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汉语里面有哪些意想不到的外来语?

回答
汉语中意想不到的外来语,往往是指那些我们习以为常、完全融入中文语境,以至于很少有人会去追究其来源的词汇。它们可能因为发音相近、含义契合,或者经过了巧妙的本土化改造,而变得“国产”感十足。以下我将详细列举一些这样的例子,并尝试解读它们的“意想不到”之处:

1. “沙发” (Shāfā) From "Sofa" (English)

为什么意想不到? 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音译词,而且“沙发”这个词本身在中文里没有任何本土的语源或字面含义可以解释它。它纯粹是根据英文发音“sofa”的读音来创造的汉字组合。
详细解读: “沙发”这个词是在20世纪初随着西式家具的传入而进入汉语的。在此之前,中国人休息主要依靠椅子、凳子、床等家具。“Sofa”这个词的英文本意就是指一种有软垫的长座椅,适合多人坐卧。英文“sofa”本身也可能源自阿拉伯语的“suffah”,指一种高起的长凳。当这个新概念和新事物进入中国时,直接音译是最方便快捷的方式。“沙”和“发”这两个字的发音与“sofa”高度契合,而且组合起来在中文里也并非多余的意义,很容易被接受。如今,“沙发”在中国已成为一种普遍的家具,其外来语的身份几乎被遗忘。甚至衍生出“沙发土豆”(couch potato)这样的半音译半意译词。

2. “幽默” (Yōumò) From "Humor" (English)

为什么意想不到? “幽默”这个词读起来非常文艺,带有“幽静”、“含蓄”、“妙趣”等中国古典文学中常见的意境。很难将其直接联想到西方文化中相对直白或有时带有讽刺意味的“humor”。
详细解读: “幽默”一词的翻译出自著名学者林语堂先生。他之所以选择这两个字,是因为他认为“humor”的核心在于一种“会心一笑”的意境,一种能够引发人们内心深处共鸣和理解的智慧。“幽”字有幽深、幽静、高雅之意,“默”字有沉默、会意、心领神会之意。林语堂先生认为,中文的“幽默”能够很好地传达西方“humor”中那种含蓄、隽永、不露声色的智慧和情趣。他不仅翻译了词汇,更是在他的著作中阐释了“幽默”的哲学和艺术。这个翻译堪称神来之笔,将一个完全不同的文化概念成功地融入了中国文化语境,甚至升华了其含义。以至于我们听到“幽默”时,首先想到的是中国式的含蓄风趣,而非西方式的夸张或戏谑。

3. “咖啡” (Kāfēi) From "Coffee" (English)

为什么意想不到? “咖啡”这个词的发音与英文“coffee”非常接近,但“咖”和“啡”这两个字本身在古代汉语中并非常见,且组合起来没有任何本土的含义。
详细解读: “咖啡”是另一个典型的音译词,随着咖啡这种饮品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传入中国而出现。“Coffee”一词本身源自阿拉伯语的“qahwah”,最初可能指一种能够提神的酒类。当咖啡传入中国时,音译是最直接的沟通方式。“咖”和“啡”这两个字的发音,尤其是“咖”字的发音,很好地模拟了“coffee”的音调。“啡”字也同样是音译的贡献。这两个字的选取,在当时也可能考虑到它们的笔画是否方便书写,以及是否容易被大众接受。“咖啡”的普及速度非常快,如今在中国已经成为一种主流饮品,其外来语的痕迹几乎完全消失,人们甚至会根据咖啡的特点,如“浓郁”、“醇厚”等来进一步形容它,而非追溯其音译的本质。

4. “巧克力” (Qiǎokèlì) From "Chocolate" (English)

为什么意想不到? “巧克力”这个词的音译非常“洋气”,而且汉字组合本身没有实际意义,只是为了模拟英文的发音。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个词的音译非常成功,听起来也比较顺口,而且一旦接受了它,就会觉得这个词非常贴切。
详细解读: “巧克力”也是一个典型的音译词,源自英文“chocolate”。英文“chocolate”本身又源自美洲原住民纳瓦特尔语的“xocolātl”,意为“苦水”,指的是可可豆制作的饮料。当巧克力这种零食传入中国时,音译是必然的选择。“巧”字的发音与英文中的“cho”相似,“克”和“力”则模拟了“late”的发音。“巧克力”的音译非常出色,它保留了英文发音的大部分特点,同时在中文里又显得比较流畅。这个词的普及也伴随着巧克力作为一种甜蜜的、令人愉悦的零食的流行。人们甚至会用“巧”来形容其精巧的制作工艺或美味的口感,这虽然是意译的发挥,但最初的“巧”字本身只是音译的选择。

5. “摩托车” (Mótuōchē) From "Motorcycle" (English)

为什么意想不到? “摩托”二字听起来很酷,很像中国本土的某种技术词汇,但实际上它是音译的。“车”字则是中国原有的词汇,组合起来就形成了我们熟悉的“摩托车”。
详细解读: “摩托车”这个词是英文“motorcycle”的音译。“Motor”意为“马达”、“引擎”,“cycle”意为“周期”、“循环”,合起来就是“有引擎的车辆”。当早期内燃机驱动的自行车传入中国时,人们需要一个词来称呼它。音译“motorcycle”成为主流,“摩托”二字便是其音译部分。“摩托”的发音与“motor”高度契合。然后加上中国原有的“车”字,就构成了“摩托车”。这个词的“意想不到”之处在于,“摩托”两个字组合起来在中文里并没有实际含义,纯粹是模拟发音。但它却成功地塑造了一种新事物的形象,并且“摩托”二字本身听起来也颇具力量感和速度感,与摩托车的特质吻合。

6. “坦克” (Tǎnkè) From "Tank" (English)

