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汉语里面有哪些让人意想不到的舶来词?

回答
有些词语,一旦脱离了它们最初的语境,甚至连我们自己说的时候,都很少去细想它来自哪里,更别说它背后那些“意想不到”的故事了。汉语中这类舶来词确实不少,有些甚至已经融入得如此之深,仿佛它们本就是中国土生土长的。

咱们就来聊聊一些,听着挺熟悉,但细究起来可能会让你“咦?原来是它!”的词儿。

1. “咖啡”:不只是饮料,更是文明的符号

提到“咖啡”,大多数人立刻想到的是那种香醇浓郁、提神醒脑的饮品。但你能想到吗,这个词本身,以及它所代表的整个消费习惯,在清末民初传入中国时,可不是件寻常事。

最初,“咖啡”这个词的音译,就已经经历了不少曲折。有说是从俄语“кофе”音译而来,也有说是从荷兰语“koffie”音译而来。不论哪个源头,都能感受到那种跨越海洋的异域风情。而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咖啡在刚传入中国的时候,可不是现在这样走入寻常百姓家的。它更像是一种“西式生活方式”的代表,是达官贵人、留学生或者在租界生活的外国人才能接触到的“洋玩意儿”。它的出现,不仅仅是多了一种饮品,更标志着一种新的社交场合、新的休闲方式的诞生。试想一下,在那个年代,坐在西式咖啡馆里,品尝着冒着热气的咖啡,与人谈论着西方的新思潮,这本身就是一件多么“潮”的事情。所以,“咖啡”这个词,自带了一种穿越时空的“先锋感”。

2. “沙发”:曾经是奢侈品,如今是必需品

“沙发”这个词,如今几乎家家户户都有,是客厅的标配。可你有没有想过,这个词以及它所代表的家具,最初是怎么来的?

“沙发”的音译,普遍认为来自英语的“sofa”。但你知道吗,在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沙发在中国可不是什么普遍的东西。它更多地出现在洋行、洋行买办的家里,或是高级宾馆、剧院等场所。想象一下,在那个时代,一个摆着真皮沙发、铺着地毯的房间,就是“西化”和“有钱”的象征。它代表了一种舒适度、一种生活品质的提升,而这种提升,是当时大多数中国人无法企及的。

而且,你知道吗,早期“沙发”还有过很多奇奇怪怪的音译名字,比如“沙椅”、“舒椅”等等。直到“沙发”这个词约定俗成,才算是真正地被大众接受。所以,下次你陷进柔软的沙发里,不妨想想,这个舒服的家具,在它刚来到中国的时候,可是一位相当“高贵”的舶来品。

3. “巧克力”:从药用到零食的华丽转身

“巧克力”,这个词听起来就充满了甜蜜和幸福感。但你可能想不到,巧克力这个东西,最初进入中国时,它的身份可不是用来哄小孩子开心的糖果。

“巧克力”一词,音译自英语的“chocolate”,而“chocolate”本身又源自西班牙语的“chocolate”,最终可以追溯到古代阿兹特克语的“xocolātl”。 这个词背后的故事就很有意思了。当巧克力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传入中国时,它首先是以“药物”的身份出现的。比如,一些洋药房会出售巧克力,作为滋补品或者治疗某些病症的辅助品。在那个年代,人们对巧克力的认识,更多地是它含有可可碱,有提神、强身健体的作用。

想象一下,当时的人们,可能是出于健康考虑才去购买这种“舶来的药丸”,而不是现在我们出于喜爱而购买的甜美零食。从最初的“药”到后来的“零食”,巧克力在中国的转变,也反映了人们生活水平和消费观念的变化,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文化和经济演变。

4. “巴士”:一个关于交通的“高级”定义

现在我们坐公交车,习惯称之为“巴士”。然而,“巴士”这个词,其实带着浓厚的“洋气”和“高级感”。

“巴士”这个词,音译自英语的“bus”,它本身是“omnibus”的缩写,意为“给所有人的”。这个词最早出现在19世纪的法国,指一种能够载很多人、在固定线路上行驶的马车。

