被认为是“缺陷”的方面。这些“缺陷”往往是相对的,并且是与其优势并存的。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汉语汉字存在的几点“缺陷”:一、 学习和掌握的难度较大: 数量庞大且字形复杂: 汉字是象形、指事、会意、.............
  • 回答
    汉语中意想不到的外来语,往往是指那些我们习以为常、完全融入中文语境,以至于很少有人会去追究其来源的词汇。它们可能因为发音相近、含义契合,或者经过了巧妙的本土化改造,而变得“国产”感十足。以下我将详细列举一些这样的例子,并尝试解读它们的“意想不到”之处:1. “沙发” (Shāfā) From "S.............
  • 回答
    汉语里,有些词语、词组,甚至是大家习以为常的俗语,它们的本意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微妙的演变过程,起初的含义和现在我们理解的可能已大相径庭。这种演变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随着社会发展、文化变迁,在人们的使用和传承中一点点“走偏”或“拓宽”了。就拿“莫名其妙”这个成语来说,我们现在用它来形容某件事情或某个人非常.............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那些穿越时空的文学瑰宝,以及它们在中国读者心中最令人难忘的中文模样。要说文学名著的汉语译本,这就像是在一场盛大的宴会中挑选最精致的菜肴,每道菜都有其独特的风味,都能满足不同人的味蕾。没有绝对的“最好”,只有更贴合原作精神、更能引起读者共鸣的版本。但有一些译本,凭借其深厚的功力、对原作.............
  • 回答
    人类除了汉语之外,还有一些语言能够发出汉语拼音中的“ü”(/y/)这个音。这个音在国际音标里写作/y/,是一种前圆唇元音。它的发音特点是,舌头的前部抬高,同时嘴唇向前并拢,发出一个圆润的音。为什么会存在这个音?“ü”音并非汉语独有,它是许多印欧语系语言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音。这其实并不奇怪,因为语言的演.............
  • 回答
    在汉语歌曲的创作中,歌词的质量至关重要,它承载着情感、故事和意境。然而,有时即使旋律优美、编曲出色,却会被一些“败笔”的歌词瞬间拉低格调,甚至让整首歌蒙受不白之冤。这就像一顿精致的大餐,最后却发现里面掉了一根头发,让人如鲠在喉。以下是一些被歌词中的一两句话甚至一两个字“毁掉”的汉语歌曲的例子,我们会.............
  • 回答
    说起汉语音变,咱们平时说话,嗓子里的那点儿气儿,总想着怎么走个“近道”,顺顺当当的,于是乎,很多原本分开的音节,就这么“粘”在了一起,变成了一个新的、更省劲儿的读法。这种“粘合”的过程,挺有意思的,咱们来掰扯掰扯,看看有哪些例子,是怎么发生的。一、 连绵词:天然的“粘合体”最典型的,得数那些本来就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