为什么意想不到? “坦克”听起来像是一种装甲厚重、攻击力强的武器,而且“坦”字有坦荡、平坦之意,“克”有克服之意,似乎有某种含义。然而,这个词的来源非常出人意料。
详细解读: “坦克”一词是英文“tank”的音译,但这个“tank”并不是指我们通常理解的储水罐等意思。在一战时期,英国为了保密,在制造一种新型装甲战斗车辆时,故意将其命名为“tank”(水箱、油箱),以便让德国人误以为他们正在制造运水车。当这些新式武器在中国出现时,人们便直接音译了这个词为“坦克”。这个音译非常成功,而且“坦克”二字在中文里组合起来似乎也暗示了其厚重的装甲(坦荡)和强大的攻击力(克敌)。然而,其原始来源却是出于一个善意的“谎言”。直到后来,“坦克”这个词本身在中国也逐渐被赋予了更深的含义,如“坚不可摧”、“勇往直前”等,与其原始音译的身份渐行渐远。

7. “的士” (Díshì) / “出租车” (Chūzūchē) From "Taxi" (English) / (意译)

为什么意想不到? “的士”这个词的发音与英文“taxi”非常接近,但为什么会用“的士”而不是更直观的音译呢?而“出租车”又是如何演变而来的?
详细解读: “的士”是英文“taxi”的粤语或某些地区发音的音译。在香港,“taxi”的发音更接近“的士”。随着粤语文化的影响,以及香港作为改革开放初期对外交流的重要窗口,这个词逐渐在内地普及。而“出租车”则是更具中国本土特色的意译词汇。“出租”指的是提供服务的性质,“车”则是车辆本身。虽然“的士”是音译,但它在中国大部分地区已经被“出租车”所取代,后者更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也更容易被理解。然而,“的士”仍然在一些地方被使用,尤其是在一些港式茶餐厅的菜单上,你仍然可以看到“的士高”(disco)这样的词汇,可见其历史渊源。这个例子说明了,一个外来语的流行与否,不仅取决于其音译的成功与否,也与本土文化的接受度和语言习惯息息相关。

8. “酷” (Kù) From "Cool" (English)

为什么意想不到? “酷”字在中国古代本意是“严厉”、“残暴”,与现代流行的“酷”所表达的“帅气”、“有型”、“有风格”的含义完全相反。
详细解读: 现代汉语中的“酷”字,其用法和含义完全是受英文“cool”的影响。“Cool”在英文中除了“冷”之外,还有“时尚的”、“潇洒的”、“很棒的”等含义。当这种新的含义传入中国时,人们选择了一个与“cool”发音接近,且在字形上没有太多违和感的汉字“酷”来承载。然而,这个字本身在中国古语中有截然相反的意思,这构成了一个非常有趣的语言现象。这种用法是典型的“借形造义”,即借用一个已有的汉字,赋予其新的意义。如今,“酷”已经完全融入了现代汉语,人们在日常交流中很少会去纠结它与古义的冲突。

总结意想不到的原因:

发音高度契合,且汉字本身含义中性或无明显关联: 如“沙发”、“咖啡”、“巧克力”,纯粹是音译的成功。
意译的巧妙与文化的升华: 如“幽默”,翻译者赋予了词汇更深厚的文化内涵。
音译背后隐藏的特殊故事: 如“坦克”,其音译源于军事保密策略。
音译与意译的并行与演变: 如“的士”与“出租车”,展现了语言的自然选择和发展。
古义与今义的巨大反差: 如“酷”,一个汉字被赋予了与古义完全相反的新意义。

这些意想不到的外来语,不仅丰富了汉语的词汇,也体现了汉语强大的吸收和融合能力。它们如同语言的移民,经过本土化的改造和再创造,最终成为了汉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甚至让我们忘记了它们原本来自何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恋爱”一词是日本流入的,甲午战争后的事了。——《恋爱之发生与现代文学观念变迁》

……………………………………

可想而知中国古代男女爱情是什么境遇。古诗有很多闺怨诗之类的爱情诗,但我想不到一首和《当你老了》一样,表达一种“他不如我好”爱情竞争的诗歌,望指正。

user avatar

仙贝,音译自日语「せんべい」。



「せんべい」音译自汉语「煎餅」。



user avatar

鸸鹋 emu

焚风 德语Föhn(英语可写作foehn)

———————————————————我是分割线—————————————————

@安森垚 的答案提出几点意见,以供讨论,我说的也不一定对:

  • simha跟波斯语的shir毫无同源关系,shir原来有人说是和shah(国王)、shahr(城市,原意是王国)同源,但Bailey说原意可能是“creep and bounce”,从狮子捕猎的动作得名。
  • 至于说吐火罗语的sisäk(A)、ṣecake(B),Van Windekens说可能跟梵语kesara(毛发、鬃毛)有关,虽然看起来可能不太靠谱……
  • Sri Lanka也不是来自simha la,意思是神圣的岛屿。
  • 茉莉还有一个中文名是耶悉茗花,就跟jasmine同源。
  • arhat来自词根arh,值得的意思,arhat意思即是值得尊敬的人,分解成a-rhat是folk etymology。
  • 塔那个用巴利语辅音丛同化就可以解释,不需要什么卒塔婆的卒和婆脱落(梵stūpa>巴 thūpa)。
  • asura也不是“非天”,那个是folk etymology,asura跟波斯的ahura-mazda的那个ahura同源(印度雅利安语里的s在伊朗雅利安语里都规则地对应h),虽然在波斯ahura是至高神,到了印度就成了邪神了……
user avatar

说个暴露网龄的吧。

晒。

某位在早期的中文互联网上冲浪的LZ把share直接音译成了晒。

与其类似的并且沿用至今的还有粉丝(fans),极客(geek),血拼(shopping)等等。

user avatar

曾母暗沙

user avatar

“血浓于水”,这个经常用来形容中华民族的亲情以及两岸关系的词,看着像个成语,实际上来自西方谚语,最早出自12世纪德国寓言诗Reinhard Fuchs(《狐狸列那》)。