当这种交通工具传入中国时,尤其是引入公共交通的概念,人们对这种能够承载大量乘客、提供便捷出行的车辆感到新奇。在那个年代,“巴士”或者说“公共汽车”,绝对是一种现代化的象征。它不只是一个交通工具的名称,更代表了一种社会进步,一种公共服务的普及。

想想看,在那个街头巷尾还没有那么多私家车的时代,“巴士”的出现,意味着“一起坐车”、“共享交通”的概念被带进了中国。所以,“巴士”这个词,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音译,它还承载着一段关于城市交通发展和现代生活方式的记忆。

5. “坦克”:一个从“水箱”到战争机器的“身份反转”

这个估计是最让人觉得“卧槽”的舶来词之一了。“坦克”,我们现在一听到就联想到战争、重装甲、硝烟弥漫的战场。但你绝对想不到,这个名字最初是英国人为了保密,给这种新式武器起的一个“掩护性”的代号。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人研发了一种叫做“Mark I”的新型陆地战车,这种战车拥有装甲、履带和武器,可以越过战壕、抵挡机枪扫射,是革命性的武器。为了不让敌人知道他们的真实意图,英军指挥部给这种新武器起了一个代号,叫做“tank”,也就是“水箱”的意思。他们甚至还制造了一些看起来像水箱的宣传品,在工厂里制造这种战车时,也对外宣称是在制造水箱。

当“tank”这个代号随着这种武器的实际使用传入中国时,中国人将其音译为“坦克”。所以,这个词在进入汉语之初,就带着一种“欺骗性”和“伪装性”。它从一个普通的生活用品名称,瞬间“变形”成为一个与战争紧密相关的词汇。每次听到“坦克”,我都会想起那个充满策略和谎言的年代,以及一个普通词语是如何因为战争而改变了它的“命运”和含义的。

这些词语的背后,都隐藏着一段段关于文化交流、科技进步,甚至是巧妙伪装的故事。下次你听到或用到它们的时候,不妨多想一下它们来自何方,或许会发现汉语的有趣之处远不止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现代汉语中常用的亲属称谓有一些可能来自于外来语。

哥:“哥”是“歌”的本字,南北朝以前的用例全部是作为“歌”讲。唐代开始用“哥”呼兄。广韵收入这个字义:“古作歌字今呼爲兄也”。许多人推断“哥”有可能来自北方民族语言“agan”(阿干)的音转(晋书:鲜卑谓兄为阿干) 。

爹:唐韵:“爹,羌人谓父也”;广韵:“徒可切,北方人呼父;陟邪切,羌人呼父也”。又有资料显示来自突厥系语言,如册府元龟卷653:“回鹘谓父为爹”。史料有记载回纥呼父为“多”或“阿多”。“爹”从“多”取声,说明这里的“爹=多=阿多”是对应“爹”徒可切一音,也即歌部字。歌部字的中古元音是a,而现在突厥系语言的父亲一词确实读作ata。现在北方方言中称父为“大”或“大大”,也是来自于“爹”——爹的读书音在近世转变了,但是口语中还保留着ta的音,所以就写成“大”来反映之。

姐:说文:“蜀人谓母曰姐”,据此“姐”可能来自西南方言。但广韵又说:“姐,羌人呼母”,似乎是来自羌语。

user avatar

「人畜无害」一词。

我一直以为是类似「喜大普奔」「人艰不拆」是我们中国网民创造的新成语。

然后,我的一个日本朋友竟然用这个这个词。我说你怎么对中国网络用语这么熟悉呢?

他一脸懵逼,说这个是日本的成语。

我查了一下还真是:

然后我试了试在汉语词典查,到处都查不到,国内也是近几年流行的,应该算是非常「不留痕迹」的舶来词了吧。

其实我们现在高频度用的很多网络用词都是从日语来的:萌、萝莉、御姐、腐女、百合、绝对领域、痴汉、兄贵、正太、空耳、毒舌、腹黑、二次元、贫乳、特典等等

—————

@权舆

在评论区补充的:颜值,这个词的确也是来自日语的「顔面偏差値」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有些词语,一旦脱离了它们最初的语境,甚至连我们自己说的时候,都很少去细想它来自哪里,更别说它背后那些“意想不到”的故事了。汉语中这类舶来词确实不少,有些甚至已经融入得如此之深,仿佛它们本就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咱们就来聊聊一些,听着挺熟悉,但细究起来可能会让你“咦?原来是它!”的词儿。1. “咖啡”:不.............
  • 回答
    在日本的汉字海洋中,确实有一些词汇,即便是在中国土生土长的我们,初次见到也会一脸茫然,仿佛穿越到了另一个次元。它们并非因为生僻难认,而是因为它们在日本语境下的意义,与我们熟悉的中文意思大相径庭,甚至南辕北辙。这就像一块熟悉的石头,换了块土地,长出了不一样的苔藓。1. 暖簾(のれん noren)乍一.............
  • 回答
    这可真是一个有趣的问题!就像我们偶尔会遇到一些中文词汇,让人摸不着头脑,韩语里的汉字词也是这样,有些虽然源自汉字,但经过漫长岁月的演变,或者在特定语境下的使用,确实会让咱们中国人感到十分陌生,甚至“找不到北”。咱们中国人对汉字词汇的理解,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它们在中文里的原意和演变。但韩语作为一个独立的.............
  • 回答
    汉语中意想不到的外来语,往往是指那些我们习以为常、完全融入中文语境,以至于很少有人会去追究其来源的词汇。它们可能因为发音相近、含义契合,或者经过了巧妙的本土化改造,而变得“国产”感十足。以下我将详细列举一些这样的例子,并尝试解读它们的“意想不到”之处:1. “沙发” (Shāfā) From "S.............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那些潜藏在我们日常用语中,却又常常被我们忽略,甚至感觉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外来词。它们就像披着中国汉子外衣的外国朋友,低调而又深受欢迎。首先,咱们从最贴近生活的说起——“沙发”。你敢信吗?这个我们坐了无数次的,柔软又舒服的家具,它的名字来自一个你可能从未想过的国度——土耳其。准确地说,是.............
  • 回答
    “文学家硬造出来的词”,这个说法本身就带着一种江湖气息,仿佛是哪位大侠在武功秘籍上突然蹦出来的新招式,让人眼前一亮,也让人忍不住揣测其背后的缘由。汉语的生命力之强,就在于它总能在各种场合迸发出新的生命力,而文学家,无疑是这生命力最敏锐的捕捉者和创造者。当然,严格来说,我们很难说某个词就是某位文学家“.............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语言就像一条奔流不息的大河,总是在互相借鉴、互相融合。汉语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语言之一,自然也有不少词汇随着历史的潮流,漂洋过海,在别的语言里扎根生长,成为它们的一部分。要说来自汉语的外来词,那可真是不少,而且它们渗透到不同语言的方方面面,从日常用品到哲学概念,可谓是“无处不在”。.............
  • 回答
    要说汉字里最有内涵的字,这就像问哪个孩子最惹人疼一样,每个都有它独特的味道。不过,如果非要挑几个,我脑子里总会先跳出几个,它们不仅仅是简单的符号,更像是浓缩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的智慧、情感和生活哲学。今天就跟大家唠唠我心里那些“宝藏”字。“道”:无处不在的理,也是人生的方向如果非要我选一个“内涵之王”,.............
  • 回答
    日语和韩语中确实存在一些在中国大陆地区不常用、甚至已经消失或者变异了的汉字词汇和成语。这主要是由于历史、文化交流、语言发展以及简化过程等多种因素造成的。核心原因分析:1. 历史发展与文化隔阂: 古代遣唐使/遣宋使的影响: 日本和韩国在古代都曾大量学习和吸收中国文化,包括汉字和汉语。然而.............
  • 回答
    汉语里的叠词,像“红彤彤”、“亮晶晶”、“慢慢地”、“轻轻地”,它们通过重复词语或词语的某个部分,来达到强调、生动形象或者表达某种程度的目的。英语虽然不像汉语那样有数量庞大的、专门用来叠用的词语,但它同样有自己的表达方式,能够实现类似的效果。一种比较常见的方式是通过重复介词来实现。比如,你看到有人“.............