德语:Blut ist dicker als Wasser。

英语:Blood is thicker than water。

user avatar

歇斯底里


这个词看着很像我们原本就有的成语,但其实它是英语“Hysteria”的音译,即癔症或一种精神病,表现为易激动、敏感,发作时哭笑无常,言语错乱。常用来形容人情绪激动、举止失常。


乒乓球


乒乓球起源于英国,最初,由于球打在桌上的声音是乒乒乓乓的,商业广告上便出现了“Ping Pong”这个词,英国也曾经使用过“Ping Pong”作为乒乓球运动的名称。但是,在1928年第二次国际乒联全体会议上,此项运动被定名为“Table Tennis”。在《汉语外来词词典》中,对“乒乓球”这个词的来源解释是,来自英语的拟声词“Ping Pong”。不过值得说明的是,汉语里的象声词“乒乓”并不是外来的,在英语出现这个拟声词之前,它就已经存在于我们的汉语里了。


幽默


形容有趣或可笑而意味深长,这个词现在的意思是英语“Humor”音译的,最早由国学大师林语堂先生于1924年引入中国。而“幽默”一词在汉语中,最早出现在屈原《九章·怀沙》中的“煦兮杳杳,孔静幽默”,是寂静无声的意思,但现在我们基本不用这个意思了。


宠儿


借自日语,《人民文学》1981年第8期:“人们对名声很响的年轻人总当作宠儿。”以前经常能看到“时代的宠儿”这样的表达,不过现在这个词好像有点过时了……


前卫


英语“Advance Guard”,指军队行军时派在前方担任警戒的部队,同时也指社会政治运动中的先锋或领导者,现在还指足球、手球等球类比赛中担任助攻、助守的队员,也有新异而领先潮流的意思。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是,最早将这个词“汉化”的并不是中国人,而是日本人。


对象


这个词本来是指行动或思考时作为目标的事物,后来也指恋爱的对方,最早是日语对"Object"的意译。


同情


这个词原本是日语从汉语中借走的,我们的很多古文中原本就有“同情”这个词,比如《史记·吴王濞列传》中“同情相成,同欲相求”,《韩非子·扬权》中“参名异事,通一同情”。后来,日本人用这个词意译“Sympathy”,赋予了这个词新的意思:在感情上对别人的遭遇产生共鸣。此后,这种用法又被我们借用了回来。


失恋


也是出自日语的一个词汇,最早是日语中“Unrequited Love”;“Disappointment in Love”的意译,表示恋爱的一方失去另外一方。


干部


日语意译法语“Cadre”,本义是“骨骼”,引申出担任一定领导工作的人,比如国家机关、军队、人民团体中担任公职的人员,这个概念是在民国时期引入的。


最后一点补充说明:对于界定一个词是否是外来语,学术界有很多争论,尤其是汉语中的日语借词争论尤为激烈,因为我们都知道,日语中的很多文字表达是由中文借鉴过去的,某种意义上说,这可能并不算外来词,可是换个角度想,许多词汇也并非日本人所创,他们也是意译了英语法语等语言中的词汇,似乎又算是外来词了……具体如何认定,就看大家如何理解了~


PS:以上外来词语,均选自1984年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汉语外来词词典》。

user avatar

今天做一点补充,昨天忘写了。

其实如果客观的来看,汉语从古代开始因为和西域的交流,受到印欧语系影响的状况就一直存在的,尤其是里面的梵语,就比如很常见的这个“狮子”——

我们都知道狮子这玩意本来就不是我们这片土地有的动物,亚洲狮多见于南亚印度,尤其狮子在印度一带还是个很神圣的存在,如果熟悉“大悲咒”的话就知道里面有一句是——“僧何 穆佉耶 娑婆诃”(siṃha-mukhāya svāhā),其实就是“狮子面圆满”的意思。

所以我们要是抽离一下的话,其中里面这个simha,就是梵语里面狮子的意思。不过自从汉武帝时代和西域建立广泛联系,印度地区一直不能算是最直接和东土交流的,反倒是印度西北的波斯一带和东方来往更多,如果熟悉我专栏的应该也知道印度人和波斯人也就是伊朗人的祖先都是广义的“雅利安人”,所以按照波斯的转写,狮子又被称为shir,这么一来这个词到了东部也就被我们把“师”加个犬字旁,读成了狮。(按照季羡林对吐火罗语的研究,焉耆语是sisak、龟兹语是secake,那就更说得通了,关于吐火罗人是啥可以看文尾的链接。)

所以从汉武帝一仗打到现在乌兹别克斯坦的大宛,那一带的雅利安人开始和汉人交流变得丰富,这些印欧语言跑过来的也是很多的,就比如“葡萄”也是来自大宛语budawa,大宛虽说是个希腊化国家但一般认为还属于伊朗语族的。在《史记》里面称呼葡萄还用的是“蒲陶”,到了《后汉书》里才搞出了“葡萄”这两个字。

而这种外来果蔬很多都是外来语,就比如唐代从印度传过来的菠菜,原来被叫做“菠薐”,就是源于南亚古国palinga。

话说回来,按理说欧洲人本来是和印度三哥一家亲的,都是广义的印欧人,所以他们的狮子按理说也是这个词变过来的,但是现在整个欧洲的“狮子”词源都是希腊语的leon,所以现在一般认为这个词应该是来源于闪米特人(犹太人、阿拉伯人等的祖先)而不是印欧土生土长的词。

然后我们再来看看现在社会和simha这个词有关的都有什么,首先就是很有名的两个地方“斯里兰卡”和“新加坡”,其实这两个地方的词源非常接近,只不过因为音译的不同一个看起来有浓厚的印度风一个就满满的南洋风。

新加坡本来的名字是——“Simhapura”,后来英语转写成了“Singapore”,其实这个“Simha pura”的意思就是狮子之城,唐僧在他的《大唐西域记》里面也称呼印度的城邦国叫做“补罗”,所以新加坡追根到底是一个非常有印度风情的名字,而同样不远的斯里兰卡,原来被叫做“Sinha la”,也就是狮子之地的意思,熟悉印度的都知道我们古代都叫他们“僧伽罗”,只不过后来慢慢演变成了现在的“Srilanka”。

说完狮子,其实还有个很常见的词也是来自于梵语,也就是还被江苏列为省花的茉莉,茉莉本来就原产于印度,在梵语里被称为“mallika”,我们的音译本来很多,比如“末利”、“末罗”、“摩利”等等,但是最后还是觉得这个“茉莉”最中国,也就一直用下去了。

当然了作为同样是印欧语的古希腊语,希腊人也叫茉莉花“iasmelaion”,结果一来二去转到波斯又转到阿拉伯最后又转回英语就变成了我们现在熟知的jasmine。

  • 同样在梵语里面,佛教用语也是大量应用到汉语里的,尤其因为佛教对于东方文化的巨大影响,很多意译词汇从某种程度说也都算是外来语,就比如“世界”、“不可思议”、“真谛”等等,这些都是我们根据自己的文字然后解释了佛经的用语,之后也被广泛的应用到了俗世生活里。而音译的其实也不少,就比如刹那“Ksana”、夜叉“Yaksa”、禅“Dhyana”等等,但是这个禅我们可以看出来,如果单纯的音译应该叫做“禅那”,只不过后来这个那脱落了,才变成我们的“禅宗”。而在佛教用语里,这样的脱落还是不少的,就比如魔罗(Māra)变成了魔,僧伽(SaMgha)变成僧,甚至表示一种时代状态的词汇劫波(kalpa)最后也简化成了劫,而这些词我们早就看不出来是个外来语了,当然还有跑偏到别的宗教里的,就比如我们常说的“阎罗王”。

阎罗这个词其实本来是两个梵语词的组合Yama Raja,其实那个yama我们一般也叫阎魔,本来就是印度神话里面毗沙国国王转生的地狱之王的名字,后面那个Raja其实也就是梵语王的意思,所以我们翻译的阎罗本身就是一个缩略的“阎王”的意思了,而这个阎王后来又从佛教跑到了中国神话体系里面,就像现在一般认为盘古很可能也是来源于印度的“梵天”论。(何新的看法。)

其实在梵语词源里面,这种脱落来脱落去最后和原来词意义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情况也是有的,最常见的就是我们常说的“罗汉”,罗汉这个词本身是佛教概念中最低的一种佛果——阿罗汉果,梵语被称为Arhat,其实这个词的词源是有争议的,但是一般来说被翻译成“无杀”或者“无学”这两种说法,也就是说这个词的意思就是“不死”或者“所学圆满”的意思,这个词源a,就是整个印欧语系,包括希腊语拉丁语英语等常见的否定前缀(anti也是),可是我们音译之后民间叫来叫去把这个关键的“阿”给脱落了,那意思也就正好相反了。

同样道理的还有把阿修罗给叫成修罗,把阿弥陀佛叫成弥陀佛的情况。阿修罗(asura)本身的含义是“非天”,也就是非神的含义。而阿弥陀佛(amitabha)本来是“无量光”的意思,整个词里面都不存在佛这个字,只不过经过鸠摩罗什翻译之后,也就慢慢的和本来意思出现了偏差,但是如果把这个关键的阿都给去掉了就不太好了。

而还有一个词,也是以前说过的,我们常见的“塔”这个字,这个词本来来源于梵语里面的stupa,我们曾经翻译成卒塔婆,后来时间长了脱落成了塔婆,最后又脱落成了塔,我们可以看出来这个塔字现在也是个土字旁的,而卒塔婆其实是这个样子的——

图 印度桑吉大塔。

而现在英文里的塔tower来源于希腊语turris,至于这个turris和那个梵语stupa到底是不是同源,目前学术界也有争议,这里我就不下结论了。(关于塔的演变在文末放了链接回答。)

最后说几个题外话,也是目前有争议的,一个是提到上面的茉莉,我们应该知道有个台风也叫茉莉,而台风这个词的来源争议就很大,有一种说法是广东的白话叫大风“daai fong”,后来传入英语变成了现在的typhoon,后来这个词又到了日本被音译成“台风”,最后又回流了中国。

但是现在根据对于14世纪的一些文献调查,现在比较被认可的还是,typhoon源自于希腊神话里的风暴巨人“泰丰”(Τυφωευς),而且英语里源于希腊神话的名词还是相当多的,所以我们还是认为“台风”应该是个很像中文的外来语。

而前面说阎罗的时候说到这个Raja代表王,也说个题外话。说回原来的那个狮子,我们知道狮子座虽然叫leo,但是狮子座的α星其实叫Regulus,当然了我们中国叫的名字也是非常的奢华叫“轩辕十四”,这个轩辕十四Regulus里,后缀ulus本来是拉丁语小的意思,而之前那个reg其实就是来自于印欧语系君王的意思,所以这个Regulus本来含义是“小君王”,也和狮子座的含义很合适。其实就包括现在英语里的right也是来源于这个词源,本来含义是“合乎于王道”的意思。

当然了,最后说两个最不像外来语的外来语,这个也是钱文忠提出过的。

我们可以看出,这些里面很多词汇的传入,其实都和汉唐有关,尤其是隋唐因为和鲜卑、铁勒(突厥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所以受到了这些民族影响就太正常了,而这波人的阿尔泰语系语言里,鲜卑人称呼父亲、哥哥为“阿干”,如今的哈萨克语里哥哥的名字还是“akan”,而kan又很容易产生音变,就比如同语系的满语就是age(阿哥)。

而在古汉语里,哥这个字本身就是作为歌的意思的,甚至在东汉之前都没见过“歌”这个字。我们称呼哥哥也一直用的是兄而不是哥,我们最早看见这个称呼也是从唐朝开始的,而那时候“哥”这个词汇又可以称父又可以称兄,就比如李世民就和李治自称“哥哥”,而根据钱的文章,这个说法在清代《通俗编》就已经被提出来了,近代研究北亚中亚历史语言的学者增多,就又被论证可一下。