  • 回答
    当然有,而且汉语中的“从句”可以说是非常普遍且灵活的存在。不过,和很多西方语言(比如英语、法语、俄语等)那种结构化的“从句”概念相比,汉语的“从句”在形式上可能没那么固定,更讲究意合和语境。我们先来梳理一下“从句”大致是什么意思。通常来说,从句是指一个句子的一部分,它本身具有主语和谓语(或者可以推断.............
  • 回答
    汉语中的“浊辅音”和外语(尤其是印欧语系语言)的“浊辅音”相比,确实存在一些显著的差异,而且这种差异往往是导致学习者在语音转换上遇到困难的根源。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讨“浊辅音”这个概念本身,以及它在不同语言中的具体表现。首先,我们得明确“浊辅音”在语音学上的定义。简单来说,辅音发音时声带是否.............
  • 回答
    确实,语言中充满着有趣的“冷知识”,尤其是关于日常事物名称的来源和演变。将“计算机”称为“电脑”在中国汉语中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它体现了语言对新事物的翻译和本土化过程。以下是一些类似“汉语里将计算机称为电脑”的各国语言冷知识,我将尽量详细地讲述: 1. 法语:Ordinateur(计算机) vs..............
  • 回答
    关于明朝时期“十个倭寇里面有六七个都是活不下去的汉族渔民”这种说法,确实是民间流传的一种观点,而且它并非空穴来风,背后有一定的历史逻辑和证据支持,但同时也需要更细致地去辨析。这种说法的来源和逻辑基础:这种说法的核心在于强调明朝中后期,尤其是东南沿海地区严酷的社会现实,以及这种现实如何将一部分汉族民众.............
  • 回答
    关于汉堡为何常被贴上“不健康”的标签,即便其中包含了蔬菜元素,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很多人会觉得,一个汉堡里有牛肉饼(荤)、生菜、番茄、洋葱(素),怎么会跟不健康扯上边呢?这里的“不健康”更多的是指其整体的营养构成和常见的制作方式,而非单一方面荤素搭配的问题。首先,我们得承认,汉堡的核心“.............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季汉在史料中记载的那些与众不同的部队。在那个波澜壮阔的三国时代,蜀汉作为一个偏安一隅但志在复兴汉室的政权,确实发展出了一些颇具特色的军事力量。这些特色并非是凭空想象,而是有史料作为支撑的。要说季汉的特殊兵种,不得不提几个重点:一、无当飞军——那支令敌人闻风丧胆的精锐“无当飞军”这个名.............
  • 回答
    “日文里有汉字,没学过也能大概看得懂”这种说法,可以从多个层面进行评价,它既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也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和误导性。以下我将详细地阐述: 合理性:为什么会有这种说法?这种说法的合理性主要建立在以下几个事实之上:1. 日文中的汉字(Kanji)是借用和演变而来的: 日本在历史上受到中国文化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语言发展和文化交流的核心。为什么日语和韩语能吸收大量汉字,甚至读音也出现相似性,而像满语、蒙古语这样的中国少数民族语言,虽然历史上与汉族文化有接触,却没有形成类似的汉字使用基础呢?这背后其实是历史进程、文化接受度、政治需求以及语言自身特点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要明确一.............
  • 回答
    汉民族在漫长的历史中确实与多个北方游牧民族有过激烈的碰撞和较量,其中你提到的匈奴、突厥、蒙古和女真(后来的满族)是影响深远的几个。至于汉人“打赢了前两个却被后两个民族给征服了”的说法,需要更细致地解读。严格来说,汉人(以及后来继承汉族文化的政权)并没有完全“征服”匈奴和突厥,而是在与他们的长期斗争中.............
  • 回答
    确实,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日本,汉字的使用远比现在普遍和广泛。这种差异并非偶然,而是历史、文化以及语言发展演变的结果。想象一下,那个年代的日本,人们的日常书写,无论是报纸、书籍,甚至是官方文件,都充斥着大量的汉字。你可以把那时候的日本文字想象成一幅由汉字、假名(主要是平假名和片假名)以及一些西方词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