其实唐朝作为古代进入中古的一个重要阶段,语言也产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一点和外来文化是分不开的,古语的单字词汇开始逐渐向我们的现代汉语过渡。不过这种变化其实更早的时候还是存在,就比如我们曾经一直称呼牙为“齿”,结果华南一带越人带来了动物牙齿如象牙等,他们称呼这东西为类似nga的发音(现越南语),后来这个词就慢慢和齿合并,甚至喧宾夺主变成了我们的主要名词。

暂时不往太远的说了,如果我有想到的古代常用外来词,也会继续在里面补充。(其实江南很多城市的名字比如姑苏(苏州)、余杭(杭州)、义乌等等名字也都来源于百越,只不过目前资料不够系统,等有时间我会在专栏里去写。)

今天正好是我在知乎回答问题的一周年,可能到时候会在专栏写一个总结,也真的谢谢大家一年来的支持了。

加几个文章里提到的问题的链接,也算是自省一下这一年走过的路吧:

新疆是先有了汉族还是维族,最早是哪个民族在新疆生活? - 安森垚的回答

在知乎回答过最早的一个问题之一了,关于新疆从古到今民族变化问题的概括。(当然了,现在看来里面还是有一些不严谨的地方的,也谢谢大家当时的支持了。)

历史上有哪些发明到后来脱离了发明者的初衷? - 安森垚的回答

里面有关于塔的演变的描述。

英语的祖先 - 知乎专栏

另外的一个专栏,按照一些故事讲英语词源。


最后还是说,这一年,真的谢谢大家了,能够与大家交流学习,不胜荣幸。

以上。

user avatar

2015.5.6日補充:


佛教中也有很多利用原有漢語詞來解釋佛教教義,因篇幅和學識故,不能詳盡備至,這裡所寫的大抵遵循:1、佛經中首次使用或首次出現;2、佛語用法成為最通用的用法;3、有梵語源的會列出語源。更多詞詳見《俗語佛源》,在下節錄了一些,并自行補充了一些說法,便於理解。


龍王:梵文nāgarāja,音譯「那伽羅惹」的意譯,nāga:那伽,又作「娜迦」,為印度中的蛇神,中國意譯為「龍」,rāja,梵語中對國王的稱呼,音譯「拉惹」,意譯為「王」。《華嚴經·世主妙嚴品》:「復有無量諸大龍王,所謂毗樓博叉龍王 , 娑竭羅龍王 , 雲音妙幢龍王 ……如是等而為上首,其數無量,莫不勤力,興雲布雨,令諸眾生,熱惱消烕。」


方便:梵文paya的意譯,謂以靈活方式因人施教,使悟佛法真義。是佛教中很重要的概念。


真空:空,梵文śūnya,音譯舜若,是佛教基本概念,西遊記以「悟『空』」為主角。《大般若經》:「般若波羅蜜多Prajnāpāramitā『亦名真空,及一切智、一切相智不二法界』」佛家弟子要否定妄心所生的妄相,並不否定一切事物現象。「真空」也就是「妙有」,所謂「真空不空,妙有非有」。未理解佛,偏執於「空」論,甚至於否定因果,便成了「頑空」。


信仰:梵sraddha的意譯,又作仰信,謂對佛、法、僧三寶的崇信欽仰。《法苑珠林》:「生無信仰心,恒被他笑具。」引申為對一切主張、宗教的極度相信。


行者: yogin的意譯。指觀行者,或泛指一般佛法之修行者。又稱行人,修行人。與之前所所写頭陀(抖擻dhūta相近。也指方丈的侍者,及在寺院服雜役尚未剃髮的出家者。如《善見律》雲:“‘有善男子欲求出家,未得衣缽,欲依寺中住者,名畔頭波羅沙。’今詳,若此方行者也。” 如「孫行者」、「行者武松」。


妄想:梵vikalpa的意譯,指妄為分別而取種種之相。《楞嚴經》:「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生死相續,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浄明體,用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輪轉。」 有「癡心妄想」一說,「癡」、「妄」皆是佛教術語。


習氣:梵文Vasana的意譯,謂現行的煩惱(kleśa)歷久而形成的種種積習,包括「名言習氣」、「我執習氣」等。引申為系長期養成的難以改變的行為、語言和意向。「習氣」煩惱中程度較輕微,但是難以斷除。智顗《四教儀》卷八謂:「十佛地者,大功德力資智慧,一念相應慧觀真諦,習氣究竟盡也。」


入流:梵文Srotāpanna的意譯,音譯又作「須陀洹 」,源自巴利文sota(意為河流),與巴利文:āpanna(意為進入者、勝者)構成「入流」一詞;《金剛經·一相無相分》:「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加上原本漢語「流」有「風氣」、「派別」的意思,相互雜糅,引申出「不入流」


奇特:梵ascarya的意譯。超異,不同尋常。《賢愚經》:「如來出世,實複奇特。」佛有三種奇特,即神通奇特、慧心奇特和攝受奇特。


戒律:梵Sila,譯為「戒」,含有防非止惡的意義;梵語vinaya,譯為「律」,律也就是「法」、「威儀」。法師、律師:指精通佛教教義,又能如律修行,並善於為他人演說教法的僧尼。《涅槃經·金剛身品》:「如是能知佛法所作,善能解説,是名律師。」 現代lawyer在古代有狀師、訟師,清代才開始成為律師。


悲觀:《法華經·普門品》:「悲觀及慈觀,常願常瞻仰。注:『以大悲人觀眾生苦,拔其苦難,名曰悲觀。』」


化身:為了方便地度化眾生,佛、菩薩應化變現出各類眾生的形象,可為植物、動物、人身。佛、菩薩三身(法身、報身、化身)之一。《大乘義章》卷十九:「佛隨眾生現種種形,或人或天或龍或鬼,如是一切,同世色像,不為佛形,名為化身。」引出分身現身說法


曇花一現:此處的「曇花」不是現在一般所指的「曇花屬」,而是「優曇華」(梵文:udumbara)花的簡稱,優曇華為聚果榕,不嚴密地按植物學分類的話,就是「無花果」。《法華經·方便品》:「佛告舍利弗,如是妙法,諸佛如來時乃說之,如優曇缽華,時一現耳。」


想入非非三界中以無色界為最高,無色界四天中以「非想非非想天」為最高,《楞嚴經》:「如存不存,若盡非盡,如是一類,名非想非非想處」,故言亂想為「想入非非」。


皆大歡喜:原為佛經結束時(流通分)的套語,有點(只是有點……)類似于「阿門」。《金剛經·應化非真分》:「佛説是經已,長老 須菩提 及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一切世間天人、阿脩羅,聞佛所説,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以下原答案-----------------------------------------------------

魏晉隋唐時期,佛教傳入中國,隨之興盛,很多佛教用語也匯入漢語,語源多來自梵語,佛、菩薩、僧尼、羅漢不用多說。但有些現在用起來很平常的詞,很難想到是外來語:

抖擻:梵文dhūta,直譯「頭陀」,意譯「抖擻」,指一種修行方式:滌除煩惱、塵垢,捨去不需要的外物,修煉身心。

茉莉花:梵文Mallika,音譯「茉莉」。

導師:梵文Guru,導引眾生入於佛道者的通稱。《佛報恩經·對治品》:「夫大導師者,導以正路,示湼槃徑,使得無為,常得安樂。」大導師指佛陀。

平等(無差別):梵文sama,又譯為「」,指無差別之義。差別和平等是相對概念,《百喻經·人謂故屋中有惡鬼喻》:「然諸眾生橫計是非,強生諍訟,如彼二人等無差別。」,《金剛經·淨心行善分》:「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故名無上正等菩提。」派生出了「差別」這個概念。

執著: 梵文Upādāna,指對某一事物堅持不放,不能超脫。《百喻經·梵天弟子造物因喻》:「諸外道見是斷常事已,便生執著,欺誑世間作法形象,所説實是非法。」

世界:梵文lokadhatu,loka,意譯為「世」,指時間;dhatu,意譯為「界」,指空間。世界指宏觀宇宙,有情眾生所住的國土。《楞嚴經》:「何名為眾生世界?世為遷流,界為方位,汝今當知東、西、南、北、東南、東北、西南、西北、上下為界,過去、未來、現在為世。」

煩惱:梵文kleśa,指謂迷惑不覺。人心中所有負面情緒,以及其帶來的不良影響,都被總稱為煩惱,包括貪、嗔、癡等根本煩惱以及隨煩惱。

魔:梵文Mara,舊音譯「磨羅」,簡稱「磨」,意譯「奪命者」、「障礙」,故有「魔障」一說。南朝梁武帝時,以其為能惱人者,改石為鬼,作「魔」。

愛河:佛語中「愛」指情欲,其害如河,可以溺人。 《楞嚴經》:「愛河乾枯,令汝解脫。」

小品:鸠摩羅什翻譯《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將較詳的二十七卷本稱作《大品般若》,較略的十卷本稱作《小品般若》。小品,指「佛經節本」。引申為篇幅較短、受人喜愛的作品。

投機:指「徹悟」,契合佛祖心機,謂之「投機」。《續傳燈錄·法光禪師》:「使言言相副,句句投機」。故有「話不投機」一說。引申為迎合局勢,從中牟利。

當下:佛教用語,指「現在的這一刻」。人能活著和感覺到的只有當下。故有「活在當下」一說。

user avatar

谢顶

shedding

user avatar

背嵬

背嵬军是两宋时精锐军队的名号,最有名的当属岳飞麾下的背嵬亲卫骑兵,郾城、颍昌、朱仙镇一系列对金军的大捷都有背嵬军的身影。

我所知道的背嵬一词,最初见于沈括所作军歌,其中有“银装背嵬打回回”的句子(不好,这很不清真怎么办?)。到了南宋初,韩世忠选取精兵为亲卫,号曰背嵬军(见韩世忠墓志铭),后来被岳飞等大将所沿用。

公在建康,搜集恶少年、敢死士为一军,教以击刺战射之法,号背嵬,如古羽林、佽飞、射声、越骑之俦,履锋镝,蹈水火,无一不当百。

当时有所谓“一入背嵬,诸军统制而下,与之亢礼,犒赏异常,勇健无比,凡有坚敌,遣背嵬军,无有不破者”的说法。能够说明背嵬军特殊性的,除了上述的大捷,岳家军北伐时还有一个战例,背嵬军将官王刚率领背嵬使臣五十人哨探(使臣是南宋中级军官军衔,相当于一个小军官团),遇到金军骑兵一千。背嵬军官团面对二十倍于己的敌军,反应竟然是“咦?对方竟然没跑?”……战斗结果,自然是金军杂兵溃败。

背嵬军的牛逼介绍的差不多了,要说说为什么这是个外来词。其实,对于这个词的语源问题,至少到了南宋,时人已经搞不清楚了。当时有背酒瓶、盾牌等多种不太靠谱的说法。

1、一种说法说河北方言里嵬即罍(酒瓶),而大将的酒瓶必令亲卫背负(你逗我?),所以引申为亲卫军之意。然而上面说过,沈括在西军就提到有背嵬的说法,而韩世忠也出身关西,自然不可能讹用河北方言。

范尝使燕,见道中人有负罍者,则指云:「此背峞也。」故韩兵用以名军。峞即罍,北人语误,故云:「韩军误用字耳。」

2、另一种说法只是笼统地说背嵬=盾牌,仍然没有解释语源从何而来,以及为什么要这样说。

背嵬,即圆牌也。以皮为之,朱漆金花,焕耀炳日

当代学者汤开建老师的论文里,从一个新的角度考证了背嵬一词的语源——既然是从西北而来,那干脆从西北方言里找找看?中国史料中除了宋朝军队有“背嵬”之说,还有称呼西北蕃部部落的亲军为“衙头背嵬”、“亲随得力背嵬”的例子。所以汤文丛西夏语中寻找与“背嵬”发音相近的字词组合(这里安利一下研究西夏文的工具书《蕃汉合时掌中珠》)。

音近“背”的有:蛇


音近“嵬”的有:龙、鹰




结合起来,背嵬就是“蛇+龙”或者“蛇+鹰”的意思,极言军士骁勇。

换个中二点的说法,我叫他作鹰蛇骑士团乃们是不是好理解一点了?而西夏最精锐的部队,在汉语中称为“铁鹞子军”,很有可能他们的西夏语发音就是“背嵬”。

——也就是说,“背嵬”最初是西夏语中称呼精锐勇士部队的军名,随着宋夏战争的进行,其发音逐渐被宋朝西军基层所学习,也用于称呼勇士,但是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模糊了其原来的涵义。到了南宋,出身西军士兵的韩世忠组建亲军时,第一个又想到了“背嵬”。而后,这个叫法又被岳飞等南宋大将用于亲军军名。最后,这个原本可能是“铁鹞子”的西夏语,在对付女真“铁浮屠”骑兵的战斗中大放异彩,从此为国人所熟知。语言的演变着实神奇。

最后,用一首诗来为“背嵬”这个词的演变作总结,我以为实在是再适合不过。

背嵬军马战无俦,

压尽当年几列候。

先辈有闻多散佚,

后生谁识发潜幽?

user avatar

举几个

豆蔻——阿拉伯语takur。

珍珠/真珠——突厥语 janchu。

菠菜——有异名波稜、波菜、颇菜。尼泊尔palinga。

苹果——梵语Bimbara。

芒果——英语mango<马来语manga。

茉莉——梵millika


跨文化传播中的汉语外来词研究

两汉非佛典外来词研究

user avatar

天津泰达 = TEDA (Tianjin Economic Developing Area)

=======

加一个。

最近看日文文献,看到一个有趣的。

"乌冬面"来自日文"udon"。

然而,日文"udon"来自中文"馄饨"。

与排名第一那个答案提到的"仙贝饼干"类似。

user avatar

先审题“有哪些意想不到的外来词”
问题不是“有哪些有趣的外来词”,所以“额勒金德”“孜然”等答案不对,这一看就不符合汉语,并非“意想不到”的。

也不是“有哪些日语对汉语的反哺”,所以“设定”“人民共和国”等答案不对,这些作为一个符合现代汉语构词法,有明确含义的词,不需要以日语外来词的身份出现依然可以存在。
zhihu.com/question/2428

也不是“有哪些完全不同的译名有着完全相同的原名?”
zhihu.com/question/2444

大量相同部首的、单字很难释义,需要双音节才能解释的词汇,都是外来词,但现在看来还是很有古韵汉风的,所以很难察觉,不为人所知。

主要为阿尔泰语系、印欧语系印度语族、印欧语系伊朗语族、印欧语系吐火罗语。

“琵琶”“唢呐”“箜篌”三种民乐器均源于波斯,都是波斯语的转译(burbat、surna、cauk)。
“茉莉”源于梵语mallika
“琉璃”源于梵语vaidurya
“苜蓿”源于波斯语muksuk
“葡萄”源于波斯语budawa
“珊瑚”源于波斯语sanga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汉语中意想不到的外来语,往往是指那些我们习以为常、完全融入中文语境,以至于很少有人会去追究其来源的词汇。它们可能因为发音相近、含义契合,或者经过了巧妙的本土化改造,而变得“国产”感十足。以下我将详细列举一些这样的例子,并尝试解读它们的“意想不到”之处:1. “沙发” (Shāfā) From "S.............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那些潜藏在我们日常用语中,却又常常被我们忽略,甚至感觉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外来词。它们就像披着中国汉子外衣的外国朋友,低调而又深受欢迎。首先,咱们从最贴近生活的说起——“沙发”。你敢信吗?这个我们坐了无数次的,柔软又舒服的家具,它的名字来自一个你可能从未想过的国度——土耳其。准确地说,是.............
  • 回答
    有些词语,一旦脱离了它们最初的语境,甚至连我们自己说的时候,都很少去细想它来自哪里,更别说它背后那些“意想不到”的故事了。汉语中这类舶来词确实不少,有些甚至已经融入得如此之深,仿佛它们本就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咱们就来聊聊一些,听着挺熟悉,但细究起来可能会让你“咦?原来是它!”的词儿。1. “咖啡”:不.............
  • 回答
    “文学家硬造出来的词”,这个说法本身就带着一种江湖气息,仿佛是哪位大侠在武功秘籍上突然蹦出来的新招式,让人眼前一亮,也让人忍不住揣测其背后的缘由。汉语的生命力之强,就在于它总能在各种场合迸发出新的生命力,而文学家,无疑是这生命力最敏锐的捕捉者和创造者。当然,严格来说,我们很难说某个词就是某位文学家“.............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语言就像一条奔流不息的大河,总是在互相借鉴、互相融合。汉语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语言之一,自然也有不少词汇随着历史的潮流,漂洋过海,在别的语言里扎根生长,成为它们的一部分。要说来自汉语的外来词,那可真是不少,而且它们渗透到不同语言的方方面面,从日常用品到哲学概念,可谓是“无处不在”。.............
  • 回答
    要说汉字里最有内涵的字,这就像问哪个孩子最惹人疼一样,每个都有它独特的味道。不过,如果非要挑几个,我脑子里总会先跳出几个,它们不仅仅是简单的符号,更像是浓缩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的智慧、情感和生活哲学。今天就跟大家唠唠我心里那些“宝藏”字。“道”:无处不在的理,也是人生的方向如果非要我选一个“内涵之王”,.............
  • 回答
    在日本的汉字海洋中,确实有一些词汇,即便是在中国土生土长的我们,初次见到也会一脸茫然,仿佛穿越到了另一个次元。它们并非因为生僻难认,而是因为它们在日本语境下的意义,与我们熟悉的中文意思大相径庭,甚至南辕北辙。这就像一块熟悉的石头,换了块土地,长出了不一样的苔藓。1. 暖簾(のれん noren)乍一.............
  • 回答
    这可真是一个有趣的问题!就像我们偶尔会遇到一些中文词汇,让人摸不着头脑,韩语里的汉字词也是这样,有些虽然源自汉字,但经过漫长岁月的演变,或者在特定语境下的使用,确实会让咱们中国人感到十分陌生,甚至“找不到北”。咱们中国人对汉字词汇的理解,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它们在中文里的原意和演变。但韩语作为一个独立的.............
  • 回答
    日语和韩语中确实存在一些在中国大陆地区不常用、甚至已经消失或者变异了的汉字词汇和成语。这主要是由于历史、文化交流、语言发展以及简化过程等多种因素造成的。核心原因分析:1. 历史发展与文化隔阂: 古代遣唐使/遣宋使的影响: 日本和韩国在古代都曾大量学习和吸收中国文化,包括汉字和汉语。然而.............
  • 回答
    汉语里的叠词,像“红彤彤”、“亮晶晶”、“慢慢地”、“轻轻地”,它们通过重复词语或词语的某个部分,来达到强调、生动形象或者表达某种程度的目的。英语虽然不像汉语那样有数量庞大的、专门用来叠用的词语,但它同样有自己的表达方式,能够实现类似的效果。一种比较常见的方式是通过重复介词来实现。比如,你看到有人“.............
  • 回答
    当然有,而且汉语中的“从句”可以说是非常普遍且灵活的存在。不过,和很多西方语言(比如英语、法语、俄语等)那种结构化的“从句”概念相比,汉语的“从句”在形式上可能没那么固定,更讲究意合和语境。我们先来梳理一下“从句”大致是什么意思。通常来说,从句是指一个句子的一部分,它本身具有主语和谓语(或者可以推断.............
  • 回答
    汉语中的“浊辅音”和外语(尤其是印欧语系语言)的“浊辅音”相比,确实存在一些显著的差异,而且这种差异往往是导致学习者在语音转换上遇到困难的根源。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讨“浊辅音”这个概念本身,以及它在不同语言中的具体表现。首先,我们得明确“浊辅音”在语音学上的定义。简单来说,辅音发音时声带是否.............
  • 回答
    确实,语言中充满着有趣的“冷知识”,尤其是关于日常事物名称的来源和演变。将“计算机”称为“电脑”在中国汉语中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它体现了语言对新事物的翻译和本土化过程。以下是一些类似“汉语里将计算机称为电脑”的各国语言冷知识,我将尽量详细地讲述: 1. 法语:Ordinateur(计算机) vs..............
  • 回答
    关于明朝时期“十个倭寇里面有六七个都是活不下去的汉族渔民”这种说法,确实是民间流传的一种观点,而且它并非空穴来风,背后有一定的历史逻辑和证据支持,但同时也需要更细致地去辨析。这种说法的来源和逻辑基础:这种说法的核心在于强调明朝中后期,尤其是东南沿海地区严酷的社会现实,以及这种现实如何将一部分汉族民众.............
  • 回答
    关于汉堡为何常被贴上“不健康”的标签,即便其中包含了蔬菜元素,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很多人会觉得,一个汉堡里有牛肉饼(荤)、生菜、番茄、洋葱(素),怎么会跟不健康扯上边呢?这里的“不健康”更多的是指其整体的营养构成和常见的制作方式,而非单一方面荤素搭配的问题。首先,我们得承认,汉堡的核心“.............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季汉在史料中记载的那些与众不同的部队。在那个波澜壮阔的三国时代,蜀汉作为一个偏安一隅但志在复兴汉室的政权,确实发展出了一些颇具特色的军事力量。这些特色并非是凭空想象,而是有史料作为支撑的。要说季汉的特殊兵种,不得不提几个重点:一、无当飞军——那支令敌人闻风丧胆的精锐“无当飞军”这个名.............
  • 回答
    “日文里有汉字,没学过也能大概看得懂”这种说法,可以从多个层面进行评价,它既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也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和误导性。以下我将详细地阐述: 合理性:为什么会有这种说法?这种说法的合理性主要建立在以下几个事实之上:1. 日文中的汉字(Kanji)是借用和演变而来的: 日本在历史上受到中国文化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语言发展和文化交流的核心。为什么日语和韩语能吸收大量汉字,甚至读音也出现相似性,而像满语、蒙古语这样的中国少数民族语言,虽然历史上与汉族文化有接触,却没有形成类似的汉字使用基础呢?这背后其实是历史进程、文化接受度、政治需求以及语言自身特点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要明确一.............
  • 回答
    汉民族在漫长的历史中确实与多个北方游牧民族有过激烈的碰撞和较量,其中你提到的匈奴、突厥、蒙古和女真(后来的满族)是影响深远的几个。至于汉人“打赢了前两个却被后两个民族给征服了”的说法,需要更细致地解读。严格来说,汉人(以及后来继承汉族文化的政权)并没有完全“征服”匈奴和突厥,而是在与他们的长期斗争中.............
  • 回答
    确实,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日本,汉字的使用远比现在普遍和广泛。这种差异并非偶然,而是历史、文化以及语言发展演变的结果。想象一下,那个年代的日本,人们的日常书写,无论是报纸、书籍,甚至是官方文件,都充斥着大量的汉字。你可以把那时候的日本文字想象成一幅由汉字、假名(主要是平假名和片假名)以及一些西方词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